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一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9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一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新人教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方法:诗歌导入法讲述法图标法讲解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
同学们刚才欣赏了南方美景和歌颂江南的优美诗歌。
江南美景,美不胜收。
南方的美丽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如今的江南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今天,我们一起来追溯早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出示课题:第21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示各朝代地图,历史上,我国的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先是在北方中原一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我们来了解这个时代背景。
二、知识回顾: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三、讲授新课(一)西晋的兴亡(266年--316年)学生思考:西晋为什么短暂而亡?统治腐朽皇帝弱智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总结:首先,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其次,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历史》中的第七课,名为《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先民的开发、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先民的开发情况。
2. 了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3. 学会发掘和利用历史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1.江南地区先民的开发与生产。
2. 如何有效利用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Step1:导入开始课堂,教师可以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展示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感受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特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讲解进入正文,讲解江南地区的先民如何开发生产,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方式等内容。
教师可在讲解的过程中使用PPT进行辅助讲解,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Step 3:讨论讲解完毕后,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或者场景,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Step 4:活动设计一个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有关江南地区的历史情况,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利用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Step 5:总结检查教师在课堂结束前进行总结和检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对于学习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进行指导和反馈。
五、板书设计江南地区的开发先民的开发与生产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六、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历史资料的查阅和利用方面。
通过设计小组活动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历史素养和协作能力。
针对学生自身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9江南地区的开发word教案(3)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脉络;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情况2、知道:淝水之战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规模迁移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二)难点: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通过白居易的《忆江南》导入,并解释“何处是江南”(二)、学习目标(三)、西晋的兴亡与内迁的各族1、温故知新:回顾三国的知识,从而导入本目的学习2、自学指导(4min)(表格形式)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自学效果检测与后教(1)自学检测(表格填充)(2)动态图展示,教师补充讲解西晋的兴亡(3)动脑筋:西晋为何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学生阅读史料及图片,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四)、东晋的兴亡与淝水之战1、教师通过动态图,讲解东晋与十六国、前秦的统一2、播放视频:淝水之战3、学生表格填充淝水之战的基本信息4、分析与讨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5、教师通过动态图,讲解南北朝的概况,并通过《北方人口南迁图》转入下一目的学习(五)、江南地区的开发1、导入:通过比较《史记》与《宋书》中关于江南地区的描述,设问:“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从而导入“江南地区的开发”2、自学指导(4min)(表格形式)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4、自学效果检测与后教(1)原因:学生填充表格,教师进行补充(2)表现:通过材料分析,及图片补充,学生进行总结(3)影响:教师讲解(六)、图示总结(七)、当堂训练:1、选择题:(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的是()A.魏国B.西晋 C.东晋D.蜀国(2)成语“草木皆兵”的源于()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3)攻占长安,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鲜卑C.羌 D.羯(4)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A.西晋B.东晋C.宋D.前秦(5)以下对淝水之战描述正确的是()。
七年级上册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课题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时1 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年月日备课教师课前准备(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说出人口南迁的史实。
能够归纳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探究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利用“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指导学生了解人口南迁的情况,让学生学会看历史地图。
收集与本课相关的成语故事并进行交流。
开展探究性的学习,通过自主性学习、讨论,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认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人口南迁中有关祖逖北伐的成语典故,学习祖逖少年立志、奋发图强、一往无前的精神。
通过学习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
通过学习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经济,了解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并体会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教学难点:各族内迁与人口大迁徙、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教与学法教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采取畅所欲言的主动抢答式、七嘴八舌的分组讨论式、情感体验的对话表演式、百家争鸣的自由发挥式,使学生眼、耳、口、手都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各有所得。
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
对于“淝水之战”应着重认识前秦失败的原因和对当时局势的影响。
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认识清楚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开发的成就以及江南开发的深远影响。
2.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法)温故知新回顾上课的内容,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的?2.“三国”中,哪一国实力最强?哪一国实力最弱? 3.魏国的大权逐渐被谁所控制?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新课教学】活动一整体感知: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本课任务:掌握1个历史人物及他的贡献,两条路线。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
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
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
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
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1、掌握西晋短期统一;2、"五胡"内迁;人口大迁徙。
3、淝水之战。
4、江南地区的开发能力: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原因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通过对人口迁徙的原因、结果的分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的是社会动荡所造成的,其结果却是客观上推动迁徙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使学生明白其中的辩证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建立正确的民族观,特别是民族平等的观念和情感。
2、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主要表现教学难点:各族内迁与人口大迁徙、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教学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讲述法等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三国鼎立中的三个国家是何时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再进一步提问:那么三国鼎立中,你认为哪一个国家最有可能统一全国?为什么?估计学生会回说:魏国。
因为曹魏的发展超过吴和蜀,实力最强。
教师进一步引导,在三国的角逐竞争,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能够统一,西晋统一。
一、自主学习学生对应学习目标自主学习1、掌握西晋短期统一;2、"五胡"内迁;人口大迁徙。
3、淝水之战。
4、江南地区的开发二、学生互助检查学习情况1、西晋短暂的统一2、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多媒体出示历史地图)学生互助完成地图(分组完成,一组代表展示)各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3、淝水之战概况①氐族统一北方4、江南地区的开发⑴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七年级历史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慌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一时间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2、能力: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过程:(一)创设链接、激情导入说出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完成以下问题: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魏灭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控制魏国大权。
首先灭掉三国中国力最弱的_____。
(2)西晋代魏:266年,他的孙子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史称西晋。
(3)西晋统一: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全国。
(4)西晋灭亡: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几十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国力。
从东汉末年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时,人数达到几百万。
内迁各族超值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3XX年,内迁_________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2、淝水之战新课标第一网背景:(1)东晋建立:317年皇族重建晋朝,都城在,历史上称为东晋。
(2)前秦建立及统一黄河流域:4世纪后期,_____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_______重用汉人_________为丞相,励精图治,迅速强大起来,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________流域。
概况: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9 江南地区的开发》word教案 (13)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以及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较快发展的史实。
(3)知道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4)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内乱不已,战火遍野,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形成了人口流动,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我历史上罕见的,它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我国人口布局日趋合理,也开始改变了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习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4)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位建设者,西部开发应注意什么?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请你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以更好的为现实服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除战乱因素外,还因为北方长期以来过度的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使得人们向往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
因此进行知识迁移时,要让学生具备“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的环境意识。
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难点:阐明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配乐诗朗诵《忆江南》,诗句让我们对风景如画的江南无限神往,但江南到底包括哪些地方?“江南”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哪些不同的含义?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昆21中李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方法:
诗歌导入法
讲述法
图标法
讲解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
同学们刚才欣赏了南方美景和歌颂江南的优美诗歌。
江南美景,美不胜收。
南方的美丽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如今的江南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今天,我们一起来追溯早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出示课题:第21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出示各朝代地图,历史上,我国的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先是在北方中原一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我们来了解这个时代背景。
二、知识回顾:
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
三、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 (266年--316年)
学生思考:西晋为什么短暂而亡?
统治腐朽皇帝弱智
八王之乱
少数民族内迁
总结:首先,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其次,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
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出示:《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与迁徙方向》。
生找出内迁五个少数民族的分布。
以史为鉴,西晋短暂的统一,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教训?
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有多种矛盾冲突的因素,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却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
历史教训提示我们,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小家,都应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
西晋灭亡之后,国家重新陷于分裂。
北方陷入割据混战,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西晋皇室贵族也大量逃到南方去,又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政权,史称东晋。
出示:司马睿。
生答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内迁五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出示图片:东晋十六国。
东晋与前秦。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前秦强盛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出现汉魏以来少有的安定。
此后,苻坚急于统一全国,大举进攻东晋。
(二)淝水之战
看学生表演的情景剧《淝水之战》,结合影片和课本知识,思考回答:
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 结果?影响?
“动脑筋”: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过渡讲解: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
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称 为“南朝”。
总结:两晋、南朝简表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西晋 司马炎 265年—316年 洛阳
东晋 司马睿 317年—420年
建
康
南 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这一时期政治局面的特点是:“长期分裂,政权并立”。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出现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高潮。
出示资料:北人南迁图
思考:北方人民南迁的同时,会给南方带去什么?
因为北方比南方生产力水平高,所以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并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出示:材料1:(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想一想: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 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想想看,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第一,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第二,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三,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出示图片:南方经济的发展。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师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南方的经济就逐渐发展并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南方的经济依然落后于北方。
直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南移。
四、学生讨论: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身边有没有人口流动现象?这些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五、板书设计:
第21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魏灭蜀汉和司马炎建晋灭吴
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和争夺皇位的斗争
五族内迁和西晋灭亡
肥水之战
东晋建立和前秦统一北方
肥水之战 383年
肥水之战后的南北形势和南朝的统治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