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合集下载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壹·战争促交融——淝水之战 1.背景: 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试图吞并东晋
前秦统一北方
317年,司 马睿建立 东晋,定 都建康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前秦
对 峙
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人 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 基本统统一黄河流域, 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 使国势日渐强盛。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 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 的局面。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主要措施: 推行汉化措施。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 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 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 给汉族。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通婚姻)
用汉制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效仿南朝以此为永制。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主要措施: ③ 改 鲜 卑 姓 为 汉 姓 。 ( 改 汉 姓 )
推行汉化
孝文帝出行图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 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 定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 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 乙丙丁四等级为“四姓”;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 第最高外,以穆、陆、贺、 刘、楼、于、嵇、尉八姓为 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 中的甲姓(范阳卢氏、清河 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利于农作物生长
——《悲平城》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
四移平海风城,易鲜文俗轨,卑未信贵一为族。甚此难集间。中用崤,武函之帝崇地宅尚,,武河非洛可力王文,里治,,
因不兹利大于举,改光革宅— 中原—。(北齐)魏收《魏书》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ppt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ppt
——苏秉琦《中G文明起源新探》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 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为中H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H民族 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鲜卑族 以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Z治制度 比较完备 相对落后
文化 先进 相对落后
改革迫在眉睫 每以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以骑蹙步,夏人未战先死。
材料2 译: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材料3
——杜佑《通典·边防典》
民Z矛盾尖锐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
D.淝水之战
4、“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
C 北魏孝文帝主张( ) A.改穿汉服
B.使用汉语
C.改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
5、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 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 担任的G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 朝中的一个汉人G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联汉姻。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课堂小结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课件
江南地区的丝绸业 非常发达,丝绸制 品畅销海内外。
陶瓷业繁荣
江南地区的陶瓷业 也十分繁荣,工艺 精湛,品质优良。
江南地区的特产
江南地区的特产包括茶叶和桑蚕。茶叶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农 产品,桑蚕则为丝绸业提供了重要原材料。
江南地区的特产
茶叶
江南地区盛产优质 的茶叶,被誉为中 国的名茶之一。
桑蚕
桑蚕是江南地区重 要的养殖品种,为 丝绸业提供了丰富
● 07
第7章 总结
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
经济起飞
商业繁荣
文化绽放
艺术传承
01 城市现代化
城市建设与规划
02 农村现代化
农业技术改进
03
一带一路
促进国际合作 扩大贸易规模
文化输出
传播中华文化 增进友谊
江南地区的未来 展望
江南地区将朝着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努力,实现经 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双赢局面。
文化荟萃
文学艺术繁盛 科技进步
政治变革
政治结构日趋完善 地方行政逐渐规范
● 03
第三章 江南地区的文化传承
江南地区的诗词 文化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唐诗宋词在这里 颇受推崇。诸多文人雅士汇聚一堂,相互切磋,推动了诗词 文化的繁荣发展。
江南地区的诗词文化
唐诗宋词颇受 推崇
代表着中华文化的 精髓
的丝绸原料。
● 02
第二章 江南地区的历史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 江南地区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最为强盛,瓯越、楚国也有一定的影 响。这个时期江南地区开始展现出了独特的历史风貌,呈现 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春秋战国时期的江南地区
吴国最为强盛
在政治、经济和文 化方面取得了显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3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34张PPT)

洛阳
东周 东汉 曹魏 西晋
①保守的鲜卑贵族会怎么想?(保守者) ①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②北魏孝文帝又会怎么想?(改革者) (思路引领: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 ②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基 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
洛阳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孝 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论从史出
平城
1,地处中原 2,历史悠久
洛阳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
3,自然条件好
北魏洛阳复原图
洛阳,位于今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 岸。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四季分明,气 候宜人。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环境, 使洛阳成为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内容: 1,迁都城 平城----
洛阳
直接目的: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联汉姻
北魏孝文帝推行哪些汉化措施?
语言: 说汉语
服饰: 穿汉服
姓氏: 用汉姓 婚姻: 联汉姻
图说历史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思考孝文帝改革的 作用?
北方少数民族在牛耕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 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 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1、背景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③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 • 改革内容:
1, 迁都城
原因:
平城
洛阳是我国古都之一,驰名中外 的历史文化名城,你还记得我们 学过的哪些朝代曾在这里建都?
①客观原因:气候干燥; 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②根本原因:位置偏 北,不利于对中原地 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 ③还希望通过迁都来达 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今欲断北语,从正音(汉语)。 ——《魏书》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4.元丞相为什么也被罚俸禄? 穿汉服
壬寅,革衣服之制。 ——《魏书》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 戴汉族服饰。
汉化 自改西革晋以措后施,经过两百年的战有乱哪,些洛阳影已响是呢一片?瓦砾。
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1.北想魏一的想公这主种最姻有亲可关能系嫁对给北哪魏个的民统族治的人? 有鼓什励么鲜好卑处贵呢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族卑为聘分女大孝
宣 霁 元 年 七 月
高 门
公 主
王妃把汉中原 族别 为地子 作主姓 (和文 帝鲜聖卑贵族的
。 也 ,利益大联五系后起汉来选,旨壮大了北
嫁 给
很多魏的姓女 统个 皇治宫 ,力族 贵量择 中。血统的交
第三 章
团结铸盛世
图说历史: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
经济
物质
精神
生产
生活
生活
民族大交融 采桑图
烤肉图
胡乐图
北魏初期,汉族崔宏因不想
北魏末年,汉族大臣将北魏
在异族政权中为官,逃亡江
视为自己归属的王朝:“郭
南,途中被追回,为此他写
嘉灭亡的耻辱和家族仇恨使
下诗文咏叹自身悲惨命运。
我痛入骨髓。”
牛耕图 ——《魏胡地书床而》替坐代”了的当习时惯人方们式“。席 胡汉合—舞—已《成北为齐普遍书风》气
交流互鉴
多元
历史上孝文帝改革是落后鲜卑族屈服
华夏民族于,先非进汉一族族文所化成的。结太果古, 以我认来为,中诸华族民
错居(交错族杂的居形)成过,程接就触是交少通数(民交族被流单沟向通融)入, 各去小异而汉大族同的,过程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 世所谓诸夏是也。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
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 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生活上: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4)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 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5)文化上: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 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 人民的喜爱。
——《魏书》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史料二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一从正音……其 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资治通鉴》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史料三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史料阅读❹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 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 黜官。
——《魏书·咸阳王禧传》 大意: 从今起要停用鲜卑语,全部改讲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 习惯已久,可能一时很难改过来;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 则必须改。若故意违反此令,则要降爵罢官。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史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两则史料反映的措施 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4)观察史料三图中人物的衣着装扮,你有何认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是《北方的民族汇聚》,主要讲述了中国北方地区在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过程。

以下是该课的主要内容:
1.民族汇聚的背景:本课首先介绍了中国北方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多个民族聚
居的地区,这些民族包括汉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逐渐增多,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

2.民族汇聚的过程:本课详细讲述了中国北方地区在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
合过程。

例如,东汉末年,南匈奴入侵中原,与汉族居民交融;鲜卑族南下建立北魏,最终与汉族融为一体;氐族和羌族也在相互交融中形成了新的民族。

这些民族汇聚的过程,既有和平交往,也有战争和征服,但最终都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3.民族汇聚的影响:本课还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民族汇聚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民族汇聚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还为后来的隋唐统一打下了基础。

民族汇聚也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痛苦,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主要讲述了中国北方地区在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北方地区在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

1/ 1。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 前 秦 东 晋领导人苻坚 谢石、谢玄 兵力80多万 8万 结果失败 胜利胜利、失 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 指挥得当 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书》:“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 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 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 以供天下人穿用。
——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的江南 已逐渐得到开发。
课时小结
时间 263年 266年 280年 316年 317年 350年 383年
不同?为什么?
江南地区的开发
开发的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2、大量北方人口迁往江南,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 进的生产技术、不同的生活方式; 3、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较安定。 开发的表现 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灌钢法的采用是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 开发的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经济 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江 Nhomakorabea地区的开发
《史记》:“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 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所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 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
水附

大胜。
以少胜
东晋 8万 谢安 多, 损5千
人。
军中民族成 分复杂不够 融合,不满 氐族统治, 汉人希望东 晋能胜;苻 坚指挥不当 战线过长。
全体将士斗 志高昂;谢 安等将领足 智多谋,指 挥得当。
前秦统治瓦 解,苻坚被 部将所杀, 北方再陷割 据、混战。
东晋收复了 部分失地, 保持和平40 多年。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目标
• 1、了解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 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十 六国、前秦与淝水之战;
• 2、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 3、认识劳动人民对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
贡献。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前秦王苻坚
前秦形势图
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80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 晋。与东晋8万兵对峙淝水。东晋使计打败前秦。
八公山 淝

淝水之战双方比较
时间
地点
交战 双方
兵力
指挥
结果
原因
影响
80万
惨败。 嫡系尽
嫡系
灭其他
东晋
前秦
30万 其他
苻坚
逃亡, 风声鹤
公元 淮南 383年 郡淝
50万
唳,草 木皆兵
很短的时间?
西晋统一
266年

263年
西晋
280年

马 炎
魏完成统吴一
西晋统治的短暂
原因:
1、统治集团极端腐朽,在 位皇帝智力低下;
2、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耗 尽了国力;
3、贵族生活奢侈腐化,竞 相攀比斗富;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4、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 兵,推翻了西晋统治。
八王之乱
淝水之战的影响 图中黑线为战前双方控制区域分界线,红线为北伐胜 利后的双方控制区域分界线。
前秦
东晋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讨论活动
• 1、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够得 到开发?
• 2、江南地区开发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 3、江南地区开发的意义何在? • 4、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与《宋书》的描述有何
内迁各族
内迁的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杂 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 缩小,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鲜卑
匈奴



鲜卑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讨论活动
• 1、东晋是如何建立的? • 2、前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 3、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简单经过、特
点?苻坚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什 么原因?淝水之战的影响是什么? • 4、请你找出源于淝水之战的成语?
大事记 魏国灭蜀 司马炎取代魏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西晋灭吴统一中国 匈奴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前秦建立 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课堂作业
• 完成《填充图册》相关题目
谢谢合作 再见
亚明课件
YAMINGKEJIAN
中国历史
yccym@
复习
事件 时间
18-三国鼎立
交战 双方
结果
建国 者
国号 都城
官渡 之战
公元200年
袁绍 曹操
曹操取胜 统一北方
赤壁 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 孙刘联军
孙刘取胜 鼎立形成
公元220年 公元221年 公元222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魏 洛阳 汉 成都 吴 建业
东晋十六国
西晋王朝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南京)的晋 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朝,都城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政权 维持了长期 的偏安统治
到公元420 年被刘裕所 建立的宋所 取代,共经 历103年。
前秦
前秦(350—394年)是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 占据关中,称三秦王。
前秦王苻坚崇尚儒学,奖励文教。他得王猛辅政,得以 集权中央,经济提升,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 丰乐”。前秦强盛后,苻坚于376年统一了北方。
重点难点
• 1、“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 3、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学习的难 点。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主要内容
•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 二、淝水之战 •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讨论活动
• 1、西晋是怎样兴起的? • 2、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有何意义? • 3、西晋是如何灭亡?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