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当代意义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当代意义,文章格式要求规范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当代意义“社会思潮”是指一种社会发展的共同思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历史悠久,渊源深远。
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伴随着不同的社会思潮产生和涌现,对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多种多样的影响。
本文将从思想解放到实践自强,探究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可以从今天看非常清楚。
18世纪末,清朝终结,自由志士们发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新文化”运动,对抵制外来侵略文化的论断,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潮。
20世纪初,激进的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潮越来越强劲,中国走上了以近代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社会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随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新国民革命的社会思潮从此开始,为抗击帝国主义、实现以工农联盟和富强民主文明为主导的新中国社会建构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带领人民潮水般向前,社会发展出现空前的发展气息和繁荣景象。
从思想解放到实践自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经历了多年的演变,产生了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可以说,这些历史思潮统揽着一个人,一个社会的变革的宏大念想。
首先,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形成的基本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坚持“革命”的观念,意指不息变革,永不休止的自我转变,伟大的斗争的再度发展。
其次,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也主张人民平权,追求自由、民主、博爱、公正,实现世界人民的共同繁荣,以及全民共享美好社会生活。
此外,社会思潮也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努力实现中央和地方合作,建立平等、友爱、互助的国家社会关系。
最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出现,也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道路指引。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思潮造就了中国当下核心价值观——敬畏生活、强烈反对黑暗野蛮,力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如今,在社会思潮的指引下,中国社会每一位公民和每一个组织都具备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实现卓越目标的精神力量,为中国航船实现社会富强民主文明提供了推动力。
近代社会思潮讲义——绪论

近代社会思潮——绪论一、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内涵1、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时间断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所呈现出的各种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按照社会思潮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晚清社会思潮(1840—1911);第二阶段为民国前期社会思潮(1912—1919);第三阶段为民国中期社会思潮(1920—1936);第四阶段为民国后期社会思潮(1937—1949)。
2、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定义在此介绍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①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曾论及“时代思潮”发生的条件、发生的过程和衰落的情形。
他认为:“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
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寝假而涨—涨—涨。
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息。
凡‘思’非皆能‘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同时,他还指出:“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
所谓运动者,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
其参加运动之人员,每各不相谋,各不相知。
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各各不同。
所采之手段亦互异。
于是同一运动之下,往往分无数小支派,甚至相疾视相排击。
虽然,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观念焉,同根据之为思想之出发点。
”概括梁启超的说法,时代思潮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它与社会“环境之变迁”和“心理感召”有密切的联系;第二,与时代有密切的关联。
凡思能成潮者,思必有相当的价值,而且适合时代的要求;第三,有一种或数种共同观念;第四,同一思想下有许多小支派。
此定义,对于社会思潮也是适用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此定义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任何一种思想主张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然而是否适合于时代的发展,仍需要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按照梁启超的定义,近代社会思潮的研究将受到局限,仅限于少数进步思潮的研究。
中 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社会思潮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社会思潮有哪些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交织,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
这些思潮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潮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思潮在鸦片战争后兴起,代表人物是魏源。
当时,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交锋中屡屡受挫,魏源等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列强在军事技术和工业方面的先进之处。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御列强的侵略。
这种思潮虽然还停留在器物层面的学习,但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思潮。
洋务派主张在维护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工业、军事和教育。
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富国强兵,然而,由于洋务派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思潮蓬勃发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变法图强。
他们倡导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教育制度,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
尽管戊戌变法只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失败了,但它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共和思潮深入人心。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他们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人民幸福的思想纲领。
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思潮成为主流。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猛烈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道德、新文化。
他们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提倡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倡导科学精神。
这场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特点

【解析】选D。分析材料作者认为,正确的社会转型应该是“首 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是思想 解放,随后政治革命、经济建设。据此本题应选D。但中国历史 发展的事实并未按照这一顺序。
专题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特点 1.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有一定的层次性: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由抗拒排斥到逐
渐接受,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仿效立宪到主张共和再到思 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3.有一定的继承性:每次探索都因前一次探索的得失而有 所发展,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
专题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第一阶段 (器物层面)
第二阶段 (制度层面)
第三阶段 (思想层面)
时间
从鸦片战争到甲 午中日战争
从甲午中日战争 到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时期
指导 思想
“中体西用”
由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发展为 “三民主义”
由民主科学思想 到马克思主义
代表 地主阶级抵抗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特点 救民族危机。未 救民族危机;未对 和否定偏向,未与
触动封建旧文化 封建文化彻底批 工农群众运动相
的根基
判
结合
第一阶段 (器物层面)
第二阶段 (制度层面)
第三阶段 (思想层面)
由师夷长技以制 由维新变法到辛 由新文化运动到
实践
夷到洋务运动 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建立
【特别提醒】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被动接受 到主动选择的过程。随着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加深, 学习西方和挽救国家危亡结合在一起,近代前期中国的思想不断 演进,体现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近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激荡与制度变革的时代。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接连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思潮与制度的变迁,这些变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分析近代中国的思潮发展与制度变迁,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洋务运动与思潮兴起19世纪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一度陷入危机之中。
为了摆脱危机,清政府提出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为目标,兴办近代工业,提升国力。
同时,中国的社会思潮也开始出现变化。
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潮相互碰撞,新学、维新思潮逐渐兴起。
二、戊戌变法与思潮的挫败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晚期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旨在推行近代制度。
变法的力量源于思潮的觉醒,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先进制度。
然而,戊戌变法在清政府的内外敌对下无法顺利推进,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辛亥革命与思潮的胜利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辛亥革命的背后,是思潮的胜利。
清政府的统治日趋腐败,各种社会思潮逐渐融合,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四、五四运动与思潮的觉醒五四运动是1919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青年运动。
由于巴黎和会的失败,引发了中国学生对外国列强及其传统文化的激烈抗议,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民主思潮与国家意识。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思潮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五、思潮与制度变迁的影响思潮与制度变迁相互交织,互相影响。
思潮的觉醒推动了制度的变革,而制度的变革又进一步激发了思潮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潮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现代化的冲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中国向世界现代文明迈进。
六、近代中国的启示与展望近代中国的思潮与制度变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思潮对于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社会思潮。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特点

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由于种种因 素并未对封建主义作像样的批判,思想启蒙十分不 够。而倒退复辟逆流的甚嚣尘上,国家民族的处境 一天天坏下去。大量的头颅和鲜血,换来的却是北 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许多人来说,这样的风云骤 变给人们心灵上带来的压力,是难以想像和承受的。 在民初十年间,在思想文化领域,陈独秀、胡适、 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着力批判传统文化, 主张全盘学习西方。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我国经常存在着复古暗流, 并且不只一次地掀起过复古思潮,这固然是由于中 国传统力量的强大,但也不能不说,这与五四新文 化运动时期的先进分子缺乏科学的分析态度,从而 给复古势力留下了可乘之机颇有关系
1. 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 路,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题歌,爱国主义 成为系人心弦的最强音。在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条件 下涌现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2.各种社会思潮的云涌风发,形成中外历史上罕 见的奇观,并带有紧迫性和某些超前现象。 3.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同中 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的。 4.经过比较选择,科学社会主义在各种社会思潮 中逐渐取得主导地位。
受政治影响,中国近代思潮的各领袖忙于解答中国 向何处去的大问题而缺乏对西方本源思想的消化吸 收,西方思想在他们那里常成为政治方案的一种依 据和点缀,因此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随着政潮起伏, 某一思潮代表在另一思潮中又重露头,而这两种思 潮并不完全相同。 在对西方本源思想的消化吸收并与中国实际结合中, 马克思主义显现了它与众不同的风采。新民主主义 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历经考验在抗 战前夕初步形成,在众多思潮中独树一帜。 社会思潮紧密联系政治,紧密联系社会矛盾,应是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最大特点,二三十年代社会思潮 更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一、倡导国家独立和民族强盛近代中国是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处于被动地位,民族危机严重。
因此,各种思潮都主张国家独立和民族强盛。
这种倡导体现在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思想中,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民主国家;改良派则主张通过变法,振兴国家,增强民族实力。
二、主张科学教育和知识分子的兴起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兴起与科学教育的普及和知识分子的兴起密切相关。
科学教育的普及使得中国社会开始接触到西方思想和知识,进而启蒙了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掌握了现代知识,开始对中国传统观念和制度提出质疑,并积极探寻的途径。
三、传统与西方思想的交融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传统与西方思想的交融。
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而近代启蒙思想具有西方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尊重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观念与西方的现代化思想相互纠葛,既有倾向传统的保守主义,也有倾向现代的进步主义。
四、思潮多样性和对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和对立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思想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倾向和观点,如保守主义、进步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
这些思潮之间存在着激烈的辩论和对立,代表不同思想派别的知识分子相互争论,试图影响社会的进程和方向。
五、注重实践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更加重视实践和。
知识分子们通过诸如新闻报刊、杂志、书籍等媒体,积极传播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方针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
他们重视现实,试图通过现有制度和观念的方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六、思潮与革命运动的关联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革命运动有着紧密的关联。
许多思潮的提出和发展,往往伴随着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思想家们的思想启迪了革命者,成为他们推动变革的理论基础。
同时,革命运动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思潮的酝酿和蔓延。
以上所述是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
这些特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对立性和动荡性。
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与变革

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与变革近代中国,也就是指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这段时间内,中国的社会思潮和变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转折。
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经历了战乱、革命、开放等一系列大事,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众多思潮和变革。
一、思潮的崛起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控制,而且在国内也面临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这导致了众多思潮的崛起。
其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就是三大思潮:维新思潮、民主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
维新思潮是在中国清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思想潮流,其主要内容是倡导政治改革、文化改良、科学进步、人权自由等方面的观念。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民主思潮则是在维新思潮基础之上,强调更为深入的政治改革和社会转型。
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黄兴等。
至于马克思主义思潮,则是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时兴起的一种思想潮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毛泽东等。
这三大思潮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新思潮和民主思潮的倡导和实践,使得中国社会逐渐从封建向现代化转型。
而马克思主义思潮则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变革的推动中国的思潮多种多样,但是这些思潮最终都归于变革。
近代中国的变革,有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的、文化方面的、社会方面的等等。
1.政治变革最为显著的政治变革,就是辛亥革命。
清朝末年,中国国内已经面临了诸多矛盾和问题,维新思潮和民主思潮依次掀起了改革、改良和革命的浪潮。
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爆发了。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的领导下,终于推翻了清朝政府,宣告了近代中国的开端。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开启了大门,为后续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政治变革也是不断的发生。
北洋政府的成立、国共合作的形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和胜利,都成为了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2.经济变革经济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遇。
黄钧宰《金壶七墨》,徐继畬《瀛寰志略》,冯桂 芬《校邠庐抗议》,王韬《代上苏抚李宫保书》, 薛福成《上曾侯相书》、李鸿章《筹议海防折》等 “华夷”由隔绝到联属; 变局所引发的利害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关键在于自己如何把握; 乘势自变是盛衰强弱分合之一大转机;
(2)自强观: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
反思之路径:
从总体上检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承认“夷人”之长处, 主张“师夷长技”,进而主张师夷政治,而学习西方政治也 从最初的醉心于君主立宪的改良转向了主张民主共和的革命。 在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的 发展道路。
融合:学习西方
融和的三种情况:
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学根基深厚的人,将资
“坚船利炮”和先进生产技术,封建顽固派 则极力反对; 资产阶级维新志士和革命志士深入学习西方 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却 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攻击和反对; 近代中西文化论战;
反思:
反思之内容:
堂堂大中国为什么横遭凌辱? 中华民族怎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何实现振兴中华?
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求富求强,是一切 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的共识,洋务是这一时期社会 新思潮的一面共同旗帜;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兴起和西学的扩大传 播,早期维新思想家要求护商富民和采行议院制, 其激进的主张显示出与洋务思潮分离的趋向; 单早期维新主张不是通过向洋务派论战,而是通过 向洋务派建言的方式提出,不是根本否定和取消洋 务运动,而是希望洋务运动更有成效; 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 有共同认识,又有自己的思想特色。
2、冲突· 反思· 融合: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内涵
冲突:
背景: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性质
迥然不同; 中国具有优秀的文化遗产,汉文化的影响源 远流长; 西方文化虽不乏进步的内容,但又伴随着西 方列强的侵略而来;
冲突的具体表现:
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想想看:西方的双重挑战是什么?
2、中国的最早回应
自发的回应——御夷
消极的回应——抚夷
误国的回应——剿夷、抚夷不定 偏激的回应——攘夷不师夷 积极的回应——制夷与师夷
二、学习西方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1、鸦片战争前后学习西方思潮 (1)兴起原因 思想方面:经世思想推动人们去了解西方、学习西 方; 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不断更新自我的 博大胸襟,使经世思想家们把“睁眼看世界”的行 动,发展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追求; 学术方面:中国自古就重视地理沿革的研究,鸦片 战争前夕,出现了一批外国史地著作,为研究西方 潮流的兴起提供了资料 ; 环境刺激:强敌入侵的外部环境刺激所致 。
三、洋务思潮与早期维新思潮
1、洋务思潮的兴起时间:
2、洋务思潮的兴起背景: 学术讨论: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动因是
19世纪60年代
“制内”还是“御外”?
兴起背景
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矛盾的产物,是中西文
化初步接触 、初步融合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扩张, 迫使人们去寻求一种比较现实的抵制办法; 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过 程,又促使人们通过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 去适应这一趋势; 西学开始进入中国,为留心时务的人们提供了丰富 而新颖的思想资料。
治制度 关于武器装备: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武器 关于经济制度:赞扬了西方以商为本的 经济制度 介绍了西方宗教习俗 关于西方扩张
(3)学习西方思潮的主要特点
充满爱国激情;
饱含求索精神; 具有拓荒精神; 不足之处难以掩饰; 墙里开花墙外红。
2、太平天国学习西方的探索
(1)背景
新旧思想的三次激烈交锋
要不要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学;
要不要继续设厂造船;
要不要修造铁路;
6、早期维新思潮及其与洋务思潮的关系
(1)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时间:
中法战争后 (2)主要代表人物: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何启、 胡礼垣、陈炽、陈虬、汤震等
(3)早期维新思潮的思想特色
(3)求富观:以工商立国,振兴商务,通外
国展开商战 西人以工商立国,富强甲于地球; 各国通商于中国,赢利颇丰,中国既不能禁 各国之通商,惟有自理其商务; 振兴商务可以稍分洋商之利; 振兴商务、收回利权的根本是与列强实行 “商战”;
(4)人才观:废八股、改科举,造就和选拔
有用人才 废八股、改科举,改会试、停武试,停捐输, 考试内容改为解经、古学、策问,以功名奖 励工艺技术人员; 改八股之制为八科考试,选派聪颖幼童赴泰 西各国学习军政、船政、兵器、及其等; 设立洋学堂;
主张仿效英美实行统治,建立代表民意的监 察制度 主张采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和工资制
主张输入资本 主义制度文化
主张采取资本主义利润制度 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权制度
建立资本主义货币流通体制
建立资本主义保险制度
课堂讨论: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学习 西方潮流?
太平天国对近代文化的崇尚,文 化的输入起着推动作用。
产阶级革命与追求国粹相结合; 以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为代表的《新世 纪》派,主张学习西方新学,反对中国旧学;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部分资产阶级革命派,从 总体上是坚持中西思想文化结合的。
二、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特点
1、巨大的爱国主义热潮,促使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觉 醒。 2、向西方寻求真理热的兴起,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成为当时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思潮,成为时代的旗帜, 并具有早熟性。 超越现实与复古的倾向都比较突出。 近代社会思潮具有一种急救篇的特色,社会主义探索 热的兴起,预示在民族文化转型中,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思潮在当时的主导地位具有某种过渡的性质。
经典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2、恩格斯:《反杜林论》 3、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的终结》,以上著作均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
理论方法类:
1、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史华兹著、张永堂译《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 3、丸山真男著、区建英译《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上 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4、韦政通:《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台北:大林出 版社1981年 5、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疯癫 与文明》,三联书店1999年
1、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4卷),湖南教育 出版社1998年版 2、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年 3、戚其章:《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年 4、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4年 5、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 年
想一想:思潮与思想之异同?
1、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某些个人、集团、阶层、阶级在
特定历史条件下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抒发并产 生较大影响的思想主张、观点、意愿的总和。 一种社会思潮常常包括各种不同层面人们的 思想主张、观点、意愿和心态。 社会思潮既具有理论形态,也具有心理形态, 是理论形态和心理形态的统一。
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形成发展的社会土壤
1、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演变和发展值
得重视;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迁: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产生 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政治结构的变迁:政治近代化革新的初步尝试
2、传统文化与社会心态同社会思潮的关系值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徐 扬
导 言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内涵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形成、演变和发展的
社会土壤
一、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内涵
“一世才智之士,以此为好尚,相与淬厉精进,阘冗 者犹希声附和,以不获厕于其林为耻。”“其国民 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 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 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 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 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 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西方列强最初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
披着宗教外衣的太平天国对崇尚基督教的西
方具有一厢情愿的亲近感;
(2)表现
武器和战术装备近代化的尝试
获取战争中的战利品 大规模购买武器 充分利用外籍战士随身携带的武器 开办兵工厂自行制造先进武器
颁布《资政新篇》,勾画实现全面近代化理
想的蓝图
大力倡导资本主义物质文化 (火船、火车、寒暑表)
第一,主张护商富民,支持商办企业
第二,主张君民共主,实行议院制度
(4)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的关系
学术争论:
观点一: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完全对立,
根本没有相通之处; 观点二: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不是对立 的,而是相通的,一个是洋务实践家,一个 是洋务理论家; 课堂讨论:你如何看待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 思潮的关系?
代表人物:
林则徐编写了《四洲志》,他是近代中 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 夷长技以制夷”,成为第一个提出学习 西方的人,学习的内容主要限于西方的 “坚船利炮”。 徐继畲编写了《瀛环志略》,介绍了西 方的地理、政治和社会风俗。
(2)主要内容
关于政治制度: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