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的抽象形式美

合集下载

浅析吴冠中绘画的抽象美

浅析吴冠中绘画的抽象美

39艺术论丛浅析吴冠中绘画的抽象美刘明明海南大学园林学院摘要:吴冠中的绘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之所以能独树一帜,是因为其对美之追求的执着精神。

在当代艺术中,各种哲学思辨和主义流派泛滥,为了能够脱颖而出,无不极力模仿、臆造某种极致的形式或样式,与绘画这一视觉艺术的初衷渐行渐远,甚至与“美”无关,与“视觉无关”,而吴冠中却不为所动,不拘形式,始终执着于对“美”的追求,最终成就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

本文着重研究吴冠中绘画艺术的美的形式,从点构成、线构成、面构成及点线面结合构成视角分析吴冠中绘画作品的抽象美;从疏密对比、重复构成等形式分析其作品的形式美。

关键词:吴冠中绘画;抽象美;形式美吴冠中的绘画既吸收古今中外艺术精华,又不同于古今中外某一家的面貌而独成一派,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特色。

吴冠中西学时正是西方抽象主义艺术盛行,他深受抽象的现代艺术影响,使得他的绘画不可避免的有抽象美的面貌;他以独到的艺术感悟能力,将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形式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来,极力推崇艺术形式美的独立意义;吴冠中的绘画讲究视觉的美和愉悦,同时他又在意作品的被欣赏和接受度。

“抽象”,与“具象”相对,是指对具体形象进行归纳概括,却不表现某一具体的客观实物形象,吴冠中在文章《关于抽象美》一文中说“将附着在物象本身的美抽出来,就是将构成其美的因素和条件抽出来,这些因素和条件脱离了物象,是抽象的了。

要在客观物象中分析构成其美的因素,将这些形、色、虚实、节奏等等因素抽出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这就抽象美的探索。

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抽象美和形式美的喜爱是本能的。

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关系。

美术属视觉,赏心悦目是关键,本来是起源于模仿客观对象,但除描绘的像不像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个美不美的问题。

像了不一定美,并且对象本身就存在美不美的问题”。

[1]“人们不需再现自然,而是代表着自然”(塞尚)绘画作品再现自然的功能被照相机所取代,抽象作品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充满激情和想象,是画家在自然写生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通过点、线、面和黑、白、灰为主要表现抽象美的手法,通过音乐般的律动感受画面的节奏感。

试论吴冠中绘画思想之抽象美与形式美

试论吴冠中绘画思想之抽象美与形式美

Arts circle艺术论坛2012/03++TEXT/宋亮亮试论吴冠中绘画思想之抽象美与形式美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的吴冠中,是杰出国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曾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先生的绘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等造形来诠释自然之美。

其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

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等数十种。

同时,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

而在关注当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吴冠中先生所提出的抽象美与形式美无疑是对其艺术理论精髓的诠释,本文就这两点作以分析:首先,学术界最为关注的是吴冠中在1979——1980年间发表的《绘画的形式美》与《关于抽象美》两篇文章,由此掀起了对固有艺术形式审美的反思。

这场由他而起的画坛理论争辩,揭开了中国绘画现代表现形式探索的一页。

其主要论点是:“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受是本能的”。

与此同时,他大量吸收西方现代抽象绘画的结构特点与形式框架,并融入了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特点,创造了富有中国审美内涵的现代抽象画形式风格,对今后中国画坛表现形式上的探索与追求起到了拓荒作用。

这一切源自于他对艺术形式表现的中西融贯的丰厚学识。

其次,用“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讨论吴冠中的形式美、抽象美,一定要先从吴冠中为自己设的底线开始,作画一定要有形象是吴冠中的主张,所以他的形式美和抽象美是和形象在一起。

“风筝不断线”和“笔墨等于零”是吴冠中最著名的话语,但“笔墨等于零”其实是吴冠中反对笔墨的独立化发展的一句话,即绘画要有形像而不能完全抽象。

浅谈山水画中的抽象造型

浅谈山水画中的抽象造型

浅谈山水画中的抽象造型王天真 2319 待学问中国画的造型不同于其他画种,始终着保持着以线造型的特征。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强化了线的表现功能。

写意画是要求作品通过简练的笔墨,运用想象和概括能力,描绘出物象的形神,表现作者所欲营造的意境,体现万物的理法。

面对自然物象,画家都是从观察、认识、熟悉到了解。

作画也从写生、写形、写意到写神逐步深入。

“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多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然形神俱见。

一幅画中,三笔不少,五笔不多的简括,对象生命的体现,既有生活,又有强烈感受。

同时笔墨要美,某种程度上抽象因素要大,才能很好的表现出物象内在的生命力、人为精神和中国哲理的内涵等。

中国画的难度也在于此,以极简极概括之笔墨表现出极大的张力和美感。

在山水画学习及创作过程中,要更好体现画家主观想象与实际山水的结合,“师法自然”,进而达到师造化的境界,是每个画家的最高追求。

近几年在山水画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发现写意山水画中大量的抽象因素直接影响山水画的创作。

抽象造型一词的“抽象”原指“提炼”““去除”,是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造型”是指创造物体形象,抽象造型绘画艺术是通过抛开了物象的结构和特征,借助形象不明确的点、线、面来表现形式美,来预示某种哲学思想。

而写意山水画,是画家根据自然山水的结构特征和自我感受,创造出一种可辨别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或带有一定形象暗示的艺术符号,它包括了具象的造型因素和抽象的造型意味,即有象可据随心“造型”就是以意取“象”,达到主观和客观,情和理的统一。

其象为意中之象。

写意山水在某些画面的造型中所表现的抽象造型中,如模糊朦胧的墨块、留白,以及程式化造型的画法都含有抽象造型的意味。

因为写意山水画是意向造型艺术有象的造型,而抽象造型艺术无象的造型。

写意山水画中抽象造型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

浅谈绘画的抽象形式美

浅谈绘画的抽象形式美

浅谈绘画的抽象形式美形式美是视觉艺术审美要素及原则的总和。

绘画作品中真正给人视觉享受的是形式美的抽象因素。

本文从色彩、肌理、笔触和构成这四个方面结合名家名作对艺术中抽象形式美的语言進行简单的分析,指出画家应通过组合安排,巧妙的运用形、色、线条、笔触、肌理等等的绘画抽象构成因素,才能创造出鲜明的、生动的,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

标签:抽象;形式美;色彩;肌理;笔触;构成形式美是视觉艺术审美要素及原则,在绘画中,它区别于对自然形态的描绘,而是作者归纳出来的抽象形式。

它的具体表现是通过画面的色彩、笔触、肌理等绘画语言,按照抽象美的规律进行适当的组织,构成美的形式。

绘画作品真正给人视觉享受的就是这些抽象因素,而内容则是通过思想和情感经验影响人。

对视觉美起决定因素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

绘画作品的魅力就体现在它形式美的营造上。

下面就从色彩、肌理、笔触和构成这四个方面对绘画中抽象形式美的语言进行分析。

色彩是绘画中最具感情,最有感染力的绘画语言。

色彩有客观写实的色彩和主观感情的色彩。

现代主义之前的色彩,基本上都属于客观写实的范畴,印象主义以前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仅限于对物体不受任何影响的整体印象的色彩,也就是“固有色”,事实上固有色也不是客观的颜色,在艺术家实际处理中往往采用了符合黑白布局需要的单纯色彩,这样的色彩能够给我们带来简洁和真实的形式美感,这种感觉在根本上仍属于抽象范畴,只是那个阶段的人们并没有系统的抽象认识,在无意中反映了抽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光色变化的热爱与追求,从现实主义开始直到印象派,画家们赋予了色彩新的表现意义。

这一阶段的色彩是美术史上最为“客观写实”的阶段,尽管如此,画家仍利用灵动的笔触来体现抽象的形式感。

随着笔触的发展,从修拉开始人们正式开始以科学方式研究色彩的抽象形式。

另外,色彩语言的表现被引向了注重主观感觉的道路,在绘画作品中赋予艺术家特有的主观感情,这和艺术家的选择与作品表达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从色彩的表现可以看到艺术家作画时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抽象—美的境界

抽象—美的境界

抽象性绘画同样是通过形象、色彩去表现有声美的境界关于抽象性绘画有无形象的问题,我在《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中曾有过论述。

这里就不重复了,形象是一切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作为视觉三恒要素之一与色彩、声音构成美的整体,任何否定艺术形象的说法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

蒙德里安的几个色块,也同样构成了视觉形象。

因为几个色彩方块也是自然界中形象之所在。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来到一片高低不平的山丘,我一眼望去,远方出现几个红、黄、蓝、绿所组成的块状图案,我感到很神奇,走近一看,原来是由开着同样颜色的花家族所组成的几片色块。

当然,蒙德里安创作“红、黄、蓝”色块的目的,可能并不在于把审美者的思维带到具象的世界。

但是,任何抽象的绘画,任何视觉的反映,都不能脱离人们现实视觉立体空间的具体形象,无论现实的直接表现,还是抽象的,超现实的或潜在意识的表现,形象都是绘画艺术的主体。

任何否定形象的说法和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抽象性绘画既然不排除形象、色彩、那么也就不排除对现实有声空间的表现。

抽象性绘画同样是通过抽象的色彩、形象去表现带有抽象性声音的空间。

那么,抽象性绘画的声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说抽象性绘画的声,可以分为有声的抽象和“无声”的抽象两种。

所谓抽象性绘画,其定义是相对的。

关于抽象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种是对抽象的哲学理解。

它是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

这里讲的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的手段。

如关于对“人”这一概念的抽象,不管黄种人,还是黑种人、白种人,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人,凡是有思维,并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就是人。

同样我们在绘画中,用一个红色的圆形来表示太阳,用一个黄色的月牙表示月亮,这种形式的本身也是一种抽象。

通过绘画的形式,刻画出一种具有女性特征的人体画,来表现生命也叫抽象,用几条线描给出山的特征也叫抽象。

这种抽象是我们平时讲的,正常的哲学抽象。

中国画中的抽象美

中国画中的抽象美

论中国画中的抽象美国际软件学院杨翼霄2012302580272 抽象形式的绘画通常很难得到大众的认可,究其原因是缺乏对抽象美的认识。

在当代的著名画家手中,抽象美更是美学表现形式的突出体现。

抽象美往往从具象(模拟)形式中发展、演化而来,如我国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中陶器上的鱼纹几何图案等,并与具象美结合着。

在西方美术史上,从“后期印象派”的作品开始,独立的抽象美因素开始萌芽。

德国沃林格提出“抽象与移情作用”说,认为原始美术和东方美术是从抽象冲动出发的,其风格特征在于空间效果被压抑,超越对象世界而表现单一形态。

画家康定斯基等发起抽象主义绘画,主张艺术创作可以离开可视的客观现实,以抽象的造型语言(点、线、面、色彩等)表现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

首先呢是笔墨表现方式所具有的抽象性;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话语方式,也是判定作品优劣的主要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线条、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语言,注重笔墨,追求笔墨的精妙在传统中国文人画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这里笔和墨已具备了独立的审美意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时常是和抽象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抽象,就是抽掉具体物象所形成的,没有任何物象特征的独立的画面形式语言,没有具体形的约束,表现起来就会显得格外自由,画面自然也就会很生动.没有抽象性,绘画作品没有了笔墨趣味.我们平时所讲的有没有画味,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苏珊·朗格的"有意味的形式"讲的就是这个妙理书画同源使得书法的用笔和线条引注于绘画,通过流动有律的线条来表达生命的节奏,表现物象的“骨”和“神”,从而使画面物象的构成和用笔更加丰富多彩,使绘画的线条更富于力度、美感和文化的素养。

作为书法的用笔、线条本身是一种非文字的、非辨识的形式知觉,是对线条及其相关形式表现的审美感知。

它不是具体的再现某一事物,而是在一切具体事物之上进行高屋建瓴的概括、抽象的结果。

论抽象油画的形式美感

论抽象油画的形式美感

论抽象油画的形式美感145文|王蔓莉论抽象油画的形式美感摘要:于具象绘画来说抽象画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表达立体的效果,它是对具象绘画的高度提炼,从具象中来,又区别于具象。

要说哪个更贴近现实,我觉得应该说是抽象绘画,它强调的是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艺术之美。

抽象画中不像小孩子涂鸦似的,它遵循了一定的形式、法则。

艺术家利用点、线、面的抽象形式符号和色彩对丰富多彩、杂乱无章的周围事物进行概括,抽象画主要是通过它的形式来表现美感的,在油画中亦是如此。

本文主要通过解读抽象画,总结其发展历程,介绍剖析注明抽象油画家及其作品,讲述抽象油画的形式美。

关键词:抽象;油画;形式;美抽象绘画是为了脱离人们一味的模仿自然的绘画习惯,从而与传统绘画划清界限,打破传统。

抽象绘画是以感觉和人们的想象力作为原点,将造型、构成、色彩重新分割组织使其成为一副完整的画作。

尽管抽象油画与写实油画面貌风格迥异,但它们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都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写照。

抽象油画又可分为两种,冷抽象和热抽象即人们所说的几何抽象和抒情抽象。

几何抽象以塞尚为出发点,以蒙德里安为代表,最经典的画作《红、蓝、黄构图》。

抒情抽象以康定斯基为代表,虽说没有实物,但他表现了热情、奔放、律动、张狂,接下来到了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抽象油画给人感觉是不着边际的抽象作品,其实画家是通过了光线、构图、色彩、线条等去完成一幅幅画作,它并不是小孩组的涂鸦,而是经过画者精心铺陈展开的,而其所表达的艺术性,只有通过了解艺术发展史、时代、艺术家的内心才能捕捉出来并明白其要表达的意境。

抽象油画可以分为两种:冷、热抽象即几何、抒情抽象两方面,分别以蒙德里安、康定斯基为代表,蒙德里安的冷抽象放弃了具体的物体的形状、透视等基本关系,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点、线、面、色块、构图等纯粹性的绘画语言来表达画者的内心、情绪、心境。

他创作的每幅油画都要经过精心的计算、黄金分割等等,主张完全脱离自然的形式。

现代绘画艺术的抽象表达

现代绘画艺术的抽象表达

现代绘画艺术的抽象表达
哎呀,说起现代绘画艺术噻,那可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脑壳都转不过弯来。

你看看那些抽象画,颜色一抹一抹的,形状也是奇奇怪怪的,有时候看半天都不晓得画的是啥子。

但是,这正是现代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它就是要打破常规,挑战你的视觉和思维。

抽象艺术,就像是画家们在跟我们玩捉迷藏,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藏得深深的,让我们去猜,去感受。

你看那些线条,有的直直的,有的弯弯的,有的粗粗的,有的细细的,它们就像是画家的手指,在画布上跳舞,讲述着一个个故事。

颜色也是抽象画的一大特色。

红的、蓝的、黄的、绿的,各种颜色混在一起,就像是调色盘被打翻了一样。

这些颜色,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们还代表着画家的情感,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冷静深沉,有的忧郁悲伤。

抽象艺术,它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追求情感的表达。

画家们用他们的画笔,把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让我们去感受,去共鸣。

这种艺术形式,虽然有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它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和自由。

所以说,现代绘画艺术的抽象表达,就像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它让我们在色彩和线条的海洋中,寻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虽然有时候我们看不懂,但是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不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绘画的抽象形式美
作者:李巍
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33期
【摘要】形式美是视觉艺术审美要素及原则的总和。

绘画作品中真正给人视觉享受的是形式美的抽象因素。

本文从色彩、肌理、笔触和构成这四个方面结合名家名作对艺术中抽象形式美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分析,指出画家应通过组合安排,巧妙的运用形、色、线条、笔触、肌理等等的绘画抽象构成因素,才能创造出鲜明的、生动的,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抽象;形式美;色彩;肌理;笔触;构成
形式美是视觉艺术审美要素及原则,在绘画中,它区别于对自然形态的描绘,而是作者归纳出来的抽象形式。

它的具体表现是通过画面的色彩、笔触、肌理等绘画语言,按照抽象美的规律进行适当的组织,构成美的形式。

绘画作品真正给人视觉享受的就是这些抽象因素,而内容则是通过思想和情感经验影响人。

对视觉美起决定因素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

绘画作品的魅力就体现在它形式美的营造上。

下面就从色彩、肌理、笔触和构成这四个方面对绘画中抽象形式美的语言进行分析。

色彩是绘画中最具感情,最有感染力的绘画语言。

色彩有客观写实的色彩和主观感情的色彩。

现代主义之前的色彩,基本上都属于客观写实的范畴,印象主义以前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仅限于对物体不受任何影响的整体印象的色彩,也就是“固有色”,事实上固有色也不是客观的颜色,在艺术家实际处理中往往采用了符合黑白布局需要的单纯色彩,这样的色彩能够给我们带来简洁和真实的形式美感,这种感觉在根本上仍属于抽象范畴,只是那个阶段的人们并没有系统的抽象认识,在无意中反映了抽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光色变化的热爱与追求,从现实主义开始直到印象派,画家们赋予了色彩新的表现意义。

这一阶段的色彩是美术史上最为“客观写实”的阶段,尽管如此,画家仍利用灵动的笔触来体现抽象的形式感。

随着笔触的发展,从修拉开始人们正式开始以科学方式研究色彩的抽象形式。

另外,色彩语言的表现被引向了注重主观感觉的道路,在绘画作品中赋予艺术家特有的主观感情,这和艺术家的选择与作品表达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从色彩的表现可以看到艺术家作画时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正如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凡高宣称的那样:“色彩表现的一切因素都是精神的力量。

”不管是新印象的理性,还是后印象的感性,自此开始,抛开具象,纯粹抽象艺术,表现性色彩研究拉开帷幕。

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研究对抽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总结,自此人们也认识到真正对色彩美产生支撑作用的不是写实形象而是其内在的抽象组织形式。

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变化,表现为高低、纵横的变化,粗糙或平滑的触感。

肌理作为绘画表现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更好的表现出物体的真实感,而且还能独立的表现美,显示出艺术家的内心激情。

为了追求肌理效果艺术家们努力的创新,将生活中偶得的肌理,如墨滴入水的晕纹,地面上斑驳的痕迹等效果运用到画面,不断的探索新得材料和方法,逐渐出现了颜料的厚涂与薄染、晕染与渗透、各种形状的排列甚至是绘画材料以外的特殊技法。

伦勃朗是传统绘画运用肌理的典范。

另外,肌理本身就是富有美感的,一幅抽象肌理作品我们可能不知道它是什么,却能被它的形式打动。

在近代画技越来越善于表现脱离客观物象的纯粹肌理,帕特里克·温顿利用块面堆砌,制造了憾世的抽象艺术,而基辅更赋予肌理更深的意识流价值。

笔触是在艺术家作画过程中工具接触画布时所留下的痕迹,笔在画面上会出现一些形状,这些形状组合形成了笔触的抽象形式。

运用颜色的厚与薄、浓与淡用笔的轻与重、快与慢等都是笔触形成的要素。

笔触的运用最常见的两种形式,一是为写实营造气氛,二是为肌理创造提供基础。

古典油画中讲究画面的平滑度,这平滑本身也可以视为一种笔触样式,古典大师中伦勃朗、鲁本斯都是早期运用笔触的代表,委拉斯贵支画面上一直不太重要的小狗,成了美术史上第一个“印象”式的笔触,印象派是写实艺术运用笔触的高峰,至此之后笔触的运用越来越大胆创新,自由多样。

在中国,国画虽然鲜用笔触这样的概念讨论问题,但实际上笔触是写意绘画最关键的语言要素,只是中国人习惯用“笔墨”去描述它。

除了肌理、笔触、色彩以外,构图作为艺术创作的前期准备,决定着艺术作品最终的画面构成和艺术节奏。

构图的实质就是将画面的视觉元素按照抽象形式美的法则合理安排。

不论是具象绘画还是抽象绘画,只用善意经营抽象构图才取得的构图的成功。

传统的具象绘画大师都是构图高手。

达芬奇是一个神奇的构图“魔法师”,他将蒙娜丽莎的后背一边画低一边画高,竟然为人们制造了一个千年谜题。

而在岩间圣母这幅画中,将所有的视觉元素放到了几个相互关联的圆中,像中国的太极图一样,达到一种至高的和谐境界。

最具代表的则是最后的晚餐。

通过分组,达到了冲突与稳定的统一。

近代立体派及抽象派则直接摒弃物象,专门研究几何形状的构成问题。

中国人历来都是构图高手,在笔触和构图方面影响了世界现代绘画,中国绘画除了精神因素外,绝大部分精力都在处理构图和笔触。

朱耷的鱼,只画画面下部一小块,却表现出极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美术史历代名家名作对色彩、肌理、笔触和构图这绘画四大要素的处理方式上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绘画样式,它的本质都是抽象的形式美。

因此画家应通过组合安排,巧妙的运用形、色、线条、笔触、肌理等等的绘画抽象构图因素,才能创造出鲜明的、生动的,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周颐.绘画形式与形式美探析[J].艺术研究,2005(04):64~65.
[2]张清.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形式美[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4):138~139.
作者简介:李巍(1981—),男,汉族,硕士,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