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式美与艺术美(论文)
浅谈形式美与艺术美

浅谈形式美与艺术美形式美与艺术美是艺术领域中两个重要而又紧密相关的概念。
形式美指的是作品的外在形式或形态,也就是作品视觉上的美感;而艺术美则包含了形式美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内涵,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情感、表达思想、探讨人生等等。
本文将从相关理论、实例分析等方面浅谈形式美与艺术美。
形式美是艺术作品表现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形式美关注作品的视觉效果,通过各种艺术元素的运用,如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等,来创造视觉上的和谐与美感。
形式美的追求并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还是对于观者情感的引导与控制。
例如,在绘画中,画家常常通过运用适当的色彩和线条表现方式来营造特定的氛围,以引起观者的共鸣。
因此,形式美可以理解为艺术家通过物质形式对感官的挑逗与激发,以达到对人的审美心理的感染和启发。
形式美的追求也是艺术家对于技巧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然而,艺术美则更加注重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主题,旨在引起观者的思考与共鸣。
艺术美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表达,是艺术家与观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背景描写和逼真的情感刻画,深入探讨人类情感与人生困境,以此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艺术美与形式美不是孤立存在的,形式美是对于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美则更加注重作品背后的思想与情感。
尽管形式美与艺术美有其独特的特点,但二者又密不可分。
形式美是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形成了艺术品的基本品质。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形式美的手段来传达艺术美的内容。
形式美是艺术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一种语言,是表达艺术美的媒介和载体。
艺术美则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以此引导观者的审美体验。
形式美和艺术美互为依存,相辅相成。
总之,形式美与艺术美是艺术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形式美强调作品的外在形式和视觉效果,通过艺术元素的运用创造美感;而艺术美更注重作品的内涵和意义,通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传达艺术家的观点和观念。
浅谈舞蹈艺术的形式美

体育 ・ 美 育
课程 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j 0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 7 月 下旬 刊
存 在 。现 阶段 的 中职 学 校 规模 及学 牛 数 量 一 直 处 于 逐 年 增 多 的趋 势 , 体 育 场 地 和器 材缺 乏 的 问 题 更 加 突 出 , 严 重 影 响 了体 育 教 学 的 正 常 开展 , 同时 也 制 约 了 学牛 参 加 课 外 体 育 锻 炼 的 积极性位 。中 职学 校 由于 自身 特 点 。 在 课 外 体 育 活动 组 织 上 缺 乏组 织 和 领 导 , 课 外 体 育 活 动基 本 是 学 生 个 别 爱 好 和 班 级 自身 组 织 的 单 项 活 动 。内容 比较 单 一 。 参 与 性 不 足 。但 由 于学 生 人 数 较 多 。 对体育项 同的 兴趣较为广泛, 体 育 设施 、 教师 数 量 及 本 身 专 业 局 限 等 因 素 , 使 学 生 对 自己所 感 兴 趣 项 目得 不 到 专 门 指 导 ,满 足 不 了 不 同 层 次 学 生对 不 同项 目的需 要 ,降 低 了 学 生 参 与 体 育 锻 炼 的积 极 性, 使课 外 体 育 活 动 得 不 到全 面 、 深 入 和 持 久 的 开展 。 二、 中职 学校 组 织开 展 课外 体 育活 动 的途 径 和办 法 ( 一) 争 取 学 校领 导和 班 主 任 的 支持 学 校 领 导 的重 视 和支 持 , 是 开展 课 外 体 育 活 动 的重 要 保 证, 也 是 我 们 开展 工 作 的前提 。 学 校 领 导 的重 视 和 支 持 , 场地 、 体 育 器械 等硬 件 设 施就 可 以得 到 添 置 、 更新 , 从 而 为正 常有 序 开 展 课外 体 育 活 动 提供 了物 质 保 障 , 在 时 间上 也 给 予 了 保证 。 因为 课 外 体 育 活 动 的许 多 工作 要 靠 班 主 任 去 实 施 、配 合 、 检 查、 督促, 所 以体育教师要经常同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 , 配 合 班 主 任共 同管 理 和 教 育学 生 , 才 能得 到班 主任 有 力 的 协 助 、 配 合 和 支持 。 ( 二) 增 强学 生 健 康 意 识, 培养 体 育 兴 趣 随 着 社会 的不 断 发 展,身 体 健康 状 况 已成 为 人 们 最 为关 注 的 问题 之 一 。实 践 证 明, 科学 、 合 理 的进 行 体 育 锻 炼 不 仅 能 缓解精神压力, 提 高 人 们 自信 心 , 而 且 还 能有 效 提 高 人 体 免 疫 力, 增强人体免疫机能. 对 促 进 人 的 身 心健 康 发 展 起 到 一 定 作 用。 因 此, 在 教 学过 程 中, 教 师 应让 学 生 深 入 了解 参 与 体 育 运 动 的意 义 及 目 的, 同 时 了解 学 生 参 与 动 机, 抓 住 他 们 的心 理 , 适 时 宣 传 体 育 运 动对 健 康 的 意 义 。让 学 生 J , 解运 动 的本 质 特征 , 提 高 参 与 意识 , 培 养 对 体 育 运 动 的兴 趣 和爱 好 , 养 成 经 常 参 加 体
浅论形式美与艺术美

而在于如何表现。形式 美是 由艺术家借 助美术的语言从现 实生活 中提 炼出事物 本身所具有的 美。所 以, 我们要在设计创造过程 中, 创作 出 能够i  ̄ . m - 4 f ] 产 生心理上的快 乐和心灵上感动 的东西。
【 关键词 】 形式美; 艺术美; 法则; 区别
美, 在 生活 中厂泛 存在着 。设 计艺术 中的 形式美 , 更 直观 , 更形 象, 更 有效 地 传 达 了人 们对 于 美 的认 识 , 人 们 对美 的 概 括与 表 达 。 那 么何 为形 式 美 、 艺 术美 呢 ?本文 从形 式 美与艺 术美 的概 括 、 艺 术 美 的产 生及形 式美 的法则 、 艺术 美和形 式美 的不 同 3 个方 面来 探讨 形 式美 对艺术 设计 的重要影 响和具体体 现 。
、
形式 美与艺 术美概述
形 式美是一种 具有相对独 立性的审美 对象 。 它是 自然界中色 彩 、
线 条、 形体 和声 音等各 种感 性因素 有规律 的组 合起来 所呈 现的 审美 特性 , 经过人类长 期的 生产劳动 实践 , 即审美 创造及 审美欣赏活 动的 基础 上形成 并发展起采 。首先 , 人类在活 动过程中 , 通过对对象 和活 动 本身各 种形 式特征 的不 断认识 和反 复比较 , 逐渐 形成和 发展 出人 所特有 的对于 形式的要 求和把握 能力 ; 其次, 在人类 活动 ( 包括 审美 活动 )中 , 对 象本身所 具有的各种 形式 因素 及其不 同的组合关 系 , 因 其 日益明 显地体 现 了人的 生命需 要和 情感色 彩 , 越来 越直 接地 呈示 出人的 生命运 动规律 , 从而 日渐 具体地 成为 一种满 足人 的生命 和情 感 的存在 。形 式美是历 史文化积淀 的成果 , 是与 人相关 的。 艺 术 美是 指各种艺 术 作品所 显现 的美 , 包 括艺 术 内容 美和 艺术 的 形象美 。人 们感受 到的艺术作 品的美 是通过对艺 术形象 的欣赏来 实 现的 。众所 周知 , 任 何艺 术形 式不能 脱 离艺 术形 象的描 绘而 独立 存 在 。艺 术作品中 的艺术形 象是根据现 实社会 生活中的现 象用艺术 的语 言概括 创造的 丰富多彩 的具体生动 图画 。我们 不能错 误的认 为 艺 术形 象仅 就是人 物形 象 , 生 活中 的自然风 景 、 欢 乐的 气氛 、 生活 中 的情趣等 等, 都可 以是艺术形 象 。所 以, 艺术美 是艺术作 品通过艺 术 三、 艺 术美与 形式美的不 同 形 象的感 性体现 , 表现 在所有 艺术作 品中的美 , 其中包含 了一定的 审 艺 术美 涵盖 了 形式 美 。艺 术美 是 指经 过人 的 主观 塑造 后 把自 美 目标 、 审 美实践要 求的指引 , 运 用美的规律 创造出 的综合美 。 然的物 象艺 术处理 , 从而 达到美 观的 效果 。形式美 是上个 世纪 九十 二、 艺 术美 的产生及 形式 美法 则 年代 吴冠 中融 合 中西 画的 审美观 而 提 出具有 独特 的现 代审 美观 念 设计 艺 术 中的艺 术 美是 由艺 术 家通 过美 术 的语 言元 素和 语 言 形式的 一种艺术 美感 。艺 术美不是 同等于现 实中的 “ 漂 亮 ”和 “ 好 规则创 造出 的艺 术所特 有的美 , 是 通过对 现实物 象运 用艺 术语 言 进 看 ” , 而是通 过特 定的美 术现象 表现 出来的 艺术 自身的 “ 美” 。除了 行再创 作后 产生 的形象 给予观 者 以心灵 共鸣和 美的感 受 , 相 对于 现 艺术 美之 外 还有 形式 所传 达 出的美 , 即形式 美 , 它 不 仅包 含在 艺术 实生 活 , 也 称为 “ 第二 自然 ” 。一般来 说 , 设计艺 术中 的艺术 美是 通 美中 , 其 本身也 是具有独立 的审美 价值 。 过内 容 与形 式两 个 方面 的统 一来 实现 的 。艺术 美 强调艺 术独 立 于 艺 术 美—— 无论 哪 种艺 术 形 象 , 它们 都 不 是与 生活 完 全 等 同 现 实生 活中 自身 所特 有 的美 , 这种 美 我们 也许 直接 可 以看到 , 也 许 的 , 而是 艺术 创作 者利 用美 术 特有 的艺 术语 言 , 并 按 照美 的规 律和 看不 到 , 它是艺 术 家通过设计 作品提 示出来的 。 法则 对 现实 生活 进行 筛选 、 集中、 概括、 综 合 以至 改造 的结 果 , 反映 艺 术家在 发现 美的过 程 中创造 出 了符 合人们 视 觉上美 的形 象 , 了艺 术家个 人和 时代 的精神与 审美 理想 。因此 , 人们称 这种综 合 了 而这 种 美的 形象 创 造要 遵循 美的 规律 和 法则 。其 中 , 变 化与 统 一 、 主观 与客观 、 个 人审美 与时代精 神的艺术形 象为 “ 典型形 象 ” 或“ 艺 对 比与和谐 、 对 称与均 衡 、 比例与 尺度 、 节奏与 韵律 等形 式美法则 起 术典 型 ” , 又根 据它与现 实生活 的关系而称 之为 “ 第二 自然 ” 。 四、 结 语 着 至关 重要 的作用 。 变化统一是自然和人类的生存法则 , 也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纵观 艺 术 美不 在于 表现 什 么 , 而 在于 如何 表 现 , 用车 尔尼 雪夫 斯基 世界 , 没有变化就不可能有发展和生命; 没有统一就没有规律, 也就没有 的话 说 , 艺术 美 不在 于描 绘一 张美 丽 的面 孔, 而 在于 美 丽地描 绘一 变化 , 最终结果只能是世界混乱与衰亡 。所以, 变化统一是客观事物所 张 面 孔。而 形 式美是 由 艺术 家借 助美 术 的语 言从现 实 生活 中提 炼 具有的特有属性 , 无法改变 。变化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在艺术1 乍 品中会便 出事物 本身所 具有 的美 , 所以, 我们 要在 设计创 造过 程中 , 创作 出能 人感到作品所呈现的事物具有层次性 , 丰富多彩而有秩序 。变化统~的 够让人们 产生心理 上的快 乐和心灵 上感动的 东西 。 形 式美法则涵盖 了比例、 尺度 、 对称、 均衡、 节奏 、 联想、 意境等因素 。 比例 与尺 度是艺 术作 品形 式结构 中不 可或缺 的一 部分 , 有 关 比 【 参 考文献 】 [ 1 ] 刘 书成 , 夏之 放 , 楼 昔勇 等著 . 美学基 本原 理 . 上海 人 民 例美的法则比较公认的是古希腊时发明的黄金比率 1 : 1 . 6 1 8 , 这个 9 8 8 . 比率具有标 准美的感 觉 , 人们将近似这 个比例关 系的 2 : 3 、3 : 5 、5 : 8 出版 社 , 1 [ 2 ] [美] 凯 ・ 埃・ 吉 尔伯 特 . 历代 论画名 著汇编[ M] . 北 京: 都认 为是 符合 黄金 比率的 , 能够让 人们 在心理 上产 生比例 美感 的比 0 1 0 . 例 。如 文艺 复兴 时 期艺 术巨 匠米 开 朗基 罗的 雕塑 《 维 纳斯 》 的上 文 物 出版 社 , 2
艺术美和形式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内容

艺术美和形式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内容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形式美则是指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所表达出的美感。
形式美是艺术作品的一种外在表现,通过色彩、构图、形状、线条等视觉元素的运用,使艺术作品在整体上给人以美感。
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内容丰富多样,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首先,色彩运用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色彩可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能够表达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意象。
艺术家通过对色彩的选择和运用,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美感的作品。
例如,梵高的《星夜》运用了丰富的蓝色,给人以宁静、神秘的感觉,形成了作品独特的美感。
而梵高的《向日葵》则通过运用鲜艳的黄色,给人以明亮、愉悦的感觉,形成了作品独特的美感。
其次,构图是形式美的关键因素之一、构图是指艺术作品中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的安排。
艺术家通过对构图的处理,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层次和平衡感。
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蒙娜丽莎的形象被放置在画面的正中央,同时在她周围的景物也被精心地安排,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和谐的视觉效果。
这种构图方式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美感。
再次,线条的运用也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线条可以通过粗细、弯曲等方式来表达出作品的动感和节奏感。
艺术家通过对线条的运用,能够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例如,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中,线条呈现出扭曲、纠结的状态,表达了女性内心的痛苦和困扰,给人以强烈的触动,形成了作品独特的美感。
最后,形状的运用也能够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形式美。
形状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外形。
艺术家通过对形状的处理,能够赋予作品以独特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例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中,通过将物体分解并重新组合,创造出具有抽象形状的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形成了作品独特的美感。
总之,艺术美和形式美是不可分割的,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内容涵盖了色彩运用、构图、线条以及形状等方面。
艺术家通过对这些形式要素的处理,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美感的作品,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赞赏。
形式美与艺术美

浅论形式美与艺术美【摘要】本文阐述了形式美与艺术美的概念及特征,探讨了艺术美的产生和形式美法则及二者的不同。
指出艺术美不在于表现什么,而在于如何表现。
形式美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语言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
所以,我们要在设计创造过程中,创作出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快乐和心灵上感动的东西。
【关键词】形式美;艺术美;法则;区别美,在生活中广泛存在着。
设计艺术中的形式美,更直观,更形象,更有效地传达了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人们对美的概括与表达。
那么何为形式美、艺术美呢?本文从形式美与艺术美的概括、艺术美的产生及形式美的法则、艺术美和形式美的不同3个方面来探讨形式美对艺术设计的重要影响和具体体现。
一、形式美与艺术美概述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
它是自然界中色彩、线条、形体和声音等各种感性因素有规律的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审美特性,经过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即审美创造及审美欣赏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
首先,人类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对对象和活动本身各种形式特征的不断认识和反复比较,逐渐形成和发展出人所特有的对于形式的要求和把握能力;其次,在人类活动(包括审美活动)中,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各种形式因素及其不同的组合关系,因其日益明显地体现了人的生命需要和情感色彩,越来越直接地呈示出人的生命运动规律,从而日渐具体地成为一种满足人的生命和情感的存在。
形式美是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与人相关的。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包括艺术内容美和艺术的形象美。
人们感受到的艺术作品的美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来实现的。
众所周知,任何艺术形式不能脱离艺术形象的描绘而独立存在。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根据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用艺术的语言概括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具体生动图画。
我们不能错误的认为艺术形象仅就是人物形象,生活中的自然风景、欢乐的气氛、生活中的情趣等等,都可以是艺术形象。
所以,艺术美是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体现,表现在所有艺术作品中的美,其中包含了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的指引,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综合美。
形式美及艺术美范文

形式美及艺术美范文形式美和艺术美是两个与美相关的概念。
形式美强调的是事物的外在形态,即事物的外貌和结构是否美观和整洁,而艺术美则更加注重事物的内在内涵和表达。
形式美是一种基于外观和结构的审美评判,它要求事物的形状、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
形式美强调整体和谐和平衡的感觉,追求美感的视觉效果。
比如,在建筑上,对于形式美的追求就是追求建筑外观的美感和风格上的统一、这里面包含很多原则,比如比例、对称和精确性等。
在服装设计方面,形式美非常重要,服装的线条和剪裁决定了它的整体外观,颜色和图案也是衡量其美感的重要标准。
在工艺品制作中,形式美也是关注的重点,要求手工艺品的外形和结构都能够准确和精美展现。
然而,形式美并非评判一个事物的全部标准。
它忽略了事物的内涵和意义,无法传递更深层次的信息和情感。
艺术美强调的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美感和价值,它是由观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得出的评判。
艺术美追求的是对人类精神和情感的表达,追求用独特的表现方式传递思想、情感和美感。
艺术作品可以是绘画、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等。
绘画和雕塑能够通过色彩和形状的组合表达情感和想法,例如梵高的《星夜》中的蓝色色调和扭曲的形状传达出他内心的孤独和痛苦。
音乐能够通过声音的组合和节奏传达出不同的情绪,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充满力量和热情的乐章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电影通过影像、音乐和剧情的融合传达出一种完整的美感,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通过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塑造传达出对人道主义的思考和呼唤。
形式美和艺术美并非完全独立,在很多情况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需要形式美的支撑,形式美能够让作品更加引人注目和有吸引力,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形式美也可以通过一种美的方式来传达艺术家的意图和表达。
同时,艺术作品中的形式美也可以增强作品传递的情感和内涵,形式美有时也是表达内在美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形式美和艺术美是两个与美相关的概念。
装饰艺术妁形式美论文

浅谈装饰艺术妁形式美摘要:装饰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形式美,是作为客体依存于主体的艺术。
装饰艺术的特点因时代环境、经济文化、民族习尚、审美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风格,风格不同但综合其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与体现,主要是对称、均衡、渐变、变化与统一。
创作过程中形式美法则的运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装饰艺术形式美对称均衡渐变变化与统一装饰艺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存在,原始人的涂脸纹身、佩戴由小石子或兽骨串成的项链,都是装饰这种审美活动的萌芽,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装饰活动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更新,形成了在人类生活当中无所不在的装饰艺术,小至指甲的纹样图案、大至园林建筑的规划设计,都离不开装饰艺术,其所用的材料、表现的手法、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并在不断求新求变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装饰艺术的精神价值在于通过画面结构反映于外化形式,其感人的魅力并非脱离现实而获得,艺术家把对生活中具体事物形象的描绘,处理成符合于审美的画面结构形式,并使其产生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形式。
形式美是装饰艺术的精髓,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因为形式是服务于创作内容的,如果形式选择得当,将有利于内容的表达;否则,如果不讲究形式或形式选择的不得当,都将影响创作内容的表达,只有从内容出发,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进行创作,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装饰艺术的形式美的运用与表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称中国古代青铜器在造型和装饰纹样中都呈现出对称关系。
那些以想象中的动物为基本内容的饕餮纹样,无论是粗犷的或是精致的,都形成类似于人脸的模样。
明孝陵神道上的装饰雕刻,左右对称,体量由小渐大、又由大到小,各种动物、人物形态不同,风格一致,构成秩序井然、庄严肃穆的装饰气氛。
许多含有宗教色彩的图案多是对称形式的。
西方的棕榈纹样和中国的宝相花都在经历上千年的运用和延续中,派生出众多的纹样及装饰风格,但是其对称的基本形式被沿用至今。
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织锦图案、波兰的剪纸艺术、日本和服上的族徽图案以及非洲的雕刻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各个民族因在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不同情形下,分别产生出具有独特性与民族性的图案及造型,但在运用对称性的构图方式上却如出一辙,这同时也显示了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同的需要和思维方式。
现代艺术设计中对形式美的认识

现代艺术设计中对形式美的认识概要: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艺术品美的源泉和美得生长地,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件好的设计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有着优势,在形式上也一定尤其独特之处。
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形式是否优美及对大众的视觉冲击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中的形式美因素。
一、形式美概述对于美,自古以来尚无定论。
庄子曰:“各美其美”。
我们说,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我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给美定性。
那么,形式美是不是难以来定义的呢?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社会实践。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一系列符合自然规律的有序的客观事物,形成了初步的形式美的意识。
我们都知道形式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形式美渗透到了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我们今后的设计创作过程中,要客观地、能动地运用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以便创作出更美、更有用的、赋予形式美的佳作。
而艺术美不在于表现什么,而在于如何表现,所以,在设计创造过程中,是能够创作出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快乐和感动的东西。
我们认为形式美应该具有以下特质,或者说形式美应该这样理解:1.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这是设计的本质的需求。
设计是为人的造物活动。
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产品,不仅要求有用,而且还要求美观。
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事物的全部组成部分,是其特征、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
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的表现形式,是为人的直觉感官可以感知到的。
2.形式美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的有规律的组合所表现出的美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如形状、色彩、线条等,当这些质料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形成了形式上的美。
这些规律包括了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
3.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有独立的审美特性一个产品,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形态、独特的结构、独有的色彩,对于这个产品来说是专有的、是独立的。
因而,形式美的审美对象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有专有的审美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形式美与艺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自古以来,美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到了现代,人们更是将“美”变成了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啊!既然“美”是在人类追求的精神享受,那么什么才是美呢?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自身文化修养的高低,还有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导致了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
有的人喜欢那巍峨的高山,因为只有站在峰顶才会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
有的人喜欢那波澜壮阔的大海,以内那惊涛拍岸,海天一色的景致会使人心旷神怡。
还有的人喜欢色彩斑斓的夕阳晚景,因为看着那太阳从西边落下的时候,会让人不自觉的回忆起从前的时光。
无论是高耸入云的山峰,波澜壮阔的大海,还是那色彩斑斓的夕阳。
这都是源于人们在生活中的积累,才使我们逐渐的发现了美,进而产生了美学思想。
直到近代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之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Baumg arten1714---1762).他是普鲁士哈列大学的哲学教授。
他继承了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等人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以系统化。
美,需要基本的表现形式及法则才能将美的朱笔表达出来。
像本文前面所提的山峰.大海和夕阳。
就是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完美体现,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我认为形式美与艺术美的法则有以下几条:形式美法则:1.对比与统一2.对称与均衡3.比例与视觉重心4.节奏与韵律5.和谐与自然艺术美法则:1.意境与意象2.美的灵魂及其原动力先说形式美的法则:1.对比与统一对比与统一,顾名思义就是将两个反差极大的要素,成功的搭配在一起。
虽然让人感觉对比鲜明强烈,却并不相互矛盾。
对比(对立)例如,色调中的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对比,生活中的大与小,长与短,高与矮。
季节中的冬季与夏季,春季与秋季等。
统一(调和),就是将各种差异因素调和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与“同”(一致),对比差异中倾向于“异”(对立)。
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并列。
例如色彩中的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蓝与青.青与紫.紫与红.都是临近的色彩。
2在现实生活中,将两种差异因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会让人感觉鲜明.活跃.主题突出却不失整体。
例如,在音乐会里,一首乐曲的高音与低音,长声与短声的巧妙搭配会让听众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几回闻”的感叹。
唐代诗人陈陶写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用的是用了虚实对比。
作者在头两句实写将士忠勇,奋不顾身的杀敌,却死伤甚众。
由第三句的“可怜无定河边骨”作为布点来虚写第四句“犹是春闺梦里人”死者的遗孀并不知道丈夫的死讯,常常在梦中与其相会。
全诗虚实对比运用得当,自然的溶入到整体中。
仿佛电影中的蒙太奇效果,突出了作者的反战主题,使人看后不禁潸然泪下。
对比与统一就是将局部之间的对比和局部与终于整体之间的对比衔接的自然而然。
老子在道德经里将“对比与统一”已经说的非常清楚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3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我认为“对比与统一”就是人们对于“意识与形态”的认识。
在《道德经》第一章就已经提到“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4我们从事物的整体来领悟其中的奥妙,从事物的局部来体会它的端倪。
所以说对比与统一符合了矛盾与统一的哲学观。
2.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容易人体中眼.耳.手.足都是对称5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对称的实例。
例如,飞鸟的羽翼,昆虫的翅膀。
在那些著名的建筑物中也有许多极具对称美的。
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是德国的女数学家艾米诺特(1882---1935)在1918年发现的,因此被称为诺特定理。
对称能给人传达一种稳重.大方.安静.祥和.完美的心理感觉。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对称美推崇备至,对称的概念已经渗透到所有的科学领域。
6均衡均衡的特点是两侧的形体不必等同,量上也是大体相当,均衡较对称有变化,比较自由,也可以说是对称的变体。
71918年,德国女物理学家艾米诺特发现了诺特定理之后,又有人提出了“宇称守恒”论,到了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物理理论。
德国哲学家布莱尼茨曾经说过: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绝对对称。
大多数人的生长发育就是个例子,很多人的左肩比右肩高,或者是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
所以说在世界上绝对对称是不存在的。
由于绝对对称的不存在,于是有诞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反演。
反演就是一件事物里存在着两种因素的集合。
如虚于实,美与丑,多与少,正与反,残缺与完美等。
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虽然两臂已断,反而给人一种和谐.安静.庄严.肃穆的视觉美感。
这是反演中残缺与完美两种因素的集合给人的视觉效应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的达芬奇。
他的经典之作《蒙娜丽莎》是油画作品中的绝代佳品。
画中的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微笑和娴静大方的气质之所以表达的淋漓尽致,除了作者对画面主体的着力刻画之外,还有对画面背景的虚化处理。
《蒙娜丽莎》的背景采用的是类似于中国国画的散点透视,和大写意的处理手法。
这个就是反演中的虚与实的因素集合。
无论是残缺与完美还是虚与实,都需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平衡点,只要将两种因素的平衡点找好,就可以达到一种均衡状态,也就是变体的对称。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说到世界万物的集合因素千头万绪,如果人们去着重的处理各种因素则会像一团乱麻似的越理越乱。
不如我们找到平衡各种因素的的平衡点,就可以达到一种量上的均衡。
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只要找到均衡虚实,强弱变化的中心点就是找到通向艺术之门的钥匙。
3.比例与视觉重心。
比例,就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达芬奇曾经在〈论绘画〉中说道: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各特征必须同时作用,才能产生使观众如醉如痴的和谐比例。
中国西画的倡导者徐悲鸿先生在《新七法》中的第二条中说的就说道:“比例准确”。
平时我们说体态匀称,其中就包括了比例关系。
例如正常发育的人体,头部是身高的七分之一。
人在不同姿态中比例也是不同,中国古代就有立七坐五蹲三的说法。
这些是概括的说法,到了具体个人的时候还要结合自身来说。
那么什么样的比例才能表达出美感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相传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次路过铁匠作坊,被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迷住了。
这清脆悦耳的声音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他走进作坊,测量了铁锤和铁砧的尺寸,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十分和谐的比例关系。
回到家里,他又取出一根线,分为两段,反复比较,最后认定1∶0.618的比例最为优美。
“黄金分割率‘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 : 1或1 : 0.618。
德国美学家泽辛把这一比例称为黄金分割律。
此律的意思是: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
如果物体、图形的各部分的关系都符合这种分割律,它就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能使人产生最悦目的印象。
而人们曾通过检测人体,证明美的身体恰恰符合黄金分割律。
如脐为头顶至脚底之分割点,喉结为头顶至脐分割点,眉间点为发缘点至颏下的分割点等;15个“黄金矩形”,如躯干轮廓、头部轮廓、面部轮廓、口唇轮廓等;它们都符合0.618的比值。
我国成年人体可分为较高、中等、较低三种。
肩宽和臀宽的平均数为362毫米,从肩峰到臀底的高为586毫米,躯干的宽与高之比为1:1.618。
如果把人体以肚脐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从头顶到咽喉,再从咽喉到肚脐;下部从肚脐到膝盖,再从膝盖到脚掌,这些上下两个部分中各自的比例关系,大体上都符合黄金分割律,即上部为3:5,下部为5:3。
人类自身的生长不但符合黄金分割率,而且将黄金分割率运用到生活中。
例如报幕员站在舞台中的位置,根据黄金分割,应站在舞台宽度的0.618处。
若将屏幕的长与宽组成一条线段,取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将线段分成两条线段,则屏幕的长与宽刚好接近它,所以高清晰度电视的屏幕设计成16:9。
绘画中的混色原理也是通过比例而获得美的一种绝妙原理,人们往往对色彩的调配比例是黄3—红5—青8,即:黄3+ 红5= 橙8,或者黄3+ 青8= 绿11,青5+ 红8= 紫13。
这个调配量其实正符合斐波那契数列, 亦即符合黄金分割定理。
正是因为生长比例遵守了黄金分割率的特性,所以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看起来才十分的和谐视觉重心重心是指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从物理学上讲指物体内部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从视觉的角度来阐述视觉重心是人的视线接触画面,视线常常迅速由左上角到左下角,再通过中心部分至右上角经右下角,然后回到以画面最吸引视线的中心视圈停留下来,这个中心点就是视觉的重心。
视觉重心具有以下几点特性:(1)居于画面中心。
(2)垂直或水平的比倾斜更易成为中心。
(3)被包围。
(4)相对于其它图形较大的。
(5)色感要素强烈。
(6)熟悉的图案,如果这件东西我们很熟,则一定会以它为焦点。
例如明末请初时期,八大山人中的石涛(1630--1724),他的作品《山水清音图》主要画的是黄山景色,构图取的是截景,主要手法是以实衬虚,靠画中景物的前后掩映来暗示空间。
画面中心的巨石和房屋就是视觉重心,作者处理的一实一虚,用巨石来衬托房屋,使人感觉如梦如幻。
在两千多年前,毕达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学说。
他总结出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协调搭配,才能够产生和谐。
古代说宋玉身材匀称,“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其中就包括他的身材比例匀称。
只有比例匀称才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和谐的美。
“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是国画技法中的一句话,说是疏密与度,错落有致。
其中疏密错落在画面中占据多少才能够妙笔生花其中就有比例的因素。
而在画面中心最引人视线的点正是均衡疏密.虚实.强弱的分水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觉重心。
节奏与韵律.节奏是指运动过程中的同一种因素有规律的连续,韵律是有规律节奏的扩展。
构成节奏的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一是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
把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了节奏。
9例如,工地的喊的号子,音乐中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