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张居正
如何评价张居正

如何评价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臣。
评价张居正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特点和贡献:
1. 政绩卓著:作为明朝嘉靖时期的首辅,张居正致力于整顿政府、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经济。
他通过减少开支、整顿财政、加强军事力量等手段,成功推动了明朝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稳定和繁荣。
2. 勤政为民:张居正以勤政著称,他秉持“儉以养廉,廉以养民”的原则,努力整治官员的腐败现象,并推行温良恭俭让的治政理念。
他对民生事务也格外关注,提倡救灾济民,创设“乡试贡孝廉,挑民课畿辅,供养残疾军人”等福利政策。
3. 教育改革:张居正注重教育改革,提倡举贤任能,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
他在教育方面推行科举制度的改革,取消了明朝前期存在的某些不公平规定,使得科举选拔更加公正。
他还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推动编纂和修订教科书,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4. 文化贡献:张居正在文化领域也有显著的贡献。
他倡导以经世济民为宗旨的文化理念,提倡文风俭朴,反对近体文风。
他本人也是一位文学家和文化爱好者,撰写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墨脱存稿》等。
然而,也有一些负面评价和争议与张居正相关,例如对他的过度权力追求、对异己的打压等。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全面客观地看待其贡献和局限,并考虑当时的历史和背景。
综合来看,张居正在明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突出贡献,使他成为备受尊重和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评价张居正的诗

评价张居正的诗篇一:张居正(1525年-1582年)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文化名臣。
他是明朝中兴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张献忠之后,中国第一人”。
张居正的诗作以其雄浑、豪放、有力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歌大多以抒发情感、描绘风景和抒发政治理念为主题。
他的诗作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反映出他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先,张居正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和独特的风格。
他以其雄浑有力的笔触,描绘出宏大壮丽的山水风景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他的诗句富有音韵之美,行文流畅,节奏感强,给人以强烈的视听享受。
同时,他的诗作也借鉴了古代文人的写作技巧,结合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其次,张居正的诗作具有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他的诗作大多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他以诗歌表达了对时代动荡的思考和对社会和政治现象的观察。
他的诗作往往深沉而含蓄,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再次,张居正的诗作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抱负。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张居正的诗作也融入了他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了对明朝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繁荣富强的向往。
他的诗作也反映了他对政治权谋和治理之道的独到见解,进一步彰显了他作为政治家和文化名臣的才华和智慧。
总的来说,张居正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和文化名臣的多重才华。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作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他思想和人格的窗口。
篇二:张居正是明代朝臣、文学家,他的诗作被誉为“张氏之诗”,被广泛传颂和赞赏。
他的诗歌作品向人展现了他的胸怀和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
以下是对张居正诗歌的评价及拓展。
首先,张居正的诗作以其深情和豪情而闻名。
他的诗作多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和人生之悲欢的感悟,以及他对友情、爱情和家国之情的真挚表达。
万历首辅张居正的诗词

万历首辅张居正的诗词
嘿,你知道万历首辅张居正吗?他可不单单是个厉害的政治家,他还写了好多超棒的诗词呢!
比如说他写的“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哇,这诗一读,你仿佛就能看到他那为了国家奔波劳碌的身影,就好像一个战士,一年到头都在马背上为了主公奋勇作战啊!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呀!
还有“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这句诗,把自己比作卧龙,多自信多有气势呀!就好像在说,虽然现在可能不被人看好,但总有一天会一飞冲天的!这不就跟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一样嘛,可能暂时被忽视,但只要坚持,总会发光的呀!
他的诗词里,有豪情壮志,也有细腻情感。
“孤臣白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这其中的无奈和感慨,真的让人感同身受呢。
就好像我们有时候面对困难,也会有这种复杂的心情。
张居正啊,他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在诗词的世界里同样精彩绝伦!他的诗词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他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张居正。
他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字,更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才华的人。
他的诗词,有的像激昂的战歌,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有的像温柔的细语,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它们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去欣赏。
我觉得呀,我们真应该多去读一读张居正的诗词,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魅力,也从他的诗词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就是我对张居正诗词的看法,你呢?是不是也被他的诗词所打动了呀?。
评价张居正的诗

评价张居正的诗篇一:评价张居正的诗需要考虑到他的生平背景和政治立场,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张居正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政治才华和文学造诣都非常出色。
在评价张居正的诗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文学造诣:张居正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政治寓意,表达了他对社会变革和人民疾苦的思考和关怀。
他的诗歌内容多以时事和社会问题为主,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同时,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政治才华:张居正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和政策措施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中也反映了他对政治制度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表现出了他对政治的关注和思考。
3. 时代背景:张居正生活在明朝中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落后的时代。
作为一位政治家,张居正需要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同时也需要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对张居正的诗歌进行评价: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他的政治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思考也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和社会责任。
虽然张居正的诗歌内容多以时事和社会问题为主,但他的诗歌中也反映了他对政治制度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表现出了他对政治的关注和思考。
张居正的诗歌在文学、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意义。
篇二:评价张居正的诗需要考虑到他的生平、政治生涯以及文学成就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他的一首诗的评价和拓展:《登幽州台歌》是张居正最为著名的诗作之一。
这首诗以登高远望为主题,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人民的忠诚之情。
诗中,诗人登上幽州台,俯瞰天下,感慨万千,抒发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
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和朋友的深情,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强调了诗人的责任感和爱国之情。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张居正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张居正大传》是对他一生的详细描述,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首先,张居正是一个有远见和智慧的政治家。
他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才能,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和把握时机。
他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行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更是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绩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张居正是一个有担当和勇气的政治家。
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从不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
他在整顿官场秩序和整顿军队时,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他不畏强权,不畏艰难,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担当和勇气,是他成为一代名臣的重要原因。
再次,张居正是一个有爱心和仁义之士。
他在处理政务和对待人民时,都体现出了仁爱之心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秉持着仁义道德,励精图治,不图私利,只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他对待下属和同僚也是和蔼可亲,以身作则,深受人民和官员的尊敬和爱戴。
通过阅读《张居正大传》,我深刻感受到了张居正的伟大和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怀。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品质和精神,努力奋斗,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总之,张居正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感人的故事。
通过阅读《张居正大传》,我对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品质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张居正的诗词

张居正的诗词作为明代的一名官员,张居正是一位闻名于世的诗人。
他的作品被称为“居庸诗派”,在明代诗坛上独具一格,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下面是有关张居正的诗词及其特点的详细介绍。
一、张居正的诗歌特点张居正的诗歌风格非常独特,有一些显著的特点:1.风格流畅,文字简洁张居正的诗歌风格轻盈流畅,词句精练。
他在表达情感与思想时往往能够用极简的语言表达出来,读来简单易懂,让人印象深刻。
2.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张居正的诗歌意境优美,情感真挚。
他的作品往往能够抓住读者的内心,在读者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居正的诗歌多以咏史为主,其中所体现出的真挚情感令人感叹不已。
3.抒发爱国情怀张居正的诗词多以爱国主题为背景,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流露在他的作品中。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出了对祖国的眷恋,还含有对于民族团结、国家繁荣的期望与寄托。
4.有所追求,意境深刻张居正的诗歌并不仅局限于表面的意境,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思想和冥想的深度。
他在追求意境深刻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对生命、人性等深层次话题的思考。
二、张居正代表作品的分析1.《春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张居正的代表作品。
整首诗抒发的是作者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以富有感染力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这世间繁华的感叹,也通过点题入手的形式,成功地将读者扯入此文字所呈现出的境地之中。
整个诗篇意境优美、抒情,展现出张居正内心低回的态度。
2.《题太和殿壁》崇文院里,珍奇古物,竞相陈设。
书文棋笔,画像金铜,舞衣器帐。
何为朝士,饰个颜色,纵不学问。
功名自悔,可怜食薏苡,纤毫自嫌。
圣明慎独,朕所希之,自奚为哉。
整首诗歌的主题是对贪怨之人的无奈叹息,讽刺了很多朝臣重利而轻贤的言行。
张居正展示了他在为国家尽职尽责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深透地反映了人生百态和局面之中的无奈。
三、张居正的诗词艺术价值及社会意义张居正的诗词不仅仅体现了他才华横溢的文学造诣,更表现出他对政治、社会、人生等一系列题目的深入思考和洞察力。
明史张居正传原文与解析

明史张居正传原文与解析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居正,号仲任,浙江绍兴人。
他是明代中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其直言敢谏、勤政爱民而著称。
本文将通过对《明史·张居正传》和相关解析的分析,深入了解张居正的生平和政治思想。
1. 张居正传原文解析张居正传是《明史》中的一部传记,对张居正的人生经历、政绩和政治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以下是其中的原文摘录:(此处省略正文,请自行查阅原文)通过阅读张居正传的原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才华横溢、勤政爱民的特点。
他一生致力于推行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且具体的政策,如开矿、设铸币局、降低农田赋税等,这些政策为明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也是一位较早意识到国家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的官员,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一系列对策。
他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官员廉洁奉公的要求,展示了其崇尚道德和礼法的思想体系。
2. 张居正传解析张居正的政治思想充满了现代的理性、务实和开明,他注重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提倡思想上的开放和改革。
他重视教育,提出了“教化士民”之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思想教化,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同时,他通过改革官制、设置科举考试标准等措施,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加强政府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张居正还在农业、水利工程等方面积极推动改革与建设。
他提出开垦荒地、疏浚河渠,以及实行耕者有其田、公田私耕等农业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农田开发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他还注重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增加税收收入以解决财政困难。
在对外政策方面,张居正主张“周游列国,密图四邻”,鼓励海外航行和贸易活动,提倡与邻国建立友好关系,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
总体而言,张居正以其才华横溢和勤政爱民的形象,成为明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对明朝的改革和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政治家树立了榜样。
通过对张居正传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政治思想和政绩。
他的改革思想和务实精神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发展和治理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明史》张居正传评议

《明史》张居正传评议
《明史·张居正传》对张居正的评价是: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
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张居正能够识时务,勇于担当重任。
在神宗初政时期,他能够振兴衰败的国家,不能不说他是一位有才能的辅佐之才。
他掌握的权力几乎震动了主上,最终导致了身后的祸患。
另一方面,孟森先生对张居正的评价是:长于治国,而昧于治身。
他认为张居正对国家的事情体察很深,举措得当,可以算是明朝历任首辅中工作干得最好的。
但是,对于自己作为首辅的权力和皇权之间的依附性关系,他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张居正是一个具有杰出才能的政治家,他在国家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处理个人权力和皇权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为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在评价张居正时,我们应该全面看待他的贡献和不足,不应该片面地夸大或贬低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论文
赏析《张居正》
学生姓名李盈智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学号131112221 指导教师赵丽妍
学院文学院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风雨张居正
一、前言
长篇小说《张居正》全书分为“木兰歌”“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四部,以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有声有色地再现了与“万历新政”相联系的一段广阔繁复的历史场景。
小说围绕张居正和首辅高拱这两位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示了宫廷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写出了斗争的复杂与残酷。
二、张居正的历史功绩与其悲剧命运
作者所塑造的张居正是一个复杂的封建社会改革家,同时也展现出了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中国封建社会中不乏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都出身布衣而以一代开国君主名垂青史,但却少有出身微寒而力挽狂澜的宰相,张居正就是罕有的一位。
他出身农家,从秀才、举人到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在明朝万历初年任首辅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作者认为张居正不但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就是自汉代以来,也只有诸葛亮与王安石二人稍可比拟。
张居正推行改革,使衰败、混乱的明王朝走向国富民安,被称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
“救时”,是很高的称誉,这说明张居正不仅是一位在王朝颓败之际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震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
他以其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张居正个人的命运也与他的改革先辈们一样不幸,商鞅被车裂,王安石郁郁而终,张居正死在任上,虽然得以善终,但身后家族的命运要比王安石惨烈。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同年即遭弹劾,次年被追夺,上柱国、太师、玺书、诰命等种种显赫官衔和荣誉相继被撤销,家产籍没,兄弟张居易、次子张嗣修被流放,家人被围困饿死十多人,长子张敬修以血书鸣冤,愤而自尽。
三、作品解读
小说以高拱和张居正的政治斗争开端,曾经的风雨同同舟,肝胆相照,可随着局势演变,为了争夺宰辅之权,当年的这一对朋友无疑成了水火不容的生死冤家。
事实上高拱是难得的干练任事之臣,但掌权之后亦陷入朋党政治之泥淖而不能自拔,曾经他也有这样的豪言壮志“堂堂七尺须眉,既入仕途,不入阁,不当首辅,又怎能把自己的满腹经纶用来报效皇上报效国家?”然而“掌权之后,经天纬地,颇深其志;责难陈善,实乃独裁。
满朝文武,进退予夺,无不看元辅脸色”。
高拱不贪财,素来廉洁自律不肯收人财物,但却纵容门人学生收贿,任人唯亲,提拔党羽。
“大九卿有大九九,小九卿有小九九,十八衙门朝南开,堂官跟着首辅走。
”这是官场痼疾,高拱的做法无
疑助长这种痼疾的不断滋生。
隆庆元年张居正入阁之初就曾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如果天遂人愿登上首辅之位,就一定要根除这种积弊,所有大臣忠忱于皇上,听命于政府。
他不同于其他首辅的是,他并不满足于把这些衙门的堂官尽数换成自己亲信,而是希望这些衙门能真正做到各尽其责,担负起管理国家的重任,不以己之好恶决定用人取舍,而是依据才能推荐部院人选。
在他登任首辅之后举荐了一些官员,这其中有自己的朋友,姻亲,但无一例外都是济世之才。
例如兵部尚书谭纶,是嘉靖朝霍然崛起的一名军事奇才,在东南抗倭及西北抗虏的各次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麾下的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成了一代名将。
张居正担任次辅期间分管军事,英雄惜英雄,与谭纶结下深厚友谊。
在谭纶解甲归田后,又举荐他重新出山执掌兵部堂印。
张居正与高拱的斗争最终以高拱回籍闲住张居正取而代之而结束。
燕市重来二月初,翩翩意气曳长裙。
金门未售甘泉赋,玄室何人问子虚。
太乙夜燃东壁火,天池时化北冥鱼。
乾坤岁岁浮春色,环佩相将侍禁庐。
那年初临京城,年轻气盛,看到锦衣玉食鲜衣怒马的王公贵戚、文武百官,这一位来自江陵的青年才子,既为自己的穷酸而气馁,同时又为自己的满腹经纶而自信。
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远大抱负,就是要问鼎人臣之极:环佩相将侍禁庐。
张居正入朝为官存在着极大的野心,但他的野心在国家,在人民。
何心隐曾给他三条建议,认为是张居正出任首辅之后最应该做的三件事:廓清政治,开创新风。
多用循吏,少用清流。
清巨室,利庶民。
虽然当时张居正反驳他“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何为巨室,皇亲国戚,显宦之家,但他做到了,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他不惜得罪权贵。
改革虽顺利,但也种下祸根,这为他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张居正十年改革前后对比,成效卓著,朝廷但有号令,万里之外,朝下夕行,如疾雷迅风,所向披靡,从根本上改变了涣散紊乱的官衙作风,重新出现强有力的执政结构,济上扭亏为盈更为显著。
但他的改革触犯了豪强权贵的利益,对于守旧者来说放弃既得的利益是件翻江倒海的大事,必定会频频引发社会震动,反对者的弹劾不过是小试锋芒。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病逝,由此引发冲突的高潮,按官制张居正要辞官回乡守制三年,以尽人子哀痛之情。
讲究孝治天下的王朝,官员们都遵守祖制守孝,为此丢了官职也在所不惜。
但也遇到特殊情况,经皇帝指令,可以穿素服办公,不必解职回乡,或提前复职,这称为夺情。
夺情原也指节哀顺变,减少亡亲之痛,在、圣人的创制也在变化,所以夺情也为古礼所优容,并不是什么了不得大事,可在万历五年却掀起一场风暴。
这一年,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新政方兴未艾,当时改革面临高潮的关键时期,张居正若此时离职奔丧,显然对改革不利。
皇帝和一批支持改革的官员倡议夺情,张居正也无意离职,夺情势在必行。
反对派却趁机而起,以恪守礼制大造舆论,对张居
正施加压力。
一边是改革大业,一边是传统伦理孝道,张居正陷入两难的境地。
在李太后的支持下,小皇帝断然下旨,对上书反对“夺情”的官员施以廷杖,小皇帝的力保使得这次转危为安。
经过这场风波,反对派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公开反抗。
反夺情风潮平息后,反改革的斗争不再表现为正面的冲突,而是以隐蔽的形式,暗传各种流言蜚语,对张居正及其新政加以败坏和中伤。
然而张居正对这一切都处之泰然,认为“浮言私议,人情必不能免”。
面对飞短流长,他一笑置之。
他有句名言:“吾平生学在师心,不蕲人知,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
”又说:“得失毁誉换头,苦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
”只要能成就大业,什么得失毁誉,万世是非,一切都在所不惜,这是何等坚强的意志!以这样披肝沥胆的精神推行改革,怎能不所向披靡!
万历十年,张居正因积劳成疾死于任上,早在万历七年,张居正因在曲流馆调戏宫女而遭李太后训斥,张居正替他写“罪己诏”告示天下,万历皇帝因此记恨在心。
张居正一死,年已二十岁的万历皇帝开始亲政。
他设计将冯保逐出京城,发往南京孝陵种菜,然后对其抄家。
与此同时,万历皇帝又将张居正执政时处分的官员尽数起复重用。
万历十一年,下旨褫夺张居正的所有爵职,并进行抄家。
四、结语
《张居正》这本小说问世后,立即在文坛引起轰动,一位在文坛德高望重的老编辑对熊召政说:“你的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我多少年都没有过的,我们现在有很多作家都不尊重文学了,你却让我看到了你对文学宗教般的虔诚,看到了历史小说的新希望。
”作者在《让历史复活》一文中这样写道:“让历史复活,使今天的人们能够从遥远的过去审视当下,洞察未来,这不仅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同时也是作家的责任。
”熊召政正是从这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出发,用近十年的时间,搜集有关史料,构思写成这么一部表现封建社会改革家的政治生涯和悲剧命运的历史小说长卷。
参考文献:
[1]熊召政《张居正》,崇文书局,2013年6月
[2]刘志琴《张居正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3]张居正《张居正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