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居正的法律思想
浅谈张居正的法律思想

浅谈张居正的法律思想摘要:本文对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作了简要介绍,并对这一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张居正的反道家无为而治,倡改革有为,反对阳明心学,主张敦本务实,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等法律思想进行了探讨。
本文认为张居正的法律思想和改革措施对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在这一历史时期产生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对我国现代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考成法一条鞭法敦本务实以民为本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从秦汉以来到明末,已经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
它本身不仅有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不断地加强和削弱的反复震荡中发展。
发展到明朝,政治上的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废除宰相,设内阁,重用宦官,把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极至。
明朝后期嘉靖到万历年间,这是国家多事之秋,也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的时代,社会矛盾突出,草译祸起,民不聊生,国家统治岌岌可危。
然而,这一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张居正的法律思想和改革对这一历史时段产生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张居正自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入内阁,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任首辅,掌权十年期间,明政权又逐渐变得强盛起来,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改变,整个社会呈现政通人和、安定繁荣的景象。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张居正的法律思想:一、反道家无为而治,提倡改革有为嘉靖年间,嘉靖帝自谕与汉是文帝相媲美,崇善黄老,提倡无为而治。
长达二十年不上朝理政。
以致朝廷大权旁落,纲纪坠落,法度陵夷,边防松驰,宦官专权,官吏腐败,国库空虚,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译祸起,鞑靼进犯,土司叛乱,倭寇骚扰,民不聊生.张居正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智慧,认识到朝廷危机。
张居正主张朝廷必须把权力高度集中起来,由君主总揽乾纲,独运威福,用法律、法令来规范天下,果断地推行各项政策法令,使之即使远在万里以外,也能做到早晨下达而晚上实行,从而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威和国家统一管理的目的。
二、反对阳明心学,主张敦本务实阳明心学强调道德实践,甚至进而把认识上的是非也纳入道德实践范围,与主观上的好恶相等同。
中国法律思想史问答选择题

中国法律思想史练习题1、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形成于___夏____代,极盛于___殷商___,动摇与__西周____。
2、夏、商奴隶主的神权法思想,其主要特征是“___天命_____”和“___天罚______”思想。
3、礼治的基本特征是“__礼不下庶人_____”、“____刑不上大夫____”。
4、西周的礼治是建立在“普田之下,___莫非王土____,率土之滨,___莫非王臣____”的土地国有制基础上的。
1、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变总的来说,制度上讲,是由礼制到___法制____的变革,从政治法律思想上讲,是由礼治到“___法治____”的变革。
2、管仲十分重视“礼”在治国中的作用,把____礼____、____义____、__廉______、____耻___称为“国之四维”。
3、在经济立法方面,管仲提出了“___令顺民心____”,“与民分货”的思想。
4、公元前536年,子产进行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改革,这便是“__铸刑书_____”。
5、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之旨是“___不法先王______,____不是礼义___”。
6、先秦儒家对西周之礼的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____孔丘____以仁入礼,突出了礼的伦理性和强制性;____孟轲____倡导“仁政”,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___荀况____沟通礼、法,使“礼治”理论化、制度化。
7、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以德去刑”的教育预防思想,是___儒家____家的创造和贡献。
8、孟轲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____仁政___”,其理论基础是“____性善____论”。
9、荀况认为,“法义”、“法数”于“类”之间,“___法义___”是“__法数____”的指导,“___法数___”是“___法义____”的体现,当“法数”不能包容一切时,“类”可作为“法数”的补充。
10、墨家“天志”的主要内容是“___兼相爱____”和“___交相利___”,而“尚同”则是“天志”的表现。
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1.“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 A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 A )A.宗教祭奠仪式B.政治组织原则C.普遍行为准则D.国家根本大法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 D )A.《尚书》B.《诗经》C.《论语》D.《礼记》4.《管子》所反映的思想学派主要是( D )A.三晋法家B.鲁国儒家C.楚国道家D.齐国法家5.先秦儒家中,主张儒法融合、礼法统一的先行者是( C )A.孔子B.孟子C.荀子D.子张6.“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反映了孔子主张( B )A.道法自然B.社会和谐C.社会混乱D.无为而治7.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 )A.兼爱B.尚贤C.尚同D.尚刑8.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 A )A.庄子B.老子C.文子D.韩非9.《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B )A.无为B.道C.自然D.法10.最早提出系统“法治”理论的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是( C )A.韩非B.李斯C.商鞅D.管仲11.商鞅反对复古倒退,主张( C )A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B法者,国之权衡也C不法古,不修今D法令者,民之命也12.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的同时,还利用了( C )A.权力制衡说B.三权分立说C.五德终始说D.天命天罚说13.西汉新儒学的代表作是( D )A.《新语》B.《九章律》C.《白虎通义》D.《春秋繁露》14.下列属于西晋律学家杜预著作的是( D )A.《律表》B.《泰始律》C.《唐律疏议》D.《律本》15.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核心是( C )A.任性而为B.无为而治C.文治D.武功16.隋唐时期贯彻“务在宽简,取便于时”原则的法典是( A )A.《武德律》B.《大业律》C.《便宜一十八事》D.《法经》17.批评《礼记•月令》远离“圣人之道”的唐代思想家是( B )A.韩愈B.柳宗元C.王夫之D.龚自珍18.提出“性善情恶”说的宋代思想家是( B )A.韩愈B.李翱C.周敦颐D.邵雍19.在朱熹看来,“礼之本”是( C )A.刑B.政C.德D.义20.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A )A.黄宗羲B.王夫之C.顾炎武D.拓跋宏21.提出“趋时更新”法律时变观的著名思想家是( B )A.黄宗羲B.王夫之C.董仲舒D.墨子22.“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反映出龚自珍主张( B )A.无为而治B.变法改革C.重典治国D.君主专制23.太平天国财产公有思想的具体法律表现是( D )A.《资政新篇》B.《原道救世歌》C.《原道醒世训》D.《天朝田亩制度》24.洋务派法律思想的根本在于( D )A.战国时期法家的法律思想B.西方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C.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D.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25.“一秉于礼”法律主张的提出者是( A )A.曾国藩B.孙中山C.章太炎D.魏源26.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发表的、并为变法提供思想理论根据的著作是( B )A.《请定立宪开国会折》B.《孔子改制考》C.《上清帝第六书》D.《上清帝第五书》27.梁启超变法思想中所推崇的国家政体是( D )A.人民民主B.民主共和C.君主专制D.君主立宪28.参与起草《大清新刑律》的日本法学家是( C )A.志田钾太郎B.小河滋次郎C.冈田朝太郎D.松冈义正29.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早明确提出于( C )A.《建国大纲》B.《建国方略》C.《民报》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0.“中华民国”一词的发明者和解释者是( B )A.孙中山B.章太炎C.梁启超D.黄兴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中国法律思想史2002.4--2011.7真题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关于“天命”转移的学说是( )A.以德配天B.王权神授C.岁时祭天D.恭行天罚2.西周时期,礼的作用是( )A.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B.长长,男女有别C.亲亲,尊尊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周公主张“奸宄杀人,历人宥”中的“历人”是指( )A.有过刑罚经历的人B.历史上的人C.无关的过路人D.年老无依的人4.春秋时期主张以法统政、礼法并用的思想家是( )A.齐桓公B.吴起C.管仲D.申不害5.最早提出“仁政”学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孔子B.管仲C.邓析D.孟子6.先秦时期,提出“治之经,礼与刑”法律命题的思想家是( )A.孟子B.荀子C.商鞅D.韩非7.下列墨家思想命题中,带有自然法色彩的是( )A.尚贤B.尚同C.以天为法D.相爱相利8.“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B.儒家C.道家D.兵家9.老子认为,天下混乱、人民难治的原因,在于统治者追求( )A.无为B.有为C.清净D.自然10.“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法治主张出自( )A.商鞅B.庄子C.墨子D.孔子11.与“有道之国,法立则私议不行”主旨较为接近的说法是( )A.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嫉贤,而不肖者不妒功B.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C.权者,君之所独制也D.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12.早期黄老之学具有的明显特征是( )A.专任法治B.道法自然C.以德治国D.道法结合13.“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法律命题的思想本质是( )A.以法治国B.德主刑辅C.以礼治国D.政教合一14.晋代明确提出“以礼率律”的思想家是( )A.张斐B.杜预C.刘颂D.拓跋宏15.下列法律制度中,由北魏孝文帝创立并沿用至清朝的是( )A.八议B.肉刑C.十恶D.存留养亲16.主持制订《开皇律》的皇帝是( )A.隋炀帝B.隋文帝C.唐高祖D.唐太宗17.唐代集中批判“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观点的作品是( )A.《春秋繁露》B.《时令论》C.《礼记》D.《断刑论》18.《大学衍义补》的作者是( )A.朱熹B.王安石C.丘濬D.真德秀19.宋代主张恢复“明法科”考试的思想家是( )A.范仲淹B.王安石C.欧阳修D.司马光20.黄宗羲提出“一家之法”中的“家”,主要是指( )A.家庭B.官员C.个人D.皇帝21.王夫之所谓“封建”制的本质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分省制D.藩属制22.龚自珍认为,国家、刑罚、礼乐起源于( )A.商B.工C.农D.兵23.“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反映了洪秀全的( )A.君主专制思想B.君主共和思想C.立宪民主思想D.君臣共主思想24.洋务运动的口号除了“自强”以外,还有( )A.民主B.立宪C.法治D.求富25.近代提出“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的著名人物是( )A.沈家本B.李鸿章C.张之洞D.曾国藩26.《大同书》的作者是( )A.章太炎B.梁启超C.谭嗣同D.康有为27.按照梁启超的社会演进观念,“多君为政”的下一步是( )A.民为政B.一君为政C.共和民主D.君主立宪28.沈家本认为新旧法学的共同核心是( )A.平等B.情理C.仁恕D.人权29.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同盟会B.兴中会C.光复会D.强学会30.章太炎“限袭产之数”主张的实质是限制( )A.人身权B.继承权C.契约权D.房产权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张居正变法思想探析

(一)变法须尊祖制、依成宪 ............................................................................................................. 9 (二)“法先王”与“法后王” ................................................................................................................ 10 (三)唯有独裁治天下 ....................................................................................................................... 12 (四)变法权力的来源 ....................................................................................................................... 14
The first part, show the pre-reform late Ming society, analysis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the late Ming society,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s of the political reform.
新解张居正改革——以考成法为中心讨论

究的基本论调 。尤其是他推行的考成法 ,被郦波等学者称为 “ 神奇的考成法” ,似乎此法一 出, 明代百病 皆 除 。张 居正 自己也认 定 :“ 近 年 以来 正赋 不 亏 ,府 库 充实 ,皆 以考 成法 行 ,征 解 如期 之故。 ” ② 然而 ,王夫之 、万斯同、谷应泰、傅维鳞等人却相反 ,不仅不看好其考成法 ,而且一致 认 为张居 正 的考成 法恰恰 是造 成 明亡 的一 项重 要原 因④。
皆是承袭明中期变革而来,其死后 ,其所有的核心改革依然被继承 ,到明末有发扬光大 的趋势;南辕北辙是指其改革措施没有触及造成明代财政危机 的核心体制,是典型的挖 肉补疮 式改 革。前后 对 比 张居 正 改革 的 效 果 ,其 “ 改 革 的 辉 煌 ” 在 于 天 时地 利 而 不在 于其 改革措施 。 张居正 因未从 民生的 角度 来推 进 改革 ,其 失败是 必然 的 。 关键 词 :考核 ;政 绩 ;改革 ;张居 正 中图分类 号 :K 2 4 8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2 5 7 - 5 8 3 3 ( 2 0 1 3 ) 0 5 - 0 1 4 0 . 1 5
在任命宋免为开封府知府时 ,特别告诫 :“ 汝往治郡 ,条在安辑人 民,劝课农桑 ,以求实效 。 ” ① 洪武五年,其严格规定 : “ 有司今后考课 ,必书农桑学校之绩 ,违者降罚。 ” ②又 “ 洪武五年下
诏 ,有 司考课 首学 校 、农桑 诸实 政 ” , 这 个诏 令得 到切 实 贯彻 ,如 “日照 知 县 马亮 善 督运 - I 1 _ 2 8
+ 本文系 “ 教育部新世纪优 秀人才支持计划” 资助项 目 ( 项 目编号 :N C E T 一 1 0 - 0 9 1 4 ) 的阶段性成果。 ① 有关张居正研究的论着极其繁多,用汗牛充栋来形容 ,绝不为过 , 但 在成百 的论著 中,基 本上都是赞扬有加 ( 参见 冯 明 《 近三十年来国内张居正研究综述》,《 长江大学学报》2 0 1 0年第 3期 ) 。在为数 不多 的批评张居正论文 中 ,无 非是 围绕其贪污 、权谋 、败坏科举 等方 面来 展开 ,对其 改革还是 肯定有加 ( 参 见 田澍 《 腐败 与弊政 :张居正施 政的另 一 面》 ,《 西北师大学报》 2 0 0 1 年第 6 期 ;朱丽文 :《 一代 “ 宰相之杰” 张居 正的另一面》 ,《 怀化 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 1 期 ;樊树志 :《 张居正的另一 面》 ,《 东方早 报》 2 0 1 0年 5月 9日) 。另外 ,田澍还 认为张居 正的改革是 沿袭嘉隆新 政 而来 ,提 出了张居正仅是切实推行原来 的新政 ,也提出 了张居正没有着手 解决当时社会最 为棘手的宗藩等 问题,这些 论断有道理 ,但也有问题 ,比如其过分强调 了嘉靖新政的历史地位 ,其实 ,明朝大规模 改革启动于宣德时期 , 如 赋役 货 币化 、考成法 、粮里制度变革 等,皆是从那时候开始 ,以后各朝基本沿 着宣德时期 的思路在推动改革 ,至 于其认 为 张居正是 “ 嘉隆万改革终结者 ” ,显然是不成立的 ,张居 正之后 ,不仅宣德 以来的改革依 然推行 ,在某 些方面还在 继 续推广和改进 ,比如均 田均役等改革 ( 田澍 :《 嘉靖革新视野下 的张居正》 ,《 学术 月刊》 2 0 1 2 年第 6 期) 。 ② 《 明神宗实录》 卷 1 1 1 ,万历九年四月辛亥 , ( 台北 ) 中研院历 史语 言研究所 1 9 6 8年影 印本 ,第 2 1 2 8页。本文所 引 《 明实 录》 都与此版本 一致 。 ③ 参见王夫之 《 黄书噩梦》 ,古籍 出版社 1 9 5 6年版 ,第 7— 9页。万斯同 :《 群 书疑辨 》 卷 1 2《 书张居正传后》 ,《 续修 四库全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第 1 1 4 5 册 ,第 6 3 6 页。本文所 引 《 续修 四库全书》 都与此版本一致 ,以下简 称 “ 续修 四库全书本” 。谷应 泰:《 明史纪事本末》 卷 6 l《 江陵柄政》 ,中华书局 1 9 7 7 年版 , 第9 6 0页。傅维鳞 :《 明 书》 卷 1 5 03 6年版 ,第 2 9 8 7页。
张居正治吏张法

张居正治吏张法张居正治吏张法张居正是明代治吏张法、爱国为民的良臣,生于世宗嘉靖四年,卒于神宗万历十年。
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隆庆元年入阁,六年万历皇帝即位后,出任内阁首辅。
万历十年病逝。
他入阁任首辅期间,从军事、政治、经济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是明代最杰出的改革家。
其中,他的治吏张法、爱国利民的业绩,至今仍为国人所称颂。
明代中叶,严嵩当政,吏治极端腐败,贿赂公行,结党营私,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上下务为姑息。
良臣张居正,以国家大业和人民安定为本,针对混乱不堪、空议盛行、不务实事的时弊,制定并推行了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和管理的“立限考成法”,这是对明代吏治的重大改革。
立簿考核,提高效率。
张居正认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为做到“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张居正主张不仅要对各级官员进行定期考察,而且对其所办的每件事都要规定完成期限,进行考成,即所谓“立限考事”、“以事责人”。
这就是张居正“立限考成法”的基本思想。
张居正根据立限考成的三本账,对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严格控制。
万历二年,张居正责令吏部尚书张翰和兵部尚书谭纶,把全国知县以上文武官员的姓名、籍贯、出身、资历等自然情况登记造册,由六部和都察院按簿登记,要求对所属官员承办的每件事,逐月进行检查,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如不按时完成,必须如实审报,否则,以违制罪论处。
这样,层层检查,层层负责,推进了办事效率的提高。
张居正在考核地方官时强调,要把那些秉公办事、实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对那些花言巧语、欺上瞒下的官员列为下考。
在考核中,张居正还善于将整顿吏治和为民做好事结合起来。
既稳定了社会秩序,又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形成了中央命令朝下夕行、疾如迅风的良好政治局面。
精减冗官,知人善用。
张居正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减轻人民负担,首先必须从官员做起。
他说,每个官员必须明确职守,对那些只吃皇粮不管事的冗官,要进行裁减,并宣布,各地不得擅自添设机构和人员。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相关知识点简记

中国法律思想史相关知识点简记1、试述夏、商神权法思想的表现。
答:夏、商神权法主要表现在“天命”、“天罚”思想,夏代统治者利用“天命”、“天罚”等神权思想从而来神化他们的权利合法化,并把反映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神意的体现;而到了商代,这种“天命”、“天罚”的神权思想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商代统治者更是把刑罚观与天命神权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施行刑罚说成上帝的意志,是秉承神的指令。
2、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什么变化?答:西周神权法在思想上仍然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但是通过对殷商统治者“帝立商”的借鉴后,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有的,但是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
3、试述礼治的基本原则与特征。
答:礼治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亲亲”和“尊尊”,“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则是要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
礼治的基本特征主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谓“礼不下庶人”主要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而“刑不上大夫”则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4、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奴隶主贵族中的明智之士觉察到传统“礼治”的弊端,主张对旧礼进行改革,并创立新的法令,主要代表管仲;从旧贵族转化而来的新的封建贵族,急欲扩大并巩固自己的特权,对传统周礼进行新的解释,同时设置新法,主要代表子产;新兴的地主阶级,则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要求废弃传统的周礼,完全用新的法律治国,主要代表是邓析;5、管仲的改良旧礼和以法统政思想主要包括:1)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2)作内政而寄军令;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6、子产的立法救世思想:1)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2)改革内政,创立新制;3)踌刑书,公布成文法;4)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7、邓析的“不是礼仪”思想:1)对“先王之礼”的否定和批判;2)辨析法律概念,私自制定“竹刑”8、试述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居正的法律思想
说到写论文,估计很多人都很头痛吧?其实写好论文也挺简单的,只要有了材料,多看看书,论文就容易写了。
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论张居正的法律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
论文摘要本文对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作了简要介绍,并对这一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张居正的反道家无为而治,倡改革有为,反对阳明心学,主张敦本务实,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等法律思想进行了探讨。
本文认为张居正的法律思想和改革措施对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在这一历史时期产生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对我国现代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考成法一条鞭法敦本务实以民为本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从秦汉以来到明末,已经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
它本身不仅有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不断地加强和削弱的反复震荡中发展。
发展到明朝,政治上的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废除宰相,设内阁,重用宦官,把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极至。
明朝后期嘉靖到万历年间,这是国家多事之秋,也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的时代,社会矛盾突出,草译祸起,民不聊生,国家统治岌岌可危。
然而,这一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张居正的法律思想和改革对这一历史时段产生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在思想上,张居正反对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论,反道家无为而治,倡改革有为。
在经济上,张居正实行清丈土地,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水利事业,重视发展商业,要求厚农以资商,厚商以资农,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在军事上,张居正提出饬武备、御夷狄的方针,重用人才,抗击侵扰,主张大练乡兵,提倡家自为战,人自为守。
张居正自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入内阁,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任首辅,掌权十年期间,明政权又逐渐变得强盛起来,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改变,整个社会呈现政通人和、安定繁荣的景象。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张居正的法律思想:
一、反道家无为而治,提倡改革有为
嘉靖年间,嘉靖帝自谕与汉是文帝相媲美,崇善黄老,提倡无为而治。
长达二十年不上朝理政。
以致朝廷大权旁落,纲纪坠落,法度陵夷,边防松驰,宦官专权,官吏腐败,国库空虚,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译祸起,鞑靼进犯,土司叛乱,倭寇骚扰,民不聊生。
张居正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智慧,认识到朝廷危机。
张居正主张朝廷必须把权力高度集中起来,由君主总揽乾纲,独运威福,用法律、法令来规范天下,果断地推行各项政策法令,使之即使远在万里以外,也能做到早晨下达而晚上实行,从而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威和国家统一管理的目的。
加强内阁对六部的控制,解决六部之间彼此争权、互相推诿、经常发生掣肘或冲突的问题,采取从六部到州、县长官,实行一层一层控制的办法:大权集中于内阁,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中枢。
通过严格实行考成法,对六部、都察院以至按、抚的违制行为,加强考核和纠察,特别是大力纠正宦官专擅的积弊,禁止宦官参与国家的军、政事务。
罢斥和汰黜一批为非作歹的宦官。
巩固国防,整饬边防,加紧练兵,使用战车,并以步、骑配合作战。
开屯田,修补长城,建筑敌台,加强防御力量。
在边防巩
固的基础上,通过和谈来改善明朝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
节流开源,惩办贪污,清理欠赋和清丈田亩,改革赋役,推行一条鞭法。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二、反对阳明心学,主张敦本务实
阳明心学强调道德实践,甚至进而把认识上的是非也纳入道德实践范围,与主观上的好恶相等同。
阳明心学提倡人们用内心的良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要将封建纲常伦理置于心中,使每个人都无丝毫私欲牵挂,真正依照良知生活,就能在思想上、行为上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保持高度统一,就能够化解现实社会的危机,使封建统治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张居正深刻认识到社会危机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他认为光靠阳明心学所谓的良知是无法扫除时弊、拯救现实危机的,只有敦本务实、改革创新,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摆脱危机。
他提出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的改革方案,自上而下地推动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统一政权、严肃法纪、发展经济、关注百姓疾苦、以民为本,通过实实在在的改革和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进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
张居正的思想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三、提倡以法理政,强调严明法制
张居正提出君主要亲自总揽法纪刑赏之权,强化君主诏令的绝对权威,还要严明法制,并强调严明法制是强化君威的制度保障,而严明法制的关键是执法公平无私,不偏不倚,要做到法所当加,虽贵近不宥;事有所枉,虽疏贱心申。
张居正主张用法律、法令来规范天下,果断地推行各项政策法令。
如严格实行考成法,加强内阁对六部的控制,实行一层一层控制的办法。
对六部、都察院以至按、抚的违制行为,加强考核和纠察,特别是大力纠正宦官专擅的积弊,禁止宦官参与国家的军、政事务,罢斥和汰黜了一批为非作歹的宦官。
严格的考察,论定功过,给予恰当的赏罚和黜陟,触犯刑律,必须明正其罪,执法不贷。
张居正提倡的法治,主要是用来约束和规范统治阶级内部组织行为,打击其不法现象,触动了最腐朽、最黑暗的社会势力,并一定程度上的同情和保护了广大劳动人民,比一般把镇压百姓视作首务的地主官僚,更具先进性和进步意义。
张居正还主张尊重朝廷和执法联为一体,以伸张法纪为重点,重点整顿政府机构和统治秩序。
将抨击不法权贵与革除弊政连在一起,从规章制度上堵塞漏洞,如在明代,驿递是官方办理公务的主要交通工具,从北京到各省的交通要道都设有驿站,负责供应来往官员的吃、住、差役和车马等交通工具。
这些负担都分摊给就近的民众。
明初使用驿站有严格的规定,非有军国要务,不得发给印信乘驿。
这些规章到明后期已经名存实亡,兵部和各省抚按,随意填发印信送人情,一张印信使用终身,或是辗转赠送。
官员在驿站百般勒索,捕人掠盗,成为酷虐的暴政。
张居正予以了大力裁革,扫除多年积弊,使人民得到实惠,这项改革赢得了百姓信任和高度称赞。
四、坚持以民为本,提倡民贵君轻
张居正强调: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
便俗为宜。
从近民便俗出发考察先朝的法规,凡是不能顺应时势,违背民众要求的,可不用遵守;只要顺时安民的,即便是凡夫俗子的见议,也不该不听从。
要使各级官员摒弃旧规,面向实际,以富国强兵为首要任务,大力提倡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
他还强调: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要求面向实际,把治学理政与解决国计民生结合起来,以民为本,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切合人民的需要为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