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读后感
2023年《风雨张居正》读后感

2023年《风雨张居正》读后感2023年《风雨张居正》读后感1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读到的有关于明代人物的书,刚开始真的看不下去因为自己对这段历史不了解也对这方面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慢慢看着我发现它有很大的吸引力,我竟然迫不及待的想要去看去了解那段历史和历史中伟大宰相的一生丰功伟绩了!张居正的改革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年仅12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乡试。
然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很多天才少年成年后像方仲永那般的平庸。
相对而言张居正是十分幸运的,因为他的考官是一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他知道年少时就一帆风顺未必是一件好事,于是有意让一个天才少年落榜,让张居正接收现实的磨练。
张居正二十三岁时踏入大明的官场,经历四场波涛涌浪的政治风暴后,一个凌云壮志的青年成为了一位极其狡猾,极具城府,老谋深算的顶尖政治家。
他善于运用权谋心计,耍手段,施妙计,排除异己,蓄谋已久,用离间计逼走内阁首辅高供,最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宰相)。
当时大明皇朝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每年都面临严重赤字,北方又战事不断,内部倭寇入侵,大明帝国摇摇欲坠。
位极人臣的张居正拥有自己伟大的理想成就自己的改革大计,力挽狂澜挽救正处于江河日下的大明皇朝。
拥有理想的人实在太多,但是终其一生拥有自己的理想而不舍弃的人是少之又少,而一直铭记自己的理想把他真正实现的更是凤毛麟角,微乎其微。
张居正就是其中的一个!张居正,实行了他自己发明的考成法。
伟大的考成法令本来腐败不堪,无可救药的大明官场变得涣然一新,生机无限。
通过考成法,很多上百年的政治弊病治愈了,政府如同注入新血液,击破各种难题,成就高效率的'政治工作。
大胆实行“一条鞭法”的经济改革,将所有苛捐杂税化一,只收白银,不收其他物质税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阻止大地主的土地兼并。
深谋远虑,提拔人才,任用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军事天才守卫北方,三箭齐发令北方坚如磐石,外族不敢再侵犯。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张居正大传》是一部以明代名相张居正为主角的历史传记,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吴承恩。
这部传记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精彩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历史细节,深深吸引了我。
在阅读完《张居正大传》后,我深受启发,对张居正的人生和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中国明代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张居正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的一生经历了明代末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名相。
在《张居正大传》中,吴承恩通过对张居正的生平和事业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
在读完这部传记后,我对张居正的人生和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张居正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在明代末期的政治舞台上,以其聪明才智和不畏艰险的勇气,成功地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为明代的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政治上秉持着“忠恕立身,惩奸劝善”的原则,励精图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他在文学上也有着非凡的造诣,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张居正大传》中,我对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对张居正一生的描写,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明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也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在读完《张居正大传》后,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它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也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记得去年暑假,从图书馆借过一本《明朝二十四臣》,翻过十之一二,不了了之,只记得明朝有张居正这么个人,还是某皇帝的老师等等,细致之处便记不清了。
当然,读读停停,这本书用去了我将近一个半月。
居正先生历经三朝,期间六十年,朝内朝外的大事不下百千件,另外朱东润先生为使佐证史实,大量引用史料,大约四分之一篇幅为文言引用,外加十分之一左右的文言套写,有时候读起来确实躁得很,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读,了解居正为人为政之德,为人为政之私,为人为政之机,起伏蜗行二十五六载(以入朝为官起),掌权十年,“懦弱”“残败”的大明为此又光辉了几十年,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才慢慢地死去。
历史上的事情多种多样,但人性是不分朝代的,也无所谓过去现在。
读史使人明智,读人是为了弄明白历史为什么会一遍一遍的覆辙。
千端何有?必有其因。
小时候的天才儿童,二十岁左右便开始他的政治生涯。
年轻不知事,不敢迈步履;之后像“明事”,一步一脚泥,掉入大深坑,抱怨又反思,为嘛太“朝气”?艰难爬出来,小心加翼翼,左右顾瞭望,伸触探虚实,虽然走得慢,比跑依然强;轻易不随人,随人跟对人,只有当如此,行程缩几尺!不争人之先,当仁却不让,敢不与人争,敢担破天功,曲径上山顶,峰上松香浓!急流当勇退,怎奈势弄人?披荆斩棘路,杂草丛生处,草软生毒虫,冒险非要命,既知今如此,怎敢攀至此,峰顶风景美,万死不辞拒!居正身后,神宗抄其家,夺其产。
居正家人要么自杀,要么被流放充军。
居正之魂,呜呜之声,我都听得真切!这都过去四百三十年了。
居正当政期间,在外北拒鞑靼,西抚藏佛;在内节俭开支,丈土赋税,精简人员,充盈国库——驿站,不再是官僚蛀米之所,沿途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官僚考成法,按时按量办事,不再拖沓。
对于战事、国是,居正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水利等自己不通的方面,提拔有用之人,帮助减灾除患。
人无完人,千年如此。
在这掌权的十年间,有好多人因为弹劾居正,遭到罢黜,或者杖刑牢狱之灾。
张居正大传 读后感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张居正大传》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记作品,作者通过对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的生平经历的详细描述,展现了这位历史名人的才华和智慧,同时也通过张居正的经历展现出了明代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作者朱东润先生通过对张居正的成长、崛起、辉煌和衰落的描写,展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卓越才能。
同时,也通过张居正的经历揭示了明代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矛盾,以及改革的重要性和困难。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张居正的才华和智慧。
他在政治上具有卓越的才能,能够洞察社会矛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
在处理政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时,他能够以大局为重,灵活地调整策略,化解危机。
这种才华和智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作者通过对张居正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复杂性格和人生经历。
他既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也有个人的欲望和矛盾。
他在政治上既有高尚的追求,也有为了权力而不择手段的时候。
这种复杂性格和人生经历使得张居正更加真实和生动,也更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最后,我深刻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困难。
张居正作为明代著名的改革家,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如清量土地、改革税制、整顿讲学等,这些措施对于明朝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这些改革也面临着极大的阻力和困难,如官僚体系的抵制、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这使得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也更加珍惜现在的改革成果。
总之,《张居正大传》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记作品,通过对张居正的生平经历的描述,展现了这位历史名人的才华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明代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矛盾,以及改革的重要性和困难。
这本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相信它会给你带来很多启示和思考。
《张居正》读后感(精选5篇)

《张居正》读后感(精选5篇)《张居正》读后感(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居正》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张居正》读后感1读《张居正》犹如爬山,抵达山脚之前漫长的缓坡,再途经危石旁仅容一人而过的羊肠山路和退一步就会坠入深渊的绝壁,,一路险阻疲惫,换得驻足顶峰远眺崇山峻岭那种“一览众山小”的片刻怡然,随之而来的却是身不由己地仓惶下山,黯然神伤地潦草离山。
仕途权贵好比自然节令,艳阳当头之日断然想不到冰冻三尺之寒;仕途权贵也好比登山,在巅峰之刻的怡然是断然无法预见山下凄凉际遇之痛。
卷一《木兰歌》描述了绵里藏针的张居正,如何在隆庆皇帝大行和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这个改元的关键时期、依托李太后和新任的司礼监掌印冯保,一举挫败当时的首辅高拱,荣登万历第一任首辅的宝座。
身世凄凉的玉娘是一位才貌双全、能吟会唱的才女,曾是邵大侠送给高拱的礼物。
她和张居正相逢在前首辅高拱致仕的京南驿里。
玉娘一曲《木兰歌》道出了“皇城中尔虞我诈,衙门内铁马金戈”的残酷,也叹出了政局“荣辱兴衰转瞬间”的无常。
如果把政治权力比作登山的话,登山前的缓坡是漫长枯燥的、是需要忍辱负重的。
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处理政务的胸有成竹和得心应手,其实完全取决于他“登山”前的隐忍与后退中积蓄的力量。
卷二《水龙吟》如水龙吟的词牌,气势雄浑,抒发激奋的情怀。
张居正接手朝廷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皆处于千疮百孔的状态,百事待兴。
治乱需用重典,而重典必触及巨室的利益。
年仅十岁的朱翊钧还无法独政,于是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组成的朝廷“铁三角”形成了实际的“君”。
这种局面,成全了张居正这个“臣”,可以君臣合道,上下一心,把满腹治国兴邦的良策和襟抱,自上而下推进到万历新政之中。
张居正上任之初,面临着户部连官员俸禄都发放不出来的窘迫局面,而官场三蠹——贪、散、懒——举目可见。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张居正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张居正大传》是对他一生的详细描述,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首先,张居正是一个有远见和智慧的政治家。
他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才能,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和把握时机。
他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行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更是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绩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张居正是一个有担当和勇气的政治家。
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从不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
他在整顿官场秩序和整顿军队时,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他不畏强权,不畏艰难,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担当和勇气,是他成为一代名臣的重要原因。
再次,张居正是一个有爱心和仁义之士。
他在处理政务和对待人民时,都体现出了仁爱之心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秉持着仁义道德,励精图治,不图私利,只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他对待下属和同僚也是和蔼可亲,以身作则,深受人民和官员的尊敬和爱戴。
通过阅读《张居正大传》,我深刻感受到了张居正的伟大和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怀。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品质和精神,努力奋斗,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总之,张居正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感人的故事。
通过阅读《张居正大传》,我对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品质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读张居正有感2000

读张居正有感2000【引言】读罢张居正的传记,我深感敬佩和不尽惋惜。
这位明朝中后期的杰出政治家,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改革决心,谱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
张居正的人生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他既有幸成为了国家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也无奈地承受了改革者的悲剧命运。
【张居正的生平简介】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明朝湖广江陵人。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状元及第,进入仕途。
从政初期,他历任编修、侍讲、侍读等职位,因上疏直谏皇帝,名声鹊起。
后来,张居正升任宰辅,成为万历皇帝的辅政大臣,开始实施一系列政治改革。
【张居正的政治改革】张居正担任宰辅期间,明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坚决推行新政,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改革。
张居正实行官吏考核制度,整顿官僚队伍;推行“一条鞭法”,改革税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地方政务;选拔贤能,淘汰冗官;重视教育,改革科举制度。
这些举措使明朝政治焕发了新的活力,国家财政得到改善,社会矛盾得到缓解。
【张居正的悲剧结局】然而,张居正的改革触及到了许多官僚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敌视。
他去世后,反对势力迅速抬头,对其生前政绩进行清算。
张居正一家被籍没,家属受到严惩。
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政治家,结局令人唏嘘。
【张居正的历史评价】尽管张居正的结局悲凉,但历史对他的评价却十分公正。
他在任内推动的改革,对明朝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张居正的改革并未彻底改变明朝的政治体制,封建社会的积弊仍然存在,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
【张居正给我们的启示】张居正的人生经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改革总是充满困难和挑战,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推动。
其次,改革者要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平衡各方利益,以求改革的成功。
最后,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改革需要广泛的支持和团结。
【结语】张居正的一生,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悲惨的结局。
张居正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张居正读后感张居正读后感(一)近日读了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小说文笔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熊先生对明代的历史典故十分熟悉,很多背景知识的描述引用显示出了熊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居正》共4本,读起来并不觉得十分吃力,在春节期间是我难得的好读物。
通读下来,对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有了一番更深的了解,尤其是他竭力推行改革,开创了万历新气象,大有一扫明朝颓废景象之势。
在任期间,他大胆起用人才,清量土地、改革税制、整顿讲学,并在皇太后、皇帝和政治盟友冯保的支持下达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及至。
在其回荆州埋葬父亲时,沿途官员的巴结奉承、随行队伍的气派,都大有盖过帝王之情形。
至此,张居正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点。
繁华过后总是难免寂寞。
张居正任首辅十年,所积累的权势和人脉看似深厚不可动摇,却没有想到在其去世不久就被小皇帝迅速清算,多年的心血也随之而去。
当然,在熊先生的笔下,张居正还是作为正面出现的,对张居正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通过查阅资料,读者可以发现张居正在其去后所遭遇的情形决非偶然,在其政治生涯中存在着一些失败,正是这些失败导致了其身后的不幸:1、张居正与小皇帝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对小皇帝的教育并没有起到效果。
小皇帝刚刚亲政,就把火烧到了自己的师相身上,这是为什么?单单是因为张居正拒绝从国库拿银子补贴内廷?非也。
或许是张居正的权势大得已经引起了小皇帝的不安,才痛下此手。
想想当年高拱就是因为轻视小皇帝才被罢相,因此万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听张居正教导的小孩子。
事实上,有记载表明万历在少年时即显示出较高的天分。
2、张居正失去了广大官员和士林的支持。
虽然推行改革势必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招致他们的反对,但张居正的问题决不仅仅在于此。
根据《明史》记载,到了最后世人对张居正"日恶之".从后来查抄张府看,张居正虽不算大贪,但也决非洁身自好,一个一向反对贪腐之人,竟背地里如此作为,难怪万历要动摇对老师的好印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居正》读后感
大约两三个星期前我在我们这最大的盗版书市场买了一套熊召政刚获奖的那部《张居正》,虽然是盗版但价格不含糊。
共分两本,摞起来有一个砖头那么厚。
第一本,《木兰歌》和《水龙吟》我看得挺认真。
第二本比第一本厚,我看得有些不耐烦了,所以跳着看的,只看了看开头和结尾。
按理说我写这读后感由此也显得底气不是那么充足。
看完了之后对于张居正了解的还是不多------包括他的比较有名的“考成法”,他的“一条鞭法”在第二本直接就没看。
但对于当时的宫廷黑暗还是多多少少有些感慨油然而生。
印象最深的就是深宫大内大小太监的贪墨、政府官员自上而下令人咂舌的结党营私互相倾轧贪污腐败。
张居正的几句话也有印象:自古以来侍君难,侍幼君更难!孟子曰:治国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另外,张居正用循吏不用清流我觉得是很有见地的。
他不用海瑞,而起用了一开始仅仅是九品衔礼部观政的金学曾,就是让官员放开手脚去做事而不是整日夸夸其谈坐而论道,这对于整饬官僚主义就很有效用。
这里倒不是要诋毁海瑞,只是他因为“清廉”二字所累,在为官时断案处事变得比较偏激。
书上也说了,他做了四品苏州知府后把一个膏粱富庶的苏杭天堂治理得连年欠收,富户外逃。
同时张居正很注意做事的灵活性,比如为了继续获得大内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支持,一口答应把一个淮运总
督的肥差让一个因贪污被查处靠行贿又妄想爬起来的胡自皋。
他说:“为了惩治一百个贪官,你起用一个大贪官,你干不干?”我看的这些里头有两件事印象也很深刻:一个是礼部六品主事童立本上吊自杀事,一个是工部尚书朱衡被内宫秉笔太监吴和假传圣旨恶意报复事。
第一件跟我有相似处。
我也是一个不得领导青睐,处处受气酸腐木讷的小人物。
虽然不像童立本那样被人利用一番后反又被训斥一顿,回到家因为无钱买米一家上下饿得眼冒金光无奈一时想不开只得上吊自杀,但是自己觉得个中甘苦跟他也差不多了。
第二件事,堂堂的工部尚书,对于中官的戏弄、报复无可奈何,只能干受着这也在当今社会中屡有发生,俗话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不路无尸骸。
这部书中最最让我感到瞠目结舌的是万历皇帝的冷血。
张居正从朱翊君十岁登基就满腔热情、赤胆忠心地辅佐他,教给他知识和做明君的的道理。
甚至从自己十岁儿子的身上想到儿童爱玩的天性,给朱翊君买了当时比较风行的风葫芦做玩具,寓教于乐。
同时呕心沥血,使得万历朝从元年之初太仓无一两银子发展到万历九年太仓银共计四百多万两,这些都无一不凝聚着张居正的心血。
但是朱翊君仅仅因为自己一次荒淫的丑行被太后抓住,张居正主张皇帝要下《罪己诏》而把他的“丑行”弄得天下皆知就怀恨在心。
张居正万历九年在首辅、太师位上病逝的时候,万
历皇帝还追封他为上柱国,谥号文忠。
但是仅仅到了万历十年,在张居正病逝不到十个月的时候,万历皇帝这个才20岁的年轻人,就连下十几道圣旨罢黜了几乎所有张居正的亲信并剥夺和收回了张居正所有的封号、赏赐还抄了张居正的家且业已清算完毕。
按照万历皇帝本来的想法还想要把张居正鞭尸方解心头之恨。
只是因为抄家的人因为不满抄出的金额,严刑拷打张居正的大儿子让他签字栽赃自己的父亲,大儿子写了血书然后上吊自杀,此事传开,万历皇帝才作罢。
另外,张居正的六个儿子被剥夺所有功名,除大儿子自杀外,二三儿发配充军,四儿因自杀三次皆被救成为残疾。
张居正的老母被开恩留一百亩薄田养老。
而在这之前,在抄家的命令下达之初,张居正老家的县官,一个前几个月还对他鞍前马后极尽阿谀之能事的人,竟然第一时间跑到他家里把其阖家上下一百余口封到一个废弃的老屋里无水无米饿了整整六天,结果饿死了十七个人。
书中最后说:张居正“精于治国,疏于防身”。
我除了对于这么精明的张居正为何与万历皇帝培养不起真感情有疑问之外,还有一种不解------人这一生“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