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张居正
“救时宰相”张居正

“救时宰相”张居正主持人:刘立志特邀嘉宾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有《张居正评传》等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熊召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梁启超:“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主持人:近日播出的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塑造了一个呕心沥血的改革家的形象。
很多人都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是个什么样子,请做些评述。
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拥有276年历史的明王朝,有过能人辈出、群星灿烂的辉煌,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却断言:“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
”以这样高的评价给予张居正,不仅是看重16世纪的明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宰相之杰,更在于张居正确有过人之处。
明末学者刘芳节自述他阅读张居正遗集的心情是:“手舞足蹈而不能已。
”盛赞这是“千古奇人,千古奇书。
”张居正非有极大的思想魅力,不足以赢得后人如此倾倒。
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历史人物是复杂多面的,张居正当然也不例外。
他既是无所畏惧的改革家,自诩“嫌怨有所弗避”;也是一个权势显赫的首席大臣,惯于玩弄权谋术数的政客。
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忽略任何一面都不可能接近历史真实。
当时人已经注意到他的两面,《明神宗实录》对他的盖棺论定,一方面肯定他的政绩:“成君德,抑近幸,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过失:“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幸”。
主持人:作为一个雷厉风行的改革家,张居正的成就体现在哪里?樊树志:张居正得到皇太后李氏与小皇帝朱翊钧的充分授权,得到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密切配合,“代帝摄政”,“宫府一体”,得以独断专行。
凭借这样的权力与地位,大刀阔斧推行改革,雷厉风行。
时人把这种久违了的政局,称之为“朝下令而夕奉行”,“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
因此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论是迫使官员不敢懈怠的“考成法”,还是清理欠税增加财政收入的“清丈田亩”,以及把“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促使赋税徭役货币化,都收到了以往罕见的成效。
熊召政 张居正 读后感

《张居正》是历史学家熊召政所著,是一部关于明朝历史人物张居正的传记。
本书全面、生动地讲述了张居正的生平、政治经历和思想观点,呈现出一个具有极强权威性和个人英雄主义特质的形象。
这本书阐述了君臣之间的悖论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并挖掘了张居正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本书中,熊召政对张居正形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无论是张居正充满战略思维的政治手腕,还是他在宽政期间的各类施政举措,都耳提面命地记录在了书中。
同时,作者也揭示了张居正的所有缺点和弱点,包括他所犯的一些错误和不当之举。
通过对张居正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中国明朝时期的历史变迁和难以解决的社会困境。
此外,本书对明朝历史的价值取向和性格矛盾进行了思考,作者认为中国历史的困境即为君臣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冲突,在探讨这些历史中的棘手话题时,熊召政深入人心地剖析了当时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背景。
这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度洞察力,以及对人性的智慧洞见,正是《张居正》的精华所在。
总之,《张居正》是一部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的传记,展现了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他所处的世界,在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时,它具有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
作者在情感层面上的关注和描写,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层的人文精神。
这本书对广大读者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即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应该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识别能力,才能达成目标和实现自我。
张居正读后感

张居正读后感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作为明朝中期的首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挽救明朝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在他的改革中,他秉持着“以治本为先”的理念,力图消除腐败,改善政治体制,重振国家实力。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遭到了一些反对和阻挠,但他依然坚定不移地推行自己的改革方案,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读完《张居正》,我深受启发。
张居正作为一位政治家,他的坚韧不拔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在面对明朝内外交困的局面下,他依然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挑战传统,不畏权贵势力的阻挠,坚定地推行自己的改革方案。
他的勇气和决心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张居正的改革思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提出了“以治本为先”的理念,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挽救国家。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修修补补,而是从政治体制、官员选拔、财政制度等方方面面入手,全面推行改革。
他的改革思路深刻而务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在读完《张居正》之后,我也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
张居正作为明朝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他的改革思路和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改革思路不仅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他的故事的了解,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中国古代政治家的伟大和不易。
总的来说,读完《张居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勇气和决心、改革思路和实践经验都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对他的故事的了解,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更加明白了中国古代政治家的伟大和不易。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学习张居正的精神和经验,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三十年来国内张居正研究综述

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张居正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严惩贪污腐败,使政府的 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他重用戚继光等名将,强化边防,使明朝的国防 力量得到了增强。
二、对张居正改革的评价
对于张居正改革的评价,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张居正的改 革是成功的,他的改革措施增强了明朝的国力,使明朝得以中兴。而另一部分 学者则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 财政收入和行政效率,但同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总的来说,张居正禁讲学政策的实施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有利于维护政 治稳定和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它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和文化多元化的 发展。然而,考虑到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复杂性,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张居正 禁讲学政策的对错。事实上,这一政策也是明朝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 的一种必要措施。
摘要
1、刘长卿作品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尽管已有一些研究涉及这一 问题,但进一步发掘其作品中的深层次意义对于理解刘长卿的思想世界具有重 要意义。
2、刘长卿与其他文人的交往和影响。研究刘长卿与其他文人的交往,有助于 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他的生活和创作状态,同时也有助于揭示唐代文化的交流与 传承。
3、刘长卿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刘长卿作品的传播、演变和接受情况,可 以揭示其作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为理解他的诗学思想提供更多视角。
为了推动对张居正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借 鉴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深化我们的研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原始资料的搜 集和整理工作,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改革的真实面貌。此外,我们还需要鼓励创 新性的思考和研究方法的应用,以推动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内容
近三十年来,刘长卿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次演示旨在综述这一领域的研 究状况,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张居正

张居正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
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没有宰相的设置,但是他却有宰相的实权)十年,海内称治。
卒谥文忠。
着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对张居正有这么样的评论:以施政的成绩而论,他(张居正)不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与他相比.诸葛亮的处境比他苦,不曾有机会施展其经纶于全中国.王安石富于理想,而拙于实行,有本事获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没有才干综核僚佐与地方官的名实.而后人对张居正的评价不一,但是却都不得不承认,在张居正执政的十年间"海内肃清....荒外警服......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积炳然.《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张居正在明神宗登基前,已经为帝师,并在万历皇帝登基后,成为首辅大臣.他和皇太后和太监首领取得默契,并在朝廷上下遍布亲信使自己的权力施行得得心应手,张居正的权力欲极高,明神宗十岁即位至二十一岁张居正死的时候,皇帝基本上是一个摆设而已.张居正的政积显着,在军事方面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外患.在治水患方面,重用潘季驯,把黄河从水患变成水利,把田地从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增加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在内政方面,张提出著名的考成法,载撤了政府机构中的庸员,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总之,至张居正主政以来的明朝形势是明朝中叶以来最好的时期.张居正的功绩是最大的.姓名:张居正别名:张叔大、张白圭、张江陵国籍:大明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广江陵出生日期:1525年(乙酉年)逝世日期:1582年职业: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主要成就: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代表作品:《张文忠公全集》谥号:文忠追赠:上柱国政治上,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旷世宰相张居正

自朱元璋立朝,有明一代,十六位皇帝手下的辅佐之臣盖不在少,如洪武时代的李善长(左相),虽然也曾一度大权独揽,但在阴鸷善谋且多疑的朱元璋手下却很难施展拳脚,且在洪武四年正月就告老引退了,继者汪广洋也只在洪武皇帝手下干了两年,胡惟庸,用刘伯温的话说,这是个绝不可驾辕拉车的“牛犊”,他凭着自己的小奸小滑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丞相位置,为所欲为,作威作福,还异想天开想过一把皇帝瘾,结果阴谋败露被处以“凌迟”,此人一生用今天的话说,还是很会“混”的,可惜心术不正,于国于民都实在找不出一条好处来,也只能是起于捣鬼死于捣鬼。
自胡惟庸造反一案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所有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上。
帝国的兴亡也就全看当皇帝的贤良与否,皇上个人的才智,胸怀,趣味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用人。
朱元璋身后,成功的皇帝如朱棣(史称永乐皇帝),尽管朱棣身上的毛病不少,常常轻举妄动,但他在选任辅佐大臣这个问题上却表现得很有眼光,永乐皇帝全靠手下两个得力的尚书,才不至于在大明永乐晚期民穷财尽之时,皇帝没有走到身死国灭的那一步。
这两个人是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
永乐皇帝那进的内阁大臣中也有圣恩宠眷的,如胡广、杨荣但他们仅仅有资格“参预机务(机密事务)”而没有“票似”的权力,这些入阁的大学士地位才正五品,而六部尚书是正三品,阁臣也就不可能凌驾于朝廷六部尚书之上;更谈不到有多大的权威。
后来,要仁宗、宣宗时代的辅佐皇上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官为为尚书,职为大学士(内阁成员)也只是皇帝身边的顾问,介于师友之间,真正替皇帝拼死效力堵财政窟窿的还是三朝元老夏原吉。
自英宗一朝国运开始急转直下,皇帝身边更是混蛋辈出,王振、徐有贞几乎成了以后各朝宦官乱政,奸相弄权的榜样宪宗皇帝朱见深时代竟出现“纸糊阁老”“泥塑尚书”,可见宦官乱政社祸害之烈:“只知有汪太监而不知有皇上”即出于此朝。
弘治朝虽说出了个稍为有些影响力的贤相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和一大批能臣,但对于大明帝国档不住的衰微,也只能是用清末李鸿章自我调侃的话说:“只不过充当裱糊匠而已”。
明朝宰相张居正居正不居正的由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明朝宰相张居正居正不居正的由来
导语:张居正是历史上有名的首辅,为同宰相。
但其私德极其差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他辅佐明神宗推行了万历新政,对挽救明朝岌岌可危
张居正是历史上有名的首辅,为同宰相。
但其私德极其差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他辅佐明神宗推行了万历新政,对挽救明朝岌岌可危的统治,有了一定的作用,后人在说起张居正的时候,对他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很是赞赏,同时也敬佩张居正大胆的创新精神。
张居正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改革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张居正就个人而言,也有不足之处。
万历六年,他回乡祭祀父亲的时候,乘坐的是三十二人抬的华美大轿,足以见之,张居正生活方面的奢侈。
除此之外,后人在评价张居正的时候,也说到了他好色这一点。
张居正在晚年时,官拜首辅宰相,朝廷内外都具有很大的名望,而且他和李太后、冯保等人很是交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些恃宠而骄。
而张居正在生活作风中有了很大的改变。
他到处网罗美女,张居正有名分的妻妾高达7位,家中还有大量的宠姬。
据说,戚继光还不惜用重金购买每年,献给张居正。
张居正特别喜欢他的宠姬们,经常玩闹到很久,还吃了大量的补药。
张居正妻子
有关介绍张居正妻子的资料很少,只知道张居正的结发妻子为顾氏,张居正和顾氏非常恩爱,但是好景不长,顾氏去世了。
这让张居正十分悲痛,据说当时张居正整天郁郁寡欢,并且向皇帝请求休假,李太后见张居正如此动容,便允许张居正回家呆一段时间。
遗憾的是,张居正和顾氏,并没有子女。
《张居正》读后感

《张居正》读后感
读完《张居正》,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张居正这个人,你说他是个好人吧,他也有坏的一面;你说他是个坏人吧,他也有好的一面。
这就跟我们村的老王一样,平时看着挺老实,可一喝醉酒,就开始胡说八道,把村里的事儿抖落个底儿掉。
张居正的改革,那叫一个轰轰烈烈。
他就像我们村的老李,平时看着不起眼,可一上任村长,立马变了个人,把村里的事儿整得井井有条。
可你说他图啥?图名?图利?还是图个心里痛快?这就跟我们村的老赵一样,平时看着挺抠门,可一到村里修路,他比谁都积极,捐的钱比谁都多。
张居正的改革,得罪了不少人。
这就跟我们村的老刘一样,平时看着挺和气,可一涉及到自家利益,立马翻脸不认人,把村里的事儿搅得一团糟。
可你说他错了吗?也不见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的难处。
这就跟我们村的老孙一样,平时看着挺老实,可一涉及到自家孩子上学,立马变得斤斤计较,把村里的事儿搅得一团糟。
张居正的结局,那叫一个凄凉。
这就跟我们村的老周一样,平时看着挺风光,可一退休,立马变得无人问津,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可你说他后悔了吗?也不见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都有自己的命运。
这就跟我们村的老吴一样,平时看着挺风光,可一退休,立马变得无人问津,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读完《张居正》,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张居正这个人,你说他是个好人吧,他也有坏的一面;你说他是个坏人吧,他也有好的一面。
这就跟我们村的老王一样,平时看着挺老实,可一喝醉酒,就开始胡说八道,把村里的事儿抖落个底儿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张居正改革曹大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
张居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不久前在北京、东方等电视台的热播,再次把受众的目光吸引到历史深处,热议张居正其人其事。
缘此,本刊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曹大为教授撰文,对张居正改革详加品评。
内容提要面对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的局面,万历首辅张居正变法革新,力挽狂澜,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
他推行的“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和“一条鞭法”等赋役改革,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开启近代社会转型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而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智慧与谋略,刚毅果断、缜密务实的改革作风,也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炫目华章。
张居正的变法新政不仅“变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而且堪称中国古代继商鞅、秦始皇和隋唐之际变革之后最具光彩的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考中进士。
当多数同科进士热衷于文章诗词之时,他却经常“周行阡陌间”,考察“岁时之丰凶”和农民疾苦,以深沉的目光关注着国计民生。
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进入内阁,次年上《陈六事疏》,提出改革方案,未被采纳。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故,年仅10岁的神宗继位。
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终于得以“任法独断,操持一切”(《张文忠公全集》附《本传》),义无反顾地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力挽狂澜的变法革新运动。
一、政治改革:整顿机构,建立问责机制在张居正看来,“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
”他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明史·张居正传》)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
“尊主权”、“一号令”的关键在于克治明朝权力机构运行不畅的痼疾。
明初洪武年间,废中书省,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虽然后来内阁首辅权势渐重,但六部和负责稽察六部的六科均绕过内阁直接向皇帝负责。
而皇帝处理政务则倚重宦官,由司礼监掌理章奏文书,甚至代皇帝朱笔批红。
明中后期诸帝多“帘远高堂,君门万里”(赵翼:《陔余丛考》卷18),尤其嘉靖后期,“政务偷玩,事无统纪”,朝廷诏旨被视为故纸,来往公文多至沉埋,统治机构几乎陷入瘫痪。
针对这种机构窒碍不通的积弊,张居正力主“天下之本在政府”(《书牍》15),开始大力强化内阁事权,由内阁通过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抚按则听命于六部,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受内阁节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使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
为排除宦官干政,他告诫冯保“裁抑其党,毋与六部事”(《明史·张居正传》),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事权归一,政令畅通。
为了破除无所事事、坐啸画诺、命令不行的官场沉疴,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创设颁行考成法以责吏治,即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
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
月有考,岁有稽”(《明纪》卷39),据此“考其勤惰”,决定赏罚升降。
此法一行,立见成效。
张居正的政治改革,通过整顿机构形成高度集权而又层叠有序的行政系统,并建立起相应的稽察问责机制,确保官僚机器高效运行,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已初具现代社会行政体制的特点。
如傅维麟《明书》所赞扬的,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二、边防新政: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明中后期中国进入新的一轮寒冷期,等温线南移,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冲突加剧。
明廷边防破败,“壕浅墙卑”,“频年寇犯如蹈坦途”(《明经世文编》卷252),致使“父子夫妻不能相得,膏腴之地弃而不耕,屯田荒芜,……而帑储竭于供亿,士马罢于调遣,中原亦且敝矣”(《隆庆实录》卷59)。
蒙古方面则因明“各边不许开市,衣用全无”,又兼明边军不时纵火焚烧牧场,“边外野草尽烧,冬春人畜难过”,可谓两败俱伤。
长期以来,明朝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出没无常的袭扰一筹莫展。
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刘焘便称“我散而守,彼聚而攻,虽称十万之众,当锋不过三千人,一营失守,则二十二营俱为无用之兵;十里溃防,则二千余里尽为难守之地”(《刘带川边防议》)。
论者甚至抨击构筑边墙“殆所谓运府库之财,以填庐山之壑,百劳而无一益”(陈建:《治安要议》卷6)。
张居正入阁之后,大力推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明通鉴》卷65)的边防新政,北疆形势迅速改观。
“内修守备”的重点是,加强北边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
为此张居正相继起用谭纶、戚继光、王崇古、方逢时、李成梁等著名边将,主持兵部以及蓟镇、宣府、大同、山西、辽东边务,并大力加固增设城防,修筑明长城。
长城重点设防地段多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形制结构也更趋完备合理。
对于长城沿线的防守战略,张居正也有一套严密的部署。
他要求“蓟人平时将内地各城堡修令坚固”,一旦“贼众溃墙而入,则亦勿遽为怆惶。
但令蓟将敛各路之兵四五万人,屯扼要害,令诸县邑屯落皆清野入保,勿与之战。
而上谷辽左不必俟命,即各出万人,遣骁将从边外将诸夷老小尽歼之。
令大将领一万人入关,不必卫京师,径趋蓟北,伏于贼所出路。
彼贼虽已入内地,见我不动,必不敢散抢。
不过四五日虏气衰矣,衰则必遁,然后令蓟人整阵以逐之。
而宣辽两军合而蹙击。
彼既饥疲,又各护其获,败不相救,而吾以三镇全力击其惰归,破之必矣。
”(《明经世文编》卷327)事实证明,蓟镇敌台筑成后,自居庸关至山海关“二千里声势联结”,“精坚雄壮”。
从此“边备修饬,蓟门宴然。
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明史·戚继光传》)。
张居正的“外示羁縻”,一反过往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积极加强双方友好往来。
隆庆四年(1570年)冬,俺答汗爱孙巴噶奈济因家庭纠纷,愤而出走降明。
张居正、王崇古等立即厚礼接纳,并抓住时机,利用鞑靼部的矛盾,力促俺达改弦更张,实现议和。
隆庆五年,明廷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分别授俺答属下六十五人都督、指挥等官职。
双方还议定开放十一处互市市场,最终达成隆庆和议。
张居正深谙长城边防与和平交往之间的内在联系。
就在达成贡市之后,他仍再三强调“桑土之防,戒备之虑,此自吾之常事,不容一日少懈者。
岂以虏之贡不贡而有加损乎!”“威行而后可用恩也”(《明经世文编》卷328),张居正之所以能实现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和平交往,其中的奥秘即在于此。
张居正“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此“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每年“所省征调费不啻百万”(瞿九恩:《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辽阔北疆“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明史·方逢时传》)。
汉蒙双方开设官办贡市、关市、马市之外,民市、月市、小市等民间交易也很活跃,长城沿线出现了“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明经世文编》卷35)。
蒙汉双方在长期和平交往中消除隔阂,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也互相熏染融合。
蒙古族渐习汉风,如历配三王、掌兵柄、主贡市的“忠顺夫人”三娘子生平十分钦慕中原文明,竟至“每于佛前忏悔,求再生当居中华”(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卷1)。
三、赋役改制:推行一条鞭法明中期由于土地兼并、豪强瞒漏,大量徭役负担转嫁到户小力单的穷人之家,导致农民纷纷破产逃亡,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财源枯竭,入不敷出。
张居正认为“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田足民》),并于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三百万顷。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进一步在经济政策和赋役制度方面深化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其实,一条鞭法的改革并不始于张居正,《明史》食货志述其始末称,“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清初任源祥则说:“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不过因势而行之。
”(《清经世文编》卷29)土地兼并、隐漏和农民大批逃亡、起义反抗,使旧的赋役制度已无法再维系下去;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又为一条鞭法的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变革旧法成为大势所趋。
早在嘉靖年间,一条鞭法曾在局部地区试行过,但因触犯豪强地主利益,部分堵塞了贪官污吏从中渔利的机会,遭到强烈反抗。
张居正在万历四年(1576年)于湖广地区试行一年之后,才逐步向北推广,最终挫败保守派的阻挠,于万历九年将一条鞭法定为正规赋役制度颁行全国。
新法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
简化手续的征收办法,限制了豪强地主舞弊瞒漏和胥吏里甲层层盘剥,减轻了农民额外的负担。
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削弱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并使得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从而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客观上起到了“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隆庆实录》卷7)的引导作用,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郑文郁:《经国雄略》卷1),成效立见。
史载,“自正(德)嘉(靖)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明史·张学颜传》),以至“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两)”(《明史纪事本末》卷61)。
四、身后毁誉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宿疾复发,阖然长逝。
伺机而动的保守派群起反扑,他们怂恿年龄渐长、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削夺张居正官秩,抄没其家。
张居正长子敬修被逼自杀,家属饿毙十数人,名将戚继光以及对治河做出重大贡献的潘季驯等“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明史·张居正传》),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张居正变法,“务在强公室,杜私门”,“利于下而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夫”(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0),必然触动豪强权贵以及贪赃枉法腐败官吏的权益,生前便招致强烈反抗,浮言私议、怨谤攻讦四起,甚至他革除皇帝冬月普赐朝臣貂皮帽旧例的举措也被指责是因为自己“饵房中药过多,毒发于首,冬月遂不御貂帽”(《万历野获编》卷9)。
在推行丈田均粮改革中,“诸王孙遮道而噪,诸酋长抗疏而陈,诸军士荷戈而哄”(《答山东巡抚何来山》),张居正断然下令“但有抗违阻挠,不分宗室、官宦、军民,据法奏来重处”(《万历实录》卷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