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合集下载

第五章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PPT课件

第五章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PPT课件
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动物性食品、 脂肪等高热能食品摄入明显增加;
由于交通的发达、方便快捷,人们的活动量明显 减少;
最终导致能量摄入大于支出,从而引起肥胖。
13
(二)肥胖发生的内因 1.遗传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罕见畸形肥胖(15
号染色体有缺陷) 2. 有些基因突变可导致肥胖
14
三、肥胖症的危害
第六讲
营养与相关疾病
1
概述
1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2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3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7
身体测量法: ①标准体重法: 标准体重 (公斤)=身高(厘米)-100
适用成年
[实际体重(kg)一标准体重(kg)
肥胖度(%)=
标准体重(kg)
×100%
严重瘦弱 瘦弱 正常 超重 肥胖
<-20% -20%~-10% -10%~+10% +10%~+20% >+20%
8
②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
对老年人关节、肌肉、韧带损害很 小,对心脏负担相对较小
29
运动方式:
一般首先可考虑慢跑、快走、跑走结合、体操、 打太极拳等;体质较好者,可选择游泳、爬坡、打乒 乓球、羽毛球等。
3.保证非热能营养素的充分供应 各种维生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适当限制钠盐摄入
4.限制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及调味品 5.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营养学

营养学

营养学[单项选择题]1、肝硬化患者出现糖代谢障碍,错误的答案是()A.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B.促使肝脏有足够的肝糖原贮存,防止毒素对肝细胞的损害,并可节约蛋白质C.肝脏是贮存与进行糖异生的主要场所,是维持血糖相对恒定的主要器官之一D.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障碍,导致糖耐量升高E.弥散性肝脏病变时可继发糖代谢紊乱,表现为葡萄糖耐量受损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在肝硬化状态下,肝脏对肝糖原贮存能力降低,容易受到毒素的侵害。

[单项选择题]2、下列疾病不是由于营养过剩引起的是()A.糖尿病B.痛风C.肥胖D.高胆固醇血症E.佝偻病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营养性疾病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包括糖尿病、痛风、肥胖、高胆固醇血症。

佝偻病属于营养不足性疾病。

[单项选择题]3、急性胆囊炎发作时应采用()A.无脂清流膳食B.低脂膳食C.低蛋白膳食D.少渣膳食E.高蛋白膳食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急性胆囊炎发作时为了减少胆汁分泌,应选择无脂清流膳食。

[单项选择题]4、蛋白质类、脂肪类、碳水化合物类在胃的排空顺序(由快到慢)为()A.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B.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C.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D.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E.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5、慢性食管炎建议选择的食物为()A.脱脂牛奶B.全脂牛奶C.巧克力D.饮料E.酒类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脱脂牛奶可以选择性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适用于慢性食管炎患者。

[单项选择题]6、食管癌术后恢复期应采用的饮食为()A.普通膳食B.高脂肪膳食C.低蛋白软食D.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低脂软食E.高蛋白、高脂肪软食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7、男性,64岁,因"胃小弯溃疡恶变"入院,择期做全胃肠切除术,术后早期营养饮食治疗。

如采用管喂营养,优选治疗饮食配方为()A.要素营养B.流质饮食C.混合奶D.半流质饮食E.低蛋白匀浆饮食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8、不属于慢性胃炎的病因()A.食用不新鲜的食物B.幽门螺杆菌感染C.喜食刺激性食物D.食用粗糙食物过多E.吸烟过多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9、对肠外营养描述不正确的是()A.直接由静脉输入各种营养素B.可通过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输入C.安全,不引起并发症D.常用于无法吞咽、肠道梗阻的患者E.糖类是静脉营养中主要的热能来源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包括置管并发症、感染并发症和代谢并发症等。

(精选)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精选)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最新资料推荐------------------------------------------------------(精选)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营养相关疾病是由于长期的营养素缺乏或营养失调造成失衡不仅造成身体功能的改变,而且逐步发展成为疾病状态,如营养素缺乏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或者其他不良病症。

一、营养缺乏病长期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可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并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表现或病症,称为营养缺乏病。

生长发育不良或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缺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

甲状腺肿或克汀病,缺碘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缺维生素 D 和钙;异食症或生长发育不良,缺锌;贫血,缺铁或铜;夜盲症,缺维生素 A;维生素 B1 缺乏病(脚气病),缺维生素 B1;口腔阴囊炎症,缺维生素 B2;癞皮病,缺烟酸或维生素 PP;维生素 C 缺乏病(坏血病),缺维生素 C。

二、营养与肥胖我国肥胖的标准:体质指数(BMI) 24 为超重,(BMI) 28 为肥胖。

WHO 则为(BMI) 25 为超重,(BMI) 30 为肥胖。

(BMI) =体重(kg) /身高(m) 1、肥胖的危险因素肥胖的发生来自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综合作用。

其中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形成作用仅占 20%~40%。

(1) 遗传因素:1 / 7许多研究表明肥胖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如果父母都是肥胖者,其中遗传子女有 70~80%发生肥胖。

(2) 膳食因素:高能量、高脂肪和低膳食纤维的富裕型膳食结构和暴饮暴食、偏食、喜食油腻和甜食、爱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有可能增加肥胖的危险性。

(3) 体力活动过少:可导致能量消耗减少,多余的能量就被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

(4) 社会因素: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现代化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在家就餐日益减少,在外就餐的频率增多。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PPT课件_OK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PPT课件_OK
(一) 遗传因素(inherited factors)
1994 – Leptin was discovered at Rockefeller University
Sources: Rockefeller Researchers Clone Gene for Obesity. December 1, 1994. Available at: /home.asp?show=all.
WHO
China
Risk of co-morbidities
﹤18.5 18.5~25
﹤18.5 18.5~24
Low (but risk of other
clinical problems)
Average
overweight
≥25
≥24
obese
≥30
≥28
Class I 30.0-34.9
Class II 35.0-39.9
4
Categories:
1. 身高标准体重法(standard body weight determined by height)
肥胖度(%)=[实际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 (kg)×100%。 判断标准:凡肥胖度≥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 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10
Underwood A, Adler J, Hand K, Ulick J. What You Don’t Know About Fat. Newsweek. 2004;144:40-47.
二、肥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Causal mechanism and influential factor
营养与相关疾病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营养相关疾病是由于长期的营养素缺乏或营养失调造成失衡不仅造成身体功能的改变,而且逐步发展成为疾病状态,如营养素缺乏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或者其他不良病症。

一、营养缺乏病长期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可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并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表现或病症,称为营养缺乏病。

生长发育不良或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缺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

甲状腺肿或克汀病,缺碘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缺维生素D和钙;异食症或生长发育不良,缺锌;贫血,缺铁或铜;夜盲症,缺维生素A;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腔阴囊炎症,缺维生素B2;癞皮病,缺烟酸或维生素PP;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缺维生素C。

二、营养与肥胖我国肥胖的标准:体质指数(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WHO则为(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

(BMI)=体重(kg)/身高(m)21、肥胖的危险因素肥胖的发生来自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综合作用。

其中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形成作用仅占20%~40%。

遗传因素:许多研究表明肥胖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如果父母都是肥胖者,其中遗传子女有70~80%发生肥胖。

膳食因素:高能量、高脂肪和低膳食纤维的“富裕型”膳食结构和暴饮暴食、偏食、喜食油腻和甜食、爱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有可能增加肥胖的危险性。

(3)体力活动过少:可导致能量消耗减少,多余的能量就被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

(4)社会因素: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现代化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在家就餐日益减少,在外就餐的频率增多。

2、肥胖防治的营养知道原则(1)严格限制总能量的摄入:建议糖类占总能量的60%,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提倡高蛋白质、低糖类和低脂肪的膳食结构。

(2)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优质蛋白质可占总蛋白质的50%左右。

(3)控制脂肪的摄入:尤其是动物性脂肪的摄入,每日烹调用油应低于15g。

(4)多吃蔬菜和水果:每日膳食中蔬菜摄入应不少于500g。

营养师关于营养与疾病

营养师关于营养与疾病

高血压病营养治疗
3、蛋白质: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对血压影响 不同,植物蛋白可使高血压病和脑中风 率的发生率降低。
4、脂肪:脂肪摄入过多可引起肥胖和高血 压病,高血压病是冠心病的主要患病因 素之一;膳食胆固醇与血压有显著的正 相关;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高的膳 食可降低血压。
高血压病营养治疗
5、其他营养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 具有改善脂质代谢,保护血管结构与功能 的作用;膳食纤维能够辅助降低血压;膳 食镁与血压呈负相关;钙补充可以通过纠 正钙缺乏和与之相关的甲状腺功能亢进, 从而降低血压;钾通过直接的扩张血管作 用以及尿钠排出作用而降低血压。
3、饱和脂肪酸摄入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 4、短链脂肪酸(C6~C10)对血浆胆固醇影响很
小 ; 中 长 链 脂 肪 酸 ( >C12) 可 使 血 脂 升 高 (硬脂酸除外)。 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可降低血清总胆固 醇和LDL。
6、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能降低血浆胆固 醇含量,降低LDL胆固醇同时也降低HDL胆固 醇。
高血压病营养治疗
高血压的营养防治
一、降低体重 二、合理膳食 (1)限制能量过高食物,尤其是动物油脂或油炸食物。 (2)限制所有过咸食物,如咸菜、咸鱼、咸肉等。 (3)限制酒、咖啡以及辛辣的刺激性食物。 (4)注意补充钾和钙。 三、其他 (1)增加体育活动 (2)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二、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标准:收缩压(160mmHg), 舒张压>12.7 KPa(95mmHg),二者有一即 可诊断为高血压病。 正常血压: (140/90mmHg) 发病因素:遗传、年龄的增加、长期精神紧 张、缺乏体育运动、嗜烟酒、不良饮食习惯 如长期高盐饮食等。
高血压病营养治疗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足转为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IR 。 妊娠期糖尿病(GDM) 占妊娠妇女的2%~3%,大部
分患者分娩后血糖可恢复正常。 其他类型糖尿病 某些内分泌病、胰腺疾病、感染、
药物及化学制剂引起的糖尿病。
编辑ppt
32
诊断标准(1999年)
① 糖尿病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L(200mg/dl);
我国的标准: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作为上
身性肥胖的标准。
编辑ppt
10
营养与肥胖的关系
肥胖的根本原因:机体的能量摄入大于机体
的能量消耗,从而使多余的能量以脂肪形式贮 存,最终导致肥胖。
|内因:遗传因素 |外因: 环境因素
编辑ppt
11
饮食、营养因素
1.生命早期营养对成年后肥胖发生的影响
7.酒精:少量饮酒有扩张血管作用,但大量饮酒 反而有收血压的营养防治
一级预防重在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减重、
低盐低SFA低胆固醇饮食、有氧运动、足够的膳
食镁钾钙的摄入、戒烟限酒。
1.控制体重
2.合理膳食
✓ 限制钠盐摄入量
✓ 增加钾、钙、镁的摄入量
✓ 减少膳食脂肪摄入量,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
5.补充某些植物化学物
异黄酮、皂苷等植物化学物
编辑ppt
19
肥胖的营养防治
膳食治疗+运动
减肥
(1)有助于维持减肥状态,防止反弹; (2)改善代谢紊乱; (3)改善心情和健康状态; (4)预防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脏疾病、糖尿病、
癌症等,甚至降低死亡率。
编辑ppt
20
高血压
定义: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期和(或)舒张 期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心血管疾病。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营养与肥胖肥胖(obesity )指⼈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即全⾝脂肪组织块增⼤,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例的⼀种状态。

Excessive amount of body fat (美国标准):⼥性 > 35% body fat ;男性> 25% body fat 。

肥胖的类型按形态– 苹果型肥胖:多见于男性。

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称为“中⼼型”或“向⼼性”肥胖,是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

腰带长寿命短– 鸭梨型肥胖:多见于⼥性。

肚⼦不⼤,粗,脂肪主要分布在外周,尤其是臀部和⼤腿,所以⼜被称为外周型肥胖,患慢性病的风险⼩于苹果型肥胖。

按⽣理基础– 脂肪细胞增⽣型:脂肪细胞数⽬增多,同时体积增⼤,⼉童期、青春期肥胖多属于此种,饮⾷控制效果不佳。

– 脂肪细胞肥⼤型:单纯的脂肪细胞体积增⼤,成年后发⽣的肥胖多属于此种,饮⾷控制效果较1.⾝⾼标准体重法 (weight for height)– 肥胖度(%)=[实际体重(kg )-标准体重(kg )]/标准体重(kg )×100%– 标准体重(kg )=⾝⾼(cm )-105– 判断标准:理想体重±10%;超重≥10%;轻度肥胖20~29%;中度肥胖30~49%;重度肥胖50%2.⾝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别称:体质指数WHO 中国正常体重超重肥胖 18.5~24.9 ≥25~29.9 ≥30 18.5~23.9 ≥24~27.9 ≥283. 腰围和腰臀⽐腰围:男性I 度肥胖≥ 85.0-94.0厘⽶II 度肥胖≥ 94.0-102.0厘⽶III 长肥胖≥ 102.0厘⽶⼥性I 度肥胖≥ 80.0-84.0厘⽶ II 度肥胖≥ 84.0-88.0厘⽶ III 长肥胖≥ 88.0厘⽶WHO 腰臀⽐:男性WHR>0.9;⼥性WHR>0.8 上⾝性肥胖标准我国腰臀⽐:男性WHR ≥85cm ;⼥性WHR ≥80cm 上⾝性肥胖标准4.⽪褶厚度⽪褶厚度是衡量个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较好的指标,主要表⽰⽪下脂肪厚度,可间接评价⼈体肥胖与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动物实验膳食胆 固醇↑↑血胆固醇↑心脑血管疾病的 危险性
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性食物的SFA也高 (鱼油除外)
此外膳食胆固醇形式、膳食品种(天然 食物还是配方食品)、有无其它影响因 素(如卵磷脂等是否存在)等均影响胆 固醇的水平,仍然需要对其机制作进一 步的研究
6)磷脂
强乳化剂血胆固醇颗粒变小,并保 持悬浮状态透过细胞膜细胞利用 血胆固醇↓↓血液粘稠度避免胆 固醇在血管壁沉积预防动脉粥样硬 化
HDL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间呈负 相关
(二)高脂蛋白血症
(二)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hyperlipemia):血脂>正常上限
血浆中脂类几乎均与蛋白质结合脂蛋 白是脂类在血中运输的功能单位
高脂蛋白血症反映脂类代谢失常情况
1970年WHO建议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 六型
我国各型高脂蛋白血症的发病率不同, 其中以Ⅱ型、Ⅳ型多见
foods sector i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a worried perspective
1982与1992中国人群膳食脂肪的食物来源(%)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动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
城市
1982 70 1992 60
50 40 30 20 10
一、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血浆脂蛋白
1.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 小肠粘膜合成主要运输外源性脂类(尤其是外源 性甘油三酯,TG)TG占CM重量80%以上 2.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 肝细胞合成主要运输内源性脂类(尤其是内源性 TG)占CM重量50%以上,胆固醇含量↑
② EPA较强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预防血栓
③ 流行病学研究大量食用海鱼的爱斯基摩人心 血管疾病发生率<<摄入Fat较高的西欧人
4)反式FA顺式(trans-fatty acid) 其氢原子位于双键的两侧
自 然 界 中 绝 大 多 数 不 饱 和 FA 均 为 顺 式 FA (cis-fatty acid)
三、E/CHO-动脉硬化*
三、膳食热能、CHO与动脉粥样硬化*
贮存 E CHO摄入过多*Fat 游离
肥胖
高脂血症
脂肪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分泌↑高胰岛素症
肝脏合成TG↑
↓↓HDL
尤其Ⅳ型 高脂血症
VLDL↑TG↑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发病率↑
*我国CHO摄入较多高甘油三酯血症较多
五、Vit-动脉硬化* (一)Vit E
五、维生素与 动脉粥样硬化* (一)Vit E (二)Vit C (三)其它Vit
六、膳食纤维与动脉粥样硬化*
七、无机盐-动脉硬化* (一)Mg/Ca
3.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
是VLDL的降解产物主要含有内源性胆固醇
4.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
肝和肠粘膜细胞合成,CM的残体也可形成 转运外周组织中胆固醇到肝脏代谢和排出体外 的唯一途径Pro含量可达50%
0
动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
农村
资料来源: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1982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汇编》; 葛可佑等:《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
1.FA的组成不同对血脂水平影响不同
1)SFA
① 比例
高血胆固醇↑但对TG的影响不一
② 长短
中 、 短 链 (C6∶0-C10∶0) 、 硬 脂 酸 (C18∶0)对胆固醇影响很小
foods sector i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 a world perspective
19量比较(克/人/日)
60
50
40
30
1989
1997
20
10
0
畜肉类
禽肉类
鱼虾类
植物油
资料来源:Popkin等,Dynamics of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 toard the animal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尚不很清楚,高脂 蛋白血症与其发病率呈正相关.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首先预防、治疗高 脂蛋白血症
尽早控制饮食是该病预防中的重要环节
二、脂类-动脉硬化*
二、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膳食Fat总量 (尤其是SFA的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 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1982与1992中国人群脂肪供能 占总能量比例(%)
食品加工中液态植物油氢化后固态人造黄 油时可产生
反式FA与SFA一样可↑LDL、↓HDL
流行病学研究经常摄入反式FA的妇女日 后患心肌梗死危险性最高,男性也有类似结 果
5)胆固醇
外源性约占30-40%,内源性由肝脏合 成(合成速率受激素调节摄入胆固 醇可反馈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限制酶 (HMG-CoA还原酶)活性维持适宜 胆固醇水平但小肠粘膜细胞缺乏这种 调节机制大量摄入胆固醇时血胆固 醇仍会↑
豆蔻酸 (C14∶0)、月桂酸 (C12∶0)、棕
榈酸 (C16∶0)
↑血脂、↑血胆固醇
2)MUFA
橄 榄 油 、 茶 油 ↓ 血 总 胆 固 醇 ↓ LDL 但 不 ↓HDL
3)PUFA
① n-3系列的EPA(20∶5)、DHA(22∶6)具 有↓TG(阻碍TG渗入VLDL中)、↓血浆总胆固 醇、↑HDL
(优选)营养与营养相 关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1.在中等及大动脉血管内膜和中层形成的脂肪斑 块,主要由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构成.
2.可发生在冠状动脉、脑动脉、股动脉、髂动脉 3.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动脉瘤、外周血管病 4.危险因素
家族史、年龄、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吸烟 营养与膳食因素极为重要
一、高脂症-动脉硬化 (一)血浆脂蛋白
30
20
1982 1992 10
0
城市
农村
资料来源: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1982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汇编》; 葛可佑等:《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
1989-1997中国八省居民脂肪供能占总能量 比例变化趋势(%)
40
30
1989
20
1991
1993
1997
10
0
城市
农村
资料来源:Popkin 等,Dynamics of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 toward the anim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