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结课论文
水文地质学论文1

水文地质学论文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摘要:人类的工农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天然水资源,其中对于地下水的开采在一些缺少河流和湖泊的地方尤为严重。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当,不仅会造成土壤盐渍化、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且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因而引发严重环境质量问题。
本文对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讨论了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型地质灾害,为沿海平原城市常见的地质灾害,许多地区的地面形变监测资料表明,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漏斗分布范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对于地面沉降,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首先介绍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危害,第二介绍近期发生在我国的一些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实例,第三简单介绍地面沉降的控制和治理。
关键词:地面沉降;形成机制;实例分析;防治对策一、绪言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现象,又称作地面下沉或地陷。
地面沉降的特点是波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以垂直运动为主,往往不易察觉,但它对于建筑物、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危害极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是地面沉降的国际研究机构,从1965年以来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将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地面沉降工作者组织到一起,从地面沉降的原因、危害、防治和监测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国目前已经有96个城市或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而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加大了用水的需求量,使得用水现状进一步恶化。
二、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主要危害2.1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对于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的机理解释主要是土力学中的有效应力原理和水动力固结原理。
由于开采地下水引起含水层水位下降,因而引起相邻黏土层中孔隙水压力降低。
根据太沙基的有效应力原理及固结理论可知,土中由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是由孔隙中的水和土颗粒骨架共同承担的。
假定粘土地层内应力保持不变,如果孔隙水压力降低,必将引起粘土间有效应力增加,从而使颗粒间距减小,引起孔隙体积减小,而导致地面沉降。
水文地质勘测论文

关于水文地质勘测的探讨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
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等地质工工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问题,也比较易于被忽视,而忽视的后果又非常严重。
针对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岩土水理性质、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水土密不可分、水土合一的观点。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勘察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hydrogeology and divided into regional hydrogeology, groundwater dynamics, hydrogeochemical, water supply hydrogeology, ore deposit hydrogeology, soil improvement branch discipline of hydrogeology, etc. in recent years, hydrology geology and geothermal, earthquake, environment geology of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formed some new fields. in the engineering surve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work, hydrological geological problems is always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and also is easy to ignore, andneglected the consequences and very serious. on the base of th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 hydrological geological evaluation content, geotechnical water, groundwater nature caused by danie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har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issues are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 the water and soil and water and soil inseparable one point of view.keywords: hydrology; geology; engineering; survey中图分类号:u65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综述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论文

摘要:水文地质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动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以某水文地质实习为例,介绍了实习目的、内容、方法及收获,并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文地质;实习;地下水;分布;特征一、引言水文地质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动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以某水文地质实习为例,介绍了实习目的、内容、方法及收获,并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实习目的1.使学生掌握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及动态;2.了解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及水资源保护;3.培养学生野外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实习内容1.实习地点:某水文地质实习基地2.实习时间:2019年7月1日至7月10日3.实习内容:(1)地下水的分布及特征通过野外调查,了解实习区域地下水的分布、埋藏条件、含水层类型、水质及水温等特征。
(2)地下水动态通过野外调查和观测,了解实习区域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包括补给、径流、排泄等过程。
(3)地下水开发利用了解实习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包括开采量、水质、开采层位、开采方式等。
(4)水资源保护分析实习区域水资源保护现状,探讨水资源保护措施。
四、实习方法1.野外调查:采用实地观察、取样、测量等方法,了解实习区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动态及开发利用情况。
2.室内分析: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水质、水温等指标的测定,分析地下水的质量及动态变化。
3.资料查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地下水理论知识及实习区域的水文地质背景。
五、实习收获1.掌握了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及动态,提高了对地下水理论知识的理解。
2.学会了野外实际操作技能,如地质罗盘的使用、样品采集、水质测定等。
3.了解了实习区域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水资源保护措施,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了基础。
南阳地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毕业论文

南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南阳地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完成人:班级:学制:专业:地理科学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摘要 (1)0引言 (1)1水资源概况 (2)总概况 (2)地下水资源量 (3)地下水分类 (3)地表水资源量 (6)水质 (6)水化学特征 (6)地下水水质评价 (6)水功能区水质评价 (7)河流水质评价 (7)2影响地下水分布的因素 (8)降水量与蒸发量 (8)水文地质概况 (8)东部平原含水组 (8)西部垄岗含水层 (9)3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地下水开采现状 (9)地下水开采存在的问题 (10)地下水严重开采 (10)水资源浪费严重 (10)地表水污染地下水 (10)水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开采井布局和水资源管理的不合理 (10)4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1)5结论 (11)参考文献 (12)Abstract (12)南阳地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摘要:研究南阳地区水文地质特征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南阳地区地下水的分布、含水层再结合前人大量地质和科研工作的多项成果资料,探究了南阳地区地下水富集规律,得出了南阳地区水资源总特征、地下水类型、水质状况以及影响地下水分布的因素。
根据目前地下水开采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类型;分布;南阳0 引言南阳盆地位于秦岭以南,气候分布带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向亚热带过度的特点,降水量多集中在6~9月份,雨热同期。
但是年内将水分配不均,常形成本区的旱涝灾害。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年平均蒸发量为。
全市大小河流共有20多条,其中白河是流经南阳城区的最大天然水系,河水常年补给地下水。
现有小型水库56座,水库总容量多亿立方米。
该市水系分属长江、淮河、和黄河。
长江水系汉江流域面积23764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89%;淮河水系流域面积280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1%;黄河水系流域面积仅24平方千米。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论文论文题目:浅析云南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学院2014年5月3日浅析云南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摘要:本文概迷了云南省地下水的控水因素,地下水类型,各类地下水的储量分布,论述了地下水的水质现状,开发利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云南;地下水;储量;开发利用;对策目录1 云南地区人文地理特征 (1)1.1 自然概况 (1)1.2 人文特征 (1)2 地下水资源控水因素 (1)2.I 地形、地貌构造与岩性 (1)2.2 大气降水云南地下水资源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大 (2)3 地下水类型 (2)3.1 孔隙水 (2)3.2 裂隙水 (2)3.3 岩溶水 (3)4 地下水资源量 (3)4.1 按不同水系评估地下水资源量 (3)4.2 按盆地帜子(坝子)计算地下水资源量 (3)4.3 岩溶地下水资源 (3)5 地下水质现状 (4)5.1 浅层孔隙水 (4)5.2 深层基岩水 (4)6 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 (5)6.1 云南省六大流域地下水开发情况. (5)6.2 按政区划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5)7 综述 (6)参考文献 (7)1 云南地区人文地理特征1.1 自然概况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9’-106°l2’,北纬21°09’-29°09’。
跨越10个经度和9个纬度带,北回归线横穿其间。
全省东西最大横距865 km,南北最大纵距990 km。
国土面积38.32×104 km2,耕地6 298万亩,人口4 240.8万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
云南省是一个内陆边疆省份,西北紧靠西藏,北与四川相连,东与贵州、广西为邻,西面及西南面与缅甸接壤,南面与老挝及越南接壤。
地势从西向东南倾斜,大趋势似楔形。
最高点是西北角上的梅里雪山主峰,海拔6 740 m。
最低点位于东南国境线上的河口县,海拔76.4 m,最高点和最低点相距850 km,高差6 663.6 m,平均每公里下降约81 In。
水文地质学结课论文

新疆地下水现状摘要:应用水文地质学理论, 分析了新疆地下水的分布、形成规律及特点, 运用水资源系统理论, 从管理角度分析了新疆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设计、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基点, 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管理应遵守的原则, 对地表水、地下水要统一评价、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要重视前期工作, 加强基础研究,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新疆地下水超采措施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 水资源是决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
西部大开发,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认真研究新疆的水资源问题, 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新疆水资源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1.地下水分布、形成规律及特点1.1自然地理状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欧亚大陆腹地,是全国最干旱地区之一。
地形主要由山区、丘陵、平原和沙漠组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总面积为164. 37×104 km2。
其中山区70. 13×104km2,平原区51. 22×104 km2,沙漠区43.02×104 km2,灌区面积仅7. 92×104 km2。
新疆地貌轮廓的主要特点是:“三山夹两盆”。
北部的阿尔泰山,南部的昆仑山及中部的天山,将全疆分为两大内陆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新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
广大平原几乎无降水径流发生,盆地中部存在大面积荒漠无流区。
新疆平均年降水154. 5mm, 其中北疆平均年降水为255mm, 南疆为106mm,这些降水主要分布在山区,大部分直接蒸发返回大气层,小部分直接形成地表径流, 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山区地下水[1]。
据新疆水资源综合规划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337.61亿m3,地下水资源量332.15亿m3[2]。
水文地质学总结(地质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是:地下水在与岩石圈、地幔、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人类生活活动相互作用下,其水量与水质在时间上的变化,以及对各个圈层产生的影响,从而服务于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的功能:资源、地质营力、致灾因子、生态环境因子和信息载体等方面。
第二章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水文循环:是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表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地质循环: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我国水资源具有的特点:(1)降水偏少,年总降水量比全球平均降水量少22%;(2)人均水资源量偏低;(3)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丰富,西部贫乏;(4)季节及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5)水质污染较严重。
地下水的优点:(1)分布广泛;(2)变化稳定;(3)具有天然调节性;(4)水质良好;(5)利于开发利用。
地下水的缺点:地下水隐藏于地下,查明分布规律才能利用;另外,虽然不易污染,但一旦污染,不像地表水那样容易自净修复,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和耗费昂贵成本。
第三章 岩土中的空隙和水孔隙:颗粒及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孔隙度:是单位体积岩土(包括空隙在内)中空隙所占的比例。
n 表示岩土孔隙度,V 表示包括孔隙度在内的岩土体积,V n 表示岩土中空隙体积,则: V n Vn = 或 %100⨯=V n Vn裂隙:是岩石在各种应力作用下破裂变形而成的。
按照裂隙的成因,区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及卸荷裂隙。
溶穴:原有的裂隙或孔隙,经过地下水溶蚀,扩大而成的空洞。
岩土中的水详细分类:⎪⎪⎪⎪⎪⎪⎪⎪⎩⎪⎪⎪⎪⎪⎪⎪⎪⎨⎧⎪⎪⎪⎪⎪⎪⎩⎪⎪⎪⎪⎪⎪⎨⎧⎩⎨⎧⎩⎨⎧⎪⎩⎪⎨⎧气态水固态水毛细水重力水液态水弱结合水强结合水矿物表面结合水结合水岩土空隙中的水结构水结晶水沸石水矿物结合水)岩土“骨架”中的水(地壳岩石中的水 结合水:固相表面引力大于自身重力的水。
水文地质学论文2

海水入侵的影响与分析摘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史至关重要的。
地下淡水和咸水之间存在着一个动态平衡的混合界面,淡水储存一旦减少,平衡状态被打破,该界面便会向陆移动,最终产生海水入侵。
在综合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海水入侵的现状,阐述了沿海平原地区和基岩地区海水入侵的机理,以及海水入侵的平面和垂向分布,并说明了海水入侵的危害包括对农业、工业生产的影响、人口健康及社会稳定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和耕地资源退化。
接着描述了海水入侵的方式包括均匀入侵和非均匀入侵,最终根据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合理开采地下水、人工回灌淡水、农田节水灌溉和远距离调水补给和修建地下水库等措施在防治海水入侵方面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机理;分布;防治措施1.绪论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层或河水地带海水倒灌使咸潮影响带扩大,并发生海水补给地下水的现象,称为海水入侵。
沿海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很大。
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可造成咸淡水界面发生变化,海水向淡水含水层侵入,地下水矿物度增高,水质恶化。
U前,全世界已经有儿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白个地方发现了海水入侵问题,如荷兰、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法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以色列、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日本、中国、埃及等。
海水入侵给各国沿海地区带来严重危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1]。
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渤海、黄海沿岸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海水入侵加剧现象,全国总海水入侵量达1000km2o所以研究海水入侵的问题变的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合理开采和有效分配水资源, 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限制海水入侵。
2.海水入侵机理海水入侵地下水是咸淡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流体动力学过程。
在自然状态下含水层中的咸、淡水保持着某种平衡,滨海地带地下水水位自陆地向海洋方向倾斜,陆地地下水向海洋排泄,二者维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学结课论文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新疆地下水现状摘要:应用水文地质学理论, 分析了新疆地下水的分布、形成规律及特点, 运用水资源系统理论, 从管理角度分析了新疆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设计、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基点, 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管理应遵守的原则, 对地表水、地下水要统一评价、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要重视前期工作, 加强基础研究,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新疆地下水超采措施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 水资源是决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
西部大开发,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认真研究新疆的水资源问题, 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新疆水资源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1.地下水分布、形成规律及特点自然地理状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欧亚大陆腹地,是全国最干旱地区之一。
地形主要由山区、丘陵、平原和沙漠组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总面积为164. 37×104 km2。
其中山区70. 13×104 km2,平原区51. 22×104 km2,沙漠区×104 km2,灌区面积仅7. 92×104 km2。
新疆地貌轮廓的主要特点是:“三山夹两盆”。
北部的阿尔泰山,南部的昆仑山及中部的天山,将全疆分为两大内陆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新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
广大平原几乎无降水径流发生,盆地中部存在大面积荒漠无流区。
新疆平均年降水154. 5mm, 其中北疆平均年降水为255mm, 南疆为106mm,这些降水主要分布在山区,大部分直接蒸发返回大气层,小部分直接形成地表径流, 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山区地下水[1]。
据新疆水资源综合规划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亿m3,地下水资源量亿m3 [2]。
地下水分布、形成规律及特点新疆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来源于天然降水, 山区降水占全疆总降水量的80%以上。
山区为径流形成区, 基岩裂隙水补给河水; 平原区为径流散失区, 地表水出山口后通过各种入渗途径转化形成地下水, 转化补给量约占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80%左右,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仅占18% , 地下水年际变化平稳。
而在山前倾斜平原前缘地下水溢出, 地下水再次形成地表径流, 即平原泉水河。
同一流域对中、下游段来说, 上游段的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在其总补给量中占到30~ 50%。
在水文气象、地貌及地质条件的控制下, 新疆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储存运移、转化关系及水化学特征等,与国内其他外流区有显着不同的特点。
在地下水形成上: 新疆山区降水丰沛, 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同一源泉,是新疆水资源的形成区, 而广大平原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且耗水多,是水资源的消耗区。
在地下水分布上: 与水汽来源较近且水源丰富的高大山脉相毗邻的山前平原区, 地下水资源最为丰富,而处在干燥低山或中高山的山前平原区, 地下水却相当贫乏。
总的分布规律是北疆大于南疆,西北部远大于南部。
在地下水埋藏储存上: 新疆地下水资源由形成区至汇水中心—湖泊、洼地或沙漠, 要流经几个不同的且又表现出一定排列规律的地貌岩相带, 即山区、山前倾斜平原、细土平原(冲洪积平原或冲湖积平原)及沙漠等地貌单元。
在岩相方面是裂隙基岩,大孔隙冲洪积戈壁砾石,冲洪积中细砂,粉细砂土岩相带。
山前倾斜平原处于山前边缘拗陷带,地层由单一大厚度的砂卵石、砂砾石组成。
在扇缘溢出带以下开始出现砂砾石和粘性土的互层多元结构。
在溢出带以上, 埋藏分布着一个很大的储水构“地下水库”,由山区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潜流补给、河道山前暴雨洪流入渗补给以及河道入、渠道入渗等补给地下水,此带水平交替强烈,径流条件好,形成水质优良,水量丰富的单一结构的潜水埋藏区。
在溢出带以下,过度为镀层结构的潜水—承压水系统埋藏区。
磁带地下水主要来自上游的地下径流,并接受渠道、灌溉水的入渗补给。
潜水水平运动迟缓,而以垂向交替为主。
在地下水化学特征上: 由于受其水文气象、地貌岩相带的控制,水质亦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即在山前倾斜平原, 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g/L, 水化学类型HCO3·SO4-Ca·M g 型水,在细土平原的上部,地水矿化度开始升高,潜水矿化度已达1~3g/L ,水化学类型为SO4·Cl2N a·M g 型水,其下部,潜水已大陆盐化,但深部承压水水质尚好,且水量有限。
在水资源的转换关系上: 新疆地表水、地下水虽同出一源,均来自山区的降水补给。
然而在水资源循环过程中,其表现形式不一样,时而地表水,时而地下水,且在某一地区两水可以有数次转化。
因此,新疆干旱内陆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均为统一的水资源系统整体。
2.开发利用现状及评价开发利用现状新疆有规模的开发利用地下水已有30~ 40 年的历史, 在山区没有控制性工程、平原水库调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开发利用地下水, 解决了春旱缺水矛盾, 降低了地下水位, 改良治理盐碱地, 在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新疆开发利用地下水历史悠久, 最早是以坎儿井的形式出现。
大规模的开发还是在新疆解放以后开始的。
至2000 年底, 全疆有配套机井28739 眼, 年抽水量54×108m 3,占绿洲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34%。
乌鲁木齐市、天山北麓各县(市)及吐鲁番地区、哈密市等地下水开采量占全疆开采量的 68% , 已接近或大于该地区可开采量。
南疆五地(州)地下水开发程度较低, 现状开采量占全疆开采量的 24% , 占当地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的43%。
若加上引平原泉水36×108m3和坎儿井取水4×108m 3, 新疆利用地下水总量已达94×108m3[3]。
地下水约占全疆总供水量的 11% , 其中工业用水占 13% , 生活用水占 15% , 农业灌溉用水占72% ,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生产、生活和农业春旱用水问题。
根据目前最新资料, 全疆抽取地下水×108m3/ a, 加上引平原泉水25. 1×108m3/a, 坎尔井取水×108m3/ a, 全疆地下水利用总量已达×108m3/a。
但新疆地下水开发利用在区域上不均衡, 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区多为地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 如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昌吉州及东疆地区, 其地下水开采量占全疆开采量的% , 而且均出现地下水超采现象, 有些地区甚至严重超采。
而南疆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开发程度较低, 其现状开采量仅占全疆开采量的% , 地下水开发潜力很大。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各业需水的增加, 地下水开采规模不断扩大,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地下水无序开发, 不合理开采, 严重超采, 生态环境恶化等。
2005年全疆机电井总数达到51439眼,其中配套机电井数49633眼(地方39096眼、兵团10537眼),年开采量达到亿m3(地方亿m3、兵团17亿m3)[4]。
近二十年新疆地下水开发利用增速较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吐鲁番、哈密等地区开始出现炒菜现象,而且呈越演越烈的趋势开发。
根据调查统计2008年新疆地下水开采量已达亿m3[5]。
地下水超采情况新疆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或水资源紧缺的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天山被迫东中段和塔城盆地,2005年地下水超采量亿m3 [3]。
(1)吐鲁番超采区吐鲁番盆地地下水超采区分布在吐鲁番市、鄯善县。
超采区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亿m3,可开采量亿m3,其中地表供水量亿m3,地下水供水量亿m3,总供水量是河川径流总量的倍,水资源超载十分严重。
2005年地下水超采亿m3,超采系数.超采面积3437 km2,属大型严重超采区。
近年来监测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年均下降,最大年均下降,坎儿井已大量干枯。
特别是鄯善县南盆地,地下水补给来源是否有限,地下水下降速度很快,地下水资源科持续利用受到威胁。
(2)哈密超采区哈密盆地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亿m3,可开采量亿m3。
2005年地表水供水量亿m3,地下水开采量亿m3,总供水量亿m3,是地表总径流量的倍。
2005年地下水超采系数达到,超采面积1593km2,属大型严重超采区,最大年均降幅。
(3)奇台超采区奇台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亿m3,可开采量2亿m3。
2005年总供水量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亿m3,地下水开采量亿m3,总供水量是河川径流总量的倍,水资源超采严重。
2005年地下水超采亿m3系数达到,超采面积2242km2,属大型严重超采区,最大年均降幅。
已经出现机井报废现象,土地荒漠化成都进一步加剧,绿洲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天山北坡中段超采区近十年,维语天山北坡中段沙漠边缘的兵团垦区和地方行政区内,存在较为普遍的开荒打井问题,开荒面积达×103hm2以上,新打机井1200多眼。
由于兵地土地界线不清,水资源管理关系未理顺,打井各自为政,形成无序局面。
开荒区主要集中字呼图壁河、玛纳斯河、金沟河下游的沙漠边缘区域。
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又五地表水转化补给,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井深由最初的100m左右逐渐加深到现在的150-500m。
开荒不仅直接破坏沙漠边缘的天然植被,而且由于地下水资源难以承载,水位不断下降,造成周边天然植被严重退化。
这种不可持续的地下水掠夺式开发行为,其结果必然导致沙漠区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5)塔城盆地超采区超采区主要位于库鲁斯台草原南北两侧四县(塔城、额敏、裕敏、托里)的平原灌区,超采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亿m3,2005年实际开采量亿m3,地下水超采亿m3。
超采系数,超采面积4311km2,系大型严重超采区。
地下水开采导致的影响(1)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从近二十年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来看, 地下水多年动态主要受水文和开采影响, 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吐鲁番—哈密盆地。
根据1990~ 2000 年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 昌吉州灌区80%的地方水位呈下降趋势, 平均下降 3m 以上; 局部地方形成降落漏斗, 如奇台县降落漏斗面积1197km2, 中心水位下降 6~ 7 . 5m。
哈密市漏斗区面积 1106km2, 漏斗中心水位累计下降12 . 0m , 平均下降速率0 . 3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