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论文1

合集下载

水资源的水文地质

水资源的水文地质

水资源的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涉及到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形成和利用。

水资源的水文地质研究对于理解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篇关于水资源水文地质的简短作文。

---**水资源的水文地质研究**水是生命之源,而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对于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文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下水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基础。

地下水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涉及到降水、地表水的渗透、地下水的流动和储存等多个环节。

水文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质结构、岩石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来预测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特性。

这些研究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勘探、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水文地质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还指导我们如何高效利用和保护这一宝贵资源。

例如,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我们可以确定地下水的补给区和排泄区,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避免过度开采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和生态环境破坏。

此外,水文地质研究还涉及到地下水污染问题。

通过监测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微生物指标,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地下水污染,保护水质安全。

这对于保障饮用水源的安全和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水资源的水文地质研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通过深入的水文地质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更科学地管理地下水资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这篇作文简要介绍了水文地质学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水资源管理、地下水资源勘探、评估和保护方面的作用。

希望这能为你提供一些写作水资源水文地质作文的灵感。

水文地质学结课论文

水文地质学结课论文

新疆地下水现状摘要:应用水文地质学理论, 分析了新疆地下水的分布、形成规律及特点, 运用水资源系统理论, 从管理角度分析了新疆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设计、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基点, 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管理应遵守的原则, 对地表水、地下水要统一评价、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要重视前期工作, 加强基础研究,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新疆地下水超采措施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 水资源是决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

西部大开发,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认真研究新疆的水资源问题, 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新疆水资源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1.地下水分布、形成规律及特点1.1自然地理状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欧亚大陆腹地,是全国最干旱地区之一。

地形主要由山区、丘陵、平原和沙漠组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总面积为164. 37×104 km2。

其中山区70. 13×104km2,平原区51. 22×104 km2,沙漠区43.02×104 km2,灌区面积仅7. 92×104 km2。

新疆地貌轮廓的主要特点是:“三山夹两盆”。

北部的阿尔泰山,南部的昆仑山及中部的天山,将全疆分为两大内陆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新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

广大平原几乎无降水径流发生,盆地中部存在大面积荒漠无流区。

新疆平均年降水154. 5mm, 其中北疆平均年降水为255mm, 南疆为106mm,这些降水主要分布在山区,大部分直接蒸发返回大气层,小部分直接形成地表径流, 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山区地下水[1]。

据新疆水资源综合规划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337.61亿m3,地下水资源量332.15亿m3[2]。

水文地质学论文1

水文地质学论文1

水文地质学论文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摘要:人类的工农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天然水资源,其中对于地下水的开采在一些缺少河流和湖泊的地方尤为严重。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当,不仅会造成土壤盐渍化、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且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因而引发严重环境质量问题。

本文对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讨论了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型地质灾害,为沿海平原城市常见的地质灾害,许多地区的地面形变监测资料表明,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漏斗分布范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对于地面沉降,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首先介绍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危害,第二介绍近期发生在我国的一些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实例,第三简单介绍地面沉降的控制和治理。

关键词:地面沉降;形成机制;实例分析;防治对策一、绪言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现象,又称作地面下沉或地陷。

地面沉降的特点是波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以垂直运动为主,往往不易察觉,但它对于建筑物、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危害极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是地面沉降的国际研究机构,从1965年以来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将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地面沉降工作者组织到一起,从地面沉降的原因、危害、防治和监测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国目前已经有96个城市或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而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加大了用水的需求量,使得用水现状进一步恶化。

二、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主要危害2.1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对于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的机理解释主要是土力学中的有效应力原理和水动力固结原理。

由于开采地下水引起含水层水位下降,因而引起相邻黏土层中孔隙水压力降低。

根据太沙基的有效应力原理及固结理论可知,土中由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是由孔隙中的水和土颗粒骨架共同承担的。

假定粘土地层内应力保持不变,如果孔隙水压力降低,必将引起粘土间有效应力增加,从而使颗粒间距减小,引起孔隙体积减小,而导致地面沉降。

水文地质勘测论文

水文地质勘测论文

关于水文地质勘测的探讨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

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等地质工工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问题,也比较易于被忽视,而忽视的后果又非常严重。

针对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岩土水理性质、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水土密不可分、水土合一的观点。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勘察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hydrogeology and divided into regional hydrogeology, groundwater dynamics, hydrogeochemical, water supply hydrogeology, ore deposit hydrogeology, soil improvement branch discipline of hydrogeology, etc. in recent years, hydrology geology and geothermal, earthquake, environment geology of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formed some new fields. in the engineering surve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work, hydrological geological problems is always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and also is easy to ignore, andneglected the consequences and very serious. on the base of th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 hydrological geological evaluation content, geotechnical water, groundwater nature caused by danie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har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issues are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 the water and soil and water and soil inseparable one point of view.keywords: hydrology; geology; engineering; survey中图分类号:u65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综述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及对策论文

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及对策论文

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及对策论文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及对策论文摘要::水文地质勘察是地质勘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两者联系紧密,不可轻易割裂。

但目前而言,人们对水文地质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这对工程地质勘察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人们应该首先树立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性的意识,加强今后水文地质勘察的力度,为工程地址勘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分析我国工程地质勘察的历史已有百年之久,然而工程地质勘察的长期过程中,水文地质勘察常常为人们所疏忽,人们对于水文地质勘察投入的精力和资金有限,因此,对水文地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对水文地质问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危害。

要想真正提高工程地质勘察的效果,就要充分重视起水文地质的重要性,意识到这一环节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具体地分析和探究水文地质危害,才能在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预防和控制水文地质危害的出现,防止地质水源恶化等污染地质环境的情况出现。

本文主要包括水文地质分析的意义,地质勘探过程中对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地质勘察过程中水文地质的危害,其中主要包括地下水位的变化和潜水位上移造成的危害,以及针对水文地质危害的解决措施,旨在指出地质勘察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性和危害,期望对今后的地质勘察工作起到一定积极的影响,为我国的地质勘察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水文地质分析的重要意义水文地质工作主要研究水文地质条件,能够检测出地下水的形成规律和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水质评价和水量评价,这项工作对后续的工程地质勘察作用及其重要。

水文地质勘察与工程地质勘察两者关系及其紧密,互相影响,互相联系。

岩石体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地下水,地下水能够对岩土体工程的性质造成直接影响;另外,地下水是基础工程进行的环境,其质量对建筑物的持久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

但是在实际勘察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极易被人们所忽视,主要是因为勘察结果中很少直接利用水文参数,水文地质的问题通常只是被视为是一种象征性的形式工作,工作人员在勘探过程中基本仅仅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简单描述和评价。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论文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论文

摘要:水文地质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动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以某水文地质实习为例,介绍了实习目的、内容、方法及收获,并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文地质;实习;地下水;分布;特征一、引言水文地质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动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以某水文地质实习为例,介绍了实习目的、内容、方法及收获,并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实习目的1.使学生掌握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及动态;2.了解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及水资源保护;3.培养学生野外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实习内容1.实习地点:某水文地质实习基地2.实习时间:2019年7月1日至7月10日3.实习内容:(1)地下水的分布及特征通过野外调查,了解实习区域地下水的分布、埋藏条件、含水层类型、水质及水温等特征。

(2)地下水动态通过野外调查和观测,了解实习区域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包括补给、径流、排泄等过程。

(3)地下水开发利用了解实习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包括开采量、水质、开采层位、开采方式等。

(4)水资源保护分析实习区域水资源保护现状,探讨水资源保护措施。

四、实习方法1.野外调查:采用实地观察、取样、测量等方法,了解实习区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动态及开发利用情况。

2.室内分析: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水质、水温等指标的测定,分析地下水的质量及动态变化。

3.资料查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地下水理论知识及实习区域的水文地质背景。

五、实习收获1.掌握了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及动态,提高了对地下水理论知识的理解。

2.学会了野外实际操作技能,如地质罗盘的使用、样品采集、水质测定等。

3.了解了实习区域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水资源保护措施,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了基础。

2021年工程水文地质勘查论文

2021年工程水文地质勘查论文

2021年工程水文地质勘查论文1工程地质勘查中的水文地质评价任何一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都需要对水文地质的勘察结果进行评估,可是,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我们都没有重视地下水对岩土层的不良作用,并且在评价时也没有考虑施工现场地下水活动会带来的各种影响。

如果继续沿袭这样的工作方式,就可能对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威胁,导致许多施工工程问题的产生,可能威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所以,我们在深入的分析探究了这些问题后,对评价工作的重点进行了调整和更新。

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第一,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时,水文地质勘查的评价过程中,传统的评价报告中往往会忽略地下水对岩土层的影响,同时也没有结合具体的施工现场地下水的特性。

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就会让地下水对建筑工程造成很大的危害,各种各样的施工质量问题就会出现,甚至会造成很大的安全事故。

我们在总结了以往经验与教训之后,可以事先制定一套防护方案,以保证勘测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要深入探究地下水的运动情况,并探究地下的岩土状况,并且要将与之有关的众多水文地质文件找出来作为借鉴,只有为工作奠实基础,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

第三,要深入分析地下水可能对工程施工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针对岩土结构的差异分别进行讨论。

2岩土水理的性质岩土由于受到地下水的影响,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性质,这就是岩土的水理性质。

我们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时,一定要将岩土水理性质的勘察作为关键工作,这样才能掌握最真实的岩土地质状况。

2.1地下水的储存形式我们平时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地下水,都是以三种状态储存在岩土层中的,也就是重力水、结合水和毛细管水。

地下水之所以能以这种状态储存在岩土深处,其实就是因为地下水有着赋存的特征。

2.2岩土的水量性质2.2.1软化性。

若岩土受到水的浸湿,就会使其力学强度显著降低,在这种条件下,岩土就会体现出软化性的特征。

我们在评估岩土的软化性强弱时通常会将软化系数作为指标。

而在评价岩土的耐风化程度和耐水浸性能时,则需要以软化系数为依据,因此我们必须准确的确定软化系数。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必要性研究摘要:水文地质勘查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中之重,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水文地质资料,尤其是在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方,其必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做好这方面的勘察工作可以客观地评价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并根据资料进行相关的预防工作,保证建筑工程基础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查;必要性一、工程地质概述工程地质只的是是调查、研究并解决各类建筑工程以及人类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种工程地区的地质条件,客观评价工程地区内的各种地质问题,预测建筑工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对建筑工程的影响,选择最优的施工地点,并对针对施工地区的不良地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以及正常使用。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有确定岩土组分、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组织结构以及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对岩土进行工程地质分类,在此基础上改善岩土的建筑性能。

水文地质勘察是工程地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地下水作为岩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地区基岩土体的工程特性。

此外,地下水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条件还会影响到建筑工程基础的耐久性以及稳定性。

但是在具体的勘察工作当中,因为水文参数的利用很少会直接涉及到,所以水文地质勘察往往被当做一种象征性的工作,在勘察过程当中仅仅局限于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作一些简单的概括性评价。

二、水文地质勘查的内容在过去的工程勘察工作当中,工程地质中的水文地质勘察内容往往比较单调和孤立,而没有结合施工需要以及基础设计综合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具体影响甚至危害。

因此因地下水问题造成的建筑基础下沉以及建筑物开裂的质量事故屡见不鲜。

针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后在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当中应当主要考虑岩土的水理性质对建筑工程施工地区的水文地质问题作出客观评价。

岩土水理性质指的是岩土与地下水之间相互作用而显现出来的一些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学论文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
摘要:人类的工农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天然水资源,其中对于地下
水的开采在一些缺少河流和湖泊的地方尤为严重。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当,不仅会造成土壤盐渍化、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且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因而引发严重环境质量问题。

本文对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讨论了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型地质灾害,为沿海平原城市常见的地质灾害,许多地区的地面形变监测资料表明,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漏斗分布范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对于地面沉降,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首先介绍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危害,第二介绍近期发生在我国的一些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实例,第三简单介绍地面沉降的控制和治理。

关键词:地面沉降;形成机制;实例分析;防治对策
一、绪言
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现象,又称作地面下沉或地陷。

地面沉降的特点是波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以垂直运动为主,往往不易察觉,但它对于建筑物、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危害极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是地面沉降的国际研究机构,从1965年以来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将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地面沉降工作者组织到一起,从地面沉降的原因、危害、防治和监测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国目前已经有96个城市或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而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加大了用水的需求量,使得用水现状进一步恶化。

二、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主要危害
2.1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
对于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的机理解释主要是土力学中的有效应力原理和水动力固结原理。

由于开采地下水引起含水层水位下降,因而引起相邻黏土层中孔隙水压力降低。

根据太沙基的有效应力原理及固结理论可知,土中由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是由孔隙中的水和土颗粒骨架共同承担的。

假定粘土地层内应力保持不变,如果孔隙水压力降低,必将引起粘土间有效应力增加,从而使颗粒间距减小,引起孔隙体积减小,而导致地面沉降。

由于透水性能的显著差异,上述孔隙水压力减小、有效应力增大的过程,在砂层和黏土层中时截然不同的。

在砂层中,随着承压水头降低,有效应力迅速增至与承压水位降低后相平衡的程度,砂层压密是在“瞬时”完成的。

在粘性土层中,压密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往往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而直到应力转变过程最终完成之前,黏土层中始终存在有超孔隙水压力。

它是衡量该土层在现存应力条件下最终固结压密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对而言,在较低应力下砂层的压缩性小且主要是弹性、可逆的,而粘土层的压缩性则大得多且主要是非弹性的永久变形。

因此,在较低的有效应力增长条件下,粘性土层的压密在地面沉降中起主要作用,而在水位回升过程中,砂层的膨胀回弹则具有决定意义。

2.2地面沉降的危害
地面沉降常产生于那些具备特定地质环境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地区,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危害。

地面沉降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包括:沿海城市低地面积扩大,海堤高度下降而引起海水倒灌;海港建筑物破坏,装卸能力降低;地面运输线和地下管线扭曲断裂;城市建筑物基础脱空开裂;桥梁净空减小,影响通航;深井井管上升,井台破坏,城市供水及给排水系统失效;农村低洼地区洪涝积水,使农作物减产等。

它是一种威胁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

在中国许多大中城市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地面沉降。

如天津市在100k ㎡的范围内,地面沉降量已超过一米;太原市最大沉降量也已达1.38米,并出现看房屋裂缝、地下管道断裂等现象;榆次市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使潇河大坝产生不均匀沉陷,严重影响到枢纽工程的安全。

三、地面沉降实例分析
3.1苏南太湖地区地面沉降
苏南太湖流域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地面沉降是生态破坏的突出表现形式之一。

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调查,常州市1970年代以来,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4m,漏斗中心潜水位已经达到60多米深,苏州、无锡、常州三市50-80年代多年平均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分别为2.0m、1.8m和2.8m,并已形成多个以诚实为中心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其中,苏锡常三城市中心附近,常熟、昆山、太仓等市区,1991年以来地下水位下降速度为1m/a。

由于地面沉降,使苏南太湖流域圩区面积增加,防洪功能丧失或失效,防洪任务加重,每一届政府在防洪上面的投入逐年增加。

无锡前洲镇28km圩岸,1991年以后每年投资600多万元加高堤防,到目前已投入42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无锡市因为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5亿元,因为地面沉降需要翻建、重建的水闸294座,排涝泵站、涵洞600个,需加高、加固的堤防长度达572km,出现“小雨中水位,中雨高水位,大雨要漫堤”的严峻局面。

整个太湖流域1999年的洪涝损失明显高于1991年。

[1]
3.2上海市地面沉降问题
对于上海市,在厚达300m的第四系疏松沉积物中蕴藏着丰富的深层地下水资源。

自1860年开凿第一口深井以来,已有100多年开采地下水的历史。

1921年近代工业形成以后,由于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大,开始出现地面沉降。

到解放前平均开采量为4×104m³/d,而地面沉降量为23.7mm,市区平均累积沉降量0.639m,个别最大沉降地区已达1.136m。

解放后,随着工业生产对地下水需求量的日益增多,地面沉降愈来愈严重,至1958年地下水开采量从1949年的21.4×104m³/d增至37×104m³/d,地面沉降量亦从35mm增至105mm。

1958年后日开采量略有减少,1963年后逐步采用了压缩用水措施。

至1965年开采量已减至13×104m³/d,年沉降量也相应减至22.1mm,市区地面平均累积沉降量1.76m,最大累积沉降量为2.63m,针对这一情况,1965年提出了压缩用水,调整开采层次和开展人工回灌地下水等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从1966年起基本控制了上海地面沉降。

近期市区处于微量沉降状态,年平均沉降量为2.65mm远远小于采取措施前的沉降量,近郊工业区因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每天地面平均沉降量为10-20mm。

[2]
四、地面沉降的控制和治理
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紧密相关,只要地下水位以下存在可压缩底层就会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出现地面沉降,而地面沉降一旦出现则很难治理,因此地面沉降主要在于预防。

(1)限制和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地面沉降可通过调整取水工程布局和削减开采量来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

在进行开采设计时应根据允许降深值来确定开采量。

已经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应不超过造成沉降的允许水位降来计算降深沉降值,限制和压缩地下水开采,采取了许多可行的措施——以地表水代替地下水;以人工制冷设备代替地下水冷源,即在夏季增加人工制冷设备,作为工业空调辅助冷源,减少夏季地下水开采量;综合利用,采用深井联络网实行地下水重复利用,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合理分配各含水层的供水量。

(2)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回灌):这是用于防止地面沉降和增加地下水开采量的最积极的措施。

选择适宜的地点和部位向被开采的含水层、含油层施行人工注水,使含水(油、气)层中孔隙液压保持初始平衡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抽液而产生的有效应力增量。

把地表水的蓄积储存与地下水回灌结合起来,建立地面及地下联合调节水库,一方面利用地面蓄水体有效补给地下含水层,扩大人工补给来源;另一方面利用地层孔隙空间储存地表水,形成地下水库,以增加地下水储存资源。

(3)地面沉降区治理措施:对已产生地面沉降的地区,根据其灾害规模和严重程度采取地面整治措施,主要方法有:①在沿海低平原地带修筑或加高挡潮堤、防洪堤,防止海水倒灌、淹没低洼地区;②改造低洼地形,人工填土加高地面;③改建城市给、排水系统和输油、气管线,整修因沉降而将破坏的交通线路等线性工程,使之适应地面沉降后的情况;④修改城市建设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及总体布局,规划中的重要建筑物要避开沉降区。

[3]
五、结论
由于地面沉降的不可逆性,一旦成灾就很难恢复,其严重后果不言而喻,它危及到社会生产生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控制其发展是当务之急。

因此,应当积极开展各地区的地面沉降调查、监测与研究工作,为抗沉减灾提供依据,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泰成,太湖流域1999特大洪水和对防洪规划的思考.湖泊科学,2000,12(1):6-11
[2] 张瑞,吴林高,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第1版:246
[3]李铁峰,环境地质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第2版:7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