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论文2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分析及对策的论文2019-05-30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它的勘察正确与否关乎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就目前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来看,仍然缺乏对水文地质灾害的充分重视,同时缺少对勘察工作的投入力度,最终造成很多水文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和效果。

对此,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预控措施。

一、工程概述某50米高的商业建筑占地面积1200m2,地下2层,地上15层。

工程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为了进一步该地的水文地质情况,施工单位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具体对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区域进行勘察,其中,对室内进行勘察时,主要进行了抗压强度试验、固结试验、颗粒分析以及水文分析等。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分析经勘察,该区域的主要的地下水是孔隙潜水。

其水位埋深为1.1-2.6米,年水位变化幅度低于1米,分布范围为砂砾层。

主要的补给水源是降水和地下径流。

具体的地质分层情况如表]所示。

1、地下水位波动危害气压变化会引起地下水位的波动,除此之外水库水位调整和降水影响也会导致地下水位出现波动,一旦地下水位波动对造成多种危害,首先,造成盐地层溶解,进而导致工程结构出现位移现象。

其次,使地基出现裂缝,这是由于收缩和膨胀超出政策范围导致,对工程建设极为不利。

再次,影响木桩的干燥度和湿润度,长期干湿状态下影响其使用性。

最后,出现基坑突涌和管涌现象,这是因为土体的压力超标,密实度增加所致。

2、潜水位上升危害一项工程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地域的气候、湖泊和河流因素,一旦忽视这些因素极易造成潜水位上升,潜水位上升后将会严重影响工程施工建设。

具体的负面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破坏地基的稳定性,造成地基出现隆起和侧移现象,最终使建筑主体发生倾斜状况,或者造成墙体破裂现象,严重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

②增加沙质土及粉质土的含水量,降低工程基础的稳定性。

一旦含水量饱和,极易出现流砂现象,或者造成管涌问题,最终导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风险。

水文地质勘测论文

水文地质勘测论文

关于水文地质勘测的探讨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

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等地质工工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问题,也比较易于被忽视,而忽视的后果又非常严重。

针对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岩土水理性质、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水土密不可分、水土合一的观点。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勘察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hydrogeology and divided into regional hydrogeology, groundwater dynamics, hydrogeochemical, water supply hydrogeology, ore deposit hydrogeology, soil improvement branch discipline of hydrogeology, etc. in recent years, hydrology geology and geothermal, earthquake, environment geology of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formed some new fields. in the engineering surve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work, hydrological geological problems is always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and also is easy to ignore, andneglected the consequences and very serious. on the base of th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 hydrological geological evaluation content, geotechnical water, groundwater nature caused by danie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har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issues are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 the water and soil and water and soil inseparable one point of view.keywords: hydrology; geology; engineering; survey中图分类号:u65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综述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及对策论文

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及对策论文

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及对策论文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及对策论文摘要::水文地质勘察是地质勘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两者联系紧密,不可轻易割裂。

但目前而言,人们对水文地质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这对工程地质勘察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人们应该首先树立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性的意识,加强今后水文地质勘察的力度,为工程地址勘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分析我国工程地质勘察的历史已有百年之久,然而工程地质勘察的长期过程中,水文地质勘察常常为人们所疏忽,人们对于水文地质勘察投入的精力和资金有限,因此,对水文地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对水文地质问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危害。

要想真正提高工程地质勘察的效果,就要充分重视起水文地质的重要性,意识到这一环节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具体地分析和探究水文地质危害,才能在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预防和控制水文地质危害的出现,防止地质水源恶化等污染地质环境的情况出现。

本文主要包括水文地质分析的意义,地质勘探过程中对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地质勘察过程中水文地质的危害,其中主要包括地下水位的变化和潜水位上移造成的危害,以及针对水文地质危害的解决措施,旨在指出地质勘察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性和危害,期望对今后的地质勘察工作起到一定积极的影响,为我国的地质勘察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水文地质分析的重要意义水文地质工作主要研究水文地质条件,能够检测出地下水的形成规律和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水质评价和水量评价,这项工作对后续的工程地质勘察作用及其重要。

水文地质勘察与工程地质勘察两者关系及其紧密,互相影响,互相联系。

岩石体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地下水,地下水能够对岩土体工程的性质造成直接影响;另外,地下水是基础工程进行的环境,其质量对建筑物的持久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

但是在实际勘察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极易被人们所忽视,主要是因为勘察结果中很少直接利用水文参数,水文地质的问题通常只是被视为是一种象征性的形式工作,工作人员在勘探过程中基本仅仅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简单描述和评价。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论文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论文

摘要:水文地质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动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以某水文地质实习为例,介绍了实习目的、内容、方法及收获,并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文地质;实习;地下水;分布;特征一、引言水文地质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动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以某水文地质实习为例,介绍了实习目的、内容、方法及收获,并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实习目的1.使学生掌握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及动态;2.了解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及水资源保护;3.培养学生野外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实习内容1.实习地点:某水文地质实习基地2.实习时间:2019年7月1日至7月10日3.实习内容:(1)地下水的分布及特征通过野外调查,了解实习区域地下水的分布、埋藏条件、含水层类型、水质及水温等特征。

(2)地下水动态通过野外调查和观测,了解实习区域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包括补给、径流、排泄等过程。

(3)地下水开发利用了解实习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包括开采量、水质、开采层位、开采方式等。

(4)水资源保护分析实习区域水资源保护现状,探讨水资源保护措施。

四、实习方法1.野外调查:采用实地观察、取样、测量等方法,了解实习区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动态及开发利用情况。

2.室内分析: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水质、水温等指标的测定,分析地下水的质量及动态变化。

3.资料查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地下水理论知识及实习区域的水文地质背景。

五、实习收获1.掌握了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及动态,提高了对地下水理论知识的理解。

2.学会了野外实际操作技能,如地质罗盘的使用、样品采集、水质测定等。

3.了解了实习区域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水资源保护措施,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了基础。

简论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论文

简论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论文

简论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了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主要评价内容以及了解地下水引起的工程危害,最后提出了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评价内容,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性工程勘察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水文地质问题最容易被施工人员所忽视,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水文地质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施工的安全,因此,提高工程勘探中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在一些水文地质较复杂的地区,由于没有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导致地下水引发的各类问题,使得工程没有办法顺利的开展。

地下水是重要的地质资料,如果做好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勘察的水平。

2 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主要评价内容(一)清楚地下水的自然分布状态地下水的天然形成能力,主要取决于水的补给来源,如降雨量大小、降雨时空分布、河流湖泊状况等,还有地表的入渗条件,例如沙土地比粘土地的入渗条件要好些,石灰岩地区比花岗岩地区的入渗条件要好些。

此外就是地下蓄水能力,包括含水层的孔隙性、裂隙性、地下水埋藏深度等。

受自然条件、地质结构、蓄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工程勘察中,一定要了解地下水的的分布情况,并测量出在工程施工中认为可能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这里的影响包含自然影响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要清楚掌握地下水对建筑物施工、设计和建成之后有可能造成的危害。

(二)研究不同地质条件对不同工程类型的影响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应该首先根据不同的地质进行分析,并从中了解不同地质对不同的工程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要让工程地质专家、设计人员和工程的施工人员等都参与到水文地质的研究中来,把所有可能造成建筑物岩土体损坏的情况都分析出来,并且提出防治地下水对工程影响的措施。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必要性研究摘要:水文地质勘查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中之重,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水文地质资料,尤其是在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方,其必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做好这方面的勘察工作可以客观地评价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并根据资料进行相关的预防工作,保证建筑工程基础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查;必要性一、工程地质概述工程地质只的是是调查、研究并解决各类建筑工程以及人类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种工程地区的地质条件,客观评价工程地区内的各种地质问题,预测建筑工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对建筑工程的影响,选择最优的施工地点,并对针对施工地区的不良地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以及正常使用。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有确定岩土组分、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组织结构以及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对岩土进行工程地质分类,在此基础上改善岩土的建筑性能。

水文地质勘察是工程地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地下水作为岩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地区基岩土体的工程特性。

此外,地下水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条件还会影响到建筑工程基础的耐久性以及稳定性。

但是在具体的勘察工作当中,因为水文参数的利用很少会直接涉及到,所以水文地质勘察往往被当做一种象征性的工作,在勘察过程当中仅仅局限于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作一些简单的概括性评价。

二、水文地质勘查的内容在过去的工程勘察工作当中,工程地质中的水文地质勘察内容往往比较单调和孤立,而没有结合施工需要以及基础设计综合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具体影响甚至危害。

因此因地下水问题造成的建筑基础下沉以及建筑物开裂的质量事故屡见不鲜。

针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后在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当中应当主要考虑岩土的水理性质对建筑工程施工地区的水文地质问题作出客观评价。

岩土水理性质指的是岩土与地下水之间相互作用而显现出来的一些性质。

水文地质学论文2

水文地质学论文2

海水入侵的影响与分析摘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史至关重要的。

地下淡水和咸水之间存在着一个动态平衡的混合界面,淡水储存一旦减少,平衡状态被打破,该界面便会向陆移动,最终产生海水入侵。

在综合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海水入侵的现状,阐述了沿海平原地区和基岩地区海水入侵的机理,以及海水入侵的平面和垂向分布,并说明了海水入侵的危害包括对农业、工业生产的影响、人口健康及社会稳定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和耕地资源退化。

接着描述了海水入侵的方式包括均匀入侵和非均匀入侵,最终根据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合理开采地下水、人工回灌淡水、农田节水灌溉和远距离调水补给和修建地下水库等措施在防治海水入侵方面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机理;分布;防治措施1.绪论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层或河水地带海水倒灌使咸潮影响带扩大,并发生海水补给地下水的现象,称为海水入侵。

沿海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很大。

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可造成咸淡水界面发生变化,海水向淡水含水层侵入,地下水矿物度增高,水质恶化。

U前,全世界已经有儿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白个地方发现了海水入侵问题,如荷兰、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法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以色列、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日本、中国、埃及等。

海水入侵给各国沿海地区带来严重危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1]。

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渤海、黄海沿岸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海水入侵加剧现象,全国总海水入侵量达1000km2o所以研究海水入侵的问题变的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合理开采和有效分配水资源, 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限制海水入侵。

2.海水入侵机理海水入侵地下水是咸淡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流体动力学过程。

在自然状态下含水层中的咸、淡水保持着某种平衡,滨海地带地下水水位自陆地向海洋方向倾斜,陆地地下水向海洋排泄,二者维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工程水文地质勘查论文

工程水文地质勘查论文

工程水文地质勘查论文随着城市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造湖泊”或“洪水调节池”等工程水文地质勘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这些水文工程的特殊性质和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加之勘探工作对于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要求极高,因此工程水文地质勘探论文写作必须对这些特点有清晰的认识,结合实际工程背景和勘探数据,精准快速地解决面临的问题,保证评审质量。

首先,工程水文地质勘探论文的撰写需结合实际工程背景。

在撰写前,必须详细了解想要勘探的工程背景和目标,以便更好地研究土地的复杂地质结构、水文条件和环境影响等因素。

具体而言,如需研究人造湖泊或洪水调节池,需了解地质与水文条件、水库治理策略、供水需求等关键问题。

在此基础上拓展水文地质勘探方向,有助于确保论文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其次,工程水文地质勘探论文需具备优质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能力。

数据源是建立良好勘探基础的一个方面,具有高质量数据源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开展勘探工作。

同时,论文撰写还需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技能。

这包括: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类、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估,针对不同水文地质因素建立合适的模型,实现对数据的二次加工和分析。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验证采集的数据的准确性,还可以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结论,即为水文地质勘探论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工程水文地质勘探论文需从原理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基础上,论文的核心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完全结合实际勘探工作。

这些方案应包括对水文地质因素的详细分析,包括对水文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和相关影响的评估。

除此之外,还有适当地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方针,即从内容和策略上设计最优合理的方案,在利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实现优质、快速地完成勘探工作。

综上,工程水文地质勘探论文需要从具体背景、高质量数据源和数据处理技能以及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等角度全方面考虑问题,才能保证实现科学、准确、生产性较强的勘探成果。

此外,还需注重实践的运用,系统地掌握水文地质勘探的相关方法、技术,并在勘探中加以应用,为殷实的信手拈得创造必要的条件,推动勘探工作更进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水入侵的影响与分析摘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史至关重要的。

地下淡水和咸水之间存在着一个动态平衡的混合界面,淡水储存一旦减少,平衡状态被打破,该界面便会向陆移动,最终产生海水入侵。

在综合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海水入侵的现状,阐述了沿海平原地区和基岩地区海水入侵的机理,以及海水入侵的平面和垂向分布,并说明了海水入侵的危害包括对农业、工业生产的影响、人口健康及社会稳定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和耕地资源退化。

接着描述了海水入侵的方式包括均匀入侵和非均匀入侵,最终根据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合理开采地下水、人工回灌淡水、农田节水灌溉和远距离调水补给和修建地下水库等措施在防治海水入侵方面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机理;分布;防治措施1.绪论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层或河水地带海水倒灌使咸潮影响带扩大,并发生海水补给地下水的现象,称为海水入侵。

沿海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很大。

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可造成咸淡水界面发生变化,海水向淡水含水层侵入,地下水矿物度增高,水质恶化。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几百个地方发现了海水入侵问题,如荷兰、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法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以色列、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日本、中国、埃及等。

海水入侵给各国沿海地区带来严重危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1]。

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渤海、黄海沿岸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海水入侵加剧现象,全国总海水入侵量达1000km2。

所以研究海水入侵的问题变的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合理开采和有效分配水资源,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限制海水入侵。

2.海水入侵机理海水入侵地下水是咸淡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流体动力学过程。

在自然状态下含水层中的咸、淡水保持着某种平衡,滨海地带地下水水位自陆地向海洋方向倾斜,陆地地下水向海洋排泄,二者维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两者之间的过渡带或临界面基本稳定,可以阻止海水入侵。

然而,这种平衡状态一旦被打破,咸淡水临界面就要移动,以建立新的平衡。

如果大量开采地下水或者河流入海径流量减少,淡水压力降低,临界面就要向陆地方向移动,含水层中淡水的储存空间被海水取代,于是就发生了海水入侵[3]。

对海岸带含水层中海水—淡水关系的基本理论在国内外已进行了研究。

20世纪初,欧洲的某些滨海地区,在开发地下水的过程中率先发现了海水入侵问题。

3.海水入侵的平面和垂向分布在易发生海水入侵的地区,根据电阻率和氯离子含量随着深度的变化,将海水入侵程度分为三种类型:(1)未入侵类型:地下水氯离子含量小于100mg/L,曲线自上而下近于垂直,此类型一般均处于远离海岸、地下水未开发或开发利用较少的地带。

(2)轻度入侵类型:地下水氯离子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氯离子含量小于500mg/L。

出现阶梯状变化,一般有两个界面,此类型一般距海岸稍远、地下水开发利用量接近可开采量的地带。

(3)重度入侵类型:重度海水入侵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上部轻微入侵,下部严重入侵,也呈现有两种界面的阶梯状,只不过界面更为明显,氯离子明显更高;另一种情况是从纵向上全部咸化,没有界面,其氯离子含量自上而下都很高,超过1000mg/L,此类型一般分布在距离海岸较近、地下水超采或严重超采的地带[2]。

4.海水入侵的危害海水入侵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海水入侵,使地下水中氯离子含量不断增加,一般都在800mg/L,有的地段达2000mg/L,长年用这样的咸水灌溉,使土壤板结,植物枯萎,连年减产或绝收,莱田面积逐年减少,蔬菜品质也大幅下降。

另外,由于海水入侵,沿海地带大片灌木死亡,乔木枯干、甚至死亡,玉米大豆缺苗不齐。

(2)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海水入侵区的工业企业也会受到影响。

由于水质恶化,水质要求较高的企业不得不开辟新的水源地或实行远距离异地供水,这不仅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可能使新辟水源地遭受污染,扩大海水入侵范围"没有充足资金开辟新水源地的企业只能使用被海水污染的水源,结果使生产设备严重锈蚀,使用寿命缩短,更新周期加快,同时还造成产品质量下降,有的企业则被迫搬迁或停产。

(3)对人口健康及社会稳定的影响:海水入侵使人口健康水平降低。

由于淡水缺乏,海水入侵区的大量人口时常或常年饮用咸水,导致地方病流行。

许多人患甲状腺肿大、氟斑牙、氟骨病、布氏菌病、肝吸虫病等。

据有关资料,山东莱州湾地区8县市氟病患者人数达61万,加上其他地方病,患者总数达68万人。

日本和美国的学者通过研究还发现,中风、几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及癌症与饮用盐份超标的地下水关系较为密切。

(4)土壤生态系统失衡,耕地资源退化:滨海地区土壤生态系统因受气候及地下水含量变化的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及营养元素很不稳定。

海水入侵后使地下咸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进入耕作层,导致土壤发生盐渍化"农业长期利用高矿化度水进行灌溉,盐分不断在土壤表层聚积,导致其物理性状变差,微生物活动减弱,有机质下降,最终导致土壤肥力下降[4]。

5.海水入侵的方式及主要原因5.1海水入侵的方式根据全国的调查结果,海水入侵大体可分为均匀入侵和非均匀入侵两种形式(1)均匀入侵。

主要发生在第四系松散岩层中,当含水层内地下水开采超过可开采量、并持续相当长时段的情况下,海水便向内陆相对均匀的含水层蔓延,海水呈面状均匀地向含水层侵入,海水入侵较为缓慢,并随降水或其他的地下水补给变化而变化。

我国山东省莱州湾、河北省沧州市沿海以及青岛市的局部地区的海水入侵即为该种方式。

某些情况下,当裂隙岩溶成网状均匀或基岩裂隙较均匀发育时,海水也表现出均匀入侵的特点,但其分布面积不大。

(2)非均匀入侵。

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带的半裸露裂隙岩溶分布区。

由于地下水的超采,海水入侵呈非均质裂隙岩溶的线状及管道状入侵。

海水入侵是不均匀的,无论在水平方向上还是在垂直方向上都是有差异性的,表现出入侵面参差不齐的形态。

大连市海水入侵区,在非均质的线状入侵中,水平方向距海近氯离子含量高,距海远氯离子含量低的特点;垂直方向上为上淡下咸的趋势[5]。

5.2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海水入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水动力条件,其二是水文地质条件。

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海水入侵,但是,人为的改变地下水动力条件才是发生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1)开采井的不合理布局和超量开采是海水入侵的最主要原因,不合理的开采必然会导致地下水动力场的均衡状态(2)降雨量的影响。

降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地下水补给量的多少。

而往往在降雨量较少的年份,地下水开采量又偏大,使地下水的动力条件发生显著变化。

也就是说,降雨量小的年份,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开采量增加,淡水水位降低,极易发生海水入侵。

6.海水入侵的防止措施6.1合理开采地下淡水资源,开源节流解决淡水问题是减轻海水入侵的主要途径。

从沿海地区水资源供求情况来看,缺乏淡水已成定局。

从长远看,引调客水是控制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的重要战略措施。

但从近期来看,通过工程措施和调度手段使水资源供需状态趋于好转更加切合实际。

要合理布置开采井,放弃咸、淡水界面附近的抽水井,分散开采、定期停采或轮采地下水、缩短水位恢复时间,以防止形成降落漏斗。

6.2 开展人工回灌,引淡压咸开展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淡水,提高滨海地区地下淡水的水位和流速,以淡水压咸水,迫使海水后退,有效防止海水入侵。

回灌水源主要有当地雨季的地表水、外地引水、处理后的废污水等。

6.3阻隔水流阻隔水流具体有设置隔水墙、修筑地下拦水坝、农田暗管排水、深井排水、竖井排水等措施。

通过设置隔水墙可使淡水和咸水分开,具体方法是灌注某种呈悬浮状态的物质,如高塑性粘土桨,使悬浮物充填土壤孔隙,形成不透水屏障。

农田暗管排水在排碱、除涝、防渍、降低地下水位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在工程截渗方面也行之有效。

深沟排水在天津洼涝盐碱地治理和改碱过程中已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一定成效。

竖井排水是工程排水和农田排水中行之有效的排水措施。

通过截渗和农田排水,可改善地下水水质,补充承压含水层水量,改善软地层压缩条件。

6.4 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兴修水利工程,调整种植业结构,植树造林,发展畜牧等措施,在海水入侵区建立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生态经济体系,提高抗灾能力,缓解海水入侵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6.5 建立沿海地区地下水监测系统建立沿海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进行水位、水化学监测,必要时辅以海水水文动态监测。

根据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和入侵规律,预测海水入侵速率、规模和危害范围,从而为有效防治海水入侵提供科学依据[6]。

7.总结沿海地区陆地淡水与海水之间存在着一个动态平衡的临界面。

一旦大量开采地下水或海平面上升,将导致平衡状态的破坏,该临界面就要向陆地移动,含水层中淡水的储存空间被海水取代,结果就会发生海水入侵。

影响海水入侵的因素除了有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之外,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则是产生海水入侵的重要因素。

海水入侵可导致沿海地区水质恶化,灌溉用水源地减少;土壤生态系统失衡,耕地资源退化;使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降低人口健康水平,影响社会稳定;最后必将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防治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的措施主要有:合理开采地下淡水资源,开源节流;开展人工回灌,引淡压咸;设置隔水墙、修筑地下拦水坝等阻隔水流;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1]蔡祖煌,马风山.海水入侵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入侵发展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7(3):1-9.[2]尹泽生,林文盘,杨小军.海水入侵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地理研究,1991,10(3):78-85.[3]王大纯,张人权,史毅虹等,水文地质学基础【D】.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4]庄振业,刘冬雁,等.莱州湾沿岸平原海水入侵灾害的发展进程【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5]马风山,蔡祖煌,等.海水入侵机理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8(4);16-22.[6]李国敏,陈崇希.海水入侵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学前缘,1996,3(1,2):161—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