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
尝试·品析·赏评·延伸——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四读”

二、 品析 读 。 解 语 言 理 品析读 . 是理解 性 的阅读 。其 目的在 于弓 导学 生理 清文 l 章脉络 . 深入 了解课 文 内容 . 抓住重 点 , 弄清 句段 的联 系和含 义. 品词 析句 . 解语 言 。教 学 中应 做到 以下几 个“ ” 理 抓 : 1 练 习 . 索读 , 清 文 章脉 络 . 抓 探 理 课 后 思 考 练 习 体 现 了 编 写 的 意 图 .提示 了教 学 的思 路 . 语 文 教材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学 中 紧扣 课 后 思 考 练 是 教
护。)
、
尝 试 读 。 知 内容 感
尝 试 读 。 学 生 进 行 预 习 性 、 试 性 的 阅 读 , 培 养 指 尝 是 学 生 自学 能力 的开 始 人 教 版 义 务 教 育 课 程 标 准 语 文 教 科 书 每 组 课 文 开头 都 设 有 导 语 。 习 每组 课 文 之 前 . 先 学 首 让 学 生 认 真 阅读 单 元 导 语 . 确 本 组 专 题 . 理 导 语 中提 明 梳
生 为什 么 要 做 到 “ 天 四 问 ” 每
2抓 词 句 , 析 读 . 解 语 言 文 字 . 品 理
浅 谈 阅读 教 学 中 的“ 四读 ”
抓 中心 句 . 系 读 中 心句 作 为 一 段 话或 一 篇 文 章 的 联
段( ) , 段( ) 文 眼 该 文 中的 其他 句 ( ) 围绕 此 句 展 开 。 段 都 教
学生 充分地 读 , 在读 中整 体感 知 , 在读 中培养语 感 . 读 中受 在
到情 感熏 陶 ” 阅读教 学应 坚持 以读 为 主 , 过多层 次 、 通 多角 度、 多方式 的“ ” 引导学 生理 解文 章 的内容 , 会 文章 表达 读 , 体 的思想 感情 . 习作 者表 情 达意 的方 法 . 学 培养 学生 良好 的阅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感悟”堡镇小学宋国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在学生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大意之后,着重抓好“读通课文”的训练,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染,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长期浸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悟法,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如何从文章内容出发,让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呢?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人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要读得落地有声,书声琅琅亦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在实际教学中,初读课文不是要求读一两遍,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到朱熹所说的那样“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初读强调的是整体把握,要把整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语感始能得到初步的培养。
学生初接触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题目抓题眼,审清题意,提问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大体轮廓。
这一阶段还包括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生字新词的学习必须扎扎实实。
阅读教学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初读的形式应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小组同学群体的交流、切磋。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在解题认识小壁虎的基础上,通过抓题眼“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壁虎的尾巴哪去了?他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可能提的不是很逻辑,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却是新奇而有趣的,他们心理上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
此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此时学生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迅速感知了课文的内容。
课文读通了,再反复练习读,在读中,学生多次接触生字的形,又可减缓字形,又可减缓字形教学和写字教学的坡度。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设计

的 句 子 , 学 生 试 着 以 车 夫 的 身 份 朗读 . 展 开 想 象 , 象 呼 呼 让 并 想 的 北 风 怒 号 着 、 上 没 穿 鞋 , 以忍 受 的痛 苦 。没 留心 . 在 碎 玻 脚 难 “ 踩
璃 上, 璃片插进脚底了. 得厉害, 玻 疼 回不 了家 啦 ! 想 为什 么 当时 ”
到 的 。 以 上 案 例说 明在 教学 中 , 计 好 精 读 的 要求 , 在 “ ” 设 要 巧 上
下 功 夫 。 把 深 刻 、 象 的句 子 通 过 读 , 化 成 学 生 能 够 理 解 的形 抽 转
看 有 什 么不 懂 的地 方 划 出来 。 学 生 划 出 后 , 师 在 鼓 励 学 生 自 当 教
没 有 回 答 我 , 把 枯 瘦 的 手 按 在 我 的头 上 , 天 没 动 , 后 深 深 只 半 最
地 叹 了一 口气 。 教 师 提 问 一 向慈 祥 的 伯父 为什 么没 有 了愉 快 的 ”
表 情 ? 多数 学 生 回答 是 看 到 了拉 车 夫 的 生 活 贫 苦 . 以表 情 才 大 所 没 有 了 以 往 的 慈祥 和愉 快 。 然 学 生 对 文 章 的理 解 还 存 在 问 题 . 显 如果 这 时教 师 对 他 们 进 行 点 拨 启 发 , 生 也能 理 解 , 这 种 理 解 学 但
第 6卷第 9期 V0. No9 16 .
Hale Waihona Puke 读与写杂
志
20 0 9年 9月
S pe e 2 0 r tmb r 0 9
Re d a d W rt e i d c l a n i P ro i a e
浅 谈语 文 阅读教 学 中“ " 读 的设 计
满 秀 梅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穿于教 学 过程 的 始终 在 阅 读 教 学 中 , 读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 默 读 和 背 诵 也 朗 但
的 声 音 、 情 把 对 语 青 文 字 的 理 解 表 现 出 来 。 以 , 过 朗 感 所 通
决 问题 。 养创 新 意识 培
高 年 级 在 阅 读 教 学 中 , 前 要 让 学 生 预 习 课 文 , 步 课 初 感 知 课 文 内容 , 课 堂 上 , 让 学 生充 分 地 读 , 读 中 感 在 要 在 知 , 中 感 悟 , 中 培 养 语 感 , 中 受 到 情 感 的 熏 陶 。 学 生 读 读 读
为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课 文 的 手 段 ,同 时 , 导 学 生 通 过 反 复 朗 引 读 解 决 疑 难 问 题 , 生 基 本 上 理 解 了 全 文 以 后 , 通 过 朗 学 可 读 加 深 对 课 文 的 理 解 , 艺 性 较 强 的 课 文 , 可 以 指 导 学 文 还 生 有感 情 的 朗读 , 学 生在 读 中 品味 、 赏 。 使 欣
语 言 运 用 和表 达 方式 等 理 解 得 更 清 楚 , 透 彻 , 帮助 学 更 能 生 加 深 对 课 文 的 理 解 , 高 阅 读 能 力 ; 过 背 诵 , 以 丰 富 提 通 可 学 生 的语 言 , 文 章 中学 到 用 词造 句 , 局谋 篇 的 方法 , 从 布 培 养 和 提 高 写 作 能 力 。 所 谓 “劳 于 读 书 , 于 作 文 ” 是 这 个 逸 就
、
要 把 阅 读 教 学 中大 部 分 时 间还 给 学 生 , 学 生进 让
行 阅读 。 行 实践 进
浅谈“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读”作为阅读的核心技能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读”的定义、“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读”的教学策略等方面对“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浅谈。
一、“读”的定义“读”是指通过眼睛观看和大脑处理,将文字转化为意义的过程。
读的过程包括破解难词、建立词汇连接、理解句子、把握段落主旨等诸多环节,需要综合运用语音、语言、知识等多种能力。
二、“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1.提高阅读速度和精度。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训练学生的“读”技能,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精度。
熟练运用“读”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获取文章中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文章中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2.培养阅读习惯和兴趣。
通过“读”技能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和体验。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从而形成有益的学习习惯。
3.增强阅读的情感体验。
通过“读”技能的训练,能够增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一种情感和体验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感情和思想。
通过“读”技能的训练,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增强阅读的情感体验。
三、“读”的教学策略1.培养词汇积累和使用。
词汇是阅读的基础,对于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词汇的积累和使用。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词汇游戏、词汇板书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
2.引导学生破解难词。
在阅读中,难词常常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破解难词。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词组、使用词典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破解难词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培养阅读技巧。
不同类型的阅读有不同的阅读技巧。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以读促悟”突破阅读重难点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以读促悟”突破阅读重难点2000字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语言文字的含义和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突破阅读重难点成为了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以读促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突破重难点,并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一、以读促悟策略的意义以读促悟是一种以“读”为主线,以“悟”为目的的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或者难以掌握的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策略的运用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以读促悟这种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思考,探索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读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文字,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的思想和内涵,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以读促悟策略的实施1.选择合适的文本在使用以读促悟策略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文本。
教师可以从课程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等因素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文字、文章或者散文等。
选择合适的文本非常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水平。
2.确定阅读任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特点,确定相应的阅读任务。
例如,有些学生可能需要进行字词精读,有些学生可以进行段落整体理解,有些学生可以进行文章整体把握等。
阅读任务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这里的“主动思考”并不是指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简单的回答,而是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去自主思考、探索文本的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从阅读中收获更多的启示和体验。
4.帮助学生梳理文本脉络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脉络。
例如,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把握文章的核心主题和重要论点。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摘要: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一、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国初中语文目前面临着严重的读写分离局面,学生学习阅读与学习写作的过程是分开的,老师在讲解阅读的过程中绝对不会提写作,在讲写作的过程中也不会提阅读,可以说,师生都没有相应的读写结合意识。
而阅读和写作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两个学习内容,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表明了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关系。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初中生的阅读学习、写作学习以及其他语文的学习内容都变成了一种套路和模式,学生按照死板的模式进行语文的学习,无法得到语文能力上的提高,即使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语文成绩,但是无法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意识。
读写结合就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良好的语文意识,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开发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能力。
二、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
读,也是理解。
如教学《麻雀》一课,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我就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读中去悟,悟中读好,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
投影出示句子,教师指导“语速要快,‘石头似的’语气要重才能显出紧张、救子心切的心情。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读,教师点拨“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
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感情吗?”这样,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果课堂上老师惟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肢解课文的讲解,使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丢失了,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读”的学问——浅谈“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读”的学问——浅谈“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黄宏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10期江苏海门市三星小学(226112)黄宏在小学阶段,“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渗透、读中感悟。
“读”的形式多样,可以分为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略读等。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至关重要。
一、该出声时就出声在教学新课时,我们常常要让学生预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这时候,就需要指导学生放声朗读。
只有大声朗读,学生才能检查自己是否读正确、读流利了,如果多字、漏字,可及时纠正再读。
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常常预习,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也要认认真真地去朗读课文。
在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时,我也真正融入学生当中。
为了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课堂上我也认真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时,我会边巡视边朗读,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认真倾听,作出评价。
我对学生说:“对老师的要求可以高一点,要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每当读完课文,学生评价我的朗读完全达到要求时,他们的眼光中总是流露出赞许、羡慕。
这种检查教师朗读的教学形式,学生非常感兴趣,一些学生还敢于和我PK,一决高下。
我趁机常常鼓励学生放声朗读,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希望学生慢慢地学会拿到一篇文章就能正确地读下来。
一些乐于接受挑战的学生,在晨诵课上捧起《新阅读新习作》,认真地进行朗读,希望能做到第一次就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我想,这样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注意力。
在教学诗歌时,我发现放声朗读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从而就能更好地感悟。
如《老师,您好!》整首诗两小节,每小节最后的“老师,您好”采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两小节句式又相似,读起来朗朗上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
【摘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语感的训练,并注重阅读的方法和形式。
从而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激发兴趣方法和形式
《语文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积累,形成良好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这一课标精神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阅读教学课堂上总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以及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探讨阅读教学中的“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怎样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一种真挚浓烈发自内心的爱,彻底废除“师道尊严”,放下“先生”架子,尊重学生。
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建立一种真正的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不知不觉地被文章内容所感化,读出的语调才会时而高昂,时而低沉。
教师参与其中,课堂书声朗朗,其乐融融。
营造出有利于阅读教学的情景和氛围。
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去阅读。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多表扬学生,善于鼓励学生,唤起学生自信,使他们从心里上产生一种追求成功的愿望。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示范。
在他的阅读教学中你会反复听到:“谁敢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好?”“好,大胆地站起来读吧!”“放开你的嗓门儿大声地读吧,你会读得很好的。
”学生们在这样的激励下体会到自信的快乐。
学生大声读,快乐地读。
即使有的学生读得不好他也会说“你现在暂时没有读好,但是只要努力,你会读得好的。
”就是这种激励,燃起了学生自信的火化。
学生争读,抢读。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的欲望。
其次教师要善于重视教材中的愉悦因素的挖掘和运用,发挥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
如利用具体形象的写景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现情景让他们享受游名胜,观风景的乐趣。
体会语言文字对情节的再现功能。
利用生动有趣的叙事文让他们充当角色进入事件中体会语言文字对故事情节的再现功能。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促,不断挖掘变换读的招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定会日渐浓厚。
三、留给学生更多“读”的时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就是多读。
教师要教好每篇课文必须熟读甚至成诵。
学生要学懂每一篇课文更要多读。
只有正确地读好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话才能懂得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包含的意思。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读,留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纵观特级教师的授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指导学生读。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表达内心情感内心感受,从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自始至终都把“读”作为根本
的教学手段。
四、注重语感训练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是人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学习语言的最后结果。
训练语感的方法很多,而朗读是训练语感的有效方法。
教学中要以教材为本,抓住课文中有感染力的一段或一句反复朗读强化训练,让学生在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课文的语言形式,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丰富意蕴。
教师要相机点拨,紧扣语言文字,把握读中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
注意停顿时间的长短。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韵味。
即所给材料甜就读出它的甜蜜,苦就读出它的苦涩。
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或难懂的词教师可以范读,可以配合恰当的手势,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演示来表情达意。
如著名特级教师黄善俊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对其中的“一层,赶了一层”就是通过学生的演示来表达“赶”的气势的。
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反复朗读,学生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品优美规范文字的熏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感。
把蕴藏于作品中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人或凝神静思,心驰神往;或荡气回肠,潜然泪下,语感能力会大大提高。
五、注重读的方法与形式
如果一味让学生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和倦怠,必须在读的方法和形式上多想点办法。
读的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学习一篇课文都要经过初读,细读,精读,熟读四个阶段。
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把课文读通。
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注意帮助学生正音。
细读,突出重点,理解关键词句段,读懂。
这一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反复朗读。
从中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精读,体验语感,情感升华。
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欣赏。
抓住某一段或某一句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熟读,积累运用。
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熟读成诵,装进脑子以备用语言时投入“周转”。
至于读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既可以朗读,又可以默读;既可以自由读,全班读,分小组读,又可以指明读,分角色读。
支玉恒老师的“擂台”赛读,就更是“读”中的一绝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个个读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
一句话读的形式要有利于读的目标的实现。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读”的指导在课堂中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备注:200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特级教师支玉恒,黄善俊等老师的宜宾现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