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约三亿六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时期
生物分类大全-动物

泥盆纪(3.5亿年前,约5000万年 )
石炭纪(3.55亿年前,约6000万年 )
6 二叠纪 (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
共经历了4500万年 )
中生代 (距今约2.5亿年
~6500万年 ) 1 三叠纪(距今2.51亿年
~1.99亿年 ) 2 侏罗纪(大约1.99亿年
~1.45亿年前 ) 3 白垩纪 (大约1.45亿年
7、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Cephalopod) 的族群包括乌贼、章鱼、鹦鹉 螺和已经绝种的菊石与箭石。 它在嘴附近有长触手以攫取猎 物,移动方式为利用虹吸作用 喷水前进。软体动物是动物界
中的第二大门。
7、软体动物
单板纲 双壳纲
多板纲 掘足纲
无板纲 头足纲
腹足纲
8、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也称“节足动物”。动物界中种 类最多的一门。身体左右对称,由多数结构 与功能各不相同的体节构成,一般可分头、 胸、腹三部,但有些种类头、胸两部愈合为 头胸部,有些种类胸部与腹部未分化。体表 被有坚厚的几丁质外骨胳。附肢分节。除自 由生活的外,也有寄生的种类。包括甲壳纲 (如虾、蟹)、三叶虫纲(如三叶虫)、肢 口纲(如鲎)、蛛形纲(如蜘蛛、蝎、蜱、 螨)、原气管纲(如栉蚕)、多足纲(如马 陆、蜈蚣)和昆虫纲(如蝗、蝶、蚊、蝇) 等。
6、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门在动物进化上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是 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约有9,000种。体外有由表 皮细胞分泌的角质膜,体壁有一外环肌层和一内纵肌 层。通常有几丁质的刚毛,按节排列。有头或口前叶, 附肢有或无。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通常有呼吸色素。 体腔按节由隔膜分成小室,裂体腔起源。世界性分布, 见于各类生境,尤其在海洋、淡水或湿土中。
4 鲤形目
石林形成的原因

石林形成的原因
路南石林是一处有着坚硬石灰岩床的区域。
它经地壳运动抬升,断裂后,部分岩石被水溶解、冲刷而形成。
所谓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而形成各种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奇异的龙潭,众多的湖泊等,这些现象总称喀斯特(因南斯拉夫西北部喀斯特高原最典型,故名)。
在距今约三亿六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时期,路南一带还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
大约二亿八千万年前的石炭纪,石林才开始形成。
大海中的石灰岩经过海水流动时不断冲刷,留下了无数的溶沟和溶柱。
后来,这里的地壳不断上升和长时间的积淀,才逐渐变沧海为陆地。
海水退去后,又历经了亿万年的烈日灼烤和雨水冲蚀、风化、地震,就留下了这一童话世界般的壮丽奇景。
远远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苍穹,直指青天,犹如一片莽莽苍苍的黑森林,故名“石林”。
地质年代表及口诀和解析

)(TertiaryPalaeozoicPhanerozoic燕 段 地质年代表 (Geological Time Scale)地质时代、地层单位及其代号同位素年龄(百万年 Ma) 构造阶段 生物演化阶段 中国主要 宙(宇)代(界)纪(系)第 四 纪 世(统)全新世(Q 4/Q h )Holocene时间间距距今年龄 0.012大阶段阶段动物人 类 植物地质、生物现象(Q) Quaternary新 晚第 生 第 三纪代 更新世( Q 1Q 2Q 3/Q p ) Pleistocene上新世( N 2Pliocene中新世(N Miocene 约 2-32.82 182.48(1.64)5.3出现喜 新 马 阿拉 尔 哺 卑 冰川广布,黄土生成被子 西部造ft 运动,东部低植平,湖泊广布 (Kz) Cenozoic三 (N) 纪早第三纪 1渐新世(E 3Oligocene始新世( E 2Eocene13.216.5 23.336.553 联 雅斯 乳 阶 阶 合 段 段动 古物 无 陆 繁 脊 解 盛椎 物 哺乳类分化 繁蔬果繁盛,哺乳类急速盛发展(我国尚无古新世地层(E)显古新世(E 1palaeocene 12 65 体动 发现)生 宙中 生代(Mz) 白垩纪(K)Cretaceous侏罗纪(J) Jurassic晚白垩世(K 2) 早白垩世(K 1) 晚侏罗世(J 3) 中侏罗世(J 2) 早侏罗世(J 1) 晚三叠世(T 3)70( 物 135(140)老 爬 阿 ft 尔行 续卑 73阶 斯 动 演 208段 阶物 化 )繁 发 造ft 作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成 裸 恐龙极盛,中国南ft 俱 子 成,大陆煤田生成植 物 Mesozoic三叠纪(T) Triassic二叠纪(P)中三叠世(T 2) 42早三叠世(T 1) 晚二叠世(P 2) 40250印支盛展印 阶段 联 支 合 中国南部最后一次海 繁 侵,恐龙哺乳 类发育盛世界冰川广布,新南最古 晚 生 古 代生 代 (Pz 2)Permian 石炭纪(C) Carboniferous 泥盆纪(D) 早二叠世(P 1) 晚石炭世(C 3)中石炭世(C 2) 早石炭世(C 1) 晚泥盆世(D 3) 29072362(355)47| 两栖 古 海 海 动物 陆西 西 繁盛形 阶 阶 成段 段鱼类 大海侵,造ft 作用强烈蕨类 气候温热,煤田生成, 植物 爬行类昆虫发生,地形繁盛 低平,珊瑚礁发育森林发育,腕足类鱼类 Devonian中泥盆世(D 2)409繁盛裸蕨极盛,两栖类发育 (R)(Pz)(PH)继ArchaeozoicProterozoicPrecambrian (Pt)Archae (a A n r)(PT)早古 生 代(Pz 1)志留纪(S)Silurian奥陶纪(O) Ordovician寒武纪(∈) Cambrian早泥盆世(D 1) 晚志留世(S 3) 中志留世(S 2)早寒武世(∈1)30570(600)硬壳动物繁盛 植物 繁盛 珊瑚礁发育,气候局部量发展盛新元震旦纪(Z/Sn)230裸露动物繁盛地形不平,冰川广布,古代 元 元 古古 (Pt 3)宙代中元古代(Pt 2) 古元古代(Pt 1)太 太 新太古 古 古 代(Ar 2) 宙代古太古 Sinian 青白口纪蓟县纪长城纪200 400 400700500800 1000 普宁 1400 地 阶段1800 台 形吕梁 2500成阶段30002800真核生物出现 (绿藻)原核生出现生命现象开始出现晚期海侵加广沉积深厚造ft 变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成早期基性喷发,继以造ft 作用,变质强烈,花岗岩侵入冥古宙 代(Ar 1)8003800陆核形成地壳局部变动,大陆开(HD)4600:1、表中震旦纪、青白口纪、蓟县纪、、长城纪,只限于国内使用始形成(AR)干燥,造ft 运动强烈早志留世(S 1) 439海生藻晚奥陶世(O 3)加 无脊椎 类 地热低平,海水广布, 中奥陶世(O 2) 71里 动物 及 无脊椎动物极繁,末期早奥陶世(O 1)510东 繁盛菌 华北升起 晚寒武世(∈3) 中寒武世(∈2)60阶 段类 浅海广布,生物开始大繁地史单位表地质年表口诀新生早晚三四纪 六千万年喜ft 期中生白垩侏叠三 燕ft 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 志留奥陶寒武系震旦青白蓟长城 海西加东到晋宁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ft 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中国旅游地理》期末考试a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级 旅游管理 专科 中国旅游地理 试卷( B )2021 学年第 1 学期 …………………装…………………………………订…………………………线……………………………第 - 1 - 页 共 5 页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青海湖古称西海,是我国____________、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中蕴藏着巨大生物资源,这里盛产鳇鱼,供应全国各地。
2、 成都武侯祠内的“三绝碑”为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____________书,名匠鲁建刻字。
3、武汉素有江城之称,长江、汉水将其分为;武昌、____________、汉口三镇。
4、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是指长沙的___________。
5、___________自古以来被视为香港的标志。
6、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是__________。
7、远东最大的东征教堂是__________。
8、位于黑龙江下游同江境内的街津口是__________族的聚居地9、__________内壁画是研究新疆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10、西藏的布达拉宫和____________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蜃景:2、花山岩画:3、文房四宝:4、长江三峡:5、丝绸之路: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中国民族数仅次于印度,位于世界第二位。
2、中国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3、盘山以“上盘之松,中盘之石,下盘之水”闻名,乾隆曾感叹道:“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
4、西安古城的双林寺有“小敦煌”之称。
5、文王庙是我国最早的国家监狱所在地。
6、大雁塔是我国最早的古塔。
7、因特产优质葡萄酒,有“美酒海湾”之称的山西省的烟台。
8、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和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外贸基地,是中国第一大城市。
9、“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描写的乌镇俗称“张厅”的玉燕堂。
10、阿里山山间保留有完好的原始森林,树种多样,是难得的“天然的森林博物馆”。
2020年4月24日练习题及解析--省考每日一练

2020年4月24日练习题1951.长久以来,心理学家都支持“数学天赋论”;数学能力是人类自打娘胎里出来就有的能力,就连动物也有这种能力。
他们认为存在一种天生的数学内核,通过自我慢慢发展,这种数学内核最后会“长”成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数学能力。
最近有反对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数学能力没有天赋,只能是文化的产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反对者的看法?A.10~12个月的婴儿已经知道3个黑点和4个黑点是不一样的B.数学是大脑的产物,而大脑的生长模式早已由基因“预设”C.经过人为训练的大猩猩、海豚和大象等动物能处理数学问题D.绝大多数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只能表示5以下甚至更少的数量1952.距今3.5亿年前,地球进入了泥盆纪中晚期,古生物学家发现了许多那一时期的植物体化石,由于绝大多数化石只保存了植物体的一部分。
因此,他们通常利用植物茎的直径来确定植物体高度。
测定的结果表明:有大量的乔本植物其高度至少达到5米,因此他们推测当时可能出现了森林。
要得到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重要前提是:A.在一些特定的植物中,植物茎的直径与植物本身的高度存在相关性B.只有高大乔木(高度超过4米)才具备构成森林的基本条件C.泥盆世纪中晚期,大气中二氧化碳相对浓度的变化几乎呈直线下降D.这些化石都是生长中的植物被原位保存下来的,能揭示出植物的分布特征1953.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
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由此可以推出:A.一种文明如果没有长期自我封闭,就不会走向衰落B.一种文明如果没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就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C.一种文明如果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就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D.一种文明如果没有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它就没有同其他文明取长补短1954.展览∶铭记∶历史A.广告∶推广∶口碑B.处分∶告知∶结果C.晚会∶庆祝∶节日D.研究∶阅读∶文献1955.清晨,爷爷、爸爸和小磊在同一条笔直跑道上朝同一方向匀速晨跑。
地球上生命大爆发发生在什么时代

地球上生命大爆发发生在什么时代1.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在始于5.42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生命进化进入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在几百万年内,曾经空荡荡的海洋突然间充满了许多新的生命形式,许多生物纷纷出现在地球海洋的舞台上。
这就是化石纪录中揭示的第一次物种大爆发事件——“寒武纪物种大爆发”。
2.奥陶纪物种大爆发近年来,地球生物进化史上曾一度鲜为人知的大事件——“奥陶纪物种大爆发”(又称“第二次物种大爆发”)引起了科学界的浓厚兴趣。
古生物学家断言,这一事件对于地球生物进化的重大意义丝毫不逊于“寒武纪物种大爆发”。
5.1亿年前,也就是奥陶纪之初,地球生命如星火燎原般重新加速进化。
最先是一些海藻类开始大量繁殖,为滤食性生物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叠层石生物再次被排挤出生命进化的舞台,海绵则成为珊瑚礁的主要建造者,珊瑚也加入其列。
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生命演化史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虽然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都与环境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
但每一次物种大规模灭绝后,都会有新的物种出现。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0%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泥盆纪的后期,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泥盆纪是鱼类的时代泥盆纪是地球生物界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由海洋向陆地大规模进军是这一时期最突出、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
第三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
在二叠纪晚期,全球发生了地质历史中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
繁盛于古生代早期的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类有孔虫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绝灭,腕足动物、菊石、棘皮动物、苔藓虫等也遭受严重的打击。
二叠纪时两栖动物大量繁荣,常见的有迷齿类的蝾螈;爬行动物继续发展,代表分子有中龙等;哺乳动物的先驱——温血爬行动物兽孔类开始发展。
第四次生物灭绝发生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
泥盆纪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

泥盆纪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泥盆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标志着陆地植物的首次出现和扩散。
在探索泥盆纪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化石,这些化石提供了关于泥盆纪陆地植物的珍贵信息。
本文将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并探讨它们对地球生态系统和植物进化的重要意义。
1. 泥盆纪的背景泥盆纪是古生代的一个时期,大约处于4.16亿年到3.61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之前,地球上主要是海洋环境,陆地植被稀少。
泥盆纪是陆地生物演化的关键时期,陆地植物的出现使陆地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
2.最早的陆地植物——奥陶纪劳亚藻奥陶纪劳亚藻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陆地植物,其化石发现于苏格兰。
劳亚藻具有细长的茎和类似叶片的结构,它们依靠环境中的水分生长。
虽然劳亚藻不能被视为真正的陆地植物,但它们是陆地植物进化的重要先驱。
3. 第一个出现在陆地上的真正陆地植物——中泥盆纪的禽脚植物中泥盆纪是陆地植物的重要阶段,人们在这个时期的化石记录中发现了禽脚植物。
禽脚植物是最早真正意义上的陆地植物,它们具有根、茎和叶的结构,并通过体内的导管系统输送水分和养分。
禽脚植物的出现使陆地植物的生长更加高效,也标志着陆地植物向更复杂的形态进化。
4. 地球生态系统的变革陆地植物的出现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效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保持并稳定了地球的气候。
陆地植物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源,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和扩张。
5. 泥盆纪陆地植物的进化路径通过分析泥盆纪陆地植物化石,科学家们揭示了陆地植物进化的一些重要特征。
从劳亚藻到禽脚植物,再到后来的种子植物,陆地植物逐渐演化出更加复杂的器官体系和繁殖方式。
这一演化路径不仅是植物进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今天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基础。
6. 对现代生态系统的启示泥盆纪陆地植物的研究还为现代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启示。
对泥盆纪陆地植物的形态、功能和适应性的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现代植物的进化和生态适应能力提供参考。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最初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Amphibian)第一种呼吸空气的陆生脊椎动物,由化石可以推断,它们出现在三亿六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直接由鱼类演化而来,这些动物的出现代表了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期。两栖动物生命的初期有鳃,当成长为成虫时逐渐演变为肺。
1.细趾蟾科
2.龟蟾科
3.塞舌蛙科
4.沼蟾科
5.雨蛙科
6.附蛙科
7.疣蛙科
8.短头蟾科
9.多指节蟾科
10.箭毒蛙科
11.蟾蜍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2.蛙科
13.树蛙科
14.非洲树蛙科
15.节蛙科
16.姬蛙科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
两栖动物-----青蛙
红背箭毒蛙
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陆生脊椎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
负子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距今约三亿六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石林一带还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
大约二亿八千万年前的石炭纪,石林才开始形成。
大海中的石灰岩经过海水流动时不断冲刷,留下了无数的溶沟和溶柱。
后来,这里的地壳不断上升和长时间的积淀,才逐渐变沧海为陆地。
海水退去后,又历经了亿万年的烈日灼烤和雨水冲蚀、风化、地震,就留下了这一童话世界般的壮丽奇景。
远远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苍穹,直指青天,犹如一片莽莽苍苍的黑森林,故名“石林”[1]。
石林的主要游览区李子营石林,面积约12平方公里,游览面积约1200亩。
主要由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和李子园几个部分组成,游路5000多米,是石林景区内单体最大,也是最集中、最美的一处。
进入景区内,但见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态,争奇竞丽。
有的石柱高达40—50米,乍一看,正如一首轶名的打油诗所云:“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
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
”但这里的石头与众不同,它是一幅绝妙的画,每天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人前来驻足观赏;它是一首优美的诗,古往今来有无数骚人墨客把它咏叹吟哦;它又是有灵性和生命的;有双马渡食、孔雀梳翅、凤凰灵仪、象距石台、犀牛望月;有唐僧石、悟空石、八戒石、沙僧石、观音石、将军石、士兵俑、诗人行吟、母子偕游、阿诗玛等无数象生石,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动物外,还有许多酷似植物,如雨后春笋、蘑菇、玉管花等。
有一处“钟石”,能敲出许多种不同的音调。
整个李子营石林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艺术宝库,任凭游客去观察,去发现,去自由驰骋地想象。
景区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移步易景,使人如入迷宫仙境,游者莫不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景区内建有狮子亭、望峰亭、石台、石凳等供人小憩。
景区有很多肖形石,极像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
其中,比较明显且富有情趣的是:唐僧朝观音、猴王诵经、八戒探路、神龟驮经等。
唐僧、观音是相距十数米的两座石峰,从侧面看,是很像唐僧与观音的。
早晨与傍晚,浴着霞光,两尊石像熠熠生辉,很是好看。
早在明代,石林即已成为名胜,但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政府才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认真进行勘察、设计、施工、修筑游路和外面的公路、宾馆、饭店、商场等,给一些象生石取了名,石林才逐渐名扬五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游览[2]石林也可以从距石林6公里的“石航”乘直升飞机鸟瞰,又别有一番情趣。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火把节,石林四周的彝、汉等各族群众都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石林欢庆佳节。
人们在白天举行摔跤、爬竿、斗牛等比赛活动,夜晚则燃起熊熊篝火,耍龙、舞狮、表演民族歌舞。
阿细跳月、大三弦舞则是最受欢迎的传统节目。
成千上万的中外宾客尽情狂欢,通宵达旦。
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人文景观相结合,更使石林锦上添花,撼力倍增。
彝族服饰、路南卤腐、宜良烤鸭、油炸蜂蛹是游览石林值得购买或品尝的特色产品。
彝族的歌舞也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