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教学)

合集下载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幕遮》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背诵全词。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思乡的故事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思乡的共鸣。

2. 新课呈现:
- 教师介绍词的背景和作者周邦彦。

- 学生自读《苏幕遮》,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 教师领学生跟读整篇文章,注意字音和断句节奏。

- 学生自行默读文章,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思乡之情。

-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练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苏幕遮》,并尝试背诵。

4.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词的内容、意境、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等。

5. 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苏幕遮》。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通过诵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碧云天)》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热爱与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苏幕遮(碧云天)》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诗词创作的背景。

2.2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3 诗词翻译对照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诵读、讲解、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幕遮(碧云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

5.2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5 课堂小结5.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碧云天)》,并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评价评价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程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

6.2 教学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7.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词牌特点、韵律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苏幕遮(燎沉香)》的字词理解、句意疏通、诗词意境的感受。

2.2 教学难点诗词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苏幕遮(燎沉香)》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意,疏通全文。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详细讲解诗词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等。

3.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美和价值。

第四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苏幕遮(燎沉香)》全文,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

5.2 结合诗词内容,写一篇关于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5.3 预习下一首诗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6.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诗词背景拓展介绍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她的诗词,进一步理解其文学地位和风格。

7.2 文化知识拓展讲解《苏幕遮(燎沉香)》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词牌的历史、宋代文学特点等。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背景,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的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幕遮(燎沉香)》,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苏幕遮(燎沉香)》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历史时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苏幕遮(燎沉香)》的词牌、韵律、句子结构等,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

2.3 诗歌意象解读解读《苏幕遮(燎沉香)》中的意象,如“燎沉香”、“楼船夜雪”等,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典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燎沉香)》,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分享学习心得。

3.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诗歌的详细解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表达技巧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抄写诗歌、写心得体会等。

4.3 学习报告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苏幕遮(燎沉香)》原文及注释。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诗词鉴赏方法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苏幕遮(燎沉香)》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燎沉香)》,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期间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6.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分享学习心得。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篇中国古典名篇,苏轼的《苏幕遮》常常被用来教学。

在人教版的高二选修中,也将其作为重要的课文之一。

如何为学生设计一节有趣且有收获的《苏幕遮》教学课程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准确理解《苏幕遮》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字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剖析文本,撰写相关的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1. 庖丁解牛式的阐释。

2. 突出作者的文学艺术性。

3. 了解宋代文学特点,理解宋代士人的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从文学的角度剖析《苏幕遮》。

2. 分析《苏幕遮》的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夸张和比喻等。

3. 了解《苏幕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畅谈对其中内容的感悟。

教学方法:1. 阅读课: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的细节和文学技法。

2. 讲解课:对文章结构和文学技法进行剖析,解读文章中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3. 讨论课: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提问,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思考,让学生学以致用。

4. 作业课:设计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剖析文章,整理思路,撰写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手段:1. PPT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详细解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 视频讲解: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学技法。

3. 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质量,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苏幕遮》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苏幕遮》教案、教学设计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苏幕遮》的文学魅力。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艺术手法或诗句进行深入讨论。
2.讨论主题:如“《苏幕遮》中的对仗手法有哪些?”“诗中的意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小组分享: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阐述本组的观点和发现。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苏幕遮》中的美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吗?”
4.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苏幕遮》的初步认识和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详细讲解《苏幕遮》的诗意、文言知识以及艺术手法。
1.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苏幕遮》,分析诗句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等文言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
此外,八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转变,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然而,在文学鉴赏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种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古典诗词可能存在不同的喜好和态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苏幕遮》,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苏幕遮》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等文言知识。
2.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如对仗、象征、意象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味,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幕遮》的诗意画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意,降低学习难度。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掌握《苏幕遮》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范仲淹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苏幕遮》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苏幕遮》中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幕遮》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苏幕遮》的题材和背景。

Step 2:文本解析(15分钟)1. 逐句解析《苏幕遮》的词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分析《苏幕遮》的艺术特色,如意象、韵律、修辞等。

Step 3: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角度分析《苏幕遮》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Step 4:鉴赏方法指导(10分钟)1. 教师介绍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意境等。

2. 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苏幕遮》进行鉴赏。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2. 推荐学生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词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苏幕遮》与范仲淹其他作品的异同,分析其创作风格。

2. 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探究《苏幕遮》在词史上的地位。

七、案例分析1. 选取《苏幕遮》中的经典词句,进行分析解读。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八、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宋代词,进行鉴赏和分享。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诗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升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简介词人辛弃疾及其作品《苏幕遮(燎沉香)》。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韵律美和意境美的欣赏。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写一篇关于诗中情感的短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苏幕遮(燎沉香)》这首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布置了适当的作业,巩固了所学内容。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环节的实施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片(写景)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思考: 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
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 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 度来描写这幅画的?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 荷花。
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举。(视觉)。
·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 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 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 王昌龄《采莲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 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晓出净 慈寺送林子方》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 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 北。——《江南》

一 一 风 荷 举
水 面 清 圆

上 初 阳 干 宿


知人论世 下阕抒怀
思考:浓重乡愁词人需要有情感的依托, 他是怎么排解这一思乡愁绪的呢?
从友人角度落笔 反衬思乡 “梦入芙蓉浦”,借梦境缩短 时 空 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 枝。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 恨两人知。
渔家傲
灰暖香融销永昼,葡萄 架上春藤秀。曲角栏干群雀 斗。清明后,风梳万缕亭前 柳。
日照钗梁光欲溜,循阶 竹粉沾衣袖。拂拂面红如著 酒。沉吟久,昨宵正是来时 候。
诉衷情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 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印 小唇丹。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 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 眉间。
作者思念家乡之人,又不直说,而说 渔郎是否记起自己,不仅把自己对家乡 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更加细腻真切, 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王 国维赞之曰:“词中老杜,非先生不 可”。
问题一: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 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 么情感?
思乡之情
声音清脆 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欣喜 语势连贯 中音中速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伤愁 放慢速度
慢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怅然 喃喃自语
缓慢而深情
苏幕遮,词牌名,原是唐玄 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幕, 一作“莫”或“摩”。代表作 有:范仲淹的《苏幕遮》、周 邦彦的《苏幕遮·海天一色》。
下片(抒情)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 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 舟,梦入芙蓉浦。
• 思考: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 者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
思考: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 直接写思乡,你觉得突兀吗? 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想想联 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 意象?
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 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此时家 乡的西子湖畔,必定满是“水面清 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
家乡,进而发出这样的感叹:故乡 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回去呢?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 入芙蓉浦。”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 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 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 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全 词以如梦如幻的乡愁乡梦结束。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从词的搜 求、审定、考证方面来说,他有集 成和创制的功劳;就其写作功力之成 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
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 妥帖工整;从创作风格来说,清真 词能集北宋词自柳永到秦观、贺铸 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他发展了
柳永以赋为词的铺叙手法,兼取秦 词的柔婉、贺词的艳丽,综合形成 自己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 丽的典雅作风。
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阳 的照射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 荷花,随风一一摇曳生姿,只一个“举”字就将 荷花的动态美、力度美刻画的十分传神.
王国维《人间词话》赞美这 几句说:“真能得荷之神理 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对写法
杜甫在《月夜》中表达思念妻子之 情,是这样表达的:“今夜鄜州月,闺 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明代王嗣奭在《杜臆》中说:“公本思 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 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周邦彦此词, 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
kuī
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
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

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

蓉浦。
佳句赏析
找出你认为这首词 写得最好的句子,细 细品味它妙在何处。

“水面清 圆,一一风 荷举”
——王国维 认为这两句 词,“真能 得荷之神理 者”
西河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 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 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 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 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 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少年游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 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 外燕飞迟。
周美成以旁搜远绍之才, 寄情长短句,缜密典丽,流 风可仰。其征辞引类,推古 夸今,或借字用意,言言皆 有来历,真足冠冕词林,欢 筵歌席,率知崇爱。
【陈元龙集注本《片玉集序》】
深化主题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 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 其他什么情感?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稍慢 低沉
欢快
·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 精神跃然纸上。
·首先,这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 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 而婷婷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 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乎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这两句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 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 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 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 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 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风”造 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 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 《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新自然。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
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 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 论。惟张叔夏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 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 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 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 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 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 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 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自己的父亲,表达诗人对儿女的 思念。
情与景的关系
思考: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样将上片的已经逐渐 清亮的实景与下片所抒发的沉重的羁旅思乡之情 联系起来的呢?
风荷 纽带意象 “芙蓉浦”的梦境和“风荷”意境 暗合
眼前的实景风荷 千里之外的家乡
那梦中的芙蓉浦正是作者灵魂的栖息地,也是作者 的梦中家园.
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 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 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 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 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 《瑞龙吟》(章台路)、《西河》 (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 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 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 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 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作者通
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
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对写法,或曲笔。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
乡赏月,思念自己,以此表达表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
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 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 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 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 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 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 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沈义父:
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 清真最为知音,而无一点市 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 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 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 此所以为冠绝也。
【《乐府指迷》】
陈振孙: 清真词多用唐人诗语,檃
括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 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 甲乙也。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
刘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