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多源多尺度空间数据处理

合集下载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资源时空数据库建设研究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资源时空数据库建设研究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资源时空数据库建设研究王洪;武丰雷【摘要】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共享与管理难题,需要建设地理空间资源时空数据库.以济南市为例,阐述地理空间资源时空数据库的总体设计、技术路线设计、数据库主体建设方案等内容,并对数据库系统的市场推广应用进行介绍.【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2【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数据;数据库;建库【作者】王洪;武丰雷【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211.6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手段对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进行感应、分析、整合,从而对时空中各类需求如公共安全、城市服务、民生、环保、工商业活动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通讯、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营和管理的智慧化,从而为城市中的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城市的和谐、健康和持续地发展[1,2].地理空间资源数据库是智慧城市及各部门专题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资料,也是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础设施之一.海量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分散于不同部门,数据来源和数据格式各异,给数据共享与交流带来极大的困难,如何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管理是智慧城市的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为了对海量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必须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时空数据库.本文以济南市为例,对城市地理空间资源时空数据库的建设进行研究.济南市地理空间数据在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使用存在一定差异,各部门的系统独立运行,导致各个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无法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严重,给城市规划和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地理空间数据本身也存在标准不一致、空间参考不一致、现势性难以得到保证等问题,为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需要建设济南市地理空间资源时空数据库系统,系统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1.1 总体目标济南市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为导向,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集成与整合济南市现有的基础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资源,建成多源、多类型、多尺度、多时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地理空间数据的维护更新和共享交换机制,为济南市政府、企业、公众提供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为智慧济南建设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集成与整合提供空间基础定位基准,促进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推动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而促进城市的信息化.1.2 建设内容项目建设是在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环境支撑下,建立全市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体系,完成现有的DLG、DOM、DEM、大地测量控制点、地下管线、地名地址数据[3]、名泉数据等的数据库系统,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项目建成后,应采用先进的外业数字化测量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通讯技术等,实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更新与维护,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全面性、权威性.1.2.1 标准体系建设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结合济南市实际情况,建立济南市地理空间数据的标准与规范体系,包括基础地理要素的分类编码和分层标准、数据处理标准、数据建库标准等.1.2.2 软硬件与网络环境建设全面改造和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的软硬件与网络环境,包括主服务器系统、备份服务器系统、数据存储阵列、内部局域网等.1.2.3 地理空间资源时空数据库建设基于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和ArcGIS软件体系,结合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对空间数据组织、管理、数据结构上的技术要求,建立济南市地理空间资源数据库.主要包括DLG数据库、DOM数据库、DEM数据库等.1.2.4 地理空间数据管理与发布功能开发开发济南市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的管理与发布功能,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数据组织、数据处理、入库更新、数据浏览、空间查询、维护、共享与交换等功能,为地理空间数据的持续更新和完善提供软件工具支持.1.2.5 数据采集与更新维护在项目后,依据竣工测量、动态更新测量、管线探测、规划报建等的成果数据,用以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并促进不同比例尺地理要素之间的联动更新.1.3 总体框架济南市地理空间数据库总体框架可以分为支撑层、数据层、组件层和业务层,如图2所示:1.3.1 支撑层支撑层是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包括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行环境体系两部分,该层贯穿于整个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包括数据规范、服务规范和应用规范;运行环境体系包括网络体系、服务器、存储备份系统、安全保密系统和环境设施等.1.3.2 数据层数据层主要包括DLG数据、DEM数据、DOM数据、大地测量控制点数据、元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影像数据、高程数据等.数据的存储管理等都由对应的数据管理系统来实现.1.3.3 组件层通过组件技术将应用功能分解构建为通用的、强大的、可配置的功能组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面:组织、存储、安全、备份.既各自具有独立的解决方案,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数据库管理的一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空间数据库管理的基本功能,共同支撑数据库应用.1.3.4 业务层业务层面向系统使用者,通过采用工作流引擎规范化数据管理业务,实现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入库、更新、分发、产品制作等业务.数据更新业务是一个面向数据库的数据工程,机制和技术流程来保障,需要与生产系统进行有机的配合.产品制作是信息化测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系统提供标准地形图和任意范围的地形图制图.数据分发功能面向专业用户的数据分发服务.2.1 标准规范编制技术路线标准规范编制的总体技术路线:首先广泛收集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和项目基础性规范,然后对所收集的规范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参照性规范,在此基础上根据济南市的实际情况形成项目适用的标准规范.总体技术路线如图3所示.2.2 数据建库技术路线建库工作采取以下技术路线:(1)空间数据统一采用Oracle进行存储管理;(2)以统一的标准规范指导数据库设计,并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作为表达工具;(3)采用统一的空间坐标参考,便于数据的交换;(4)入库数据整理加工和质量控制采用成熟的数据处理技术,构建智能、高效的数据加工整理平台;(5)通过数据入库质检一体化和批量任务并发入库等方式确保数据建库质量和效率.2.3 数据更新技术路线(1)通过传统动态更新测量、竣工测量、航空摄影测量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获取有效的更新数据源;(2)使用增量式更新、替换更新等多样化方式实现数据更新以及历史数据的存储管理;(3)采用合适的方法存储和管理历史数据,将地理实体的整个生命过程记录下来,为历史数据回溯奠定基础.3.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子库建设根据数据类型不同,本项目将建成DLG数据库、DOM数据库、DEM数据库、地下管线数据库、大地测量控制点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和名泉数据库等7个不同的子数据库,如图4所示.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对海量、多源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管理,为人们提供实时的、动态的、准确的、可靠的、可以直接共享的基础数据信息.3.1.1 DLG数据库[4]作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子库之一的DLG数据库,其数据主要来源于基础测绘成果的地形图数据.DLG数据库是以矢量数据结构存储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等内容,包括这些地理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及相关属性信息.该数据库是多尺度集成的数据库,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1∶500 DLG数据库,覆盖济南主城区520 km2;(2)1∶2 000 DLG数据库,覆盖济南六区北部1 872 km2;(3)1∶5 000 DLG数据库,覆盖济南六区北部1 700 km2;(4)1∶10 000 DLG数据库,覆盖全市域8 300 km2.3.1.2 DOM数据库[4]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数字正射影像,其中包括卫星遥感影像和航空影像.为了将多种分辨率的影像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在数据入库时通过构建影像金字塔,逐层逐块建立多级索引结构,形成无缝的任意比例尺的数据库.根据影像数据比例尺不同将影像数分别建成1∶2 000,1∶5 000和1∶10 000的数据子库.在此基础上,对同一比例尺的影像数据按照倍率的方法建立适当层数的金字塔,增加一定的数据量,提高数据显示效率.具体涉及内容包括:(1) 1∶2 000 DOM数据,覆盖济南六区3 300 km2;(2) 1∶5 000 DOM数据,覆盖济南六区3 300 km2;(3) 1∶10 000 DOM数据,覆盖济南全市域8 300 km2.3.1.3 DEM数据库作为基础地理数据,DEM在测绘、水文、气象、地质、农业、工程建设、军事、导航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济南市现有的DEM数据格网间距为10 m,比例尺为1∶10 000,覆盖济南市六区.但是,该数据格网间距较大、精度不高且覆盖区域内还有很多空洞,后续会进一步加大济南市DEM数据生产的力度.3.1.4 地名地址数据库以现有的地名地址数据为基础,经过标准化处理、重点检查、空值检查、坐标转换、编码体系转换、标准化处理等加工生产,完成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实现各类专题数据与地理实体数据的挂接[5].3.1.5 地下管线数据库通过对已有地下管线进行普查,建立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通过对新建设地下管线的及时测量实时更新地下管线数据库.本次地下管线数据库建设的内容为:给水、电信、电力、排水、煤气、热力、工业管道等各类综合管线约1.8万公里的数据库.3.1.6 名泉数据库名泉数据库是在名泉普查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化信息管理技术将整个泉水普查信息建立泉水信息库.在名泉数据库中,将明确标出每一处泉水的坐标、远中近景照片、出入方式、岩层结构、泉池大小、表现利用形式、历史故事传说等,并可绘制“泉水游览图”.3.1.7 大地测量控制点数据库[6,7]各类大地测量要素都采用通比例尺方式存储,适用于不同比例尺的同类大地测量要素存储在同一个物理分层.每类大地测量要素的属性数据存储在对应的点之记表、托管书表和成果表中,通过编号字段相互关联.GPS网、水准路线等存储在相应的表中,通过点位列表字段与控制点进行关联.3.2 主要技术参数3.2.1 空间参考技术参数空间参考基准:1993年济南市独立坐标系,坐标单位为米;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比例尺:地理实体成果数据涵盖四个比例尺,分别是1∶10 000,1∶5 000,1∶2 000,1∶500;其比例尺代码分别为:G,H,I,K.3.2.2 数据质量技术参数数据精度:数据规整过程中应保证与源数据精度一致,不得损失、破坏或降低原始数据精度;成果数据相邻图幅的要素要严格接边,包括数据几何接边与属性接边.由于整合时所使用的数据源不同而引起的相邻图幅无法接边的情况,需要在项目技术总结中说明.现势性:成果数据的现势性原则上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3.2.3 数据库建设指标数据资源是数据库的基础,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共享和服务质量.要求数据资源应建立在严格一致的时空参照框架上,必须保证数据内容精准、种类完备、现势性强、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应满足以下几点内容:(1)形成济南市城市空间信息资源体系,对济南市地理空间数据资源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2)完成济南市现有所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理、建库、质检与入库工作,形成日常更新体制和更新技术;(3)形成专业测绘、公众专题数据处理与产品制作能力.系统建成后将兼有公益性和商业性两大服务功能,其产业化前景和规模化效益是十分可观的.系统将广泛应用于测绘工程、卫星导航、城市规划、智能交通、环境监测、国土资源调查等领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其应用领域如图5所示.4.1 城市概况普查根据国务院要求,济南市将开展地理市情普查工作,济南地理空间资源数据库将为济南地理市情普查提供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第一手的地理信息数据,将在济南市情普查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5].4.2 国土资源调查将济南市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大比例尺地图数据作为国土资源“一张图”的重要基础数据,纳入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进行管理、更新和应用,提供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服务;通过地政、矿政等行政审批和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市、县两级直接调用,为国土资源业务人员网上办理建设用地报批、土地征收、土地供应、登记发证、执法监察、矿业权审查、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等业务提供直观的空间定位基础.4.3 城市自动气象站观测系统以气象业务数据库、城市专题数据库和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气象地理信息Web管理与分析体系,同时基于GIS丰富的数据表现功能,搭建自动气象站气象地理信息Web共享与发布体系.4.4 交通、物流等行业根据国家、山东省和济南市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和有关要求,同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联系,以将北斗导航定位服务应用于城市公交系统为突破口,逐步延伸到出租车管理、公安、消防、物流等行业.4.5 名泉景点导航泉水信息库建立后,将会对济南市的泉水旅游提供技术支持.这些泉水数据加入GPS导航系统,市民可自助找到每一处泉水,进行自驾游.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处的查询机上,游客也可以手指轻点,尽览济南泉水的全貌.城市地理空间资源时空数据库是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一部分,服务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本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多源、多类型、多尺度、多时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分层管理、信息查询、空间分析、制图输出功能,而且具有数据更新维护功能,保证了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9],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相关文献】[1] 杨乐.鄂尔多斯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2] 李杰.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融资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3] 丁林可,王娟,宋珂,等.数字焦作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4,12(6):54-57.[4] 罗亮.数字长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D].长沙:中南大学,2011.[5] 刘成宝,杜洪涛,张坤.面向地理国情普查的济南市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9):66-68.[6] 孙波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相关处理技术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3):291-292.[7] 林键.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管理技术方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8] 李忠宝.空间技术支持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卫星应用,2012(2):9-16.[9] 史琼芳,肖昶,聂小波,等.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北京测绘,2012(5):40-43.。

重庆渝中半岛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模型构建与应用

重庆渝中半岛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模型构建与应用

doi: 10.3969/j.issn.1007-1903.2023.03.008Vol. 18 No.03 September, 2023第 18 卷 第3期 2023 年 9 月重庆渝中半岛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模型构建与应用陈星1,温金梅1,郑志林1,王昕亚2(1.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重庆 400700;2. 重庆市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 400013)摘要:为解决城市规划建设中突出的地质问题,重庆市开展了渝中半岛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提出了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模型建设总体思路,总结了模型在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数据管理轨道交通规划选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等方面的应用经验,提出了三维模型在服务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渝中半岛;三维模型;地上地下一体化;辅助决策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3D modeling with ground and underground integration in Yuzhong District Peninsula, ChongqingCHEN Xing1, WEN Jinmei1, ZHENG Zhilin1, WANG Xinya2(1.Geological Exploration Team 208 of Hydrogeological & Engineering of Chongqing Bureau of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Chongqing explor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 , Chongqing 400700, China;2.Yuzhong District Planning and Natural Resources Bureau, Chongqing 400013,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minent geological problems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hongqing has carried out geological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the Yuzhong Peninsula. A general plan has been made to create an integrated 3D model of 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odel application experience in urban rail transit line selectio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and so on.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3D model in urban safety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and urban operation management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Keywords: Yuzhong Peninsula; 3D modeling; integration of ground and underground; supporting decision-making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系统安全、城市安全运营、未来地下空间合理规划布局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凸显。

智慧城市_广州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智慧城市_广州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智慧城市_广州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虚拟现实实施过程中,第一步是要_______参考答案:收集素材2.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是_______参考答案:BDS3.大数据的核心是______参考答案:预测分析4.智慧城市发展愿景涉及的关键词包括透明、高效、安全和_______参考答案:可信5.规划仿真系统中,_______功能使得大众可以通过浏览器来浏览城市三维信息,并实现必要的规划应用参考答案:网络发布功能6.现实地理世界空间结构与空间关系各要素(现象)的数量、质量特征及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数据集的“总和”是________参考答案:大数据7.构成神经网络的最基本单位是_______。

参考答案:神经元8.假彩色影像中,植被为____色参考答案:红色9.“数字城市”亦是“数字地球”的_________参考答案:无数个重要的节点10.智慧城市可以理解为是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________参考答案:人工智能11.在2016年,18次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被DeepMind公司的_______打败。

参考答案:AlphaGo12.武汉市从_______年开始成为全国数字化第二批试点参考答案:200613.______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最重要空间参考答案:城市14.____________的建立和表达直接关系到三维城市模型的整体显示效率和真实表现力。

参考答案:LOD15.称赞城市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是一项“世界级成功案例”是()参考答案:比尔盖茨16.导航软件中语音导航和语音查询路线是体现GIS_______的功能。

参考答案:自然语言处理17.在飞机上用航摄仪器对地面连续摄取像片,结合地面控制点测量、调绘和立体测绘等步骤的测量方式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航空摄影测量18.解决领先的信息技术创新与滞后的管理体制改革之间的矛盾的途径是()参考答案:网格化管理系统19.北京东城区在国内首推的__________城市管理模式解决了城市管理难题,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SuperMap数字化城市管理解决方案——应用——V1.1

SuperMap数字化城市管理解决方案——应用——V1.1

SuperMap数字化城市管理解决方案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应用软件事业部1概述进入90 年代随着GIS(地理信息系统)、 MIS(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OA(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多的城市已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中。

目前我国已将数字城市的核心技术GIS 平台软件的研制列入国家“九五”和十五“863”计划的重中之重项目,将数字城市项目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业发展作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首要产业。

SuperMap在自主知识产权的GIS软件平台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产化的城市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解决方案。

2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总体构架2.1系统体系构架图信息资源平台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之上,以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共享、交换、整合和互操作为核心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同时也是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核心平台,平台由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整合和互操作的框架协议、标准规范及支撑功能的物理载体、公用基础性的软件和数据库构成。

其中公用基础数据库主要以电子政务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和宏观经济数据库为核心。

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形成以信息资源平台为中心的电子政务体系结构。

以信息资源平台为中心的电子政务体系结构可以避免传统的以部门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形成网络体系结构带来的弊端,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

该模式的体系机构如下图所示:图1.模式体系结构2.2数字化城市管理服务平台数字城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整合城市信息资源,以市政管理、综合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为切入点,以区为统一受理、指挥调度、监管督察、评价中心,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标准化和动态化,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城市市政环境"、“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的多目标的综合管理和协调发展。

测绘技术中的多源数据融合与多尺度地图制作方法

测绘技术中的多源数据融合与多尺度地图制作方法

测绘技术中的多源数据融合与多尺度地图制作方法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和数字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源数据融合与多尺度地图制作方法在测绘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地图的精度和可视化效果,还可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地图制作。

多源数据融合是指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数据,通过适当的算法和技术手段,实现不同来源的数据融合,从而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地图信息。

在多源数据融合的过程中,要考虑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光谱特征、时间特性以及精度等方面的差异。

一个常见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是基于像元级别的融合。

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像元级别的匹配和加权,将不同源数据的像元融合为一个像元,从而实现数据的融合。

另一种方法是基于对象级别的融合,通过提取不同源数据中的地物对象,进行对象级别的匹配和融合。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保留地物对象的几何形状和空间关系。

多尺度地图制作方法是指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将地图信息表现在不同的尺度上。

在地图制作的过程中,不同尺度的地图需要考虑地图元素的分辨率、内容的变化以及样式的调整。

在传统的地图制作中,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人工绘制不同尺度的地图,这种方法耗时耗力且容易出现绘制错误。

现代的多尺度地图制作方法则通过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算法实现。

利用地图数据库和地图制作软件,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调整地图的尺度、地图元素的显示方式以及样式的变化。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节省制图时间,还可以提高地图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多源数据融合与多尺度地图制作方法可以结合使用,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地图制作。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综合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建筑物高程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生成不同尺度的城市地图。

通过在不同尺度上展示城市的地貌、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等信息,可以帮助规划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从而提出更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议。

此外,在应急响应和灾害管理领域,多源数据融合与多尺度地图制作方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对数字城市的认识及想法

我对数字城市的认识及想法

浅谈我对数字城市的认识及想法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我国数字城市起步虽然较发达国家慢,但呈现出较大的发展势头。

数字城市的发展,将会推动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深刻变革。

数字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技术、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为支撑,更需要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来护航,以及市民信息素质的普遍提高。

当然一个城市数字化水平还要受到其资金的影响。

因此,我国各城市数字城市的建设状况也参差不齐。

然而,数字城市这个概念同“生态城市”这些词一起,成为当前城市新的发展方向,好多城市都只是一种盲目的追求,有些城市条件并不允许,但还是依然打着数字城市的口号;或者有些城市,虽然投入大量资金,但技术不到位,还是没有真正实现数字化,或者做的只是表面功夫,并没有真正系统地实现数字城市的理念。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关于电子政务的报道,现在我国鼓励各级政府成立网站,公开政务情况。

虽然好多城市都成立了自己的政府网站,但好多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

记者试图打开一些政府网站,发现有些政府网站根本无法打开,有些即便打开,却看不到什么实际内容,或者消息都很滞后,没有及时地更新,网站形同虚设。

这样看来,无非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万事开头难,总的来说,我国数字城市的建设还是有一定发展的。

据报道,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目前,已有12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400多个城市建设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设了综合或专业管网管理系统,还有1O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

“数字城市”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已经涵盖了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以成都市为例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以成都市为例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成都市为例摘要:智慧城市是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时空大数据作为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对时空数据多源汇聚、智能处理、深度融合、共享交换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结合成都市时空信息云平台项目建设,探讨构建全市时空大数据管理系统框架、关键技术及系统成果。

实践证明,该系统能够为各级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坚实的“时空底座”服务。

关键词:时空大数据;资源体系;数据管理时空大数据是时空信息、自然人文及社会信息的融合体,是重要的大数据之一[1-2]。

时空大数据的价值在于信息的分析、知识的生成、事件的预测与决策[3]。

通过时空大数据的治理融合、挖局分析可揭示区域发展规律,它是智慧城市开展城市治理应用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信息支撑[4]。

目前,时空大数据应用逐渐朝智能化的高级形态发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更加精准、实时、全面的反应城市发展变化规律,为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全过程、全方位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5]。

本文将以建设全面覆盖、多端融合、智慧联动的“时空底座”为目标,结合成都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经验,提出了支撑各领域智慧应用的时空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模式。

1总体架构时空大数据管理系统作为时空信息云平台的核心支撑对象,通过对基础地理、政务、运营和感知等多源异构数据智能汇聚、多态存储、融合治理、深度挖掘等加工后,可向时空信息云平台前端(如门户)提供辅助决策分析的信息知识服务。

系统架构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系统层、应用层四个层级,及制度保障、安全保障体系。

1.1基础设施层由核心机房和电子政务云平台两部分组成,分别对应敏感涉密空间数据和政务共享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基于云计算架构,形成可按需服务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容器环境,满足时空大数据的重型运算需求。

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8Special report特别报道城市信息模型(CIM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 )、建筑信息模型(BIM )、物联网(IoT )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广州市城市信息模型(CIM )平台。

201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广州市纳入城市信息模型(CIM )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建设智慧城市基础平台。

广州市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监测与研究中心承担了广州CIM 平台的建设工作,目前,已经构建起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和城市级CIM平台标城市信息模型(CIM )平台9Special report 特别报道D C SE 准体系。

广州CIM 平台集成了智慧广州时空信息云平台、“多规合一”管理平台、“四标四实”、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等多个来源多种格式的数据,并大力推动新建项目BIM 入库,目前共汇聚了278个BIM 模型,用地面积约2.8平方公里。

结合城市现状开展了三维建模,构建起全市建筑白模以及城市重点区域550平方公里现状精细三维模型,形成全市“一张三维底图”。

广州CIM 基础平台提供了海量数据的高效渲染、模拟仿真、数据分析、物联监测等能力,同时,提供数据服务和二次开发接口,支持向全市各委局办开放数据服务和定制业务应用场景,目前已建立起CIM+智慧工地、CIM+城市更新、CIM+智慧园区、CIM+智慧社区等典型应用,并作为三维底座支撑了“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的建设,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提供了理念支撑。

南京市城市信息模型(CIM )平台。

南京市基础平台基于WebGL 开发, B/S 架构,无插件、客户端无需部署,通过浏览器输入地址即可直接访问。

平台融合了城市精模、精工白模、倾斜摄影、BIM 模型等多源多尺度全空间数据信息,形成覆盖南京市全域的CIM 全息底板。

在CIM+应用层面平台开展了基于BIM 的智慧楼宇管理,接入IoT 数据,实现传感信息的实时接入和可视化展示,使平台具备了数字孪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3基于文件方式的影像数据的组织与集成 工程—区域—层的方法来组织数据,以图 幅为单位保存数据。 遥感影像与数据库中的属性数据的关联: 遥感影像的文件名与数据库中对应的属性 数据进行连接,建立元数据库,遥感影像 的数据查询一般是通过元数据或数据库中 的属性数据进行的。
基于文件方式组织空间数据的优缺点
4.1多源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1.1基于语义映射的异构数据转换 为什么研究语义映射?

不同部门、技术方法、数据采集、处理、建库、 分析和管理 异构的空间数据库 数据与软件相关 研究如何实现异构数据的访问
1)语义映射的基本原理 语义映射是一组源类在目标域内类的重分类,或者一 个集合中的每个元素与同一或另一集合中的元素相对 应规则 设O1是源类可直接观察的属性;O2是源类的隐性的观 察,由源类的属性需要由源类的语义上下文推出, R 为目标类的分类规则, C为按照R分类的目标类集, 即C={C1,C2,…,Cn} ,则源类与目标类之间的语义映射 M为
第4章数字城市多源多尺度空间 数据的处理与集成
信息系统集成:根据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 或子系统的要求,对多种产品和技术进行 验证后,把它们组织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 案的过程。 • 思想 指导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分布实施 的方法和策略 • 技术 把分散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 的有机整体的一种操作
地球空间数据集成的观点:
DWG数据转换为 数据转换为Coverage 数据转换为
转换规则文件
4.1.2遥感影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的种类及其特征
(2)遥感影像的数据处理
①影像配准
使两景影像对应的像元的位置保持一致,是进行 影像融合的前提和关键
②几何纠正
由于影像成像过程中受到飞行器姿态(侧滚、俯 仰、偏航)、高度、速度、地形起伏、地球曲率、 大气折射等因素的影响,影像往往存在一定的几 何变形,变形表现为像元相对于地面目标实际位 置发生平移、缩放、旋转、仿射、扭曲、挤压等, 针对几何形变的进行的误差校正为几何纠正。
(b)乘积变换
乘积变换融合算法按下式进行:
D*B=DB
D为全色影像的灰度值,B为多光谱影像的灰度值。DB为 融合后的影像. (将两幅图像对应的像素值进行元素对元素的乘法操作) 作用:通过乘积变换融合得到的融合图像其亮度成分得到增 加,达到增强图像的目的,同时也也实现了数据压缩
(c)比值变换
比值变换是将两个影像对应的波段直接做商运算, 以消除共同噪声,计算两个影像的振幅偏差,从 而分离出两个影像的差异,其表达式为: Pi= Ppansi * Pxsial / Psynpani 其中Ppansi为高分辨率全色影像,Pxsial为多光谱影 像I波段灰度,Psynpani为与多光谱影像匹配后全色 影像灰度。 对于地形起伏比较大的地区,采用比值变换可以 消除地形起伏造成阴影的影响。
数学意义:对一组多光谱图像,利用KL变换 矩阵进行线性组合,而产生一组新的多光 谱图像 特点:变换前个各波段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经过主成份变换,输出图像的各分量之间 具有很小的相关性。变换后的新波段各主 分量所包含的信息量呈逐渐减少趋势,第 一主分量集中了最大 的信息量,第二、第 三主分量的信息量很快减少,最后的主分 量信息几乎为零,包含的全是噪声
(3)影像融合 (a)主分量变换(KL变换)
主分量变换是针对超过3波段的影像进行融合。它 是将图像按照特征向量在其特征空间上分解为多元 空间,经过变化可以将噪声向量剔除,保证融合影 像信息良好。主分量变换后,第一、二,三分量一 般占信息总量的97%以上。
将庞杂的多波段信息用尽可能少的波段表示出 来,从而压缩数据。
几何纠正步骤:
1、在图像上和对应的地形图上寻找一些典型地物 (或GPS实测的点)作为控制点; 2、查找和计算这些控制点的图像坐标和地面坐标 3 3、按某种数学变换关系进行几何纠正,如多项式纠 正、共线方程纠正
(1)多项式纠正 利用地面控制点的图像坐标和其同名点的地面坐标 通过平差原理计算多项式中的系数,建立图像坐 标与大地坐标的数学对应关系,然后用该多项式 对图像进行纠正,将变形图像空间的像元转换为 大地坐标的空间的像元。
1) GIS功能观点 数据集成是地理信息系统 的基本功能,主要指由原数据层经过缓冲、 叠加、获取、添加等操作获取新数据集的 过程; 2)简单组织转化 数据集成是数据层的简单再 组织,即在同一软件环境,栅格和矢量数 据之间的内部转化或在同一简单系统中把 不同来源的地理数据组织到一起。
3)过程 地球空间数据集成是在一致的拓扑空间框架中, 地球表面描述的建立或使同一个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不 同数据彼此之间兼容的过程。 4)关联观点 数据集成是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关联。 ESRI认为数据集成是在数据表达或模型中空间和属 性数据的内部关联; David Martin数集成不是简单地把 不同来源的地球空间数据合并在一起,还应该包括普 通数据集的重新建模过程,以提高集成的理论价值。
O1 ∧ O2 ∧ R ⇒ M (cs , ci ), ci ∈ C

ci = M (cs ) cs ∈ O1 ∧ O2 , ci ∈ C = R (O1 ∧ O2 )
2)基于空间关系的语义映射 拓扑关系
点集拓扑理论,九交矩阵描述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 相离、相邻(相遇)、相交、覆盖、包含,在内 部,同一
∂A I ∂B A0 I ∂B A− I ∂B TOP ( A, B ) = ∂A I B0 A0 I B0 A− I B0 ∂A I B − A0 I B − A− I B−
TOP( A) = {disjoint, meet, overlay, contain,within, cover,coveredby , , equal}
遥感影像纠正时要注意的问题:
• 控制点均匀分布。为保证影像几何纠正的精度,应当使控 制点均匀分布在影像上。 • 控制点的数目。地面控制点越多,校正精度越高,测绘与 计算的工作量就越大,反之亦然。变换关系多项式的阶数 越高,所用的地面控制点越多,校正精度越高。所以在进 行几何校正时要选择和控制控制点的数目,不能太多也不 能太少。根据经验,一幅遥感图像一般选择16-20个控制 点。 • 原始影像质量要好,能容易判断特征点。参考矢量图的特 征点、线、面要明显,也容易判读. • 纠正模型合理。一般情况可采用多项式纠正。对于地形起 伏较大的地区,应当采用共线方程进行纠正。
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影像纹理数据、多媒体数据等都采用文 件系统进行存储,文件格式以及数据组织方式由开发者自己定 义(如ArcGIS、MapInfo等)。这种管理方式简单易用容易实 现,在数据量不是很大,对数据不涉及并发操作等情况下,可 以发挥积极作用,但随着数据量的激增,数据类型的多元化、 数据应用系统都运行在网络上,这种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 空间数据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文件的安全性不容易控制, 而且效率低,任意引起共享冲突,难以满足网络环境下的应用 系统要求。同时这种基于分幅思想的的GIS空间数据组织方式 具有地理实体完整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数据的分布式管理, 不利于数据共享。
• 其中,(x,y)控制点的图像坐标, • (X,Y)为控制点的地面坐标 • 多项式的项数N与其阶数n关系
• 利用已知控制点的坐标值按按最小二乘法 原理求解多项式的系数
一次多项式:纠正图像因平移、旋转、比例尺变化 和仿射变形等引起的线性变形 二次多项式:纠正二次非线性变形
(2)共线纠正 当地形起伏较大,且多项式纠正的精度不能满 足要求时,要使用共线方程进行纠正。
数据集成是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地球空间数据逻辑 或物理上的有机集中。有机是指数据集成时充分考虑了数据的 属性、时间和空间特征、数据自身及其表达的地理特征和过程 的准确性。
空间数据集成的层次: • 概念层:数据集成的方式方法等概念模型 • 逻辑层:数据集成模型的逻辑表达 • 物理层:数据集成的具体体现
基于文件方式的数据组织
4.2.2基于文件方式的矢量数据的组织与集成 数据组织 一般是将研究范围划分成若干个区域, 在区域的基础上再分层,形成工程—区域—层的 方法来组织数据。在实际建库过程中,为便于数 据采集、处理和更新,以图幅为单位保存数据, 在图幅内再进行分层,每一个要素或每一类要素 赋一个唯一编码(标识码),相关的属性数据则 采用关系数据库进行管理,在关系数据库中也需 要对每一条记录赋一个唯一编码(标识码), 空 间要素与属性记录之间采用这个唯一的编码进行 连接,以实现图形和属性数据之间的相互查询 (ArcGIS),并建立适当的地图索引。
4)应用实例
将DWG格式的1:500、1:2000的地形图转换为 Coverage格式的地形图 (1)源数据的基本情况 地物按照代码进行了分层,房屋、水系、道路等 用多义线表示,房屋的层数、高程点的高程值是 作为注记标注在图上 (2)目标数据 用封闭的多边形描述面状要素,房屋的层数和高 程值为要素的属性
• 小波变换 • 加权变换
(4)影像后处理 遥感影像经几何纠正和融合后,还须进行适当的后处理, 以进一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增强专题信息,特别是纹 理信息。 (a)直方图调整 对反差较低、亮度偏暗的融合图像,调整输入输出范围, 改变反差系数进行线性拉伸,使其各色直方图达到或接近 正态分布。轴出范围一般定为0~255,而在输入范围的选 择中,对低亮度端的截去应镇重,虽然可以消除部分噪声, 但容易损失掉机场、道路、城区等高亮度细节,应当尽可 能少地截去。分色调整还应尽量保持总体色彩平衡。
间数据转换
源数据到目标数据的映射,主要包括: ① 数据模型的描述 要素的表达方式,坐标记录、属性记 录、要素之间的联系 ② 要素类型的定义 如何定义要素,如点、线、面、弧段、 圆、椭圆 ③ 模型之间的映射 模型A中的要素和模型B中要素的对应 关系 ④ 转换规则 是在模型映射的基础上,为实现数据转换而 对源数据进行的各种空间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