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物质的鉴别推断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

物质的判断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判断方法和实验步骤,掌握物质的判断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判断方法和实验步骤。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者一个实物,引起学生对物质的判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物质的判断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介绍物质的判断的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判断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 实验演示(15分钟)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如通过观察物质的颜色、形状、溶解性等特征判断物质的性质,进行实验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判断物质的性质。

4. 实验设计(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一个小组设计一个物质的判断实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选择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但要求实验设计合理、可行,并能够判断出物质的性质。

5. 实验操作(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操作,注意安全。

学生可以相互协助,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6. 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7. 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物质的判断方法和实验步骤,归纳物质的判断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8.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物质的判断实验,引起学生的思量和探索,拓展学生对物质的判断的兴趣和了解。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物质的判断的原理和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量。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

物质的判断说课稿【物质的判断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次说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判断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物质的判断。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征,掌握物质的判断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说课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判断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说课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物质的判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在家中发现了一块未知的物质,他想知道这是什么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匡助他进行判断呢?”让学生思量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2. 展示与讲解(10分钟)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并讲解它们的性质和特征。

例如:水的性质是无色、无味、透明、易流动等。

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对物质的性质有直观的认识。

3. 学习与实践(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分析和判断物质的性质。

例如:将一些未知的物质放入不同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并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判断结论。

4. 总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归纳物质的判断方法。

例如:观察物质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通过触摸、闻味等方式获取更多信息;通过对照和分析得出判断结论等。

5. 拓展与应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量和讨论。

例如:小明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未知的液体,他想知道它的酸碱性,你们能匡助他进行判断吗?通过讨论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物质的判断。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运用所学的判断方法进行物质的判断,并写出判断过程和结论。

五、板书设计物质的判断方法:1. 观察物质的性质和特征2. 比较和分析不同物质之间的差异3. 运用其他感官获取更多信息4. 判断物质的性质和特征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分析和判断物质的性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推断方法,掌握物质的性质与推断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物质的推断。

二、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物质的推断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物质的推断。

三、说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物质的推断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2. 概念讲解(10分钟)首先,向学生介绍物质的推断的概念,即通过观察物质的性质,推断物质的种类或性质。

然后,讲解物质的性质与推断的关系,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性质可以提供推断的线索。

3. 实例分析(15分钟)通过几个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物质的推断。

例如,给学生展示一种未知物质,要求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质地等性质,然后推断其可能的种类或性质。

4. 探究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种未知物质,并要求他们观察物质的性质,进行推断。

每个小组推断完成后,让他们交流并比较推断的结果,让学生从中总结推断物质的方法和技巧。

5.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复杂的实例,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物质的推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6. 归纳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物质的推断方法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质的探索和思考。

四、说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实例分析、小组合作、拓展应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

五、说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或视频、未知物质样本、小组活动材料等。

六、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小组活动的成果来进行。

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物质的推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说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质推断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推断不同物质的性质。

八、说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推断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物质的推断。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推断方法,掌握推断物质性质的基本步骤,能够运用推断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推断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2. 教学难点:运用物质的推断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石蜡、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实验材料(铁钉、铝箔、铜片、锌片等)。

2. 教学资源:课件、实验指导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者一个实物,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推断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物质的推断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物质的推断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3.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推断物质的性质。

例如,将铁钉和铝箔放入试管中,加入盐酸,观察其反应,推断出铁钉是铁质的。

4. 学生实验(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推断物质的性质。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铜片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推断出铜片是金属。

5. 实验总结(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物质的推断方法和规律。

6.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质推断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通过观察和实验推断某种未知物质的性质。

7. 归纳概括(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帮助学生加深对物质推断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实验设计方面,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

物质的判断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判断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判断,掌握一些常用的物质判断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的判断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让学生能够灵便运用物质判断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PPT、实验器材、实验化学品。

2. 学生实验材料:不同物质的样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或者实物,引起学生对物质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物质的观察和判断的欲望。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PPT讲解物质的判断方法,包括外观观察、物理性质观察和化学性质观察。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不同判断方法的应用场景。

3. 实验操作(20分钟)将准备好的不同物质样本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根据所学的判断方法,观察物质的外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判断。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匡助。

4. 实验结果总结(10分钟)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总结。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判断结果进行汇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比较。

5.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拓展学生对物质判断方法的应用。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判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6.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物质的判断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预物质的判断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拓展了学生对物质判断方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能够积极参预实验和讨论。

但是,部份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纠正。

此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质的判断方法。

物质的推断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推断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推断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性质及推断方法,掌握物质推断的基本步骤。

教学重点:物质的密度、溶解性、燃烧性等性质,以及根据这些性质进行物质推断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正确的推断方法推断物质的性质。

教学准备:实验用物质、试管、试剂、天平、酒精灯等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提问或展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入主题,例如:我们平时是如何辨别不同物质的?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我们推断物质的性质?
二、实验操作(15分钟)
1. 密度实验:将不同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沉浮,以此推断物质的密度。

2. 溶解性实验:将不同物质加入水中观察是否溶解,以此推断物质的溶解性。

3. 燃烧性实验:用酒精灯点燃不同物质,观察是否燃烧,以此推断物质的燃烧性。

三、总结讨论(10分钟)
1. 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不同物质的性质,并学会利用这些性质进行推断。

2.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的体会和发现,并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物质进行推断实验,并写下推断过程及结果。

2. 提醒学生复习物质性质的推断方法,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物质的性质及推断方法,还能提高实验
操作和观察的能力,培养综合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在后续的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进
行更复杂的实验和推断,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推断能力。

《物质的鉴别与推断》 说课稿

《物质的鉴别与推断》 说课稿

《物质的鉴别与推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鉴别与推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质的鉴别与推断》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它综合了化学知识的多个方面,包括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等。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材中,物质的鉴别与推断通常以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为后续学习化学计算和高中化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来鉴别和推断物质,还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过,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物质的鉴别方法,如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进行鉴别。

(2)学生能够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和已知条件进行物质的推断。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常见物质的鉴别方法。

(2)物质推断的思路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别和推断。

(2)复杂物质推断题的分析和解答。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

物质的推断说课稿

物质的判断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物质的判断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2.掌握物质的判断的基本原理和步骤;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判断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于物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展示与讲解(10分钟)通过实验展示物质的判断的过程。

首先,老师将展示一个未知物质,并描述其外观、气味、溶解性等性质,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这是什么物质?接着,老师将展示一系列实验步骤和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判断结论。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思量,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3.讲解物质的判断的基本原理(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判断的基本原理,即通过观察物质的性质和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来判断其组成或者性质。

同时,要告诉学生物质的判断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

4.讲解物质的判断的步骤(10分钟)详细讲解物质的判断的步骤,包括观察物质的性质、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判断物质的组成或者性质等。

同时,要强调每一个步骤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5.实验操作(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物质的判断的过程。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观察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6.实验数据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让他们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得出物质的组成或者性质的结论。

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思量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7.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判断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并与他们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加深对物质的判断的理解。

8.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思量物质的判断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展示一些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物质的鉴别与推断
香沟中心学校:窦成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物质鉴别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探究,学生进一步理解酸、碱和盐的性质。

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复习方法,从而加深对物质鉴别方法的理解。

情感目标: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鉴别与推断的方法
教学难点:鉴别方法的理解和鉴别的步骤、现象和结论的表述。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初中阶段常见物质颜色特征
1.固体物质的颜色
①白色固体:CuSO4、MgO、P
2O
5
、CaO、Ca(OH)2、NaOH 、NaCl、Na2CO3、KClO3
KCl等②红色固体:Cu、F e2O3、红磷P ③黑色固体:C(木炭)、CuO、MnO2、Fe3O4、铁粉④蓝色固体:CuSO4·5H2O ⑤绿体:Cu2(OH)2CO3
⑥淡黄色固体:S ⑦黑色固体:C(木炭粉)、 CuO、 MnO2 、Fe3O4 、Fe(粉)
⑧紫黑色固体:KMnO4 。

2.沉淀的颜色
①白色:BaSO4 、AgCl、CaCO3 、BaCO3 、Mg(OH)2 ;
②蓝色:Cu(OH)2 ;③红褐色:Fe(OH)3
3.溶液的颜色
①蓝色溶液:含Cu2+ 的溶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
②黄色溶液:含Fe3+的溶液,如Fe2(SO4)3溶液、FeCl3溶液.
③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如FeSO4溶液、FeCl2溶液.
④紫红色溶液:KMnO4 溶液。

4.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
2
、HCl、NH3.
二、常见离子的检验:
针对练习:
1.失去标签的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是稀H2SO4 、蒸馏水、NaOH 溶液,用一种试剂一次能把它们区别开来的是()
A Zn 粒 B酚酞溶液 C BaCl2溶液 D 石蕊试液
2.鉴别盐酸和硫酸最好的试剂是()
A AgNO3 溶液
B 酚酞溶液
C BaCl2溶液
D Zn粒
3.有AgNO3 溶液,Na2CO3 溶液,NaOH 溶液,将它们一次鉴别出来的试剂是()A 稀硝酸 B NaCl 溶液 C 稀盐酸 D 石蕊试液
4.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稀硫酸、NaNO3 溶液,能把它们区别开来的试剂是()A 碳酸钡 B Zn粒 C BaCl2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
5.只用一种试剂一次就可以鉴别NaOH、 Ca(OH)2 、稀H2SO4 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 FeCl3 溶液 B Na2CO3 溶液 C紫色石蕊试液 D 酚酞试液
6.只用一种试剂一次就可以鉴别NaOH、BaCl2 、NaCl 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A 盐酸 B 硫酸铜溶液 C 氯化铁溶液 D 碳酸钠溶液
7.只用一种试剂一次就可以鉴别氯化铵溶液、氯化镁溶液、硫酸铵溶液,这种试剂是()A 盐酸 B Ba(OH)2 溶液 C BaCl2 溶液 D NaOH 溶液
8.下列各组稀溶液中,不用其它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A Na2CO3 、HCl 、H2SO4 、BaCl2
B Na2SO4 、NaOH、CuSO4 、MgCl2
C HCl 、AgNO3 、HNO3 、NaCl
D FeCl3 、NaOH 、HCl 、NaCl
9.现有①pH试纸;②酚酞试液;③稀盐酸;④碳酸钠溶液;⑤石蕊试液,能够用来鉴别稀硫酸、纯水、澄清石灰水三瓶失去标签无色液体的是()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④⑤
三、常见物质的推断:
1.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一瓶是稀硫酸、另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尽可能多的方法进行鉴别,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提出问题] 现有失去标签的CuSO
4
、NaCl 和 NaOH三种溶液, 请你不用其它试剂将它们鉴别出来。

[学生讨论、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后进行实验探究.
[小结] :以上鉴别物质的方法是不另选试剂进行鉴别。

主要是用待测物质间相互混合后出现的实验现象不同来进行鉴别。

主要有观察溶液的颜色,溶液间两两混合等方法,做题时可用列表法代替实验。

例:不用任何试剂鉴别硝酸铵、氯化钡、硫酸铜、氢氧化钠四种溶液
解题思路:1、看颜色,蓝色溶液为CuSO
4
2、列表模拟两两混合看现象,
与CuSO
4
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是 NaOH
与CuSO
4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BaCl
2
最后一种是 NH
4NO
3
[练习]: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其他试剂,仅用组内的物质相互反应就能鉴别的是:
A.NaOH FeCl
3 MgCl
2
B、Na
2
SO
4
BaCl
2
Na
2
CO
3
C. KNO
3 CuSO
4
NaCl D、NaNO
3
BaCl
2
KCl
小试身手:
1、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a
2CO
3
NH
4
Cl 、NaCl 三种溶液区分开来的是()
A、澄清石灰水
B、CaCl
2
溶液 C、NaOH溶液 D、稀盐酸
2、只用一种试剂就可将Ba(OH)2、稀硫酸、KOH 三种溶液鉴别出来的是( ) A 、K 2CO 3溶液 B 、NaCl 溶液 C 、石蕊试液 D 、酚酞试液
3、欲鉴别石灰水、稀盐酸、蒸馏水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 ,提供的试剂有:①纯碱溶液 ②紫色石蕊 ③酚酞试液 。

只用一种试剂可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 )
A 、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或② D、①或②或③
3. 鉴别盐酸和稀硫酸,可选用的试剂是( )
①硝酸银溶液 ②氯化钡溶液 ③紫色石蕊试剂 ④碳酸钠
A 、①②
B 、②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用一种试剂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
①盐酸 NaOH NaCl ___ ②CuSO 4、NaCl 、NaOH 的固体 ___ ③H 2SO 4 NaOH Ca(OH)2 ___ ④K 2SO 4 AgNO 3 Na 2CO 3 ___
5、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是实验室常用的碱。

要鉴别氢氧化钠稀溶液和饱和氢 氧化钙溶液,下列方法不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A.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B.分别通入二氧化碳
C.分别滴加稀盐酸
D.分别加热原溶液至80℃
6、有4瓶常用溶液:①BaCl 2溶液,②NaCl 溶液,③Na 2SO 4溶液,④CuSO 4溶液。

不用其他试剂,可通过实验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7、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Na 2CO 3、BaCl 2、CuSO 4、Na 2SO 4、KNO 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做如下实验:
(1)将此固体粉末加水、搅拌、过滤,得无色溶液及白色沉沉;
(2)将白色沉淀加适量稀HCl ,沉淀部分溶解,同时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将未溶解的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

推断: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一定不含有 。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③ ; ④ 。

[作业]: (略) [板书设计]:
物质的鉴别
一、物理方法:
(一)看外观 (二)闻气味 (三)溶解性
(四)溶解时的热效应
二、化学方法
(一)任选试剂鉴别。

(二)不另选试剂鉴别。

三、鉴别物质的一般步骤
先取样,后操作,先现象,后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