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论小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论小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1.引言

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我们在进行几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及实际应用等各种活动,头脑中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如何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使小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因素,它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建立在空间观念发展基础上的;反过来,空间想象力又直接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以及空间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射线的“无限延伸”、平行线的“永不相交”等都得靠空间想象。综上所述可知,空间观念与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还应当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有所侧重,而又不可偏废[1] 。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初步体验二维与三维空间相互转换关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例如,在平行线认识的教学中,“同一平面”和“不相交”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掌握平行线特征的关键,也是形成平行线空间观念的开始。

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数学内容的灵魂,是数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2]。引导学生领悟和掌握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学会数学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法宝。

1.1 研究背景

尽管目前有许多创造性想象方面的研究,其实只是对几种基本想象类型,以不同方法、角度进行探讨。已有的空间想象力研究中涉及到人物图形、视觉表象、操作构形、抽象贴画、图形或物体的组合、几何能力测查等研究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对创造性空间想象或它的发展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但对于创造性空间想象力的研究来说仍有一定的不足。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目前,对于培养小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已有的各方面的研究

都只是研究一种或几种个别的培养方法,并没有系统的结论,所以忽略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研究结果的使用范围,即研究结果的内外效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开展空间创造性想象的发展研究,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比较与整合,教师则可以因材施教,组合几种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因此,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问题的陈述

本研究选择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结合空间观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几何课程的体系的构建和内容设置提供理论和实证的依据。这样选择的因素有两个: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对空间以及二维和三维图形的认识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一些个别方面的研究,与心理学因素及课程的联系较少;二、由于在我国包括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小学几何课程中,对于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实践研究还显得十分的薄弱,与算术的内容相比,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对我国的20世纪的小学几何课程的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3]。因此,本研究力图从课程的角度分析空间观念的基本成分,研究支撑其发展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划分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并提出确定相关几何课程内容的建议。本论文试图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的角度出发,分析空间观念的涵义、基本成分,并划分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水平。

2、根据小学生在空间观念方面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总结出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阶段性和所能达到的水平,从而给出几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3、以试验和分析的结果为依据,提出对小学阶段几何课程中相关内容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2.空间能力、空间想象力与空间观念

2.1关于空间能力的含义、结构和意义及其培养的研究

关于空间能力的研究在心理学上由来已久。空间能力首先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成分,它不同于一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空间能力是一种认知图形,并运用图形在头脑中进行图形操作的能力,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图形表象。空间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对客体或空间图形(任意维度)在头脑中进行识别、编码、储存、表征、分解与组合和抽象与概括的能力。它主要包括

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等因素。

对空间能力的界定和结构分析,心理学界一直没有定论。French(1951)在回顾了有关文献后,总结至少有三个独立的空间因素:第一是空间,精确地觉察空间模式并作相互比较的能力;第二是定向,保持不同空间模式以不同方向呈现而弄糊涂的能力;第三是想象,理解表象的三维运动或操作想象中的物体的能力。每种测量方法仅仅测量了空间能力的某一部分,而且不同的分类方法,显示出不同的结果,这些都说明空间能力是一种结构非常复杂的能力[4]。

国内外对空间能力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空间能力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以及空间能力发展与其他能力发展的关系等。国外有关空间能力水平的年龄差异的研究应当属于皮亚杰的智慧发展的阶段论。虽然皮亚杰的结论不仅是针对空间能力的,但它却能反映儿童在空间能力方面的发展水平。国内关于空间能力发展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大都是考察某一方面的发展,以空间想象能力的考察居多。

2.2 空间想象力与空间观念的内涵

空间想象能力这种基础的能力似乎包含一个对图形进行保持、再认和回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该图形的内在部分之间存在着运动。或者是对一个客体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操作,或者是折叠一个平面图形或展开一个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不仅受到国外心理学家对空间能力分析中的肯定,也受到国内心理学家和数学教育专家重视。

关于空间想象力的含义,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包括对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的运动、变换和位置关系的认识,以及数形结合、代数问题的几何解释等。空间想象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诸如一维、二维、三维空间中方向、方位、形状、大小等空间概念的理解水平及其几何特征的内化水平上,体现在对简单形体空间位置的想象和变换(平移、旋转以及分割、割补和叠合等)上,以及对抽象的数学式子(算式或代数式等)给与具体几何意义的想象解释或表象能力上。

曹才翰提出,空间想象能力就是以现实世界为背景,对几何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的形象的能力[5]。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从对基本几何形的初步想象到对平面几何图形的深入想象,再到对立体基本几何形的深入想象。在空间能力想象方面,从初二开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迅速发展,到高二时空间想象能力进入成熟期……

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学生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对物体形状、结构的观察,在教学中对抽象几何图形、模型的感知,在头脑中形成几何表象,获得个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大小、方位的空间知觉。

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逐步形成了几何观念。我国研究者认为,空间观念包括三个方面:(1)实物几何化;(2)由基本图形寻找出基本元素及其关系;(3)由比较复杂的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的图形,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6]。

作为空间观念最基本的表现,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的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过程。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差,很难理解、掌握有关的几何概念、公式,对学生将来学习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有很大影响。

我们知道,空间观念是指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位置关系(方向、距离)的表象。由于小学生是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差,因此,培养其空间观念要有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把学生观察、操作、理解和思考等活动统一起来,注重学生眼、耳、手、脑的协同活动。具体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意空间观念培养的连贯性。

从一年级开始,各个年级都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合理安排教学.如果安排太晚或内容过分集中,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困难,不利于空间观念的发展。

2、重视教材内容的具体性、实践性,把几何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练习、图画、手工、游戏等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眼、耳、手、脑的协同活动,使其空间观念、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及学习兴趣等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完各种线和角的初步知识之后,来学“平行线”,我们可以先通过实例列举—铁轨、桌面的两条边、黑板的两条边……来引出平行线的概念:“无论怎样延长都不相交的直线”,“交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

空间观念至少反映了如下的5个方面要求:(1)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抽取出空间图形;(2)由空间图形反映出实物;(3)由复杂图形中分解出简单的、基本的图形;(4)由基本的图形中寻找出基本元素及其关系;(5)由文字或符号画出图形。

2.3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水平

首先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课程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空间观念的基本成分, 我们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划分为三个水平:

水平1:(完全)直观想象阶段。

水平2:直观想象与简单分析抽象阶段。

水平3:直观想象与复杂分析阶段。

2.4几何教育的价值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意义及作用

作为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几何的教育价值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去考虑,一方面它具有与数学的其他领域同样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几何的内容的特殊性以及思维方式的特点又决定它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教育价值。

1.有助于对学生的知识经验的教学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几何知识体验出发,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7]。培养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中去,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如教学本课时,举出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找出物体的面在哪里,让学生亲身体会物体的面。

2.有助于学生实物模型的教学

空间形式和空间观念,可以通过实物模型使其本身变得直观形象化。指导学生对实物模型进行剖析、制作、实地测量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日积月累,逐步做到离开实物、模型、图形,也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形象越深刻,想象也越丰富,所以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不可缺少的途径。

3.加强识图与画图的训练,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观念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替作用的思维过程,表达这种思维的最好语言,是几何语言(即几何图形),它能最简捷最直观地表达出空间形式。所以,加强识图与画图的训练,是培养空间观念的最好途径,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画图识图教学。

4.有助于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几何观念大量积累后,可以进一步抽象出“点”、“线”、“面”的形象,使学生逐步脱离图形、模型而依靠抽象的点、线、面对头脑中的几何表象进行改造,形成新的几何形象,这就是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观念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空间想象力是空间观念发展的结果。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3.1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感知空间形式,从而建立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这部分内容的课前,教师可以先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图片,如金字塔、清真寺、钟楼、北欧的房屋、中国的古塔等等,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美感;同时,让学生感知这些建筑物都是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从而认识

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极性,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图形的表象,从而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用教具演示,形象地说明什么是角,然后概括。又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要尽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多举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物,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表面”,如黑板、桌面等。为了加深对“表面”之一概念的认识,教师可以用刀剖开萝卜纵面或横断面进行演示,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入“面积”这一概念内涵的意义。这样,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就能比较正确地认识。

3.2加强操作感知,充分发挥其在感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获得空间观念

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只凭观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做几何”。数学这种活动与游戏、骑自行车是一样的,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设计让学生自己去摸一摸、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和做一做等实验活动,促使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从而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大小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如教授“直角”、“平角”、“周角”时,可用图1所示方法进行。

对折两次打开再打开

(圆纸片)(直角)(平角)(周角)

图1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较充分的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充分感知到抽象知识的具体存在,才能从中发现、领会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中提供的这些材料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架设一座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学生通过操作过程,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形成能力[8]。

例如,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课程中,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结合教学要求,在感知后,教师和学生都准备了长方体教具和学具。每个学生都参加操作,通过观察、触摸、测量,直接感知它的形状、大小、方位。如数一数、摸一摸长方体的面、

棱、顶点,量一量长方体的长、宽、高,观察相对面、相对棱的关系等。这样每个概念的学习都是由直观感知开始,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老师及时地指导学生对感知到的现象进行迅速、准确、全面的抽象归纳,通过小组讨论,集中表述,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来揭示长方体的特征。又如“认识除法的意义”课程中只有当学生用小棒、圆片自己去摆一摆、分一分,才能逐渐悟出什么是平均分,什么不是平均分,哪一个是要分的总数,哪一个是分成的份数或每份数。

感知活动中操作一般是动作水平上的操作,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但是也有抽象思维的成分。属于动作水平上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图上画画、圈圈,动手量量、摆摆、分分、拼拼等。

小学生学习一个新的概念,一般是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如果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实物、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动脑思考,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新教材第一册准备课中,让学生了解同样多、多少,初步领会一一对应关系,建立“同样多”、多、少的概念。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概念表象。如准备三种颜色的跳棋子,制作一些大小圆片、长短小棒,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3.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巩固空间观念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往往和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结合起来。例如,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有不同的形状。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通过学生的观察、想象、绘制、比较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4语言调节,增强空间观念

利用语言的调节作用,调动学生注意的方向,指引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并用数学术语表述,使空间观念呈现得更清晰。如学生认识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把两条直线相交说成两条直线“交叉”,把两条直线不相交的位置关系说成“不相交关系”。对此,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使学生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把观察的结果描述清楚,紧扣几何概念的本质特征。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在数学教材中的有些概念不可能让学生亲眼看到或动手感触到,这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水平,借助于已有的几何概念,把看

不到的空间形式“说”出来。如教学“1公亩”这个概念时,在学生已知“米”和“正方形”等概念的情况下,可以运用“1公亩占地是一个10米的正方形”这一描述,就可以将学生不熟悉的空间形式转化为正方形的空间大小,由此学生对1公亩的具体空间观念的认识就比较清晰明白。

3.5通过变式、联想和再现,深化空间观念清晰的表象

变式越充分,本质特征显示得越明显,因此应在引导学生借助变式图形亲自揭示各种概念上下工夫。如在揭示梯形概念时,即可提供如图2所示的变式图形。

图2

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学生会说出各种各样的梯形的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得出一种既简捷又准确的说法。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较深刻地认识梯形的本质属性,形成准确概念,也深化了空间观念。

等学生对各种几何图形有了清晰的表象和深刻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和再现,从而达到深化空间观念的目的。如从一个四边不等的一般四边形变为正方形,教师可按图3设计由形体到形体的联想再现练习[9]。

(矩形)(正方形)一组对边平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是直角四边相等

图3

培养小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不仅有利于完成小学数学教学任务,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几何初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3.6在实际运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如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 )平方厘米,最少增加( )平方厘米。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象这样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由5×4、5×3、4×3组成,沿上下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上下面(5×4面)。沿左

右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左右面(4×3面)。学生如果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头脑中有了这样的依托,再去想它的变化。按照长、宽、高位置关系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即沿大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大面积,沿小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小面积,同时也可以理解了若不平均分同样可多出两个面积来。

3.7避免日常用语含义对掌握几何概念的负效应

我们知道来自现实生活的日常用语与儿童关系十分密切,由此而引入一些几何概念,其效果是明显的。但是日常用语所指的实际意义与几何概念之间往往有着严格区别,它影响着正确空间观念的形成。例如,日常用语中“垂直”意义的影响,与几何中“垂直”概念的形成就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当摆脱具体实物,想象其占有的空间形式,把其图形理解为抽象概括的‘符号’”。

3.8采用非标准图形(变式图形)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采用变式图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和应用,也有利于学生认清图形的本质恃征,正确感知和概括图形中主次成分的影响,领会概念间的关系。如学习角的大小,就不应只出现单一的角的图形,而要呈现形形色色的变式图形,使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不是边的长短和方向,而是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教师要适时不失时机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多面体与平面相截所得到的截面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知识点,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题[10]。

例已知一个平面与一个正方体相截,所得截面是什么图形?

分析当学生面对正方体模型时,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截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即当平面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的三个侧面相交时可以得到的截面是三角形,如图4,

图4 图5

接着,通过观察模型,学生又可以不太困难地想象出,截面是四边形,如图5。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追问:“四边形截面的形状有几种可能?”学生经过想象,陆续得出了截面可是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矩形、菱形以及梯形。如图6,

正方形矩形菱形

梯形平行四边形

图6

此时,课堂气氛很高涨,接下来学生又在老师的启发下,借助模型想象出截面是五边形、六边形。如图7、图8,

图7 图8

因此,在解答开放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做出不同的理解,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对小学几何课程中相关内容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4.1对小学几何课程设置的思考

在本研究中,我们曾经结合几何教育价值的认识阐述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意义。因此,在几何课程中明确并加强空间观念这一培养目标已经成为各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从图形的变换、物体位置的确定以及视图等方面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水平和规律等进行分析,使我们在几何课程的水平和内容的确定等方面有了较多的认识,研究的结果为我们思考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提供了依据。适时地刺激和教学干涉会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机会,一旦错过,想象的机会就可能被抽象和推理所占有,想象也就被挤到一边,呈休眠状,而与之有关的一些能力等也

就没有了发展的机会和可能[11]。

4.2对小学几何课程相关内容设置的具体建议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的分析,结合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与学习水平,给出小学几何课程中部分内容的设计方案:

第一阶段,旋转部分,了解图形旋转的含义;直观认识并能够识别旋转自对称图形;直观判断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轴对称部分,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直观认识与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想象或画出经一次折叠操作后得到的结果。方向与位置部分,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以坐标中心为观察点判断以上八个方向的物体的位置。将方向与度量联系起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认识用数对可以描述物体的位置。视图部分,在生活场景下,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画面,识别不同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判断或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实物或简单的几何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第二阶段,直观认识并能够识别较为复杂的旋转自对称图形;直观判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相应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后的相应图形。直观认识与识别较为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包括对其多条对称轴的认识);判断经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较为复杂的折叠操作后的结果;画出经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较为复杂的折叠操作后的结果;初步认识如何用数对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坐标中心以外的点为观察点,或在简单方向指示下任意选定观察点,判断物体的八个方向。判断或画出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或简单几何体的二维图形;能根据视图推断几何体的形状。

结论

根据小学生在空间观念方面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总结出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阶段性和所能达到的水平。二年级至六年级在较少涉及概念而只与空间想象有关的问题解决中,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即使是水平较高的问题,也没有年级间的差异。但对于想象对象复杂且需要一定的推理或抽象的问题,就出现了年级间的差异,而表现出高年级的优势。

本研究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开始,决不是研究的结束,这不仅仅是指所研究的是发展着的教育和课程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指研究本身的背后还有大量的基础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小学生在空间观念方面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及空间观念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希望依据这些结论对小学几何课程提出的建议对几何课程设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对今后思考和改革几何课程提供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小山,雷开泉,严先元.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

社,2003:24-26.

[2]陈鼎兴.数学思维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25-134.

[3]丁尔升,唐复苏.中学数学课程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43-51.

[4]朱维宗.小学初步空间观念及其培养[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2003.

[5]赵冬梅.小学生创造性空间想象力的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2.

[6]从长伟.中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展望[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7]张小兵.几何画板创设数学情境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8]吾买尔·米吉堤.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J].数学通报,2000,(5):16-18.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0:231-236.

[10]陈在瑞,路碧澄.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6-85.

[11]周菊香.空间观念及其培养[J].双语学习,2007,(6):21-24.

致谢

这篇论文是在指导老师张刚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导师不仅给了我论文写作方向上的引领和许多具体的指导,也使我对数学以及数学教育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其间我不仅得到了张老师对我的论文写作的宏观的以及具体的指导,而且也正是这样的机会使我亲身感受到了导师的睿智和幽默、严谨与果断、大度与随和,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他宽厚的待人,严谨的治学,渊博的学识,令我终生难忘,让我终生受益。同时也得到了系里各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他们同样宽厚待人,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一样让我终生受益。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郭东晓、田贵辰、张海强、赵永强、魏喜凤、陈金梅、刘晓娣等老师在我的学业上给予了诸多教诲和帮助,本人的点滴成长与进步,都凝聚着各位老师的大量心血,在此表示由衷地感谢!

在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中,我的同学、舍友以及家人都给了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我的人生成长和漫长的求学路上,父母对我的关爱和支持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尤其是母亲的对我教导和期待一直是我前进中的动力,我深深的感谢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谢谢所有没有一一提到的关心我的师长、同事和朋友们!

刘京京 2009年05月27日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 想象力是动脑筋,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用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说:"(译成白话)一个人想要亲眼看见一头活着的象,那很难呀!不过他若得到一具死象的骨胳,拿去对照着一幅象图看,便能臆想出活象的模样,也就被大家叫做象了。"可见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与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诸如创造力、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毅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想象有几种方式:一是回想、二是幻想;三是联想。想象具有无限性和自由性。 小学时期是想象最丰富的时期。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儿童绘画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英国汤姆森,美国罗恩菲德,他们根据儿童学画的规律,把三至十五岁的儿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二至三岁的涂鸦期,三至五岁为象征期,五至八岁为意象表现期,八至十二岁为视觉写实期,十二至十五岁为客观写实期。在写实期前儿童思维处于情景知觉期,对时间、空间这些概念分不清楚,通常会随意组合,非常自由。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给儿童的想象插上翅膀,使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一、问题提出 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却发现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中,都喜欢照着书中,或者是老师的范作绘画,没有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思想,作品简单,苍白,甚至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下笔,学习美术缺乏意义,无法真正体会美术的其中乐趣,从而学生们也失去了培养其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这一实验课题,以期变通、改进、更新美术基础教育观念,尊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绘画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探索一条顺应儿童日益发展需要的美育之路。 二、实验假设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呢?具体说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进行: 1.加强几何教学与实际的联系,以培养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是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基于对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直接感知和认识。所以,应加强几何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将具体的现实空间和抽象的几何概念统一起来,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 几何教学加强与实际联系的具体措施有: (1)运用生活实例或实际问题引入几何概念、探讨几何图形的性质。 (2)给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机会,以发展空间观念。(3)重视几何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处理好实物(或模型)、几何图形与文字语言的关系。在几何学习,特别是立体几体的学习中,学生所获取的空间信息主要来自于实物(模型)、几何图形、语言描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几何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实物(模型)、图形、语言之间的关系。 (1)恰当地运用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 (2)借助实物模型,进行画图训练,由“型”到“形”。 (3)增强对图形的加工、变换能力,图形的变换一般有三种:

①图形的运动与变式; ②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③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对比、类比与转换。 必须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直观模型本身并不是目的,过分依赖于模型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如前所述,在引入几何概念或发现性质、定理时,应用各种模型是非常有益的,但这种模型的直观性应逐步让位于“图形”的直观性,否则会阻碍空间想象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3.进行抽象问题形象化的训练,培养几何直觉能力。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几何直觉能力是空间想象能力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常被视为创造力之源。因此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进行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几何能力的训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初学立体几何时,首先,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用以帮助想象。例如,正方体或长方体。在正方体中寻找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型中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观察,逐步培养自己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能力和识别能力。其次,要培养自己的画图能力,可以从简单的图形(如直线和平面)、简单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开始画起。最后要做的就是树立起立体观念,做到能想象出空间图形并把它画在一个平面(如纸、黑板)上,还要能根据画在平面上的“立体”图形,想象出原来空间图形的真实形状。空间想象力并不是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而是以题设为根据,以几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丰富想象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丰富想象力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美术课程教学过程较其他学科更具有的情趣性、自由性和多样性,为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最适宜的空间。笔者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时间,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培养小学生养丰富的想象力。 一、呵护好奇心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的这段话蕴含着的一个道理——好奇心和对事物的兴趣是爱因斯坦成功的原动力。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然现象感到过好奇的经验,小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好奇心更加强烈。学生经常会对一些的现象产生好奇,而这些现象对教师来说可能是再普通不过的常态。另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事物的关注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和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好奇心的合理引导能够使学生对事物产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不进行合理的引导,听之、放之,或教师只给予一些简单、肯定的命令式的回答(哪怕是没有定论的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就不多了。日常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或兴趣呢? 第一是精心设疑,让学生有机会多观察、多思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多方面观察,积极思考,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寻找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实践和探知学习内容;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疑问,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如:在《走进青铜》一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一个博物馆参观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学生在参观伏鸟双尾虎的时候,出示图片,教师先发问:老虎是非常凶猛动物,是百兽之王,为什么小鸟还敢伏在它的身上?你们来猜猜小鸟与老虎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与猜想,激发了他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丰富了想象力。 第二,合理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的中心环节,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被引发,教师授课应该让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的。 当学生对“小鸟还敢伏在老虎的身上”这个问题产生疑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方法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方法 培养和丰富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但针对不同的人群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那么对于学生,如何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呢?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丰富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一、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作引导,丰富想象力。 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同身临其境般地被陶醉迷恋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着独特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二、用直观形象的教具作引导,丰富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比成人的想象力更奇特,更天真无暇更淳朴。一旦触动学生那想象的翅膀可以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和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能感受美、鉴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所以,在每节美术教学中都有必要提供一些直观形象有趣的教具。不如我在上《面塑》时,利用课件导入让学生欣赏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学生个个振振有词,在接下来的塑造艺术形象时,学生就能迁移想象画出令人想象不到的造型。结果画出了一只长着一对翅膀的老虎。 三、用肢体动作和表情作引导,丰富想象力。

肢体动作和表情是无声的,但能激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我相信每个学生对各自看到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这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去塑造各自心中的艺术形象。 四、用活动贯穿教学始终,丰富想象力。 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做游戏。如果能把每个教学内容编成童话并让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就会一直都兴趣高涨并沉浸在想象的天国里。 总之,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必须拓展他们的思维,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勤于思考,乐于表达进而完善一个个栩栩如生又姿态各异的艺术造型!相信这些艺术造型也都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并能表达他们心中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学生最终会在美术课中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以及美术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会留心观察他们身边的艺术形象提升自己的感悟水平!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临摹仿效想象力的培养、模仿往往是第一步。正如你临摹字帖,天长日久就可以写好字。模仿是一种再造想象。通过模仿,你可以抓住事物的外部和内部特点。模仿决不是无意识地抄袭,而是把眼前和过去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头脑再造出来。与创造相比,模仿是一种低级的学习方法,但是创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有人说,模仿对于儿童来说如独立创造一样重要。古今中外有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在开始时都是从模仿中获益的,然后再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走出自己的新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想象力是形成小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点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能够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呢? 1.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想象。 抒情散文,语言生动,感情强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时,可借助语言文字,使用形象思维,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内心现象,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如朗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中描绘“春风图”的一段文字。首先教师表情达意地范读,创设一种美好的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调动其积极性。然后指导学生尽情美读,引发学生的触觉想象: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要读重音,以唤起学生被母亲抚摸的情感体验,引爆

想象的火花;嗅觉想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听觉想象: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牧童的短笛??嘹亮地响着”。其中“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清脆”、“宛转”、“嘹亮”等词语要读得清晰响亮,带有欣喜之情,以引发学生想象的“着火点”和“触发点”。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之中,脑中再造出一幅温暖和煦的春风图。 2.利用“体态语”启发学生想象语言学家把伴随在谈话中的眼神、面部表情、头和手脚的动作以及整个身躯的姿态等非语言性的动作叫做“体态语”。 它在交际中可发挥“意在不言中”的美妙作用。“体态语”靠动作表情达意,形象直观。教学时,可借助于媒体或课堂表演,形象地展示人物的“体态语言”,启发学生想象。如《江姐》中,当江姐痛失丈夫时,她却说:“这算不得什么!?”真的算不了什么吗?!她“嘴唇微微抖动”,“抬起头??朝那木笼望了最后一眼,就默默地踏着泥泞的路走开了。”这些体态语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江姐忠诚于党的革命事业而不惜个人利益的英雄形象。教学时,指导学生仔细体味江姐的神情心态,感受江姐如此坚强的性格。然后让学生观看录像,形象地展示这个“体态语”,引爆学生想象的火花,使学生脑中“立”起一个活生生的“江姐”,从而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3.利用事物说明文培养空间想象力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大大开发学生的想象区域,培养其想象水平。不但文学作品类课文的教学充分

美术课堂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就不可能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潜力。江总书记用一句话点明了这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相攸关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无论是科学家、发明家、设计师还是作家、摄影师,他们的构思创新都必须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正如法国评论家波德亚所说:“想象是艺术家一切才能中的女皇。” 想象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本能,对孩子而言则是一种天性,从小教育、培养、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呢?以下谈谈这几年来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同玩同乐,营造氛围。 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放飞心灵、诱发想象的起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谐活泼的氛围,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不仅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护,同时能够鼓舞信心和士气,有助于学生获得灵感,发展想象力。 教师的任务是“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一名导航员,更重要的是做学生的朋友,将自己的姿态降低到与学生视线同一高度,和学生们一起玩,在玩乐中引导学生放松身心,唤起记忆,遨游自由想象的空间。比如在《画手》一课中,为了给学生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课前,我在教室的四面墙上贴满了白纸,课桌集中到教室中间,让学生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面前各有一个挤有颜料的调色盘,让他们在墙上的白纸上印上他们的指纹和掌纹,看到他们兴奋的样子,我赶紧趁热打铁,故作得意地对他们说:“我可以把我印制的指纹添画成一只小鸭子。”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我用彩笔简单添画两笔,一只小鸭子就出现在画面上。“谁来添画小鸭子的朋友?”学生们的小手争先恐后地高高举了起来,很快,一幅生趣盎然的小鸭子找朋友就跃然纸上了。“他们要去捉小鱼”、“他们要去做游戏”。紧接着《螃蟹一家》、《鹦鹉生病了》等一幅幅有情节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得活,学得生动,想象力得到极大的发挥。 二、文学故事,诱发想象 孩子越小,他的天地越大。根据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五岁左右的孩子想象力最发达,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这个时期,对于他们可通过故事、诗歌、儿歌的叙说,激发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学生来说,把想象变成图画,差不多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做的事情,在他们的画面上,人可以比山大,一棵树上可以同时长出苹果和香蕉,在我们看来一条破旧的板凳也会成为他们手中开动的汽车。 课堂上用来启迪学生思维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描绘情景时讲述速度要适当放

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8462476.html, 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作者:张慧 来源:《小学时代·下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 要】;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数学能力的启蒙与起步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空间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数学教学工作。空间观念一般都是形象化的,这一点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情况也十分吻合,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往往是具体形象的,充满想象力,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学习与打基础。因此,本文将围绕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这一核心进行分析,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想象力;空间观念;小学数学 虽然几何知识在小学高年级才会对学生进行深入教学与讲解,但是空间想象能力是从小就要开始着重培养的。空间观念的培养并非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过程,相反,它需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在抽象图形的定义中激发学生的想象 对于空间的分析是一个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而具象往往需要学生进行独立的想象,因而为学生打下空间观念的基础就是小学空间知识结构的重中之重。例如,教材中对于三角形的知识点编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三角形存在于二维空间中,其中对于三角形边长的测量以及高的测量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最好机会。在进行实际操作时,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 在进行三角形的定义教学时,当教师提出三角形的定义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组合成的封闭图形”后,肯定就会有学生对这样的概念进行自己的空间想象与加工。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是三条边而不是三个点围成的图像是三角形呢?当现实生活中存在三条长短不一的线段时,为什么有时候不能组成完全封闭的三角形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针对空间的想象产生的实际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可以体现出学生对于平面空间的思考角度与思维方式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空间思维,从而对空间产生更加形象而准确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创作”出自己的三角形,再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方式的引导。如果学生出现了没有带直尺而徒手画图的同学,教师就可介绍在空间作图使用直尺的重要性,如果不用直尺画出来,那么形状由于不满足“三角形是由直线组合而成的形状”这一定义而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三角形。又比如说在画图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是先将两条首尾相接的线段画出,而后再连接两条线段的另外两个端点,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先将三个三角形的顶点确定好,而后再进行点之间的连线,但是在这个连线的过程中又会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没有按照相邻点连线的规则,那么作出来的空间图形也不能成为三角形。

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你清楚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吗?今天为大家带来了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 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 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 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 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 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

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 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 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 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 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 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

小学生想象力特点及培养方法

浅谈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及培养方法 想象力对于小学阶段学生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把握小学生想象力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值得深入探究。 爱因斯坦说得好:“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如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可见想象是多么重要。因此,怎样创造出新形象是摆在众多中小学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当今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仍然处在自发的状态,对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步骤的培养,还是缺乏的、不完善的。这是小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的原因之一。 而教师对学生的比较应侧重于纵向的比较,对学生的今天和昨天进行比较,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应该是积极的。而现在我们的教师多数侧重于横向比较,这种评价标准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使素质教育不能得到更好的落实。 家长方面,常常首先破坏掉小学生的好奇心。有这样几把锉刀:对于孩子的提问和好奇心,他们自以为是,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标榜标准答案,执意认为学校里的标准答案就是权威;从众心理,期望自己的孩子与多数人一样,不能落单。 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 根据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年龄特点,应对小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基于重视,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的认识,我提出以下培养方法。 1、利用教材: (1)“读教材,想画面”。 (2)拓展教材内容。 (3)通过看图,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2、家长的辅助: (1)续写故事,让孩子续写故事,或者讲故事结局改编。 (2)时善于假设情境,巧妙提问。 (3)比较差别,在生活的情境中,拿具体事物作比,让孩子观察、发现并发现

其差别。 3、教师的培养: (1)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想象的客观环境。 这里所说的客观环境是大环境,既有课内的又有课外的。课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愉悦的、有趣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课外则要求学生生活在蓬勃发展、健康向上的的环境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到快乐和幸福,随之而来的是身心健康,思路开阔。 (2)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教师在上课期间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象,不要把每堂课的内容排得满满的,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想象,否则便可能使学生养成了惰性,养成光听不想的坏习惯。所谓的空间,指教师提出的需学生想象的问题在课堂上完不成,就布置到课外,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质疑,也是培养想象力的途径之一。 首先,教师应该有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课文自己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书本的权威知识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敢于有自己的观点,敢于提问题,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要给学生提供提问题的自由空间。这里所说的问题包括一些异想天开的、异类的问题。对于提问题,教师要给予保护,对所提问题不可求全责备,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鼓励或肯定,科学引导,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 再次,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提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吃深吃透,要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去想象。对提出有水平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让其产生成就感,以不断增强学生提问题的信心。学生想的东西多,提的问题就多,提的问题多,想的问题就多,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久而久之,想象力就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滋生、发展。(4)引导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常规。 突破思维常规往往能产生出新奇的独特的思想,它是创新的基础。古代的三个故事、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救人、曹冲称象等就是突破思维常规的典范。古人尚且有这样的突破性思维,生活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的青少年淡然更会有。能

培养想象力的四个方法

培养想象力的四个方法 想象是创造的闸门,想象是飞翔的翅膀,想象是炫动的舞台。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要人才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想象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及其思维发展的规律,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为国家造就一大批需要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以下谈谈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四种方法。 一,假设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例如: “假如世界上没有太阳,我们将会怎样?” “假如鱼离开了水,它会怎么样?” “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假如你在森林中迷了路,你会怎能么办?” 这些,能够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孩子们的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 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想象,在教学中出可以运用来引发想象。 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便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假想:没有地球会怎能样?

破坏了环境怎么样?我们能进行生活和学习吗?我们还能生存吗?一下子,学生们的兴致很高,课堂充满了积极性,学生的思维也给就调动起来了。 二,猜想法 猜想法:就是对一个问题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推理活动。例如: 星期五,你放学回家,远远地你看到你家的烟囱在冒烟,你是不是一下子便会引起你许多的猜想:烟囱为什么会昌烟?妈妈在干什么?是不是在给我做好吃的呢?她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呢?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猜想法来引导学生的想象,如《少年闰土》中写到闰土与“我“见面后的语言对话,大量运用了省略号,我便引导学生:这些省略号说明闰土有说不完倒不尽的无穷远尽的稀奇事,只好用省略号代替,那么,这些省略号表示些什么稀奇事呢?我便要求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学生兴头十足地进行猜测,很快就根据闰土所生活在地方,可能有的童年趣事,把一个个省略号变成了许许多多的具体内容。 三,联想法 联想法,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让学生置身其中浮想联翩,加以扩散思维。例如:由蜜蜂想到勤劳,由小草想到生命力强的人,由落花生想到外表虽不好看,却很有

试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试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中学语文论文 试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李全文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跨越时空的创造性的高级思维活动。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别开生面,将难状之景,难写之情形诸笔端,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

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故都的秋》中的文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象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象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其想象力就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其想象的描述便枯燥乏味。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不然学生仅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他们的想象力就只会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

浅析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析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杨文娟 新晃县幼儿园湖南怀化新晃 419200 摘要: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使用的过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数学教育想象力创造环境培养 Abstract:Cars spark innovative thinking is to be human "imagination" produced by the trigger and darting. Mathematics is one of the objective world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grasp gradually abstraction, forming methods and theories,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cess. As a mathteacher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create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students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imagination and innovation, to develop studentsability to innovate, imagination, for the students to start the wings of imagination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Key words:Mathematics Education Imagination Create an environment Training. 正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

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大化县古河乡中心小学韦燕华 摘要: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这正如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撑起来!”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训练想象力培养 一、激发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迫切愿望是学生克服一切学习困难的内部动力,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生活联系紧密,也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二、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

的丰富。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三、立足文本,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红军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红军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四、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发表时间:2011-07-07T14:23:19.92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语文专页)》2011年第46期供稿作者:赵丽娜 [导读] 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 山东省莒县第四中学赵丽娜 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充盈着想象,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其优美的意境,典型的形象,深邃的思想意蕴,足以引发种种联想和想象。但想象力并非全然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训练。长期以来,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为升学而教,为应试而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地讲,讲,讲,从标题到背景,从体裁到写作特点、主题思想的归纳,惟恐讲得不透,析得不深,把可能留下的空间全给占满了。而求知的主体——学生呢?索然寡味,昏昏欲睡,他们的主动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渐渐消磨殆尽,最后只剩下一个知识的“容器”而已。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呢? 一、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 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 1.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东升的红日、秋日的田野,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等等,使他们增加头脑里的表象储备,为想象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2.重视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象的活动始终是对感觉与知觉所给予的那些材料的改造,想象力是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形象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才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和想象,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连结,最终达到认识上的新飞跃。 二、营造氛围,着力渲染。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应,进入或悲或喜,或叹或愕的动情状态,产生情感共鸣。情景的模拟、创设,音乐感染,深情朗读,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等均可运用。 一位教师在讲授《登高》时,首先是一段深情的导语引入,显得肃穆凝重,接着放音乐《二泉映月》,忧伤凄婉的气氛中,教师开始深情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凄恻动人,“情动于中”,令人美不胜收,一个老病孤独,衣衫褴褛,登高望远,漂泊天涯,心系天下的“忧”者形象已跃然纸上。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运用大量新鲜贴切的比喻,写得有声有色有味,动静相生,浓淡相宜。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潜心体验作者创设的一种朦胧、素雅的意境美,并进一步感悟作者因不满现实而寄寓其中的一种复杂心境。 三、充分利用教材,培养想象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语文艺术的天空中翱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很多,教这类作品,必须启发学生凭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生活知识,运用联想、想象、类比等方法去感知和欣赏作品的境界和情调,即进入意境。具体来说,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1.品味细节刻画 好的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打动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细节刻画,通过细节展示的生活画面,引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加以想象,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人、物、情、景。 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用极简练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细细品味望父买橘的细节,帮助学生透过字面想象父亲为儿子买橘时努力挣扎,攀登月台的吃力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学生在想象中品味,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蜻蜓点水,留有空白。 我国古代的诗文写作,主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已《史通·叙事》更是为人推崇。由此可见,文字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空白”的艺术,如何让学生发现它,填补它,是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一开头就以沉痛的笔调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情况:“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最末句用了破折号,留下了太多的“空白”。从语法意义而言,它表示话的暂时中断,后面的话对前面的作补充说明。但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情感,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它在这里反映了恩格斯内心情感上的矛盾和巨大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真正的暂时的,像往常一样“安静地睡着”,而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说出“永远地睡着了”的话,但却不能不说出这样的话。显然,这个破折号起到了“潜台词”的作用。

如何培养小学儿童想象力

如何培养小学儿童想象力 如何培养小学儿童想象力第一、创造促成儿童想象的条件,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丰富儿童的印象和发展儿童的语言,是促成儿童产生想象的条件,而让儿童参加活动,则是促成产生想象的有利时机。幼儿时期的想象是完全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玩具活动,一下子胡乱的涂抹,无意中捏成的一个泥团形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想象。因此要积极创造促成孩子产生想象的水平。表现是想象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丰富,想象就开阔而深刻,表象缺乏,想象也 就狭窄而肤浅,表象准确,想象就合理,表象错误,想象也就荒诞。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并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等等。在实际活动中,要引导儿童广泛接触各种事物。仔细、全面、准确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有时教师也用丰富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带领学生表情朗读以增强学生的感受,使儿童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保证想想活动顺利进行。如语文课上有的教师为使学生写好《春天》一文,他先组织学生“忆春天”,如看到吐新芽的树和柳枝,开始融化的冰雪等。过了几个星期再带领学生去“看春天”,如,看到田野一片新景象,冰河已解冻,碧波荡漾,鸟语花香;回来后让学生写“春天”,这是积累表象,发展想象的

有效途径。 想象是通过语言形式加以表象的,因此,言语和想象的发展关系密切。只有言语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儿童的想象才可以从形象的水平提高符号水平,使想象变得更加广阔,深刻,更加概括且富有逻辑性。结合课文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文艺作品,使他们积累起丰富的词汇,学会运用恰当的词汇,准确描述外部事物和内心世界。同时,教师要重视用丰富、优美、准确、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这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更为他们表现做出了榜样,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如何使用言语来表现想象,这对提高学 生言语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要供应儿童活动用的材料以引起想想。 可以玩玩弄弄的材料,特别是玩具的出现,常常立刻引导幼小孩去做相应的游戏,产生相应的想象。如看见小碗、小勺、布娃娃就想起了当“妈妈”喂“小孩”;看见了一根象指挥棒的木棍,就想起了当民警叔叔指挥交通。因此只要为小孩准备了各种玩具和游戏材料,他们就会较长时间地围绕着熟悉的主题进行想象。 如果给孩子准备了画笔,粘泥,彩色纸或小积木,让他们去画、去捏、去折叠、去拚塔,那么,他们将会在整个美术活动过程中进行想象。他们根据想象表达出各种形象,边想边做,边做边想。同时,在玩的过程中继续想象。 语文课上,学生在表情朗读课文,作文,自篇故事以及阅读后,用自己的想象来体会作品的内容,在头脑中“看见”或“听见”作品中所叙述的一切,音乐课上,根据歌词乐曲,想象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