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武器:思想的传播;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

主阵地:和;人物:、和;

4、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

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民报》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6、有利时机: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年月日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 课辛亥革命》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 课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四节的内容.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因为本节课史实较多,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不同的史学争鸣,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知识与能力: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 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教者应该加强爱国精神这方面的教育.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幺,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 难点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在革命中不去发动人民群众.高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因而将其定为难点.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 2.新授(教学内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 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图二:外债剥削压榨得中国人民无法生活图。图三:列强瓜分中国图。 慈禧与她的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投影: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本总额达1亿多,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 材料三:同盟会及三民主义。 材料四:清政府新政图及内容。 材料五:黄花岗起义图 材料六:四川保路运动图 [合作学习]:当时中国是否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学生感悟]:通过分析处理,学生认识到经过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与不懈努力,革命所爆发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与军事等基础以及外部有利时机都已具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已经一触即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几则材料及图片,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爆发革命所应当具有的条件及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习一个材料,提升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之能力。(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先生与时俱进,是旧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

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历史必修1第13课 辛亥革命(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 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2.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2.能力目标: 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 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运用: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 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四、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两篇)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内容概述】: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设计意图】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难点分析(2)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难点分析(2)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辛亥革命多有论述和解读。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在北京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确认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性,清朝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都说“我们大清怎么怎么样”,当然明朝的百姓则自称“大明如何如何”,百姓自觉地把自己隶属于某一个朝代。而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从这个层面上说,辛亥革命意义重大在民国前几年,知识分子们和革命的参与者尚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满清而兴奋不已,对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较高的评价。 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实施,因而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孙中山在1921年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中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肯定了革命党和咨议局在辛亥革命中的同等重要作用。 1920年代以后的国共两党,则对于辛亥革命有了较高的评价。国民党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视辛亥革命为其所领导成功的革命,赋予辛亥革命有极高的评价,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的国家最重要的关键。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中央政权。此时,除延续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性质的定位外,国民党在宣传中还做了不同程度的发挥。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对于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当是指“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使辛亥革命民

【史料与解析】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1.清廷颁谕宣布实行“新政” 世有万祀①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②;损益可知,著于《论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当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渐变雍正、乾隆之旧。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播迁③以来,皇太后宵旰④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敝相仍⑤,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懿训⑥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自丁戊⑦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⑧……康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 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⑨,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初十)条 【解读】这是通常所谓清末“新政诏”中的话。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也就是1901年1月29日,流亡于西安的慈禧太后主使,以光绪帝名义发布“变法”上谕(通常也称“新政诏”),宣布要进行变法,实施新政,并号召各有关大员发言参议。而在此上谕中,清廷对变法的原因、范围、方针原则等进行了阐述。有些话语颇显冠冕堂皇,似乎变法的用心极诚,新政的范围很宽。但从其所定方针和基本原则看,仍不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资料显示:①所谓“穷变通久”云云,仍不出中国传统的变易观。这不失为此时清廷酝酿变法的思想基础的一个方面。②变法是应急之举。促使清廷进行此次变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时势所迫,清朝统治者面对现实,切实感到不变法就摆脱不了穷途末路。③变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所谓“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月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就是此次变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在清朝统治者的心目中,三纲五常乃至政治制度这种最根本点是不允许改变的,只可能对“令甲令乙”之类的具体事项加以变革,就如同琴瑟改弦一样。大体上仍不外乎“中体西用”。④将此次变法明确与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梁启超主张的变法严格划清界线,对康、梁的变法仍完全否定。⑤虽说对“朝章国政”等都可以“参酌中西政治”实行变革,但缺乏真实可行性。⑥虽然如此,清廷这次提出的变法议案,从力度上讲的确是过去所未见。综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末拟行“新政”的动机和客观时势条件,有助于对辛亥革命背景情况的全面了解。

高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素材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觉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基础:清政府进行一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 (1)兴中会的创立:①时间: 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②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③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 (2)中国同盟会成立: 6.武装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条件/导火线:“保路运动”。 二、武昌起义(1911.10.10) 1.导火线:清政府调动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革命党人乘湖北防务空虚策划

起义,但消息泄露,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2.经过:武昌起义迅速进军的主要因素:革命党人的高度自主性。 三、辛亥革命的成果 1. 中华民国的建立 识记:时间;定都;国旗(五族共和,体现民族团结);纪年(民国纪元换算:加减1911); 临时大总统;政权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1)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1)袁世凯玩弄反革命两手策略;

(2)帝国主义的支持; (3)立宪派、旧官僚等的破坏; (4)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软弱、缺乏实力。 2.表现: 五、辛亥革命的评价 1.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革命的功绩(进步性): (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3)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5)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革命的失败(局限性): (1)表现: ①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2)原因: ②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3)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 1.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时期的什么学说? 答: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书P62 第二段第一行“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2.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和宣传家: 答:(1)重要阵地:上海、日本。 (2)宣传家: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书P62 第二段第三行“当时,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3.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成员组成、政治纲领、机关刊物和性质: 答: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书P63 第二段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和领导: 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湖北武昌 结果: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领导:革命党人 (书P63—P64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5.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都城、领导人和国旗: 答:时间:1912年1月1日都城:南京领导人:孙中山国旗:五色旗 (书P64 第一段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颁布时间,颁布者、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颁布时间:1912年春 (1912年3月8日通过;1912年3月11日颁布) 颁布者:以孙中山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 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全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书P64 第二段) 7.辛亥革命的功绩: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人广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5)组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6)军事: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形势成熟。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同时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破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和退让。 (2)结果: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同步讲义: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提出了民族主义 B.提出了民权主义 C.提出了民生主义 D.提出了民主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2.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随后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如《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等,宣布自由发展实业为合法。这些举措() A.稳固了清王朝统治的基础 B.扩大了清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D.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清王朝的性质 “新政”中,清政府的这些举措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3.某历史学家认为:“从1906年宣示预备立宪开始,走文明国家共同的议会民主之路,已是无可抗拒的趋势。”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的最主要目的是() A.解决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B.抵制革命以维护统治 C.与民族资产阶级实现和解 D.顺应历史发展的大势 “预备立宪”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潮流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不得已而采取的策略,其目的是拉拢立宪派,抵制革命以维护其统治。 4.“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就“清朝自己瓦解”的原因来看,最主要的是清政府() A.充当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设立“预备立宪”的骗局 C.出卖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国家 D.让袁世凯控制政府的实权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篇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李 丽雯】 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 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 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 形势不断高涨。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 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 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 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 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 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学生虽然 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 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 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 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讲义)第4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辛亥革命的准备工作。 2.运用史料实证掌握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主要史实。 3.从家国情怀角度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4.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探讨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条件 (1)阶级: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2)思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宣传。 (3)组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兴中会同盟会成立1894年,檀香山1905年,日本东京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 政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意义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团体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 级革命政党

①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5)有利时机: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3.爆发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12日,占领武汉三镇。 (2)政权建设: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含答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课前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客观条件: A.《辛丑条约》的签订→危机的不断加深 B.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推动了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一些条件 2、主观条件: 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 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历史条件、思想武器、宣传中心、代表人物)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 重要阵地:和;代表人物:、和; 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④机关刊物:《》 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起义最为壮烈。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群众基础: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 年月日,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光复武汉三镇,史称“辛亥革命”。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临时大总统,以为国旗。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课堂问题探究】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难点分析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难点分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难点分析,一起来看看吧。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讲解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1.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革命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之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失败原因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3.教训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4)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难点分析 一、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所谓“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因为,清政府此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其具体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中国资产阶级制定的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又不敢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它主张民权;又不敢发动人民;它主张民生,又不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体现,其局限性决定了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 1、革命背景 (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与同盟会。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虛。 2、革命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革命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定都南京。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要内容 (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历史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革命结局: 1912年3月,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表现: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 (1)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5、历史功绩 (1)性质: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 ①政治:(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归纳总结] 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1)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3课《辛亥革命》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新人教版必修1 【重点讲解】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1.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革命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之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失败原因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3.教训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第13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第13课 第13课辛亥革命 知识纲要导引 答题术语导学 (1)1905年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4)组织: 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军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与此同时,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 [学思之窗](见教材P62)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 提示:维新派和革命派是资产阶级内部政见不同的两个派别。维新派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派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护君主制前提下的改革,反对革命。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颁布了第一个要求以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制的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宪法: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