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语气研究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研究

古代汉语是我们民族瑰宝之一,包含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也在语言上留下了很多好玩的小知识。其中之一便是语气,是在

古代汉语中表达情感和语言意义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将对古代

汉语中的语气进行研究。

一、语气的定义

语气是语言中表达感情和语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古代汉语中,语气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

语气。其中,陈述语气是最为常见的语气,用来表达陈述事实或

表达客观存在的现象;疑问语气则是用来询问信息或询问事实真伪;祈使语气则是用来表达命令、请求、劝告等;感叹语气则是

用来表达赞叹、惊叹、叹息等情感。

二、古代汉语中的陈述语气

古代汉语中的陈述语气是最为常见也最为简单的语气。其表现

形式是以下列之一为结尾:

1、句末无词

例如:天空中明月皎洁。

2、以“也”或“乎”为结尾

例如:目送长安离去,远处已无一点烟火。

3、以“之”为结尾

例如:丽日东山意欲碎,沉江西岸影重重。

三、古代汉语中的疑问语气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语气是用来询问信息或事实真伪的语气,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何”、“谁”、“何以”、“如何”等疑问词引导的语句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以“否”(pǐ)为结尾

例如:夫人何必见外,随便吧,不过夫人可否能赏脸为我弹奏几曲?

3、重读句末的“否”

例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之短,否则将人之差,这是不应当的。

四、古代汉语中的祈使语气

古代汉语中的祈使语气主要是用来表达命令、请求、劝告等,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句首使用“尔”、“你”、“汝”等人称代词

例如:尔等劣迹斑斑,悔改吧!

2、直接使用动词的关联词

例如:走吧!

3、以“啊”、“哇”等叹词结尾

例如:快快奔跑吧,哦!

五、古代汉语中的感叹语气

古代汉语中的感叹语气主要是用来表达赞叹、惊叹、叹息等情感,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以叹词“啊”、“哦”、“嘿”、“呀”、“嗯”等结尾

例如:寻常百姓,蓝田生活何其美啊!

2、句子中使用“哪”、“多么”等语气词

例如:哪个人,能像他一样孝顺母亲呢!

3、用“可惜”、“真可惜”等词语表达遗憾之情

例如:机会来临时,你不能抓住,真可惜啊!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中的语气是表达情感和语义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语气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汉语文献和经典著作中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语气词研究

一.选题理由 语气范畴是语法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语言交际过程中语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气范畴的研究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要研究语气范畴,语气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再说,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上术的理由,我就决定选择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该题。 二.研究目的 本论文对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等各种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对语气词本身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本论文注意研究一些典型的语气词,如"了、呢、吧、的、吗"本文也把汉语语气词和越语语气词进行对比并分析越南学生在使用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提出纠正法。 四.研究任务 第一:对语气词与语气系统进行比较全面考察 第二:研究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 第三:研究语气词"了、吧、呢、的" 第四: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中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六.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许多,但因为本论文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使用并结合这几个方法:收集、分析、综合、调查统计等研究方法。

七.论文结构: 本论文包括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第二章: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的研究 第三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的研究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1. 语气词的基本性质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情达意。不同的句子表示不同的意思,首先是凭借不同语义内容的词语。语言还有转情的功能,比如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说出来情态和作用就不一样。具有语气词使汉语有别于一部分印欧语系语言的一个明显特点。在语气系统中语气词可以单独或与其他结构成分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独立的词类语气词表现出来的语法性质可以归纳为三点: 1.1.语气词后一般有语音停顿。 以前各位学者对语气词语法性质的论述总是强调"语气词一般位于句未"这一点。近些年来,有学者再次提出了句中语气词的问题。不管是句未语气词还是句中语气词都是用在语气的停顿处。 跟聪明的人啊,我也不抖机灵儿了。 1.2.语气词可以连用:语气词的连用涉及到好几个问题: (1)能够连用的语气词是指位于句未的语气词,位于句中的语气词一般都不能连用。 (2)能够连用的语气词主要是但音节的典型的六个语气词,即"的、了、吧、呢、吗、啊"双音节的语气词一般不能连用。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 头,词尾 展开全文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个字。 (1)夫 “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 “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2)其

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 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 (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 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 (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您还是向水滨追问吧。)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 (以上是祈使句。) “其”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其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3)惟(唯、维) “惟”字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在记叙文中,“惟”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例如: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汉语言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言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点。下面将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 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多为义理丰富,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2. 词性:古代汉语的词性变化较多,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法环境下变化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 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词语的顺序。 2. 语法成分: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 3. 语气:古代汉语的语气较为严谨,常常使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来增强语气的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1. 比喻:古代汉语常常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意义。 3. 对偶: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四、古代汉语的韵律 1. 音节:古代汉语的音节较为简单,一般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 2. 韵脚:古代汉语的韵脚是指诗词中的韵部,根据字的韵母和声调来进行分类。 3. 韵律:古代汉语的韵律是指诗词中的格律和音韵,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形成韵律美。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 1. 诗歌:古代汉语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格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散文:古代汉语的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常常以散文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和抒发感情。 3.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具有古典、严谨的特点,常常用于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中。 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灵活多变,修辞手

古汉语中的语气词

古汉语中语气词语气词 一、语气词的分类: 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 (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 )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2 、“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相当于“了”。 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 、“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 )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学焉。”(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 、“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 (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译为“吗”。(2 )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译为“呢”。(3 )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可译为“呢”。 (4 )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译为“吗”或“呢”。(5 )“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乎”仍是疑问语气。(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

古代汉语《语气词“也”的探究》

语气词“也”的探究 现代汉语中变现句子语气的最主要的语法形式是语调的升降,其次是语气助词的使用,还有一些句型(肯定句、否定句等)和部分词类(疑问代词、否定副词、少量动词等)也都能表示语气。古代汉语表达语气的形式也基本上同现代汉语一致。虽然不论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句子的语气并不是全由语气词来表达,但是,为了区分语气上的细微差别,还是需要依靠不同的语气词。 语气词和其他汉语词汇一样,一个词所表示的含义往往不止一个,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往往也是不一样的。长期以来,语气词“也”都在汉语虚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就通过“也”的研究来分辨一下古代汉语中句子的语气。 语气词“也”是一个加强肯定的语气词。 ●陈述语气 1.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孟子?离娄上》) “也”用在肯定句的句尾,用来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说明确实是某事物或确实存在某种事实。如:第一句说明和氏璧是天下各国共有的瑰宝;第二句则是强调不是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怕不了解别人。用在否定句的句尾,同样是加强语气,不过是强调否定的判断,即强调前两者不是国家的灾难。 2.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 “也”在这种由果溯因的句子里,是用来解释原因,说明真相的。如例句中:第一句话直接挑明了秦国不敢入侵的原因;第二句也说明了刘备不得重用的原因。 ●疑问语气 例: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女亦知吾望尔也乎 ..?(《国语?晋语五》) “也”字用在疑问句中,并不表示疑问语气,而是对问题本身的肯定。如第一句问他将到哪里去呢,“也”字没有实际意义,也不用翻译。句子中没有出现疑问词,句子的疑问语气是靠语调来表达的,“也”字的作用是对提出的问题加以确认。例句第二句意思是你也知道我盼望你吗?其中“乎”是疑问代词,用在无实在意义的“也” 之后,翻译成“吗”。此时疑问由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表示,与“也”字无关,因此在“也”字之后仍可以使用疑问语气词。 ●感叹语气 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此亦妄人也已矣 ...。(《孟子?离娄上》)

文言文中固定句式的表达的八种语气

文言文中固定句式的表达的八种语气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称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 一、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2.“……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其……乎”,译为“大概……吧”。 3.“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古代汉语研究方向分类

古代汉语研究方向分类 古代汉语研究方向分类 一、研究概述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具体地说是指“五四”运动以前的汉语,它包括上古(先秦、两汉)→中古(汉末—唐)→近代(五代—清)→现代(五四)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先秦、两汉语言为代表的文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以及汉语从上古到现代演变的历史,即汉语语音史、词汇史、文字史和语法史。 从事古代汉语研究,除了选定课题、收集材料、选用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外,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四个层面的内容。 (一)语音研究 古代汉语语音研究在传统的语言学里,称为音韵学,也称为声韵学,是古代汉语的文献语音学,它研究的是古代汉语的语音结构(声韵系统、音节结构等)以及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 传统音韵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直到清末,传统音韵学经过1700多年的发展,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音韵学也通过吸收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而发生了根本意义的转变。它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突出地表现在这样几点:一是理论和观念的转变;二是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三是材料的补充和多样化,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宽;四是科学性的提高和实用性的加强。目前的音韵学研究,方法更多样,材料更丰富,如亲属语言的比较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面利用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来研究上古音,对文献的古音材料从方言的角度进行区分等等。 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相对于文字、词汇、语法而言难度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实录的语音材料可作科学的实验分析;(2)记录词义的汉字非纯表音文字,词的读音往往会被汉字的形体所淹没;(3)语音总是处在动态的演变之中,由于没有完整、系统的语音材料可作连

文言文中的语言表达

文言文中的语言表达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其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更加注重韵律、修辞和文 化内涵的表达。本文将探讨文言文中的语言表达,包括其特点、方法 以及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一、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形式,主要流传于中国古代文献中。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严肃庄重:文言文语气庄重,追求文雅、正式和严肃的效果。通 过使用古代词汇、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 2. 短句常用:文言文注重韵律的表达,短句的使用相对较多。这种 表达方式简洁明快,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3. 多音字和双关:文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多音字和双关词,通过这 种方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增添了文学作品的趣味性。 4. 修辞手法丰富:文言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 对偶等,以达到修辞和表达情感的目的。 二、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语言 表达方法。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法:

1. 典故引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典故来表达特定的意义。通过引用典故,可以使文章更加丰富有趣,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含义。 2. 成语熟语:文言文中广泛使用成语和熟语,通过这些固定搭配的使用,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3. 排比和对偶:文言文中常用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事物的特点,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比喻和夸张:文言文中广泛使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观点。 5. 反问和设问:文言文中使用反问和设问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读者的思考,加深文章的含义和冲击力。 三、文言文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一环,运用到了古代诗词、散文和戏剧等多个文学形式中。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和表现力,成为传统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语言表达:古诗词是文言文的典型代表,其语言表达更加注重于韵律和押韵。通过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的手法和意象的塑造,使古诗词具有高度的艺术美感。 2. 散文的语言表达:散文在文言文中也有着重要地位,通过句式的变换、修辞的运用和描写的细腻刻画,使散文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文言句式与句尾语气词

语气词 各种句子都有自己特定的语气,句子表达语气的手段是多样的。语气词就是表达句子语气的一类虚词。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用在句尾的,也有用在句首和句中的。 ◆模块一句尾语气词 文言文使用的语气词,最主要的是用在句子末尾表示语气的句尾语气词。句尾语气词的使用,与句子的类型密切相关。从所表达的语气来分,可以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 知识点一陈述句的句尾语气词 陈述句叙述一个动作行为或其变化,或描写一种形状,或表达一种判断。一般来说,句子的语气比较舒缓,平铺直叙。 表达陈述语气所用的语气词主要有“也、矣、耳、尔、焉”等。 其一:也 “也”用作句尾语气词,基本用法是对某种情况表示肯定、确认,表达一种确信不疑的语气。这种肯定确认的语气有分别用于不同的句子中。 第一种:用于判断句末尾,帮助判断。判断句是对主语和谓语间的逻辑关系表示认定,因此判断句多用“也”来结尾,以加重判断的语气。如,例 1,董狐,古之良史也。例2,陈涉者,阳城人也。否定判断也是一直认定,也可以用“也”来结尾。如,例1,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例 2,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第二种:用于叙述句末尾,表示对所叙述情况确信不疑。如,例 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例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还可以用来表示对所叙述事件存在因果关系的确认。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还有表示对结果确认的。

第三种:用于祈使句、疑问句末尾,仍然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如,例 1,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例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例 3,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例 4,何由知吾可也? 其二:矣 “矣”是表示动态的句尾语气词,它总表示把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状况作为新情况陈述出来,带有动作已完成的意味。有以下几种用法: 第一种:表示情况已经如何。如,例 1,卫国偏小,老夫耄矣,能无为也。例 2,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例3,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例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第二种:表示将要或必将出现某种新情况。在这类句子中,常出现表示将然或必然的副词“将、今、必”等。如,例 1,诺,吾将仕矣。例2,夺项王天下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例,3,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 “矣”常用在假设条件复句的末尾,表示在某个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会出现的新情况。如,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矣”除了用于陈述句外,还可以用于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的末尾。在这些句子中,“矣”看似带有祈使、疑问、感叹的意味,其实它仍然保留着自己特有的那种报道新情况的语气。如,例 1,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例 2,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例 3,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例 4,天下若秦久矣! 和“也”相比较,“矣”表示动态,一般把事情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报道出来,“也”是静态的,表示一般的肯定确认,并不含有因时间推移造成的变化。因此,两词的用法有所不同。 不同一:“矣”结尾的句子中可以有表示“已然、将然、必然”的副词出现,而用“也”结尾的句子中一般不能出现上述时间副词。至于一般的否定过去,表示某种情况

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总结归纳

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总结归纳古代汉语语气词是指用于表示说话者语气、情感或态度的词语。这些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 1. 肯定语气 肯定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是、亦、诚、誓、然、尔等。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强调说话者的肯定态度,表达坚定、肯定的语气。比如在《论语》中,孔子经常使用“是”字来表示自己对某个观点的肯定态度。 2. 疑问语气 疑问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乎、焉、哉、耶等。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构成疑问句或表示疑问的语气。比如在《诗经》中,“哉”字常常用于构成反问句,表达疑问的语气。 3. 命令语气 命令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使、以、可、敢等。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命令、要求或者强制的语气。在《史记》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些语气词的运用。 4. 禁止语气

禁止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弗、毋、勿等。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禁止、劝阻或者否定的语气。在《论语》中,孔子经常使用“毋”字来表示禁止的态度。 5. 推测语气 推测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得、莫、可、 何等。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推测、猜测或者假设的语气。在《孟子》中,孟子经常使用“莫”字来表示推测的态度。 6. 表示感叹的语气 表示感叹的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咎、夫、乎、矣等。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惊叹、感叹或者赞叹的语气。在《楚辞》中,屈原经常使用“咎”字来表达他对时事变迁的感叹。 总结归纳古代汉语语气词的使用规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 文言文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丰富多样,每个词语 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语气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文之美,感受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使用哪种格式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判断 和调整。)

初中文言文语气词归纳

初中文言文语气词归纳 1、也 (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 (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 (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壮士,能复饮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 (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 (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 (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 (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 (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表感叹,相当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哪些? 1、也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长得美丽的人啊。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译文:雷霆声音惊炸,是宫里的车马过来了。 (3)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译文:啊!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灭掉秦国的也是秦国,并非天下啊! 2、乎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译文: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译文:老百姓之间相交往时尚且不欺骗彼此,更何况大国之间呢?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一)句尾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 “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 “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虜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远矣,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例如: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3、乎,与(欤)、邪(耶) “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 在是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这种“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例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趙太后》 “乎”字还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但前面必须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字、“宁”字、“况”字等相呼应。例如: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上》况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婴论季世》 反问句只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反问句中的“乎”字,跟疑问代词相呼应,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呢”,其余的除和“况”呼应时也可译成“呢”外,一般都要译成“吗”。 “乎”字除了表示疑问语气,还可以用在感叹句的句尾。例如: 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也谈“吾其还也”之“其”的语气及注解

也谈“吾其还也”之“其”的语气及注解 作者:陈永贵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07期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吾其还也”之“其”所表示的语气,历来有诸多争议。多种版本的教材注释也有很大不同。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4年审定)《语文》必修一(以下简称“旧人教”): 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1]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9年修订)《语文》必修三(以下简称“苏教版”): 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语气,还是。[2]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2019年审定)《语文》必修下册(以下简称“统编本”): 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示祈使。[3]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力《古代汉语》”): 其,表示委婉的语气词。[4]

并将“吾其还也”译为“我还是回去吧”,且将该句归为陈述句[5],未纳入祈使句。 唐功杰在《谈“吾其还也”之“其”的语气》(《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旧人教版教材将“吾其还也”中的“其”解释为“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较之“表商量或希望语气”的说法,统编本教材“表示祈使”看法的不妥程度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应解释为“表示委婉语气的副词,可译为‘还是’”。[6]但笔者认为,唐功杰的观点虽有新颖之处,但仍有待商榷。从某种意义上讲,注解“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表示祈使”与“表示委婉的语气副词”(一说语气词)并不完全矛盾,因为它们三者有从属或交叉关系,如下图所示: 上述图中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将在下文再对“其”所表示的语气分析与判定中穿插解说。下面,本文将以“祈使句”的概念与内涵出发,结合“其”的语气副词义项和文本语境,提出自己不同的注释见解:其,语气副词,表示委婉的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一、语气副词“其”的义项 一般认为,“其”主要有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往往置于句尾,表示疑问,读jī)等词性。大多数工具书将用于句首或句中且表示相关语气的“其”看作是副词,也称“语气副词”,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古代汉语》将之视为语气词。这里我们不做辨析,统一将之称为语气副词。关于语气副词“其”的义项,众多工具书注解大同小异。 张双棣、殷国光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副词。(1)表示推测。大概,或许。(2)表示祈使。可要,当。(3)表示反诘,岂,难道。[7]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2版): 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詰、期望或命令。[8] 《词源》(修订本): 副词。(1)相当于“大概”。(2)表示祈求的意思。相当于“尚”“当”。(3)表示反诘,相当于“难道”。[9] 外文出版社《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版):

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

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 【内容摘要】我国传统文学渊源悠久,说话艺术从古至今也是不断变化的,古人说话方式和现代自然是不同,这一点,单单从语气词的发展中便可略见一斑,本文从语气词的发展变化角度来探讨一下古今汉语在说话上的语法变化。该文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说明这一观点:一是语气词的发展;二是造成这种发展的原因;三是古今语气词的比较。 【关键词】语气词发展原因古今对比 一、语气词发展历程 在书面语言诞生之前,人们就开始在说话了,交谈了。据神话传说,人类的第一个声音是“吒”。但这只是传说,我们要从真实的史料中来得出有一定的说服力的观点。所以本文就从有文字记录后的历史开始讲起。 先秦时语气词状况,这里我找了几篇文章统计了下数据,如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也”7次,“焉”2 次,“乎”1次,“繄”1次;《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中,“也”15次,“焉”10次,“乎”6次,“矣”3次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也”4次,“哉”1次,“乎”1次,“已矣”1次,“也与”1次,“也者”1次;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也”28次,“焉”8次,“乎”3次,“矣”10次,“乎哉”1次,“与(欤)”11次,“然”1次,“夫”1次,“而已”1次,“而已矣”1次,“已”1次“盖”1次; 《庄子·逍遥游》中“也”43次,“焉”4次,“乎”5次,“夫”5次,“哉”4次,“邪”2次“且”2次,“则已矣”1次,“而已矣”1次,“且夫”1次,”已矣“1次,”“为”1次,“者也”1次,“也夫”1次,“已”1次; 《荀子·劝学篇》中“也”29次,“焉”8次,“乎”2次,“矣”3次,“兮”4次,“邪”1次。 由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至战国时,古汉语中所用到的语气词以基本出现,还有一些语气词如“而、尔、耶、云、”等差不多也是在这时间出现的。有例可证:“而”:岂不而思?室是远而1;“尔”:定楚国,如反手尔2;“耶”: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圣亦无恙耶?3“云”:日云莫矣4等等。还有一些是利用通假字,例如,“尔”通“耳”,相当于“而已”,译为“罢了”,如在“定楚国,如反手尔”中“尔”就是通假字。 通过上述例举,还可以看出,语气词的发展不是一下子就出现并完备的,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并确定下来,而有些语气词也是在历史的删选中被淘汰了,例如“繄”,这个语气词在《郑伯克段于鄢》中出现过后,在以后的篇章中就极少看到这个词了,几乎是没有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形成是在战国时期,以后虽有增减,但此时以基本固定下来了。这种发展状况的形成也是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二、语气词发展的原因 1选自《论语﹒子罕》 2选自《荀子﹒非相》 3选自《战国策﹒齐四》 4选自《左传﹒成公十二年》

古代汉语-语法学(五)助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法学(五)助词语气词 第五講語法學(五) 古漢語的詞類: 助詞、語氣詞 一、助詞不能单独存在,不起语法意义 助詞是對詞、短語或句子起各種標志作用的詞。 助詞的獨立性最差,意義最不實在,沒有詞彙意義,只有語法意義。 ●漢語的助詞有結構助詞、語氣助詞、比擬助詞、動態助詞、事態助詞等。先秦時期,比擬助詞、動態助詞、事態助詞等尚未出現,語氣助詞有時被稱爲語氣詞單獨成一類。 因此先秦漢語助詞以結構助詞最爲重要,它們能在句子或短語的範圍內發生作用,使句子的語序或短語的語法功能發生變化。 之 結構助詞“之”來源於指示代詞“之”。最初指示代詞“之”放在名詞後面作爲複指,表示領有。如“麟之趾”原始意義是“麟它的趾”,“公侯之事”原始意義是“公侯他們的事”。這也是爲什麽先秦時代詞後加“之”不常見的原因,因爲“之”本身即爲代詞。 處於“X之Y”結構中的“之”很容易演變爲表示領屬的助詞。它的功能有:1.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修飾語多是名詞性的:紹復先王之大業。《尚書·盤庚上》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周南·關雎》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左傳·僖公五年》第一代帝王 2昭 3穆 4昭 5穆 …… ●修飾語也有形容詞性的,但數量較少: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荀子·勸學》没有早年长时期的韬光养晦,就没有后来的赫赫功绩 ●固定結構“之類、之屬、之徒”等中的“之”也是這種用法: 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孟子·梁惠王上》 2.連接主語和謂語,取消句子獨立性,即將“主之謂”結構作爲一個整體充當更大的句子中的一部分: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僖公四年》 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論語·陽貨》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 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孟子·萬章上》加了“之”的主謂結構,在形式和意義上不完整,不能獨立存在,必須參加到更大的句子中去,讓讀者等待下文。 3.連接前置賓語與動詞/介詞: 先君之思,以勗寡人。《詩經·邶風·燕燕》 寡君其罪之恐,敢與知魯國之難?《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富而不驕者鮮,吾唯子之見。《左傳·定公十三年》 我,一人之爲,非爲楚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禮義之謂治,非禮義之謂亂。《荀子·不苟》 ●A之谓B=谓A为B “之”是助词 A谓之B “之”是代词它 所 ●“所”本爲“處所”義: 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莊子·庚桑楚》 ●“所+V”可能是“V+所”的逆序形式,如: 其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冀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左傳·昭公三年》 河北(冀)的北边,是马生活的地方,没有国家 “所避風雨”即“避風雨所”,“馬之所生”即“馬之生所”,這種前正後偏的結構,與普通的偏正結構語序相逆,致使人們對它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