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经济思想及其在当代的现实价值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墨子的主要思想(一)兼爱一一人道精神之阐扬。
“兼爱”是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墨家能够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
墨子的无私“兼爱”,首先是针对儒家的亲亲之“仁爱”提出的。
墨子认为,要使天下人相爱善,就要“爱人若己”。
但即便如此,墨家的兼爱并不排除现实功利的考虑。
墨子曾引进“义”的观念来解释“兼爱”,他所说的“义”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所以,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强调“义即利”。
这表达了一种义利统一的思想,其“利”并非一己一时一事之利,应是对他者、天下人有“利”,是谓“公利”。
为此,墨子常“爱人”与“利人”并提,提倡“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实现了兼爱精神和功利主义的紧密结合。
平等之爱,在“人以群分”的古代,实难以推行。
然而墨子“兼爱”思想的提出,依旧人道精神阐扬的体现。
它可以为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注入平等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因素,足以为人们所珍视。
(二)非攻一一无义战争之消弧“非攻”的理论依据仍是“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战争不仅对个人有害无益,而目_对百姓大众、社会国家也是最大的不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战争。
而对喜好攻伐征战、粉饰主张的国君以夏禹、商汤、周武王为例的话难,墨子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彼非所谓‘攻’,谓‘诛’也。
”(《非攻下》)由此可见,墨子反对一切劳民伤财的侵略性、非正义战争,却明白无误地提倡正义的战争。
而正义之战,就是以暴制暴、以战比战的手段。
要真正实现以战比战,墨子认为既要提倡“非攻”,也要加强军备、处理好邻国邦交关系等等。
此外,墨子倡言“非攻”,不仅只限于曰头宣传,还义无反顾地身体力行,这一点在《墨子》一《公输》、《鲁问》等篇中都有记载。
(二)尚同与尚贤一一政治伦理之建构。
墨子生活于诸侯争霸的乱世,天下“尚同”成为他的道德理想国。
墨子认为,为了实现天下“尚同”,消除混乱状态,就要由天子颁布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这就是道德和法律,诸侯国君通过卿大夫和乡镇里长加以执行。
浅议墨子的经济思想及现代意义

浅议墨子的经济思想及现代意义摘要:在墨子的经济思想中,十分重视开源节用,关心平民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兴衰。
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今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经济思想;现代意义一、墨子的经济思想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伦理、军事等各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墨子的主要观点就是要求当时的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开源节流,发展经济,因为经济的发达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百姓的贫富。
墨子提出,在工农业生产上要提高重视,不要荒废。
尤其是粮食生产最重要。
墨子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粮食既是百姓生存所必须依赖的,也是国君生存所必须依赖的,百姓没有食物,就不能从事任何生产,国君没有食物就无法进行管理和统治,这样会影响到国家的治理,也容易遭受他国的进攻和侵略,所以,百姓的最大忧患就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这也是国君的忧患,如果不能生产出足够的衣食来满足百姓的衣食,那么国家的就不能稳定,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又会影响到经济的向前发展。
可见,从事生产劳动既利国又利民,是完全符合“义”的标准的。
但是,在当时的物质生产当中却不能生产出足够的衣食,墨子认为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口太少了,因此,墨子特别注意人口的增加,总结了一些影响人口减少的原因告诫当时统治者:第一,“厚葬久丧”使男女很长时间不能相见,造成“败男女之交”而影响人口的增加。
第二,国君蓄养宫女,“大国数千,小国累百”,使“男女失对”,影响人口生产。
第三,诸侯国发动频繁的兼并战争,“久者终年,速者数月”,也使男女不能相见,影响人口增殖。
第四,统治者对百姓征收许多苛捐杂税,并要求他们服沉重的劳役,这使许多人冻饿而死,人口减少。
墨子当时就能把人口的生产和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实属难能可贵。
墨子还要求人们不要侵犯别人的私有财产和物质利益,指责小至窃桃李大至发动掠夺兼并战争,都是亏人自利的不“义”行为。
墨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东省滕州墨⼦纪念馆前墨⼦的雕塑。
墨⼦(约公元前468-前376),中国先秦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
据《韩⾮⼦》、《庄⼦》等中的著述,墨学在先秦时代与儒学并称“显学”。
墨⼦虽然曾经向儒家学习过,但是后来他认为儒家学说繁琐不容易实⾏,儒家所主张的厚葬会浪费钱财从⽽使得⽼百姓贫穷,儒家所主张的长时间为死去的⼈服丧容易伤害到活着的⼈的⾝体,也会妨碍⼈们做事,于是反对儒家所主张的周代的礼制⽂化,⽽推崇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的主张,提出节⽤、节葬、⾮乐等观点来治理社会。
与孔⼦的理想在于构建贵族精英政治不同,出⽣平民的墨⼦是⼩⼿⼯业者的代表,基于中下层民众的利益,提出了与今天时代精神更相契合的思想学说。
兼爱:⼈际、国际关系中的互利互惠 墨⼦思想的核⼼主张是兼爱互利。
所谓兼爱就是提倡⽆差别的爱,即君⾂之间、⽗⼦之间、兄弟之间、国与国之间都不能互相损害,⽽应该互爱互利。
墨⼦认为,天下的盗贼、战争等社会乱象,都是因为相互之间不兼爱所导致的。
因此,要实现天下⼤治,必须提倡视⼈之国若视其国,视⼈之家若视其家,视⼈之亲若其亲,视⼈之⾝若其⾝。
尤其要强调的是,处理社会关系必须按照强不执弱、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原则来进⾏。
⽽且,在墨家看来,兼爱不能只停留在⼝头上,必须体现在实际的⽣活中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即做对对⽅有好处的事。
《墨⼦·经上》说:“义,利也。
”义可以通过利来体现。
墨家强调义,但这种义⼜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利来实现。
墨⼦的兼爱与孔⼦的仁爱是有区别的。
孔⼦谈爱时不谈利,仁爱作为⼀种理想,其君⼦所能达到的⾼点与兼爱所强调的内涵并⽆⼆致。
但问题是,在现实中,修成君⼦的⼈鲜少。
此外,仁爱从⾎缘出发,建⽴在亲情之上,尽管在以⼩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在以商业活动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与启蒙思想所倡导的博爱精神总是隔着⼀层捅不破的纸。
墨⼦提出的兼爱,其核⼼内涵是平等精神,旨在打破⾎亲伦理的局限,坚持贵族与平民、⼤国与⼩国之间都是平等的,正是这种平等精神,折射出了墨⼦思想中的整体观念。
墨子的经济思想及其在当代的现实价值

中华文化精髓课程论文(2012年春夏学期)墨子的经济思想及其在当代的现实价值摘要: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其经济思想有独到之处。
墨子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治政兴国的目标,首要就是关心人民生活,因此,对“利”,特别是百姓的物质利益,其获取、增加、减少、分配,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本文介绍了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并详细分析了墨子的经济思想及其在当代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墨子经济思想节用兼爱一、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
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年代占据显赫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被同称为“显学”。
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1,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他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士”。
从历史记载来看,墨子和小生产者接触颇多,不单学会了一些手艺,还懂得农耕,深知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
因此,墨子的思想是一般小生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非常迅速。
土地制度发生有利于生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
手工业也获得长足发展。
这些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独立的富商,而且很受社会尊重;到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兴盛,经商者随处可见。
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却是日益动荡,战争频繁。
在这一时期,旧的政治秩序分崩离析,旧的宗法关系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奴隶制日趋瓦解,封建制日趋形成。
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铸就了墨子的经济思想。
二、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义利合一的功利观孔孟都不敢公开言利。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墨子则大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认为仁义必须与人们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
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所以义乃天下之良宝。
最新浅谈先秦墨家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当代启示-精品

最新浅谈先秦墨家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当代启示-精品浅谈先秦墨家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当代启示提倡节俭消费是墨子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消费观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及循环经济之核心主旨相吻合,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墨家生态经济思想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先秦墨家学派的经济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因子,这种生态因子在《墨子》①之生产观、消费观、赋税观与分配观中均可被相对容易地找出来。
先秦墨家的生态经济思想对于处于生态困境中的当代人类有着深刻的启迪。
一、主张“强力疾作”与“食饥息劳”的生产观墨子生产观的内容特别丰富,一方面他主张“强力疾作”,强调生产的必要性与重要作用,注意到合理的劳动分工与较高的劳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他也注重“食饥息劳”与“节俭”等可以力保生产可持续性进行的措施,其生产观领域的生态因子是相当突出的。
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墨子深知劳动的重要性,这是他主张“强力疾作”的一个现实原因,胡寄窗先生就很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只要曾亲身参加劳动并具有敏锐观察力的思想家,即不难体会出劳动的重要性。
”为了论证劳动的重要性,墨子采用了从多个角度分析、层层递进的逻辑思路。
首先,墨子认为劳动是保障人类得以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必要条件,《墨子·非乐上》这样论述道:“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裤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
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
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可以看出,这里墨子是将人类视为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员,将人类放置于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去论证劳动对于人类而言的意义。
在自然界中,其它生物可以凭借其自身的遗传基因条件在其已经适应的生态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人类的衣食住行却无不来自于自身的劳动,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劳动则生,不劳动则亡,劳动创造了人类得以顺利传承其生命链条的物质资料,成为人类立足于自然界的坚实保障。
吴布言:墨子的经济思想与三种经济模式

吴布言:墨子的经济思想与三种经济模式战国时代,“天下失义,诸侯力征”。
百姓疲于战争,人口锐减,财用不赡,饿殍相及。
墨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然而,儒家倡导之厚葬久丧已然是民众“为而不已”的风俗习惯,正如墨子所言,“便其习而义其俗”。
为了反对厚葬久丧之劳民伤财,墨子呼吁人们“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
”(《节葬下》)交。
往来,此与彼受。
引申为交换。
即人各尽所能,尽快生产,互通有无,互相获利。
墨子一语道破经济活动的本质:实物(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物物交换。
任何社会,无论经济有多发达,实物生产都是最终的经济基础,脱离实物生产高谈经济无异于空中建楼阁;而物物交换是最终的市场表现,离开物物交换的原则奢谈市场,无异于缘木求鱼,而货币不过是充当交换的媒介。
无论内行外行,如果被眼花缭乱的经济理论和数据折磨得疲惫不堪的时候,拿经济活动的本质——实物生产和物物交换形式去分析经济现象会有意象不到的实质性效果。
美国过度消费造成的次贷危机与欧洲过度借债引起的债务危机无非都是消费能力远远超过了自己的物质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寅吃卯粮,消费的物质远远超出了自己所生产出的物质。
实际上是消费了那些勤俭节约国家人民生产出的物质财富。
比如中国广大农民工的劳动所出,而他们的实际消费是最低的,甚至几乎是仅维持生存。
事实是低工资无保障使他们处于一种被剥削的境地。
他们是弱势人群,要建立公正公平富有正义的社会必须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
物物交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只有当物质生产能力超出了个人生存所需的消耗时,才有可能出现交换的欲望和行为。
最初的物质生产活动仅仅是采集与狩猎,为的是满足部落族群的生存。
当农业革命出现以后,人们开始定居,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的产出除了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外尚有多余。
因此有了交换的基础,物物交换和社会分工自然而然地几乎同时出现了,原始市场也开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原始市场的出现就必然导致交换时间与交换场所的出现,这就是现在在某些地区(多在城乡之间)或为某种交易(比如古玩交易)还保留下来的“赶集”集市交易活动。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
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
不得治””。
所“非攻”。
残酷”。
最还区分“伐并且是“兼爱”春秋战”,所以“将富之、贵之、誉之”。
在使国家的贤良之士增多后,就面临着如何选拔和如何使用的问题了。
在选用良士上墨子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标准。
这个标准其实就是墨子“尚贤”思想的最核心的体现,它贯穿着墨子的整个政治理念。
人才选拔出后就是如何使用的问题了,在这点墨子提出了“使能”的概念,即:依据良士各自的能力与特点慎重地使用。
就是要做到“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其实,墨子提出的“尚贤”不是一种空泛的概念,而是一种可操作性的选贤制度。
他认为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贤人政治,就可使国家长治,官府殷实,万民富足,而达到最终的“尚同”。
何谓“尚同”?“尚同”就是崇尚同一。
同一即同一思想认识。
与谁的思想认识同一?当然就是从“尚贤”中找答案,与贤人的思想认识同一,这是墨子“尚同”思想的归结点。
具体的说,就是“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
这里的“上”必须是一个贤者,这是墨子“尚同”思想的前提。
也就是说“尚贤”是“尚同”的前提。
新时期,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这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实现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核心的主张‘仁’,是专就义与不义的问题而言,而墨子的非攻,在
义与不义之外,更谈到利与不利的问题。”墨子说的“利”并不是自
私自利的“利”,而是民众之利。好战的君主发动的攻伐掠夺战争
只是给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根本没有从民众的利益而出发。攻
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其次,“兼爱”实行需要有
贤明君主作为保障。“兼爱”不仅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
节,更注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维护。这就需要各国有足以贤明的
君主来推行“兼爱”的思想,这对于当时国君来说,无疑是道德上
的高要求,所以实行起来并不容易。最后,“兼爱”思想没有足够
支撑它的律法体系以及相应的制度保证。它仅仅是道德上的要
伐者打胜仗,可以享有战胜的荣誉,扩张的领土,乃至显扬的国
威,看来是有利的。但是这只是少数人得利能给国家带
来统治者想要的繁荣富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墨家的“非攻”也
是和平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践诉求
“兼爱”思想是否能顺利实行,应该说是墨子“兼爱”理论体系
没有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把属于自己的爱分给别人,这往往引起
祸乱的产生。墨子的“兼爱”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兼相爱”——墨子“兼爱”思想的文化理念。墨子的
“兼爱”包含了“大爱”的精神,提出社会成员应该相互关爱,而不
是局限于个人情感上的“小爱”。不过,墨子的“兼爱”的特点是
“为彼犹为己”(《墨子·兼爱下》)。这就说明了,实行“兼爱”既是
个人生活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生存发展也具有至关
重要的作用。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精髓课程论文(2012年春夏学期)墨子的经济思想及其在当代的现实价值摘要: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其经济思想有独到之处。
墨子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治政兴国的目标,首要就是关心人民生活,因此,对“利”,特别是百姓的物质利益,其获取、增加、减少、分配,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本文介绍了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并详细分析了墨子的经济思想及其在当代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墨子经济思想节用兼爱一、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
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年代占据显赫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被同称为“显学”。
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1,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他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士”。
从历史记载来看,墨子和小生产者接触颇多,不单学会了一些手艺,还懂得农耕,深知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
因此,墨子的思想是一般小生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非常迅速。
土地制度发生有利于生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
手工业也获得长足发展。
这些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独立的富商,而且很受社会尊重;到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兴盛,经商者随处可见。
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却是日益动荡,战争频繁。
在这一时期,旧的政治秩序分崩离析,旧的宗法关系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奴隶制日趋瓦解,封建制日趋形成。
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铸就了墨子的经济思想。
二、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义利合一的功利观孔孟都不敢公开言利。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墨子则大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认为仁义必须与人们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
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所以义乃天下之良宝。
他还认为,义作为一种道德,必须“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有道以教人一,也就是说,讲义德必须给人以实际的利益,否则只是空谈。
谈到兼爱,墨子同样认为要给人以实际的利益。
他说:“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厌,殁世而不倦。
”3“示之以利”就是说,讲爱民,必须给人民以实际的利益。
所以墨子宣传其兼爱说时,经常是“爱人”和“利人”并提,“兼相爱”和“交相利”互训。
不仅如此,他认为发明创造某种机械是否有价值,也应该以是否利人为尺度,可见,墨子的价值观是功利主义价值观。
这种功利主义,是把百姓的实际利益置于第一位,不是宣扬个人利己主义。
(二)重视物质财富生产的生产观墨子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死”4和“不与其劳,获其实,以非其所有取之故”5可以说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和“各尽所能,各取所值”在人类社会经济思想中出现的最早版本。
1、重视劳动墨子极为重视人的劳动,是因为他认识到人不劳动就不能生存,这正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这一观点在今天读起来,已经没有任何新鲜感,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通过劳动来区分人与动物还是第一次。
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劳动生产联系起来,这是中国人理论的基石。
墨子还对儒家轻视物质生产的态度加以了批判,说儒家的倡导者好吃懒做,“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在天”的观点,墨子反驳道:“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这从侧面体现了小生产者以力谋、勤劳致富的思想。
2、社会生产以农业为基础。
墨子认识到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类社会只有从事物质生产才有物质生活,如果不从事生产就不能生活下去。
在社会劳动中,墨子尤其重视农业生产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他说:“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6五谷麻丝“为民衣食之财,自古及今,未尝不有此也”7。
因此,统治者应当重视农事,把农业生产放在首要地位。
同时,墨子还认识到农业收成好,人们丰衣足食,则社会安定,统治稳固,而“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8,农业是社会生产的基础。
墨子对发展农业提出了一些方法建议。
首先,应当开垦荒地。
“田不辟,少食。
”9“安国之道,道任地始。
地得其任,则功成;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
”10土地能不能得到合理使用,能不能充分发挥效力,是农业生产能否发展的关键。
其次,必须保证农业生产的时间,若“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业”11。
在所有政府行为当中,以战争对农业生产破坏最大,“春则废民耕嫁树艺,秋则废民获敛”,这也反应了小生产阶层希望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再次,应当增加农业劳动力。
当时,社会上存在劳动力不足,人口稀少的现象,墨子分析其中的原因是,统治者“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
12而且“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
13因此,墨子提出了,男子二十当娶,女子十五当嫁的要求,同时反对诸侯大夫们蓄养妾媵的做法。
(三)强本节用的社会消费观一个社会要想平稳发展,理应节用、节葬、节丧、非乐。
墨子主张开源节流的经营与消费伦理。
一是强本,二是节约。
墨家提出的“强本”,一方面,是节俭与增收并重,以此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人人都要强力从事,加强劳动,发展经济,用以保证国家的富裕。
另一个方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营造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要把国家安危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
而节用,也是墨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改变一个国家贫困地区状况,节用是治本之策。
墨子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消费观,为防止统治阶级的过高消费,墨子提出了三条原则:第一,个人的消费应当与自己的财力相当。
第二,主张“去无用之费”。
他认为,“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治理国家要从最严重的弊端入手,因此财政开支应当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第三,“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即凡是劳民伤财,对人不产生更多好处的事情,不应为之。
墨子提出的节用,无疑是有积极一方面的,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总是应该节省节用的。
可是,另一方面,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向统治阶级提出节用的要求是不会真正见效的,这是统治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墨子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点。
(四)志功合观的社会交换观墨家认为交换之后,双方建立起互相交换、互相兼爱的关系,不是今天理解的市场经济中的交换,而是一种互酬关系。
“志功,不可以相从也。
”“义,利;不义,害。
志功为辩。
”14在处理事务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利与害的关系问题,社会生活的交换关系中也不例外,因此,要以志功合观的社会交换观来作为交换原则,即相酬相利的原则。
而对于商人和商业的看法,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坐地买卖、摊贩、倒卖等商业活动的形式,“商人之四方,市价倍蓰,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墨子称这种行为为“商人之察”,是商人智慧的表现。
而墨子认为商人讲究商品质量,销售时机,商业信誉。
为了获得利益可以周游四方,通过各种关卡,不怕面对危险,这是一般的“士”所办不到的事情。
墨子能充分肯定商人的存在及其必要性,这在农本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春秋时代是经济思想中很了不起的一个方面。
三、墨子经济思想的现实价值在墨子的经济思想中有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下面仅选择其中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较明显的指导意义的部分加以论述。
(一)“兼爱”、“非攻”的现实意义“兼爱”、“非攻”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到国际交往,小到人与人之间。
“兼爱”、“非攻”的原则运用到国际交往中,就是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
如今,倡导和平、反对武力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国际问题的共识。
各个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该被平等地视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正如墨子所提倡的“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15“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16把“兼爱”、“非攻”的思想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则正如墨子所提出的“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兼爱”的思想与当今的“博爱”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要求平等地看待关爱其他人,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宽容,这对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是颇有益处的。
(二)“节用”消费思想的现实意义墨子“节用”的消费思想对我国当今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都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遏制消费的两极化,在满足多数人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墨子“节用”消费思想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上层,要求统治者“节于民,诲于民”,以身作则,教育民众,这一思想对于警示当今社会存在的铺张浪费、公款吃喝的现象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节用”思想对遏制当前浪费资源的现象也有积极意义。
如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供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广泛,使得一些人产生过度乐观的情绪,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注重节约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这对尚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的经济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总之,墨家思想虽没有像儒家文化那样成为影响我国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但其经济思想中的精髓不论对当时还是当今的社会都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意义。
注释:1.《墨子·贵义》2.《墨子·七患》3.《墨子·号令》4.《墨子·非乐上》5.《墨子·天志中》6.《墨子·七患》7.《墨子·天志中》8.《墨子·非儒下》9,10.《墨子·号令》11.《墨子·非攻下》12.《墨子·节用上》13.《墨子·非乐上》14.《墨子·大取》15.《墨子·兼爱上》16.《墨子·兼爱中》参考文献:[1] 邹沣.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武汉大学,2008[2] 刘胜良,陈希坡.论墨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广西师范大学,2005[3] 张明安,盛国军. 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天津师大学报, 1996.[4] 王赞源. 墨子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 烟台大学学报, 2002.[5] 胡子宗,李权兴,等.(2008).研究墨子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