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墨子的经济伦理思想
论墨子的“节用”思想

( 关键 词] 墨 子 “ 节用 ”思 想
节约型社 会
[ 中图分类号]B 2 ( 2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3 4 20 )0 一o 2 —0 08 62(0 6 6 06 4 墨子 ( 约前 4 8 6——前 38 , 7 年) 名翟, 鲁国人 。 他是 我 国古代 一位 杰 出的思想家 ,他的经济 伦理 思
与奢侈 品 两种基础 上 ,认 为只有 用于满足 生活 所必需 的 消 费才是 正 当的消 费, 才是 合乎 “ 法” 或 “ ”的 义
消费 ,否 l ,便 是 不合 “ i , J 法”或 “ 义” 的 消费 ,是 有害 的消 费。 第三 ,墨 子认 为物 质生活 方 式的正确 与否 对于人 的精神 方 面有 十分 重要 的 影响 。墨子 节用论 思想对 我 国建设 节约型社会具 有 重要 的借鉴意 义 。建设 节约型社会 ,必 须 “ 去其无 用之 费” ,在全 社会 倡 导健康文 明的消 费方 式 ,各 级政 府 官 员要 率 先垂 范,以 身
经济 问题都纳 入节 用 的范畴下 ,把 节用看 作是 解决
一
生 活必需 品与奢侈 品两种 基础上 ,认 为 只有 用于满 足 生活 所 必需 的消 费才 是 正 当 的 消 费 ,才 是 合乎 “ 法” 或 “ ”的 消 费 ,否 则 ,便 是 不 合 “ ”或 义 法
国经济 问题 的不法 -1 7。墨子 的节 用论 思想 主要
把 消 费品定 在 “ 民利 ”上 。“ 费”后 ,利 于民的 , 加
、
墨子 的节 用论 思想
墨子作 为功 利主 义的代表 ,虽一直 主张 “ 强从 事” 以发展 经济 ,但 墨子对 利的 肯定与追 求并 没有 使他 陷入一 种享 乐 主义的 泥坑 ,而是与 之相反 ,在
墨子思想总结

墨子思想总结墨子思想总结墨子(约公元前468年-约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齐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墨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墨家学派,主张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观念,对中国古代史上的儒家、法家、道家都有重要影响。
以下将以1000字对墨子的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
墨子以「兼爱」为核心思想,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相互关心、互相爱护,而不局限于亲情、友情或国家之间的关系。
他反对仅仅关心自身或狭隘的集团利益,提出了「以义持礼」的伦理观念,认为道德应该超越私利,而以公正、公平和平等为依据。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仁爱为纽带,摒弃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和尊卑差别。
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中。
他提出了「明经」和「经济」两大教育目标,认为维持社会和谐需要通过教育使人们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明经」指的是普及教育,使人们都能够接受教育,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经济」则指的是培养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使人们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墨子主张教育以爱为基础,以道德教育为核心,通过教育能够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墨子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非攻」,即反对战争和使用武力解决争端。
墨子深刻认识到战争对人民的痛苦和社会的破坏,并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呼吁停止战争和追求和平。
他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该通过外交和谈判解决争端,而不是以武力相争。
他指出战争的根源是人们的私欲和争夺,只有通过「兼爱」和「非攻」的理念,才能实现永久的和平。
墨子对礼教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批判了当时礼教中的虚伪和形式主义,主张以人的内心和真实的情感为核心进行行为准则的判断。
在他看来,礼仪应该体现出真实的情感和内心的真诚,而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仪式。
他提倡以心意为标准进行判断,通过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和彼此的理解。
墨子的思想虽然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著作,但其思想在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基础,并对后来的儒家、法家和道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阐述一下墨子的经济实用原则。

阐述一下墨子的经济实用原则。
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科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非常庞大,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政治、伦理、宗教和经济等方面的观点。
在经济方面,墨子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原则,对于当代的经济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墨子的经济实用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简节约:墨子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遵循精简节约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
他主张人们应该节约使用物质资源,以及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这一原则在当代经济管理中仍然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 公平合理:墨子主张经济活动应该公平合理,不应该剥削他人。
他反对不正当的贸易行为,主张在经济交换中要遵守公平原则,避免损害他人的利益。
这一原则对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经济关系非常重要,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3. 劳动创造价值:墨子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取财富和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剥削他人或不劳而获。
他提倡劳动者应该得到合理的报酬,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促进经济的发展。
4. 互利互惠:墨子主张经济交换应该是互利互惠的,双方都应该从中获得利益。
他反对一方占尽便宜,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他认为,在经济交换中,双方应该平等对待,遵守契约精神,共同促进经济的繁荣。
5. 政府干预:墨子主张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干预和监管。
他认为,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法律和政策,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他还主张政府应该提供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墨子的经济实用原则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墨子的思想,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
我们应该注重精简节约,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坚持公平合理,维护社会正义;重视劳动创造价值,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倡导互利互惠,建立和谐的经济关系;并且,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保护市场秩序。
墨家伦理思想

墨子,名瞿,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是晚于孔子的一位享有盛名的思想家,其创立的墨学与当时孔子的儒学并称为“儒墨显学”。
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这些个体劳动者拥有人身自由,地位高于奴隶,但也要受奴隶主的盘剥。
墨子的主要思想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
墨家与儒家最大的对立在于,墨家倡导的是兼爱,儒家提倡的是交别。
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
这是墨子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普遍的伦理原则。
墨子的兼爱是用来反对交别的。
他认为别是天下一切祸害的根源,别不仅是指亲疏、厚薄的差别,也指不同阶层利益的对立,也就是只爱己、利己而不爱人,是一种典型的自利观。
所以,与此相反,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主张兼爱代替“别相恶,交相贼”。
兼与别相反,是要人视人如己“为彼犹为己。
”这一主张,最直接的就是反对了儒家的自利观,其次也是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反对。
墨家的兼爱是要在不废除宗法制度的前提下,保留原有的阶级状态只要改变人们的行为方针即可实行兼爱。
显然,在没有抛弃原有的政治经济的条件下,奢望改变人们的行为就达到爱人如己,这显然就是一种理想状态。
企图靠人们的道德力量改造社会思想,无疑是唯心主义的道德决定论。
讲利,却又离开社会现实的利害关系,于是这样的利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水中之月了。
而且,墨子兼爱的可行性论证一是靠天志的神秘力量和君主的政治权威,一是靠“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对等互报原则,这显然是不可靠的。
墨子一方面想着实现自身的利益,但主观上却是出于为他人的动机,这样,利己行为的动机和利他行为准则相结合,其实质是调和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矛盾冲突。
墨子有关义利关系的观点是贵义尚利。
他认为凡是符合于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反之则为不义。
利人就是要“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的行义就是为了利人、利天下。
所以一切行为善或恶的道德价值就在于行为本身对于他人和天下产生的是利还是害。
墨子的“兼爱”说与功利主义思想

墨子的“兼爱”说与功利主义思想摘要: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爱”说为中心和标志,把“兼爱”原则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进而发展为墨子的义利观,墨子的义利观既“贵义”又“尚利”,是首位在诸子百家中高举功利主义旗帜的思想家。
墨子的“兼爱”思想,首先体现在“别相恶”的对立中。
通过“兼以易别”用大爱的姿态表达了一种平等的思想,根据此来兴天下之利。
但“兼爱”不仅追求社会的正义平等,也关注个体的权益。
首先,墨子将天下祸害的原因归结为“不相爱”,深刻地揭示了天下之害的根源。
其次,墨家所讲的“兼相爱,交相利”,迥异于“耻言利”的儒家思想。
墨子强调“义利一体”,视“利人”、“利天下”为“义(至善)”,然后又提出“利”以“义”的标准和目的。
墨子提倡“交利”的平等意识,代表了平民和小生产者的物质生活利益,不是利益冲突的另一方以奴隶主贵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利益,但是墨子又把解决这一冲突、矛盾的希望寄予帝王,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空想。
最后墨子把义利统一的功利主义贯彻在道德评价上,提出在“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理论,强调客观结果与主观动机的统一。
关键词:墨家,兼爱,非攻,交利《史记》无墨子传,只在《孟荀列传》后附了寥寥24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但墨学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古语有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这句古谚隐含着这样的信息:在百家争鸣的时期,儒、墨两家同为“显学”。
对此典籍中多有记载。
(《韩非子·显学》)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吕氏春秋》)中多次以孔墨并称。
(《当染》)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
”这就说明墨家和儒家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墨家学派也曾有过显赫,辉煌的学术地位。
墨子,名翟(dí),墨翟是墨家的创始人,后人尊称为墨子。
墨子的时期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多数认为墨子是鲁国人。
墨子哲学思想

墨子的目的是“交相利”,强调在物质利 益上“利他”,把利己与利他相统一。
(5)就性质而言
儒家的仁爱学说是一种彻底的义务论,墨子的兼 爱论因对实际利益和后果的重视而呈现出功利主 义的色彩。
孔子的“仁爱”是在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上 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关系;墨子的“兼爱”是 要在突破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上提升小生产者的 社会政治地位。
吴虑对墨子说:“义,贵在切实可行,何必到处 宣传!”
墨子说:“你亲自陶稼,分之于民,获利太小, 我宣传义,可以救天下,获利巨大,怎能不去宣 传呢?”
聚徒讲学
墨子以“兴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为己 任,到处奔走,宣传行义。经过几年的实 践,他深感靠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必须组 织更多的人为义献身。
约在三十岁之前,他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 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 民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弟子弥 丰,充满天下,”其学说成为“言盈天下” 的显学。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 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 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 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sì)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
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 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 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yù)有余。
公输盘诎(qū),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墨子的《墨子》及其社会治理思想

墨子的《墨子》及其社会治理思想《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仅存十五卷,五十三篇,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相传做过宋国大夫,曾到过楚、卫、齐等国。
相传早年受孔子的儒家教育,后弃儒学而开创与儒学相对独立的墨家学派,这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学派性政治团体,其宗旨是推行墨子的主张。
墨家的政治主张,都是以解救时弊为目的,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宣传天志、明鬼,针对当时流行的命定论,墨家又主张非命。
在真理的原则上,主张经验论。
伦理思想上,墨家的根本观念是义,义的观念来源于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义利统一的道德观。
《墨子》确立了三表法作为立论说理的准则,在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体裁虽保留了对话的形式,但基本上已具论说文的雏形。
今本《墨子》为汉代刘向所校定,著于《别录》。
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均据此。
晋惠帝时,鲁胜曾作《墨辩注》,早已失传,仅存其《叙》。
清以前以明嘉靖唐尧臣刻本为善本。
清亁、嘉年间,《墨子》研究兴起,陆续涌现出许多注释或阐发墨学的著作,有清毕沅的《墨子注》、孙诒让的《墨子閒诂》,近人吴毓江的《墨子校注》、梁启超的《墨子学案》、陈柱的《墨学十论》、方授楚的《墨学源流》等。
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
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
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
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
为什么非攻,确立什么样的准则及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达到目的。
哲学思想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墨经中的伦理思想

侧面。
事焉。(<鲁问> ” ) 基于以 卜 三点的认知, 可以在《 墨子》 书中找到有关墨 子心目 二种理想的上阶层的或理想的墨家道德行动者的 中 重要人格特征, 如说一、 比 墨子认为做为一个身体力行的墨
者“ 非无安居也 , 我无安心也; 非无足财也 , 我无足心也。 是 故君子 自难而易彼, 众人 自易而难彼。 君子进不败其志 , 内
之际 疲敞、 崩坏引发的 周文 礼乐 大时代现象, 谋救敞补 图 偏
的良策, 墨家亦不 自外于此现象, 此所以有太史公论六家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墨子的经济伦理思想
摘要:墨子,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史称墨翟,时人尊称为“子墨子”。
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期与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并称为“世之显学”,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墨子的经济伦理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关键词:墨子;经济伦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67-02
一、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十分广泛,据《吕氏春秋·当染》记载,“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
”《韩非子·显学》也说过:“孔子墨子俱道尧舜”。
在《墨子》一书中,墨子常常引用儒家经典去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墨子的经济伦理想很大程度也受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但是后来,墨子脱离儒学,建立起当时与儒家学说相抗衡的墨家学派。
对于墨子的这一思想转向,《淮南子·要略训》则认为,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用夏政”则可以看出墨子思想深受夏禹之道的影响。
《庄子·天下》中记载墨子学派效仿夏禹的情况说:“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
禹亲自操藳耜而九杂天下之川。
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
置万国。
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司马谈评价墨家时也说过:“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
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
由此可见,“禹之道”是构成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直接思想资源。
此外,春秋时期齐学的富国利民思想与三晋政治家的按功论爵主张等也对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重视物质生产的生产伦理思想
墨子极为重视劳动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作用,他认识到人不劳动就不能获得生存,而劳动正是人与动物本质区别之所在:“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
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绔屡;因其水草,以为饮食。
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纤,衣食之财,固已具矣。
今人与此异者也。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墨子·非乐上》)墨子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天生就有羽毛作为衣裳,蹄爪作为鞋裤,水草作为食物,它们的生存不需要“耕稼树艺”和“纺绩织纴”。
而人类则大大不同,人必须要靠自我的劳动才能生存下去,如果不劳动的话,就会死去。
墨子这种把人类与动物的
区别用是否进行生产劳动划分开来的观点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不仅如此墨子还认为,生产衣食之财的物质生产劳动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劳动是根本,是实现民有所食、君有所养的基本手段,“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为养也。
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墨子·七患》)这里的“五谷”指的是人民大众和君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维持人类生存日常必需品。
墨子认为,人民如果失去了依赖的“五谷”,君主就会没有生活供养,人民没有吃的,就不会听从君主的役使。
墨子从劳动的角度来分辨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强调劳动对人类生存的本源意义,从而赋予了劳动以崇高的伦理地位。
既然人必须要劳动才能生存,那么如何去提高劳动生产力呢?墨子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力首先要增加劳动者的数量,其次是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然而,增加人口数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各国之间连年战争,赋税繁重等等因素造成了大量劳动者的死亡,墨子觉得统治者应该实施“圣王之道”,即“德政”,停止战争,减轻赋税。
当然劳动者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国民财富一定增加,经济要发展,还必须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他反对不劳而获,反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懒汉思想。
他鼓励人们积极从事劳动生产,其中包括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等等。
只有人人都努力劳动,天下才能富足,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人民才可能安居乐业。
(二)勤俭节用的消费伦理思想
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节用”、“非乐”、“节葬”。
不同与孔子“罕言利”的思想,墨子主张言利,肯定人们对利益的合理追求,但他同时指出这种追求并不是毫无节制的,而是与之相反,他倡导勤俭节用的消费观,反对奢侈浪费,在《墨子》一书中,节用论的消费伦理思想贯穿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始终,构成了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非乐”和“节葬”是对“节用”思想的延伸和应用。
在墨子看来,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人们大力从事物质生产劳动,而且对于已经取得的劳动成果也不能过度消费。
墨子的节用思想首先建立在对日常消费品的区分上,他把消费品分为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两种。
墨子认为只有满足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消费才是正当的合理的消费,不然,便是不正当的有害的消费。
具体来说:在饮食方面,墨子认为,“食者,国之宝也”,粮食是任何人不能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而且粮食的消费仅限于对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以维持简单地劳动再生产。
《墨子·辞过》中记载:“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养腹而已矣。
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墨子·节用中》也说道:“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
不极五昧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
”墨子认为,所谓的“五昧之调”、“芬香之和”、“珍怪异物”等都是对饮食的挑剔和讲究,是超乎于基本生存需要的,属于奢侈性的消费。
要满足这种消费会造成大量财富的浪费。
在衣着方面,墨子认为:“为衣服之法:冬则练
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絺綌之中,足以为轻且凊,谨此则止。
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
”衣服能够保暖遮丑就行,不必追求华美亮丽,否则不仅造成浪费,而且会助长歪风邪气。
在住的方面,墨子强调古代圣王所居住的地方简单实用,并不是为了美观,而“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往往是“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缕之饰”。
这样的做法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该极力反对。
还有在制造交通工具方面,力求实用,不求华美,否则也是劳民伤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墨子也反对礼乐,他认为礼乐是一种“淫人”的行为,对于“兴天下之利”毫无益处。
墨子的“非乐”不是因为他不懂乐,不知乐,他不否认音乐等文化活动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而是因为繁饰礼乐“不中圣王之事”,“不中万民之利”。
墨子“非乐”完全是为了国计民生,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墨子指出,统治者为了自己享乐,“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这样一来会使很多劳动者脱离农业生产,而被迫去为统治者的享乐服务,长此以往,则“仓廪府库不实”,“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有鉴于此,墨子强调:“今天下士君子,请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在乐之为物,不可不禁而止也。
”(《墨子·非乐上》)看来,墨子不仅要非乐,而且还要禁止一切文化娱乐活动。
在“节葬”的问题上,墨子明确反对“厚葬久丧”。
在墨子生活的时代,统治者实行厚葬久丧的丧葬制度,认为这是尽孝道,行仁
义。
他们不仅大修陵墓,而且还把大量财宝随葬,甚至有时还要杀人殉葬。
服丧之人不仅长年累月不能从事物质生产,还必须要“强不食而为饥,薄衣而为寒”折磨自己的身体以示忠孝。
墨子认为这些做法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会造成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容易导致疾病和死亡。
同时,久丧还会使得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人口数量得不到增长,从而物质生产就会因为劳动力的缺乏而得不到发展。
总之,厚葬久丧不是“圣王之法”,对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安定有百害而无一利,应当节制。
三、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墨子的经济伦理思想主要服从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一总的经济发展目的。
两千多年前的墨子认识到人们通过物质生产劳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种以物质生产劳动区分人禽之别的观点至今仍闪耀着巨大的光辉,其提出的“赖其力者生”的命题更是体现了人的价值所在。
人要生存就必须要劳动。
然而大力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还要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但是我们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切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以墨子的节用观念为指导,少消费,多积累,适度消费,绝不浪费。
参考文献:
\[1\]墨翟.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