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文字博物馆

合集下载

游安阳文字博物馆心得

游安阳文字博物馆心得

游安阳文字博物馆心得早就听说安阳有个文字博物馆,一直心痒痒想去看看。

前段时间,终于逮着机会去逛了一圈,这一趟下来,那感受,真是妙不可言!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我怀着满心的期待,来到了这座充满神秘气息的文字博物馆。

刚到门口,就被那宏伟的建筑外观给震撼到了。

整个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现代与古代的元素,庄重又不失灵动。

走进博物馆,仿佛走进了一个文字的时光隧道。

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再到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字体都像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静静地向我诉说着过去的岁月。

在展厅里,我看到了一片片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和兽骨。

那些刻痕,或深或浅,或粗或细,仿佛是古人在和我对话。

我凑近了仔细瞧,试图解读其中的奥秘。

你别说,还真让我看出了点门道。

就拿其中一块龟甲来说吧,上面刻着的几个符号,歪歪扭扭的,像画儿一样。

经过旁边的注释我才知道,那原来是在记录一次狩猎的成果。

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古人,为了记下这样一件事,费了多大的劲儿啊!他们得先找到合适的龟甲,然后小心翼翼地刻下这些符号,说不定刻的时候手还会抖呢。

再往前走,看到了一排展示篆书的橱窗。

篆书那弯曲的线条,优美得就像跳舞的姑娘。

我盯着其中一幅作品,看了好久。

那一个个字,像是精心编排的舞蹈动作,有起有伏,有收有放。

我不禁在想,当年写下这些字的人,该是多么有耐心和艺术气质啊。

他们一笔一划地书写,不慌不忙,仿佛时间在他们笔下都变得缓慢了。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互动体验区。

这里可以让游客亲自尝试书写不同字体的汉字。

我兴奋地拿起毛笔,蘸上墨汁,准备大显身手。

可当毛笔落在纸上的那一刻,我才发现,写字这事儿,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啊!我想写个楷书的“福”字,结果那笔画歪歪扭扭的,自己都看不下去。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书法艺术,那真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得下苦功夫!在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许多关于文字演变的多媒体展示。

有动画,有视频,还有虚拟的场景还原。

参观安阳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安阳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安阳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早就听说安阳有个文字博物馆,一直心心念念想去看看。

终于,在前些日子,我踏上了这趟充满期待的旅程。

刚到博物馆门口,我就被那宏伟的建筑所震撼。

整个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走进大厅,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瞬间将我包围。

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我的参观之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老的甲骨文,它们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虽然历经了岁月的沧桑,但依然清晰可辨。

看着那些神秘的符号,我仿佛穿越回了几千年前,看到了古人在认真地刻写着这些文字,试图用它们来记录生活、传递思想。

在一个展柜前,我停下了脚步。

里面展示的是一片龟甲,上面刻着的甲骨文就像是一幅精美的画作。

我凑近了仔细观察,想要读懂古人的心思。

那些刻痕有的深,有的浅,仿佛在诉说着刻写者当时的心情。

也许他是在为一次丰收而喜悦,也许是在为一场疾病而忧愁。

我不禁想象着他在刻下这些文字时的表情,是专注?是沉思?还是带着一丝微笑?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青铜器铭文。

这些铭文刻在精美的青铜器上,字体端庄大气,线条流畅。

其中有一个鼎上的铭文特别吸引我,它的字体雄浑有力,每个笔画都充满了力量。

我站在那里,凝视着那些铭文,仿佛能感受到当时铸造这个鼎的工匠们的心血和汗水。

他们不仅仅是在制造一个器物,更是在赋予它灵魂,让它通过这些文字向后人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展示竹简的区域。

竹简上的文字密密麻麻,排列整齐。

我想象着古人在竹简上一笔一划地书写,那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他们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便捷的工具,却依然能够用文字留下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我轻轻地抚摸着那些竹简,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体温。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关于文字演变的展示。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字体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看着那些字体的变化,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他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让文字变得越来越优美、越来越实用。

当我来到一个展示印刷术的区域时,更是被深深地震撼了。

参观安阳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安阳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安阳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一直都对古老神秘的文字充满好奇和敬畏,终于有机会走进安阳文字博物馆,亲身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文字魅力。

还没走进博物馆,仅是站在那宏伟的建筑前,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这座建筑的外观设计独特,仿佛是一本巨大的书籍,正等待着人们去翻阅。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隧道,将我带回到了文字诞生的那个远古时代。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它们就像是古老的密码,等待着后人去解读。

看着那些形状各异的刻痕,我不禁想象着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在这些坚硬的材料上,一笔一划地记录下他们的生活、思想和愿望。

我凑近一块展示的甲骨,仔细观察着上面的刻字。

那些线条有的粗,有的细,有的弯曲,有的笔直。

据说,古人在刻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要经过复杂的工序,先把龟甲或兽骨处理干净,然后再用锋利的工具精心雕刻。

每一个字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智慧。

我看到一个像是“日”字的甲骨文,圆圆的轮廓,中间一个点,简单却生动地描绘出了太阳的形象。

还有一个像是“马”的字,长长的脖子,有力的四肢,尾巴飞扬,仿佛一匹骏马就要奔腾而出。

继续往前走,看到了展示的金文。

金文比起甲骨文来,更加规整和华丽。

那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线条粗壮,字体庄重。

我看到一个鼎上的铭文,讲述着一件祭祀的事情,详细地记录了祭祀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和祭品。

通过这些文字,仿佛能看到当时庄重肃穆的祭祀场景,人们怀着敬畏之心,向神灵祈求保佑。

再往里走,便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展示区域。

篆书的线条优美,如同舞动的丝带;隶书扁平规整,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楷书端庄秀丽,就像一个个站立得笔直的君子;行书流畅自然,像是在纸上自由奔跑;草书则龙飞凤舞,充满了豪放不羁的气势。

我在一幅草书作品前驻足了好久。

那字体简直就像是一幅抽象的画,笔画相互缠绕,却又有着独特的韵律。

我努力想要辨认出其中的字,却发现自己的眼睛跟不上书法家的笔触。

旁边的注释告诉我,这是某位大师在酒后挥毫泼墨而成,当时他心情畅快,借着酒劲将心中的豪情尽情抒发在这张纸上。

参观安阳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安阳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安阳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怀着敬仰与好奇的心情走进了安阳文字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宛如一座知识的宝库,静静地等待着人们去探寻文字的奥秘和魅力。

刚踏入博物馆的大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便扑面而来。

宽敞明亮的大厅,精心设计的展览布局,仿佛都在诉说着文字的源远流长和重要性。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展示区。

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神秘符号,带着远古的气息,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几千年前先人的智慧和生活。

看着这些形态各异的甲骨文,我不禁感叹古人的创造力。

他们用简单而又生动的线条,记录下了当时的祭祀、战争、农业等重要活动。

每一个字符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一角。

走过甲骨文展示区,我来到了金文的展厅。

金文相较于甲骨文,显得更加规整和华丽。

那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线条流畅,结构严谨。

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通过金文,我了解到了周朝时期的礼仪制度、政治架构以及社会风俗。

在篆书的展区,我被那规整而优美的字体所吸引。

篆书的线条圆润,笔画粗细均匀,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

从大篆到小篆的演变,反映了汉字逐渐走向统一和规范化的历程。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字在传播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隶书展区则展现了文字从篆书向楷书演变的过程。

隶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书写的效率,使文字更加易于辨认和书写。

看着那些古朴的隶书作品,我仿佛看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楷书展区的作品则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成熟和稳定。

楷书的笔画规整、结构严谨,成为了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基础。

在这里,我欣赏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将楷书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展示不同字体的演变,博物馆还通过多媒体、互动展示等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字的发展历程。

其中,有一个关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展示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里,我看到了古人如何从竹简、帛书逐渐发展到纸张,以及印刷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伟大创新。

参观安阳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安阳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安阳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早就听闻安阳有一座大名鼎鼎的文字博物馆,一直心痒痒想去瞧一瞧。

终于,前段时间我找了个机会,亲自去感受了一番这座充满文化魅力的殿堂。

刚到文字博物馆门口,我就被那宏伟的建筑外观震撼到了。

它的造型独特,充满了古朴而又现代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文字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

走进大门,那种庄重肃穆的氛围瞬间就把我包裹了起来。

我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其中的奥秘。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巨大的甲骨碑林,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神秘而又迷人。

我凑近了仔细看,努力想要读懂它们所传达的信息。

想象着几千年前的先人们,是怎样一笔一划地刻下这些符号,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心里不禁涌起一股对古人智慧的敬佩之情。

在展厅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文字载体,从最早的陶器刻符,到青铜器上的铭文,再到竹简、帛书,每一样都让我惊叹不已。

其中有一块巨大的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

我不禁想,古代的学者们要翻阅这样沉重的竹简来获取知识,那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啊!而我们现在,只需要轻轻一点手机,就能获取海量的信息,这可真是时代的进步。

还有那些精美的印章,小小的一方天地,却蕴含着无尽的艺术和文化。

有的印章上刻着龙飞凤舞的字体,有的则是端庄秀丽,每一个都独具特色。

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文人墨客们,郑重地拿起印章,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那一抹独特的印记。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展示汉字演变的区域。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汉字的形态不断变化,越来越规整、优美。

我盯着那些字体的演变过程,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古人在竹简上认真书写,在宣纸上挥毫泼墨,用文字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在一个角落里,有一个互动体验区,可以让游客亲手书写古代的文字。

我兴致勃勃地拿起毛笔,蘸上墨汁,试图模仿甲骨文的写法。

可是那笔在我手里却不听使唤,写出的字歪歪扭扭,别提多丑了。

这让我深深体会到,写好汉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祖先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的文字,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关于少数民族文字的展示,让我大开眼界。

安阳文字博物馆作文

安阳文字博物馆作文

安阳文字博物馆作文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段路北,是一所值得去学习的博物馆。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阳文字博物馆作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安阳文字博物馆作文篇1昨天下午我们去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主要参观了解了了解了两种文字,分别是: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它出土于商代后期商王国都城所在地——河南安阳殷墟。

百年来在这里先后发现的约13万片刻辞甲骨,记录了商代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代社会弥足珍贵的资料。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模型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将生命延续至今。

甲骨文和她的发现地安阳殷墟一起,揭示了3000多年前一个强大王朝背后的故事。

威严的宫殿、辉煌的青铜文化和灿烂的文字成就,见证着历史,见证着文明。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

金文应用的年代有1200多年。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方折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圆笔多,转折圆。

和甲骨文相比,字形变化更加多样。

在众多的先秦文字中,金文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金文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事件的记录,以及对祖先及王侯们功绩的颂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

看过这些文字之后,我感到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

我不禁自叹,没来文字博物馆之前我对这并没有什么了解,但现在看过之后,我突然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字历史是多么的悠久啊!这种感觉就像井底之蛙从井底跳出来的那种感觉。

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内心在不停的赞叹着。

安阳文字博物馆作文篇2放暑假的时候,我姨姨夫带姥姥、姥爷、妈妈、我和飞飞一起去玩。

我们先去了林州的太行山大峡谷的桃花谷,哪儿的风景真美呀,然后我们还去了安阳的文字博物馆。

我认为安阳的文字博物馆最好玩了。

安阳文字博物馆游览作文

安阳文字博物馆游览作文

安阳文字博物馆游览作文你知道吗?我前几天去了一个超级酷的地方——安阳文字博物馆。

这一趟下来呀,就像是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和古老的文字来了一场超有趣的约会。

刚到博物馆门口,我就被那大气磅礴的建筑给镇住了。

那建筑风格很独特,有着一种古朴又神秘的气质,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文字的厚重历史。

我迫不及待地就走了进去,就像一个探险家走进了神秘的宝藏洞穴。

一进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关于文字起源的介绍。

原来呀,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先为了记录生活中的事儿,就开始琢磨着创造文字了。

最开始是一些简单的刻痕、符号,看着那些歪歪扭扭却充满智慧的印记,我心里想,老祖宗们可真是太聪明了,这就是文字的雏形呀。

再往里走,就看到了甲骨文的展示区。

哇哦,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看起来就像一幅幅神秘的小画。

我凑近了仔细瞧,有的甲骨文像小动物,有的像人的形状,虽然我好多都不认识,但那种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巫师拿着龟甲占卜的情景,神秘极了。

我还在那儿学着甲骨文的样子,在空气中比划着,感觉自己像是个古代的小书童呢。

走着走着,就到了金文的部分。

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那些青铜器可真精美啊,上面的文字也比甲骨文看起来更加规整了些。

我看着那些精美的纹饰和文字,心里想着,古代的工匠可真是技艺高超啊,他们不仅要打造出这么漂亮的青铜器,还要在上面刻上这么复杂的文字,简直就是艺术大师。

除了这些古老的文字,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关于文字演变的介绍。

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就像看一场文字的变形记。

篆书弯弯绕绕的,就像一条条舞动的小蛇;隶书呢,就变得规规矩矩的,像是一个个站得笔直的小士兵;楷书就更不用说了,端端正正,像个严肃的老学究;行书和草书可就洒脱多了,特别是草书,那笔画龙飞凤舞的,我看了半天,还真有点像在看一幅抽象画呢。

在博物馆里,还有一些互动的区域。

我在那儿玩了猜文字的小游戏,就是根据甲骨文的形状猜它代表的是什么字。

安阳文字博物馆介绍

安阳文字博物馆介绍

安阳文字博物馆介绍安阳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一座专门展示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博物馆。

该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占地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是全国首家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国内外研究古代文字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安阳文字博物馆陈列着大量的古代文献、碑刻、器物等,展示了中国文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历程。

博物馆内的展览分为多个主题区域,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文字展示。

参观者可以通过展品、文字解读、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了解古代文字的形态、结构、发展和应用。

博物馆内最著名的展品之一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记录历史事件。

这些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安阳文字博物馆的甲骨文展区,参观者可以亲眼看到这些古老的文字,感受到中国文字的源远流长。

安阳文字博物馆还展示了大量的古代碑刻,包括汉代的石刻、唐代的碑文等。

这些碑刻不仅是文字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古代文字和历史的重要依据。

在博物馆的碑刻展区,参观者可以欣赏到这些石刻的精美之处,了解古代文字在碑刻上的应用和发展。

除了展览,安阳文字博物馆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

博物馆定期举办文字学术讲座、研讨会等,吸引了许多文字学家和学者前来交流和探讨。

此外,博物馆还开设了一些教育活动,如文字书法培训班、古代文字解读讲座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字。

安阳文字博物馆的成立和发展,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字研究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展览和学术活动,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字的平台,增进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感兴趣,那么安阳文字博物馆绝对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无论你是文字爱好者、学者还是普通游客,安阳文字博物馆都能带给你一次独特的体验和学习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文化历史名城——河南省安阳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

自项目启动以来,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7年11月29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预计2009年年底建成开馆。

建设背景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

安阳市作为河南省的省辖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并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殷墟的所在地。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小屯一带),历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其都城遗址于2006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评选中,安阳殷墟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名居榜首。

为了更好地保护殷商遗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001年4月20日,安阳市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在殷墟申报过程中,鉴于安阳殷墟出土的文物中,除大量的甲骨文外,许多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也有文字,在展示悠久的中华文字和文明方面具有显著资源优势,安阳市委、市政府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议,筹划建设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文字博物馆。

郑州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王蕴智先生也给时任省长的李克强同志写信,建议建设一座文字博物馆。

李克强同志将王蕴智的信件批转给安阳市委、市政府,并批示同意文字博物馆建在安阳。

2002年8月14日,李克强省长在安阳调研时,要求文字博物馆建设要尽快立项,并作为河南省政府督办的重点项目予以全力支持。

2003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赴安阳考察,明确指出:“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个创意好,有新意,而且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语言文字的国际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都是必要的。

要把中国文字博物馆办成国家水准的博物馆,不能仅限于安阳,限于河南,要成为国家级的博物馆,并把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及有关词语典故都反映出来。

”2007年8月24日,李长春同志再次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的重大文化工程,它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文字博物馆建设成为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国家的汉字文化中心和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平台。

要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承办方(河南省政府)要全力以赴,文化部、中宣部要加强检查、指导,确保把文字博物馆建设成高水平的国家级博物馆”。

2004年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京听取中国文字博物馆筹建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文字博物馆可以再现中华文化的源头与辉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有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2008年4月14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亲临中国文字博物馆工程现场视察时指出:“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文化和文明的民族工程、历史工程、国家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程的建设高度重视,提出了很高要求,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千方百计把工程建设成国家和世界一流的工程,让子孙后代、千秋万代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2005年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安阳文字博物馆冠名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5〕94号文件,批示“拟在河南安阳建设的文字博物馆名称可定为‘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

2007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河南中国文字博物
馆更名的函》国办函〔2007〕107号文件,批示“拟建的‘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可更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

项目概况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北侧,东邻京珠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

项目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总投资53751万元,总体规划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占地81亩,建筑面积为22700平方米,总投资39751万元,建设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等。

其中,主体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高度26米。

二期工程拟占地62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庭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

中国文字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会长杨鸿勋教授,设计理念按照“后现代”理论进行设计,设计方案、造型包含了殷商时期的高级宫殿建筑形象的基本要素,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引起殷商宫殿“四阿重屋”联想,并采用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以产生殷商文化辉煌的装饰艺术效果。

其造型定位采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

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

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一座全面反映、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专题博物馆,通过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反映中华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深远影响。

建成后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将成为立足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面向国内、国际开放的知识型、信息型博物馆。

陈列布展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将以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文化史为主线,以历代出土的文字载体、文物为支撑,以文字书法艺术为融贯,以文字的传播应用为注脚,将文字历史、现代和未来汇于一堂。

其陈列语言注重历史性、艺术性、科普性、趣味性为一体,将以诗化的艺术手法,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形象地解释各种文字发生、发展、传播的科学原理和背后的故事,生动地阐述中国文字的历史源流与现代价值,使每个参观者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而前行,感受几千年的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整个陈展体系包括,序厅、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

序厅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概览和世界各文字、文明的对比;基本陈列的第一部分是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第二部分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第三部分是印刷术和信息时代;专题展为甲骨文与安阳;临时展览包括,故宫博物院馆藏历代书法展和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

整体布展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兼顾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普及性和学术型双重使命,强调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努力将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成为汉字文化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汉字文化研究中心、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中心。

文物征集
文物征集是博物馆建设的重点、难点,是决定博物馆陈展水平、研究价值的关键标尺。

根据陈展大纲,满足中国文字博物馆长期陈列布展需要文物容量约2520余件,其中,办好开馆第一展需要文物实物746件,涉及世界文字、甲骨文、金文、陶文和玉石文、古玺和古币文、简牍和帛书、历代碑碣、汉字印刷术与汉字信息处理、《说文解字》与古代字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

鉴于中国文字博物馆拟征集文物涵盖面广、数量大、时间跨度长等问题,我们特提出“捐赠、调拔、借展、租赁、购买、联合办展、复制和仿制”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文物征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