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定义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定义嘿,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特别有趣的主题,那就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放心,我会把它说得简单易懂,让你轻松理解。
静息电位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小电池,随时准备着。
但它不是随便就能开工,得先待着,充电呢。
想象一下,静息电位就像是你在沙发上懒洋洋地窝着,随时准备好去打游戏。
它的电位差在大约70毫伏左右,这个数值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真的是让神经元保持一个休息的状态。
静息电位就好比你在家里待着的时候,房子是安静的,四周没有太多动静。
这个时候,细胞膜的内外有一种“电”的感觉。
内外不一样,电压就像你家外面的电线,给你供电。
它的“秘密武器”是钠和钾离子,钾在细胞里静悄悄地呆着,而钠则在外面看着,等着机会。
静息状态就是它们在耐心等待,等着那个“动”的时刻来临。
然后,咱们说说动作电位,嘿,这可不是闲着的状态。
当你突然决定出去跑步,心里那个小激动,能量瞬间爆发,哗啦一下就起来了。
动作电位就像是你摔了一跤,整个人都要弹起来了,瞬间的电位变化让神经细胞嗨起来,电压迅速从70毫伏冲到+30毫伏,这一变化简直就像过山车一样刺激。
动作电位的过程可以说是“快如闪电”,就像你突然接到了一条大消息,整个人都兴奋得不得了。
这时候,钠离子像小鸟一样飞进细胞,瞬间带来了兴奋的感觉,细胞膜内外的电位瞬间逆转,真的是“哇塞”!这波电位的变化让神经元的信号像潮水一样传递,整个过程简直就是一场电流派对。
动作电位就像是你兴奋地在派对上舞动,瞬间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大家都知道,没过多久,派对就会迎来高兴,而这就是信号传递的精髓。
等到事情发展到高兴,钾离子也不甘示弱,急忙涌出细胞,把电位又拉回到原来的水平。
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完美的舞蹈,先是热烈的开场,然后又稳稳地回到平静的状态。
就这样,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像两个好朋友,互相依存,调皮又配合,时而静谧,时而欢腾。
静息电位在舞池旁边打着节拍,而动作电位则在舞池翩翩起舞,完美地展现了生物电的奇妙。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一、静息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1. 静息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是指神经细胞在未被刺激时的电位状态。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存在电化学梯度,使神经元内外细胞膜的电位差保持在负数水平,为-70mV左右。
2.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离子的通透性和Na+/K+泵有关。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上的Na+和K+离子通道处于闭合状态,但是Na+/K+泵仍在起作用,将细胞内的Na+排出,K+输进,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保持负电位。
3. 静息电位的重要性静息电位是神经细胞正常功能的基础,它保证了细胞对外部刺激的敏感性,使神经元能够正常传递和处理信息。
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1. 动作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短暂的电位变化。
它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具有快速传导和全或无的特点。
2.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动作电位的形成包括兴奋、去极化和复极化三个阶段。
当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大量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外电位逆转,形成去极化;随后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流出,使细胞内外电位恢复,形成复极化。
3. 动作电位的重要性动作电位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式,它能够在神经元内外迅速传递信息,使神经元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通讯,实现信息的处理和传递。
总结与回顾: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神经元活动的重要基础。
静息电位维持着神经元的正常状态,使其对外部刺激保持敏感;而动作电位则实现了神经元信息的传递,是神经元活动中最基本的过程之一。
在细胞水平上,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离子的通透性和Na+/K+泵有关,通过保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来维持静息状态;而动作电位的形成则依赖于离子通道的开闭和离子内外的流动,通过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合来实现电位的变化。
个人观点和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神经元活动的核心过程,对于理解神经元的功能和信息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名词解释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名词解释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是指细胞膜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
当一对测量微电极都处于膜外时,电极间没有电位差。
在一个微电极尖端刺入膜内的一瞬间,示波器上会显示出突然的电位改变,这表明两个电极间存在电位差,即细胞膜两侧存在电位差,膜内的电位较膜外低。
该电位在安静状态始终保持不变,因此称为静息电位。
1、极化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变动,使细胞膜处于不同的电位状态。
细胞安静时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状态。
当膜电位向膜内负值增大方向变化时,称为超极化;相反,膜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去极化进一步加剧,膜内电位变为正值,而膜外电位变为负值,则称为反极化;细胞受到刺激后先发生反极化,再向膜内为负的静息电位水平恢复,称为膜的复极化。
静息电位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但各种细胞的数值不同。
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即膜内比膜外电位低70mV),骨骼肌细胞为-90mV,人的红细胞为-10mV。
2、形成机理: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的原因:①细胞膜两侧各种钠、钾离子浓度分布不均;②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3、测定方法:插入膜内的是尖端直径<1μm的玻璃管微电极,管内充以KCl 溶液,膜外为参考电极,两电极连接到电位仪测定极间电位差。
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比膜外电位低,即膜内带负电而膜外带正电。
需要注意:几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的静息电位膜内均较膜外低,若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即为负值。
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在-10~-100mV之间。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是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
它的产生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浓度差异。
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构成的,其中存在着多种离子通道。
这些离子通道可以分为两类:在静息状态下关闭的通道和在静息状态下部分打开的通道。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存在差异。
静息电位的关键是细胞内外钠离子(Na+)和钾离子(K+)的分布。
细胞
外的Na+浓度较高,而细胞内的K+浓度较高。
细胞膜上存在的离子通道具有选择性,可以允许离子通过膜进行跨越。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大部分关闭,而钾离子通道部分打开。
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离子通道的开闭,使得细胞内外离子的扩散受到限制,形成了电化学梯度。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的钠离子和钾离子相对电势差约为-70毫伏(mV),即细胞内相
对于细胞外负电荷。
这样的静息电位产生是由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对离子的选择性导致的。
具体来说,细胞膜上的钾离子通道是非常选择性的,它只有在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高于外部时才会打开,从而允许钾离子从细胞内扩散到细胞外。
而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在静息状态下是关闭的,离子无法通过。
因此,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异以及离子通道的状态限制了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扩散,导致静息电位的产生。
这种电位差是神经细胞正常功能的基础,它为神经细胞的兴奋传导提供了条件。
静息电位的定义和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的定义和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也称为静息电压,是指神经细胞(如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
它是指神经细胞内外电位之间的电压差异,通常为负电位。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主要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有关。
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这些通道可以让特定的离子穿过细胞膜。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主要是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
静息电位的产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通过钠离子通道的被动传导,也称为“泵外扩散”或“泵外流”。
在静息状态下,由
于细胞内离子的浓度差异和细胞膜的选择透性,钠离子会从细胞内向外扩散流。
这个过程会使细胞膜内侧带负电荷,外侧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个负电位。
接着,在此基础上,通过钾离子通道的主动传导,也称为“泵内回流”或“泵内扩散”。
钾离子
通道会使细胞内的钾离子向外扩散流,使细胞膜内侧的负电位进一步加深,最终达到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由细胞膜上的钠钾泵负责。
这个泵会主动对细胞内外的钠和钾离子进行交换,从而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异和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和阈电位关系

静息电位和阈电位关系
静息电位是神经细胞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所维持的稳定电位,通常为-70mV。
阈电位是神经细胞在受到足够强度刺激时
所达到的电位,通常为-55mV。
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当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时,会触发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导致大量离子的流入或流出,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具体而言,当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低于阈电位时,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处于关闭状态,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无法建立,细胞内外的电位差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外界刺激,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不会打开,动作电位不会产生。
当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时,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会迅速打开,钠离子会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这导致细胞内外的电位差迅速增大,即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是神经细胞进行信息传递的基础,也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关键。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静息电位产生原理是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它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
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
当一对测量微电极都处于膜外时,电极间没有电位差。
在一个微电极尖端刺入膜内的一瞬间,示波器上会显示出突然的电位改变,这表明两个电极间存在电位差,即细胞膜两侧存在电位差,膜内的电位较膜外低。
该电位在安静状态始终保持不变,因此称为静息电位。
几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的静息电位膜内均较膜外低,若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即为负值。
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在-10~-100mV之间。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要指峰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度约为90~130mV,动作电位超过零电位水平约35mV,这一段称为超射。
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一般历时约0.5~2.0ms,可沿膜传播,又称神经冲动,即兴奋和神经冲动是动作电位意义相同。
3、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
(主要是钠-钾泵(每3个Na+流出细胞,就有2个K+流入细胞内。
即:Na+:K+=3:2)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钾离子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钠离子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静息电位的形成

静息电位的形成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一般在-至-10mv,其特征是:①在大多数细胞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②细胞内电位低于胞外,即内负外正;③不同细胞静息电位的数值可以不同。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一般在-~-10mv.其特征是:
1、在大多数细胞就是一种平衡的直流电位;
2、细胞内电位低于胞外,即内负外正;
3、相同细胞静息电位的数值可以相同。
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形成,接近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1、细胞内外na+和k+的原产不光滑,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低k。
2、安静时膜对k+的通透性远大于na+,k+顺浓度梯度外流,医学教育|网搜集并达到电化学平衡。
3、钠-钾泵的生电促进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离子不均匀分布,并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减小,参予静息电位分解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除(去)极化
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3.复极化
膜去极后,向膜内负电位(RP)恢复的过程
4.超极化
膜内电位(Rp值)向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静息电位的负值是指膜内电位低于 膜外电位的数值,是膜内外的电位 差,不要与数学上的“正负”数相 混淆。
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静息电位-70 — -90mv。
(四)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离子流学说 要点: 1. 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 不均。
>
A
(四)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离子流学说 要点:
1. 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 不均。
2. 不同状态,细胞膜对各种离子 通透性不同。
K+
内侧
K+
A-
K+
Na+
外侧
ANa+
K+
AA- Cl-
K+
Na+
Cl-
K+ K+
Cl-
Cl-
Cl-
K+
A-
K+
A-
ACl-
Na+
Cl-
K+
Na+ Na+
K+
Cl-
Na+
K+
Cl-
A-
A-
K+
Na+
Na+
K+平衡电位 —— -75mv
静息电位实测值 —— -60mv
K+
内侧
K+
A-
K+
Na+
外侧
ANa+K+来自AA- Cl-K+
Na+
Cl-
K+ K+
Cl-
Cl-
Cl-
K+
A-
K+
A-
ANa+ Cl-
Na+
Cl-
K+
Na+ Na+
K+
Cl-
K+
Na+ ClCl-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电图检查
一、静 息 电 位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 细胞膜两 侧存在的电位差。
放大器
A B
示波器
+ +
-
-
+
-
+
+ +
-
+ +
“外正内负”
极化状态
*(三)电生理学名词:
1.极化状态
安静时,细胞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A-
A-
K+
Na+
Na+
静息电位 ≈
+ k 平衡电位
(五)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细胞外液K+的浓度
细胞代谢障碍
细胞缺血、缺O2 K+外流减少
细胞代谢障碍
影响钠钾泵供能 细胞内外K+浓度差减小
K+不能正常泵入细胞
静息电位减小
小结:
静息电位
概念
产生机制
影响因素
+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 k 浓度分布不均
通透性不同
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内K+浓度是细胞 外的39倍,细胞外Na+浓度是细胞内 的12倍,细胞外Cl-浓度是细胞内的31 倍,细胞内负离子主要是A-。
(四)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离子流学说 要点:
1. 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 不均。
2. 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 子通透性不同。
+ K
>
Cl
>
+ 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