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客与宋代科举文化
试论宋朝的科举制度

试论宋朝的科举制度作者:曹瑞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8年第51期摘要:科举考试自隋唐开始实施至清末废止,期间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本文主要从宋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程序、创新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下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情况,并简要谈一下由此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宋代科举制度一、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举和武举。
唐代常科开设的科目有12种,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最受重视。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代,进士科考贴经、墨义和诗赋。
宋哲宗于1089年采取一个方法,把进士分为诗赋和经义两科。
此后,直到北宋灭亡,有时不考诗赋,有时两科同时进行。
宋高宗南渡后,以诗赋、经义两类取进士。
制科又称特科,是皇帝临时下招聘纳人才的一种选官办法,官民都可以应选。
考试内容不固定,由皇帝临时确定。
宋代制科考试始于公元964年,虽然准许官民都可以直接报考,但整个宋朝总共举行过22次,与唐相比,宋代制科,科目少,主要从进士科取士。
武举考试程序与文士贡举考试大略相同。
考试科目有武艺与程文,武艺考试科目有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使刀枪等;程文包括策问和兵书墨义。
武举发展为与一般文士考试并行的体系。
此外,宋代还有童子科,“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
”,只是考试和任官与一般考试不同,考中童子举也能授官。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初仅有两科考试,即解试和省试。
宋太祖开宝六年科举考试正式分为解试、省试、殿试。
解试,即由地方官府考试举人,然后将合格举人贡送朝廷。
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英宗治平三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在春季考试各地举人,连试三天,合格者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对礼部奏名的进士进行复试。
殿试以后,不需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三、宋代对科举考试的改革唐代主试官一般由礼部侍郎出任,宋代主试官由朝廷临时任命,往往不止一人。
宋代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宋代科举制度及其影响宋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制度,它的实施使得中国文化更加繁荣发展。
科举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由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世袭文化向以科举为主的士族文化转型。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在经过几次改革后逐渐完善,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独特传统。
一、科举制度的成立及其发展1. 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
隋朝大业年间,官员的选拔不再以家族资历为主,而是以应试的形式选拔,这为科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分为县试、府试和会试三级考试。
2.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太宗初年,废除了唐朝以来的三馆秘阁制度,建立了“国子监”和“太学”,从而将科举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到了宋代晚期,科举制度的制度体系逐渐完善,年、榜、次、场、试等等单元制的细节已经基本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考试制度逐渐成熟。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1. 稳定统治科举制度通过选拔有才学的人才来进入官场,使得官员的质量大大提高。
同时,考试的公正性也使得官场更加稳定,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朝廷的统治。
2. 基础教育的发展府学和县学,成为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提供了朝廷推行“读书为仕”的方针的普及途径,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3. 文化繁荣科举制度的落实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发展。
科举制度选拔出了许多能人,而这些人才往往都拥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才学,他们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4. 社会进步科举制度的落实为人们提供了进入官场、成为官员的机会,这增加了人们的社会流动性和动力,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和变质1. 学习方式单一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往往是通过记忆传统经典,注重文学造诣,而缺乏实际能力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2. 社会阶层渐趋稳定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数都来自于地方名门。
这种情况造成社会阶层逐渐稳定,造成贫富差距加剧和社会流动性下降的趋势,这是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之一。
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代的科举制度宋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的科举制度始于北宋时期,创立于太祖赵匡胤的时代。
该制度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完善,持续了近五百年之久。
宋代的科举制度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进士科和明经科。
进士科是选拔官吏的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每三年举行一次进士科考试,合格者可以取得进士出身,称为举人。
进士科考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乡试,即在州县一级进行的考试;第二阶段是殿试,即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乡试考试内容主要是文学、经学和史学,殿试考试则以诗词、文章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为主。
合格者可以进入国子监进一步学习和考试,以取得更高的官职。
明经科则是辅助进士科考试的一种科目,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明经科的合格者可以补充进士科考试的不足,也可以独立获得诸多官职。
宋代的科举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宋代科举制度注重统一考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考试,展示了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其次,宋代科举制度注重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主要考核文学、经学和史学等实际能力,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于国家发展和治理的需求。
再次,宋代科举制度注重时效性,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考试,缩短了选拔官吏的周期,更好地满足了政府对于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最后,宋代科举制度注重激励和评价,通过科举制度来奖励优秀的考生,给予他们更高的官职和特权,激发了人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宋代的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定。
通过科举制度,宋代政府能够选拔到一大批优秀的官员,提高了政府的执行效率和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繁荣。
此外,科举制度也带动了教育的发展,各级学府和书院得以兴起,例如国子监等,为后来的科举制度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总的来说,宋代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员,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繁荣。
(完整版)宋朝的科举制度

宋朝的科举制度一、发展背景:在沿袭唐制的基础上,宋元朝又根据自身朝代的实际情况,有新的变化和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科举的种类宋朝的科举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制举,由天子直接考选。
二为常贡,由州县贡人礼部考选。
三为学选,由三舍选充。
三、考试内容的分类常科和制科。
常科指常设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学究、明经、明法诸科。
制科为非常设科目,由皇帝根据需要临时设置并亲自主持的特种考试,选拔特殊人才。
文科和武科。
武科的考试内容为先骑射后策问,,其中策问决定去留,弓马区分高低。
成人科和童子科。
童子科规定,凡15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的少年儿童,由州官推荐,经皇帝亲自考试,中试着赐进士出身或同学究出身。
四、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对唐朝的变化和发展1、扩大科举名额(1)唐朝进士科,每榜入取人数很少。
但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张,每榜人数多达百人。
(2)宋朝科举除照例录取之外,还增设了特奏名(特赐连续多次应省试而不第的年老举子以本科出身)。
(3)在扩张名额的同时,又提高科举及第的地位和待遇。
及第后可直接做官,不需要像唐朝那样还必须通过吏部考试。
2、确定“三年一贡举”宋朝科举考试时间,最初没有明确的规定。
后来,宋英宗平治三年,确定科举考试时间为“三年一贡举”。
3、殿试成为定制殿试始于唐朝,但是没有成为制度。
为了录取的公平,宋代形成了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州试(由地方官主持)----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
宋真宗时,分为五等,第一、二等为及第,三等为出身,四、武等为同出身。
宋神宗时,第一、二等为赐进士及第,三等为赐进士出身,四等为赐同进士出身,五等为赐同学究出身。
南宋时变成,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南宋的殿试影响了元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
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为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防止作弊,宋朝在科举考试的实践中建立了一些制度,内容如下:建立别头试。
中国古代史中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播

中国古代史中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播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特殊的选拔制度,通过此制度选拔人才,不仅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稳和延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种制度自唐代开始,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变迁,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古代科举制度及其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展开细致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组织与运作1. 考试内容与形式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其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教育、文学与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
考试形式则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
2. 考试层级与选拔机制科举制度分为明经、举人、解元、贡士和进士等不同层级,针对不同层级的考生制定了相应的选拔标准和程序。
例如,明经考试是最基础的选拔,举人考试是选拔中等水平的科举,而进士考试则是选拔最优秀的人才。
通过这种分层的选拔机制,保证了科举制度的有效运行。
二、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播的关系1. 经典教育的推广科举制度强调的是经义教育,使得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例如,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教材,被广大读书人以及考生所熟悉和传诵,进而推动了经典思想的传播与教育。
2. 文人的兴起与文化繁荣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竞技场,使得众多的文人才子们有机会脱颖而出,以此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
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文人们的作品在政治和社会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进而增加了他们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同时,获得功名的文人也成为社会的焦点和榜样,使得文化传播更具影响力。
3. 考试制度的传播科举制度本身是一种独特的选拔制度,其传播方式成为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参与考试的考生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竞争,使得知识和思想在各地之间进行流动与交汇。
这种交流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播,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融合和交融。
4. 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得各地方在考试中把本地方言文化融入到作文和答题当中。
宋朝的科举制度

宋朝的科举制度宋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继续和发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巅峰之作。
该制度始于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理宗宣和四年,延续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对于宋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朝科举制度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初唐科举制度、高唐科举制度和宋朝科举制度。
初唐科举制度主要是根据姓名谱录,以选任官员;高唐科举制度加入了策试,试题多与道教思想有关;而宋朝科举制度则强调了政治考核,试题更加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政治忠诚。
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士科、明经科、明经制和义务教育等。
进士科是最高科举,考试对象是通过州县的居民丁产补给的贡生。
明经科是通过乡试选拔的;明经制是通过科举考试选任官员;义务教育是科举制度的基础,以培养人才为目的。
进士科是宋朝科举制度的核心,也是最受重视的科举。
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每三年一次,乡试成为明经科的初试。
会试是入围乡试的考生在国子监举行的考试,考试内容是作文和策论。
殿试是选拔最后的进士,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生必须亲自应考。
进士合格后可以担任地方官职或者中央官职。
在宋朝科举制度中,科举考试内容以经、史为主,强调实际工作能力和政治忠诚。
考试中遵循了科举制度中的一系列规则和程序,以保证考试公正和准确。
科举考试的合格率极低,选拔出的进士被视为社会精英,享有高社会地位和丰厚福利。
宋朝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社会上普及了文化知识,加速了社会文明化的进程。
志趣相同的人们通过科举考试相聚一堂,形成了包括诗文创作、文化研究和社会交流等多种活动的文化圈。
同时,该制度也起到了选拔人才和培养官员的作用,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推动了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宋朝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考试内容局限,忽视了工艺技术和农业等实用技能的培养,导致科举出身的官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二是科举制度对于穷人来说门槛较高,要求贡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参加考试,导致社会流动性受限。
宋朝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影响

宋朝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影响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科举制度的变革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宋朝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人才选拔机制,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朝科举制度的变革在选拔人才的范围上有所扩大。
这一变革主要表现在开展乡试和殿试两个选拔阶段。
乡试是针对地方官员及士人的选拔,而殿试则是对进入乡试的考生进行最终的选拔。
这一变革使得科举制度的选拔范围不再局限于贵族、官僚家族,而是对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开放,使得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这一变革打破了封建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社会上优秀人才的涌现和社会的流动,对于宋朝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宋朝科举制度的变革还在选拔标准和考试形式上有所创新。
在宋朝科举制度中,主要考察的是文学才能,即士人文化水平的高低。
这一变革使得科举成为了一种以文化素质为基础的选拔方式,与以往注重武力、血统的选拔方式有所不同。
在考试形式上,宋朝科举制度引入了策论式作文,即以命题的方式让考生进行论述,使得考试更加公正客观。
这一变革使得科举考试成为了真正评价人才的标准,有助于选拔出更优秀的官员和士人,对宋朝政权的建设和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科举制度的变革不仅影响了社会的人才选拔机制,还对中国社会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文化教育得到了普及与发展。
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士人们纷纷求学,建立私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这一现象使得文化教育不再是贵族阶层特有的享受,而是逐渐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其次,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文人社群得到了发展。
这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文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文人们通过参与政治、撰写文章等方式,成为了推动宋朝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宋代的科举

宋代的科举,和唐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但是,考试的科目、内容和方法则作了多次的变化,有关考试的规定也日益严密。
北宋初年,常科的科目较多,据《宋史·选举志》载: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
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
这些科目,除进士科外,其他科目总称诸科。
那时,各州县都没有学校,仅京城开封设有国子监。
在国子监学习的都是官僚子弟,人数不多,有些人只是挂名而已。
所以考生的来源主要靠州县贡举,每年秋天,各州举行考试,将合格的学生解送礼部,称为“取解试”。
第二年春天,礼部进行考试,称为“礼部试”,又称“省试”。
省试的内容基本上与唐代一样,进士重诗赋,诸科重帖经、墨义。
庆历四年(公元1040年),宋仁宗根据范仲淹、宋祁等人的建议,令各州县设立学校,并规定在校学习满三百天的人,才能参加取解试。
前科曾解送而落第者,在校学习可减为一百天。
省试分试策、试论、试诗赋三场。
以三场的全部成绩作为录取的根据。
不考帖经、墨义。
由于这些规定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仁宗只好下诏废除入学年限,恢复了旧有的考试制度。
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公元1077年),王安石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对科举制度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废除考诗赋、帖经、墨义。
每个考生在《易》、《诗》、《书》、《周礼》、《礼记》中任选一经,兼治《论语》、《孟子》,每试四场,考试方式是试策、试论、及经文大义。
这样的考试,每个考生必须通晓经义,又有文彩,才算合格,不象原来的墨义那样,只要初浅了解经义就可应付。
为了进一步通过学校培养和选拔人才,王安石又着手整顿太学。
将太学生分为三等:外舍、内舍和上舍。
以考试的成绩和平时的表现作为升舍、应试和授官的根据。
这种制度称为“三舍法”。
公元1085年,神宗病死,哲宗继立。
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司马光入朝执政,他一上台就陆续废除各种新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客 是春 秋 战 国 以来 兴 起 的 一个 特 殊 群 体 , 门 客 凭 借 与 众 不 同 的 才 干 ,奔 走 于 诸 侯 国 之 间 ,
于其他 历史 时期 的突 出特点 。 荫 补 制 度 是 统 治 者 出于 政 治 需 要 ,赋 予 皇 亲
在 历 史 上 留 下 了 千 古 传 诵 的 故 事 :鸡 鸣 狗 盗 、毛 遂 自荐 、狡 兔 三 窟 等 。但 秦 以 降 ,统 治 者 逐 步 建
规定 了太 师及 以上 官员 有推 荐 门客 的权 利 。
极 少数 人 获得 了这 一 难 得 的机 会 得 以授 官 , 但 更多 的 士子 还是 试 图 通过 科 举 考 试 获 取 功 名 。 他 们积 极投 奔权 贵 之 门 ,以 门客身份 参 加科 举考 试 ,如 事 功 学 派 代 表 人 物 叶 适 就 是 得 到 了周 必 大
允 许 臣僚 的 门 客 参 加 科 举 考 试 ,这 是 宋 代 恩
赐 ,也 给 门 客 带 来 了 诸 多 便 利 , 如 授 予 官 职 ,
“ 后 之 家 , 十 年 一 奏 门 客 , 而 太 妃 未 有 法 。 绍 母
荫 制 度 的 重 要 内 容 , 也 构 成 了宋 代 科 举 文 化 不 同 [ 收稿 日期 ]2 1 一o 0 1 4—1 0
确 实 有些 残酷 。此次 改革 又 调为 2 0人 解 送 一 人 ,
府 仪 同 三 司 :子 , 承 事 郎 ; 孙 及 期 亲 , 承 奉 郎 ;
大 功 以 下 及 异 姓 亲 , 登 仕 郎 ; 门 客 , 登 仕 郎 ( 理 选 限 ) ” 3(椭 是 宋 代 文 臣 荫 补 条 例 , 不 。[ 】 这
On t e r t i e n i e ile a n t n fS n y a t h ea n r i mp ra x mi a i so o g d n sy o
YANG Da
( ol eo u aie at f hn C l g f m nt sE s o ia e H i C J oogU iesy acagJ nx 30 ,C ia i t nvri ,N nhn i gi 30 a n t a 1 3 hn )
行 重 文 轻 武 的政 策 ,并 且 在 郊 祀 及 宋 代 赵 氏 王 朝 准 许 门 客 参 加 科 举 考 试 ,
这 一群体 又 开始 活跃在 各个 阶层 。
期 赏 赐 群 臣 ,使 得 恩 荫 的 范 围 及 数 量 倍 增 。尤 其 是 赵 太 宗 淳 化 以 来 , “ 班 中 : 人 、武 班 大 将 文 舍 军 以 上 ,并 许 荫 补 ;如 转 品 ,许 更 荫 一 子 , 由 是 奏 荐 之 恩 始 广 ” ”。 朝 廷 对 后 宫 及 官 员 的 恩 ㈨
Ab t a t S h l r a e i e a x mi ai n s r ti e sa p o n n u t r lf au e i o g d n sy sr c : c o a st k mp r le a n t s a e an r i r mi e t lu a e t r S n y a t .Th h n me o a i o c n ep e o n nh d a s e i l ls ea in h p wi h o i c ls se o e S n n s p ca o e r lto s i t t e p l i a y tm ft o g Dy a t u h a n Yi n e S i h s oi i sgv h o ii c h t h y,s c s E n a d Di h .T e e p lce i et e n blt y t a e t e p e o a ie,wh c s e e tt e r t i e ;S n c o a sp s h x mi a in,a d e a k o o i c a e r n oh v h rrgt v ih a o b n f h ea n r O ma y s h l r a s t e e a n t l i o n mb r n ap l i a c r e .I tl o d rt u l y f rt e e a n to s o c oa s ma q e a e u d ra f s a r e o q a i o h x mi ai n 。s me s h l r s u r d n e a e n me, o e u s a o h r e p l as e v d a l to f l rr q e t n t e  ̄h l lo d r e o f i a u e b s. Ke r s: S n y a t ;i e a x mi a in;r ti e y wo d o g d n sy mp r le a n t i o ea n r
[ 摘 要 ] 士人 以门客 的身份参加科举 考试是 宋代科举 文化 的突 出特 色。这一现 象的 出现 ,与宋代特
殊 的政 治制度 有着密切 的关联 ,如 恩荫、牒 试等 制度 。这些优 惠政 策赋 予 了皇 亲贵族特有 的荫补权利 ,由 此 也惠及 了他们 的 门客 ,许 多士子借 此通过 科举考 试并踏 上 了仕途 。但 为 了获得 门客 资格参加 科举 考试 , 有 些士子便 四处冒名、请托 ,又衍 生 了许 多流弊 。 [ 关键词 ]宋代 ;门客 ;科 举文化 [ 中图分类号 ]l 4 (4 2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0 0 0—34 (0 1 4—05 0 5 1 2 1 )0 0 8— 4
生 ,皇缌麻 以上 亲 ,皇太 后 、皇后 大功 以上 亲 ,
一
家 听 二 人 选 。 职 事 二 品 以 上 、散 官 一 品 、 中 书 门 下 正 三 品 同三 品 、 六 尚 书 等 子 孙 并 侄 ,功 臣 身
制 , “ 常 告 归 过 赵 ,赵 相 周 昌 见 稀 宾 客 随 之 者 稀 千 余 乘 ,邯 郸 官 舍 皆 满 。 稀 所 以 待 宾 客 布 衣 交 ,
( 翰 林 学 士 承 旨 、吏 部 尚 书 等 职 ) 的 赏 识 , 以 任
其 门客 资 历 参 加 漕 试 ,最 终 高 中 榜 眼 。 朝 廷 也 允 许 官 员 举 荐 门 客 ,并 对 此 做 了 规 定 : “ 京 职 事 在 官 、文 臣监 察 御 史 以 上 ,武 臣 任 在 京 职 事 而 职 事 杂 压 在 监 察 御 史 以 上 者 ,各 牒 门 客 一 人 ,并 须 锁 院 前 在 逐 门 下 及 半 年 者 ,听 牒 本 路 运 司 试 。 也 ” 就 是 说 , 士 子 要 想 获 得 门客 的 身 份 ,必 须 具 备 两 个 条 件 : 官 员 有 推 荐 门 客 的 资 格 ;在 科 举 考 试 半 年 之 前 人 其 门 下 。 之 后 ,礼 部 依 据 浙 江 转 运 司 的 意 见进 行 了调 整 , “ 在 京 职事 官 亲 戚 、 门客 , 将 若 及 诸 州 、知 州 、通 判 、监 司 亲 戚 、 门 客 ,若 该 依 新 法 已牒 而 所 牒 官 在 锁 院 前 一 月 暂 任 者 ,亦 听
场 , 每 七 人 解 一 名 ;依 崇 宁 贡 举 法 ,避 亲 门 客 合 行 就 试 终 场 人 , 每 十 人 解 一 名 。 “ ”徽 宗 赞 ”
同 前 者 ,即 符 合 条 件 应 试 的 门 客 ,7个 人 中 可 以 解 送 一 人 。 孝 宗 乾 道 六 年 ( 1 0年 ), 中 书 门 下 I7 省 请 求 增 加 名 额 , “ 路 运 司 解 额 ,其 避 亲 门 客 诸 及 有关 碍 格 人 ,已有 定 数 。 旧法 每 十 人 解 一 人 , 乾 道 新 法 乃 以 四 十 人 解 一 人 ,诚 为 大 狭 。 今 以 酌 中 之 数 ,依 乾 道 二 年 之 制 ,令 二 十 人 解 一 人 。 试 人 虽 多 ,亦 不 许 腧 元 立 解 额 之 数 取 放 ” 4 p5 ) [ (40。 ] .2 乾 道 新 法 指 的 是 乾 道 四 年 ( 1 8年 ) 对 门 客 的 16 条 件及 其 推 荐 官 员 资 历 、任 官 时 间 等 方 面 的改 革 。 大 概 此 间 朝 廷 又 曾 修 改 了 录 取 比 例 ,从 先 前 的 7人 解 一 人 变 成 了 1 0人 解 一 人 ,而 乾 道 四 年 ( 1 8年 ) 又 改 成 4 16 0人 解 送 一 人 。4 0人 录 取 一 人 , 不 论 从 名 额 ,或 是 竞 争 程 度 来 说 ,对 门 客 们
2 1 年 第 4期 01
她才 论
THE NORTHERN FORUM
No 4, 2 1 . 01 Toa .2 8 tlNo 2
( 总第 2 8期 ) 2
【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研究】
门客与宋代科举文化
阳 达
( 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学 院,南昌 江西 30 1 ) 30 3
言 旆 宾 客 盛 甚 ,擅 兵 于 外 数 岁 ,恐 有 变 。 上 乃 令 人 覆 案 稀 客 居 代 者 财 物 诸 不 法 事 ,多 连 引 稀 。旆 恐 … … ” 】 [( ] 。 此 后 , 门 客 逐 渐 淡 出 政 治 舞
品 五 品 散 官 子 ,一 荫 一 人 ” l 1) 赵 氏 王 朝 推 【 7。 13
试 , “ 十分 取 一 分 半 为 额 ” 各 “
。宣 和 六 年
( 1 4年 ),礼 部 上 言 提 请 录 取 门 客 名 额 , “ 运 12 转 司发 解 就 试 避 亲 门客 ,依 元 丰 法 ,合 行 就 试 终
与 假 承 务 郎 ,许 参 选 ” 3 p7 ) 尽 管 后 宫 差 不 多 [ (31。 ] .3 十 年 才 能 举 荐 一 个 门 客 ,但 对 于 长 久 未 能 走 上 仕 途 的 士 子 们 来 说 ,也 是 一 个 难 得 的 机 会 。 后 宫 有 权 举 荐 门 客 ,大 臣也 具 备 这 个 资 格 , “ 师 至 开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