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问题及休谟的解决
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案(二)

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案(二)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描述休谟问题是个人与外界之间的交互,人们往往会受到自己过去经验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对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
这种思维局限表现在人的行为中,人容易根据自己的预设观念来判断事情,从而错过了很多机会。
解决方案1.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设计一些培训课程或短期的训练来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帮助人们打破由过去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式。
采用多种交互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己的思维活动,同时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 促进思想创新的交流平台创建一个聚集不同领域专家的平台,以促进思想创新的交流,加强思想碰撞,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这个平台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线上、线下会议、研讨会、交流沙龙等方式,让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人群互相分享经验、思考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线上协作的方式,促进大量的创意形成。
3. 公共教育的推广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推广更加合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加强公共教育的力度。
可以通过创意营销、社会广告等方式,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到如何避免“休谟问题”,从而更加理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结论以上三个方案各有侧重,可以综合使用。
通过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创建思想创新交流平台和公共教育的推广,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思考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4. 聚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领域,通过聚焦这个领域并且将其应用于休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帮助,对休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和辅助,挖掘出更加合理、科学的结论和解决方案,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
5. 重视多元文化背景的发展休谟问题的形成绝大部分是由于单一文化的存在。
因此,重视多元文化的发展,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更加有价值的创意和想法,这将有助于解决部分休谟问题。
逻辑休谟问题的具体内容

逻辑休谟问题的具体内容逻辑休谟问题是哲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主要涉及到关于归纳推理和因果关系的讨论。
它由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被称为“休谟悖论”或“休谟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逻辑休谟问题。
一、逻辑休谟问题的概念逻辑休谟问题是指如何证明归纳推理和因果关系是否成立的问题。
具体来说,归纳推理是指从一部分事实中推断出普遍规律,而因果关系则是指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这两个概念都是人们日常思维和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它们是否真正成立却一直存在争议。
二、逻辑休谟问题的历史逻辑休谟问题最早由大卫·休谟在他的著作《人性论》中提出。
他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经验来证明归纳推理和因果关系的正确性,因为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只能告诉我们过去和现在发生了什么,并不能证明未来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此外,他还指出,我们所谓的因果关系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联系,而非客观存在的东西。
三、逻辑休谟问题的影响逻辑休谟问题对哲学、科学和日常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我们对归纳推理和因果关系的信仰,并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这些概念的本质。
在科学研究中,逻辑休谟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讨论,例如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因果关系等。
四、逻辑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逻辑休谟问题被认为是一个难题,但人们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尔·波普尔提出的“否定主义”(falsificationism)理论。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被看作是可以被证伪而非证明的,只有经过不断实验和观察后仍然得以验证才能被接受。
另外,还有一些哲学家提出了“概率归纳”(probabilistic induction)理论。
他们认为虽然归纳推理不能给出绝对正确性,但可以通过概率来评估其可信度。
五、逻辑休谟问题的启示逻辑休谟问题的探讨不仅仅是关于归纳推理和因果关系的问题,更是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我们所接受的一些概念和信仰可能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确定和可靠,而需要不断地审视和反思。
休谟问题逻辑层面的解决和实践解决

休谟问题逻辑层面的解决和实践解决
休谟问题(Hume's problem)指的是大哲学家大卫·休谟在他的著作《人类理解论》中所提出并试图解决的一个问题,即在我们经验中所得到的一切,是否都可以由经验推出,或者说,是否存在任何先验的知识,例如“因果关系”、“物质存在”的概念。
至今为止,这个问题在哲学界仍然被广泛关注。
在逻辑层面,休谟问题可以通过重新审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理论框架来解决。
经验主义强调所有知识都是从感性经验中得出的,而理性主义则认为有些知识是可以脱离经验独立存在的。
通过重新审视这两个理论的假设和前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休谟问题的出现和限制,也可以为未来的哲学研究提供更为严谨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层面,休谟问题的解决则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知识来源和科学方法。
例如,在现代科学中,经常会使用“因果关系”等概念,而这些概念并非完全基于感性经验,而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出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更为系统地研究科学方法和知识来源,来解决休谟问题,以及更好地理解人类知识的本质和来源。
休谟的问题及回答

休谟的哲学简介我们从休谟对实体存在的怀疑的解答,来解释休谟的世纪之问。
我们再从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质疑的解答,来解释休谟为何不认可感觉印象的根本原因。
休谟正确的证明了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上帝是不可知的。
他说,我们没有关于实体的知觉,至于知觉之外有无实体存在,那是不可知的。
他认为,我们只有关于性质的观念,对性质依附的“寓所”没有任何知觉。
我们想象不出知觉之外的“物质”存在。
因此,物质实体是不可知的。
同样,对于心灵实体,他也认为我们没有知觉。
我们知觉到的,并不是“自我”这个稳定的心灵实体,而是“那些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互相接续着的并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其实是对人体内知觉集合的感知。
至于上帝,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能直接证明它存在,也无法推理出它稳定存在(无所不能的上帝和不存在的上帝,是等价的,是没有意义的,除了可以解释第一推动力以外)。
因此,他认为无法确认实体是知觉的根源,实体不可讨论,知觉根源只能讨论到感觉印象为止。
然而,物质实体虽然不可被“认知”,但是可以被“感知”。
也就是说,物质实体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我们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而对物质实体的“感知”,是我们认知的基础,是我们对认知做正确or错误判断的最终依据。
此话怎讲?古往今来,很多人对人类认知的真实性怀疑,例如庄周梦蝶,例如缸中之脑等……然而,我们人类有多少人真正怀疑过我们自己认知的真实性?想想,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都确定肯定一定明白清晰地知道我们的认知是真实的,并且按此行事就不会犯错误?因为,世界是一体的,认知是这一体化的一个过程。
认知包含在世界本身中。
你承认世界的同时就包含了对目前认知方式的认同。
而认知方式如何做到和世界的表现一体或者说一致呢?答案是:相互作用,或者叫影响。
感官和认知对象是同质的,或同构的。
认知的过程,是认知对象的对象(事物)和感官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要做到这一点,当且仅当二者是相同类时,它们才能相互作用。
浅析休谟问题

试析休谟问题一、对休谟的简要介绍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下午4点钟)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分成名。
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
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将其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二、休谟的生平休谟汲取了洛克和贝克莱哲学中的纯正的经验主义要素,并又排出了他们思想中形而上学的内容,给了经验主义最清楚、严格的阐释。
休谟1711年生于爱丁堡,其父母都是苏格兰人。
他早年的兴趣是文学,这种兴趣使他不会按照家里的意愿去做一名律师。
休谟对一切增进自己文学才干以外的事都显得不屑一顾。
相较于他的第一本书《人性论》所受到的冷遇而言,他的第二本书《道德政治论》是较为成功的。
休谟还参加政治生活,1763年他作为英国大使的秘书到了法国。
他的书让他在欧洲大陆声名广传,而卢梭正是他在欧洲大陆的朋友之一。
休谟想要运用物理学的方法建立一门人性科学,最后却发现,使用科学方法来描述人的思维机制是不可能的。
他早先对理性的信仰最终导致了怀疑主义,因为他发现认得思维范围是多么的有限。
三、休谟的主要哲学思想1.因果问题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
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具体内容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具体内容
一、引言
休谟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归纳逻辑的问题。
休谟在其著作《人性论》中提出了归纳逻辑的问题,即我们如何从一些特定的事实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本文将围绕休谟问题展开讨论。
二、休谟问题的提出
1.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
2. 休谟对归纳推理的质疑
3. 休谟所提出的悖论
三、不同观点对休谟问题的回答
1.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通过神学证明来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2. 康德:通过先验知识来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3. 米尔:通过经验主义来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4. 波普尔:通过科学方法来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四、现代哲学对休谟问题的回答
1. 概率论与统计学:从概率和统计角度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2. 贝叶斯网络:从图论角度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3. 人工智能:从机器学习角度解决归纳逻辑问题。
五、总结
休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其引发了众多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思考。
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现代科技和理论为解决归纳逻辑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也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

归纳逻辑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是指大卫·休谟提出的一种哲学问题,涉及到知识的来源和因果关系的认知。
休谟认为,我们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经验,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知道这些经验事实是真实可靠的?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经验事实之间因果关系的正确性?这个问题被称为休谟问题,它在西方哲学史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休谟问题的核心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的经验事实是真实可靠的?例如,我们通过观察和经验认识到苹果落地,但是如何确定这个事实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我们怎么知道地球不是一颗虚构的行星,而不是真实的天体?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经验事实,例如人的生命、国家政治、宗教信仰等。
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例如,康德认为,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演绎和理性推理来确定因果关系,但是我们的经验必须来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虚构的想象。
其他哲学家如黑格尔和马克思则主张,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和经验来确定因果关系,但这些经验必须与我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相符合。
休谟问题仍然是哲学和认知科学中一个重要问题,对我们的思考和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如何解决休谟问题,因果性是否存在?

康德如何解决休谟问题,因果性是否存在?⼀.因果问题还是归纳问题?在哲学史当中,对休谟问题具有着两种不同的⽅向,第⼀种是把休谟问题理解为因果问题,第⼆种就是把它理解为归纳问题,⽽另有⼀些⼈⼜把休谟问题理解为因果问题加上归纳问题。
在哲学史上,绝⼤多数的哲学家都把休谟问题界定为归纳推理的有效性问题,具体表述就是在归纳推理当中对于已经观察到的事实到未观察到的事实的推论,我们有什么恰当的证据去证明其中的关联。
康德还有其他的⼀些相关的论述:例如我们有什么理由从个别事例观察出普遍性的结论从单称判断到全称判断的推论该如何证明?波普尔曾经将归纳休谟问题概括为“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或者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得到证明”的休谟问题,并且波普尔也是第⼀个将休谟问题认为是归纳问题的哲学家。
罗素指出休谟的论证所证明的是“归纳是⼀个独⽴的逻辑原理,从其他的逻辑原理⽆法推出”,也持有的是归纳问题的观点。
在哲学史上,例如穆勒、卡尔纳普、莱⾟巴哈等,都是把休谟问题理解为归纳问题。
⽽在我国,例如冯契先⽣也认为休谟问题是“归纳推理是否正确,或者是在什么条件下正确”的问题。
⽽另⼀些哲学家则将休谟问题直接理解为因果问题,这其中就以康德为代表。
在最初引进休谟问题时,康德就是把它当作因果性的认识地位问题来处理,然后把休谟问题直接深⼊到综合命题,可否是先天有效的这⼀休谟问题上,把整个的因果性的原则看作是最重要的先天有效的原则,并且指出休谟的哲学体系主要就是从因果连接概念出发。
休谟雕像⽽康德的先验认识论也是在回答休谟问题上提出的,康德曾⾔,“我坦率的承认就是休谟的提⽰,在多年以前⾸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了⼀个完全不同的⽅向”。
⽽在国内,将休谟问题理解为因果问题的也有⼀些⼈。
他们认为因果问题是关于因果的必然性的问题,因此是⼀个认识论问题,⽽归纳问题是归纳推理可靠性的问题,主要是逻辑学或者⽅法论上的休谟问题。
第三种,以我国学者张志林教授在80年代所写的《因果观念和休谟问题》⼀书中,对这⼀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即休谟问题具有着两种相互联系的表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谟问题是休谟哲学体系中最重要、 最具有特色 的一个部分, 它从认识方法层次上将经验式推理的特 点和局限深刻而无情地揭示了出来, 使经验论哲学在 他手中更彰显其独特魅力, 同时, 它也从根基上动摇 了西方近代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逻辑发展方向, 对西 方认识论的主流观念给予了致命打击, 使每一个理解 休谟问题且不懈追问起到了开辟领域和破坏根基的 双重作用,它对西方哲学的巨大贡献和沉重打击, 使 每一个理解休谟问题的人都不禁从内心感到震憾。它 既深刻, 又难以应对, 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 解答。其实, 这也正是休谟问题的魅力所在。
是从纯形式层面将逻辑关系展现出来, 它的客观性来 源于逻辑的规定性。 与此对照, 关于事实的知识则不具有前一种知识 的近乎完美的品质。它无法单凭自身就断定自己的真 假, 而必须借助于外部对象的实际状态才能判断原先 关于它们的知识, 因而, 这类知识具有或然性、 经验性 和非确定性, 即对象的规定性。比如, “ 太阳明天将升 起”这个判断, 其真理性的保证 在 于 人 们 每 天 都 看 见 “ 太阳升起”这一事实, 对于昨天的太阳、 今天的太阳 和明天的太阳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们需要对观念关系 之外的感觉经验做出判断, 经验中对象的客观存在规 定了此类知识的客观内容。 休谟对知识的二分法被称为 “ 休谟之叉” , 它是 后来西方哲学认识论中分析命题 划 分 的 先 导 , 从 “ 休 谟之叉”又可推出诸多不同标准 下 的 知 识 , 如先天的 和后天的知识、 分析的和综合的知识、 必然的和偶然 的知识, 而这些知识的区分标准都已被 “ 休谟之叉” 点破。正基于此, 休谟才能够抓住经验式推理的要害 之处, 展开对因果关系的深入讨论。
!"#$’ % &’()*$# +,- !"#$’ % .(*"/0(,
$%+ ,-.
!"#$%&’(#)’ *+ ,-./*0*$-1 %)2 3#/.4.*50 6’52.#0 *+ 7#)’&%/ 8).9#&0.’1 +*& :%’.*)%/.’.#0;<#.=.)4 >???@>;7-.)%AB 1)%/’+2/3 /012’ 3 4567821 -3 9. -1465:9.: 495: -. :;2 ;-3:65< 6= >23:25. 4;-86364;<?@;2 456A0B-.C 6= :;-3 3 A-B;6:61< 6= D.6>82AC2ED.6>82AC2 B6.B25.-.C B6.B24:3 9.A D.6>82AC2 -.F68F-.C =9B:3? 456782 528-23 6. /012 ’ 3 4567821 B9. 72 A23B5-72A 93 9 G025< :;9: >;< :;2 B9032)2==2B: 5289:-6.3 3;608A 72 36?@;2 2332.B2 6= /012’ ;-3 4567821 8-23 -. A2.<-.C 2H425-2.:-98 52936.-.C 93 9 0.-F25398 9.A .2B23395< 793-3 =65 :;2 B9032 )2==2B: 5289:-6.3;-4?/012 C-F23 ;-3 6>. 9.3>25 9.A 19D23 9 =05:;25 43<B;686C-B98 -.:25:9:-6. :6 988 :;2 1-30.A25:9.A-.C3 3 456721?/-3 -.:25452:9:-6. 46323 9 B6.3:50B:-F2 9.A A23:50B:-F2 2==2B: 6. :;2 24-3:21686C< 6= 9560.A /012’ >23:25. 4;-86364;<? 4$5 6(’-%3 -.:25452:9:-6. /012’ 3 4567821I2H425-2.:-98 52936.-.CI/012’ 3 =65DIB93098:<I0.-F25398 -.2F-:97-8-:<I43<B;686C-B98
一、 “休谟之叉”
休谟问题的提出有赖于知识的分类。在休谟看 来, 人类认识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 “ 观念之间 的关系” , 一类是 “ 事实” 。 与此相应, 人类所有的知识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鲍金 (!J#"7 ) , 男, 山东省潍坊市人,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 级硕士研究生。
第 ’’ 卷第 ! 期
阿 坝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 年 * 月 U95? ’""(
K6!?’’
L6?!
,+MNL%O +P %$% @Q%R/QNS R+OOQTQ
休谟问题及休谟的解决
鲍 金
(中央民族大学 哲学与宗教学系,北京 !"""#! )
【摘要】休谟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 的 重 要 部 分 , 它的提出依赖于休谟的知识二分法: 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和关于事实的 知识。休谟问题可以表述为因果关系何以非要如此的疑问, 其实质在于否认经验推理作为因果关系之普遍必然性的依据。围 绕休谟问题产生的误解, 休谟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并进一步提出心理解释。这种解释对西方哲学认识论同时产生了建设性和 破坏性影响。 【关键词】休谟问题; 经验式推理; 休谟之叉; 因果关系; 普遍必然性; 心理学解释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年要想决Fra bibliotek任何单个的事件或推断出任何原因和结果, 那是办不到的。”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 如果人们仅凭
!"#
纷纷指责休谟否定了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 “ 苏格 兰常识学派的代表人物黎德在评价休谟问题说, 这个 理论的主要之点是休谟无批判地从洛克和贝克莱那 里接受下来的。他认为休谟无非是把洛克和贝克莱的 原则贯彻下去, 不顾一切地追求怀疑主义。”!%#按照这 种观点, 休谟问题之所以提出, 无非是他的怀疑主义 方法合乎逻辑地运用的结果, 或者说是对因果关系之 普遍必然性的怀疑只是对客观世界怀疑的自然延伸, 既然客观世界的存在都成为疑问, 那么内含于客观世 界的因果的普遍必然性更没有存在的资格了。如此看 来,休谟问题不应该对西方哲学产生巨大冲击力, 也 不应该受到哲学家重视, 但历史事实恰恰相反。 上文已经指出, 康德曾经深深地感受到休谟问题 有着自己的准确阐述: “ 问题 不 在 于 因 果 概 念 是 否 正 确、 有用, 以及对于整个自然知识来说是否必不可少 ( 因为在这方面休谟从来没有怀疑过) ,而是在于这 个概念是否能先天地被理性所思维, 是否具有一种独 立于一切经验的内在真理, 从而是否具有一种更为广 泛的、 不为经验对象所局限的使用价值; 这才是休谟 康德批评 所期待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点, 苏格兰常识哲学家不懂休谟, 完全弄错了休谟问题之 所在。 对于指责休谟否定因果关系普遍必然性的观点, 还是让休谟自己来说明他的本意: “ 我只是坚持说, 我 们确信那种命题的虚假既不是出于直观, 也不是出于 演证, 而是出于另一个来源。 对于 ‘ 恺撒存在过’ ‘ 、有 一 个 西 西 里 岛 ’那 样 一 些 命 题 , 我断定, 我们没有演 证, 也没有直观的证据, 那么, 你能推论说我否认这些 命题的真实性或确实性吗?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确实 性,而其中有些可能不像演证的确实性那么规则, 却 是可以满足于人心的。当一个有理智的人误解了我们 意思时, 我承认是很恼火的, 不过这只是对我自己的, 因为我表达我自己的意思如此拙劣, 以致使人误解。 ” 休谟之语告诉我们,他并不怀疑因果关系的普遍必 !’# 然性,在这方面他的观点与常识是一致的。他所怀疑 的,是人们赖以形成因果关系的知识的依据。在他看 来 ,人 们 普 遍 对 因 果 关 系 抱 以 信 心 是 出 于 经 验 式 推 理, 这一点休谟清醒地认识到了, 而他恰恰是要对信 心的依据提出挑战。休谟原创性地开辟了考察因果关 系的全新角度, 紧紧抓住因果关系之普遍必然性的依 据, 将之逼入困境, 这是休谟问题所以能在西方哲学 史上熠熠生辉的道理。
二、 休谟问题: 因果关系何以非要如此
将知识分为两类, 只是休谟开始真正的哲学研究 的起点, 知识二分法并不是目的, 而是为即将展开的 无情拷问做准备。休谟认为, 历代哲学家已经将两类 知识中观念的关系说得很多了, 自己没有必要画蛇添 足, 而人们对于事实的知识则知之甚少, 或不求甚解。 他要揭示事实的知识的来源, 或曰外部现实世界的经 验式推理的客观真理性何以可能。当他把目光锁定在 关于事实的知识时, 他深入探讨了因果关系的基础性 问题: 因果关系何以非要如此?他有什么理由不能那 样呢?休谟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从根基上彻底找到经 验式推理的本性, 他十分明确地将因果关系作为事实 知识的代表。 休谟认为, 由因果关系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 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 而他自认为自己对此类知 识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 “ 无论是古代人外现代人都 未曾予以开拓”!$#。事实确实如此。无 论 是 笛 卡 尔 的 “ 天赋观念说” , 还是洛克的 “ 感觉说” , 都没有对因 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的依据做出有针对性的解释。是
也 分 为 两 类 :一 类 是 具 有 直 观 性 和 逻 辑 必 然 性 的 知 识, 包括直观、 数学和逻辑演绎的知识, 这是关于观念 关 系 的 知 识 ,另 一 类 是 需 要 经 验 才 能 做 出 判 断 的 知 识, 它以经验式推理为特征, 包括关于实际的存在和 性质方面的知识, 这是关于事实的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 休谟对于两种知识的区分并不依 据于他们的来源。归根到底, 所有知识的最终来源都 是感觉经验, 不论是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 还是关于 事实的知识, 它们最终都可以还原到感觉经验, 在这 一点上两者没有任何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两种知识 的特性不同: 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具有与生俱来的必 然性,仅仅比较观念自身就可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 只要观念本身不变, 它们的关系就不变, 关系一旦确 定, 将不会产生任何疑问。以数学知识为例, 数学知识 都具有客观性、 必然性和确定性, 它之所以能够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