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础理论知识
数学高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数学高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高一数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高一数学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基础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高一数学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 实数和有理数:实数是指可以用无穷小数表示的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有理数是指可以用两个整数的比表示的数,包括整数和分数。
实数和有理数的性质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运算法则。
2. 代数式和方程式:代数式是由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表达式,包括常数、变量和运算符号。
方程式是由等号连接的两个代数式,包含未知数,并通过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3.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通过逆向运算和移项得到。
4. 次方和根式:次方是指一个数被乘以自身若干次,表示为a^n。
根式是次方的逆运算,如开平方。
其中,平方根是指一个数的开平方,表示为√a。
5. 整式的加减运算:整式是由常数和变量乘积的代数式,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要注意同类项的合并和系数的运算。
6. 分式的加减运算:分式是由有理数的比例构成的代数式,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在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时,需要先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通分后进行运算。
7.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是指(a + b)(a - b) = a^2 - b^2,完全平方公式是指(a+ b)^2 = a^2 + 2ab + b^2。
这两个公式在因式分解和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经常使用。
8. 二次根式和二次根式的运算:二次根式是指具有平方根形式的根式,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在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时,要注意化简、合并同类项和有理化的处理。
9. 平方根的运算:平方根是指一个数的二次根式,可以进行开方和化简运算。
在进行平方根的运算时,要注意分解因式和化简处理。
10. 比例和比例的应用: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数量之间的等比关系,可以通过比例的性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第一章静力学基本知识

4. 链杆约束
约束类型与实例
C A
B B
FB
FA A
二力杆约束
C
FA
A A
B
FB
B
? 受力图正确吗
双铰链刚杆约束
C
D
A
B
三、支座及支座反力 工程中将结构或构件支承在基础或另一静
止构件上的装置称为支座。支座也是约束。支 座对它所支承的构件的约束反力也称支座反力 。 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三种支座:固定铰支座 (铰链支座)、可动铰支座和固定端支座。
例1-1 重量为FW的圆球,用绳索挂于光滑墙上, 如图所示。试画出圆球的受力图。
FTA
O
O
FNB
W
W
切记:约束反力一定要与约束的类型相对应
例1-2 梁AB上作用有已知力F,梁的自重不计, A端为固定铰支座,B端为可动铰支座,如图所示 。试画出梁AB的受力图。
F
F
FAx
A
B
FAy
O
FB
F
FA
公理5告诉我们:处于平衡状态的变 形体,可用刚体静力学的平衡理论。
反之不一定成立,因对刚体平衡的充分必 要条件,对变形体是必要的但非充分的。
刚体(受压平衡) )
柔性体(受压不能平衡
课后作业 :
1-1 平衡的概念是什么?试举出一、两个物体 处于平衡状态的例子。 1-2 力的概念是什么?举例说明改变力的三要 素中任一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1-3 二力平衡公理和作用与反作用公理的区别 是什么?
2、动荷载 是指荷载的大小、位置、方向随时间的变化而迅速变化 ,称为动荷载。如动力机械产生的荷载、地震力等
三、力系的分类
河南省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基础知识手册

河南省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基础知识手册选择题1、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的季节是()A.冬季B.春季C.夏季D.秋季答案:A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且与其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
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获得的太阳热量也不一样。
当北半球进入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南半球的太阳照射面积小,处于冬季,A正确。
故选A。
小提示:2、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地球是圆形②地球是球体③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④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5 .1万千米。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B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 .1亿平方千米。
故选B。
小提示: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山脉常常成为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和地形区的天然分界线。
下列对四幅示意图中山脉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太行山、②武夷山、③昆仑山、④天山B.①大兴安岭、②台湾山脉、③天山、④阿尔泰山C.①雪峰山、②长白山、③秦岭、④大别山D.①巫山、②武夷山、③阴山、④横断山脉答案:A由图可知,①是河北省与山西省的分界线-太行山;②是江西省与福建省的分界线-武夷山;③是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昆仑山;④是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天山,故选A。
小提示:4、下列图例是小明从“北京城市图”上描画下来的,可能描画错误的是A.B.C.D.答案:C常年河、湖,水库,铁路都是一个城市都可以有的地点,国界属于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的界线,北京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不与一个国家相连,故选C。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图例的说明。
5、下列各图能正确指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A.B.C.D.答案:B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A错误,B正确;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CD错误。
大一毛概笔记第一章知识点

大一毛概笔记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大纲和内容的介绍大一毛概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本章主要介绍了毛概课程的大纲和内容安排,为学生提供了课程学习的指导。
第一点: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它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要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指导着我们正确看待世界和解决社会问题。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它以实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追求人类社会的最终解放。
第二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贯通于马克思主义始终的思想方法和观察世界的认识论。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理论学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果,它包括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丰富经验。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表现在: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和政治规律。
第三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观点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它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思想路线和人民战争。
统一战线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建立广泛团结的联盟来开展革命斗争。
统一战线的核心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毛泽东思想强调武装斗争在农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武装斗争的三个基本问题:农村包围城市、持久战和武装夺取政权。
乙烯装置基础理论知识

乙烯装置系列培训教材通用基础理论目录第一章基础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节基本有机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烷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烯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二烯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四、炔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五、环烷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六、芳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节化工常用物理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单位制的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二、物理量及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三节部分物理化学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功和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二、焓和自由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三、饱和蒸汽压和沸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四、泡点、露点、沸程及馏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五、自燃、自燃点及闪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六、爆炸极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二章乙烯生产基本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一节裂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一、原料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二、裂解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三、裂解机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四、结焦及烧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二节化学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一、吸收机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二、碱吸收酸性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三节催化加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一、催化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二、催化加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四节脱砷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五节活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一、氢活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二、预硫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三章基本化工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第一节流体输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一、离心泵的性能参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二、离心泵的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三、往复泵的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四、螺杆泵的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五、喷射泵的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六、输送介质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七、流量测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第二节气体的压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一、压缩的基本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二、压缩机的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三、压缩性能参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四、裂解气压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第三节非均相物系的分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一、均相物系和非均相物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二、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离心沉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三、过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第四节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一、传热的基本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二、典型的传热设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第五节蒸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一、蒸发器的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二、单效及多效蒸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第六节吸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一、吸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二、分子筛吸附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三、干燥器的再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第七节精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一、精馏操作的基本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二、精馏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三、塔的基本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第八节冷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一、制冷的基本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二、多级压缩制冷循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二、压缩机制冷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第四章装置能耗及计算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第一章基础知识物质的三种状态为固态、液态、气态。
高一化学第一章详细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一章详细知识点高一化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
本章内容包括元素、化合物、分子、离子、反应物、生成物、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等知识点。
下面将逐一进行详细介绍。
1. 元素: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氧元素用符号O 表示。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式来表示,如水用化学式H2O表示。
3. 分子:分子是物质中最小的具有化学性质的单位。
分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相连接。
4. 离子:离子是一个带电的粒子,可以是正离子或负离子。
正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负离子是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
5. 反应物:反应物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存在。
反应物可以是元素、化合物或离子。
6. 生成物:生成物是化学反应后得到的物质,在反应后产生。
生成物可以是元素、化合物或离子。
7.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a.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物结合生成一个化合物的反应,如2H2 + O2 → 2H2O。
b. 分解反应:一个化合物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成物的反应,如2H2O → 2H2 + O2。
c. 单替反应:反应物中的一个元素被其他元素替代的反应,如Cu + 2AgNO3 → Cu(NO3)2 + 2Ag。
d. 双替反应:反应物中的两种元素相互交换位置形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如HCl + NaOH → NaCl + H2O。
e.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到电子的转移过程,包括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参与,如2Cu + O2 → 2CuO。
本章的知识点主要为高一化学学习的起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要确保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通过理论学习、例题分析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
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扎实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反应过程,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心理咨询基础培训教材(理论知识)第一章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思维导图

T 1-2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P16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12对脑神经 和 31对脊神经
躯体神经系统(感觉 & 运动) 和 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 - 内脏)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脊髓
脑干:睡眠与觉醒
间脑: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嗅觉不经过丘脑,直达大脑)小脑:平衡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额叶(头顶,最大):运动
额中回:书写中枢 -- 失写症(写不出)额下回:布洛卡中枢(运动性言语中枢)-- 表达性失语症(说不出)
顶叶:感觉
枕叶:视觉角回:视觉性语言中枢 -- 失读症(看不懂)颞叶:听觉
颞上回:威尔尼克中枢(听觉性言语中枢)-- 接受性失语症(听不懂)
胼胝体:连接脑两半球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左半球:言语功能
右半脑:空间知觉,形象思维(艺术音乐情绪)
P21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性腺
P22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普洛夫提出了的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务为条件刺激(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和词为条件刺激(人所特有的)巴普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兴奋和抑制
反射、反射弧和反馈反射弧 =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反射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巴普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条件反射的抑制扩散和集中
相互诱导动力定型。
高一集合第一章知识点

高一集合第一章知识点随着新学年的开始,高一学生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
第一章是集合论,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
集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元素的组成和元素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集合的概念、表示方式、运算以及一些常见的应用方面,探讨高一集合第一章的知识点。
一、集合的概念1. 集合是什么?集合是由一定对象组成的整体或类。
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
例如,自然数集合{1, 2, 3, 4, ...},是由自然数组成的一个集合。
2. 集合的表示方式集合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示:(1)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逐个罗列出来。
例如,集合A={1, 2, 3}。
(2)描述法:用描述集合元素的特性或条件来表示。
例如,集合B={x | x是大于1小于等于4的整数}。
二、集合的运算高一集合第一章的重点之一是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运算包括交集、并集、差集和补集。
1. 交集对于两个集合A和B,它们的交集是包含两个集合共有元素的新集合。
用符号∩表示。
例如,集合A={1, 2, 3}和集合B={2, 3, 4}的交集为A∩B={2, 3}。
2. 并集对于两个集合A和B,它们的并集是包含两个集合所有元素的新集合。
用符号∪表示。
例如,集合A={1, 2, 3}和集合B={2, 3, 4}的并集为A∪B={1, 2, 3, 4}。
3. 差集对于两个集合A和B,它们的差集是包含属于集合A但不属于集合B的元素的新集合。
用符号-表示。
例如,集合A={1, 2, 3}和集合B={2, 3, 4}的差集为A-B={1}。
4. 补集相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U,U中不在集合A中的元素构成了集合A 的补集。
用符号A'表示。
例如,如果U是全体自然数的集合,集合A={1, 2, 3}的补集为A'={4, 5, 6, ...}。
三、集合的应用集合论作为数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常见的应用。
1. 数据分析在统计学中,集合论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法律部门: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调整方法和基本原则划分
• 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法、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组织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
• 3.法律体系:以宪法为主体,由不同的法律部门所组成的国内法的统一 体系。
四、法的解释和效力
• (一)法的解释 • 定义:法的解释指有关的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为适用和遵守法律
二、经济法律关系
2.经济法律关系内容 (1)经济权利: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经营管理权、经济债权、工业产
权 分为:原生权利和取得权利 (2)经济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 3.经济法律关系客体 有形财物、经济行为、无济法律关系的内容分:计划法律关系、基本建设法律关系、经济合同法律 关系、工业经律关系、农业经济法律关系、商业经济法律关系、货物运输法 律关系、预算法律关系、商业经济法律关系、货物运输法律关系、税收法律 关系、金融法律关系、环境法律关系、涉外经济法律关系等
经济法概论
纺织电大
第一节 法学基础知识
• 一、法的产生与发展
• 法律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它并不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而是人类 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 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 • 1.产生、存在的基础不同; • 2.形成方式不同; • 3.体现主题意志不同; • 4.调整关系性质不同; • 5.保障实施的力量和方式不同; • 6.调整的目的、宗旨不同 • 7.作用的基础和范围不同
(3)实施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法律、法规,如国有资产管理法、 财政税收法、金融法、经济监督法等;
(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法律、法规,如劳动法、保险法、 环境法
二、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过程和经营协调 活动中发生的,经过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后形成的、又国家强 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向相统一的关系。
• 2.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立法治化的市场经济;
• 3.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系统的宏观调控,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保证其他经济成分的地位和发展,是 国民经济能够管而不死,活而有序的运行;
• 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证体系,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一、经济法的概念地位
(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定义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1)经济管理关系 (2)经济协调关系 (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 (4)涉外经济关系
2.经济法的定义
济法是有关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 以及调整他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 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
• 区别:1.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
• 2.表现形式有别
• 3.实施手段、方式不同
• 4.相对稳定程度不同
七、法的外部关系
• (三)法与道德 • 法与道德都是行为规范、社会规范。在阶级社会里,统计阶级的法与
统治阶级的道德,在基本精神、任务和作用等方面都是一致的。二者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区别: • 1.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不同; • 2.表现形式不同 • 3.调整范围不同或者不全相同 • 4.保证实施的方式和手段不同
第二节 经济法律基础
• 一、经济法的概念地位与地 • (一)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 1.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模式的演变 • 2.资本主主义经济法 • 3.社会主义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 经济法是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产物;是国家
直接、具体地干预和参与经济生活的产物;是纵向经济关系和横向经 济关系两种关系平衡协调的产物;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 产物。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概念:指依法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享受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 织和个人。 种类(1)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利机关、管理机关及其授权组织 (2)社会组织,包括独立核算的企业、公司,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社 会团体; (3)内部组织; (4)一定条件下的公民和个人 (5)国家,特殊主体。
• (2)处理:指行为规范本身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人们的行为应当做什么、禁
止做什么、允许做什么。这是法律规范的中心部分,是规范的主要内容。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15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 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是规定应当做什么;第21条:“继父母与继 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这是规定禁止做什么;第10条:“夫妻双方都 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这是规定允许做什么。
• (3)制裁:指对违反法律规范将导致的法律后果的规定。如损害赔偿、 行政处罚、经济制裁、判处刑罚等。法律规范的制裁部分在法律条文 中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有些法律明确地规定了制裁。如《中华人民共 和国刑法》第187条:“国家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 致使公共财产、 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②有些法律规范的制裁部分,规定在其他法律文件中。如违反《中华 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制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2 条中。
• (二)法与政策
• 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他们基本精神和原则 是一直的。一方面,政策是法的灵魂,是法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 法的制定应以政策为依据;法的实施也应体现政策精神;在法无明文 规定时,更需要运用政策去处理问题。另一方面,法也是贯彻、实施 政策的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为了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有 国家制定和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权利、义务规范体系、
三、法的渊源和结构
• (一)法的渊源 • 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从历史来看,法的渊源主要
包括:习惯法、君主敕令、法律学说、判例、规范性文件和国际条约。 我国法的渊源主要包括: • 1.《宪法》 • 2.法律 • 3.行政法规 • 4.地方性法规 • 5.规章 • 6.国际条约
三、法的渊源和结构
• (二)法的结构 • 法的结构指法律规范、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所组成的内部结构形式。 • 1.法律规范:是一种最发到、最完善的社会规范,构成法的最基本的
组织细胞。通常有假定、处理、制裁三部分要素构成。 • 逻辑结构
• (1)假定:指适用规范的必要条件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7 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在许多情况下,假定部 分未明确写出,可以从规范条文中推论出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第18条:“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这条没有明确写出假定部分,但 可以推论出来,即夫妻一方先亡而有遗产,便是假定。
• (二)法的遵守
• 社会主义法的遵守及于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职人员和全体公 民包括最高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
六、法律责任与制裁
• (一)法律责任与制裁 • 1.违法:指组织或者个人违反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某种
危害社会的行为有过错的行为。在广义上指一切违法,包括犯罪在内; 在狭义上指不包括犯罪在内的一般违法。 • 违法的要素:(1)违法客体(2)违法客观方面(3)违法主体(4) 违法主观方面。 • 按其性质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可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 法行为、经济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 2.法律责任:指违法行为人依照法律对国家及其受害人应承担的、具 有国家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 特点(1)违法行为同法律责任是因果关系,不可分割;(2)法律责 任体现了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谴责;(3)法律责任体现了有关 法的适用的国家机关与违法者之间制裁与被制裁的关系。
四、法的解释和效力
• (二)法的效力 • 1.空间效力 • 2.时间效力 • 3.对人的效力
五、法的适用和遵守
• (一)法的适用 • 1.法的适用的概念和种类 • 定义:指国家的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国家授权组织,以及他们
的公职人员,以国家名义,行使国家权力,将法律规范运用于具体的 组织和个人,使之发生一定的权力和义务关系,或使之受到法律制裁, 以实现法律规范目的的国家只能活动。 • 种类:国际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国家授权单位
二、法的本质和特征
• (一)法的的本质 •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1.法不是超阶级的,总是属于一定的阶级; • 2.法所属的阶级只能是统治阶级; • 3.法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体现,不是统治阶级个别人、个别部分
(集团、阶层)意志的体现 • 4.法是统治阶级基本意志的体现,不是统治阶级全部意志的体现; • 5.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实质上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物质利益 • 6.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是随心所欲、凭空产生。
规范,根据立法精神、法律条文或法学理论,对现行的法律规范、法 律条文的概念、术语、含义等所作的说明。 • 《立法法》规定:我国法律解释权只能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全常务委 员会。 • 1.按照法律解释的主体及解释效力: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 2.按照法律解释的方法分类:文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系统 解释; • 3.按照法律解释的尺度不同:字面解释、扩充解释、限制解释
一、经济法的概念地位
(四)经济法的渊源和体系 1.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国际协约和协定 2.渊源的特点 (1)渊源广泛多样; (2)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占有更大的比重。
3.经济法律体系
(1)组建和确立企业、公司等市场主体的经济法律、法规,如企业法、 公司法;
(2)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经济法律、法规,如反不当竞争法、 反垄断法
2.从经济法律关系的结构形态分,有经济管理法律关系、经营协调法律关系;
3.从法律关系的法律性质分,组织法律关系和财产法律关系;
4.以交叉结合分,分为管理型组织法律关系、管理型财产法律关系、协调性组织 法律关系,协调性财产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