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粉尘危害与尘肺病危害控制正式版

合集下载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防治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防治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防治生产性粉尘,也被称为工业粉尘,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细小颗粒物,包括金属粉尘、矿石粉尘、化工品粉尘等。

虽然生产性粉尘在工业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

为了确保工作环境的健康和人员的安全,必须采取防治措施。

首先,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1. 呼吸系统疾病:生产性粉尘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如铅、锌、铬等重金属,被人体吸入后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2. 黑色素肺病:铁、锡、铝等金属的粉尘吸入后会在肺部积累,形成黑色素沉积,导致黑色素肺病。

3. 尘肺病:矽、石、石膏、石英等矿石粉尘中含有的二氧化硅,长期吸入后会刺激肺泡,导致肺部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尘肺病。

4. 肺癌:生产性粉尘中含有的一些有害化学物质,例如苯、氯乙烯等,会引起细胞变异,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5. 爆炸和火灾:某些金属粉尘如铝粉、镁粉等具有爆炸性,在适当条件下就会引发爆炸和火灾,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

为了防止生产性粉尘对人员健康造成的危害,采取以下防治措施是必要的:1. 个人防护装备:工人在工作环境中应佩戴防护口罩、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降低粉尘吸入的风险。

2. 风险评估和控制:对工作环境中的粉尘危害进行风险评估,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如安装排风系统、喷淋设备等,降低粉尘浓度。

3. 定期清理和维护:定期清理工作区域的积尘,保持工作区域的清洁和通风。

4. 安全培训和意识提高:为工人提供相关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对生产性粉尘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5. 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减少粉尘产生的工具和设备,如使用湿法进行加工和清理,减少粉尘扬尘的可能性。

6. 管理控制:建立粉尘治理的管理体系,确保工作安全和环境卫生。

综上所述,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保护工人的健康。

通过个人防护装备、风险评估和控制、定期清理和维护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粉尘对人员健康和安全的风险。

生产性粉尘的控制职业卫生标准

生产性粉尘的控制职业卫生标准
含50%~80%游离SiO2 含80%以上游离SiO2 木粉尘
PC-TWA( mg/m3)
总尘 呼尘
4
-
4
2.5
1
0.7
0.7
0.3
0.5
0.2
3
-
第一节 法律措施
• 粉尘的测定方法 • 《生产性粉尘的测定方法》包括: • 总粉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 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方法 • 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方法
第一节 法律措施
1.相关法律和条例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劳动人事部对《
工厂和矿山防止矽尘危害技术措施管理办法》 和《生产场所粉尘测定办法》进行了修订,第 一次规范了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共六章二十八条:
第一节 法律措施
第一章 生产性粉尘的控制措施
•法制措施
•生产性粉尘
•的控制
•卫生保健 •措施
•技术措施
第一节 法律措施
•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政府先后公布、颁布 了二十多项有关粉尘作业场所和尘肺病管 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最重要的法律、法 规为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和2002年5月1日起实 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这 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保障接尘工 人的身体健康和维护接尘工人的合法权益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技术措施
• 一、掘进工作面防尘 • 二、采煤工作面防尘
•通风排尘 •湿式作业 •喷雾洒水 •水封爆破
•煤层注水技术
•炮采防尘技术
•机采防尘技术
第二节 技术措施
• 一 、掘进工作面防尘 • 巷道掘进是矿井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产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控制预防模版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控制预防模版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控制预防模版一、背景介绍生产性粉尘是一种常见的职业性健康危害源,长期暴露于生产性粉尘环境下,容易引发尘肺等职业病,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和预防生产性粉尘和尘肺的发生,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二、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危害特点1. 生产性粉尘的成分复杂多样,包括金属粉尘、矿物粉尘、有机粉尘等。

2. 生产性粉尘对劳动者的呼吸系统造成直接损害,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

3. 长期暴露于生产性粉尘环境下,容易引发尘肺等职业病,严重影响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控制预防模版(二)1. 制定生产性粉尘控制预防计划(1)对不同工种和作业环境下的生产性粉尘进行评估和监测,确定控制重点。

(2)指定负责人,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3)制定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指南,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

2. 加强工作环境的管理(1)进行工作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在污染严重的区域设置防护设备。

(2)配备并定期检查和维护生产性粉尘控制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3)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封闭、密封、局部排风等,减少粉尘的扩散和传播。

3. 提供个体防护装备(1)根据作业环境的不同,为劳动者提供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如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

(2)确保个体防护装备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4. 加强劳动者的健康监测(1)定期对劳动者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的早期症状。

(2)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记录劳动者的职业暴露史和健康状况。

5. 定期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1)培训劳动者关于生产性粉尘和尘肺的知识和防护方法,提高其职业防护意识。

(2)定期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劳动者对尘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6. 监测、评估和改进(1)定期对生产环境中的粉尘浓度进行监测和评估,评估控制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2)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防控措施,确保其科学合理和有效性。

生产性粉尘及其控制

生产性粉尘及其控制

生产性粉尘及其控制生产性粉尘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固体颗粒。

它们通常来源于原材料的加工、研磨、切割、喷涂、焊接、打磨等工序。

生产性粉尘不仅对工作人员的健康有害,还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等事故。

因此,对于生产性粉尘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生产性粉尘的危害、控制措施以及相关法规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产性粉尘的危害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道疾病:吸入过量的生产性粉尘会刺激呼吸道,导致急性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

2. 肺部疾病:长期吸入大量的生产性粉尘会导致职业性肺病,如尘肺、煤工尘肺、石棉肺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甚至导致死亡。

3. 皮肤病:某些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皮肤有刺激作用,如切削油中的金属粉尘、大豆粉尘等。

长期暴露于这些粉尘中可能引发皮肤炎症、湿疹和皮肤过敏等。

4. 眼部疾病:生产性粉尘会引起眼部刺激,导致眼结膜炎、角膜炎等疾病。

严重时可能导致视力下降。

5. 爆炸和火灾:某些生产性粉尘,如铝粉、木屑粉尘等,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

当粉尘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一旦遇到火源或电火花,就会引发爆炸和火灾事故。

二、生产性粉尘的控制措施为了减少生产性粉尘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工艺控制、工程控制、个人防护等。

1. 工艺控制:通过改变工艺过程或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来减少生产性粉尘的产生。

例如,在木材加工过程中,可以使用封闭设备和负压系统来控制粉尘扩散。

2. 工程控制:采用工程控制措施来阻止粉尘扩散。

例如,通过安装局部或整体排风系统,将产生的粉尘集中排出,并进行适当处理和过滤。

3. 个人防护:为工作人员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手套等。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地降低吸入和接触粉尘的风险。

4. 清洁和维护: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定期清理和维护生产设备和工作区域,及时清除积尘,减少粉尘的再悬浮。

2024年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防治(三篇)

2024年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防治(三篇)

2024年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防治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微粒。

职业健康中的“粉尘”专指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粉尘,也叫生产性粉尘。

即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如矿山开采、粉碎、金属切削、研磨、电焊、铸造等过程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在生产环境中的固体颗粒。

劳动者如果长期在生产环境中吸入生产性粉尘,就可以产生以肺部纤维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称为尘肺。

这类疾病在我国已成为对劳动者危害最大的职业病。

一、粉尘的来源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很多,几乎所有的工农业生产过程均可产生粉尘,有些工艺产生的粉尘浓度还很高,严重影响着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

其主要来源有:(1)固体物质的破碎和加工:如金属研磨、切削、钻孔、爆破、破碎、磨粉、农林产品加工等。

(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或被氧化所形成的尘粒,如金属熔炼,焊接、浇铸、铅熔炼时产生的氧化铅烟尘等。

(3)物质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微粒,如木材、油、煤类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尘、烃类热分解产生的炭黑等。

(4)铸件的翻砂、清砂粉状物质的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过程中,以及沉积的粉尘由于振动或气流运动,使沉积的粉尘重又浮游于空气中(产生二次扬尘)也是粉尘的来源。

二、粉尘的分类粉尘的分类,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粉尘的性质分类,另一种是按粉尘颗粒的大小分类。

(一)、按粉尘的性质分类:①无机性粉尘:包括非金属矿物粉尘(如砂、石棉、煤);金属矿物粉尘(如铁、锡、铅、铝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

②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木材、烟草、面粉、甘蔗、茶等);动物性粉尘(如兽皮、角质、毛发);人工有机粉尘(如炸药、树脂、有机染料、塑料、化纤);③混合性粉尘,上述多种粉尘的两种或多种混合存在。

此种粉尘在生产中最常见(如清砂车间的粉尘含有金属和型砂尘)。

(二)、按粉尘颗粒的大小分类:①灰尘:粉尘粒子的直径大于10微米,在静止的空气中,以加速沉降,不扩散。

生产性粉尘危害及防护(三篇)

生产性粉尘危害及防护(三篇)

生产性粉尘危害及防护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危害表现在肺部,出于粉尘性质与化学成分不同,对肺部的危害差别很大,根据受害后的表现,粉尘引起的肺部疾患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尘肺。

这是主要的职业病之一,我国已列为法定职业病范畴,这种病是由于较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的生产性粉尘所致,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由于分成种类繁多,尘肺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矽肺、石棉肺、滑石肺、云母肺、煤肺、煤矽肺、炭素尘肺等。

第二种是肺部粉尘沉着症,它是由于吸入某些金属性粉尘或其它粉尘而引起粉尘沉着于肺组织,从而呈现异物反应,其危害比尘肺小。

第三种是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反应和过敏性疾病。

这类疾病主要是由有机粉尘引起的,如棉尘、麻尘、皮毛粉尘、木尘等。

粉尘在肺组织中溶解度大小,粉尘的比重、形态、硬度等对人体的危害都有一定的关系。

经常注意防护,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完全控制和消除粉尘的危害。

预防尘肺对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发展经济是十分有利的,我国在防尘方面有很多创造性的经验,如湿式作业、密闭尘源、通风除尘、个人防护、设备维护检修、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等一整套综合性防尘措施。

生产环境内的浓度,常与清扫制度有关,故注意环境的清洁工作,推行实施清扫能有效地降低粉尘浓度。

生产性粉尘危害及防护(二)生产性粉尘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态粒子在空气中悬浮形成的颗粒物。

这些粉尘由于其微小的颗粒,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工业生产中,常见的生产性粉尘包括金属粉尘、木屑粉尘、化学物质粉尘等。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道损害:生产性粉尘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粉尘环境中,会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结节等呼吸系统疾病。

2. 肺部损害:生产性粉尘中的微小颗粒会通过呼吸进入肺部,对肺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粉尘环境中,易导致矽肺、尘肺等肺部疾病。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控制预防(三篇)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控制预防(三篇)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控制预防尘肺是由长期接触吸入高浓度的产业粉尘引起的一种职业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的炎症和纤维化。

为了控制和预防尘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工作场所产业粉尘的浓度。

本文将探讨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控制预防的方法和策略。

1. 粉尘源管理粉尘源管理是尘肺控制的首要措施。

“源头治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或消除产生粉尘的过程。

首先,对于易产生粉尘的工艺或设备,应优先考虑流程改进或替代技术,例如采用湿法或封闭式加工。

其次,应提高设备、工艺和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减少事故和故障,从而减少粉尘产生的机会。

此外,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及时更换耗损严重的零部件也是非常重要的。

2. 工艺控制工艺控制是通过改变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来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散布。

首先,可以采用湿法加工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粉尘产生。

湿法加工需要在加工过程中使用水或其它流体来控制粉尘的产生,并在产生粉尘的设备周围设置排风设备。

其次,应采用封闭式加工,减少粉尘的散布。

在加工设备和工作区域周围设置密封装置,提高设备的密封性,避免粉尘向周围环境散布。

此外,对于易产生粉尘的操作,应进行合理的排风设计和设置合适的通风设备,将粉尘排除。

3. 全员防护全员防护是尘肺控制的关键环节。

首先,员工应进行全面的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对尘肺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员工应了解尘肺的危害性以及相关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并学会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其次,对于易产生粉尘的工作环境,应提供高效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防护器、防尘面具、防尘眼镜等,并定期检查及更换。

此外,应建立健全的健康监测制度,定期对员工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职业病人群。

4.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尘肺控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粉尘污染的程度,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包括定期的空气采样和粉尘浓度的测量,以及对采样结果的分析和评估。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控制预防正式样本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控制预防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5204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示范文本)编制: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控制预防正式样本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控制预防正式样本使用注意:该解决方案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它不仅是严重危害职工健康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而且还可污染周围环境,危害居民的健康。

1、很多工农业生产过程中都可能产生生产性粉尘,主要来源有下列四个方面:(1)固体物质的破碎或机械加工:例如矿石的钻孔、爆破和粉碎,金属的切削和研磨以及粮谷的脱粒和磨粉等均可产生粉尘。

(2)可燃性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例如煤炭燃烧时可产生烟尘。

(3)某些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冷凝或氧化:例如熔炼黄铜(含锌)时可产生氧化锌的烟尘。

(4)粉末状物质的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例如调制型砂、包装水泥等均可产生粉尘。

此外,沉积于车间的降尘由于振动或气流的影响又悬浮于空气中(二次扬尘),也可成为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2、生产性粉尘按性质可分为三类:(1)无机粉尘:①矿物性粉尘:例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粉尘。

②金属性粉尘:例如锡、铝、铁、铅、锌、锰、铍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生产性粉尘危害与尘肺病危害控制正式版
生产性粉尘危害与尘肺病危害控制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1. 尘肺病危害因素
生产性粉尘就是特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性粉尘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多,同时,许多生产性粉尘在形成之后,表面往往还能吸附其他的气态或液态有害物质,成为其他有害物质的载体。

生产性粉尘是污染作业环境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严重危害着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①非吸入性粉尘。

又可称做不可吸入粉尘,一般认为,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
15μm的粒子被吸入呼吸道的机会非常少,因此称为非吸入性粉尘。

②可吸入粉尘。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5μm的粒子可以吸入呼吸道,进入胸腔范围,因而称为可吸入粉尘或胸腔性粉尘。

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为10~15μ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道。

医学上的可吸入粉尘则具体指可吸入而且不再呼出的粉尘,它包括沉积在鼻、咽、喉头、气管和支气管及呼吸道深部的所有粉尘。

③呼吸性粉尘。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5μm以下的粒子可到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进入气体交换的区域,称之为呼吸性粉尘。

呼吸性粉尘在医学上是指能够达到并且沉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的那一
部分粉尘。

2.工作场所粉尘控制标准
自1986年以来,为加强粉尘监测的科学管理,国家前后颁发了《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5748-85)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这对指导实际监测工作,正确地、科学地评价作业场所的粉尘危害程度,起到重要作用。

国家卫生部颁布的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将分散公布的50余种粉尘容许浓度汇于一表之中,统一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代替了原来的最高容许浓度(MAC),这是一项重大改革。

卫生部颁布的GBZ2-2002《工作场所有
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矿山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尘肺病人肺灌洗后原则上不能再接尘,如肺灌洗后再接尘,应在3~5年后再次灌洗,以去除肺内残留粉尘,巩固疗效编辑推荐:肺灌洗术后注意事项
3.现场粉尘检测合格率低
煤矿生产过程中,一是作业环境差,粉尘浓度普遍超标;二是接触粉尘工人多,患病人数总量大。

随着采煤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井下工作面的粉尘浓度也越来越大,其中采煤工作面的产尘量占井下总产尘量的60%。

如何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降低采煤工作面粉尘浓度,对于我国煤矿来说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开滦集团唐山矿工作面产尘量较大,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割煤时工作面下风向粉尘浓度最大处浓度为800mg/m3左右,最大时可达到1000mg/m3,移架和放顶时也分别达到200mg/m3和100mg/m3以上。

从长期的测尘纪录看,综采工作面的平均粉尘浓度为200mg/m3左右,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

荆各庄矿煤质较软,但综采工作面采煤时粉尘浓度最大也可达到200mg/m3以上。

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对大同、西山、阳泉等国有重点煤矿的粉尘检测表明,采煤、掘进和开拓工作面总粉尘测点合格率仅为16.05%,呼吸性粉尘测点合格率仅为9.87%。

国有重点煤矿尚且如此,地方煤矿
和乡镇煤矿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

很多乡镇煤矿根本就没有检测数据。

4.职业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尘肺病认识不到位,一些企业不认真实施技术、个体防护和管理三位一体的尘肺病前期预防和劳动过程中的防护和管理。

二是地方政府职业病监管不到位,导致大量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物质,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三是监管体制尚未理顺,对尘肺病监督执法力度薄弱,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惩处不力,在安监系统上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职业卫生监查体系,尤其在基层,职业卫生监查机构设置不到位,缺
少职业卫生检测技术,执法部门缺乏有效协调配合。

四是职业病防治机构力量薄弱,机构改革后,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受到冲击,原职防机构大多一分为三,分别进入疾病控制、监督和综合医院(职业病临床部分),职业卫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五是劳动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尚不完善,尤其是在农民工的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问题上。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