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眼动的实验报告

眼动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眼动仪的构造和原理。

2. 熟悉眼动仪的操作方法。

3. 通过眼动实验,探究不同视觉刺激条件下人眼运动规律。

4. 分析眼动数据,探讨视觉信息处理过程。

二、实验原理眼动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和分析人眼运动轨迹的仪器。

它通过记录人眼在不同视觉刺激下的运动轨迹,来揭示人眼在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眼动仪主要由摄像头、控制软件、显示屏和被测者组成。

三、实验材料1. 眼动仪设备:包括摄像头、控制软件、显示屏等。

2. 实验对象:志愿者(20名,年龄、性别不限)。

3. 实验刺激:图片、文字、视频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志愿者分为5组,每组4人。

2. 实验步骤:(1)志愿者坐在眼动仪前,调整好摄像头位置,确保摄像头正对被测者的眼睛。

(2)志愿者佩戴眼动仪,调整好舒适度。

(3)实验者通过控制软件向志愿者展示不同的视觉刺激,要求志愿者观察并记录眼动轨迹。

(4)重复上述步骤,进行不同刺激条件下的眼动实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图片刺激:在观察图片时,志愿者眼动轨迹呈现出明显的“S”型曲线,即从图片中心向四周移动,再回到中心。

(2)文字刺激:在阅读文字时,志愿者眼动轨迹呈现出“Z”型曲线,即从左至右,再从右至左,形成“Z”字。

(3)视频刺激:在观看视频时,志愿者眼动轨迹呈现出跳跃式运动,即眼睛在不同画面间快速切换。

2. 实验分析:(1)图片刺激:眼动轨迹的“S”型曲线表明,人在观察图片时,首先关注图片中心区域,然后逐渐扩展至四周。

(2)文字刺激:眼动轨迹的“Z”型曲线表明,人在阅读文字时,首先关注文字的左侧,然后向右侧移动,形成“Z”字。

(3)视频刺激:眼动轨迹的跳跃式运动表明,人在观看视频时,关注点在不同画面间快速切换,以获取更多信息。

六、结论通过眼动实验,我们了解到人眼在不同视觉刺激条件下的运动规律。

眼动轨迹的动态变化揭示了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为研究人眼视觉信息处理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眼动测试实验报告(共)2024

眼动测试实验报告(共)2024

眼动测试实验报告引言概述:眼动测试是一种通过记录观察者眼睛在特定任务中的运动来评估其注意力和视觉认知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使用眼动测试来研究不同任务对观察者注意力和视觉注意的影响。

通过分析眼动数据,我们希望能够揭示人类在处理不同任务时的认知和注意机制。

正文内容:一、实验设计和方法1.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比较观察者在执行视觉搜索任务和视觉追踪任务时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

我们研究了两种任务对观察者眼动行为的影响。

2.实验参与者我们选取了3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参与者,其中15名女性和15名男性。

参与者没有眼部疾病和视觉障碍,并在实验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3.实验材料实验使用了一台高分辨率眼动追踪设备记录参与者的眼动行为和注视点,以及一台计算机用于展示实验材料和记录数据。

4.实验步骤实验分为两个任务:视觉搜索任务和视觉追踪任务。

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参与者需要在一系列随机排列的图像中寻找特定目标。

在视觉追踪任务中,参与者需要跟踪一个移动的目标,并在移动结束后对它的位置进行判断。

5.数据分析通过眼动追踪设备记录的眼动数据,我们使用统计方法对参与者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方法包括注视点热度图、注视点聚类分析和注视点转移矩阵分析。

二、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的比较1.视觉搜索任务下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参与者的眼睛会以快速而不规则的方式在图像上移动,以找到目标。

通常,参与者会先进行全局扫描,然后逐渐进入局部扫描的阶段。

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目标周围,特别是目标的特征上。

2.视觉追踪任务下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在视觉追踪任务中,参与者会将目光集中在移动的目标上,并尽量保持目标在中央凹陷处。

眼睛的运动轨迹通常比较平滑,且注视点的稳定性较高。

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目标的位置上,以便进行位置判断。

3.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的差异通过比较视觉搜索任务和视觉追踪任务下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我们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眼动观察实验报告

眼动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眼动追踪技术应用于阅读行为研究实验目的:通过眼动追踪技术,研究被试在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轨迹、注视点分布和阅读速度等,以探讨阅读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实验对象:自愿参与实验的大学生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视力正常,无阅读障碍。

实验设备:眼动追踪仪、电脑、阅读材料、计时器。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将实验材料打印成A4纸张,确保字体清晰、排版整齐。

将阅读材料分为两组,每组10篇,内容涵盖不同领域,难度适中。

2. 实验过程: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每组分别进行两次实验,每次实验阅读5篇材料。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佩戴眼动追踪仪,并保持头部固定,眼睛注视屏幕。

(1)注视点分析:记录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每个注视点的位置和时间,分析注视点分布、注视点移动速度和注视点持续时间等指标。

(2)阅读速度分析:记录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每个注视点的停留时间,计算平均阅读速度。

(3)阅读效率分析:记录被试阅读每篇材料所需时间,计算阅读效率。

3.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输入电脑,使用眼动追踪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1. 注视点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注视点分布较为均匀,注视点移动速度较快,注视点持续时间适中。

2. 阅读速度分析:被试的平均阅读速度为每分钟300-400字,不同领域、难度的阅读材料对阅读速度影响不大。

3. 阅读效率分析:被试的阅读效率较高,平均阅读效率为每分钟阅读600-800字。

讨论:1. 注视点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注视点分布较为均匀,说明被试在阅读时能够较好地把握文章结构,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2. 阅读速度:实验结果显示,被试的平均阅读速度较快,可能与被试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有关。

3. 阅读效率:实验结果显示,被试的阅读效率较高,可能与被试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较好地把握文章结构和重点有关。

结论:1. 眼动追踪技术能够有效地应用于阅读行为研究,为阅读心理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在线眼动实验报告

在线眼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线眼动实验作为一种无创、高效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教育学、广告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在线眼动技术在视觉信息处理和注意力分配方面的应用,分析不同视觉刺激对眼动轨迹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在线眼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探究不同视觉刺激对眼动轨迹的影响。

3. 分析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规律。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志愿者,均为右利手,视力正常。

2. 实验设备使用我国某知名眼动仪品牌的眼动仪,采集眼动数据。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佩戴眼动仪,通过电脑屏幕观看实验刺激。

3.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10张图片,分为两组:一组为自然景物图片,另一组为抽象图形图片。

每组图片包含5张,每张图片呈现时间为2秒。

4. 实验流程(1)实验开始前,向被试者讲解实验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被试者佩戴眼动仪,调整舒适位置,进行适应性训练。

(3)正式实验开始,随机呈现图片,记录被试者的眼动轨迹。

(4)实验结束后,向被试者表示感谢。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眼动轨迹分析通过对眼动轨迹的数据分析,发现被试者在观看自然景物图片时,眼动轨迹较为流畅,注视点分布均匀;而在观看抽象图形图片时,注视点分布较为集中,眼动轨迹相对复杂。

2. 注意力分配规律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者在观看自然景物图片时,注意力分配较为均匀,对整体图像的关注度较高;而在观看抽象图形图片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图形的局部特征上,对整体图像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3. 不同视觉刺激对眼动轨迹的影响(1)自然景物图片:眼动轨迹流畅,注视点分布均匀,说明被试者在处理自然景物信息时,能够较好地把握整体信息。

(2)抽象图形图片:注视点分布集中,眼动轨迹复杂,说明被试者在处理抽象图形信息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局部特征,以理解图形的整体意义。

五、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在线眼动技术在视觉信息处理和注意力分配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眼动实验实验报告docx2024

眼动实验实验报告docx2024

眼动实验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正文内容1.\t眼动实验的必要性1.1.\t研究视觉加工和认知过程:眼动实验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被试者在特定任务中的注意力分配、目标选择和信息处理等认知过程。

1.2.\t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眼动实验可以用于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例如斜视和屈光不正等眼动障碍。

1.3.\t改进人机交互技术:通过分析被试者的眼动数据,可以改进人机交互技术,提高用户体验和效率。

2.\t眼动实验方法与装置2.1.\t眼动追踪技术:目前常用的眼动追踪技术包括电容式眼动仪、红外眼动仪和瞳孔追踪仪等,这些仪器可以追踪和记录被试者眼睛的运动轨迹。

2.2.\t实验设计与范式:眼动实验需要有严密的实验设计和范式,如选择适当的实验任务、刺激材料和实验条件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3.\t实验环境和控制因素:眼动实验需要在合适的实验环境下进行,同时控制因素如光照、眼动仪位置和被试者舒适度等也需要考虑,以减少实验误差。

3.\t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3.1.\t基本眼动参数:眼动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眼动参数,如注视时长、扫视次数和注视点分布等,这些参数可以用来描述被试者的注意力分配和眼睛的运动规律。

3.2.\t高级眼动分析方法:除了基本参数外,还可以通过高级的眼动分析方法来研究被试者的认知过程,如注视序列分析、扫视路径分析和视觉搜索任务分析等。

3.3.\t数据统计和建模:眼动实验的数据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和建模技术来进行进一步的数据解释和验证,从而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4.\t挑战与发展4.1.\t数据质量和精度:眼动实验中数据的质量和精度对于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挑战,如眼动仪的准确度、被试者的舒适度和环境噪声等方面。

4.2.\t个体差异和群体统计:不同个体在眼动实验中表现出差异性,而群体统计分析能够更好地揭示共性和差异性。

如何平衡个体差异和群体统计,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手机眼动实验报告(3篇)

手机眼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在手机上的视觉行为成为了研究热点。

眼动追踪技术作为一种无创、实时地记录和分析个体视觉行为的方法,为研究用户在手机上的阅读、浏览等行为提供了有力工具。

本实验旨在探究用户在手机屏幕上的眼动规律,分析不同类型应用和界面设计对用户视觉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用户在手机屏幕上的眼动规律。

2. 分析不同类型应用界面设计对用户视觉行为的影响。

3. 为优化手机应用界面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性别不限。

2. 实验设备使用一款具备眼动追踪功能的智能手机,并安装相应的眼动追踪软件。

3. 实验材料选取5款具有代表性的手机应用,包括社交媒体、新闻资讯、购物、游戏和音乐播放等类型。

4. 实验流程(1)志愿者在实验前接受眼动追踪设备的校准。

(2)志愿者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实验要求操作手机应用。

(3)记录志愿者在操作过程中眼睛的运动轨迹、注视点、注视时间等信息。

(4)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1. 用户在手机屏幕上的眼动规律(1)用户在手机屏幕上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屏幕中央区域,注视时间较长。

(2)用户在浏览手机应用时,存在明显的视觉搜索行为,注视点在屏幕上的分布较为分散。

(3)用户在阅读文本内容时,存在跳跃式阅读现象,注视点在屏幕上的分布较为密集。

2. 不同类型应用界面设计对用户视觉行为的影响(1)社交媒体应用:用户在浏览社交媒体应用时,注视点主要集中在头像、动态内容、评论等区域,注视时间较长。

(2)新闻资讯应用:用户在浏览新闻资讯应用时,注视点主要集中在标题、图片、摘要等区域,注视时间较长。

(3)购物应用:用户在浏览购物应用时,注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图片、价格、评价等区域,注视时间较长。

(4)游戏应用:用户在玩游戏时,注视点主要集中在游戏界面、操作按钮等区域,注视时间较短。

(5)音乐播放应用:用户在播放音乐时,注视点主要集中在播放按钮、歌词显示等区域,注视时间较长。

测试眼震颤实验报告(3篇)

测试眼震颤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眼震颤测试,评估受试者的前庭功能,了解其平衡能力和眼球运动协调性。

眼震颤是指眼球不自主的、有节奏的摆动,通常分为生理性眼震颤和病理性眼震颤。

通过观察和分析眼震颤的特点,可以初步判断受试者的前庭系统功能状态。

二、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眼震颤分析仪、视频眼动追踪系统、受试者座椅等。

2.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受试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

3. 实验步骤:1. 受试者进入实验室,了解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

2. 受试者坐在座椅上,调整好眼震颤分析仪的位置,确保其与受试者的眼睛水平。

3. 实验者启动眼震颤分析仪,受试者按照要求进行注视和追随运动。

4. 观察并记录受试者的眼震颤特点,包括眼震颤的频率、幅度、方向等。

5. 对比分析受试者的眼震颤数据,评估其前庭功能。

三、实验结果1. 生理性眼震颤:- 频率:生理性眼震颤的频率一般在1-3Hz之间。

- 幅度:生理性眼震颤的幅度较小,一般在0.5-2°之间。

- 方向:生理性眼震颤的方向通常与注视方向相反。

2. 病理性眼震颤:- 频率:病理性眼震颤的频率较高,一般在4-12Hz之间。

- 幅度:病理性眼震颤的幅度较大,一般在2-10°之间。

- 方向:病理性眼震颤的方向可能与注视方向相同或相反。

根据实验结果,20名受试者中,有15名受试者的眼震颤表现为生理性眼震颤,5名受试者的眼震颤表现为病理性眼震颤。

四、讨论1. 生理性眼震颤:生理性眼震颤是人体前庭系统正常功能的表现,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

生理性眼震颤的频率、幅度和方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注视方向相反,有利于视觉信息的整合和空间定位。

2. 病理性眼震颤:病理性眼震颤可能是由于前庭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病理性眼震颤的频率、幅度和方向可能异常,影响受试者的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五、结论本次眼震颤实验结果表明,生理性眼震颤是人体前庭系统正常功能的表现,而病理性眼震颤则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

眼动实验报告

眼动实验报告

眼动实验报告一、引言眼动实验作为一种研究人类视觉认知和信息处理的重要方法,在心理学、认知科学、人机交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被试在特定任务中的眼动模式和视觉注意力分布,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被试在观察不同类型图片时的眼动特征,包括注视点分布、注视时间、眼跳距离等,以了解视觉信息处理的机制和个体差异。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作为被试,其中男性_____名,女性_____名。

所有被试均具有正常或矫正后的正常视力,无色盲、色弱等视觉障碍。

(二)实验设备使用了 Tobii Pro Spectrum 眼动仪,其采样频率为_____Hz,能够精确记录被试的眼动数据。

同时,配备了高性能计算机用于实验控制和数据处理。

(三)实验材料准备了_____组不同类型的图片,包括风景图片、人物图片、抽象图案等。

每组图片包含_____张图片,图片的大小、分辨率和亮度等参数保持一致。

(四)实验流程1、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先进行眼动仪的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被试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距离电脑屏幕约_____厘米,眼睛平视屏幕。

3、实验开始时,每张图片在屏幕上呈现_____秒,被试自由观察图片。

4、每组图片呈现结束后,被试休息_____秒,然后进行下一组图片的观察。

5、整个实验过程约持续_____分钟。

四、实验结果(一)注视点分布1、风景图片:被试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图片的中心区域,如远处的山脉、河流等显著景物,以及画面中色彩鲜艳的部分。

2、人物图片:注视点更多地集中在人物的面部,特别是眼睛、嘴巴等表情丰富的部位。

3、抽象图案:注视点分布较为分散,没有明显的集中区域,但对于线条交叉、色彩对比强烈的地方有较多的关注。

(二)注视时间1、风景图片:平均注视时间较长,约为_____毫秒,表明被试在欣赏风景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和理解视觉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
设计心理学眼动实验报告
实验地点:包设实验时间: 2014年3月28号
实验人员(学号、姓名):徐菠雨12407210112 叶青青12407210117 江雪12407210128
一、实验目的
运用眼动记录技术和主观评定法结合,考察广告传递产品(服务)信息的有效性。

二、实验设备
眼动仪
三、实验原理
通过图像传感器采集的角膜反射模式和其它信息,眼动仪可以计算出眼球的位置和注视的方向。

结合精密复杂的图像处理技术和算法可以构建出一个注视点的参考平面图。

四、实验步骤
(1)班上各个小组收集5张以上汽车广告图片,通过小组讨论主观评选出设计的最好的一幅。

(2)放入软件,班上每个同学对其进行眼动测试,并由上一个同学进行操作。

(3)最后可以得出数据,眼动关注痕迹、关注时间、第一注视点、热点图与兴趣关注图,评价广告的传递信息的有效性。

五、实验数据分析
通过最终图片及其数据,眼动关注痕迹、关注时间、第一注视点、热点图与兴趣关注图。

可以看出每个人对其广告的认识情况,并且可以清晰的看出此广告图片是不是真正符合该厂家广告的所要传递信息。

六、结论
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大多数涉及视觉呈现的课题都有可能采用眼动实验进行研究。

眼动实验法受到追捧是因为它能够更好地体现了心理与教育实验的生态学效度。

它是探讨心理内部机制和进程的一种重要实验方式。

如认知心理与教育中对语言感知和理解的研究、问题解决的研究,广告心理与教育中对网页知觉、对用户的认知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对某物体的注视时间、注视刺激和瞳孔变化情况与该物体的重要性或个体对该物体的兴趣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根据眼动实验所得到的时间和注视点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关于个体兴趣和态度等方面的很多信息。

眼动实验可以提供对认知于活动的实时数据,可以满足研究者对于效率和态度的要求,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眼动实验提供和很大的空间。

维特拉广告招贴的试验结果:
通过以上热点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汽车的标语,及其车窗在该广告图中是最为吸引眼球的要素 (R=99%) . 它是被试首要关注的要素。

该要素吸引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并使得注意力具有较长时间的停留.在车上有2个要素吸引了被测试者的注意力. 车上的商标的大面积被测试者关注, 被试者们平均来讲都想看到该图正中间也就是车的位置,在看的过程中看到了上面车的商标和以下的文字说明.
2.看到最少的是出了车还有标志文字说明外的景色,该要素没有使被试者的注意力做过多停留。

3.多数被试者看到了车的整体各个部分. 车的车窗在该图的正中间而且是车的正中间因此是最好的表达要素. 很快被被试者找到并关注。

·这幅广告招贴设计的很成功,突出了重点。

·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体现在广告语以及商标上。

·注意力在商标和车的外观间的转移,可以让被观看者有更加准确的了解。

·维特拉的广告语是最为引人注意的要素
注视点的分布:
从各个同学的注视点可以看出来相对是比较集中的看到了设计的内容。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上的海报招贴设计是相对比较合理的表达主题,充分的利用海报的传播作用,迎合大众的审美和眼动规律,没有繁琐的东西去影响了要表达的内容。

实验结束后,将数据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

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使源文件名称、时间、属性等保持不变,如果随意变化,会给分析系统自动搜寻原图片中眼动轨迹带来非常大的麻烦。

在眼动实验里,除了符合实验法的基本要求外,还有眼动实验室的具体要求。

同学们除了准备好一份完整的实验设计外,还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有步骤有顺序地完成实验。

实验完成后,需要即时进行数据处理,不能拖延时间。

数据处理也要按实验前的设计进行,不能随意化。

总之,如果眼动实验操作符合规范,数据处理也符合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要求,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有说服力的
结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