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里的名词解释

戏剧里的名词解释戏剧,作为一种古老且具有魅力的艺术形式,早已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中。
观看戏剧,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这些名词虽然在戏剧界被广泛使用,但对那些对戏剧不太熟悉的人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今天,我们就来解析戏剧中的一些常见名词,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体验这一美妙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一部分:舞台与灯光设计在戏剧中,舞台是演员们展示演技的平台,同时也是导演和舞台设计师实现艺术构想的空间。
灯光设计则通过照明效果来突出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情节或是感觉。
1. 布景(Set Design):指舞台上的背景布置,用以营造出演出所需的环境。
布景可以是实体的舞台道具,也可以通过投影等技术手段实现。
2. 服装设计(Costume Design):戏剧中的角色扮演需要服装来体现,服装设计师会根据角色的性格、身份和剧情背景等要素来设计服装,以呈现角色特征和故事情节。
3. 舞台道具(Props):指为了辅助表演或进一步塑造角色形象所使用的物体,如医生的白大褂、船家的船桨等。
舞台道具的运用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
4. 舞台效果(Stage Effects):包括音效、视觉效果和特殊效果等,在戏剧表演中通过技术手段产生,以增强剧场的沉浸感和观众的观赏体验。
5. 舞台机械(Stage Machinery):指舞台上的机械设备,如升降台、转台等。
舞台机械的运用可以让场景的转换更加流畅,也能帮助表演者创造更多戏剧效果。
第二部分:演员技巧与表演方法演员是戏剧的灵魂,他们通过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表达方法,将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1. 音调(Tone):角色采用的说话方式,音调可以反映出一个角色的个性、情绪和社会地位等特征。
例如,高亢的音调可能表达出角色的愤怒,低沉的音调则强调角色的忧郁。
2. 手势(Gesture):演员通过手势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强调语言的重点。
手势要根据角色的性格特点、剧情需要和观众的视觉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动作。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一)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一)戏剧艺术的相关名词:1. 舞台设计•舞台设计是指为戏剧表演创造合适的空间和环境的艺术。
它包括舞台布置、道具摆设、灯光设计、音响设计等方面。
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舞台设计可以通过色彩搭配、道具等来表达戏剧中的浪漫氛围。
2. 剧本创作•剧本创作是指编写戏剧作品的过程,包括剧情构思、角色塑造、对白设计等。
比如《哈姆雷特》就是一部由莎士比亚创作的经典剧本,它通过复杂的剧情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3.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演员通过表演来扮演剧中的角色。
扮演角色需要演员深入理解角色的性格、情感和行为方式,并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等方式展现出来。
比如在《悲惨世界》中,演员通过角色扮演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4. 导演指导•导演指导是指导演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对演员进行指导,包括演员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方面。
导演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将剧本中的故事和角色形象具象化。
比如在电影《阿凡达》中,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通过对演员的指导,使得虚拟人物能够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5. 剧场演出•剧场演出是指在专门的剧场中进行的戏剧表演。
剧场是戏剧艺术的重要场所,它提供了专业的舞台设备和观众席,为观众呈现真实而有趣的戏剧体验。
比如百老汇剧院是纽约著名的剧场,吸引了众多戏剧爱好者观看各种精彩的戏剧演出。
6. 音乐配乐•音乐配乐是指为戏剧作品创作或选择适合的音乐。
音乐可以增强剧情的氛围和表达角色的情感,成为戏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在音乐剧《狮子王》中,配乐通过活泼欢快的旋律和动听的歌词,为剧情增添了一份童趣和活力。
7. 戏剧教育•戏剧教育是指通过戏剧艺术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戏剧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等。
比如学校中常常组织的戏剧表演、戏剧课程等都是戏剧教育的一部分。
关于戏剧的介绍资料

戏剧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艺术形式,通过舞台演出来表达故事、情感和思想。
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下面是对戏剧的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戏剧的定义和起源(200字)戏剧可以定义为一种采用演员表演和舞台上的动作、对话和音乐来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古代,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那个时候,戏剧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仪式,与宗教和庆典活动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形式,包括舞台设计、角色表演、剧本创作等方面的进步。
第二部分:戏剧的类型(300字)戏剧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戏剧类型:1. 悲剧:悲剧通常以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冲突为核心,以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就是一部著名的悲剧。
2. 喜剧:喜剧主要以幽默和笑料为特色,通过夸张和荒诞的情节来取得观众的欢乐。
莫里哀的作品《吝啬鬼》是一部经典的喜剧。
3. 歌剧:歌剧是一种结合了音乐、歌唱和戏剧元素的艺术形式。
它通常有豪华的舞台设计和华丽的服装。
《魔笛》是一部著名的歌剧作品。
4. 实验剧场:实验剧场是一种突破传统戏剧形式的创新表演方式。
它通常涉及非线性叙事、多媒体元素和互动性。
实验剧场旨在挑战观众对戏剧的传统观念和期待。
第三部分:戏剧的重要性(400字)戏剧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戏剧反映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问题。
通过观看和演绎戏剧,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和传统。
2. 表达情感和思想:戏剧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强大工具。
演员通过表演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观众则可以通过共情和反思来体验和理解这些情感和思想。
3. 培养创造力和自信:参与戏剧活动可以培养个人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演员需要学习角色扮演、舞台表演和即兴表演等技巧,这些技能对于发展个人潜力和自我认知非常重要。
4. 社会影响力: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戏剧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电影】:导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形态。
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著述,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甚至说注重情节的小说,其价值并不高于“在厨房里阅读的、流传在书摊和地铁的畅销书”。
他们还把“诗的语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
同一时期,苏联电影界以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为代表,也对电影中的诗的语言特别是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他们虽没有像法国先锋派那样陷入极端,即宣称“梦幻、迷醉与精神错乱是电影诗的真正内容”,但在一段时期内也倾向于否定情节。
爱森斯坦就发表过题名《打倒情节和故事》的文章(1924),而“结构诗学”学派的首领史克洛夫斯基则宣称“没有情节的电影,就是诗的电影,并讥笑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是“半人半马怪物”。
然而苏联电影家们探索诗的语言及富于诗意的隐喻是为了更有感染力地反映客观现实。
《战舰波将金号》(1925)的出现,奠定了苏联电影“诗派”的地位,也说明他们走着与先锋派的“诗电影”截然不同的道路。
由于他们强调蒙太奇的隐喻性及影响作用,这一派的作品也被称为。
“蒙太奇诗电影”。
苏联20世纪50年代主张“诗的电影”的导演有卡拉托佐夫、塔尔科夫斯基片立克、帕拉让诺夫等。
70年代以来,按照“诗的电影”理论进行创作的导演坷约谢里阿尼、阿布拉泽、曼苏洛夫纳尔旱耶夫、伊里因科等,他们的作品《落叶》、《愿望树》、《带黑斑的白鸟》、《牧歌》等都具有较强烈的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色调鲜明。
此外,苏联“诗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创作应从本民族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
具有深厚传统的民间文艺(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族舞蹈)应成为”诗的电影”创作的源泉。
“诗的电影”在艺术手法上也借鉴民间文艺中的表现手段。
电影从默片阶段进人有声电影时期之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散文语言的运用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很少再有人对“诗的语言”进行孤立的探索了。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名词解释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戏剧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
戏剧的几个专业术语,术语的具体含义

戏剧的几个专业术语,术语的具体含义
戏剧的几个专业术语,术语的具体含义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娱乐、体验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有自己的一套术语,它们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戏剧,有助于大家正确解读戏剧内容以及表演的表现形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戏剧术语,以及其具体含义。
1.本:剧本是一首戏剧作品的文字记录,它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对话文本等。
剧本的目的是将戏剧的内容和表现手段表达出来,以便被演员、导演、编剧等按照其规定执行。
2.作:剧作是指编写戏剧剧本的过程,是一项把素材搜集、思想融入、剧情设计、文本构思等结合起来的艺术创作。
因此,剧作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学创作、角色设计、舞台构思、编导阐述等等。
3.演:表演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施展他们的本领,运用唱腔、唱词、舞蹈和台词等艺术形式,以及肢体语言的表现,以及角色的内心世界,去演绎剧作者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戏剧的时空感。
4. 临场:临场是指在演出之前的练习阶段,演员对戏剧的表现手法和其他细节做细致的检查,确保演出能够顺利进行。
比如:调整台词、熟记歌谱、学习舞步等等。
5.妆:化妆是演员表演前必须进行的步骤,它是一种装扮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演员佩戴的服饰,头发、脸部、年龄等许多要素,助力他们更逼真的把戏剧的原著呈现出来。
6.乐:音乐是指戏剧演出中使用的音乐,它不仅能够加强戏剧作
品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加深观众对戏剧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上述就是一些常见的戏剧术语及其具体含义,在实际演出过程中,各种戏剧术语可以让演员更好地理解戏剧,并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表演,让剧作者的创作更加完美、完整,让观众更加沉浸于戏剧的世界之中。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
1. 戏剧艺术:戏剧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过舞台表演和故事情节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戏剧艺术通常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语言、动作和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戏剧艺术可以涵盖多种类型,包括话剧、歌剧、芭蕾舞剧、戏曲等。
2. 话剧:话剧是戏剧艺术的一种类型,通常由演员在舞台上直接表达情感和意义。
话剧的特点是通过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意义,而不是依靠舞蹈、音乐或其他元素。
话剧的表演方式通常包括对话、独白、朗诵等。
3. 歌剧:歌剧是戏剧艺术的一种类型,通常由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来完成表演。
歌剧的特点是通过音乐和歌唱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歌剧的表演方式通常包括歌唱、独唱、合唱等。
4. 芭蕾舞剧:芭蕾舞剧是戏剧艺术的一种类型,通常由演员在舞台上跳舞来完成表演。
芭蕾舞剧的特点是通过舞蹈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芭蕾舞剧的表演方式通常包括独舞、群舞、舞蹈表演等。
5. 戏曲:戏曲是戏剧艺术的一种类型,通常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中国传统戏曲剧目。
戏曲的特点是通过舞蹈、音乐、歌唱和对白等元素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戏曲的表演方式通常包括唱、念、做、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
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
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
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往往经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样一个过程,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论“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
6集聚型和铺展型戏剧结构的特征
(1)集聚型结构是遵守着古典主义“三一律”理论对时间、地点、行动三者完整划一的要求,把全部剧情集聚在演出所限的时、空之内来表现。
其特征主要有三:①情节展开较晚,从临近高潮处写起;②时空、人物严格且选择集中;③节奏紧凑、冲突明显、线索单一。
(2)铺展型的结构,就是把戏剧的情节一段一段铺展开来,有头有尾的将其呈现在舞台上。
其特征也可概括为三点:①时空、人物不集中;②有平行或副情节;③戏剧效果是逐渐累积起来的
7行当——中国戏曲关于演员专业技能的分类,也是所扮演角色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情及其审美特性的分类。
习惯上,人们把戏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8程式化——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模式所在,指演员表演不直接模仿生活,而是把写意化的不变与创造性的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规范。
为所有演員遵循,也为觀眾所接受、熟悉
9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
他在唱、念、做、舞、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国古老戏曲在歌、舞、剧三结合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风格。
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
了花旦这一新的行当,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优美旋律,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
“四大名旦”。
10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898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立莫斯科艺术剧院,他们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
《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
1922 ~1924 年他写作了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己的戏剧体系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
1928年10月心脏病突发之后,全力投入戏剧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演员自我修养》,并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
最终成了世界一大戏剧体系的奠基人。
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这一体系对包括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内的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1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
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
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12舞台调度——排戏的时候,导演会根据构思,对每个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明确要求,这就是舞台调度。
它是导演把各种戏剧动作及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组合起来,表现二度创作的利益构思,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
按照戏剧舞台的特点和导演的构思要求,以剧本为基础确定演员与布景间最佳的空间组合和动作方式,使表演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13贯穿动作——戏剧表演技法。
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表演艺术术语。
系指演员为了表达戏剧作品的主题思想,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的生活目标来确定戏剧行动的意图和愿望,并使这种动作意向贯穿于全剧的始终。
贯穿动作是体验派演员创造角色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完成全剧最高任务的基本手段。
(戏剧最高任务在行动上的具体落实,是一连串表达演出共同目标的一系列动作的总和,它把一切元素串联起来导向最高任务)
14最高任务——导演在排戏过程中常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对剧本矛盾冲突的一个概括,既是人物活动发展的方向,又是剧情发展的总纲。
15第四堵墙——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并不存在的“墙”。
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
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分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
(现实主义戏剧的核心概念,在镜框式舞台流行之后,舞台的三面从左、后、右都是封闭起来的,面向观众的一面虽然开放,但却被认为是一堵无形透明的墙,把观众与舞台隔绝,为其创造一个现实主义的幻象。
)
16圆形人物___丰满立体感强,有一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呈现不同性格侧面多方面多层次,性格变化复杂,具有流动感.如林冲,公共场合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时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妻子面前又是情意绵绵的丈夫. 烈性如火,柔肠似水又忍辱负重.
17扁形人物_---凸现某一性格特征其他性格特征淡化,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极强,几乎无发展变化.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