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戏剧 名词解释
自己整理的考研复习资料——戏曲篇名词解释大全

自己整理的考研资料——戏曲篇名词解释大全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王粲登楼》:是郑光祖创作的文人事迹剧,主要写汉末文人王粲遭困不遇事,借以表现作者本人对现实人生的感概和愤懑。
院本:本指民间散乐戏班所用的脚本。
戏剧史上所谓“院本”一般是指产生在元杂剧和南戏之前的,表演形式、内容较为简单、一般有滑稽戏谑风格的短剧。
董西厢:王实甫《西厢记》产生之前,曾有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
董西厢是王实甫《西厢记》创作的重要基础。
大雅堂乐府:为嘉靖间著名文人汪道昆所作,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
此四剧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表现出明清文人以杂剧为消遣的倾向。
四声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谓所做,包括《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吏》、《女状元》等四剧。
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的剧本,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啸。
《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方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永嘉杂剧:南戏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当其流传至外地,即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永嘉为温州古称)。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保存在《永乐大典》中三种戏文,为《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
一般认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较多保存了早期南戏的面貌,而其中的《张协状元》为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
四大南戏: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最流行的南戏,在明清戏曲舞台上上也很流行。
明传奇:南戏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因为大量文人学士参与,与前期的南戏在思想内容、剧本体制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标制着中国戏剧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逆来顺受的弱者,董解元将她写成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坚强女性。
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
在艺术手法上,大量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具诗意,同时,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使作品更生动活泼。
第三十三章杂剧一、名词解释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二、论述题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3、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
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
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
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
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
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和戏剧表演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和戏剧表演
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和戏剧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曲赋是古代文学的主要形式,包括诗歌、词、曲和赋四种体裁。
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古老的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分为《诗经》、《楚辞》等不同类型。
词是在诗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起源于唐五代时期,以小令为主,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曲是元代以后的主要文学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
赋是古代的一种韵文形式,以铺叙、描写为主,多用于抒情和议论。
戏剧表演是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包括戏曲、话剧、歌剧等多种形式。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元、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京剧、昆曲等不同流派。
话剧是近代西方传入中国的戏剧形式,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歌剧是以歌唱和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在古代文学中,诗词曲赋和戏剧表演是相互关联的。
一方面,诗词曲赋为戏剧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戏剧表演也促进了诗词曲赋的创作和发展。
同时,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和戏剧表演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戏曲史(简版)(编导艺考学习资料)

第一章元曲概说一、名词解释1、戏曲:它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艺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它是一种由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可以歌唱的乐谱,具体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词、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金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5、小令:原名叶儿,是文学上的一支曲或一首词,具体地说是独立的一支曲。
6、套数:和小令相对,是两组以上(不包括两组),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相邻而成的组曲。
(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7、带过曲:是由两组曲组成的曲子。
8、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形式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它是一种综合艺术,吸收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被称为“第七艺术”。
9、曲词: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一面有严格的韵律,一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衬字,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情达意。
10、曲调:旧乐府音调的总称。
11、唱词:旦本戏,末本戏。
12、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13、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眼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
14、折:既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又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单位。
15、楔子:是一折戏,放在一本戏的开头叫开场戏,放在中间叫过场戏(用来简单介绍人物和故事情节)。
16、角色: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类。
由于杂剧以正色为主角,形成“一角众脚”。
正末、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和旦本的角色。
此外,视剧情的需要,还有净、副末、贴旦、搽旦、孤、卜儿、孛老、倈儿等。
古典戏剧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典戏剧知识点归纳总结古典戏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传统演艺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古典戏剧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古典戏剧的起源与发展1. 古典戏剧的起源:古典戏剧起源于古代宫廷音乐舞蹈娱乐活动,经过演变与发展而成。
2. 古典戏剧的发展阶段:古典戏剧经历了传统戏曲的形成、明清时期的鼎盛发展以及现代戏剧的影响等阶段。
二、古典戏剧的类型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戏剧形式,其表演形式独特,融合了唱、念、做、打等艺术元素。
2. 豫剧:豫剧源于河南地区,以其淳朴、婉约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3.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以其婉转柔美、舒缓悠扬的唱腔为特点。
4. 相声:相声是一种以对口表演为主的古典戏剧形式,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5. 评剧:评剧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注重对白和唱腔的表演,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
1. 角色扮演:古典戏剧中,演员需要化装扮相,通过服饰和化妆来塑造角色形象。
2. 把子艺术:古典戏剧中的演员通过手势、眼神、动作等细腻的表演技巧,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音乐伴奏:在古典戏剧表演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琵琶、二胡等乐器的演奏,为演员的表演提供音乐伴奏和情绪衬托。
4. 梅兰芳唱法:梅兰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的唱腔风格极具特色,以其独特的发声和情感表达方式而闻名。
四、古典戏剧的经典剧目1. 《红楼梦》: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改编的京剧剧目,以丰富的情节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喜爱。
2. 《长生殿》:这是明代文学作品《长生殿》改编的京剧剧目,讲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表现了爱情与权力的矛盾。
3. 《牡丹亭》:这是元代文学作品《牡丹亭》改编的戏曲剧目,以其优美的音乐和唱腔赢得了观众的热爱。
4. 《西施》:这是豫剧中的经典剧目,以西施的传奇故事为题材,展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女性的聪明才智。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中国有着悠久的戏曲文化,其中四大古典戏剧是指京剧、评剧、黄梅戏和越剧。
这些戏剧形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代表了各自地区的戏曲艺术风格,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这四大古典戏剧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京剧,被誉为“中国国粹”。
京剧起源于北京,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经过不断发展演变至今,成为中国最为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
京剧注重华美的服装、丰富的表情动作和高度技巧的唱腔,并强调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的表现。
京剧角色分为四大行当,即生、旦、净、末,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京剧曲调多样,唱腔丰富多变,既有高亢激昂的快板,也有缠绵悱恻的慢板。
京剧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演技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喜爱。
其次是评剧,起源于北京周边地区。
评剧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评剧的特点是语言明快,旋律优美,行腔独特。
评剧演员主要扮演男性角色,装束朴素,注重角色的表演和唱腔的表现力。
评剧剧情多以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角色的对话和唱腔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世界观。
评剧既有纯正的北方特色,又受到了华东地区戏曲的影响,因此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接下来是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
黄梅戏极富地方特色,在清朝后期经过各种流派的融合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戏曲形式。
黄梅戏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动人的表演方式而闻名。
其中,女性演员扮演男性角色的特点是黄梅戏的独特之处,这种表演方式给黄梅戏带来了无限的扩展性和想象力。
黄梅戏的剧目多以古代名著为蓝本,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也有现实生活题材。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雅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喜爱。
最后是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地区。
越剧以其婉转抒情的美和对女性形象的表现而著名。
越剧的唱腔优雅流畅,音调柔和,以其独特的嗓音魅力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
越剧注重演员的形神兼备和角色的精湛演技,尤其擅长表现女性的心理和情感。
越剧的剧目多以传统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为基础,内容丰富多样。
戏剧名词解释(汇编)

名词解释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窦娥冤、汉宫秋、赵
氏孤儿、琵琶记、精忠旗、
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
桃花扇、雷峰塔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
王季思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原始歌舞:原始歌舞是先民节日庆典中的内容,以诗、乐、舞结合的形式,再现氏族采集、渔猎、驯养农耕、战争生活和男女爱悦,并表达出对天地、神灵、图腾的敬畏等,具有氏族群体祀神娱神的性质。
其中含有戏剧的因子,是原始的表演艺术。
优孟衣冠: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楚国争夺霸权地位,立下过汗马功劳。
不想死后家境萧条,儿子的生活都很困难。
优孟便穿上孙叔敖的衣服,扮做他的模样去讽谏楚庄王。
楚王听后很受感动,给孙叔敖的儿子封赠田地奴隶。
“优孟衣冠”后来成为演剧的代称。
其谐谑调笑的语言艺术,对后来的戏曲有着深远影响。
角抵戏: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后世的相扑、摔跤即源于此。
它有着很好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艺人用角抵的技艺去表现生活故事。
就成为角抵戏。
如《东海黄公》。
参军戏:中国古代戏曲形式。
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官员贪污,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
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
一般是两个脚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
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脚色外,还有女脚色出场。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院本:本指民间散乐戏班所用的脚本。
戏剧史上所谓“院本”一般是指产生在元杂剧和南戏之前的,表演形式、内容较为简单、一般有滑稽戏谑风格的短剧。
董西厢:王实甫《西厢记》产生之前,曾有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
董西厢是王实甫《西厢记》创作的重要基础。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方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永嘉杂剧:南戏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当其流传至外地,即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
嘉杂剧”(永嘉为温州古称)。
四大南戏: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最流行的南戏,在明清戏曲舞台上上也很流行。
明传奇:南戏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因为大量文人学士参与,与前期的南戏在思想内容、剧本体制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标制着中国戏剧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指明代著名文家家、传奇家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的总称。
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书斋名玉茗堂,故称玉茗堂四梦。
吴江派:沈璟在传奇创作方面重视声律,主张语言要通俗本色,在明代传奇创作中有较大影响,追随沈璟的传奇家有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等,因沈璟为江苏吴江人,故称吴江派。
汤沈之争:汤显祖与沈璟在传奇创作理论方面存在许多不同,汤显祖重视“立意”与“才情”,沈璟则从场上之曲出发,强调合律。
他们不同的戏曲理论对当时及后来的戏曲创作都有深刻影响,也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折子戏:是指从全本戏脱离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演片段。
折子戏的源头产声在明代嘉靖年间,清康熙以后更成为最主要的演出形式。
折子戏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国戏剧发展的一大变迁。
南洪北孔: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
他们创作的《长生殿》和《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升是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故有此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