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西咸新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第60卷第1期2024年1月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Vol. 60 No. 1January,2024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西咸新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李林1,2,曾磊1,2,董英1,2,张戈1,2,朱立峰1,2(1.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119;2.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119)[摘要]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评价方法没有考虑地下空间复杂的垂向变化,因而无法满足越来越精确的地下空间规划要求。
本文以西咸新区沣东沣西为例,结合该区地质地貌背景、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现状等特点,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利用三维精细化剖分的评估单元为载体,综合使用多种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从多要素地质模型中定量或定性提取各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模型开展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60 m以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优越,总体适宜开发建设。
浅层空间易受文物保护区、地面水体、活动断裂影响,中层空间受城市建成区既有设施及地下构筑物影响较大,深部地下空间主要受断裂影响。
该方法能够精细刻画地下空间在垂向上的差异,评估过程与结果能够立体透明化表达,能够定性、定量地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辅助决策,以达到资源保护优先、协同开发的开发利用格局。
[关键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应性评价三维地质模型西咸新区[中图分类号]TU984.113;P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495-5331(2024)01-0197-10Li Lin, Zeng Lei, Dong Ying, Zhang Ge, Zhu Lifeng. Geological suitability for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in Xixian New Area based on 3D modeling[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24, 60(1):0197-020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短缺、能源消耗、交通拥堵、安全防灾等令人担忧的问题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地下空间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资源,是实施城市立体化开发,实现城市集约化发展的重要保障(Li et al.,2012;林良俊等,2017;彭建兵等,2019;葛伟亚等,2021)。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以常德市为例

Vo1.16 No.01 March, 20212021年3月 第16卷 第1期doi:10.3969/j.issn.1007-1903.2021.01.012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for exploitation and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 Taking Changde City as an exampleHE Y ang, XIONG Xiong, XU Dingfang, LIU Y iming, PANG Tie(Hu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Changsha 410116)Abstract: Changde is a provincial sub-center and a regional center in northwestern Hunan Province; It’s also an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hub and an ecologically livable city.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its urban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are gradually implemented. In this paper,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variable weight evaluation method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below 60 m in the study area;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s carried out at the layers of 0 ~ 10, 10~ 30, 30~ 60 m; and evaluation results are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 from the first to the fourth. Most of the 0 ~ 10 m is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uitability areas, 10 ~ 30 m and 30 ~ 60 m are generally third and fourth suitability areas. Finally, targete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uggestions are put forth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in Changde City.Keywords: Changde Ci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variable weight evalua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以常德市为例何 阳,熊 雄,徐定芳,刘一鸣,庞 铁(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 长沙 410116)摘 要:常德市为省域次中心城市及湘西北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生态宜居城市,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逐步进行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郑州市城区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第60卷 第1期2024年1月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Vol. 60 No. 1January ,2024郑州市城区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郭 林1,2,唐 辉1,3,郭晓静1,3,刘沙沙1,2,何欣琳1,2,马晓宇1,2(1.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01;2.河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 450001;3.河南省城市地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 450001)[摘 要]基坑工程是地下空间建设的主要开发形式。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在对郑州市已有地质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中层基坑工程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可划分为5大类13个指标,其中基坑稳定性、潜水水位埋深、含水层富水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
综合评价结果中适宜性好区位于京广铁路以西,适宜性中等区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东风渠以南、京广高速铁路以西的区域,适宜性差区分布在龙湖附近及京广高速铁路以东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区沿水库、南水北调工程、铁路、地下文物分布。
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开发条件整体适宜性中等。
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适用性较强,可为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且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地质条件类似的城市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中。
[关键词]地质环境适宜性 地下空间 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 基坑工程 郑州[中图分类号]P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24)01-0052-11Guo Lin, Tang Hui, Guo Xiaojing, Liu Shasha, He Xinlin, Ma Xiaoyu. Geo-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assessment of foundation pit in the middle layer of Zhengzhou City[J].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24, 60(1): 0052-0062.0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地面空间日显拥挤,城市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空间和资源。
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

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4.07.31•【文号】自然资发〔2024〕146号•【施行日期】2024.07.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正文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自然资发〔2024〕1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统筹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地下空间资源潜力,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效率,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就进一步探索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标,细化土地管理政策单元,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供应体系、加强产权保护、改进监测监管,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政策体系,探索推进城市地下空间有序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和要素保障。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要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要与城市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相适应,充分考虑地质、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和环境保护、文物保护、防洪排涝抗震等要求,尽可能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明确可开发利用和限制、禁止开发利用区域,合理确定开发利用时序。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地下空间要与地表、地上空间统筹规划,协调人防、交通、防洪排涝等相关规划,处理好相邻关系,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明确准入要求,实行分类指导。
根据需要,依法设立地下空间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役权等,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管。
公共优先、复合利用。
坚持把公共利益放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首位,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韧性建设要求,服务民生、平急两用、平战结合,实行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和横向空间连通开发,坚持安全环保,推进复合利用。
基于城市规划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探讨

第60卷第2期2024年3月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Vol. 60 No. 2March,2024基于城市规划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探讨易荣1,阎浩1,祁民1,张征1,董子源1,王悦2,江媛3,曾娇3,贾开国4(1.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北京101300;2.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北京100053;3.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北京100088;4.中冶一局城市安全与地下空间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1100)[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但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未能与城市规划要求充分对接,亟须构建面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评价体系。
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间的关系,提出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的城市类型,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探测技术,评价地质、环境、资源和技术经济等方面,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开发适宜性等级。
研究认为,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运用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地下空间的有序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地下空间地质探测适宜性评价[中图分类号]TU9;P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95-5331(2024)02-0339-09Yi Rong, Yan Hao, Qi Min, Zhang Zheng, Dong Ziyuan, Wang Yue, Jiang Yuan, Zeng Jiao, Jia Kaiguo.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based on urban planning[J].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24, 60(2): 0339-0347.0 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密集度增加,地上空间越来越紧张(程光华等,2013a)。
城市地下空间暨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导则

城市地下空间暨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导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推动地下空间及人防工程规划与建设有序开展,加快人民防空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整体防护和综合承载能力,指导AA省《城市地下空间暨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以下简称《综合利用规划》)编制,规范编制内容和技术要求。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AA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AA省内的城市及县城《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建制镇可参照执行。
编制《综合利用规划》除应符合本导则要求之外,还应符合国家、AA省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第三条规划地位与作用《综合利用规划》是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原则上应当与国土空间规划同步编制,并将其主要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涉及到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的内容应当依据《综合利用规划》补充相关控制要求,并按照法定程序报批。
《综合利用规划》应涵盖地下空间规划和人防工程规划的全部内容,原则上不再单独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人防工程规划。
第四条编制原则(1)先规划、后建设,增强地下空间规划的科学性。
《综合利用规划》应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协调,结合城市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的规划建设规模、时序和发展模式,稳步推进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建设。
城市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建设应当以《综合利用规划》为前提和依据,严格按照规划实施。
(2)统筹开发,合理利用,提高地下空间的系统性。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
坚持平战结合、地上地下相协调的方针,鼓励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和横向相关空间连通开发,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生态优先,公共利益优先,保障公共安全。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应当基于生态底线和生态保护的具体要求,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严格控制不适宜开发的地下空间;同时,应当优先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地下交通、人防工程、应急防灾设施,并兼顾城市运行最优化和相邻空间发展的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地下空间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试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试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城市规划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除了设计到摘要中提到的地质环境方面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每一个因素的限制面和考虑的因素都很多而且复杂,这也就造成了评价难度高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适宜性评价其运用科学的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一、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址环境因素(1)地形地貌在特定地形地貌上建造的城市,无论是狭义的“城市”,或者是包含地下空间开发的城市,其建造都必须最大化的符合该地区的地形地貌,这是基点。
例如在平原地区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就要充分考虑到平原地区围岩性质比较差,通风排水相对困难,开发费用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地形平摊便于组织施工的优势。
两者统筹兼顾寻找最优解决方法。
(2)不良岩土体无论是从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还是工程地质结构来看,城市地质体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些对地下空间开发起限制作用的不良岩土体。
对这些不良岩土体的研究主要包括液化土和软弱土,如果能充分掌握两者的特性对于城市规划区地下空间开发有很强的积极性。
具体的内同是:在浅层与浅层地下空间开发深度范围内主要含有第一和第二软土层,其特点是压缩性好、强度低、高低不均匀和含水量较高的特点;对于开发而言容易造成侧向变形和剪切破坏从而导致支护结构的变形,进而降低地下空间的安全系数。
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地震时产生的砂土也会对各种建筑和构造物造成损害。
但由于我国处在地质断裂构造带上的城市数量不多,但是对于处在地震带上的城市或城市集中区,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水文条件1、地表水我国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临海、临江、临河而建,水文条件的影响自然也是其中的重点。
在水域下进行的地下空间开发具有易发生流砂和突涌等灾害且工程难度大,风险高;更重要的是如果不科学、不合理的施工更有可能造成水域内的生态坏境破坏和水体污染,因此地表水网分布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地下水这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普遍会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地下隧道的挖掘时就容易产生流砂、滑坡、坍塌等工程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安全方面的影响也是颇为严重的。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刘鑫宇;董杰;王睿;曾海燕;徐美君;秦升强;于鹏
【期刊名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2024(60)2
【摘要】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用地饱和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良策,科学高效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赋权、评价模型、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评价系统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不足;对如何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三维地质建模精度、搭建地下空间综合系统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对策;阐明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全要素、全资源的统筹协调,需求导向的针对性评价模式,创新性、连续化的评价模型。
该研究成果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深化,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评价与有序开发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348-355)
【作者】刘鑫宇;董杰;王睿;曾海燕;徐美君;秦升强;于鹏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然资源部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P642
【相关文献】
1.长沙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
2.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
3.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4.考虑城市地质环境影响的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5.河南省煤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目的和意义(一)编制目的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规范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及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二)编制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用地需求大量增加。
土地资源缺乏、交通拥挤、人口密度过高等因素越来越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有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开展土地综合利用,是改善“城市综合症” 的最有效途径。
地下空间以岩土体、地下水为介质,地质环境条件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和经济起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建筑物损毁、突涌、流砂等等事故频发,因此,正确解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地质问题,合理评估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是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基础。
近年来,由河南省人大研究出台河南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等。
各级城市政府出台促进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规划建设的地方性法规,郑州、洛阳市2017 年率先出台,“十三五”期间各市陆续出台。
但是出台的法规政策均是针对地下空间各方面的管理文件,而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地质环境管理与保护未能同步跟进,全国范围内地下空间开发中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安全方面的专门性法规规章以及配套的技术标准基本处于空白,不能有效规范和引导地下空间开发行为,因此编制《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前的必要工作。
建立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对我省城市规划、建设在地质条件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也对城市各重要建设工程实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可以为未来的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及城市规划提供重要的地学信息。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一)任务来源2019 年本标准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出,根据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9 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豫市监[2019]309 号)文件内容,将其列入2019 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订计划,立项编号为:20193110005,并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负责该标准项目的制定。
(二)编制原则1. 先进性原则标准符合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在我省尚无类似的相关标准,具有先进性。
2. 可行性原则既尊重科学,又结合实际与文献资料,并广泛征求、听取各方意见,具有可行性。
3. 实用性原则标准充分考虑河南省不同类型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环境问题,给出河南省行政区城市地下地质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流程及评价方法,具有实用性。
4. 一致性原则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及各条款内容与国家及河南省现行政策、规划、标准、意见中的规定和要求相一致。
(三)编制依据本标准的编写以郑州市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调查及评价技术研究项目成果为基本依据。
严格按照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
三、编制过程根据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2019 年河南省地方标准立项指南》的通知(豫市监[2019]218 号)文件要求。
于2019 年8 月6 日,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编写《(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项目建议书》提出立项申请。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对项目申请与实施高度重视,指示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进行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工作安排,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负责组织起草本标准的编制工作。
(一)前期调查与研究基础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是依托于前期大量调查与科研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近十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实施,先后完成了中原城市群城市地质调查、河南省商丘市城市地质调查、1:5 万尉氏县幅(I50E010001)环境地质调查、郑州市城市地质调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海绵城市关键地质技术和地下空间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郑州市、洛阳市1:2.5 万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等项目,对河南省不同类型城市地下空间地质条件形成了初步认识和基本判断,对地下空间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深入全面研究,从实用性和针对性方面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
2018 年-2019 年,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郑州市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调查及评价技术研究》地质科研项目,对郑州市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制定本标准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二)资料收集分析主要包括: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相关文献资料,河南省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环境问题现状调查等资料与数据。
(三)形成标准讨论稿通过调研分析相关资料,结合我省实际起草标准,经过不断尝试与修改,形成标准讨论稿。
(四)获批立项2019 年8 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正式向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立项申请,于2019 年9 月经过河南省地质勘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通过函审,获得批准立项。
(五)形成征求意见稿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讨论,针对讨论稿提出修改意见。
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四、主要内容的确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规定了在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应查明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问题,规范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工作流程、评价方法、报告编写和数据存档等内容。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适用于河南省行政管辖范围内地勘单位、政府有关部门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等相关工作。
标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标准名称根据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要求,采纳专家意见,标准名称定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河南省行政管辖范围内地勘单位及政府有关部门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等相关工作。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DD 2008-03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Z/T 0286-201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T 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HJ610-201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四)术语和定义本标准对地下空间、城市地下地质空间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界定和定义。
(五)基本要求城市地下地质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根据各城市的地质环境条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区域城市地下地质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指标因子,构建评价模型,确定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析。
(六)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开展相关的补充调查,对与地下地质空间利用评价相关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进行分析,包括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活动断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气象、人类活动、地下空间利用等)、地质环境问题调查(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位变化、土壤污染、沙土液化、软弱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等)。
(七)城市地下地质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基本流程如图1 所示。
在充分调研以及查阅、搜集和整理现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影响研究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主要地质环境因素,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断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等。
在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地质背景、水文地质特征、工程地质特征、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方面,构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的方法,开展城市地下地质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分析研究。
[图1城市地下地质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基本流程图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地下地质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因子的选取要充分体现重要性、普遍性、差异性”原则。
城市地下地质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因子涉及与工作区开发利用相关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适宜性等影响和控制因子。
由于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条件不同,各评价因子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的重要程度也不同,故可将评价因子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分为敏感因子、重要因子、一般因子。
敏感因子”是指对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极为敏感或者具有决定性制约作用的,但在评价区域内不普遍存在的因子(或状态);重要因子”是指对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因子(或状态);一般因子”是指一般性影响作用或者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影响很小的因子(或状态)。
评价时应选择敏感因子” 和重要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因子权重确定城市地下地质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涉及多因素、多因子的综合性问题。
由于各因素、因子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环境质量贡献大小不同,因此用权重来衡量各因子轻重。
采用专家-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构造判断矩阵请多位专家组成专家组,结合对评价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制约因素的研究,对评价模型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并将这些判断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用数值表示出来即构成判断矩阵。
采用1〜9标度方法,故设n个因素比较{X i、X2、••••X n} 对同一目标的影响,每次取两个因素X i和X j, U j表示X i与X j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之比,其中U j的取值由Saaty的1-9标度方法决定,其标度方法见表1。
据此得到判断矩阵T:U11U12U1mT U21U22U2m式1U m1U m2U mm其中,u ij>0,屮=1山((i, j=1 ,2, • • -n), U ii=1 (i=1 ,2, • • - n)表1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2)计算评价指标权重根据判断矩阵,求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所求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再对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到各评价因子权重。
(3) —致性检验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及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构造的判断 矩阵不一定是一致性矩阵,但当偏离一致性过大时,会导致一 些问题的产生。
因此还需对矩阵进行一致性和随机性检验。
一致性指标 CI (式2)是判定判断矩阵是否正确的标准。
当CI=O 时,可以判定为完全一致,其值越大,判断矩阵完全一 致性越差。
一般认为CI < 0.1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此时, 求出相应的特征向量,将其归一化即为权数分配;否则必须重 新调整制约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判断。
判断矩阵的维数n 越大,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差,故引入修正值R -I ,见表2,并取C - R 为衡量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指标,见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