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圣才出品】

第7章文学创造过程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答: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从本质上说,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以精神现象的方式通过记忆机制而储存在作家大脑中的有生以来的刺激或信息。
(2)从来源看,文学材料的来源虽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但它们只有转化为精神现象,即记忆中的表象,才可能对作家的文学创造发挥作用。
(3)从呈现看,文学作品虽以文字符号加纸张的物质形式流通于世,但其所负载的,乃是作家个体内在的某些精神现象及其活动。
(4)从文学材料的获取渠道和流程看,不管经由哪一种渠道,其流程都一样,即刺激或信息转化为文学材料,必须通过记忆机制进行,必须被储存在记忆中才能奏效。
有时,作家也使用笔记、卡片、摄像等方式来搜集材料,但目的也是为了抗拒遗忘,使之更深刻地进入记忆,以便参与构思,激活思维。
(5)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
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艺术构思,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之中。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在此一发现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经验。
蓦然领悟的发生,只不过是内心经验酝酿后从阈限下破土而出。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对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的眼光和非凡的观察力是和他的内在蕴藉有关的深层心理内容的外射。
他之所以能在此事物中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是彼时彼境的需要、情绪、态度、价值观和凝聚成团的早先经验等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无意导向。
文学理论重点背诵

文学创造:以话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世界是文学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文学无法脱离世界单独存在。
文学活动的发生(四说):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最早提出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认为巫术原理有两条:1,相似律。
2,接触律。
巫术仪式逐渐变为巫术表演,包括舞蹈、美术、音乐等的发展,戏剧艺术的历史逐渐发生。
宗教发生说:德国赫尔德认为文学源于宗教。
历史上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
文学艺术收到宗教的影响,除了反映的是宗教体裁外,发展也收到基督教的制约。
游戏发生说:德国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各种游戏说大都认为文学史无外在目的的游戏活动。
劳动说: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原因:1,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产生需要;3,构成主要内容;4,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
文学和真善美的关系: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答: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点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的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
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学升华”。
质而言之,真、善、美及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的原因: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况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因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024年论芥川文学的集体无意识》范文

《论芥川文学的集体无意识》篇一一、引言芥川文学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深沉的主题思考以及对于人性与社会的深度剖析而备受瞩目。
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芥川文学的内涵时,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集体无意识现象,成为其文学魅力的重要来源。
本文旨在探讨芥川文学中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成因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二、芥川文学中集体无意识的表现1. 主题与情节的共性芥川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对于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爱与恨等主题的探讨。
这些主题和情节的共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社会集体无意识的普遍性。
例如,作品中对于“命运”的探讨,以及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挣扎,都是集体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2. 人物形象的普遍性芥川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普遍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些人物形象所展现出的情感、性格、行为等方面,都与读者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相呼应。
例如,作品中对于“孤独”、“悲情”等情感的描绘,都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
3. 文化符号的运用芥川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一些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符号,如和服、茶道、武士道等。
这些文化符号的运用,不仅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也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传递了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三、芥川文学中集体无意识成因分析1. 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芥川文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其作品中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近代日本社会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与融合成为普遍现象,这使得作家在创作中更加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元性。
这些因素都为集体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提供了土壤。
2. 作家个人经历的投射作为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也对其作品中的集体无意识产生了影响。
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同时,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普遍性和共性。
四、芥川文学中集体无意识的价值1. 反映人性的普遍性芥川文学中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使得作品更加能够反映人性的普遍性。
《论芥川文学的集体无意识》范文

《论芥川文学的集体无意识》篇一一、引言芥川文学,作为日本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芥川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现象,这种无意识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体现,还深刻影响了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理解。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芥川文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现象,探讨其内涵和价值。
二、芥川文学的背景与特点芥川文学起源于日本近现代文学的转折时期,深受西方文学影响,同时又保留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作品主题多样,涉及人性、社会、历史等多个方面。
在表现手法上,芥川文学注重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集体无意识的定义与内涵集体无意识是指一种深层次的心理结构,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共同心理体验和情感记忆。
在芥川文学中,集体无意识表现为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主题、情感和意象,这些元素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
四、芥川文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现象1. 主题的普遍性:芥川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关于人性、命运、生死等主题的探讨。
这些主题具有普遍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体现出集体无意识的特征。
2. 情感的共鸣:芥川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源于人们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的共同感受。
3. 意象的象征:芥川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自然景观、物品等。
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反映了人们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记忆。
五、集体无意识在芥川文学创作中的作用1. 启发创作灵感:集体无意识为芥川文学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
通过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理的深入洞察,作者能够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和情感。
2. 增强作品魅力:通过揭示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芥川文学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这种共鸣源于作品中所体现的集体无意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文学概论重点

文学概论重点练习题一、解释下列文学理论术语1、艺术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2、文艺学:文艺学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总称,也叫文学学(2分)。
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2分)。
3、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将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其一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艺术活动相比较,其二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其三指文学艺术活动为资本创造价值而具有了商品属性。
4、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5、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2分),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分)。
6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7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8、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10、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1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二、理论阐释题(每题10分,共30分)1、先说明所给这段话所包含的文学理论,再对其作简要评析。
“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艺术家将那些常人看来混乱不整的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
”——(美国)苏姗﹒朗格(P32)这段话主要阐述了文学中的情感表现与日常生活在的情感表现之不同。
浅谈无意识与文学的创作动机

Ke r c n co s e s y wo ds o s iu n s
“ 艺术 家 的创 作都 有 不 得 不说 的 苦 楚。n 创 作 山, 识 只是 露 出 表 面的 部 分 , 占很 少 比例 ; 意 ”] 意 只 前
是艺术家情感流泄的一种方式。文学创作作为一种 识 是 介于表 面 和水 中的部 分, 隐时 现 ; 时 无意识 是冰 特殊 的精神 活动 , 作家 全 部 心理 的 投入 。投 入过 山主体 。 为深 厚 。无意识 包 罗万象 , 是 最 对任 何精 神活 程 充满 了激 烈的 意识 与 无意 识 斗 争 , 学 作 品便 是 动均 兼 收并 蓄 以积 聚 能 量, 文 因而 成 为 一 切 心 理力 量 主体 心理 斗争的结 晶。创作动 机 是 文学 创作的重 要 的源 泉 。按 照 弗洛 伊 德 的看 法 , 术 创 造 的 冲动 导 艺 环节 , 与无 意识 有 着 密切 的 联 系 。因 此 研 究无 意 识 源 于一种 本 能 的 内驱力 , 种被 称 之 为 力 比多 的生 这
Z Ja d HU in i (.rr o N n i ece ol e apn ,F j n3 30 ) Ibay f a p gT ahr C lg ,N n l i n s e g ui 50 0 a
‘
Ab t a t Ta r s acoe r l in hp b t e n o s iu n s n tr r ra v t a o .Idvd a n o s iu n s n o . sr c ee i ls ea o s i e t we n u c n co s e sa d l eay c e t emo v t n n iiu lu c n co s es a d c 1 i i i i 1c v n o s iu n s rvd r a v t a o i ra s c oc' n ry e t e u c n c s e s po ie ce t e moi t n w t ge tp y h l y e eg .Wh n ce t e mo i t n s r u ,t e i o i vi h K e rai t a o p o t h v vi s whc c tn ltd i h r e ’ n e o l . 1a sfr ad 【 o s iu n s or s o dn o t e ih i a c uae n t e w tr S in rw r s r i d e p w r 0 c n co s es c r p n ig t h o e
文学创作过程之有意识和无意识

•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识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 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 入到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
• 茨威格:
•
•
一部艺术作品的构思是一种内心的过程。他在每一种单一的情况之下都处在 黑暗之中,就像我们世界的诞生一样,是一种不可窥视的,一种神圣的现象, 是一种神秘。 这种所谓的“神圣”、“神秘”现象就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似 在不在的状态”,或“无意识”状态。
该起身梳理他们的发辫了很快修女们又该 打起早祷的钟声来了她们倒不会怕有人打 扰她们的睡眼除了一两个晚间还做祷告的 古怪牧师以外隔壁那个闹钟就会大闹起来 试试看我还睡不睡得着一二三四五他们创 造出来的像星星一样的花朵龙巴街上的糊 墙纸要好看得多他给我的裙子也是那个样 儿
• 这是什么样式的文学?没有标点,不知所云,好像是哪一个人走神儿 时的胡思乱想。这可不是谁的胡乱涂鸦,它选自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 著名小说《尤利西斯》,一部鼎鼎大名的文学名著,是意识流文学创 作的代表作。意识流,是起源于西方的一个文学流派,写人的心理, 写人的种种感受,如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形象色彩、闻到的气味、尝 到的味道,而且是尽量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甚至不考虑它们顺序的 排列,句与句之间、甚至字词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可寻。看上面 那段文字,似乎连标点都被认为是人的理性刻意所为而被舍弃掉了。 在意识流文学这一流派中,同样也诞生了许多杰作,除了乔伊斯的 《尤利西斯》之外,还有法国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 人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等等, 对中国作家王蒙等人的创作也产生过影响。这些杰作的诞生,从侧面 说明这一流派的创作思想并不是某个人的心血来潮形成的,它有其坚 实的理论基础。这一流派的文学,有很大部分是对不受理性控制的、 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无意识领域的描写,这与心理学研究对无意识的发 现直接有关。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西方的艺术模仿说认为,如果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的话,那作家、艺术家就是“模仿者”。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都持这种观点。
2.西方另一些理论家认为,艺术主体实质是移情者。
德国心理学家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等都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3.文学创造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4.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三个环节。
5.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6.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7.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忆法(把那些对自己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钩),挨次扫描法(对记忆的所有有关内容反复而有系统地搜寻,直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按层次推论法(作家把所需回忆的信息按类别、分层次地在头脑中搜寻,并不断与中心意念相联系、比较,以提取最精确、最能符合意念的信息)。
8.想象主要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9.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将联想归纳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10.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 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美学。
11.“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2.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一说.并产牛了广泛的影响。
13.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14.西方提出的“三一律”,要求动作、情节、时间空间的整一。
15.体现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即意境、典型和意象。
16.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17.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意识与意识
意识,就是我们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当我们 意识 有目的地去做某一件事情时,意识就发挥了重 要作用。 无意识,就是潜在的,我们所不能觉察、非自 无意识 觉的心理活动。 弗罗伊德的理论:大海与海中的小岛 弗罗伊德的理论
文学创造中谁的贡献大?
“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甚至 连作品的一个韵脚的安排,必须“在理性的控制之下” (17世纪法国人布瓦洛《诗的艺术》) 创作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的无意识活动,人们凭 借它,用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实过 程。是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又没有任何关系或首先 的成见时思想的自由活动”。 (20世纪的布列东《超现实主义宣言》)
成熟的形象: 一方面必须经过作家的感受体验的积累、经过作家 的思索、设计;——意识 另一方面,等到它完全成熟之后,它又会撕开艺术 家的心扉自动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时, 文学形象就像是离开了母体的婴儿,他会形成自己 的生活关系和生活环境,并受这些生活关系和环境 的影响和制约。 ——无意识
文学情感中的意识与无意识
文学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创作 而不是制作,就是从摆脱人工进入 自动开始的只有到了这时,作家的 创作才进入化境。
文学创作又离不开意识
创作过程中,作家选择题材、确立主题、塑 造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节,乃至一些表现 手法、语言文字的运用,都离不开意识活动的 参与与介入。文学创作作为作家的一种精神活 动总是离不开理性的支配,要是没有意识的参 与,那就只能说是情绪的宣泄,而不是创作活 动了。
“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 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为文也。 世之真能文者 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 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时时有许多欲 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积极久,势不可遏” 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积极久,势不可遏”,然后才能流露 成文。明代李贽 成文。 凡是创造性的心灵所在之地,理智——依我看来 依我看来——放松了它 “凡是创造性的心灵所在之地,理智 依我看来 放松了它 在门口的监督,观念乱七八糟地冲入,只有在这时候, 在门口的监督,观念乱七八糟地冲入,只有在这时候,它才能把 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检查” 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检查”。
德国的席勒曾告诫一个名叫柯纳的作家 哀乐之真,发乎性情。经营过深,则失其本。 哀乐之真,发乎性情。经营过深,则失其本。 王若虚《滹南诗话》
文学传达中的意识与无意识
好诗流转而圆美如弹丸。 好诗流转而圆美如弹丸。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谢元晖 石涛
无意识的重要地位
拜伦作诗比作“女人生孩子”,他“以灵感代替了思考”,“用 不着思想,也不知怎样就生出来了”。 《歌德谈话录》) 弥尔顿作《失乐园》好象“春蚕吐丝”,是他“天性的能动表现” 《资本论》 只有把“头脑的智慧”变为“心灵的智慧”,一种“由衷说出来 的要求”的时候,艺术创作才能获得成功 托尔斯泰致列·里·托尔斯泰 “只有进入无意识之中,天才方成其为天才” (歌德《致席勒》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文学就是写人的无意识,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文学就是写人的无意识,或如德国 人尼采所说:文学的第一推动力是无意识,艺术家要保留“常醉” 人尼采所说:文学的第一推动力是无意识,艺术家要保留“常醉” 的状态。 的状态。
文学形象塑造中的意识与无意识
为安娜的死亡而痛哭。 好像不是我在写这文章,却是他借我的笔在生 活”,“虽然是我提起笔在写,其实倒不如说 是他们自己在生活。 巴金《关于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意见》
冈察洛夫
“我在描绘的那一会儿,很少懂得我的形象、肖像、性格意味着什么;我仅 我在描绘的那一会儿,很少懂得我的形象、肖像、性格意味着什么; 仅看见它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我观看我描绘得真实不真实; 仅看见它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我观看我描绘得真实不真实;我看见他与另 外一些人一起活动,因而我也看见一些场面,同时也就描写这另外一些人, 外一些人一起活动,因而我也看见一些场面,同时也就描写这另外一些人, 有时远远跑在小说前面,而依旧不很清楚, 有时远远跑在小说前面,而依旧不很清楚,如何把这一切暂时还是七零八落 地散布在脑子里的整体的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 直到突然光芒四射, 地散布在脑子里的整体的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直到突然光芒四射,照 直到突然光芒四射 亮了我应该走的道路。我心中总有一个形象,同时还有一个基本的主题, 亮了我应该走的道路。我心中总有一个形象,同时还有一个基本的主题,就 是它引导我前进,一路上我还无意中抓到些手边碰到的东西,就是说与它 关系比较密切的东西。 创作仍在脑子里进行着, 关系比较密切的东西。……创作仍在脑子里进行着,人物就不让我安宁,总 创作仍在脑子里进行着 人物就不让我安宁, 是纠缠不休,做出各种姿态,我听得见他们谈话的片断, 愿上帝宽恕, 是纠缠不休,做出各种姿态,我听得见他们谈话的片断,——愿上帝宽恕, 愿上帝宽恕 我常常感到,这都不是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在我周围的空间活动着, 我常常感到,这都不是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在我周围的空间活动着,我 要做的只是观察和思索而已。 迟做总比不做好》 要做的只是观察和思索而已。”(《迟做总比不做好》)
文学创造
意识的……
无意识的……
分析下面的一段话的特点
一刻钟以后在这个早得很的时刻中国人应该起身梳理他们的 发辫了很快修女们又该打起早祷的钟声来了她们倒不会怕有人打 扰她们的睡眼除了一两个晚间还做祷告的古怪牧师以外隔壁那个 闹钟就会大闹起来试试看我还睡不睡得着一二三四五他们创造出 来的像星星一样的花朵龙巴街上的糊墙纸要好看得多他给我的裙 子也是那个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