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合集下载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古代汉字书体的演变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代的宋体,每一种书体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下面将以人类的视角,讲述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出现在商朝晚期的卜辞和铭文上。

它的特点是线条粗犷,方正而刚硬,形态简单而古朴。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中,形象化的图案逐渐变得抽象化,笔画也逐渐趋于规范。

2. 金文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演变形式,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器上。

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来说,线条更加流畅,结构更加工整。

金文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细腻,构造逐渐丰满,形态逐渐优美。

3. 篆书篆书是出现在秦汉时期的一种书体,由于它的形状象印章上的字,所以也叫做“篆”。

篆书的特点是线条严谨,结构严肃,每个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篆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简化,结构逐渐规范,形态逐渐规整。

4. 隶书隶书是出现在秦汉时期的一种书体,是篆书演变而来。

隶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结构简练,每个字都有一种秩序感。

隶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平缓,结构逐渐稳定,形态逐渐规矩。

5. 楷书楷书是出现在东汉时期的一种书体,是隶书演变而来。

楷书的特点是线条优美,结构稳定,每个字都有一种平和的气质。

楷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舒展,结构逐渐和谐,形态逐渐圆润。

6. 行书行书是出现在唐宋时期的一种书体,是楷书演变而来。

行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而有力,结构简洁而富有变化,每个字都有一种动态的感觉。

行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飞舞,结构逐渐灵动,形态逐渐生动。

7. 草书草书是出现在唐宋时期的一种书体,是行书演变而来。

草书的特点是线条激励,结构松散,每个字都有一种独特的个性。

草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简练,结构逐渐随意,形态逐渐奔放。

8. 隶变隶变是出现在明清时期的一种书体,是隶书和楷书的结合体。

隶变的特点是线条流畅而有力,结构简洁而富有变化,每个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隶变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丰满,结构逐渐稳定,形态逐渐美妙。

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七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甲骨文:这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也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金文:这是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小篆:这是由大篆简化而来的汉字书写形式,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隶书:这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一般认为它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草书:这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具有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的特点。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楷书:又称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
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行书没有特定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些、清晰一些的,可以归入楷书;写得随意一些、潦草一些的,可以归入草书。

以上就是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不同字体的产生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时期 (约公元前 14 世纪 - 约公元前 11 世纪):汉字最初的形式是甲骨文,它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于记录占卜和祭祀等活动。

甲骨文的线条粗犷,形态简略,具有一定的象形性。

2. 金文时期 (约公元前 11 世纪 - 约公元前 221 年):随着青铜器的普及,金文成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相较于甲骨文,线条更加流畅,字形更加规整,而且逐渐摆脱了象形性,变得更加抽象。

3. 篆书时期 (约公元前 221 年 - 约公元前 206 年):篆书是汉字书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字形端正,笔画秀丽,给人以柔美之感。

篆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的篆书,又称“秦篆”,其特点是笔画简单,结构严谨,多用于官方文书和印章;第二阶段是汉代的篆书,又称“汉篆”,其特点是笔画婉转,体态优美,多用于碑刻和篆书书法作品。

4. 隶书时期 (约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隶书是一种相对于篆书更加简便的书写形式,它的特点是笔画简便,字形变长,适合于书写速度。

隶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的隶书,又称“秦隶”,其特点是字形端正,笔画简练,多用于官方文书和印章;第二阶段是汉代的隶书,又称“汉隶”,其特点是字形修长,笔画秀丽,多用于书法作品。

5. 楷书时期 (公元 220 年 - 公元 581 年):楷书是一种相对于隶书更加端正、简练的书写形式,它的特点是字形端正,笔画规整,适合于书写速度和美感。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一段充满了创造和创新的历史。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发展史。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一、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从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具有“繁、奇、古、雅”的特点。

甲骨文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需要进行切割、打磨、磨光等多个步骤。

甲骨文的字形独特,较为质朴,通过独特的构图和线条勾勒,表现出极为强烈的艺术风格。

甲骨文的文字数量较少,约有4000个左右。

二、金文时期金文是商代末期到西周晚期的文字,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相比于甲骨文,金文的制作过程更加精细,使用的材料也更为多样,如礼器、鼎、罐、盘、匜等。

金文的字形较为规范,行笔稳健而有力,进一步丰富了汉字的艺术表现力。

金文的字数约为8000余个,同时,新的构造方式也开始运用,如金文中出现了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三、小篆时期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字体类型,也是汉字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期。

周公制定了小篆的标准字形,并成为书写文字的正式字体。

小篆的字形更加规范,简明而工整,字体大小、粗细和方向的控制更加精准。

小篆中的汉字数量达到了3000个左右,并逐渐成为官方文书和官方印章上所使用的字体。

四、隶书时期隶书是汉代官方文书所使用的一种字体,始于西汉,盛于东汉,流传至今。

隶书的特点在于看起来相当简单大方而不失严谨精美,书写比较流畅而且好看,是非常适合书写成文,以及书写印章的字体。

隶书对于今天的书法和字体设计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每个汉字都有明确的顺序和笔画,每一笔都要顺序清晰地写下去才能流畅自然地书写出来。

同时,它对刻制和手写篆刻印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五、楷书时期楷书是隶书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介绍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介绍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其演变过程如下:
1.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出现在商朝早期,既表意又表音。

2.金文:刻在金属(主要是铜)上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末至秦汉时期,既表意又表
音。

3.小篆: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规范的一种字体,笔画纤细匀称,风格独特,仍能
部分表意,但主要表音。

4.隶书:在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结构扁平,笔画粗细不一,起于秦代,盛行于汉
代,逐渐成为定型字体。

5.楷书:也称真书或正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起于汉末,一直使用到
现在。

6.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汉末,书写起来比楷书简便,但比
草书易于辨识。

7.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快速书写的字体,
最早的草书是章草,后来逐渐演变为今草和狂草。

此外,汉字的演变也伴随着造字原则的变化,从早期的表形、表意到形声。

如今使用的简化字是在长期文字演变的基础上形成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中国汉字演变的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汉字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入手,探究汉字的历史变迁。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

甲骨文的字形简单,笔画粗犷,具有浓郁的原始气息。

甲骨文的字形多为象形,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而“月”字则是月亮的形状。

2. 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范,笔画更加细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金文的字形多为象形和指事,如“人”字就是两条腿和一条腰带的形状,而“上”字则是一只手向上的姿势。

3. 篆书篆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刻印。

篆书的字形规范、整齐,笔画精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篆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山”字就是三个山峰的形状,而“心”字则是两个心形组合而成。

4. 隶书隶书是汉代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书写官方文件。

隶书的字形规范、整齐,笔画精细,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隶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水”字就是两个水滴的形状,而“火”字则是两个火焰的形状。

5. 楷书楷书是唐代的一种文字,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楷书的字形规范、整齐,笔画精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楷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木”字就是一棵树的形状,而“禾”字则是一穗稻谷的形状。

6. 行书行书是唐代的一种文字,是楷书的草书形式。

行书的字形流畅、自由,笔画潇洒,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行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鸟”字就是一只鸟的形状,而“马”字则是一匹马的形状。

7. 草书草书是唐代的一种文字,是行书的草书形式。

草书的字形潦草、随意,笔画奔放,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草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鱼”字就是一条鱼的形状,而“鸟”字则是一只鸟的形状。

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

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

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文书写系统的基础。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长河。

从古代的甲骨文到现代的简化字,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带你一览汉字的演变历程。

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它出现在商代晚期的甲骨上。

甲骨文以象形、指事和会意方法表达意思。

在甲骨文中,汉字的形态复杂多样,笔画繁多,比较难辨认。

2. 金文和篆书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3世纪)金文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字体,相对于甲骨文,金文的线条更加流畅,字形更加规范。

金文标志着汉字正式开始走向规范化的方向。

随着秦朝的统一和统治者的要求,篆书作为秦朝官方的字体,开始广泛流传。

篆书的字形严谨刚劲,线条流畅有力,被誉为汉字书法的鼻祖。

3. 隶书和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至公元10世纪)隶书是汉字书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由于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书写变得简单,行书的发展变得流行。

于是出现了汉字书法中的楷书,它糅合了隶书和篆书的特点,字形规范而严谨,流畅而有节奏感。

4. 行书和草书时期(公元10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到了行书和草书时期,汉字书法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行书是楷书经书写衍化而成的字体,它的特点是连笔多、筆劃簡化。

行书在书写速度上更加追求快速流利。

而草书则是书法中最具有艺术性的字体之一,它以简洁、随意的笔画表现出浓郁的个人风格。

5. 现代汉字简化(20世纪以后至今)为了提高全民识字率,简化汉字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于是,在195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第一批简化字表,其中减少了部分繁体字的笔画和结构,使得汉字书写更加简便。

然而,汉字简化也引发了争议。

一方面,简化字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阅读,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文化传承上的缺失。

因此,一些繁体字仍然保留在特定场合和传统文化中。

汉字的演变过程既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也是汉字书法的发展。

汉字的多样性和韵味使其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

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

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

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

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

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

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

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

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

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

"采"辨别也,象兽指爪。

"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

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

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

悉,详尽也,从心、从采。

释,解也,从采。

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

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

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

"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

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

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⑷"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

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

"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


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

"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连山》、《归藏》、《周易》)。

例如:奇数(一、三、五、七、九)和偶数(二、四、六、八、十)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

若奇数属阳,偶数则属阴。

在《河图》和《洛书》中以"黑、白"或"实心、空心"分别表示。

《易》中用"阳爻、阴爻"(、)表示。

数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维,将"一"视为阳爻"","二"即为"","三"即为"?"。

按阳爻重叠之原理,将阴爻也重叠,即为"、、?"。

若再将"、"符号组合,即产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数"的加减乘除为算术。

研究"数"的"象",并且以"象"说"理",这是演绎《易经》了。

汉字中,字根重叠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数理"在造字中的具体表现。

例如:唱→口昌→ckv("唱",从口、昌声)
哭→吅犬→kv("哭",从吅、狱省声)
噪→口喿→口品木→zkv/zkvm("喿→品木",表示树上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叫,"品"三口,评头品足。


嚣→页→xvy("嚣",从、从页。

页,首也)
土→十一→ti(《说文解字》中,土→二丨,从二,二为阴数,象地。

模糊元码中按直观分为"十一",与"士→十一"相同。


【原文】二,地之数也,从偶。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

士,事也。

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

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坏→土不→ht(坏,一说瓦未烧,毁也。


【原文】坏,丘再成者也。

一曰:瓦未烧,从土、不声。

圭(gūi)→土土→gtt(圭,瑞玉也,上圆下方。


【原文】圭,瑞玉也,上圆下方。

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

以封诸侯,从重土。

垚(yáo)→土圭→ytv/ttt(元码字典)(垚,土高也。

如:尧→垚兀,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原文】垚,高也,从三土。

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双,人→从→众,乂→爻……。

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众"。

⑸"理"是"象、数"的扩展。

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

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

兹举一例说明:
"猫→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属于象形,猫叫声"miǎo",所以,"猫"声定为"māo",造字时声部用"苗"字表示。

"苗→艹田",音通"渺",意为"田中渺小之草"。

猫可能是在神农氏农业耕种时期,才被人驯养用于对付损害农作物和粮食的老鼠的。

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于这个时期,这也许是猫没被收录的原因。

汉字造字时,若两个重叠表示多。

"艹→屮屮"表示草多,这是汉字造字中"数"的概念。

"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为"可培育的人才",盖小孩、小苗相象,理则相通。

这样,"苗"字外延就扩大了,这是,"理"的例子。

从"猫"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声、形、象、数、理"五种基本造字方法,并能看到汉字演变的历史沿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