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结束,也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学习知识经验,他们对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领悟新的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欲望更强烈。因此,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注意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努力体现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的变化,使学生学会在整体上领悟科学本质。在科学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为重点,更加显性探究方法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求学生走向成熟,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能用发展的、辩证的、充满兴趣的眼光看待科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做一下说明:

一、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及特点:

1、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理念贯穿全套教科书。纵观这八册教科书,“问题”观念贯穿始末。从三上册第一单元开始,就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初步培养问题意识。如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主要启发学生大胆提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多;第二课《我们周围的动物》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第三、四、五课不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启发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册科学,仍从更深层次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二单元的寻找达尔文的足迹,就隐含着大量的问题,如“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是怎样做到繁衍不息的?为什么有些生物会灭绝?”等,且目前尚无定论,少年儿童对这些科学之谜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人类进化、恐龙灭绝、鸟的起源等问题充满了探谜的渴望,让学生像个小科学家一样去搜集这方面有关的资料,提出自己的假说,来解释这些未解之谜。这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2、探究层次逐步拓深。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科学探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由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逐渐向自主探究过渡,学生的实验是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技能的综合。如第一单元第四课《通电的线圈》,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和磁性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设计对比实验,也可以有侧重点的研究其中一个问题,也可以不做任何要求,作为一个大环节整体放开,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方案自由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结论。

3、注重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追寻达尔文的足迹》、《科技与未来》等单元的设计,注意了信息的采集、甄别、生成和应用等方面的渗透,以各类学说、假说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接受前沿性的观点和学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4、注重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内容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在整体上领悟科学本质。《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从人体的能量转化为切入点,探究机械能(动能、势能)、热能、电能、电磁能之间的转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整个单元呈现出了由微观到宏观、由部分到综合的板块结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科技与未来》单元编排了学生历经仿生过程、了解人类科学仿生成果、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设想未来能源开发等活动,感悟科学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5、注重信息的积累与整理。针对本册教科书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这就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积累和整理资料,对大量事实资料进行提取。而这些资料中,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被科学证实的了,哪些尚没有科学论断,要求学生具备分析资料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一同分析资料的价值,尽量为学生提供帮助。在分析中注意鉴别伪科学。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伪科学现象,很容易使小学生受到迷惑,教师应引导学生辩明科学的真伪,不能让伪科学迷住了眼睛,学会用科学家的眼光审视社会,审视生活。

二、各单元说明

六下教科书编排了《无处不在的能量》、《追寻达尔文的足迹》、《宇宙》《科技与未来》、《研究与实践》五个单元。

各单元完整又相对独立,第一单元是对前段能力的再利用,是对实验的再训练过程,是对各种技能的复习,是以后开放性思维的基础。其他三个单元是对科学之谜的探索。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突显了本套教科书内容综合化、整体性的特点。

第一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主要以人体的能量转化为切入点,探究机械能(动能、势能)、热能、电能、电磁能之间的转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整个单元呈现出了由微观到宏观、由部分到综合的板块结构,有一定的逻辑性。

第二单元追寻达尔文的足迹,本单元让学生通过分析有关达尔文的资料信息,讨论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关注生物的进化现象,让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之谜,经历科学探究的历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第三单元宇宙,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结构特点、地表的变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及太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因此,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与宇宙的总结单元,是在前面观察星空、宇宙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太阳系。

第四单元科技与未来,编排了学生历经仿生过程、了解人类科学仿生成果、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设想未来能源开发等活动,感悟科学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改善人们的生活,科学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科技的发展是美好的,当今世界还有诸

多的科学之谜等。

第五单元《研究与实践》是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内容,通过“研究伪科学”、“总结科学学习历程”两个专题活动,调查、分析、研究伪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对科学学习历程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感悟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每一课的具体分析

下面我就六年级下册每单元认识以及实施时的一些建议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

包括5课:由《让身体热起来》、《摆的秘密》、《钻木取火》、《通电的线圈》、《无处不在的能量》五课组成。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以“无处不在的能量”为主线串连为一体,《让身体热起来》一课让学生认识到人体能量的来源及转化,初步感知能量的存在;《摆的秘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使学生初步意识到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钻木取火》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模拟实验等方法探究摩擦生热现象,初步认识机械能与热能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通电的线圈》让学生通过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特性,了解电磁铁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电能可以转化成电磁能;《无处不在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大量的事实,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能量,生活处处有能量,能量是在不断转化的。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实验要注意准备充实的材料,材料的多样和充实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较充足的保障;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开放的活动空间;探究实验可多样,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实验,自由展开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课的无限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机和热情。

第一课《让身体热起来》包括两个活动。可以这样进行教学: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怎样让身体热起来(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采用不同的方法使身体热起来,自由展开使身体热起来的活动,并引导学生想出各种使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如烤火、加穿衣服、吃巧克力、吃辣椒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广开思路。)——引导学生将身体热起来的具体方法如补充内能、外部加热、内部刺激、外部刺激等方面进行归类、汇总(促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积极与他人交换意见和观点,从而实现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这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研究过,可是“人体吸收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对这一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体能量转化方面的资料进行交流,从而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保持体温(热能)、运动(机械能)、生长(储存能)等。这就初步建立了能量转化的意识,为后面继续研究做好了铺垫。)——自由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在寒冷的冬天,

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更暖和些?生活中有很多肥胖的人,怎样做才能减肥?等等,让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第二课《摆的秘密》:包括三个活动。这一课主要研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通过反复实验验证结论。

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做出各种推测、假设)——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并反复验证结论——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制作一个在15秒内摆动7次的摆。

教学时,在导入新课后首先要交代清楚怎样测量摆动的次数,怎样使摆动起来并演示,全班学生一起练习统计摆动的次数并练习统计,这就为后面实验时搜集准确的数据做好铺垫。然后让每个小组制作了一个摆,并统计自己制作的摆在15秒内摆动多少次,并让计时员练习计时。这是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研究习惯。最后全班交流,发现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各不相同。问题就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对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做出各种推测,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假设和推测(摆锤的轻重、摆角的大小、摆线的长短,到底哪个因素影响了摆动的快慢?)。进而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各组实验的速度有快有慢,让各组自由选择实验课题,

汇报时再交流、分享各个实验数据,动手前把需要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通过探究自然就发现摆动的快慢和摆锤的轻重无关;受摆角的影响也不大;但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最后教师要求各组学生制作一个摆,在15秒分别摆动7次、8次、9次,虽然实验的难度增大了,但是有前面实验做基础和教师的启发,学生在经历多次探究后能够圆满完成任务,同时加深对摆长影响摆的快慢的认识。

第三课《钻木取火》包括两个活动,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内部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猜想钻木取火的道理——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双手摩擦,用手钻钻木,擦燃火柴,用砂纸打磨铁条等等,教学时,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材料并注意思考,钻木都能取火吗?什么样的木头才能取火?怎么钻?这样学生在做模拟实验时才会有所得。)——了解生活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例子(滑滑梯、工人用切割机切割金属、商场的电梯扶手因摩擦而热、飞机降落时轮胎与地面之间产生火花、航天器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燃烧等等,在说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谈生活中的摩擦生热现象,并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如何解决生活中磨擦声热现象

造成的不利影响(对磨擦生热的负面影响展开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四课《通电的线圈》是继三下《电的本领》单元认识、了解了电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的另一个作用:电生磁,即电能与电磁能的转化。本课可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其内部构造,思路为:出示电铃,让学生猜想其内部构造;拆开电铃,研究其内部构造(发现电磁铁的共同特点:铁芯和线圈,并出示什么是电磁铁的概念,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交流某一种电磁铁的具体用途,也可以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解释电磁铁的作用:即电可以转化为磁,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下一步研究电磁铁的特性做好铺垫。);制作电磁铁,研究它的特性。这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可按“制作电磁铁(在设计、预测、猜想的基础上,组装电磁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意识)——玩自制的电磁铁,提出研究主题(极性、磁力的大小、与磁铁的异同等)——针对问题,猜想与假设(对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提出。)——实验与记录——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制作电磁起重机”的思路展开探究活动。此思路仅供思考,可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与交流活动,互相借鉴探究方案,共享探究结果。

第五课《无处不在的能量》包括两个活动。

教学设计思路:资料交流生活中的能量,归类、综合生活中的能量(结合课前观察和生活经验归类,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整体认识)

——讨论交流能量间的相互转化(以灯泡为例,学会正确描述能量之间的转化)——动手实验,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设计实验、展示实验、解释能量转化,如:烫瘪了的乒乓球等,体会到能量转化就在身边,能量转化无处不在等)——解释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

这一课是第一单元的总结课。教师要重视资料的收集。除了学生前面学习过、接触过的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以外,还要注意扩展能量方面的知识,如核能、原子能等的开发和利用。并结合当前实际:世界人口增多,需要能量的增多,可是能利用的能量越来越少,继续开发新能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为第四单元《科技与未来》中的开发新能源奠定了基础。举例:人们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力发电(结合三峡发电站)、太阳能的利用(学生熟悉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

第二单元寻找达尔文的足迹

由《追寻达尔文的足迹》、《生命的起源》、《恐龙的灭绝》、《鸟的起源》四课组成。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相对独立但又有密切联系。总体来说,四课的编写思路及呈现方式有相似之处,学生通过资料探究获得种种假说,同时产生新想法,得出自己的见解。而每一课的探究方法又略有差异,《追寻达尔文的足迹》主要让学生感受达尔文科学探究的精神,根据事实推想生物的进化过程;《生命的起源》认识到任何假说都要通过充分的科学证据来说明,体验到科学应尊重证据;《恐龙的灭绝》让学生认识到化石就是证据,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古代生物及其环境;《鸟

的起源》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检测学生提出科学假说的能力。

单元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是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取的单元,每一课的探究活动都离不开大量信息资料的支持,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资料,疏理出关于各种科学之谜的种种假说,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本单元中的几课,在科学知识方面都是没有定论的,甚至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也存在着异议。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与探究具有假设性、推理性、前瞻性、发展性。大量的事实资料是本单元探究的基础,自主而开放性的结论与见解是探究的结果。

下面以《追寻达尔文的足迹》为例详细说明:

教学思路:讨论、分析生物的生存现状的事实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做出合理的解释——讲述达尔文的故事,了解达尔文的探索精神及其主要贡献——表格记录,感知达尔文对科学事业执著探索的一生——根据化石资料分析人类的进化过程。

第一课《追寻达尔文的足迹》重点是达尔文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课前要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对学生做详细的介绍。这是上好这一课的前提。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文字和图片,如象的生存、繁殖的事实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生存与环境的关系。以象为研究对象,因为“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资料中提出了一种假设,“如果一头雌象一生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

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900万头”。其中“1900万头”仅仅是“一对象”的后代,由此,学生可以充分感知到假设之后的象在地球上存在的数量。学生通过分析不难设想到,据此推算,象在地球上的数量应是非常多的。但是“几万年来,象的数量从没有增加到那么多”,这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肯定会思考:这是为什么?再来引导学生分析,象的生存能力问题,分析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出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含义。(查阅大肠杆菌繁殖的例子:繁殖速度快,数量多)

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或事实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的看法、结论只要合理即可,不一定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来描述。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再为学生展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的具体含义,以便让学生将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科学结论与科学家得出的结论相对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不迷信权威的信念,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事迹,五年,亲历大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化论。让学生学习达尔文亲历大自然的科学探究精神,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萌发完成达尔文未竟事业的愿望,在他没走过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还要让学生感受达尔文科学探究的精神,根据事实推想生物的进

化过程。重点看活动二表格:整理和交流达尔文的一生事迹的资料。教材中的“查理?达尔文的一生”的记录表格中主要让学生记录达尔文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做的主要事情以及达尔文的主要贡献。知道达尔文根据多年的考察研究,在大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进化论,是进化论的创始人。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将达尔文的一生中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详细的整理,在整理之中让学生感受与体验达尔文的科学精神。

教学中要广泛例举这种例子。如仙人掌的叶子退化,长颈鹿的脖子变长

森林中的树木比较高大等事例。

自然界中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不断进化的,长期发展、进化形成的。包括两方面,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以上所举多为自然选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人工选择的例子。(介绍:如水稻杂交,就是不断选择的结果,袁隆平,动物驯化,野马变成马的过程;花卉的选择(月季2种颜色),物种的变化,人类的进化历程等等。)鼓励学生亲自实践,科学家没走的路自己走下去。

2、后三课,做个小小达尔文,亲自去探索这些未解之谜

让学生提前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是这三课探究活动的基础材料和上好课的保障。教师在促进学生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的同时,自己也应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等方面的资料,作为学生课堂探究的补充。同时,教师也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生命的起源》这一课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学习,大家都知道认识

由猴变成的,那猴是由什么来的?这实际上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既生命是怎么来的,生命的起源问题。关于生命的起源,你搜集了那些资料?

在古代,生命的起源说法很多,但缺乏科学依据。如,上帝造人,中国的女娲造人等传说,再如现代,认为生命是外星人带到地球上来的,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好几代等等。

要科学的探究生命的起源,这就牵涉到生命的基本物质——蛋白质,那么这些物质由是怎么来的?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科学家在长期探索中,通过科学实验及科学分析追究生命之谜,出现了各种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科学上还不能证明哪一种假说是正确的。选择这样一个未解之谜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意图让学生在科学之谜面前,面对自己拥有的资料,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假说,培养学生敢于向科学挑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是哪里来的?——学生猜想(不要求学生讲出科学的论据,重在培养创新思维)——以故事会的形式介绍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学生在交流中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归纳梳理几种假说,支持哪一种?说出理由——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认识到各种假说的提出都是有根据的。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提出的科学论断都是有事实依据的,科学假说的提出不是盲目的。即是假说,还没被科学证实,还需要大量的科学事实对假说进行证明,由此引出科

学家探索生命起源的故事(米勒进行放电试验的资料等),让学生知道科学应尊重证据的重要性。

课本上腐肉生蛆实验难度较大,实验指导较重要,此实验证明简单的物质能变成复杂的物质,生命由一些简单的物质组成。这个实验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

《恐龙的灭绝》,曾经在地球上称霸一亿多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的确令人费解,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奇。而少年儿童对恐龙也充满了兴趣,他们强烈渴望知道恐龙时代的样子,了解有关恐龙的一切。人们怎么发现恐龙的?怎么命名?化石在中国发现的最多,最早的恐龙化石怎么产生的?怎么灭绝的?恐龙生存的时间这么长,为什么一直也没有留下来?目前来看,科学家主要是凭借大量的化石来推测恐龙的生活年代以及灭绝原因。

教学思路:先举办一个恐龙化石图片资料展,让搜集者本人对化石资料进行简介——汇报总结,认识到化石是地球的日记,化石可以让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揭示研究化石的重要性及对化石的保护——以故事会的形势展开活动,让学生介绍恐龙灭绝的多种说法(灭绝的可能原因:冰川期:陆地结冰,速度太快,温度低,灭绝;彗星撞击说:是冰川期的说法之一,引起海啸、火山爆发等;植物的进化:开花植物的出现,导致食物少、饿死。

)——阐明自己对恐龙灭绝的看法并对恐龙是否灭绝展开辩论。

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恐龙生活或灭绝的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性,丰富课堂情趣,活跃和拓宽学生思维。

《鸟的起源》飞机出现前,看见鸟在天空飞翔,非常羡慕。鸟怎么飞?怎么产生的?自然而然的就想到探讨这些问题。

鸟的起源与生命起源、恐龙灭绝都属于至今未解的科学之谜,鸟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密切相关。因为目前有一部分人认为鸟起源于恐龙,所以我们在编排上将《鸟的起源》放在《恐龙灭绝》一课之后来研究,便于学生将恐龙与鸟进行比较,对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进行分析,以此产生自己的观点,对鸟的起源问题能提出合理的假说或对某种假说进行合理的解释。

建议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大量鸟的起源、古老鸟的化石等方面的资料,可以让学生针对搜集到的鸟类化石图片配上相应的解说文字,最好说明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现的,发现者本人及有关科学家对此种化石的说法。这样,可以丰富对鸟类起源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也应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等,掌握有关知识,了解关于鸟类起源的多种假说,了解有关鸟类起源方面的最新信息。

教学思路:资料交流(分组交流,全班参观交流,自由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获得鸟的起源的大量的信息。)——以讲故事、演讲的方式,梳理出关于鸟的起源几种假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假说(重点。学生对提出假说并不陌生,发表见解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如:你认为鸟是怎么来的?化石依据是什么?理论依据是什么?你是怎么推测的?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这一课重在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检测

学生提出科学假说的能力。)

第三单元宇宙

由《太阳家族》、《神秘星空》、《探索宇宙》、《未来家园》四课组成。

本单元的四课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太阳家族》和《神秘星空》主要引领学生认识宇宙空间,通过观察、研究活动了解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空间的相关内容;《探索宇宙》主要是通过望远镜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两条主线,引领学生了解人类认识、探索宇宙空间的历程;《未来家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构建“未来家园”的活动,形成对宇宙中星体的整体认识,意识到地球才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她。

教学建议

教师要多搜集关于太阳家族、银河系和无限的宇宙、望远镜与宇宙探索的发展、世界及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等等的相关资料(文字、视频),模型模具、科学介绍影片等相关资料,这样教学就比较直观形象,会给学生以启迪。

1、太阳家族

学生对太阳系了解较其它星系多。教师可利用教具、模具、科学影片资料、动漫等来进行教学,多举例子,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了了解抽象的东西。

思路:导课:以谈话、播放太阳系的视频资料导入新课;交流对太阳系的已有认识,认识太阳系的成员(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充

分展示交流,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球谈起,从构成太阳系的基本成员行星谈起,来谈自己对太阳系的认识,从而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的成员及其名称、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等)——制作太阳系模型(画图或制作,制作前交待注意事项:注意行星比例的大小、相互间的距离等)——交流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2、神秘星空

在认识太阳系的基础上,来认识阳系之外的东西。

思路:播放银河系的视频资料,感受星空的魅力与神秘,由此导入新课——交流对银河系的认识(资料、图片来交流,或结合实际观察,如晚上观察星空,来了解认识宇宙。或通过计算,计算光年,计算银河系的直径,通过计算意在让学生感知银河系的庞大,)——利用银河系的相关内容引出浩瀚的宇宙,交流有关宇宙的资料,感受宇宙的广袤浩瀚(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太阳系与银河系、宇宙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宇宙的无限广大,意识到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人类进一步去探索、去认识。)。

3、探索宇宙

思路:导课:前面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宇宙天体,可以谈话导入:人类是怎样了解到这些信息的?运用什么来观察天体的?从而导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人类对天体的观察(介绍望远镜及其发展,从伽利略自治望远镜观察天体,到现在的射电望远镜、哈勃望远镜,工具越来越先进,观测的位置也由地球移到太空,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是随

着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发展的。)——走进航天展厅,交流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迈进太空。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宇宙中航天技术的发展进程。从美国。。。。。。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是永不停歇的,不是一帆风顺的。讲述86年挑战者号意外坠毁,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历的艰难与曲折,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举办中国航天新闻发布会,重温神舟上天时的场景,使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告诉学生我国已制定登月探究计划,将来对星空的探索还得靠他们)。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的开拓、加深。这得归功于工具的先进。早先,人类用眼睛和想象来认识宇宙。今天我们使用各种研制的工具来观察宇宙,这些工具包括非常敏感的无线电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使用这些仪器,可以搜索到非常广泛的光谱信息;计算机可以进行日益复杂的引力系统计算和核反应计算,并且从运算数据中寻找规律;空间探测器从太阳系遥远的行星发回了详细的图片和数据,了解这些探索的历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惊叹人类智慧的无穷,还有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

4、未来家园

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我们人类生存的条件已经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而现在人类对于宇宙探索的发展,也同样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人类可以为自己创设更好的生存环境,包括建立“未来家园”。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交流、辩论、设计等活动(交流什么样的星球适合人类居住,辩论人类在其他星球上可以建立人类的家园吗?设计

未来的家园),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到地球对于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同样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创建“未来家园”。

教学本环节时,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设想,鼓励学生进行奇思妙想,但要提示学生在编写过程中注意科学性、合理性。在活动结束后,可以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比展览,评出班中的“小小科学幻想家”,使活动落到实处。

第四单元科技与未来

由《生物的启示》、《科学就是力量》、《开发新能源》三个课题组成。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生物的启示》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亲历仿生科学过程,唤起学生对身边生物性能的观察、研究和模拟。《科学就是力量》、《开发新能源》两课让学生所搜集有关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新能源等信息资料与同学分享和交流,展望未来世界科技的发展,畅想开发未来新能源。

教学建议:

在活动中设计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搜集信息资料,且使学生学会将搜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筛选、分类等,加工内化成自己的信息,提高探究技能。

1、生物的防治

本课以学生玩葱叶的典型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模型,搜集有关仿生学的信息资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仿生,怎样进行仿生, 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微小世界,共八课,分别是《放大镜》《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怎样放得更大》《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微小世界和我们》。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及活动。 3.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是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4.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5.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6.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的兴趣。 7.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单元教学重点: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2.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单元教学难点:

1.自制显微镜。 2.制作晶体。 单元课时安排: 《放大镜》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放大镜下的晶体》 《怎样放得更大》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共八课,分别是《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单元教学目标: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5.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6.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7.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最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全册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4)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富阳市新登镇中心小学袁立成★各册教材单元分布及课题

总体印象:每册四单元,三四年级每单元7课,五六年级每次8课。相对来说三四年级教学任务较重。课题目标指向性较强,如五年级的部分课题,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等。 ★教材内容归类 生命世界:

物质世界: 内容归类解读: 1.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点,共有18个单元,占了约%,这和物质世界的内容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以及小学生的接收能力有关,而且物质世界的内容每册都有,贯穿整个小学科学学习。 2.生命世界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如观察蜗牛、养蚕、种凤仙花等,由这些活动触类旁通,逐渐建立与其相类似生命个体的特征,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如归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限塑令等。 3.地球与宇宙知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三年级没有安排),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该部分内容特点比较明显,即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活动大部分是无法复制或短期内实现的,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月食,需要运用好模拟实验、图解、演示等手段。 4.三大领域的目标按单元分布内容,非绝对按单元包含,相对独立,也有交叉包含的情况。如《声音》单元中关于《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保护我们的听力》就有属于生命科学的内容;《能量》单元《能量与太阳》就涉及地球宇宙的知识;《微小世界》单元中也有关于微生物方面的知识。 ★三大课程目标领域内容解读 一、生命世界 1.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分析

小学科学6年级探究题和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6年级探究题和参考答案整理者: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下表是同学们在做斜面的实验时,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提升重物所得出的数据,请根据数据回答问题: (1)这一实验改变的条件 是:。 (2)这一实验不改变的条件 是:。 (3)从以上数据来看,坡度最大的是斜面_____,坡度最小的是斜面 ______。(4)这一实验告诉我 们:。 (1)斜面的坡度。 (2)斜面的高度。 (3)C,B,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杠杆的研究 要研究的问题: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材料:杠杆尺、钩码。 过程和方法: 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结果: 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思考:自己还能用什么的哪些材料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如:用直尺、橡皮、铅笔等材料,也能做这个实验吗?)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实验名称:轮轴的研究

研究的问题:轮轴什么情况下是省力的? 实验材料:螺丝刀、线、钩码。 实验过程:将线扎在螺丝刀刀柄上,另外一端挂一个钩码,用手握住刀把, 旋转螺丝刀将钩码向上提起。反过来,将线扎住刀把,手握刀柄,旋转螺丝刀将钩码向上提起;比较两次实验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思考:实验中,螺丝刀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实验名称:斜面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材料: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 过程和方法: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2、还用那个木块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 实验结果:1、发现物体不管是有轮子的还是没有轮子的,是大的还是小的,表面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2、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一点都不省力。 注意事项: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记忆)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了解)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记忆)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了解)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了解)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了解)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了解)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记忆)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记忆)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记忆) 1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记忆) 1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4、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记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会用) 15、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记忆) 1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鱼缸里的水发绿,原来是(绿藻)的作用。 17、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了解) 18、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记忆)

(完整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教育也在小学课程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蒙课程,又是一门综合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科学方向与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科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面对社会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大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未来的科学教师,我们需要通过研读科学教材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作为培养我们未来的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在设置与地 1/ 13

理知识相一致的课程内容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不利。 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科学方向所开设的地理课程的衔接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我们充分地理解小学科学教材,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地理知识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结构体系研究(一)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的统计结果在教科版 3-6 年级八册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一共有 49 个知识点(从附表中知识点数量的总和得出),但其分布在 3-6 年级却不均匀,三、四两个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16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 32. 65﹪。 五、六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33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67. 35﹪。 本文主要研究了五、六年级地理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地球表面与变化的内容,还有地球的运动以及宇宙的内容。 下表为地理内容在五、六年级的单元分布统计结果: 表一小学科学教材(5-6 年级)地理知识的单元分布五年级(上)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 土壤中有什么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课文中的问题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课文中的问题答案 11、请你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答:材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 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现象:番茄酱向外溢出。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12、请你设计蜡烛变化的实验。 答: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

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 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现象:感燥的烧杯内没有什么;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浑浊(像雾);白瓷燃烧皿底部有黑的。 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13、除了下表列出的,你认为还有哪些实验条件的组合方式? 答:还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寒冷、潮湿的条件组合;一种是寒冷、干燥的条件组合。 实验名称:探究霉菌适宜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实验准备:新鲜馒头(也可以是其他容易发霉的食品)、烤干的馒头、透明塑料袋、电冰箱 实验过程:选用下表中实验条件的组合做对比试验,观察那种实验条件下的馒头最容易发霉? 序号条件组合实验方法 1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电冰箱里 4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电冰箱里 实验结论:霉菌适宜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14、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作者:怀初 (小学科学小学科学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7 / 290 发表日期: 2010-12-06 19:27:46 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因此,相信他们在本册的探究学习中应该会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本册教学注意事项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比如推测小电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一、单元教学容 (1)主要有以下8课: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2)以上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课):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 第二部分(第2~7课):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三部分(第8课):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通过本单元的8个主题活动,我们期望学生能真正动起手来,在实践中去体验、发现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及其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器材的准备,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并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答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答案 微小世界单元 一、放大镜 1、判断题。 (1)√(2)√(3)√(4)×(5)×(6)√2、选择题。 (1)C(2)C、D 3、小制作。(略)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判断题。 (1)√(2)√(3)×(4)√(5)×(6)√2、观察小报告。(略)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填空题。 (1)晶体(2)矿物晶体(3)规则 2、判断题。 (1)√(2)√(3)×(4)√(5)× 3、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A(2)B(3)C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填写观察记录。(略) 2、判断题。 (1)√(2)√(3)√(4)×(5)√ 3、选择题。 (1)A(2)B(3)B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填图题。 BEDAC 2、判断题。 (1)×(2)√(3)×(4)×(5)√(6)√3、连线题。

2、小制作。(略) 单元练习 1、填空题。 (1)厚、薄(2)细毛、足、复(3)晶体、规则(4)触角(5)细胞2、判断题。 (1)×(2)√(3)×(4)√(5)√(6)√(7)√(8)× 3、选择题。

(1)A(2)C(3)A(4)C(5)B、C(6)A(7)C(8)A 4、排序。 2、4、 3、5、1、6、7 物质的变化单元 一、我们身边的物质 1、判断题。 (1)×(2)√(3)×(4)√(5)√(6)√ 2、简答题。 (1)自然界中的岩石,在长期的自然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具体表现在大小、形状、成份等都会发生变化。 (2)火柴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燃烧后火柴变成了灰烬;木条折断后,只是形状发生变化。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选择题。 (1)A(2)A(3)C(4)A(5)B 2、观察记录。(略)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实验记录。(略) 2、判断题。 (1)√(2)√(3)×(4)×(5)× 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选择题。 (1)C(2)A、C(3)B(4)C(5)B(6)A 2、简答题。 答: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有以下特点:无色透明,比空气重,能火焰熄灭。 五、铁生锈了 1、填图。 铁的特点:B、C、F、H、I、L 铁锈的特点:A、D、E、G、J、K 2、填表。(略) 六、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选择题。 (1)C(2)B、C(3)B 2、连线题。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结束,也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学习知识经验,他们对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领悟新的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欲望更强烈。因此,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注意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努力体现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的变化,使学生学会在整体上领悟科学本质。在科学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为重点,更加显性探究方法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求学生走向成熟,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能用发展的、辩证的、充满兴趣的眼光看待科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做一下说明: 一、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及特点: 1、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理念贯穿全套教科书。纵观这八册教科书,“问题”观念贯穿始末。从三上册第一单元开始,就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初步培养问题意识。如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主要启发学生大胆提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多;第二课《我们周围的动物》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第三、四、五课不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启发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册科学,仍从更深层次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二单元的寻找达尔文的足迹,就隐含着大量的问题,如“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是怎样做到繁衍不息的?为什么有些生物会灭绝?”等,且目前尚无定论,少年儿童对这些科学之谜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人类进化、恐龙灭绝、鸟的起源等问题充满了探谜的渴望,让学生像个小科学家一样去搜集这方面有关的资料,提出自己的假说,来解释这些未解之谜。这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2、探究层次逐步拓深。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科学探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由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逐渐向自主探究过渡,学生的实验是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技能的综合。如第一单元第四课《通电的线圈》,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和磁性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设计对比实验,也可以有侧重点的研究其中一个问题,也可以不做任何要求,作为一个大环节整体放开,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方案自由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结论。 3、注重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追寻达尔文的足迹》、《科技与未来》等单元的设计,注意了信息的采集、甄别、生成和应用等方面的渗透,以各类学说、假说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接受前沿性的观点和学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4、注重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内容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及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节我们来养蚕 教材分析 一.知识内容分析 1.知识组成分析 能力培养因素: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的形状和颜色;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思想教育内容: 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教材知识类型分析 a.本节课属于科学探究知识 b.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难点: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二.教材编排体系分析 1.知识编排的逻辑结构:本课即是本单元的总起课又是本单元整个学生活动的准备课。 2.分析教材知识结构特点:本课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蚕的一生变化,在相互交流中了解一些养蚕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饲养的兴趣,从而迁引 出养蚕的活动。同时又暗含了有蚕可养,必须要从蚕卵开始进行观察的 研究导向。 三.确定教学方法 布置课前调查,建构经验——交流导课,提出问题——观察蚕卵和蚁蚕——小组合作,深度探究——布置观察任务

教案 课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节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蚕的生活习性,及养蚕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的形状和颜色;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重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难点: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教学方法: 布置课前调查,建构经验——交流导课,提出问题——观察蚕卵和蚁蚕 ——小组合作,深度探究——布置观察任务 教具: 蚕卵。 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卷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2分,共20分): 1.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3.凸透镜镜片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且透明的。 4.昆虫头上的触角其实是它的鼻子。 5.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6.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7.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8.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料,它们像一个个微小的工厂。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1.雪花是由( C )集合而成的。 A、雪花 B、尘埃 C、雪花晶体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 B )有关。 A、厚度 B、凸度 C、大小 3.( A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 4. 蟋蟀的耳朵在( B )。 A、头部 B、足内侧 C、腹部 5.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C ) 倍。 A、200 B、2000 C、2000000 6.显微镜物镜上显示“×10”、目镜上显示“×40”,那该显微镜放大的倍数( B ) 。 A、10倍 B、400倍 C、40倍

7.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A )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8.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 B )对足。 A、2 B、3 C、4 9.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C ) 的信息。 A、更少 B、同样多 C、更多 10.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B )。 A、 B、 C、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水滴也有放大功能。 (×)2.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3.自然界中的晶体都是从液体中诞生的。 (√)4.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5.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6.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3毫米的微小物体。 (√)7.生物是由细胞组成。 (√)8.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9.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像砖墙、像一个个小房间。 (×)10.碱面呈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四、连线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将下列人物同他的成就连起来。 袁隆平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列文虎克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罗伯特.胡克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 巴斯德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精品】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 教材分析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科学》六年级下册由“微小世界”、“环境和我们”、“宇宙”和“信息”四个单元组成。 教材分析 《科学》六年级下册由“微小世界”、“环境和我们”、“宇宙”和“信息”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一个窗口。学生们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研究各种物体。集中研究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环境和我们”是向孩子们打开的第二个窗口。这一单元将引领学生们关心地球整体的环境问题,并力图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了解和关注人类面临的其他一些环境问题,如淡水资源缺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等,并引导他们开展考察家乡环境、制定保护环境的班级活动方案和个人环保行动计划。“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信息”也是本套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将科学探究、搜集事实和证据、推理和寻找解释的活动作为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本学期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科学就是要把精力集中在调查研究上,通过各种调查和分析和科学问题的活动,逐步积累经验、理念概念和培养探究能力。 2、需要培养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3、在本册的各个单元中,都加强了这方面活动的设计,强调了图表、图形的运用,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2、图表、图形的运用,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调查和分析和科学问题的活动,逐步积累经验、理念概念和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总起来说,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课己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上科学课。四个班中:一班,上课认真,发言积极;二班,有几个突出的好学生,其他同学不爱回答问题;三班,整体水平较高。现在一班和三班会研究问题,知道该观察什么,怎样将自己观察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图片……表达出来,特别是三班在这点上普遍做得比较好。在这学期要特别加强二班的训练,教给他们如何观察,怎样观察,特别是要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对于四班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 . . .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教育也在小学课程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蒙课程,又是一门综合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科学方向与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科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面对社会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大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未来的科学教师,我们需要通过研读科学教材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作为培养我们未来的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在设置与地理知识相一致的课程容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小. . ..

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不利。 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科学方向所开设的地理课程的衔接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我们充分地理解小学科学教材,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地理知识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结构体系研究(一)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的统计结果在教科版 3-6 年级八册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一共有 49 个知识点(从附表中知识点数量的总和得出),但其分布在 3-6 年级却不均匀,三、四两个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16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 32. 65﹪。 五、六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33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67. 35﹪。 本文主要研究了五、六年级地理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它的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地球表面与变化的容,还有地球的运动以及宇宙的容。 下表为地理容在五、六年级的单元分布统计结果: 表一小学科学教材(5-6 年级)地理知识的单元分布五年级(上)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 地球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 土壤中有什么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7.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五年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