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构成2.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分析5.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构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分析,以及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组成。
3. 讲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4. 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风化、侵蚀、沉积、固结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5. 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实际中的表现。
6. 探讨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2.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如地震、火山、风化侵蚀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
1.2 教学内容地表形态的定义与分类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中的作用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1.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因素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地壳运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地壳运动的概念与分类地壳运动的原因与动力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地壳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壳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风化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风化作用的概念与分类风化作用的原因与动力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风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风化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四章:侵蚀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构成2.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5.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因素相互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特点。
3.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地壳运动产生的地表形态变化。
4. 讲解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气候作用在地表形态上的表现。
5. 分析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流水作用产生的地表形态变化。
6. 总结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观察身边的地表形态变化,分析其原因。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重点关注学生对地表形态构成、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因素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养。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地表形态变化,加深对地表形态形成原因的理解。
2. 开展课外阅读,介绍地表形态研究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举办地理知识竞赛或地表形态主题展览,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分析不同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表形态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和机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参考资料、案例、图片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QGIS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投影屏幕等;地图、地球仪等教具;实验器材、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详细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阐述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不同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和机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促进师生互动;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表形态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 练习: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11: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④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 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 (大多为石灰岩)进行 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 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溶岩地貌。在我国 主要分布在西南云贵高 原地区。
冰川侵蚀地貌
侵蚀地貌
角锋、冰斗、U形谷、峡湾
海浪侵蚀地貌 ①海蚀柱
侵蚀地貌
海浪侵蚀地貌 ②海蚀陡崖
侵蚀地貌
海浪侵蚀地貌
侵蚀地貌
③海蚀拱桥
海浪侵蚀地貌 ④海蚀洞
侵蚀地貌
沉积(堆积)地貌
沉积(堆积)地貌的特点:分选性
随着逐渐远离源头、搬运外力的逐渐减弱,堆积物 颗粒会逐渐减小。
上游沉积物颗粒大
下游沉积物颗粒小
沉积(堆积)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 :①戈壁滩
沉积(堆积)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 : ②沙漠、沙丘
沉积(堆积)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 :③黄土高原
沉积(堆积)地貌
流水沉积地貌 :①河流上游出山口——冲积扇
沉积(堆积)地貌
流水沉积地貌 :②河流中游——河漫滩平原
沉积(堆积)地貌
流水沉积地貌 :②河流入海口——三角洲平原
沉积(堆积)地貌
冰川沉积地貌 :①冰渍湖
沉积(堆积)地貌
冰川沉积地貌 :②冰渍丘陵
沉积(堆积)地貌
三、主要的岩石类型
岩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项目 类型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形成
侵入岩 喷出岩
岩浆喷发 冷却凝固
外力堆积、固结成岩
高温高压下变质形成
特点
气孔小 坚硬
气孔大 脆弱
层理结 构、有
化石
片理结 构
代表岩石
花岗岩
玄武岩
砂岩、砾岩、 石灰岩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

(4)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形是___D___图,该 地形名称叫__三_角_洲__。
4、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和缓 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1) 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___B___图,该地形 名称叫_风_蚀_蘑__菇_。 (2)由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__A____图,该地形 名称叫__峡__谷__。 (3)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是__C____图,该地形
海水作侵用蚀形作成用的地表形态
冰川作侵用蚀形作成用的地表形态
冰斗
角峰
风力作搬用运作用
流水作搬用运作用
风力作堆用积形作成用的地表形态
风
流水作堆用积形作成用的地表形态
海水作堆用积形作成用的地表形态
喷出型 岩浆岩
侵入型 冷
沉积物固 成
岩浆岩 却
结岩
凝
沉积岩
固
变质 作用
变质岩重熔再 生作用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生物的作用
风化作用
风力作侵用蚀形作成用的地表形态
风 蚀 蘑 菇
风 蚀 柱
流水作侵用蚀形作成用的地表形态
瀑
峡
布
谷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在高温多雨的气 候条件溶蚀而形成的地面坎坷崎岖、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2、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积形成的
B.长江三峡是冰川侵蚀形成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构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气候和水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类型及特点、气候和水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构成: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2.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的类型及特点。
3. 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4. 水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河流侵蚀、河流沉积、地下水作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
3. 讲解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板块构造理论,了解地壳运动的类型及特点。
4. 讲解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气候因素在地表形态形成中的作用。
5. 讲解水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河流沉积、地下水作用等地文因素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作用。
6.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壳运动、气候和水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总结发言: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进行分析阐述。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让学生了解GIS在地理研究和地表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化石) 变质作用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1)水平运动-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2)垂直运动-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2岩浆活动 3变质作用 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1)侵蚀作用-侵蚀地貌 (2)堆积作用-堆积地貌 四、地壳物质循环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
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地球
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
的结果。
一、地质作用
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 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 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分类: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 力作用。
作 裸岩荒漠 用
②风速降低, ②沙漠外缘黄土 泥沙逐渐沉 堆积,如黄土高
积
原
活动
右边是一组地貌景观 图片,请根据这些图 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地貌主要是 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 成的?
(2)简单推测这些地 貌是如何形成的。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原 因是黄土高原地表植被较少,加之土质疏松、夏天多暴雨。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使地表隆起或 凹陷,形成高 山和盆地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削高填低,使 搬运、堆积 地表趋于平坦
固结成岩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4.8,同时思考以下问 题
1、有哪三大类岩石,这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分别与哪些内、外力作用有关?
2、各种岩石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在 下图直线上标上箭头)
荒漠地区风力较大,风携带沙子对地表的岩石打 磨,形成了风蚀柱、风蚀蘑菇。
高山冰川向下运动时,把地表物质刨掉并带走,下降到一定高度
时,冰川融化,因此携带的大小石块被散落到原地,形成了图中 的景观。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比较
分类 能量 来源
表现 形式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三、外力作用
同学们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是什么? 2、外力作用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3、什么是侵蚀地貌?什么是堆积地貌? 4、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5、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地击打、侵蚀岩壁, 使其回退,常形成陡崖。
海岸处于下沉运动状态中,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底部 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到了。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 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海岸处于上升运动,原因是那时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
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
(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 那些特征?
地壳运动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具有周期性特征。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伟厄火山大爆发
返
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运动方向
对地表形态 关系 的影响
褶皱山脉
水平运
动和垂
断裂带
直运动 相伴发
生,以
前者为 地势的起伏 主,后 变化和海陆 者为辅 变迁
东 非 大 裂 谷
活动
1 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右图 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 运动的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 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
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 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
在沙漠地区,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沙粒 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侵蚀地貌
搬运与沉积 沉积地貌
二、内力作用
同学们阅读课文及案例1,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
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哪一种作用速度对 地表形态的改变最为显著?(提示:案例1两种表 现形式的比较)☺ 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 要方式? 4、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 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5、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流 ①冲刷坡面, ① 搬 运 侵 蚀 ①山前形成冲积
水 形成沟谷,例 后的产物 扇②河流中下游
作 如造成黄土高 ②流速降低, 形成冲积平原和 用 原千沟万壑的 泥沙逐渐沉 河口三角洲
地貌②瀑布、 积 峡谷是最强烈 的表现
风 风蚀沟谷、风 ①搬走地表 ①风沙堆积,形
力 蚀洼地 、戈壁、沙尘、碎屑 成沙丘、沙垄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 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 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那 些特征?
答案: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哪种运 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