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二章原子结构21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导学案教科版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课件

汤姆孙模型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汤姆孙模型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后续的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等 领域提供了思路。
汤姆孙模型在生物学、医学、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现代科技 发展提供了支持。
汤姆孙模型在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阴极射线管的发现:19 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开 始研究阴极射线管。他 们发现,当阴极射线通 过电场或磁场时,会表 现出不同的偏转和散射 现象。这一发现为后续 电子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
电子的命名与特性
04
05
电子的命名:在19世纪 末,英国物理学家约瑟 夫·约翰·汤姆孙通过实 验发现电子,并将其命 名为“electron”。
学习方法与建议
学习电子科学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同时要关注 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建议多阅读相关书籍、论文,参 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心得和体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1
02
03
汤姆孙模型的提出
介绍汤姆孙在19世纪末 提出的原子模型,该模型 将原子视为一个电容器, 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模型的解释
详细解释汤姆孙模型的原 理,包括电子的轨道运动 和能量吸收与释放等。
实验验证
介绍汤姆孙模型在后续实 验中的验证情况,以及该 模型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 用。
汤姆孙模型的意义与影响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课件
2023-11-05
目录
• 电子的发现 • 汤姆孙模型 •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的关系 •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在现代
科技中的应用 • 小结与思考
01
电子的发现
高中物理第2章原子结构1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学案鲁科版5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目标定位] 1.知道阴极射线是由电子组成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2.了解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研究方法及蕴含的科学思想.3.领会电子的发现对揭示原子结构的重大意义.4.了解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一、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究 1.古人对物质的认识(1)我国西周的“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3)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论,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或多种微小的实体,叫做“原子”.2.大约在17世纪中叶,人们开始通过实验来了解物质的结构. (1)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元素论. (2)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3)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以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二、电子的发现1.阴极射线:科学家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当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发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能使玻璃管壁发出荧光,这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 2.汤姆孙对阴极射线本质的探究(1)实验中通过静电偏转力和磁场偏转力相抵消等方法,确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速度,并测量出了这些粒子的比荷:q m =ERB 2. (2)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带负电.(3)不同物质都能发射这种带电粒子,它是各种物质中共有的成分,其质量是氢离子质量的11 800,汤姆孙将这种带电粒子称为电子. 想一想 汤姆孙怎样通过实验确定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答案 他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情况判断其是带负电的电子流. 三、汤姆孙原子模型汤姆孙认为,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应充斥整个原子,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这就是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一、阴极射线的性质及特点1.阴极射线实质是电子束.2.阴极射线的产生: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射线由阴极发出,它可使玻璃管壁发出荧光.3.阴极射线带电性质的判断方法(1)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子,在电场(或磁场)中所受电场力(或洛伦兹力)远大于所受重力,故研究电场力(或洛伦兹力)对电子运动的影响时,一般不考虑重力的影响.图1(2)带电性质的判断方法①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如图1所示.带电粒子受电场力作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粒子质量忽略不计).带电粒子在不受其他力的作用时,若沿电场线方向偏转,则粒子带正电;若逆着电场线方向偏转,则粒子带负电.图2②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如图2所示.粒子将受到洛伦兹力作用F=qvB,洛伦兹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利用左手定则即可判断粒子的电性.不考虑其他力的作用,如果粒子按图示方向进入磁场,且做顺时针的圆周运动,则粒子带正电;若做逆时针的圆周运动,则粒子带负电.【例1】如图3所示,一玻璃管中有从左向右的阴极射线可能是电磁波或某种粒子流形成的射线,若在其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射线发生如图所示的偏转,AB中的电流方向由B 到A,则该射线的本质为( )图3A.电磁波B.带正电的高速粒子流C.带负电的高速粒子流D.不带电的高速中性粒子流答案 C解析 射线在电流形成的磁场中发生偏转,即可确定该射线是由带电粒子构成的粒子流.根据安培定则可知,AB 上方的磁场是垂直纸面向里的.粒子向下偏转,洛伦兹力方向向下,由左手定则可知射线所形成的电流方向向左,与粒子的运动方向相反,故粒子带负电. 借题发挥 应用左手定则时,要注意负电荷运动的方向与它形成的电流方向相反,即应用左手定则时负电荷运动的方向应与四指所指的方向相反. 针对训练 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阴极射线本质是氢原子 B .阴极射线本质是电磁波 C .阴极射线本质是电子 D .阴极射线本质是X 射线 答案 C解析 阴极射线是原子受激发射出的电子流,关于阴极射线是电磁波、X 射线都是在研究阴极射线过程中的一些假设,是错误的. 二、电子比荷的测定1.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图42.带电粒子比荷的测定方法图5(1)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5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即F 洛=F 电(Bqv =qE )得到粒子的运动速度v =EB.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图6撤去电场(如图6所示),保留磁场让粒子单纯地在磁场中运动,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即Bqv =mv 2R,根据轨迹偏转情况,由几何知识求出其半径R .(3)由以上两式确定粒子的比荷表达式:q m =EB 2R,最后经定量计算汤姆孙认定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为电子.【例2】 如图7所示为测定阴极射线粒子比荷的装置,从阴极K 发出的阴极射线通过一对平行金属板D 1、D 2间的匀强电场,发生偏转.图7(1)在D 1、D 2间加电场后射线偏到P 2,则由电场方向知,该射线带什么电?(2)再在D 1、D 2间加一磁场(图中未画出),电场与磁场垂直,让射线恰好不偏转.设电场强度为E ,磁感应强度为B ,则电子的速度多大?(3)撤去电场,只保留磁场,使射线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若测出轨道半径为R ,则粒子的荷质比q m是多大? 解析 (1)负电(2)粒子受两个力作用:电场力和洛伦兹力,两个力平衡,即有qE =qvB ,得:v =E B(3)根据洛伦兹力充当向心力:qvB =m v 2R ,得出:q m =vBR.又v =EB ,则q m =E B 2R .测出E 、B 、R 即可求荷质比qm. 答案 (1)负电 (2)EB(3)E B 2R借题发挥 测比荷的方法带电粒子的比荷,常见的测量方法有两种:(1)利用磁偏转测比荷,由qvB =m v 2R 得q m =vBR,只需知道磁感应强度B 、带电粒子的初速度v和偏转半径R 即可.(2)利用电偏转测比荷,偏转量y =12at 2=12·qU md ⎝ ⎛⎭⎪⎫L v 2,故q m =2ydv2UL 2.所以在偏转电场U 、d 、L已知时,只需测量v 和y 即可. 三、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图81.汤姆孙原子模型: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直径约为10-10m的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中,带负电的电子嵌在其中,就好像面包中嵌着一粒粒葡萄干一样.2.汤姆孙原子模型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例3】关于汤姆孙原子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提出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的B.汤姆孙认为原子是实心的C.汤姆孙发现电子后猜想出原子内的正电荷集中在原子的中心D.汤姆孙通过实验发现了质子答案 B解析汤姆孙原子模型是在一定的实验和理论基础上假想出来的,不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的,A错误;汤姆孙认为,原子是球体,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应充斥整个原子,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所以B正确,C错误;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没有发现质子,D错误.阴极射线1.如图9所示,在阴极射线管正上方平行放一通有强电流的长直导线,则阴极射线将( )图9A.向纸内偏转B.向纸外偏转C.向下偏转D.向上偏转答案 D解析由安培定则判断阴极射线所在处磁场垂直纸面向外,电子从负极端射出,由左手定则,可判定阴极射线(电子)向上偏转,故D对.2.如图10所示是电子射线管示意图,接通电源后,电子射线由阴极沿x轴正方向射出,在荧光屏上会看到一条亮线.要使荧光屏上的亮线向下(z轴负方向)偏转,在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 )图10A.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z轴负方向B .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y 轴正方向C .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z 轴负方向D .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y 轴正方向 答案 B解析 由于电子沿x 轴正方向运动,若所受洛伦兹力向下,使电子射线向下偏转,由左手定则可知磁场方向应沿y 轴正方向;若加电场使电子射线向下偏转,所受电场力方向向下,则所加电场方向应沿z 轴正方向,由此可知B 正确.汤姆孙原子模型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用测定粒子比荷的方法发现了电子B .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C .汤姆孙认为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应充斥整个原子,而带负电的电子,则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D .汤姆孙原子模型是正确的 答案 ABC解析 通过物理学史可得,选项A 正确;根据电子发现的重要意义可得,选项B 正确;选项C 描述的是汤姆孙原子模型,选项C 正确;汤姆孙原子模型本身是错的,选项D 错误.电子比荷的测定4.如图11所示,让一束均匀的阴极射线从两极板正中间垂直穿过正交的电磁场,选择合适的磁感应强度B 和两极之间的电压U ,带电粒子将不发生偏转,然后撤去电场,粒子将做匀速圆周运动,并垂直打到极板上,两极板之间的距离为d ,求阴极射线中带电粒子的比荷.图11答案2UB 2d 2解析 设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为q ,质量为m ,则在电磁场中由平衡条件得:q Ud=qvB ① 撤去电场后,由牛顿第二定律得qvB =mv 2R ②R =d 2③解①②③得:q m =2UB 2d 2.(时间:60分钟)题组一 对阴极射线的理解1.(多选)关于阴极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阴极射线带负电 B .阴级射线带正电C .阴级射线的比荷比氢原子的比荷大D .阴极射线的比荷比氢原子的比荷小 答案 AC解析 由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偏转方向可判断其带负电,A 对;汤姆孙用实验测定,阴极射线比荷是氢原子比荷的近两千倍,C 对.2.(多选)关于阴极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阴极射线就是稀薄气体导电的辉光放电现象 B .阴极射线是由阴极发出的电子流 C .阴极射线是组成物体的原子D .阴极射线沿直线传播,但可被电场、磁场偏转 答案 BD解析 阴极射线是由阴极发出的电子流,B 正确,A 错误;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C 错误;电子可被电场、磁场偏转,D 正确. 3.阴极射线管中加高电压的作用是( ) A .使管内的气体电离 B .使阴极发出阴极射线 C .使管内障碍物的电势升高D .使管内产生强电场,电场力做功使电子加速 答案 D解析 在阴极射线管中,阴极射线是由阴极处于炽热状态而发射出的电子流,B 错;发射出的电子流通过高电压加速后,获得较高的能量,与玻璃管壁发生撞击而产生荧光,故A 、C 错,D 正确.4.汤姆孙通过测定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的比荷发现了________,从而说明原子内部有复杂的结构.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的________. 答案 电子 电荷量题组二电子及电子比荷的测定5.关于电荷的电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子的电荷量是由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得的B.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C.物体所带电荷量最小值为1.6×10-19 C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答案 B解析密立根的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为1.6×10-19C,并提出了电荷量子化的观点,因而A、C对,B错;任何物体的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故D对.因此选B.6.(多选)如图1所示是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A.若在D1、D2之间不加电场和磁场,则阴极射线应打到最右端的P1点B.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下偏转C.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上偏转D.若在D1、D2之间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阴极射线不偏转答案AC解析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电子流,它在电场中偏转时应偏向带正电的极板一侧,可知选项C正确,选项B错误.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时,电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要发生偏转,因而选项D错误.当不加电场和磁场时,电子所受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不发生偏转,选项A正确.7.密立根油滴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电子的存在,揭示了电荷的非连续性.如图2所示是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原理示意图,设小油滴的质量为m,调节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当小油滴悬浮不动时,测出两极板间的距离为d.则可求出小油滴的电荷量q=________.图2答案mgd U解析 由平衡条件得mg =q U d ,解得q =mgd U. 8.为了测定带电粒子的比荷q m,让这个带电粒子垂直电场方向飞进平行金属板间,已知匀强电场的场强为E ,在通过长为L 的两金属板间后,测得偏离入射方向的距离为d ,如果在两板间加垂直于电场方向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粒子的入射方向,磁感应强度为B ,则粒子恰好不偏离原来的方向,求q m为多少? 答案2Ed B 2L 2解析 设带电粒子以速度v 0垂直电场方向进入匀强电场,则d =12at 2=qE 2m ⎝ ⎛⎭⎪⎫L v 02①此带电粒子垂直入射到正交的电磁场区域时不发生偏转, 由平衡条件qE =qv 0B , 得v 0=EB②由①②两式得qEL 22md =E 2B2解得q m =2EdB 2L 2.。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PPT课件

种或多种微小的实体,叫做“原子”.
,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
原子
第2页/共26页
预习导学
• 2.大约在17世纪中叶,人们开始通过实验来了解物质的结构.
•
(1)1661年,
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元素论.
玻意耳
•
(2)19世纪初,
提出了原子说,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
•
(3)1811 年,意大道利尔化顿学家
()
•
A.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提出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的
•
B.汤姆孙认为原子是实心的
•
C.汤姆孙发现电子后猜想出原子内的正电荷集中在原子的中心
•
D.汤姆孙通过实验发现了质子
•
答案 B
第23页/共26页
课堂讲义
• 解析 汤姆孙原子模型是在一定的实验和理论基础上假想出来的,不是以严格的实验 为基础的,A错误;汤姆孙认为,原子是球体,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应充斥整个原子, 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所以B正 确、C错误;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没有发现质子,D错误.
带电粒子比荷的测定方法1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215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即fbqvqe得到粒子的运动速度v图215课埻讲义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撤去电场如图216所示保留磁场让粒子单纯地在磁场中运动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即bqvmv根据轨迹偏转情况由几何知识求出其半径r
• [目标定位] 1.知道阴极射线是由电子组成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2.了解汤姆孙 发现电子的研究方法及蕴含的科学思想.3.领会电子的发现对揭示原子结构的重大意 义.4.了解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预习导学
• 三、汤姆孙原子模型
4.1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原子模型 教案-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物理鲁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教案第4章原子结构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原子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3.培养学孙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4.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教学重难点】阴极射线的研究,汤姆孙原子模型的理论推导【教学过程】一、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索1、古人曾将自然界的某些具体物质视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1)我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2、也有的古人认为万物的构成来源于抽象的概念:(1)我国春秋时期的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则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从于一定比例的数。
3、从古人的物质观可知,人们很早就在探索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1)德谟克利特等人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论,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或多种微小的实体, 即“原子”。
(2)墨子认为物体是由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端”构成的。
4、人们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结构(1)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元素论。
(2)19 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元。
(3)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 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
5、分子--原子论:在物质的结构中存在着分子、原子这样的层次;宏观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而分子则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粒,它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
二、电子的发现1、阴极射线:19世纪后半叶,科学家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当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会发出一种射线, 这种射线能使玻璃管壁发出荧光,人们把这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
学年高二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案:第二章第1节 电子 Word版含答案

第二章原子结构一、电子的发现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组成的一个重要历史过程——电子的发现2、知道如何确定阴极射线粒子流的电荷的性质,知道如何确定电子的电荷量和质量,知道电子质量和电荷量的大小重点难点重点:阴极射线的研究、电子发现过程蕴含的科学方法难点: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设计思想本节由阴极射线和电子的发现两部分内容。
重点是电子的发现过程蕴含的科学方法。
首先通过实验说明阴极射线的存在,然后介绍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的两个实验来确定射线的带电性质,最后通过比荷的测定确认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设计时注重物理史实的介绍和研究,突出前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几乎不可能在课堂上还原相关的实验。
但教师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引入】很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
这种认识一直统治了人类思想近两千年。
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对实验中的阴极射线深入研究时,发现了电子,使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之一。
【课堂学习】学习活动一:阴极射线的研究问题一:射线从何而来的?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可以发生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
史料: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较早发现了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研究辉光放电现象时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
所以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为阴极射线。
问题二:射线是粒子还是电磁波?带电吗?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导学案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
2、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装置和现象。
3、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分析。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
2、难点(1)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解释。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
三、知识链接1、汤姆孙的“枣糕模型”在汤姆孙发现电子之后,他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枣糕中的枣子一样镶嵌在原子里面。
四、学习过程(一)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1、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认为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2、 19 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3、 19 世纪末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二)α粒子散射实验1、实验装置主要由α粒子源、金箔、荧光屏、显微镜等组成。
2、实验原理α粒子带正电,当它穿过金箔时,会与金原子发生相互作用。
3、实验现象(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了 90°,有的几乎达到 180°。
(三)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2)原子核集中了原子几乎全部的质量和正电荷。
(3)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运动。
2、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1)按照经典电磁理论,电子绕核运动时会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能量逐渐减少,最终会落到原子核上。
(2)但事实上原子是稳定的。
(四)原子核的大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估算,原子核的半径约为 10⁻¹⁵10⁻¹⁴ m,原子半径约为 10⁻¹⁰ m。
高中物理第二章原子结构2.1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导学案教科版选修3-5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目标定位] 1.知道阴极射线是由电子组成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2.了解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研究方法及蕴含的科学思想.3.领会电子的发现对揭示原子结构的重大意义.4.了解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一、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究 1.古人对物质的认识(1)我国西周的“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3)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论,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或多种微小的实体,叫做“原子”.2.大约在17世纪中叶,人们开始通过实验来了解物质的结构. (1)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元素论. (2)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3)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以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二、电子的发现1.阴极射线:科学家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当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发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能使玻璃管壁发出荧光,这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 2.汤姆孙对阴极射线本质的探究(1)实验中通过静电偏转力和磁场偏转力相抵消等方法,确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速度,并测量出了这些粒子的比荷:q m =ERB 2. (2)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带负电.(3)不同物质都能发射这种带电粒子,它是各种物质中共有的成分,其质量是氢离子质量的11 800,汤姆孙将这种带电粒子称为电子. 想一想 汤姆孙怎样通过实验确定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答案 他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情况判断其是带负电的电子流. 三、汤姆孙原子模型汤姆孙认为,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应充斥整个原子,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这就是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一、阴极射线的性质及特点1.阴极射线实质是电子束.2.阴极射线的产生: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射线由阴极发出,它可使玻璃管壁发出荧光.3.阴极射线带电性质的判断方法(1)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子,在电场(或磁场)中所受电场力(或洛伦兹力)远大于所受重力,故研究电场力(或洛伦兹力)对电子运动的影响时,一般不考虑重力的影响.图1(2)带电性质的判断方法①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如图1所示.带电粒子受电场力作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粒子质量忽略不计).带电粒子在不受其他力的作用时,若沿电场线方向偏转,则粒子带正电;若逆着电场线方向偏转,则粒子带负电.图2②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如图2所示.粒子将受到洛伦兹力作用F=qvB,洛伦兹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利用左手定则即可判断粒子的电性.不考虑其他力的作用,如果粒子按图示方向进入磁场,且做顺时针的圆周运动,则粒子带正电;若做逆时针的圆周运动,则粒子带负电.【例1】如图3所示,一玻璃管中有从左向右的阴极射线可能是电磁波或某种粒子流形成的射线,若在其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射线发生如图所示的偏转,AB中的电流方向由B 到A,则该射线的本质为( )图3A.电磁波B.带正电的高速粒子流C.带负电的高速粒子流D.不带电的高速中性粒子流答案 C解析 射线在电流形成的磁场中发生偏转,即可确定该射线是由带电粒子构成的粒子流.根据安培定则可知,AB 上方的磁场是垂直纸面向里的.粒子向下偏转,洛伦兹力方向向下,由左手定则可知射线所形成的电流方向向左,与粒子的运动方向相反,故粒子带负电. 借题发挥 应用左手定则时,要注意负电荷运动的方向与它形成的电流方向相反,即应用左手定则时负电荷运动的方向应与四指所指的方向相反. 针对训练 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阴极射线本质是氢原子 B .阴极射线本质是电磁波 C .阴极射线本质是电子 D .阴极射线本质是X 射线 答案 C解析 阴极射线是原子受激发射出的电子流,关于阴极射线是电磁波、X 射线都是在研究阴极射线过程中的一些假设,是错误的. 二、电子比荷的测定1.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图42.带电粒子比荷的测定方法图5(1)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5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即F 洛=F 电(Bqv =qE )得到粒子的运动速度v =EB.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图6撤去电场(如图6所示),保留磁场让粒子单纯地在磁场中运动,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即Bqv =mv 2R,根据轨迹偏转情况,由几何知识求出其半径R .(3)由以上两式确定粒子的比荷表达式:q m =EB 2R,最后经定量计算汤姆孙认定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为电子.【例2】 如图7所示为测定阴极射线粒子比荷的装置,从阴极K 发出的阴极射线通过一对平行金属板D 1、D 2间的匀强电场,发生偏转.图7(1)在D 1、D 2间加电场后射线偏到P 2,则由电场方向知,该射线带什么电?(2)再在D 1、D 2间加一磁场(图中未画出),电场与磁场垂直,让射线恰好不偏转.设电场强度为E ,磁感应强度为B ,则电子的速度多大?(3)撤去电场,只保留磁场,使射线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若测出轨道半径为R ,则粒子的荷质比q m是多大? 解析 (1)负电(2)粒子受两个力作用:电场力和洛伦兹力,两个力平衡,即有qE =qvB ,得:v =E B(3)根据洛伦兹力充当向心力:qvB =m v 2R ,得出:q m =vBR.又v =EB ,则q m =E B 2R .测出E 、B 、R 即可求荷质比qm. 答案 (1)负电 (2)EB(3)E B 2R借题发挥 测比荷的方法带电粒子的比荷,常见的测量方法有两种:(1)利用磁偏转测比荷,由qvB =m v 2R 得q m =vBR,只需知道磁感应强度B 、带电粒子的初速度v和偏转半径R 即可.(2)利用电偏转测比荷,偏转量y =12at 2=12·qU md ⎝ ⎛⎭⎪⎫L v 2,故q m =2ydv2UL 2.所以在偏转电场U 、d 、L已知时,只需测量v 和y 即可. 三、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图81.汤姆孙原子模型: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直径约为10-10m的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中,带负电的电子嵌在其中,就好像面包中嵌着一粒粒葡萄干一样.2.汤姆孙原子模型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例3】关于汤姆孙原子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提出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的B.汤姆孙认为原子是实心的C.汤姆孙发现电子后猜想出原子内的正电荷集中在原子的中心D.汤姆孙通过实验发现了质子答案 B解析汤姆孙原子模型是在一定的实验和理论基础上假想出来的,不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的,A错误;汤姆孙认为,原子是球体,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应充斥整个原子,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所以B正确,C错误;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没有发现质子,D错误.阴极射线1.如图9所示,在阴极射线管正上方平行放一通有强电流的长直导线,则阴极射线将( )图9A.向纸内偏转B.向纸外偏转C.向下偏转D.向上偏转答案 D解析由安培定则判断阴极射线所在处磁场垂直纸面向外,电子从负极端射出,由左手定则,可判定阴极射线(电子)向上偏转,故D对.2.如图10所示是电子射线管示意图,接通电源后,电子射线由阴极沿x轴正方向射出,在荧光屏上会看到一条亮线.要使荧光屏上的亮线向下(z轴负方向)偏转,在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 )图10A .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z 轴负方向B .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y 轴正方向C .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z 轴负方向D .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y 轴正方向 答案 B解析 由于电子沿x 轴正方向运动,若所受洛伦兹力向下,使电子射线向下偏转,由左手定则可知磁场方向应沿y 轴正方向;若加电场使电子射线向下偏转,所受电场力方向向下,则所加电场方向应沿z 轴正方向,由此可知B 正确.汤姆孙原子模型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用测定粒子比荷的方法发现了电子B .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C .汤姆孙认为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应充斥整个原子,而带负电的电子,则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D .汤姆孙原子模型是正确的 答案 ABC解析 通过物理学史可得,选项A 正确;根据电子发现的重要意义可得,选项B 正确;选项C 描述的是汤姆孙原子模型,选项C 正确;汤姆孙原子模型本身是错的,选项D 错误.电子比荷的测定4.如图11所示,让一束均匀的阴极射线从两极板正中间垂直穿过正交的电磁场,选择合适的磁感应强度B 和两极之间的电压U ,带电粒子将不发生偏转,然后撤去电场,粒子将做匀速圆周运动,并垂直打到极板上,两极板之间的距离为d ,求阴极射线中带电粒子的比荷.图11答案2UB 2d 2解析 设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为q ,质量为m ,则在电磁场中由平衡条件得:q Ud=qvB ① 撤去电场后,由牛顿第二定律得qvB =mv 2R ②R =d 2③解①②③得:q m =2UB 2d 2.(时间:60分钟)题组一 对阴极射线的理解1.(多选)关于阴极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阴极射线带负电 B .阴级射线带正电C .阴级射线的比荷比氢原子的比荷大D .阴极射线的比荷比氢原子的比荷小 答案 AC解析 由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偏转方向可判断其带负电,A 对;汤姆孙用实验测定,阴极射线比荷是氢原子比荷的近两千倍,C 对.2.(多选)关于阴极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阴极射线就是稀薄气体导电的辉光放电现象 B .阴极射线是由阴极发出的电子流 C .阴极射线是组成物体的原子D .阴极射线沿直线传播,但可被电场、磁场偏转 答案 BD解析 阴极射线是由阴极发出的电子流,B 正确,A 错误;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C 错误;电子可被电场、磁场偏转,D 正确. 3.阴极射线管中加高电压的作用是( ) A .使管内的气体电离 B .使阴极发出阴极射线 C .使管内障碍物的电势升高D .使管内产生强电场,电场力做功使电子加速 答案 D解析 在阴极射线管中,阴极射线是由阴极处于炽热状态而发射出的电子流,B 错;发射出的电子流通过高电压加速后,获得较高的能量,与玻璃管壁发生撞击而产生荧光,故A 、C 错,D 正确.4.汤姆孙通过测定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的比荷发现了________,从而说明原子内部有复杂的结构.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的________. 答案 电子 电荷量题组二电子及电子比荷的测定5.关于电荷的电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子的电荷量是由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得的B.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C.物体所带电荷量最小值为1.6×10-19 C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答案 B解析密立根的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为1.6×10-19C,并提出了电荷量子化的观点,因而A、C对,B错;任何物体的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故D对.因此选B.6.(多选)如图1所示是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A.若在D1、D2之间不加电场和磁场,则阴极射线应打到最右端的P1点B.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下偏转C.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上偏转D.若在D1、D2之间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阴极射线不偏转答案AC解析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电子流,它在电场中偏转时应偏向带正电的极板一侧,可知选项C正确,选项B错误.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时,电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要发生偏转,因而选项D错误.当不加电场和磁场时,电子所受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不发生偏转,选项A正确.7.密立根油滴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电子的存在,揭示了电荷的非连续性.如图2所示是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原理示意图,设小油滴的质量为m,调节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当小油滴悬浮不动时,测出两极板间的距离为d.则可求出小油滴的电荷量q=________.图2答案mgd U解析 由平衡条件得mg =q U d ,解得q =mgd U. 8.为了测定带电粒子的比荷q m,让这个带电粒子垂直电场方向飞进平行金属板间,已知匀强电场的场强为E ,在通过长为L 的两金属板间后,测得偏离入射方向的距离为d ,如果在两板间加垂直于电场方向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粒子的入射方向,磁感应强度为B ,则粒子恰好不偏离原来的方向,求q m为多少? 答案2Ed B 2L 2解析 设带电粒子以速度v 0垂直电场方向进入匀强电场,则d =12at 2=qE 2m ⎝ ⎛⎭⎪⎫L v 02①此带电粒子垂直入射到正交的电磁场区域时不发生偏转, 由平衡条件qE =qv 0B , 得v 0=EB②由①②两式得qEL 22md =E 2B2解得q m =2EdB 2L 2.。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教案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知识与技能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过程与方法培养学孙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原子的。
教学重点阴极射线的研究教学难点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和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很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
这种认识一直统治了人类思想近两千年。
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对实验中的阴极射线深入研究时,发现了电子,使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之一。
(二)进行新课1.阴极射线讲述: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可以发孙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
设疑:是什么原因让空气分子变成带电粒子的?带电粒子从何而来的?科学家在研究气体导电时发现了辉光放电现象。
史料: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较早发现了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研究辉光放电现象时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
所以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为阴极射线。
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波还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目标定位] 1.知道阴极射线是由电子组成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2.了解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研究方法及蕴含的科学思想.3.领会电子的发现对揭示原子结构的重大意义.4.了解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一、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究 1.古人对物质的认识(1)我国西周的“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3)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论,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或多种微小的实体,叫做“原子”.2.大约在17世纪中叶,人们开始通过实验来了解物质的结构. (1)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元素论. (2)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3)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以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二、电子的发现1.阴极射线:科学家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当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发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能使玻璃管壁发出荧光,这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 2.汤姆孙对阴极射线本质的探究(1)实验中通过静电偏转力和磁场偏转力相抵消等方法,确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速度,并测量出了这些粒子的比荷:q m =ERB 2. (2)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带负电.(3)不同物质都能发射这种带电粒子,它是各种物质中共有的成分,其质量是氢离子质量的11 800,汤姆孙将这种带电粒子称为电子. 想一想 汤姆孙怎样通过实验确定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答案 他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情况判断其是带负电的电子流. 三、汤姆孙原子模型汤姆孙认为,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应充斥整个原子,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这就是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一、阴极射线的性质及特点1.阴极射线实质是电子束.2.阴极射线的产生: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射线由阴极发出,它可使玻璃管壁发出荧光.3.阴极射线带电性质的判断方法(1)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子,在电场(或磁场)中所受电场力(或洛伦兹力)远大于所受重力,故研究电场力(或洛伦兹力)对电子运动的影响时,一般不考虑重力的影响.图1(2)带电性质的判断方法①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如图1所示.带电粒子受电场力作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粒子质量忽略不计).带电粒子在不受其他力的作用时,若沿电场线方向偏转,则粒子带正电;若逆着电场线方向偏转,则粒子带负电.图2②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如图2所示.粒子将受到洛伦兹力作用F=qvB,洛伦兹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利用左手定则即可判断粒子的电性.不考虑其他力的作用,如果粒子按图示方向进入磁场,且做顺时针的圆周运动,则粒子带正电;若做逆时针的圆周运动,则粒子带负电.【例1】如图3所示,一玻璃管中有从左向右的阴极射线可能是电磁波或某种粒子流形成的射线,若在其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射线发生如图所示的偏转,AB中的电流方向由B 到A,则该射线的本质为( )图3A.电磁波B.带正电的高速粒子流C.带负电的高速粒子流D.不带电的高速中性粒子流答案 C解析射线在电流形成的磁场中发生偏转,即可确定该射线是由带电粒子构成的粒子流.根据安培定则可知,AB 上方的磁场是垂直纸面向里的.粒子向下偏转,洛伦兹力方向向下,由左手定则可知射线所形成的电流方向向左,与粒子的运动方向相反,故粒子带负电. 借题发挥 应用左手定则时,要注意负电荷运动的方向与它形成的电流方向相反,即应用左手定则时负电荷运动的方向应与四指所指的方向相反. 针对训练 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阴极射线本质是氢原子 B .阴极射线本质是电磁波 C .阴极射线本质是电子 D .阴极射线本质是X 射线 答案 C解析 阴极射线是原子受激发射出的电子流,关于阴极射线是电磁波、X 射线都是在研究阴极射线过程中的一些假设,是错误的. 二、电子比荷的测定1.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图42.带电粒子比荷的测定方法图5(1)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5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即F 洛=F 电(Bqv =qE )得到粒子的运动速度v =EB.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图6撤去电场(如图6所示),保留磁场让粒子单纯地在磁场中运动,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即Bqv =mv 2R,根据轨迹偏转情况,由几何知识求出其半径R .(3)由以上两式确定粒子的比荷表达式:q m =EB 2R,最后经定量计算汤姆孙认定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为电子.【例2】 如图7所示为测定阴极射线粒子比荷的装置,从阴极K 发出的阴极射线通过一对平行金属板D 1、D 2间的匀强电场,发生偏转.图7(1)在D 1、D 2间加电场后射线偏到P 2,则由电场方向知,该射线带什么电?(2)再在D 1、D 2间加一磁场(图中未画出),电场与磁场垂直,让射线恰好不偏转.设电场强度为E ,磁感应强度为B ,则电子的速度多大?(3)撤去电场,只保留磁场,使射线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若测出轨道半径为R ,则粒子的荷质比q m是多大? 解析 (1)负电(2)粒子受两个力作用:电场力和洛伦兹力,两个力平衡,即有qE =qvB ,得:v =E B(3)根据洛伦兹力充当向心力:qvB =m v 2R ,得出:q m =vBR.又v =EB ,则q m =E B 2R .测出E 、B 、R 即可求荷质比qm. 答案 (1)负电 (2)EB(3)E B 2R借题发挥 测比荷的方法带电粒子的比荷,常见的测量方法有两种:(1)利用磁偏转测比荷,由qvB =m v 2R 得q m =vBR,只需知道磁感应强度B 、带电粒子的初速度v和偏转半径R 即可.(2)利用电偏转测比荷,偏转量y =12at 2=12·qU md ⎝ ⎛⎭⎪⎫L v 2,故q m =2ydv2UL 2.所以在偏转电场U 、d 、L已知时,只需测量v 和y 即可. 三、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图81.汤姆孙原子模型: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直径约为10-10m的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中,带负电的电子嵌在其中,就好像面包中嵌着一粒粒葡萄干一样.2.汤姆孙原子模型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例3】关于汤姆孙原子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提出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的B.汤姆孙认为原子是实心的C.汤姆孙发现电子后猜想出原子内的正电荷集中在原子的中心D.汤姆孙通过实验发现了质子答案 B解析汤姆孙原子模型是在一定的实验和理论基础上假想出来的,不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的,A错误;汤姆孙认为,原子是球体,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应充斥整个原子,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所以B正确,C错误;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没有发现质子,D错误.阴极射线1.如图9所示,在阴极射线管正上方平行放一通有强电流的长直导线,则阴极射线将( )图9A.向纸内偏转B.向纸外偏转C.向下偏转D.向上偏转答案 D解析由安培定则判断阴极射线所在处磁场垂直纸面向外,电子从负极端射出,由左手定则,可判定阴极射线(电子)向上偏转,故D对.2.如图10所示是电子射线管示意图,接通电源后,电子射线由阴极沿x轴正方向射出,在荧光屏上会看到一条亮线.要使荧光屏上的亮线向下(z轴负方向)偏转,在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 )图10A.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z轴负方向B.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C .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z 轴负方向D .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y 轴正方向 答案 B解析 由于电子沿x 轴正方向运动,若所受洛伦兹力向下,使电子射线向下偏转,由左手定则可知磁场方向应沿y 轴正方向;若加电场使电子射线向下偏转,所受电场力方向向下,则所加电场方向应沿z 轴正方向,由此可知B 正确.汤姆孙原子模型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用测定粒子比荷的方法发现了电子B .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C .汤姆孙认为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应充斥整个原子,而带负电的电子,则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D .汤姆孙原子模型是正确的 答案 ABC解析 通过物理学史可得,选项A 正确;根据电子发现的重要意义可得,选项B 正确;选项C 描述的是汤姆孙原子模型,选项C 正确;汤姆孙原子模型本身是错的,选项D 错误.电子比荷的测定4.如图11所示,让一束均匀的阴极射线从两极板正中间垂直穿过正交的电磁场,选择合适的磁感应强度B 和两极之间的电压U ,带电粒子将不发生偏转,然后撤去电场,粒子将做匀速圆周运动,并垂直打到极板上,两极板之间的距离为d ,求阴极射线中带电粒子的比荷.图11答案2UB 2d 2解析 设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为q ,质量为m ,则在电磁场中由平衡条件得:q Ud=qvB ① 撤去电场后,由牛顿第二定律得qvB =mv 2R ②R =d 2③解①②③得:q m =2UB 2d 2.(时间:60分钟)题组一对阴极射线的理解1.(多选)关于阴极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阴极射线带负电B.阴级射线带正电C.阴级射线的比荷比氢原子的比荷大D.阴极射线的比荷比氢原子的比荷小答案AC解析由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偏转方向可判断其带负电,A对;汤姆孙用实验测定,阴极射线比荷是氢原子比荷的近两千倍,C对.2.(多选)关于阴极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阴极射线就是稀薄气体导电的辉光放电现象B.阴极射线是由阴极发出的电子流C.阴极射线是组成物体的原子D.阴极射线沿直线传播,但可被电场、磁场偏转答案BD解析阴极射线是由阴极发出的电子流,B正确,A错误;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C错误;电子可被电场、磁场偏转,D正确.3.阴极射线管中加高电压的作用是( )A.使管内的气体电离B.使阴极发出阴极射线C.使管内障碍物的电势升高D.使管内产生强电场,电场力做功使电子加速答案 D解析在阴极射线管中,阴极射线是由阴极处于炽热状态而发射出的电子流,B错;发射出的电子流通过高电压加速后,获得较高的能量,与玻璃管壁发生撞击而产生荧光,故A、C 错,D正确.4.汤姆孙通过测定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的比荷发现了________,从而说明原子内部有复杂的结构.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的________.答案电子电荷量题组二电子及电子比荷的测定5.关于电荷的电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子的电荷量是由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得的B.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C.物体所带电荷量最小值为1.6×10-19 C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答案 B解析密立根的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为1.6×10-19C,并提出了电荷量子化的观点,因而A、C对,B错;任何物体的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故D对.因此选B.6.(多选)如图1所示是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A.若在D1、D2之间不加电场和磁场,则阴极射线应打到最右端的P1点B.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下偏转C.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上偏转D.若在D1、D2之间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阴极射线不偏转答案AC解析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电子流,它在电场中偏转时应偏向带正电的极板一侧,可知选项C正确,选项B错误.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时,电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要发生偏转,因而选项D错误.当不加电场和磁场时,电子所受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不发生偏转,选项A正确.7.密立根油滴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电子的存在,揭示了电荷的非连续性.如图2所示是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原理示意图,设小油滴的质量为m,调节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当小油滴悬浮不动时,测出两极板间的距离为d.则可求出小油滴的电荷量q=________.图2答案mgd U解析由平衡条件得mg=q Ud,解得q=mgdU.8.为了测定带电粒子的比荷qm,让这个带电粒子垂直电场方向飞进平行金属板间,已知匀强电场的场强为E ,在通过长为L 的两金属板间后,测得偏离入射方向的距离为d ,如果在两板间加垂直于电场方向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粒子的入射方向,磁感应强度为B ,则粒子恰好不偏离原来的方向,求q m为多少? 答案2Ed B 2L 2解析 设带电粒子以速度v 0垂直电场方向进入匀强电场,则d =12at 2=qE 2m ⎝ ⎛⎭⎪⎫L v 02①此带电粒子垂直入射到正交的电磁场区域时不发生偏转, 由平衡条件qE =qv 0B , 得v 0=EB②由①②两式得qEL 22md =E 2B2解得q m =2EdB 2L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