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消费者态度(1)
《消费者行为学》课件——4.消费者的态度形成与改变

消费者态度 的基本功能
• 适应功能 • 防御功能 • 认知功能 • 表现功能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
诱因理论
学习理论
平衡理论
权衡利弊之后做出抉择 U=V*P
三个阶段(凯尔曼) 顺从 认同 内化
海德的平衡理论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
一般特点
1 消费者态度是消费者接受各种信息后经过思 考判断而形成的。
2 消费需要是形成消费者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转变
消费者他们对品牌的 评价缺乏信心,态度
更容易转变
奖励式的呈递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 改变信念 • 改变属性的权数 • 增加新属性 • 改变理想点
改变认 知成分
改变情 感成分
• 经典性的条件反射 • 激发对广告本身的
情感 • 增加对品牌的接触
改变行 为倾向
C O N S U M E R B E H AV I O R
外界因素的影响
• 信息的作用 • 个体之间态度的相互影响 • 自我知觉理论 • 团体有意无意的压力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当前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几个特点
信念比追求利益更 容易改变
1
品牌信念比品牌态 度更容易转变
3
弱态度比强态度 更容易转变
5
以情动人的呈递 方式
7
2
4
6
8
品牌信念比品牌态 度更容易转变
消费者对产品参与程 度不高时态度更容易
1 消费者态度的基本构成 2 消费者态度的特性和功能 3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 4 消费者态度的测量 5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图示
态度
构成 特性、功能
形成
测量
改变
消费者态度
态度 人们对于事物所持有 的肯定或否定、接近 或回避、支持或反对 的心理和行为的倾向。
消费者态度改变影响因素

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消费者态度改变理论的深入分析,明确了消费者态度改变的方向和基本理念,并对多名学者的实证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了消费者态度改变最为敏感的要素,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并试图建立消费者态度改变的技术路径。
提出了把目标市场消费者信息接触状况的评估作为态度改变的第一步。
其次便是对大众传播信息进行营销学加工和心理学加工作为消费者态度改变的第二步和第三步。
以上三个步骤组成了消费者态度改变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消费者态度;改变方向;影响因素;技术路径一、有关消费者态度的改变(一)消费者态度的改变作为消费者,我们每天都在接受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说服信息,这些信息的量足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难怪有些学者会说,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传播过度的时代。
于是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信息环境,企业便想法设法让自己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让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独树一帜,因此才会陆续出现USP、BI、Positioning等等。
诚然,这些理论在一定时期的确给企业的营销传播打入一针强心剂,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营销效果,因此可以说如今世界500强中某些企业的成功也标志着这些理论的成功。
但是,如今的消费环境日新月异,各种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特别是消费者的营销免疫显著增强,同时伴随着消费的个性化以及显著的自我意识,因此在该环境下,一些营销传播理论只是为改变消费者心智模式行为模式提供一种可能、条件、机会,距影响和改变消费者态度、改变消费者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仍有一段大的距离。
于是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营销的研究人员或者企业人士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真的了解现在的消费者吗,现在的消费者最喜欢接受何种信息,消费者的态度是什么、如何影响和改变,在我们的信息说服下,消费者愿意做出改变吗等等,思考这些问题无外乎是让我们的营销说服更有效。
(二)消费者态度改变的特征(1)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新的显著性信念――积极的信念评价;(2)提高已存在的积极信念的强度;(3)改善对一个强烈持有信念的评价。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
一、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一)改变情感成分 (二)改变行为成分 (三)改变认知成分
.
二、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模式
外部刺激 目标靶
中介过程
结果
传递者 传递者 传递者
信奉程度 预防注射 人格因素
信息学习 感情迁移 相符机制
反驳
.
态度转变
信源贬损 信息曲解 掩盖拒绝
三、传递者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1 传递者的权威性
.
认知—情感相符理论
人们总是试图使其认知与其感情 相符。人们的信念或认识在相当程度 上受其感情所支配。
.
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 因素,如关于自我、自己的行为以及环境 方面的信念、看法等。当两个认知因素处 于相互冲突和不协调时,消费者就会不由 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和冲突, 力求恢复和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 和一致。
高涉入度 加工
认知 反应
态度改变
行为 改变
传播 (信息源、 信息、渠道)
中心路径
注意和理解
边缘路径
低涉入度 加工
信念 反应
.
行为改变
态度 改变
主要内容
1
消费者态度概述
2
消费者态度形成理论
3
消费者态度测量
4
消费者态度转变
.
01 态度的测量方法
02 态度及行为的预测
03
态度与行为
不一致的影响因素
.
01 态度的测量方法
.
技术落后 安全性较低 质量差,性能不稳定 产品配置和功能搭配 不合理 性价比低 外观不好 产品档次不高 售后服务差 品牌信誉差 销售人员不专业
3、行为反应测量
通过改变消费者态度进行广告说服的方法

通过改变消费者态度进行广告说服的方法广告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的传递让消费对广告、品牌以及企业产生积极的态度,以促成他们产生购买欲望和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态度的改变是关键因素。
本文正是从改变消费者对广告、品牌以及企业的态度三个方面来阐述对他们进行广告说服的方法。
标签:广告说服;消费者态度;品牌说服是通过给予接受者一定的诉求,引导其态度和行为趋向于说服者预定的方向。
广告实际上是一种说服,[1]广告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的传递让消费对广告、品牌以及企业产生积极的态度,以促成他们产生购买欲望和行为。
因此,要进行广告说服,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消费者对广告、品牌以及企业的态度来达成。
1通过改变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进行说服在对消费者的品牌态度与广告态度关系研究中,多数研究者肯定了品牌态度与广告态度存在着的情感迁移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消费者对广告产生了正面积极的态度,他们就很可能喜欢上广告宣传的品牌。
因此,我们可以在广告上做功夫,让消费者对广告产生好感。
这可以从广告信息本身、广告诉求以及广告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着手。
11广告信息策略111加强广告信息和消费者需要的相关程度Bridgwater CA等人研究指出,广告与被试的关联、对被试的意义是影响他们是否喜欢广告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3]因而在广告中,要加强广告信息和消费者的关联,力求广告信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而在消费者多样的需要中,总有一种优势需要。
因此,广告信息应该争取与该种优势需要密切相关,这样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
11突出强调主要特性,增强广告吸引力瑞夫斯(RReeves)的USP理论提示我们,与其他品牌相比,你的商品的特性越独特,就越能从众多的品牌中脱颖而出,使消费者对该品牌产生好感。
因此,要找出竞争对手的商品所没有的特性,在广告中加以强调。
[4]比如立白洗洁精,在其他洗洁精品牌都强调去污能力的时候,特立独行地说明了产品采用了不伤手的配方。
这样就将自己的产品与同类的其他产品相比所特有的优势传达给了消费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1、认真倾听消费者的意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2、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设计出能吸引消费者的广告词或促销方案。
3、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以获得长期合作机会。
4、对消费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想法,并通过提供相应服务来满足其需求。
5、经常性地跟踪消费者,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采取措施,改善服务质量。
6、做好售后服务,加强信誉管理。
7、做好市场预测,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
8、有效控制成本,减少浪费。
9、增强企业竞争力,不断开拓新市场,保持老顾客群体,并使之稳定下来。
改变消费者态度

这种模式将态度改变的过程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外部刺激,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传递者或信息源、传播与情境。传递者是指持有某种见解并力图使别人接受这种见解的个人或组织。如发布某种劝导信息的企业或广告公司,劝说消费者接受某种新产品的推销人员,都属于传递者的范畴。
然而,近些年来,恐惧诉求在改变消费者态度方面越来越多地被视为是有效的。人寿保险公司、防盗器具生产商、汽车制造商日益增多地运用恐惧诉求唤起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兴趣。
正如很多研究人员所指出的,如果对上述各方面给予充分重视,高恐惧信息较陈述或事实性信息将产生更好的劝说效果。之所如此,关键性原因是恐惧诉求更易于激发情绪性反应,由此会使消费者更多地集中精力应付问题和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对威胁作出反应。
(2)预防注射。通俗地讲,预防注射是指消费者已有的信念和观点是否与相反的信念和观点作过交锋,消费者是否曾经构筑过对相反论点的防御机制。一个人已形成的态度和看法若从未与相反的意见有过接触和交锋,就易于被人们说服而发生改变。相反,如果他的观点、看法曾经受过抨击,他在应付这种抨击中建立了一定的防御机制,如找到了更多的反驳理由,那么,在以后他便会有能力抵御更加严重的抨击。
第三个部分是中介过程,它是指说服对象在外部劝说和内部因素交互作用下态度发生变化的心理机制,具体包括信息学习、感情迁移、相互机制、反驳等方面。限于篇幅,对于这些中介过程,本书不拟作具体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书籍。
第四个部分是劝说结果。劝说结果不外乎两种:一是改变原有态度,接受信息传递者的劝说;一是对劝说予以抵制,维持原有态度。从劝说方的角度看,前述第一种结果当然最为理想。但在很多情况下,劝说可能并未达到理想目标,而是出现前述第二种情况。在此情况下,信息接收者或目标靶可能采用各种方式对外部影响加以抵制,以维护自己原有态度。常见的方法有:贬损信源,比如认为信息发送者存有私利和偏见,其信誉很低,以此降低劝说信息的价值;歪曲信息,如对传递的信息断章取义,或者故意夸大某一论点使其变得荒唐而不可信;掩盖拒绝,即采用断然拒绝或美化自己的真实态度的方法抵御外部劝说和影响。比如,面对舆论对“大吃大喝”、“公款消费”的指责,个别国企领导会以“工作需要”为搪塞现由,拒绝改变其态度。
《消费者行为学——第四章 消费者的心理活动--知觉,学习和态度》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消费者行为学
营销启示
① 企业应针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开展调查,以了解消 费者主要依据哪些线索作出质量推断,并据此制定 营销策略。 ② 企业应充分重视形成认知质量的外在线索。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消费者行为学
2.模仿式学习
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 习,还通过观察或听取发生在 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 模仿就是仿效和重复别人行为 的取向。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消费者行为学
(三)消费者学习的作用
通过学习获得有关购买的信息 触发联想 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对购买的评价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消费者行为学
五、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知觉
性能质量(Performance Quality)
认识质量(Perceived Quality)
消费者对产品适用性和其他功能特性适合其使用目的 的主观理解叫知觉质量或认知质量。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消费者行为学
消费者如何形成对质量的认知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消费者行为学
感觉剥夺实验
研究人员认为:
维持大脑觉醒状态的中枢结构需要得到外界的刺激以维持一个激 活的状态。当外界接触被阻止时,大脑就即兴创作,自己产生刺激。
这个实验表明:
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 上的。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的身心要想 保持在正常的状态,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刺激。
九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
讨论
• 为什么名人信息源有时很有效?
• 吸引人们的注意,人们更信赖他们。 • 消费者也许愿意自己能与名人相提并论
或效法他们。 • 消费者也许把名人的特征与产品的某些
属性联系起来,而这些属性恰好是他们 所需要或渴望的。
.
讨论
• 使用名人信息源有什么风险? • 很少有某种众所周知的个性是所有人都
.
• 2、价值表达功能(value-express function)
• 有些态度是用来表达个体的价值观和自我 概念的。
• 举例:崇尚自然、重视环境的消费者有可 能发展起与此价值观相一致的关于产品与 活动的态度。这些消费者可能会表达对于 环保和回收倡议的支持,愿意购买和使用 “绿色”产品。
.
• 3、适应功能(adjustment function) • 这种功能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
.
二、消费者态度的测量
.
1、瑟斯顿等距量表
• 基本思想: • ①对消费者初步访谈和文献分析,搜集对某一态度对
象的各种意见。 • ②对上述陈述意见归类,由评判人员完成,并计算各
种意见的量表值。 • ③进一步筛选,形成20条左右的陈述意见,并沿极端
否定到极端肯定展开。 • ④被试者作判断,得其在该问题上的态度分数。 • 局限性: • 带有被试者的主观性,调查结果可能出现偏差 • 费时、费力
.
四、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 营销者可以使消费者形成和改变关于产 品或品牌的态度。
• 消费者态度改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态度 强度的改变;一是态度方向的改变
.
(一)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模式
• 提出者:霍夫兰德(C.I.Hovland)、詹尼斯 (I.L.Jan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能改变消费者态度吗?--------------------------------------------------------------------------------"态度"是当代社会心里学中必不可少的,最奇妙的概念,它也是营销人员用来研究消费者的最重要的概念。
许多公司的营销战略目的就在于影响消费者的态度。
消费者的态度真的能够改变吗?基本上,有四种有效的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一.促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新的积极的评价这是最常用的策略。
这种战略也许往往需要产品有新的形态,如标识、包装、颜色、功能等。
Hobo是全美最大的、最成功的玩具经销商。
它的目标是从现有产品上增加70%的收入。
它的一个营销策略就是通过增添新的属性和建立新的信念,使其老产品能良好的运作。
如在1996年,Hobo发现许多孩子对原有的G. I. Joe的形象失去了兴趣,销售量也随之下降。
于是Hobo通过去除老的形象,重新设计了80%的产品线。
孩子们对新的外形很喜欢,销量很快得到了恢复。
二.提高已存在的积极信念的强度营销人员也可以通过改变已存在的积极信念在强度,来影响消费这的态度。
在欧洲,90年代中,牛肉的消费下降了50%以上,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严重打击了牛肉供应商。
研究分析表明,消费者受鸡肉广告的吸引,认为鸡肉含有更低的胆固醇和卡路里,而原来对牛肉种种健康性的信念被遗忘了。
为此,牛肉行业委员会花费数千万广告费,将牛肉和鸡肉作比较,从而重新唤起并加强了消费者认为牛肉是健康食品的信念,并在短期内使牛肉的消费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降低已存在的消极信念的强度黄油和蛋黄等食品的属性曾获得很积极的评价,因为它给食品以丰富和令人满意的味道。
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黄油和蛋黄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消费者普遍持有负面和消极的看法。
Kraft推出它的无脂色拉佐料(蛋白奶油)和蛋黄酱产品系列,重点打消消费者对高脂、高胆固醇食品的顾虑和消极态度,打开了市场。
四.和某种消费者强烈持有的信念相联系这是一种借力的策略。
营销人员将产品和某一中已经存在的,消费者强烈持有的信念相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影响消费者的态度。
它要求营销人员通过使一个更积极、更高等的结果与此属性相关联,来构造一个新的"目的链"。
如,麦片的制造商将食品含高纤维的特性和防癌联系起来,以改善消费者的态度,因为"防癌"是消费者强烈持有的信念。
同样这种策略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做,即向消费者提示不用某产品所可能有的风险。
最终销售要从改变消费者态度做起最终销售要从改变消费者态度做起发表日期:2007-4-2如今的市场越来越难做,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日趋激烈,产品想要有自己的出路必须要达到第一时间去了解客户对产品的态度,这样才能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导向。
当价格战拼杀到已经程度不能在降低的时候,也就是放弃这块市场的时候。
但是某些产品的市场已经到达极限无法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就需要从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及认知做起。
何为认知呢?通俗讲法就是“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认识和了解”。
消费者所了解的产品文化最多能达到企业最终目标的50%,另外的50%需要我们去为消费者创造空间去了解,去认同。
在国外市场,喝咖啡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就跟国内喝饮料一样的平常。
但是“星巴克”却把咖啡做成一种文化来卖,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我们去星巴克不是去喝咖啡,而是去休闲,去聊天,去会友。
喝咖啡只是一种附属的产品,虽然人家主要卖的还是咖啡,但是人家把最简单的和咖啡做成一种享受,一种交流,一种休闲却很不容易。
在中国,很多厂商把产品卖出去以后并没有把自己的产品作成一种“文化”来渲染,单单把产品卖出去就可以了。
要知道客户在购买产品最重要一点就是觉得这个产品对我有用,当我需要它的时候我就可以购买,其产品购买主动权是在客户对这个产品的需求点上。
因为这个点是一个恒定的值,它可能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再次重复购买,所以也就限制了产品销量。
因为人的购买意愿跟态度是随着人的行为和环境所关联,我们何不从客户对这个产品的需求点下手,打破原有一定周期性的购买,通过宣传自己的产品文化和社会文化,来提高产品的使用率,也就是说人工制造一种“文化”来改变日常人们对这个产品的感觉。
比如人们一个星期喝一次牛奶,这个牛奶的销量是X,当我们确立一种“文化”以后,在大众的思维里边形成一种喝牛奶的风气或者文化,达到大家一天喝一次或者多次牛奶,这样你的产品销量就是X的多次倍。
通过上述例子不难看出,当在一定市场环境下,无法持续大幅度增加产品销量的时候,我们试图可以通过文化感染来改变人们对这个产品的使用率和认知度,最终达到产品在人心目中的一次改变而增加销售额。
虽然改变文化可以改变人们对这个市场的认知,也可以借机提升自己产品的品牌形象,但是本身“文化”的策划,需要全方位精密的策划,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也难以预料,其自身“文化”推出的成本会很高,很不适合小企业来做。
当市场在也无法挖掘的时候,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态度来增加自己的销售额必当成为最优手段。
消费者态度改变新特点与广告有效说服策略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3-10-22, 作者: 丁家永, 访问人数: 3334广告策略的实质就是说服心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告说服也是一种相互沟通,即通过有效的广告信息改变消费者头脑中已形成的对某一产品或品牌的认知与情感,形成新的认知与情感,由此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
因此研究消费者态度改变特点对制定有效广告说服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几个特点·信念比追求利益更容易转变广告心理学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寻求转变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信念,进而实现转变消费行为。
也可以通过转变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观来转变消费者对产品的追求利益。
然而消费者追求利益比信念更持久、更根深蒂固和更内在化,因为它们与消费者的价值观更为紧密。
例如,一家止痛剂生产厂商生产一种被消费者认为药效更强、见效更快的品牌。
然而,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得到医生首肯的产品温和性和安全性。
该生产厂家可以试图使消费者相信,该止痛剂是一种非处方药品,无需得到医生推荐,其安全性也无需考虑,并且它是一种药效更强的药品,完全可以被人们接受。
另一方面,该生产厂家也可调整其广告宣传重点,在继续强调见效快的同时,指出其完全符合FDA 标准的安全性。
后一种策略将会比前者更有效,因为广告说服是在消费者现有价值体系下来转变其对该品牌的信念。
·品牌信念比品牌态度更容易转变目 录 第 1 页 第 2 页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程度(信念)要比情感(态度)更容易转变。
消费者心理学研究表明:消费者在高介入(参与)的情况下,信念变化要先于品牌态度的变化。
如果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念抑制了其购买行为,广告策划就要试图在不转变其信念的情况下转变他们的态度。
·对享受性产品,态度转变比信念转变更重要当消费者基于情感购买某一产品时,他们依靠的是情感(态度)而不是认知(信念)。
对享受性产品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
例如沃尔沃试图将其冷酷、可靠的产品形象转变成一种欢乐与幻想结合在一起的形象,但其获得的成功相当有限。
沃尔沃为了达到其目的,不得不求助于态度转变策略,而非转变信念。
其相当有限的成功驱使沃尔沃回到更为注重实际的、并强化消费者原有信念的主题上去。
·消费者对产品参与程度不高时态度更容易转变对于非参与产品的态度更容易转变,因为消费者对这种品牌并不关心。
对于当产品的个性色彩不浓,对产品没有什么感情,产品没有什么象征意义时,消费者的态度更容易转变。
社会评判理论支持这一观点。
当消费者产品参与程度高时,他们只有在信息与其信念相一致时才会接受该信息。
当参与程度低时,即使该信息与其先前信念不同,消费者也更有可能接受这一信息。
·弱态度比强态度更易转变如果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不那么坚定,营销人员就能够更容易地建立起与产品的新联系。
如某一种护肤品,在非用户当中形成了一种稠密、油腻的印象。
非用户更多地把它看作是治疗严重皮肤病的药品,而不是普通的化妆品。
营销人员深知,要扩大该品牌的销路,就必须转变非用户的态度。
该公司开始在广告中将其产品宣传成一种柔润皮肤的日常用品,并把尽可能多的免费样品抹在潜在用户手上以表明该产品并不油腻。
非用户之所以认可这场宣传活动,就是因为他们对该产品态度的形成并非建立在直接使用经验基础上,而只是一种微弱的印象。
但是这种微弱态度也会使竞争者能更容易地将用户吸引过去。
如果当对公司或产品的态度很牢固时,要想改变这种态度就要难得多了。
·当消费者就他们对品牌的评价缺乏信心时,其态度更加容易转变对品牌评价缺乏自信的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广告内容中的有关信息,其态度也更易转变。
消费者在评价某一品牌时对所应采用的标准产生迷惑,将使消费者在做出决策时缺乏自信。
许多年以前,地毯协会雇佣了一家调研公司要求对垫子和地毯类制品的购买过程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对毯类制品的特性或特色认识存在着许多混乱和误解。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将会接受那些能提供一些关键属性的信息产品。
广告策略也应是转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念。
二、广告有效说服的策略针对上述消费者态度改变的新特点,广告说服策略也要作相应调整。
具体分述如下:·以理服人的呈递方式消费者的态度组成结构中有认知成分。
不同的消费者的认识能力是不同的。
针对知识水平较高,理解判断能力较强的消费者,采用双向式呈递较好。
双向式呈递是把商品的优劣两方面都告诉消费昔,让他们感到广告的客观公正,结论由他们自己推出。
因为这个层次的消费者普遍是对自己的判断能力非常确信,不喜欢别人替自己做判断。
如果广告武断地左右他们的态度,会适得其反引起逆反现象,拒绝接受广告内容。
但对判断力较差,知识狭窄,依赖性较强的消费者,采用单向式呈递信息的方式较适宜。
这个层次的消费者喜欢听信别人,自信心较差。
所以针对这些特点,广告应明确指出商品的优势,它给使用者带来什么好处。
直接劝告他们应该购买此物,效果更明显。
当然选用哪种方式呈递信息,首要问题是认清广告对象是哪一层次的消费群体。
·以情动人的呈递方式在消费者态度的三种成分中,感情成分在态度的改变上起主要的作用。
消费者购买某一产品,往往并不一定都是从认识上先了解它的功能特性,而是从感情上对它有好感,看着它顺眼,有愉快的体验。
因而广告如果能从消费者的感情入手,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几年有个电视广告:画面上妈妈在溪边用手洗衣服,白发飘乱。
镜头转换,是我给妈妈带来的威力洗衣机,急切的神情。
接卜去是妈妈的笑脸,画外音是:“妈妈,我又梦见了村边的小溪,梦见了奶奶,梦见了您。
妈妈,我给您捎去了一个好东西——威力洗衣机。
献给母亲的爱!”画面与语言的配合,烘托出一个感人的主题:献给母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