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doc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教学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案教学博苑03-18 145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案【使用说明】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名句,再认真研读本学案2、限时完成,规范认真【学习目标】1、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一般特点2、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3、深刻理解古典诗歌作品蕴含情感培养自主鉴赏能力【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方法介绍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因声求气”中的“因”解释为____,“声”是指____,“求”解释为____,“气”是指____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1)定准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2)掌握知识技巧——声律知识①节奏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如: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②快慢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悲伤、失望、冷谈、庄严宜慢③抑扬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④轻重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二、知识积累了解的生平和为人李煜{937—978},字____,史称____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____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周邦彦(1056—1121),字___,号____,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____集,又名____李贺(790—816):字___,唐宗室远支早有诗才,遭竞争者毁谤,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仅担任过奉礼郎,于27岁病逝怀才不遇,一生潦倒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___文体常识《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铙歌的曲调,题意为“劝酒歌”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2、重点实词注音、释疑《将进酒》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钟鼓馔玉()斗酒十千恣欢谑()呼儿将出换美酒()千斤散尽还复来()《虞美人》虞()美人雕栏玉彻( ) 李煜()《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小楫()芙蓉浦()【文本探究】赏析示例部分:《将进酒》(1)这首诗的基调是_____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___,“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_____之情(2)本诗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态度(3)李白的浪漫气质和狂放的性格充分体现在诗中对夸张的运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篇的长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通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何而愁?(6)起兴与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颇具特色之处,请各举一例予以解说答:①起兴手法诗句特色②夸张手法诗句特色自主鉴赏部分《虞美人》了解《虞美人》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问答对何时了应犹在不堪回首江水不言之言(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苏幕遮》.“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赏析“呼”和“语”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知识链接】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2教学目标一、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玩转诗词,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实践篇

本篇文章将以“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为主题,介绍一种新颖的诗词教学方法——玩转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瑰宝——诗词。
一、学生素质的提升需要全新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素质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诗词教学方面,教师通常会以传统的文化背景为主,逐字逐句地讲解古文,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础知识。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被证明效果不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诗词。
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诗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热情。
二、玩转诗词——诗词教学的新方法1、因声求气传统的诗词教学方法,通常注重文字和格律的解析,而忽略了声音表现和情感的表达。
在新的诗词教学方法中,我们将更加强调因声求气,通过音乐和表演等形式,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我们将会引导学生一起模仿诗中的描述,用激昂的口吻吟唱出“突兀香峰出,皎皎群星上”的美妙旋律,让学生能够通过咬字发音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李白的文字表达。
2、吟咏诗韵在玩转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强调对诗韵的把握。
因为只有掌握了韵律,才能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例如,我们在学习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会让学生体会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丰富的韵味和节奏。
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音韵格式,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白居易的意境和表达。
三、实践情况及学生的反馈自从开始使用玩转诗词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我逐渐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成果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他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传统的知识点,而是透过各种媒介,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真正做到了心领神会。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也赢得了学生们的支持和喜爱。
在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纷纷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古诗词的情感。
在学生们的积极反馈中,有这样的话语:“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更能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诗意和美妙的艺术魅力。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第一章:走进吟咏诗韵的世界1.1 教学目标:了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吟咏诗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1.2 教学内容:吟咏诗韵的定义和起源。
吟咏诗韵的特点和魅力。
吟咏诗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1.3 教学活动:引入吟咏诗韵的概念,引导学生对吟咏诗韵产生兴趣。
通过举例和示范,让学生感受吟咏诗韵的魅力。
教授吟咏诗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声音的抑扬顿挫、韵律的掌握等。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吟咏诗韵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吟咏诗韵作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二章:声韵的抑扬顿挫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韵的抑扬顿挫在吟咏诗韵中的重要性。
掌握声韵的抑扬顿挫的技巧和方法。
2.2 教学内容:声韵的抑扬顿挫的概念和作用。
声韵的抑扬顿挫的技巧和方法。
声韵的抑扬顿挫在吟咏诗韵中的应用。
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声韵的抑扬顿挫的概念和作用。
教授声韵的抑扬顿挫的技巧和方法,如声音的高低、强弱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将声韵的抑扬顿挫应用到吟咏诗韵中。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声韵的抑扬顿挫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吟咏诗韵作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三章:韵律的美感3.1 教学目标:了解韵律在吟咏诗韵中的重要性。
掌握韵律的节奏和韵脚的运用。
3.2 教学内容:韵律的概念和作用。
韵律的节奏和韵脚的运用。
韵律在吟咏诗韵中的应用。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和示范,让学生了解韵律的概念和作用。
教授韵律的节奏和韵脚的运用,如节奏的快慢、韵脚的搭配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将韵律应用到吟咏诗韵中。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韵律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吟咏诗韵作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情感的传达4.1 教学目标:了解情感在吟咏诗韵中的重要性。
掌握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4.2 教学内容:情感的概念和作用。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学生能够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来吟咏诗句。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通过吟咏实践,提高对诗歌韵律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验到吟咏诗韵的乐趣,增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 学生通过吟咏经典诗句,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吟咏诗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因声求气来吟咏诗句。
难点:1. 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对经典诗句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准备相关的诗歌材料,包括经典诗句和参考译文。
2. 准备教学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诗句和教学内容。
学生准备:1. 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的诗歌材料,了解诗歌内容和背景。
2. 学生准备好吟咏的道具,如诗卷、笔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吟咏诗韵的定义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诗歌欣赏:教师展示一首经典诗句,学生欣赏并感受诗句的韵律和美感。
3. 技巧讲解:教师讲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因声求气的方法。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吟咏实践,互相交流和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吟咏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并进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句,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进行吟咏练习。
六、教学延伸1. 诗歌创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的吟咏技巧,创作出具有韵律美的诗句。
2. 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
教师可以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吟咏诗韵方面的进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吟咏诗韵教学设计总论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吟咏诗韵教学设计总论教案教学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吟咏诗韵教学设计总论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学习目标】一、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二、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三、赏析品味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课时安排】8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活动内容】1毖习“赏析指导”,理解“因声求气”和“吟咏诗韵”的内涵2毖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将进酒》,并进而背诵【活动过程】一、阅读“赏析指导”,明确怎样才能做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二、结合注解,疏通《将进酒》,做《新学案》一、二、三题三、展示交流1备梦闹杏心男┰辖牛咳绾窝涸希2崩识两谂摹⒅囟痢⒖炻如何处理?3蓖ü推荐、自读的方式在班内朗读,相互评析。
三、观摩学习听名家朗诵录音,对照自纠,分析朗读技巧,再朗诵、吟咏四、背诵全文第二学时【活动内容】1弊既繁乘小⒛写《将进酒》。
2鄙羁汤斫庾髌吩毯的情感。
【活动过程】一、导入:杜甫在《饮酒八仙歌》中对好友李白有这样的描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你从这诗中可以看到李白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豪气纵横、狂放不羁、不畏权贵,是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
二、朗读,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掌握其感情基调。
三、完成《新学案》“学练平台”。
四、根据文后的赏析,自我评价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到位程度。
五、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情绪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词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充分体现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六、完成《新学案》“拓展运用”习题。
七、检测:完成《新学案》第四题。
八、作业:搜集材料,以“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为话题写篇小论文,展评交流。
附例文: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文人以酒会友、以酒叙情孔融是孔子的后裔。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吟咏诗韵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吟咏诗韵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吟咏诗韵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1.3 教学活动引入吟咏诗韵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吟咏诗韵的基本知识。
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初步体验吟咏诗韵的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吟咏诗韵对于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重要性。
第二章:声音与气息的基本技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吟咏诗韵中声音和气息的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正确发音和控制气息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与控制。
气息的控制与运用。
2.3 教学活动通过口型和舌位练习,帮助学生正确发音。
引导学生进行呼吸练习,掌握气息的控制技巧。
结合诗歌实例,指导学生运用声音和气息进行吟咏。
第三章:韵律与节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韵律与节奏在吟咏诗韵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感知和表现诗歌韵律与节奏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韵律与节奏的定义和特点。
如何在吟咏中把握韵律与节奏。
3.3 教学活动分析诗歌中的韵律与节奏,让学生感受其美感。
引导学生进行韵律与节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让学生通过吟咏实践,运用所学的韵律与节奏技巧。
第四章: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在吟咏诗韵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情感表达的方法与技巧。
意境营造的要素与方法。
4.3 教学活动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的练习。
让学生通过吟咏实践,运用所学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技巧,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诗歌吟咏欣赏与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和分析经典的诗歌吟咏作品。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经典的诗歌吟咏作品欣赏。
分析诗歌吟咏中的技巧与特色。
5.3 教学活动播放或表演经典的诗歌吟咏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其魅力。
青春诗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分享

青春诗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分享青春年少,正是充满朝气和激情的时刻。
在这个年龄段,我们都渴望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而诗歌,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能够让我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是我们青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掌握诗歌的技巧和韵律,我制定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与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认识诗韵1. 什么是诗韵诗韵指的是诗歌中的韵律和押韵。
它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诗歌的节奏和声调。
常见的诗韵有自由韵、偶联韵、对仗韵等。
2. 诗韵的作用诗韵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的表达。
同时,诗韵还可以提高诗歌的鉴赏价值,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诗歌的好坏。
3. 学习诗韵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押韵方法;熟悉各种诗韵形式的特点;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高感悟力。
第二部分:实践诗韵1. 呼吸练习学习诗韵的第一步是调整自身的呼吸。
我们可以通过腹式呼吸、深呼吸等方法,使得自己的呼吸更加平稳有力,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2. 学习韵律和押韵学习韵律和押韵是学习诗韵的核心,也是学习最基本的一步。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优秀诗歌,了解其所用的韵律和押韵方法,并结合实际进行模仿和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性,让自己的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 练习诗歌朗诵在学习诗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诗歌朗诵。
通过朗诵,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押韵,让自己的发音更加准确和自然。
同时,朗诵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现力,让我们更好地表现自己。
第三部分:诗歌创作1. 初步了解诗歌创作诗歌创作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意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地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诗韵和节奏感,让自己的诗歌更加有力和感染力。
2. 创作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创作诗歌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教学案例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案例[引言] 2008年4月30日,在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聚焦选修课”活动中,我讲授了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根据赏析指导,本单元以朗读为主要教学内容,要让学生通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来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之美。
因此,朗读是本次教学的重中之重。
[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梯度。
梯度一:赏析示例《将进酒》。
先“因声求气”。
以《将进酒》首二句为例,寻找学生朗读古诗词时平淡板滞,听起来缺乏感情的原因,讲解如何根据每拍末字平仄情况,将节拍和诗句间的停顿或延长处理得有长有短,富于变化。
之后,教师范读,学生尝试朗读。
再“吟咏诗韵”。
让学生边读诗歌边借助课本中的赏析,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及诗人的感情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情感的缘由。
再进行朗读指导:1、有感情齐读全诗后。
请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评价并范读。
给配乐。
梯度二:自主赏析《阁夜》。
1、提点《将进酒》的赏读方法和步骤:因声求气:(1)划分诗句节拍;(2)处理延长停顿:吟咏诗韵:(3)确定基调;(4)细解感情;(5)处理重音。
2、请一名同学以“因声求气”的方法朗读全诗,师生共同评价节拍和节拍间延长停顿的处理情况。
3、吟咏诗韵,进入第(3)到第(5)个步骤:A、用恰当的词概括此诗的情感基调。
B、自读诗歌,从每句诗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词语,说出选择理由。
C、小结诗歌表达的感情。
4、请在老师准备的两段音乐中选择合适的一段作为朗读配乐。
5、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全诗,可将刚才找出的词语读作重音。
给配乐。
6、以尾联为例指导“轻读重音”:“漫寂寥”轻读,更能表现诗人挥之不去萦绕心头不绝的那份无奈、寂寥。
教师范读此句。
(听到处理效果,学生发出了赞同的感叹声)7、学生尝试朗读。
梯度三:合作赏读推荐作品。
1、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赏读。
教师指出赏读结束后,要展示成果如下:A、朗读作品,独诵、对诵、齐诵均可,以能突出表现诗歌思想感情为设计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
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
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
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
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
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
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
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
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
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
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神气者,
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
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
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
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
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
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
感情。
三、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
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诵读中
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
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展示韵律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
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① 疏密对比。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
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
从海/流。
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一顿,后面三个字为一顿。
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 、223 ”。
如:
孤帆 / 远影/碧空 / 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练习: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
杜甫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 / 在,城春/草木 / 深。
”“感时/花 / 溅泪,恨别/鸟 / 惊心。
”
杜甫五古《望岳》:“会当/凌 / 绝顶,一览/众山/ 小。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 / 侧畔/千帆过,病树/ 前头/万木春。
今日/ 听君/歌 / 一曲,暂凭 / 杯酒/长 / 精神。
”
白居易的七古《琵琶行》:“转轴 / 拨弦/三两声,未成/ 曲调/先有情。
”
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节拍的划分。
五字句中有上122 式的。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
七字句中还有上322 式的,如周邦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 烦弦”;
八字句中有1223 式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飞”;
九字句中有2223 式的,如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 式的,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
② 长短对比。
朗读时,每个字声音的长短也表现出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而正确地使用延长音,又能促进对诗意的准确把握。
下面是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请按自己的理解,标上延长音: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声。
在正常的朗诵或诵读中,长短对比主要体现在停顿或延长的时间长短上。
一般来说,停顿或延长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强调字所包含的感情。
例如上词中的“悦”“空”,就应该有一定的停顿。
而韵脚一般要相应延长;尤其是结句的末字,其延长音能表现一种余韵。
实战模拟:下面诗句的节奏或其韵脚的延长音注得有错误的是参考答案: C
a.天门 / 中断 / 楚江 / 开.b碧水/东流/至此/回
c.两岸 / 青山 / 相对 / 出.d孤帆/一片/日边/来
③抑扬对比。
抑扬对比主要体现在字调高低与平仄的配合显示的音乐性上。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杨柳满皇都。
整首诗情绪喜悦,音调偏高。
一般来说,语调高,比较激昂、愉悦、开阔;语调低,比较深沉、忧伤、狭窄。
如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涯”字是平声字,且开口度大,但却不宜读得高,而宜读得低。
又如,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狂”就应该读得比较高。
④ 轻重对比。
语义有主次,便有轻重之别。
古人写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吟成一个字,捻断
数茎须”之说。
因此我们在吟诵诗词时,对“断茎须”的画龙点睛之笔,务必加以强调。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
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是句中
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
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
诗歌
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例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朗读时要处理好如下重音:“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只今惟有”。
“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等重音的处理能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只今惟有” 重读且作
停顿,再将“鹧鸪飞”慢慢吟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在朗读中就
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
我们在诵读时,对特别能体现情感的字词,要采用重音来突出和强调。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⑤ 徐疾对比
长句一般比较舒缓,表达的情感比较柔和、沉痛、悲凉;因此,要读得比较缓慢、回旋。
短句一般比较急促,表达的情感比较轻快、愉悦。
因此,要读得比较快捷、弹性。
例如,李白“将进酒”,长句短句的参差错落,与作者的情感变化相谐调,就要注意读出徐疾,读出变化。
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欣赏示例”部分,并背诵《将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