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合集下载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咏一咏
情感变化:




诵读注意要点:
①把握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②根据情感需要,确立朗读语速 ③根据意境关系,确定停顿节奏 ④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 音长音短
赏读示例
吟一吟Βιβλιοθήκ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 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 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 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 杯。(悲——乐)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谢谢指导!
赏析练习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 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 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 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 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 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 销万古愁。 (愤——狂)
自主赏读1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李贺
自主赏读2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因气求声 吟咏诗韵

因气求声  吟咏诗韵

人教新课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气求声吟咏诗韵”第二版:1.本单元诗歌赏析指导(理论性)。

2.《阁夜》(杜甫)赏析。

3.《李凭箜篌引》(李贺)赏析。

因气求声吟咏诗韵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呢?“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来把握作品的精神。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历代文人欣赏古典美文的一种独特手段。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白药“七岁能文”,刘慎虚“八岁属文上书”;再翻开《现代中国文学史》,康有为“七岁赋诗”,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

可见,“读熟背出”乃学好古文的关键。

吟诵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

绝学者,独特之学问也。

传统的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地读;传统的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传统的吟诵作为欣赏古典美文的一种手段,其独特之处主要有三点:首先,吟诵能激发想像、联觉和情绪,让吟诵者自己和听赏者“因声入境”,即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词文的意境之美。

其次,吟诵本身是一种美。

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

’其人大喜。

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

’”古诗词文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疾徐、抑扬、顿挫及其变化,吟诵时作品的有声语言表现出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所以吟诵本身也就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再次,吟诵能帮助我们神奇地记住古典美文。

徐城北先生在《说“背诵”》一文中曾讲到旧时私塾里蒙童背书的情景:“背诵,是中国古代一种普遍应用的学习方法。

我的《因声求气_吟咏诗韵》课件

我的《因声求气_吟咏诗韵》课件

②音尾长短对比 朗读时,每个字声音 的长短也表现出朗读者对 诗歌的理解;而正确地使 用延长音,又能促进对诗 意的准确把握。在正常的 朗诵或诵读中,长短对比 主要体现在停顿或延长的 时间长短上。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一般来说,停顿或延长的时 间比较长,可以强调字所包含的 感情。例如上词中的“悦” “ 空”,就应该有一定的停顿。而 韵脚一般要相应延长;尤其是结 句的末字,其延长音能表现一种 余韵,如“深” “音”。
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 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 节奏的把握,节拍的划分。 五字句中有上122式的。如李 清照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 袖”; 七字句中还有上322式的,如 周邦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 管/烦弦”; 八字句中有1223式的,如辛弃 疾《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 /初雁飞”;
实战模拟
下面诗句的节奏或其韵脚的 延长音注得有错误的是: a.天门/中断/楚江/开…… b.碧水/东流/至此/回…… c.两岸/青山/相对/出…… d.孤帆/一片/日边/来……
参考答案:C
③音高抑扬对比 抑扬对比主要体现在字调高低 与平仄的配合显示的音乐性上。
练习: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
杜甫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五古《望岳》: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的七古《琵琶行》:转轴/拨弦 /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 《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 《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 天上来”。 “一字领”句子的关注: 看/万山红遍…… 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 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 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 可“读破句”!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押韵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 押ao韵 偶句押韵
3、平仄
• 1、古汉语四声:平、上、去、入 • 2、现代汉语四声:阴平、阳平、上声、 去声 • A、平声:阴平、阳平如“方”为阴平, “房”为阳平 • B、仄声:上声、去声、入声 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 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 入声:汉语调类之一,现代普通话和大部 分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已将入声归入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
音韵——诗韵(情韵)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 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 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 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 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 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 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 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 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 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 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 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 铿锵发金石声。”
⑤音速徐疾对比(快慢) 长句一般比较舒缓,表达的情感比较 柔和、沉痛、悲凉;因此,要读得比较缓 慢、回旋。 短句一般比较急促,表达的情感比较 轻快、愉悦。因此,要读得比较快捷、弹 性。
例如:李白《将进酒》,长句短句的参差 错落,与作者的情感变化相谐调,就要注意读 出徐疾,读出变化。
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 悲伤、失望、冷淡、庄严宜慢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朗读古体诗时应把握哪几方面?朗读近体诗时 应把握哪几方面?朗读词曲时应把握哪几方面? 2、“吟咏诗韵” 应掌握哪些理论知识? 3、我们在朗读古诗时,还应注意哪两点?
1、节奏 三言诗:12、21梧宫/秋,吴王/愁 生/相怜 四言诗:22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学生能够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来吟咏诗句。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通过吟咏实践,提高对诗歌韵律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验到吟咏诗韵的乐趣,增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 学生通过吟咏经典诗句,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吟咏诗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因声求气来吟咏诗句。

难点:1. 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对经典诗句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准备相关的诗歌材料,包括经典诗句和参考译文。

2. 准备教学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诗句和教学内容。

学生准备:1. 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的诗歌材料,了解诗歌内容和背景。

2. 学生准备好吟咏的道具,如诗卷、笔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吟咏诗韵的定义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诗歌欣赏:教师展示一首经典诗句,学生欣赏并感受诗句的韵律和美感。

3. 技巧讲解:教师讲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因声求气的方法。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吟咏实践,互相交流和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吟咏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并进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句,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进行吟咏练习。

六、教学延伸1. 诗歌创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的吟咏技巧,创作出具有韵律美的诗句。

2. 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

教师可以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吟咏诗韵方面的进步。

因声求气

因声求气

㈠把握诗歌的节奏美 形式 四言诗 节奏 二/二 二 二/一/二 一二 五言诗 二/二/一 二一 二/三 三 二/二/二/一 二二一 七言诗 二/二/一/二 二一二 例句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月明 星稀 乌鹊 南飞 海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知己,天涯/ 邻 白日/依山/ 黄河/入海 入海/ 白日/依山/尽,黄河 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目 孤帆/ 远影/碧空/ 孤帆 远影/碧空 尽, 唯见/长江/天际/ 唯见/长江/天际/流 含情/凝睇 凝睇/谢 君王 君王, 含情 凝睇 谢/君王, 一别/音容 音容/两 渺茫 一别 音容 两/渺茫
(三)合理调控朗诵的速度
说话时吐字的快慢。 语速 ——说话时吐字的快慢。 说话时吐字的快慢 朗诵的速度,大体分快速、中速、慢速三种情形。 朗诵的速度,大体分快速、中速、慢速三种情形。
决定语速的因素: 决定语速的因素: 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快读 快读; a. 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快读; 平静,严肃的场面宜慢读. 平静,严肃的场面宜慢读. 慢读 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快读 快读; b. 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快读; 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慢读. 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慢读. 慢读 辩论,争吵,急呼, 快读; c. 辩论,争吵,急呼,宜快读; 闲谈,絮语,宜慢读._ 闲谈,絮语, 慢读._ 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 快读; d. 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快读; 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慢读. 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 慢读.
(四)把握语调的高低变化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
(1)平调 平调(→) 平调 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陈述、说明的句子可以用平 直调,表示庄严、严肃、悲痛、冷淡、沉重、思索等感情。 (2)升调 ↗) 升调(↗ 升调 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音调明显上扬。表示疑问、反诘、号召、兴奋、惊 讶等感情。 (3)降调 ↘) 降调(↘ 降调 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音节说得低而短促。表示坚决、赞扬、祝愿,请求 沉痛、惭愧等感情。 (4)曲调 ↗↘ 曲调(↗↘ 曲调 ↗↘) 句子语势有低——高——低的曲折变化,或者末一二个音节音调曲折并且拖 长。疑问句、陈述句可以用曲折调,表示惊讶、意外、讽刺等感情。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吟咏诗韵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吟咏诗韵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吟咏诗韵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1.3 教学活动引入吟咏诗韵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吟咏诗韵的基本知识。

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初步体验吟咏诗韵的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吟咏诗韵对于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重要性。

第二章:声音与气息的基本技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吟咏诗韵中声音和气息的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正确发音和控制气息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与控制。

气息的控制与运用。

2.3 教学活动通过口型和舌位练习,帮助学生正确发音。

引导学生进行呼吸练习,掌握气息的控制技巧。

结合诗歌实例,指导学生运用声音和气息进行吟咏。

第三章:韵律与节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韵律与节奏在吟咏诗韵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感知和表现诗歌韵律与节奏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韵律与节奏的定义和特点。

如何在吟咏中把握韵律与节奏。

3.3 教学活动分析诗歌中的韵律与节奏,让学生感受其美感。

引导学生进行韵律与节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让学生通过吟咏实践,运用所学的韵律与节奏技巧。

第四章: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在吟咏诗韵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情感表达的方法与技巧。

意境营造的要素与方法。

4.3 教学活动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的练习。

让学生通过吟咏实践,运用所学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技巧,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诗歌吟咏欣赏与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和分析经典的诗歌吟咏作品。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经典的诗歌吟咏作品欣赏。

分析诗歌吟咏中的技巧与特色。

5.3 教学活动播放或表演经典的诗歌吟咏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其魅力。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例读: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一般来说,停顿或延长的时间比 较长,可以强调字所包含的感情。例 如上词中的“悦” “空”,就应该 有一定的停顿。而韵脚一般要相应延 长;尤其是结句的末字,其延长音能 表现一种余韵,如“深” “音”。
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虞 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将 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 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 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 可“读破句”!
②音尾长短对比 朗读时,每个字声音的长短也 表现出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而正 确地使用延长音,又能促进对诗意 的准确把握。在正常的朗诵或诵读 中,长短对比主要体现在停顿或延 长的时间长短上。
练习: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
杜甫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五古《望岳》: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的七古《琵琶行》:转轴/拨弦/ 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 “涯”字是平声字,且开口度大,但却 不宜读得高,而宜读得低。 又如: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在” “狂”就应 该读得比较高。
④音量轻重对比(轻重) 语义有主次,音量便有轻重之别。古人 写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 “吟 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因此我们在 吟诵诗词时,对“断茎须”的画龙点睛之笔, 务必加以强调。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 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 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 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 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学参考
0529 1814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学目标
一、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

二、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

诗词中的某些句子,往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

单元说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

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

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

“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因声求气”之说早已有之,韩愈、柳宗元、苏洵等人都有这方面的阐述。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声求气”说影响较大,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

所谓“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

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

“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

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旧是有指导意义的。

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
习惯。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够形成语感,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默读所不能达到的。

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因声求气》中说,“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的默读虽然可以得到启示,但跟诵读时“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状态还有所区别。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本单元的设计意图就是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习惯。

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

本单元自主赏析部分选了四首作品:《阁夜》为七言律诗,格律严整,声韵铿锵;《李凭箜篌引》为七言歌行,篇幅较长,句句用韵,节奏很快;《虞美人》和《苏幕遮》为词,都是长短句相间,前者以长句为主,声韵流转自然,后者以短句为主,押仄韵到底。

此外,推荐作品部分除诗词外,还选了楚辞体的《国殇》和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不同体裁的作品,体会其声韵节奏的不同特征和其中所蕴含的不同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