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蜡烛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同步练习

第三课《蜡烛》自读理解卷班
级姓名得分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形象概括图。
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个形容词。
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蜡烛的珍爱;写老妇人几乎花了整整一夜的时间掩埋烈士。
等等。
二. 1.A。
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
5.动词:跪、蹲。
形容词:肃立、庄严。
三. 1、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带来的伤害。
4、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同步训练(新版)新人教版

第3课《蜡烛》同步训练1.下列划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偷袭(xī)企图(qǐ)佛晓(fï)瓦砾(lì)B.地窖(jiào)耸立(sōng)更夫(gèng)炮弹(dàn)C.遮奄(yǎn)匍匐(fū)交叉(chā)肋(yè)窝D.屏障(píng)肃穆(mù)静默(mï)鞠躬(jū)答案:D解析:分析:A项“袭”应读xí,“佛晓”应为“拂晓”,读fú ;B项“耸”应读sǒng,“更”应读gēng;C项“遮奄”应读“遮掩”,“匐”应读fú,“肋窝”应读“腋窝”,所以选D项。
点评:本题要求从读音和字形两个点上判断。
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答案:fú |jiào|lì |pú fú | yè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拂.”读“fú”而不是“fï”。
瓦砾读..“.lì”而不读“shuî”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3.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 píng()障jū()躬 mù()颤wēi wēi()答案:袭| 屏 | 鞠 |穆 |巍解析:分析:这是这节课中的重点字。
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尤其是“鞠”和“穆”。
点评:写汉字,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4.下边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烧灼.(zhuï)桥头堡.(bǎo)地窖.(jiào)B.颤.巍巍(chàn)契柯..(púfú)..拉耶夫(qìe hē)匍匐C.腋.下(yè)迫.击炮(pǎi)拂.晓(fú)D.更.夫(ɡēnɡ)手臂.(bì)答案:B解析:分析: B.“契柯..拉耶夫qìe hē”改为“qì kē”,所以选B项。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蜡烛》同步训练D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蜡烛》同步训练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题 (共24题;共86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赢弱模拟闷闷不乐B . 昔日炽热风餐露宿C . 疲备凸现精疲力竭D . 厄运坎穴夺框而出2. (2分)下列句子运用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 垂柳的枝条有着小姑娘般的羞涩,鹅黄的叶芽米粒一般,密密麻麻地布满柔枝。
(描写)B . 机遇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才能发现并善于利用机遇。
(议论)C .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说明)D . 晚上,父亲果然把公社的电影队请来了我们村,电影队在村里连放三天电影。
(记叙)3. (2分)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
A . 胜景:有名的优美景观。
胜,优美的。
B .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C .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模仿得生动逼真。
惟,惟一;肖,相似。
D . 巧妙绝伦:精巧美妙到了极点,其他的无法与之相比。
4. (2分)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据刚刚收到的最新消息,今天上午我市举行最大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全市44 所学校10万多名师生参加演练。
B . 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品质,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C . 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等国播出,受到热烈欢迎,覆盖当地1亿人口。
D . 谁都不能否认,汉字书写最终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
5. (2分)《西游记》的作者是()A .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B .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C . 吴承恩,明代小说家D .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6. (2分)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B .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蜡烛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3 蜡烛基础导练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溃.退(gu#)舀.水(yǎo)白洋淀.(d#ng)B.迂.(y$)腐珐琅..(f2 l1ng) 蹿一蹿.(cu3n)C.寒噤.(j#n)拂.晓(f%)颤.巍巍(ch3n)D.瞥.(pi9)见惊骇.(h3i)孤孀.(shu`ng)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过分集权是我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积弊,近年来这一习惯在某些地方、单位和企业又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B.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C.怎样衡量一个人记忆好坏呢? 一般有以下四个标准:记忆的广度、记忆的速度、记忆的长久性、记忆的准确性。
D.她马上找到了她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
3.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故宫博物馆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_______。
②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______。
③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____。
④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______。
A.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B.目不暇接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美不胜收C.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琳琅满目D.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应接不暇琳琅满目4.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文字。
①梦境与睡眠深浅程度有关。
②朦胧入睡时,大脑皮层里的抑制程度比较浅,梦境就更加相近现实生活,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③甚至有时自己也觉察到在做梦,所以不能主动地控制,只能听其自然发展。
④睡眠稍深一些,梦境则有明显的虚幻性和荒诞性,一时在东,一时在西,或者与死去已久的亲人在一起,而自己毫无判断辨别的能力。
⑤这就是大脑里抑制程度更深。
⑥比如,白天深思一道数学题,梦里也可能在做数学;白天搞技术发明,梦里也可能搞同样的工作。
(1)第②句画线部分搭配不当的词语是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练习1(新版)新人教版

3 蜡烛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拂.晓( ) 地窖.( ) 瓦砾.( ) 匍匐..( ) 腋.窝( ) 偷xí( ) píng( )障 jū( )躬肃mù( ) 颤wē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她已经精疲力竭(有气无力)了, 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也许有一小时。
B.毒胶囊、地沟油等一系列事件告诉人们, 我们需要名副其实(名不副实)的产品质量。
C.它将永远燃着, 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 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 那样永垂不朽(名垂千古)。
D.红军的偷袭企图..(打算)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
3.(株洲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 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B.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 两国关系需要稳定。
C.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 使我市文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D.面对改革,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4.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 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 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5.指出下列语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方场的一边, 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 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 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 )(2)她干脆直着身子, 一摇一摆, 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 )(3)看见他的面孔了, 很年轻, 很苍白。
( )(4)突然, 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看呀!”那红军说。
( )6.班上开展以“战争”为话题的主题班会, 请你参与。
(1)观察右边一幅漫画, 请你说说漫画的寓意。
军民合作歼灭敌人(2)请你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 续写一个句子, 表达你对战争的理解。
战争是恐怖的地震, 撕裂了幸福的家园;战争是可怕的风暴, 摧毁了快乐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蜡烛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3.蜡烛自读目标:▲时间顺序。
二.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反衬)及人物描写方法的选择。
试卷内容:一.整体把握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形象概括图。
二.片段阅读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A.抬肃穆珍爱 B.举严肃珍爱C.抬严肃可爱 D.抬肃穆可爱2.“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相呼应。
3.“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请从第①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三.拓展阅读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3蜡烛练习3(新版)新

《蜡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圣诞夜休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它发生在1944年圣诞夜。
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德国亚尔丁森林区有间小木屋,住着一户人家,娘俩是为了逃避轰炸才躲到这来的。
这是,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母亲慌忙吹熄蜡烛,打开了门,门外站着头戴钢盔的士兵,身后还有一个人躺在地上,血染红了雪,其中一个人操着听不懂的语言,母亲马上知道他们是美国兵——德国的敌人。
美国兵听不懂德语,母子俩又不懂英语,幸好双方都能讲几句法语,母亲瞧着那伤得很重的美国兵,终于动了恻隐之心。
两个美国兵一个叫杰姆,另一个叫落宾,伤兵叫哈瑞。
他们与自己的部队失散了,在森林里乱闯了3天,饥寒交迫,走投无路。
母亲吩咐儿子:“去把赫尔曼捉来,还要6个马铃薯。
”赫尔曼指的是那只唯一留着的公鸡,本来打算等被征去当民防消防员的父亲回家过节时一同享用的。
正布置餐桌时,来了4个德国兵。
儿子吓得浑身不能动弹,因为窝藏敌军是要作为叛国罪论处的。
母亲虽然也害怕,还是镇静地迎上去:“圣诞节快乐!”“我们找不到部队,能在这里休息一下么?”带队的下士问。
“当然。
”母亲说,“还可以吃一顿热饭。
可是,这还有3位客人,你们也许不会把他们当朋友。
我们要过圣诞夜,不准在这里开枪。
”“是美国兵吗?”“听着,”母亲严肃地说着,“你们,还有里面的几个,都可以做我的儿子,今夜,让我们忘掉这回事吧。
”4个德国兵一时呆住了。
母亲说:“话已经说够了,请进,把枪支放在屋角的柴堆上,该吃饭了。
”德国兵恍恍惚惚,听话地放下了全部武器,美国兵也照这样做了。
德国兵和美国兵紧张地挤在小屋里,表情十分尴尬。
母亲神态自若,“这下赫尔曼不够分了,快去拿些马铃薯和燕麦来,孩子们都饿坏了。
”当儿子从储藏室回到屋里时,发现一个德国兵正在检查哈瑞的伤口,不共戴天的仇敌仿佛成了一家人。
这种奇特的休战一直持续到第2天早上。
母子俩用尽所有的竹竿和台布制成一副担架,让哈瑞躺上去,随后把客人们送到门外。
2016秋人教版语文八上第3课《蜡烛》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蜡烛》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拂( )晓肃穆( ) 烧灼( ) 瓦砾( ) 地窖( )鞠( )躬精疲力竭( ) 名副其实天翻地覆精疲力竭从容不迫颤巍巍永垂不朽2、用正楷抄写上面的词组三遍3、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4、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出那些水。
(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就是没有一颗炮弹在老妇人的近旁。
(3)于就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在死者的腋窝下,把她拖走。
5、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与平就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最后一段就是:“我就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就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
从这几句话中您听出了哪三种信息?二、重点文段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就是,与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就是一支大蜡烛,就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就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7、(1)第一段中的“还”字就是否多余?(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8、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9、第2段与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10、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与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读目标: 一.时间顺序。
二.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反衬)及人物描写方法的选择。
试卷内容:
一.整体把握 1.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形象概括图。
二.片段阅读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 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 A .抬 肃穆 珍爱 B .举 严肃 珍爱 C .抬 严肃 可爱 D .抬 肃穆 可爱
第二天天大亮
(1)
那个早晨
(3) 点烛 惊讶 寻尸 点烛
(2)
靠近
发现
军民血肉情
苏联战士牺牲
1. 根据课文思路,在右图序号处填写相应的词语。
(1) (2) (3)
2.第二部分文中反复写到“炮火”,这是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一种 的方法,突出了环境的危险,使老妇人 的行为更加感人。
3.第三部分 次写到老妇人的黑色打围巾,这是运用 来渲染的方法,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 的心情。
4.为了更好地表现老妇人感人的形象,文章除了运用渲染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对人物的 、 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5.集中体现本文中心的段落是 。
6.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内容或写法有利于突出老妇人的形象。
。
2.“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相呼应。
3.“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请从第①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三.拓展阅读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____________的痛苦诉说,也表
现了作者对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3分)
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3分)
4、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3分)
第三课《蜡烛》自读理解卷答案:
一.1.(1)太阳落山后(2)掩埋(3)感动2.环境渲染,在炮火中掩埋烈士3.四,细节,沉痛哀悼4.动作、神态5.末尾两段。
6.如反复写到老妇人年老体弱;2次写到老妇人对蜡烛的珍爱;写老妇人几乎花了整整一夜的时间掩埋烈士。
等等。
二. 1.A。
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或“还是明晃晃
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表现蜡烛的珍贵性。
4.“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
5.动词:跪、蹲。
形容词:肃立、庄严。
三. 1、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述 2、“身体瘦弱而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因为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带来的伤害。
4、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