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共19页文档

合集下载

浅谈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及对比较教育学的影响

浅谈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及对比较教育学的影响

浅谈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及对比较教育学的影响○冯妍【摘要】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种西方哲学思潮。

它为各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启了新的思考方向。

自20世纪90年代起,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浸入比较教育领域。

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审视现代比较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现代比较教育的重构与发展。

【期刊名称】西北成人教育学报【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比较教育发展【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college-northwest-adult-education_thesis/0201233531165.html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和兴起发展关于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时间至今尚无定论。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20世纪30年代),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使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相应转型。

其一,在经济结构上,后工业社会从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专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一个新的阶级出现;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知识处于社会中心位置;大众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从而挑战现代理念所倚重的精英文化。

其二,信息时代的出现使人类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到极大的解放,从而挑战现代理念里的人类的中心地位。

大众文化的传播瓦解了现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中心与边缘,事实与真相、现象与本质、自我与非我,时空与距离等等的界限逐渐模糊。

其三,人类生存的危机,如人口爆炸、环境恶化等问题使人类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使人们开始怀疑科学技术的理性,进而对缔造这一幸福家园概念的现代主义产生质疑。

由此,以怀疑和否定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最后,世界政治秩序逐渐从一元或二元转向多元,欧洲中心主义开始松解。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 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 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 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后工业时代的泛文化的现象,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中心(现 在主义反对德市传统,古典的中心,但仍建立自己的中心)但不建 立自己的中心,仅对罗格斯和欣,因此不提倡拯救人性,张扬自我 。但后现代主义并非现代主义之后,反对既定的模式,很可能会如 同凤凰涅磐一般。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 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 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 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 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 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 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 批判与解构;
②教育的目的在于强调建立一种文化与社会环境 和睦相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一种与自然和 谐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个 人的道德意识以及对自然、土地的伦理概念;
③教育目标应求得一种内部平和,并且能够把家 庭中的平和、安定及各社会成员之间的和冲突状态,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
反基础主义 反中心主义 反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者批判现代教育的培养 “完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 仍可注重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但并不 强求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 展’。教育目标也可以培养‘片面发 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 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具体包括 如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应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这种公 民能够认清优势文化的霸权性以及文本的集权 性,向它们挑战,进而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跨越文化边际,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 文化;
成绩中等的学生和成绩稍差的后进生往往是教师眼中的边缘学生平时往往得不到必要的关注而实际上越是处于边缘的学生越需要教师与学校的关注关心和指导这样才能让他们逐步摆脱自卑的心理重拾学习与生活的信心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并最终获得学业与生活上的成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校教育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校教育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长沙市周南中学张宁摘要:本文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

分析了在此思潮冲击下形成的“非班级型非正式群体”中“中间型”和“反班级型”的成因、危害与分布及如何教育和转化该群体的问题。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学校教育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工业文明发展到20世纪中叶,人在强大的竞争场中始终疲于为站稳脚根而艰辛劳作,在秩序与制度下,抑制个人的主观情感,消磨自己的个性,导致人性的钝化,压力与焦虑迫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人性觉醒意识,人类有一种强烈的摆脱物欲控制的渴望,面对这种现实的思考,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即后现代主义。

至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信息交互传递,这种思潮逐渐渗透到中国大陆,直接影响到中国青少年。

现行的中国,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产重组、竞争、下岗、家庭变故、贫富差异、学习不堪负重、高考高压、厌学逃学、追求享受等让青少年产生种种焦虑感和恐惧感。

现实与心理需求的矛盾使他们的性格产生分离和裂变。

他们渴望找回自我,张扬个性;他们反对传统,破坏秩序,寻找感觉,寻求解脱,甚至产生虚无主义和否定主义。

他们作为后现代主义的行为者,被人们冠之以“新新人类”、“无厘头”。

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

后现代作为一种西方思潮,带有许多消极因素,如否定主义、虚无主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是极为有害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挑衅。

我们不仅要看到后现代思潮对我们的冲击,还要看到后现代主义给我们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最直接的是青少年,从年龄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从初中到大学的青少年中的学习落后者、性格偏激者、心理残疾者等弱视群体。

其具体表象,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反教育、公德差。

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内心焦虑,好发泄。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ppt课件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ppt课件
ppt课件
8 一. 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思想渊源
➢ 克尔恺郭尔 (1813~1855) ➢ 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
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 点是上帝。 ➢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 1860) ➢ 我们所观察到的任何表象以及人的任何行为都受 到意志这样一种神秘的力量的控制
19 三. 教育主张
(三)教育目的观
尽管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在论述教育目的时描述各有 不同,但其教育目的非常相似。
1. 造就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认识文化的多样性,跨 越文化编辑,肯定个人经验以及特殊文化。
2. 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增进社会责任感。 3. 建立一种文化与社会环境和睦相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这些观点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ppt课件
18 三. 教育主张
(二)教育研究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 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登记、去掉 本质和必然,否定绝对真理的合法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者向传统方法论的惟一性和普遍 性挑战,他们要求在教育研究中容纳一切规则、方案 和标准客观存在,使教育研究从现代性下解放出来, 从—元转向多元。后现代主义从一个新的视角指出了 教p育pt课件 研究发展的方向。
(一)时代背景
多元社会形态带来的是对优势文化的反省及重新 评估。优势文化控制着社会多数族群,在生活、经 济、理念上要求认同,同时优势文化所代表的现代 化的舒适生活、科技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 造成了现代人以现代化为生活的目标,西方的物质 文明成为所有政治体系及政策制定的方向。
大致说来,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 反省。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解读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解读

目录一、什么是后现代主文对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含义众说纷纭,口前•并没冇形成一个统一的宦义.它心不同的领域仃不同的体现。

根据两方学者的研究.从谄源学方而看,英国価家查普受(Chapman) 于1870年举行的个人画展中.肯先捉出了“后现代”汕画的口号。

他用“后现代” 一词來表示对当时法国的印彖派一一“前卩”向派进行超越的批判与创新精神。

但这一概念比较广泛的便用足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宵先在建筑学领域被用*描述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们拒绝“国际主义风格”的信条,环求从以前各种建筑风格的综合屮获得灵感。

此后,这-概念开始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用來农示对传统人文主义的艺术本质与功能概念的反叛,以及排除高雅艺术与低劣艺术.新艺术与III艺术界限。

在桝学领域,111然罗帶(Rorty)将海徳格尔(Heidegger) >杜威(Dewey)・丿力期的维特根斯川(Wittgenstein)看作是后现代匸义忆学的来源,歩/这一思潮进入ff学的匸流.匸要足在1979年利奥塔(RayLiotta),」的《启现代状况:关J••知识的报告》出版Z后。

利奥塔将•…后购代'定义为'对元叙爭的怀疑’•也就是说,对现代理件学将知识的合法性建立在’ 元叙%'Z上的规范模式捉出了挑初。

,(二)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和存在形态LOG。

•对于后现代的槪念,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维度上来理解。

•1・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的分期,后现代足指西方现代社会之后的所谓“后工业社会” o 20 M纪中期以人二人部分发达资木匸义国家L1经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进入了所谓“后匚业社会”或称信息时代•也就是后现代的时期。

• 2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后现代反映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感受及其反思。

现代社会是•个物质和技术至上的时代•人的自由利自主受到门k抑;现代社会尽管取得了前所未冇的物质成就,但这•切是以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和平理想为代价的。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一、后现代主义概说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广泛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代表着一种流行、前卫的潮流,影响着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固定的界定,大体而言,它主要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主义的反省与批判,企图去置疑这些主流的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主题1.后现代主义的起源20世纪后半叶,全球各地的社会现象逐渐地由一元或二元转变为多元社会形态,女性、不同种族、原住民的文化等都要求受到重视。

社会形态上,不再以西方文明以及西方的现代化为唯一的发展方向,而是趋向于肯定不同声音的价值和地位。

多元社会形态带来的是对优势文化的反省及重新评估。

优势文化控制着社会多数族群,在生活、经济、理念上要求认同,同时优势文化所代表的现代化的舒适生活、科技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造成了现代人以现代化为生活的目标,西方的物质文明成为所有政治体系及政策制定的方向。

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在艺术界和思想界产生的一种西方思潮。

大致说来,它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反省。

具体而言,就后现代主义名词的界定来说是各呈己见。

D. Gatlin认为,前现代是具统一声音的看法,如文艺复兴时期将古典文化视为具最高地位的强权优势文化或高文化;现代时期,仍然主张统一性文化观念的传承与传统权威,但握有权威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到了后现代主义,放弃对统一性思维权威的追求,而以多元思维及反对独尊科学知识的思索为方向。

Madan Sarup则以在文学艺术界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名词加以分辨。

就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来说,也有各种说法。

2.后现代主义的主题按照吉诺斯(Henry A. Giroux)的整理,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包括:(1)拒绝强权叙述(master narratives)及基于第一原理的知识传统;(2)怀疑哲学之正统原则及神圣的观点;(3)向知识确定性及学术性学域之固定疆界挑战,称为“对集权的战争”及拒绝包含一切的单一世界观点;(4)否定有高低级文化的明显划分,所谓大众文化、通俗及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5)启蒙时期的一些看法,如历史与进步并进,现代主义者对理性、科学、及自由的信任招致深切的置疑;(6)人文主义的一些固定的、统一的而且可以确认的主题讨论被多元化及流动性论题及对叙述空间的要求所取代;(7)拒绝接受推动西方文明进步是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及历史是直线进程的看法。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00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00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发难的同时,也积极提出了改革 方案:
道德教育目的——主张异质性,强调宽容性和社会性。认为道德教 育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 论和错误,引导学生了解他人的选择,学习接受道德的差异性。
道德教育方式——主张多元性,提倡理解关心和道德对话。 道德教育课程——主张开放性,极力要求“去中心”和“边界松 散”,极力主张学科之间界限的消除,极力主张科际整合。强调关注社 会、生活情境的需要和变化,主张建设开放性的课程,使道德教育内容 具有批判的、怀疑的特性。 道德教育关系——主张平等性,倡导民主化和非权威取向。
后现代主义的最大贡献是相对于现代性下的统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而言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和创造性开放性等这些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扩大了未来教育的研究视野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以开放性超前性创新性为特点独领风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在以下几方面恐怕需要进一步地思考
(4)提倡循环式教育。 (5)注意将生态意识整合到整个教育过程中,既关注 个体外在的生态平衡和保护,也注意个体内部(如情感、 心理、潜意识等)的生态平衡。
——以平等、民主等思想为主题的课程观 这类课程观主要包括批判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其论
点带有政治性。
——以混沌学和无限宇宙观为基础的课程观 这种课程观即所谓“真正的”后现代课程观识观确立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遍 性、中立性、公利性、排斥非理性因素在认识 中的合法地位,因而出现了科学知识的霸权主 义倾向。后现代主义者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因 此在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对现代 知识观也进行了解构。
不存在“最”有价值的知识,各个学科知识 之间是平等、开放的,应将知识作为相互协调 的人类经验,从而促进各共同体的平等对话。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来自于社会的变化。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率先进人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最值得注意的转变就是以制造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向服务性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为支柱。

旧的等级制度四面楚歌,大众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昔日现代理念对精英文化的倚重受到挑战。

大众文化以消费为重要特征,这种渗透时代意识和大众生活方式的文化模式逐渐淘汰了理性和精英崇拜。

信息技术的出现又极大地促进了后现代思潮的发展。

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真实和虚幻的界限,人工务能的设想挑战了人类的中心地位。

重要的是,高歌猛进的信息技术有利于大众文化的传播。

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网络上都有平等的对话机会。

现代意义上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从此土崩瓦解,权力开始与知识的占有息息相关。

后现代主义思想呼啸而来。

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化原政所导致的社会文化危机的思索与批评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来自于人们对社会生存危机的反思。

当今界,人们面临着各种生存危机,从空气、水域、噪音、光等的污染到绿化面积减少、沙漠扩张、核能危机。

地球温室效应等,这些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使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产生不安。

现代神话的接连破产,理性的光芒也未阻止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宗教冲突的猖獗,坚信凭借科学方法可以揭示客观真理的学者们尴尬地发现,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信心百倍的命题被一再证伪,他们竭力追求的肯定性和普遍性遥不可及。

几乎从科学产生之时,人们就开始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质疑。

但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给社会带来了在物质利益方面的巨大进步和发展,以至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片面的、夸张的看法,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社会、人类所有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副作用的认识的加深,对科技理性的怀疑也逐渐成为思想界的思考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