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护理常规

肝炎护理常规
肝炎护理常规

肝炎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关键点

1.活动无耐力

2.营养失调

3. 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出血

4.教育需求

5.焦虑

初始评估

1.入院方式(步行、轮椅、平车)以判断身体的虚弱程度。

2.体重和营养状况。

3.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恐惧心理。

4.基础生命体征。

5.皮肤黏膜情况:有无肝病面容、皮肤瘙痒、黄疸、肝掌、蜘蛛痣、瘀斑、瘀点。

6.腹部体征:腹水、肝脾肿大、肝区疼痛。

7.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厌油、胃纳情况、有无腹胀、腹痛。

8.大小便颜色、性质、尿量。

9.意识和精神状况。

10.实验室检查结果:肝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HBV—DNA等。

11.家族史、过敏史、用药史。

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

2.神志水平:有无肝性脑病、定向力、人物、时间、地点、计算力。

3.心理状况:长期的病程需要激励乐观的态度。

4.病情及主要症状

4.1恶心呕吐,腹胀。胃纳情况。

4.2乏力。

4.3腹部体征:腹围、腹痛、腹胀情况。

4.4尿量、大小便颜色。

4.5黄的呢消退情况。

4.6出血情况: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HBV—DNA。

6.辅助检查:肝脏磁共振、B超。

干预措施

1.活动与休息

1.1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重型肝炎应卧床休息,待症状好转,黄疸减轻,肝

功能改善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过度。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

日常活动与工作,但仍应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

1.2生活与护理:病情严重者需要协助患者做好进食、沐浴、入厕等生活护理。

2.饮食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

2.1肝炎急性期:宜进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

2.2黄疸消退期:食欲好转后,可逐渐增加饮食,少量多餐,应避免暴饮暴食。

2.3肝性脑病先兆时,应限制动物蛋白质的摄入。

2.4各型肝炎患者均应禁酒,不宜长时间摄入高糖高热量食物,尤其有糖尿病倾向和

肥胖者,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腹胀者可减少产气食品(如牛奶,豆制品)

的摄入,避免进食过酸过辣,刺激性食物。

3. 观察胃肠道症状:观察患者的食欲,有无恶心呕吐,泛酸等症状。

1.评估患者的营养情况:每周测体重,评估每天进食量,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水平。

2.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使患者树立战胜疾

病的信心和勇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保持大便通畅,大便每天1-2次,肝性脑病者严禁肥皂水灌肠。

4.注意观察药物作用、副作用。

5.基础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6.正确记录尿量。

7.甲戊型肝炎做好消毒隔离,乙型肝炎做好血液体液隔离。

8.并发症的观察

11.1 出血。

11.2 肝性脑病。

11.3 肝肾综合征。

11.4 自发性腹膜炎。

教育

1. 对患者的指导:慢性乙型肝炎可反复发作,诱因常为过渡劳累、暴饮暴食、酗酒、不合

理用药、感染、不良情绪等。应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病毒性肝炎的家庭护理和自我保健知识,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应做到

1.1 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

1.2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恢复期患者可参加散步,体操等轻微体育活动,待体力完全恢

复后参加正常工作。

1.3 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戒烟酒。

1.4 不滥用药物。

1.5 实施适当的家庭隔离,如患者的食具,用具,洗漱用品应专用,患者的排泄物、分泌

物可用3%漂白粉消毒后弃去。患者应自觉注意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唾液、血液及其他排泄物污染环境。家中密切接触者,可行预防接种。

1.6 定期复查:急性肝炎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1-2个月复查1次,半

年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定期1-2年。慢性肝炎患者出院后,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的血清学指标、肝脏B超与肝纤维化有关的指标。

2. 预防疾病指导:甲型和戊型肝炎应预防消化道传播,重点在于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

严格饮用水的消毒,加强食物卫生和食具消毒,乙、丙、丁型肝炎预防重点则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3. 预防接种:甲型肝炎,易感者可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对接触者可接种人血清免疫球蛋白

以防止发病。母亲HBsAg阳性者,新生儿应在出生后立即注射高滴度抗-HBV-IgG 及乙肝疫苗。

产科专科护理常规

产科专科护理常规 目录 一、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1) 二、会阴水肿护理常规 (2) 三、乳头皲裂护理常规 (2) 四、会阴切开疼痛护理常规 (2) 五、腹部切口疼痛护理常规 (3) 六、自然分娩护理常规 (3) 七、剖宫产术护理常规 (4) 八、多胎妊娠护理常规 (5) 九、妊娠合并肝炎护理常规 (6) 十、妊娠合并甲减护理常规 (6) 十一、妊娠合并甲亢护理常规 (7) 十二、妊娠合并糖尿病护理常规 (7) 十三、妊娠合并心脏病护理常规 (8) 十四、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护理常规 (9) 十五、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护理常规 (10) 十六、HELLP综合征护理常规 (10) 十七、羊水过多护理常规 (11) 十八、羊水过少护理常规 (12) 十九、羊水栓塞护理常规 (12) 二十、先兆早产护理常规 (13)

二十一、过期妊娠护理常规 (14) 二十二、前置胎盘护理常规 (14) 二十三、胎盘早剥护理常规 (15) 二十四、胎膜早破护理常规 (16) 二十五、子痫前期护理常规 (16) 二十六、子痫护理常规 (17) 二十七、产褥感染护理常规 (17) 二十八、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18)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孕产妇一般护理常规 1.保持环境整洁、安静、安全、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冬天每日开窗通 风3次。 2.评估孕产妇的心理状况,及时做好专科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3.指导并协助孕产妇做好各项检查及治疗,及时留取各种标本。 4.正常分娩后测出血,压宫底每30分钟一次,共四次,记录宫底高度和出血量 (正常产后宫底高度为分娩当日平脐,以后每天以1~2CM的速度下降即1横指的高度):会阴侧切伤口护理Bid。正常分娩后产妇首次如厕由责任护士和家属共同协助完成。 5.剖宫产术后回病房测血压每30分钟1次×10次,术后4小时内每30分钟按 压宫底一次,后2小时每小时按压宫底一次,。记录宫底高度和出血量(正常产后宫底高度为分娩当日平脐,以后每天以1~2CM的速度下降即1横指的高度)剖宫产产妇导尿管术后24小时和医生沟通后拔除。尿管未拔除前会阴护理每天2次。尿管拔除后产妇首次如厕由责任护士和家属共同协助完成。 6.产后擦浴更衣,予以饮食、康复、药物、母乳喂养及新生儿体检指导。 7.加强巡视,及时为产妇,新生儿提供护理。 8.教会产妇新生儿沐浴、脐部及臀部护理知识。 9.统计产后24h出血量。 10.指导产妇按出院流程结账,办理新生儿出生证,将大卡回执单收回告知产妇。 按规定时间到产科门诊复查。新生儿按时到儿保门诊进行体检。 长期卧床的孕产妇在07:00~21:00之间没2h翻身一次,双足踝泵运动10个。 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1.新生儿入室时责任护士与助产士按“母婴同室护理记录”单内容进行体检、 核对,并在签名栏双人签名。 2.入室后测肛温一次并记录,体温低于正常时需采取保暖措施。4h后复测体温。 3.正常新生儿24h内完成乙肝疫苗第一针、卡介苗接种,接种时严格执行相应 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流程。 4.正常新生儿每天沐浴一次,沐浴时严格执行沐浴操作流程和工作流程。沐浴 时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在母婴同室护理记录单上、责任护士及时通知医生并班班交接。沐浴后将新生儿体重记录在母婴同室护理记录单上。 5.正产新生儿24h未排便,48h未排尿要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治疗措施。 6.正常新生儿母亲返休时责任护士及时协助并完成早吸吮。 7.新生儿所有药疗在执行时必须做到操作首、中、后双人核对并在治疗单上签 名。 8.住院期间正常新生儿每2h巡视1次随时指导更换尿布。 9.责任护士每天要观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变化情况,并严格执行预防生理性黄 疸加重流程。 参考文献: 【1】北京协和医院护理常规。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2】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王席伟,助产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史,2011

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高热患者按高热护理常规,昏迷患 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随时消毒,患者出院、转科、死亡均进行终末消毒。 2、详细介绍传染病科(院)环境、制度,对患者进行消毒隔离指导、 疾病知识教育。 3、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稳定患者情绪,配合治疗。对 出院患者进行康复指导。 4、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传染病的临床特点,重点 观察体温、热型变化及伴随症状:皮肤的颜色、皮疹、粘膜疹的特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和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5、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指导患者休息和活动。急性期需卧床 休息,疾病危重时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下床活动。保持病室清洁、安静,并经常开窗通风。 6、根据各种传染病治疗护理要求,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7、根据各种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要求,正确采集 标本。

传染病疾病的护理常规 一、肺结核护理常规 执行传染科一般护理,按呼吸道传染病常规隔离。 做好心理护理,结核病患者由于长期休养而悲观失望,对治疗无信心,护士应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予以解释和安慰以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安心治病。 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严格按消毒规定,做好消毒处理工作,尤其是痰的处理,痰吐入硬纸盒内用火焚烧或煮沸或用漂白粉搅拌消毒。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病人出现胸闷,烦躁,呼吸困难及咯血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对大咯血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躁动不安者,可加床栏,必要时专人护理。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病人出现耳鸣,口唇麻木,皮疹,胃肠道不适及肝功能损害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做好保健及出院指导,向患者介绍有关消毒,隔离,严格按医嘱服药及定期复查等知识,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二、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1。隔离:对病毒性肝炎实施接触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

重型肝炎的诊疗及护理

重型肝炎的护理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1] 病因分类 重型肝炎的病因及诱因复杂,最常见的是机体免疫状况改变后免疫激活,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戊型、甲型肝炎感染、乙肝基因突变、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它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其分类主要按病情发展速度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慢性又分为慢加急肝衰竭和慢性肝衰。 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重型肝炎可分为四类: (1)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状。发病多有诱因。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2)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状。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低血糖,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4)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

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精选.

第六章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一、感染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 一、.环境护理: 1.病房环境保持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2.不同类型传染病要分开收治,并按疾病的传染特点作好消毒隔离 3.病房配置血压计,听诊器,严禁不同病房交换或混用,定期消毒 4.病房配置快速手消,每次护理操作前后和离开病房进行手消毒 5.患者分泌物呕吐物等用含氯消毒液按比例配制浸泡消毒后及时处理 6.医疗废物分类放置 7.根据传染病病原体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要求,正确采集和送检标本 二、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症状消失后逐步恢复活动 三、饮食:清淡易消化低脂肪营养饮食 四、心理护理:开展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配合治疗 五、健康宣教:详细介绍病房环境,探视制度,对患者进行消毒隔离指导,疾病知识教育 【专科护理】 加强巡视,密切病情变化,根据疾病临床特点,重点观察体温,热型变化及伴随症状:皮肤颜色皮疹黏膜疹的特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及脱水和呼衰的临床表现 【高热护理】 1.卧床休息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鼓励多引水,出汗多要补充足够的水分 4.降温,向患者解释发热原因和降温的措施 【皮疹护理】 1.卧床休息 2.饮食,避免辛辣食物 3.观察皮疹性质数量部位的变化几伴随症状 4.皮肤护理,衣服宽松,床单位整洁,保持皮肤的清洁,用温水擦浴,进碱性肥皂,修剪指甲,皮肤瘙痒避免抓挠,结痂让起自行脱落,不可强行撕脱 【腹泻护理】 1.观察腹泻次数,量,,性状,评估脱水状况 2.注意血压,脉搏变化,记录出入量,纠正水电解质失横 3.卧床休息 4.肛周皮肤护理,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局部涂擦凡士林油膏 5.标本采集,选取脓血,黏液部分,及时送检. 【意识障碍护理】 1.病情观察,判断意识障碍程度,躁动者作好安全防范,昏迷者进行脑科观察瞳孔,角膜反射,匡 上压痛反应 2.床头抬高,15_30,头偏向一侧 3.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有义齿者取下,出现舌后缀者用 舌钳拉出,并用防舌后缀的口咽通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 4.营养支持,留置胃管性鼻饲 5.预防并发症护理,加强翻身防压疮,保持口腔,会阴的清洁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一)妊娠期 1.开展卫生教育。传授相关的卫生知识,预防肝炎的发生。 2.加强孕期保健①讲解肝炎与母婴的相互影响转归及预后,帮助孕妇消除顾虑,树立信心,积极配合监护措施。②预防交叉感染,按传染科处理,严格执行隔离消毒措施。 3.落实孕期监护,定期产前检查,与传染科共同监护,预防早产,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及情绪波动。轻度病人给与适当休息,要把补充足够营养视为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孕妇摄入足够热量的食物。 4.预防妊高征及贫血,以免病情发展,若发现孕妇皮肤、巩膜黄染加深,尿色黄,皮肤瘙痒等,即按医嘱作进一步检查。若血压升高、贫血等,应及早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5.加强入院病人的护理①专人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②宜进食低脂肪、低蛋白、高糖类食物,保证足够热量并补充大量纤维素。 6.预防交叉感染,按传染病科处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二)分娩期除提供常规的产科护理外: 1.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①在隔离的产房内,为产妇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②增加与产妇交谈,加强沟通,通过观察,周全服务,满足产妇对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消除紧张和孤独情绪。 2.预防凝血功能障碍①分娩前按医嘱肌注、口服维生素K 制剂,配新鲜血备用及监测凝血功能。②分娩过程中,在严密观察产程时注意产妇有否出血倾向。 3.减少产时体力消耗,应缩短第二产程。予以阴道助产。 4.预防产后出血及感染①减少产道损伤。②仔细检查以防胎盘残留。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5.防止肝肾衰竭密切注意血压、神志和尿量变化。(三)产褥期 1.按医嘱使用对肝损害小的抗生素。 2.继续护肝,保证休息和营养,以防演变为慢性肝炎。 3.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 4.加强教育①讲解不宜喂哺的原因。②指导选用对肝无损害的避孕措施。 ③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即刻获得被动免疫或乙肝疫苗,出生后6h内接种乙肝疫苗,出生后,1个月及6个月各接种乙肝疫苗1次,一般可阻断90%的母婴传播率。 5.产妇若不喂母乳,忌用雌激素退奶,可采用皮硝外敷,或生麦芽冲饮。

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常规

铜梁县人民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常见传染病护理常规 一、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1.甲、戊型肝炎按消化道隔离,乙、丙、丁型肝炎按血液/体液隔离。有条件时,按病原学分型分室收治。 2.患者使用的食具,大小便器和排泄物,均按规定消毒。接触乙、丙、丁型肝炎患者的血液/体液后要立即洗手;工作中注意避免碰伤皮肤。 3.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的精神、食欲及疲乏程度,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皮肤、巩膜黄染情况;尿、便的颜色;黄疸消退情况;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消化道有无出血等。 4.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需卧床休息,慢性肝炎注意劳逸结合,要避免过度劳累。 5.合理营养:进高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糖类和热能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 6.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皮肤淤血淤斑等早期出血征象,通知医师作相应处理。注意观察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

量腹围、体重。保持室内清洁,定时通风,重症患者做好病房内物体表面和空气定期消毒,加强口腔护理,可用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防止皮肤、肺部感染。 二、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尽量安排住单人房间,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根据病情给予适合的体位,加床栏,防止坠床。 2.饮食根据病情发展阶段而调整,发热期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低血压休克不能进食可给予静脉营养,少尿期限制蛋白质饮食,给予低钾、低盐饮食,多尿期的后期酌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注意补充含钾的食物;恢复期应少量多餐,给予高营养饮食。 3.发热期护理:绝对卧床休息,禁忌搬动,严密观察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发热末期要注意血压、脉搏、尿量情况,及时送检尿标本,发热时可于体表大血管处进行冷敷,不宜用酒精擦浴,协助患者洗漱,保持皮肤、五官的清洁。 4.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0℃左右,可加盖棉被,毛毯等蔓,严密观察并记录脉搏、血压、意识状态、皮肤温度及24小时出入量等。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利于快速补充血容量和静脉用药。

病毒性肝炎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多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易转为慢性肝炎,少数病例还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护理常规】 1.休息与隔离甲型、戊型肝炎自发病之日起进行消化道隔离3周;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应按病毒携带者管理。对急性肝炎患者在发病1个月内,除进食、洗漱、排便外,应安静卧床息,待症状好转、肝功能改善后,可指导其逐渐增加活动。慢性肝炎患者要合理安排休息,活动期应静养,稳定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度。 2.饮食护理急性肝炎患者,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保证足够热量,适当限制脂肪的摄入;腹胀时注意减少牛奶、豆制品等产气食品的摄入;病情好转、食欲改善后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慢性肝炎患者饮食宜适当的高蛋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糖、过高热量、饮酒,以防发生糖尿病和脂肪肝。 3.用药护理大部分药物都在肝代谢,为减轻肝负担,禁用损害肝的药物;对干扰素治疗患者要定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测;对出现食欲减退、发热、脱发等症状要正确面对。

4.心理护理加强疾病知识宣传,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对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如出现抑郁、妄想、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要加强防护及时就医,严重者遵医嘱停药。 5.病情观察与护理注意观察发热、消化道症状和黄疸的程度,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对出现腹水的患者,注意了解腹胀的程度、腹围的大小、水肿的情况,严格记录出入量。 6.基础护理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加强口腔护理,防止感染,呕血患者防止窒息,对低蛋白血症患者,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对慢性肝炎应定期随访,保持良好的心态,禁烟、戒酒,避免乱用药物,尤其是对肝有损伤的药物。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平卧能增加腹部血液循环,利于肝的恢复,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规律的生活利于疾病的恢复。恢复期的患者可适当地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加,以不疲劳为主。 2.饮食指导合理饮食,切实遵循饮食计划,避免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禁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 3.用药指导向患者解释药物治疗的作用,提高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不得擅自加量或停药。应用干扰素,鼓励多饮水。定期检查肝功能、病毒量等,停药后定时随访。详细介绍药物的目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教会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避免滥用药物和使用苯巴比妥类、磺胺类、抗结核等药物,以免加重肝负担和肝功能损

【实用】-妊娠合并心脏病护理常规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护理常规 合并心脏病(包括孕前已有心脏病及妊娠后发现或发生心脏病)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中,先天性心脏病位居第一。合并心脏病的孕产妇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及产后3日内心脏负担加重,极易诱发心力衰竭,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1. 护理评估 1.1评估患者的健康史,了解既往史,家族史,孕产史,有无并发症。 1.2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生命体征,有无心衰早期症状,评估胎心、胎动、宫缩及阴道流血、流液情况。 1.3了解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超声检查、胎心监护等结果。 1.4了解患者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2.护理问题 2.1活动无耐力 2.2自理能力缺陷 2.3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感染、洋地黄中毒、胎儿宫内宭迫。 3. 护理措施 3.1卧床休息,少活动,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有心力衰竭、呼吸困难者,应绝对静卧,半卧位,必要时吸氧。 3.2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3定时听胎心,必要时行胎心监测,了解胎儿宫内情况。 3.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出现心衰,有产兆,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3.5遵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防止急性肺水肿的发生。 3.6做好分娩前各项准备工作,适时终止妊娠。 3.7如经阴道试产,应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避免屏气用力,胎儿娩出后,立即放置沙袋腹部加压6小时,以防腹压骤降而诱发心力衰竭。 3.8积极预防产后出血,禁用麦角新碱。做好产褥期护理,预防感染。 3.9指导新生儿喂养,心功能Ⅲ级或以上者不宜哺乳,应及时回奶。

4. 健康教育 4.1对不宜妊娠者,应做好解释工作,指导病人采取严格避孕措施。年龄>35岁、心脏病程时间长,容易发生心力衰竭者,不宜妊娠。 4.2妊娠后定期产检,严密监测胎儿宫内情况和孕妇心功能情况,及早发现心力衰竭征象。心功能好,可以再次妊娠者,最好避孕1年。 5. 护理评价 5.1孕产妇顺利度过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母儿状况良好。 5.2孕产妇获得新生儿的护理和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5.3孕产妇情绪放松,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病毒性肝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一、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 5潜在并发症脑水肿、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感染。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肝性脑病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2、饮食:饮食应选用柔软的食物纤维,限制蛋白的摄入。病情好转或清醒后,以植物性蛋白为主。昏迷者禁食蛋白,脂肪每日不宜过高,以免延缓胃的排空,增加肝脏的负担。有腹水者,钠量应限制,防止血钠过低。低钾血症时,要补充氯化钾和含钾多的食物,高血钾时,避免食用含钾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伴有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避免刺激性、坚硬、 粗糙食物,不宜食用多纤维、油炸、油腻食物,应摄入丰富的维生素。 3、消除和避免诱发因素。 ①避免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等;选用对肝毒性小的药物,以减少肝损害。 ②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及时处理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对水肿和腹水病人,利尿应注意保钾和排钾利尿剂交替使用,防止电解 质紊乱,发现低钾、低钠血症及时纠正。 ③防止感染;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炎症。 ④防止大量输液; ⑤保持大便通畅;及时灌肠以清除肠道积血、积物. ⑥积极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 ⑦禁食或限食者应避免发生低血糖。 ⑧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立即止血并补充新鲜血液。出血停止后应采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清理肠内积血,以减少肠内氨的产生和吸收。 4、意识混乱病人的护理

①躁动不安者须加床挡,必要时应用约束带,以防坠床; ②经常剪指甲,以防抓伤皮肤; ③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病人的某些不正常行为,避免嘲笑,同时应向同病室病友、家属等做好解释工作,使其了解这是疾病的表现,让他们正确对待病人。 昏迷病人的护理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可用冰帽降低颅内温度,使脑细胞代谢降低,保护脑细胞的功能。 5、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意识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前驱症状,如有言语不清、健忘、行为异常、嗜睡、扑翼样震颤. 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健康教育 病人意识清醒后,应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肝性脑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预防肝性脑病的措施:如合理的饮食,不滥用损肝药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各种感染,戒烟酒等。应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有效的自我防护可使病情稳定,延缓发展。应教给家属如何识别病情变化,特别是思维过程变化、性格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等异常现象出现时,应及时就诊,以及早治疗。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肺炎试题 一、单选题 1重型病毒性肝炎孕妇口服广谱抗生素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肝炎发展 B清除体内病毒 C预防产后出血 D防止DIC E预防肝昏迷正确答案E 2病毒性肝炎孕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在妊娠中、晚期预防产后出血的主要措施是 A立即剖宫产 B引产终止妊娠 C高蛋白饮食增加营养 D用维生素K、C E用对羧基苄胺 正确答案D 3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妊娠早期患肝炎致畸率增加 B妊娠早期患肝炎易发展为急性、亚急性肝炎 C妊娠晚期发病易并发妊高症 D妊娠中晚期发病易诱发DIC E妊娠期发生病毒性肝炎致围生(产)儿死亡率增加 正确答案B 4正常妊娠时肝功能的变化错误的是 A由于血液稀释血清总蛋白降低 BALT和AST多在正常范围

C AKP在妊娠7个月后可达非妊娠时的2倍 D妊娠晚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可增加50% E孕晚期血清总胆红素值﹥171umol/l 正确答案E 5妊娠晚期及分娩期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对产妇威胁最大的是 A易合并妊高症 B易发生产后出血、DIC C易发生宫缩乏力产程延长 D易发生早产,围产死亡率增加E易发展成重型肝炎,孕产妇死亡率增高 正确答案E 6下述何项不属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途径 A粪—口传播途径 B娩出时接触母亲产道分泌液或血液C母婴垂直传染 D乳汁传染 E密切生活接触传染正确答案A 7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分娩期的处理哪项是错误的 A配血备血 B产前注射维生素K C及时注射宫缩剂减少产后出血 D注意防止发生产后DIC E以剖宫产结束分娩为宜正确答案E 8妊娠期合并肝炎对母儿的影响 A发生于妊娠早期时刻加重早孕反应 B孕早期患病毒性肝炎的胎儿畸形发生率约增高2倍 C孕晚期患急性乙型肝炎者,约70%发生胎儿感染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多见于产后1~2周。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在我国产后出血近年来一直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特别是在边远落后地区这一情况更加突出。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测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观因素较大,实际发病率更高。 病因 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 1.宫缩乏力 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占70%。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不同方向走行的子宫肌纤维收缩对肌束间的血管起到有效的压迫作用。如果出现子宫肌纤维收缩无力即宫缩乏力则失去对血管的有效压迫作用而发生产后出血。常见的因素有:①全身因素:产妇因对分娩过度恐惧而极度紧张,尤其对阴道分娩缺乏足够信心则可以引起宫缩不协调或宫缩乏力。此种情况在临产后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及麻醉剂等将引增加产后宫缩乏力而引起产后出血;②产科因素:产程过长造成产妇极度疲劳及全身衰竭,或产程过快,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羊水过多、巨大儿及多胎妊娠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产后肌纤维缩复能力差,多次分娩而致子宫肌纤维受损,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子痫前期(重度)、严重贫血、宫腔感染等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使子宫肌纤维水肿而引起子宫收缩乏力;③子宫因素: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或子宫肌瘤等。 2.胎盘因素 占产后出血原因的20%左右。根据胎盘剥离情况,胎盘滞留、胎盘粘连及部分胎盘和/或胎膜残留均可影响宫缩,造成产后出血。胎盘滞留:胎盘在胎儿娩出后30分钟尚未排出者称胎盘滞留。可能与宫缩剂使用不当或粗暴按摩子宫等,刺激产生痉挛性宫缩,在子宫上、下段交界处或宫颈外口形成收缩环,将剥离的胎盘嵌闭于宫腔内引起胎盘滞留;宫缩乏力或因膀胱充盈压迫子宫下段,也可以致胎盘虽已剥离而滞留于宫腔。如胎盘滞留妨碍正常宫缩则引起产后出血,且血块多聚于子宫腔内,进而引起宫腔增大致宫缩乏力,如果不及时处理则形成恶性循环并导致严重后果;胎盘粘连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操作手法不当有关。如胎儿娩出后过早或过重按摩子宫,干扰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和缩复,致胎盘部分剥离,剥离面血窦开放而出血过多;也可由于既往多次刮宫或宫腔操作使,使子宫内膜损伤而易引起胎盘粘连或植入。 3.软产道裂伤 软产道裂伤包括会阴、阴道及宫颈及子宫下段裂伤。常见因素:外阴组织弹性差,外阴、阴道炎症改变;急产、产力过强,巨大儿;阴道手术助产;软产道检查不仔细,遗漏出血点。缝合、止血不彻底等。 4.凝血功能障碍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3-01-05T15:41:08.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1期供稿作者:胡艳玲[导读] 重症病人应注意观察有无性格改变、精神错乱、行为异常、睡眠障碍、昏睡等肝性脑病症状,给予及时处理。 胡艳玲(黑龙江省大庆市油田总医院护理部 163001)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1-0313-02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乙、丙、丁、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 1 护理措施 1.1 一般护理 1.1.1 休息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待症状好转、黄疸减轻、肝功能改善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觉疲劳为度。 1.1.2 饮食护理急性期病人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含维生素丰富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食欲好转后,给高维生素、优质蛋白、适量脂肪饮食。体液过多者给高蛋白低盐饮食。血氨升高时,给低蛋白或禁蛋白饮食。 1.2 病情观察观察病人乏力是否减轻,皮肤巩膜黄染的消退情况及尿便颜色的变化。体液过多者,注意观察腹水的消长情况,水肿的消退情况。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如鼻出血、齿龈出血、呕血、便血、血尿及注射部位出血。注意病人意识和神志变化,如性格改变、精神错乱、意识模糊、睡眠障碍、行为异常、昏睡,有无计算力、定向力障碍及扑翼样震颤、血氨升高等。 1.3 对症护理 1.3.1 黄疸病人如有皮肤瘙痒,给剪短指甲,勤换内衣,穿布制纯棉宽松内衣,每日用温水擦洗皮肤2次,不用肥皂和化妆品,瘙痒重者可局部涂擦止痒剂。 1.3.2 体液过多给高蛋白低盐饮食,记24 h尿量,按医嘱给利尿剂,大量腹水影响呼吸时给半卧位吸氧,放腹水后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1.3.3 有出血倾向嘱病人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碰撞和损伤,鼻出血时用0.1%肾上腺素棉球压迫止血或局部冷敷,穿刺、注射后延长局部压迫时间。 1.4 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在用药前应向病人交代这类药物的疗效、疗程、副作用、停药标准和停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1.4.1 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①类流感综合征:通常在注射后2~4 h发生,低热至高热不等,可伴有头痛,肌肉、关节、骨骼酸痛,疲倦无力等,反应随治疗次数增加而逐渐减轻。可给予解热镇痛药等对症处理。②骨髓抑制:表现为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1.5×109/L,或血小板<40×109/L时,应停药。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③神经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出现抑郁及精神症状应停药。④食欲减退、失眠、ALT增高、黄疸、轻度皮疹、脱发等,根据情况可不停药,待治疗停止后,症状可逐渐好转,肝功能恢复。⑤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1型糖尿病等,亦应停药。 1.4.2 核苷(酸)类似物①拉米夫定:每天必须按时、按量服用,不得擅自减量或停药。少数病例有头痛、全身不适,疲乏,胃痛及腹泻,个别可能出现过敏反应。随用药时间的延长病人可发生耐药和病毒变异,须停药或更换药物。②阿德福韦酯:在较大剂量时有一定的肾毒性,表现为血清肌酐的升高和血磷的下降,对应用者应定期监测。 2 健康教育 2.1 疾病知识指导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毒性肝炎有关知识,如本病的病因、诱因及自我护理常规等。指导病人适当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保障充足睡眠,如肝功正常,病情稳定,可根据个人的体力及工作性质,从事半日或全日工作。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要有规律,戒烟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病人的食具用具和洗漱用品应专用,定期消毒,避免各种感染),定期复查。 2.2 生活指导急性期病人应进食清淡、易消化、含维生素丰富饮食,多食蔬菜、水果。恢复期应注意营养,适当进食优质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鱼、鸡肉、瘦肉等。有糖尿病倾向和肥胖者不宜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肝硬化病人饮食的质地应细软,避免一切生冷、硬、脆、粗糙的食物。 2.3 用药指导指导病人按医嘱用药,尽量不用或少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如镇静安眠类、大环内酯类、抗结核类、磺胺类等,以免加重肝损害。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病人一定要按时、按量应用,不得擅自加减量或停药,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病毒血清学指标。停药后应随访观察1年。 2.4 自我监测指导教会病人及家属注意观察有无心悸、头晕、出汗、饥饿等低血糖症状,常备糖果、饼干。重症病人应注意观察有无性格改变、精神错乱、行为异常、睡眠障碍、昏睡等肝性脑病症状,给予及时处理。 2.5 预防指导甲型和戊型肝炎病人应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隔离期为发病后21天。预防重点在于加强食品卫生和餐具消毒,保护水源,严格饮用水的消毒,加强粪便管理。乙、丙、丁型肝炎应按血液、体液传染病隔离,避免不必要或不恰当的输血、血制品,严格筛查献血员,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医疗器械及用具须严格消毒灭菌,生活用具应专用,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甲型肝炎流行期间,对易感者可接种甲肝疫苗,对接触者可接种人血清免疫球蛋白以防止发病。预防乙肝最关键的措施是对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HBV慢性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高滴度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3天后接种乙肝疫苗10μg,出生后1个月、6个月各再注射1次,保护率可达95%。HBIG也适用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45. [2]蒋冬梅.病人健康指导[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210.

妊娠合并肝炎

妊娠合并肝炎 妊娠合并肝炎是指什么 妊娠合并肝炎是指女性在妊娠期感染肝炎病毒,因而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孕期营养不足,尤其是蛋白质及糖的缺乏,可使肝脏抗病能力减弱,出现急性肝炎。妊娠合并肝炎有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甲型肝炎多发于秋冬季节,潜伏期2~6周。乙型肝炎病情较为隐匿,会出现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妊娠合并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和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 妊娠的任何时期都有被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妊娠是一个关键时期,同时也会令到病情更加复杂,妊娠合并肝炎有可能会令胎宝宝流产、早产、畸形,甚至危及胎宝宝的生命。肝炎以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率为高,围生期感染的婴儿容易成为慢性携带状态,以后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 妊娠合并肝炎的治疗 如果孕妈妈出现发热、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胀、无力、皮疹以及关节痛等症状,整个人精神状态差,那么很大程度是是得了妊娠合并肝炎,由于妊娠合并肝炎具有传染性,严重的会导致胎宝宝死亡,需要立即到医院治疗。 如果确诊为甲型肝炎。可以进行人工流产或中期妊娠引产。但是由于肝功能受损可影响孕妈妈代谢,可能会令胎宝宝宫内缺氧,容易导致早产,所以在孕晚期必须加强胎动计数等自我监护。有早产先兆者需及早住院治疗,并行无激惹试验及B超等生物物理指标监护,临产过程中注意缩短第二产程、预防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 营养元素补给。孕妈妈需要每天补给大量维生素C、维生素K1及维生素B1、B6、B12等。因维生素C是参与机体氧化还原过程的重要物质,有增加抗感染能力、促进肝细胞再生与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维生素K1可促进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合成作用。一般采用维生素C、维生素K加5%或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给予能量合剂,如25%葡萄糖液加辅酶A及维生素C。同时肌内注射维生素E,可以防止肝细胞坏死。对ALT高者可用强力宁、门冬氨酸钾镁加入葡萄糖液,静脉滴注。如果偶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者,可以给予适量输鲜血、人体白蛋白或血浆。 妊娠合并肝炎的症状

妇产科护理常规完整版

目录 一、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4) 二、第一产程护理常规 (4) 三、第二产程护理常规 (5) 四、第三产程护理常规 (6) 五、第四产程护理常规 (6) 六、产褥期护理常规 (7) 七、臀位分娩护理常规 (7) 八、母乳喂养护理常规 (8) 九、健康新生儿护理常规 (9) 十、剖宫产护理常规 (10) 十一、催产素引产/催产护理常规 (12) 十二、会阴切开缝合术护理常规 (12) 十三、早产分娩护理常规 (13) 十四、多胎分娩护理常规 (14) 十五、妊娠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护理常规 (15) 十六、妊娠高血压疾病子痫护理常规 (16) 十七、前置胎盘护理常规 (17) 十八、胎盘早剥护理常规 (18) 十九、胎膜早破护理常规 (19) 二十.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20) 二十一、妊娠合并心脏病护理常规 (21) 二十二、妊娠合并甲亢护理常规 (22) 二十三、妊娠合并糖尿病护理常规 (23) 二十四、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护理常规 (24) 二十五、羊水栓塞护理常规 (25)

二十六、妇科疾病手术一般护理常规 (26) 二十七、妇科腹部手术护理常规 (28) 二十八、宫外孕非手术治疗护理常规 (29) 二十九、卵巢癌广泛切除手术护理常规 (30) 三十、子宫颈癌根治手术护理常规 (31) 三十一、阴道手术护理常规 (32) 三十二、直肠阴道瘘及会阴三度撕裂修补手术护理常规 (34) 三十三、尿瘘手术护理常规 (35) 三十四、阴道成形术护理常规 (36) 三十五、外阴癌手术护理常规 (37) 三十六、功能性子宫出血护理常规 (38) 三十七、急性盆腔炎护理常规 (38) 三十八、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护理常规 (39)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了解患者发病的经过,有无类似病例接触史,既往有无肝炎病史、有无接受注射、输血、使用血制品、职业暴露、并用注射针头史等。 2、评估患者现有症状和体征,如有无乏力、畏食、恶心、黄疸、皮肤瘙痒、肝大伴压痛、腹胀、腹水、性格行为改变等。 3、了解血常规、肝功能、肝炎病原学检测等结果。 4、评估患者对日常活动、耐受水平及日常生活的自理程度。 5、了解患者乙肝疫苗主动疫苗接种情况,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 1、甲型、戊型肝炎患者按消化道隔离,隔离期为自发病日起30天。乙肝、丙肝、丁肝按血液—体液隔离。 2、急性肝炎早期绝对卧床休息至黄疸减轻、症状好转及

肝功能改善后方可轻微活动1~2小时/日,以不感觉疲劳为度;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但仍应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慢性肝炎采取动静结合的原则,保证足够的休息,或是以不疲劳为度。重症肝炎绝对卧床休息。 3、急性肝炎予以易消化、清淡、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饮食,但应保证足够的热量。慢性肝炎给予高蛋白饮食,维持标准体重,勿超重;重症肝炎给予适量蛋白质、髙糖、低脂、低盐、丰富维生素、易消化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出现肝性脑病前兆则予以低蛋白饮食。有腹水者,给予低钠饮食,按医嘱记录尿量,控制入水量。 4、遵医嘱给予保护肝脏、降低转氨酶、抗病毒、免疫调节、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治疗,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应用胸腺素可能出现低热、皮疹、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用干扰素可能出现“流感样症候群”如发冷、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用量大及时间长,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还可能出现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妊娠期妇女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七)

妊娠期妇女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糖尿病对孕妇的影响,错误的描述是()。 A.糖尿病妇女流产率为15%~30% B.糖尿病妇女不孕症发生率为2% C.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增加 D.泌尿系感染率增加 E.羊水过少发生率增加 2.某28岁初孕妇,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现孕35周,近两日自感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血压170/115mmHg,其正确的治疗措施为()。 A.控制血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至孕40周 B.立即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 C.降压、利尿、扩容,控制血糖,促进胎儿肺成熟后终止妊娠 D.立即应用缩宫素引产 E.积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 妊娠合并糖尿病需使用药物治疗用哪类药物最适合() A.格列本脲(优降糖) B.磺脲类药物 C.苯乙双胍(降糖灵) D.胰岛素 E.阿卡波糖(拜唐平) 4.女,30岁,有心脏病病史,第二产程由产钳助产,临床诊断产后出血。宫底脐上2横指,质软,膀胱脐下2横指。下列不恰当的护理措施是() A.控制输液速度 B.按摩宫底 C.肌注麦角新碱 D.控制感染 E.针对原因迅速止血 5.某女,26岁,初孕妇,孕32周,感头昏、乏力及食欲差2周余,检查:胎位、胎心及骨盆测量均正常,血红蛋白80g/L,红细胞比容0.25。药物治疗应首选() A.大量输血 B.右旋糖酐铁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2 E.硫酸亚铁 6.妊娠合并心脏病,分娩期为减轻心脏负担应() A.无论是否有产科指征,到预产期都应做剖宫产 B.第一产程加强护理,第二产程避免使用腹压,并采用人工助产术缩短产程

C.为缩短产程,应静脉滴注缩宫素加强宫缩 D.胎盘娩出后,不能使用哌替啶以免发生出血而发生心力衰竭 E.胎盘娩出后使用麦角新碱预防产后出血 7.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孕晚期发病易并发妊高征 B.孕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致畸率高 C.孕早期患肝炎易发展为急性肝炎 D.易发生产后出血 E.围生儿死亡率高 8.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错误的是() A.孕期的生理改变使肝脏易受病毒损害 B.孕妇患肝炎后特别容易转成慢性肝炎 C.发生于妊娠早期,胎儿畸形的发生率高于正常2倍 D.甲型肝炎可经过胎盘传给胎儿 E.妊娠晚期,其诊断比非孕期困难 9.初孕妇28岁,妊娠37周,诉近日恶心、呕吐、乏力,肝区叩击痛,胎心150次/分,血清ALT升高,HBsAg(+)。对该孕妇治疗护理错误的是()。 A.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增加碳水化合物 B.给予保肝药物 C.口服甲硝唑,抑制大肠杆菌,减少游离氨的产生 D.肥皂水灌肠,保持大便通畅 E.严密观察有无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扑翼样震颤等症状 10.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妇发生心力衰竭多在()。 A.妊娠6~10周 B.妊娠10~21周 C.妊娠22~31周 D.妊娠32~34周 E.妊娠35~38周 11.妊娠合并心脏病发生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不包括()。 A.贫血 B.上呼吸道感染 C.劳累 D.便秘 E.轻微活动 12.用于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之糖筛查试验应在妊娠几周进行()。 A.10~14周 B.15~20周 C.20~24周 D.24~28周 E.28~32周 13.下列哪一项属于甲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途径() A.母婴垂直传染 B.粪一口传染 C.胎儿娩出时接触产道分泌物或污染血

传染科疾病护理常规

传染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传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无刺激、易消化的饮食。忌吸烟、饮酒。 2.患者恢复期可下床活动;病情危重时应绝对卧床休息,胸痛时取患侧卧位;大咯血时,取平卧位且头偏向一侧;呼吸困难时,取半坐卧位,并给予吸氧。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评估患者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重点评估咳嗽的性质,痰的性状、量及气味,咯血的量、频率,呼吸困难时呼吸的频率、深度及节律,胸痛累及的部位等。 4.遵医嘱正确采集痰标本,做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 5.及时做好专科各项检查或治疗护理,做好患者健康指导。 6.保持气道通畅。鼓励患者咳嗽,将痰液排出;对咳嗽无力者,帮助或者协助患者多翻身、拍背,将痰液排出;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对神志不清、反身减弱者应及时行以鼻或口腔吸引法吸痰,清除口腔、咽部的分泌物或胃内反流物;对突然发生气道阻塞出现窒息的患者,立即实施吸痰并报告医师,必要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

7.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节律及发绀等变化,动态评估呼吸困难的改善情况。 8.呼吸衰竭时,尊医嘱使用抢救药物,慎用镇静剂,禁用吗啡、巴比妥类等抑制呼吸的药物。 9.给予高热量、丰富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饮食。 10.患者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病情危重时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下床活动。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并经常性通风换气。 1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评估患者发热、出疹的性质、特征、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 12.监测体温的变化,遵医嘱予以降温处理。常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醇浴、冷(温)盐水灌肠等,同时注意观察与评估周围循环状况,有脉动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禁用冷敷和醇浴。全身发疹者禁醇浴降温。 13.入院后按病种隔离,根据需要备隔离衣、洗手设备及隔离用具。 1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除做好随时消毒外,患者出院、转科,死亡后均进行终末消毒。 15.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做好消毒隔离知识的指导。 二、麻疹护理常规 按传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