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是实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途径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案例

案例名称:环保出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保出行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为了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市政府推出了一项环保出行政策。
该政策包括鼓励公共交通使用、推广自行车出行、限制私家车使用等措施。
参与过程:1. 政策宣传:市政府通过各种媒体和社交平台宣传环保出行政策,向市民解释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并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2. 公众反馈:市民纷纷表达了对环保出行政策的看法,提出了各种建议。
市政府对这些反馈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3. 社区讨论:市政府组织了多次社区讨论会,邀请市民代表和专家共同讨论环保出行政策的实施方案。
在讨论过程中,市民们积极参与,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4. 公民投票: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市政府决定将环保出行政策提交公民投票,以获得更多市民的支持。
在投票过程中,市民们积极参与,对政策进行了全面评估和讨论。
最终,该政策以高票通过。
结果:环保出行政策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公共交通使用率明显提高,自行车出行人数增加,私家车使用量有所减少。
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市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保障。
此外,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让市民感受到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反思:从这次环保出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可以看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使政策更加符合公众利益。
其次,公民参与可以增强公众对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
最后,公民参与可以增强公众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提高公众的公民意识。
然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公民参与意识不强,缺乏参与渠道和平台,导致公民参与程度不高。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提供更多的参与渠道和平台,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
公共政策学00318 自考简答题重点

第一章1.公共政策学的概念公共政策学,是指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程序的设计(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方法:(1)无结构访谈法(2)实地观察法(3)非参与观察法(4)参与观察法2.二手资料的收集。
方法:(1)内容分析法。
(2)二次分析法(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三)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方法: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学近期发展的表现1 .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表现:(1)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
(2)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3)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4.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1)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增强其能力。
(2)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
(3)重视本土资源(4)重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新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第二章当代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六种类型以中国为代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制,以法国为代表的半总统、半议会制,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超级总统制,以瑞士为代表的委员会制。
政治类型:从内容上划分(1)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2)战略、策略、战术(3)依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的不同进行的分类: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依横向形式特征划分的政策类型依横向的形式特征进行划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立法决策、国家元首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和执政党政策五个基本类型(1)立法决策。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制定了大量的公共政策,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政策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发展。
但有些政策由于执行中各种制约因素而大打折扣,从而导致政策执行的效力不尽人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故而,剖析政策执行过程,分析因果联系,探讨解决对策,是有效执行政策的关键,对保证我国公共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执行过程的角度研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公共政策、政策执行、执行偏差、对策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公共政策内容转变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本质上是遵循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也可以说,公共政策执行既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许多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偏差现象。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的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下面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并给出纠正偏差的建设性对策。
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一)公共政策本身不合理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失败,首先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看,敏感的政治性政策、直接涉及人们利益分配和调整的经济政策、竞争性和敌对性的外交政策及军事政策、涉及领域众多的综合性政策,创新性较强的政策等,大部分都属于比较复杂的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相当的重要。
首先,政策内容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缺乏可行性、目标僵化和目标缺乏前瞻性。
其次,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影响政策的执行成本和公正公平。
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紧密相连,若政策执行犹豫不定,不但是使政策执行成本增加,而且会影响政策的公正公平,使政策失去公信力。
最后,政策的配套影响政策执行的整体性。
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它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与之相配套,形成完整的政策执行体系。
公共政策学(第二版)期末综合模拟试卷(五)含答案

综合模拟试卷(五)一、单选题(在本题的第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每题1分,共25分)1、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学,其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是()A经验主义 B.理性主义 C.后现代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2、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A.伊斯顿B.拉斯韦尔C.默顿D.阿尔蒙德3、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A.《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的出版B.《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C.《政策方向》的发表D.《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的出版4、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是()A.阶级性B.政治性C.权威性D.预见性5、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A.基础B.关键环节C.起点D.前提6、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A.20世纪30-40年代B.20世纪50-60年代C.20世纪60-70年代D.20世纪70-80年代7、哪一项不属于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A.引导功能B.调控功能C.沟通功能D.管制功能8、公共政策不仅表现为一个系统,同时也表现为一个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不断循环往复。
这一运行过程表现为()A.政策问题——政策决定——政策反馈B.政策问题——政策制定——政策修正C.政策输入——政策制定——政策输出D.政策问题——政策决定——政策执行9、参与政策规划的主体通常是多元的,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府B.立法机关C.公众D.司法机关10、最基本的政策资源是()A.权威B.信息C.执行保护D.经费和人力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我国的公共政策就是党的政策B.人大决议不是我国的公共政策C.行政法规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D.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性规章12、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效果是()AA.政策目标B.政策认定C.政策制定D.政策执行13、政策规划从时间进程上来看,主要发生于()CA.所需解决问题形成之后B.政策方案确定之前C.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D.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确定以后14、政策持续的一个消极后果是()CA.政策失误B.政策障碍C.政策僵化D.政策走样15、政策法律化实际上是一种()AA.立法过程B.司法过程C.行政过程D.政策制定过程16、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分析的政策分析框架是()提出的A.韦默和维宁B.阔德C.帕顿与沙维奇D.邓恩17、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包括()○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A.○1○2○3B.○2○3○4○5C.○1○2○3○4○5D.○1○2○3○518、在问题认定的方法中,诱导性提问属于()A.边界分析法B.类别分析法C.层次分析法D.头脑风暴法A.评估筹划B.评估试验C.评估实施D.评估总结20、将政策变动按照()可以分为断裂型和渐变型。
公民参与对公共管理工作的意义及其提升策略

2021年第20卷第3期公民参与对公共管理工作的意义及其提升策略□刘亚芳郑嘉君【内容摘要】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服务于公民工作举措,在当今社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提升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参与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民主政治;参与意识【作者简介】刘亚芳(1983.5 ),女,河南许昌人,许昌电气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法学教育郑嘉君(1990.10 ),女,河南许昌人,许昌电气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作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将公共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是政府部门重点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形式及渠道也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政府部门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提升公共管理的质量,提升公民对国家与政府的满意度。
一、公共管理活动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公共管理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公民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渠道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及公共生活管理的行为活动。
公民在公共管理活动中不但行使个人权利,同时还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为政府政策制定及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有助于促进公民权益的实现。
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公民的参与管理有助于公民权益的实现。
以前,公民没有公共管理参与权利,出现公民不满国家与政府的公共管理的现象,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制约公共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不利于提升政府在公民心中的权威性。
因此,政府要尊重每一位公民的权益,通过鼓励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工作,让我国的每一位合法公民都有权参与公共管理工作,保障公民的公共管理参与权。
(二)有助于推动民主政治工作开展。
我国在民主政治方面收到了很大成效。
提升公民公共管理的参与度对实现我国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公民参与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
因此,提升公民公共管理工作中的参与度,提供公民为公共管理工作贡献计策的平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民参与是实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途径

公 民参 与是 实 现 公共 政 策 有 效 执 行 的重 要 途 径
王 静
( 北 政 法 学 院 学 工部 , 西 西安 7 0 6 ) 西 陕 10 3
[ 要]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重要的行政职能。在当今民主化潮流下, 摘 政府治理中如何将公民的力量导入
政策执行 的体 系, 以增强公共政 策执行的有效性 , 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笔者在 阐述公 共政 策的价值诉 求、 成 公
维普资讯
2 0 年 5 月 06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 哲
Ma ., 0 6 y 20 V0 . 5 No 3 13 .
第3 5卷
第 3期
Ju l o nrM noi N r a U ie i ( hlsp y& Sca Sine oma fI e ogl om l nvr t P i o h n a sy o o i c c ) l e
一
公 民参 与 , 是参 与 民 主或 强 势 民 主的 核心 概 念 ( abr 18 B re,9 4年 ) 。所 谓 公 民 参 与 , 指 公 民基 于 是
种 由上而 下 的执 行 模 式 , 为尽 管 执 行 过 程 中的 认
个 条件 , 即管理 众人 之事 。满 足 了这 个条 件 , 府 政
才 能取得公 众对 其 权 力 的认 可 , 才能 取 得运 用 权 力 的合 法性 。所 以公共 权威 不论 其运 用 的手 段—— 公
个领域相互作用 , 协调发展 , 不能替代。在公共领域 做 出的选择 、 制定 的政策 , 只能作用 于公共领域 , 而 公 共领 域对 公共 性追 求 的方 式 就 是进 行 公 共 选 择 ,
题, 实现公共利益 , 是公共政策存在 的 目的所在、 灵 魂所系。也只有如此 , 公共政策才能够获得它 的合
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论公共政策中的民众参与学生姓名:学号: 学 院:专指导教师:张月 030111485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摘要: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本质属性——公共性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民主化、行政民主化发展的需要,公民参与可以弥补政府决策的有限理性。
近年来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呈现出了广度上的参与形式多样化,深度上的参与阶梯深层化,强度上的参与功效上升化等特点。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还存在着政府对公民参与不欢迎,社会对公民参与不适应,公民参与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提高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效能,必须提高政府主动性,减少公民参与阻力,大力培育公民社会,营造公民参与氛围,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公民参与保障。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民主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也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化得以实现的一种具体形式。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面临各种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法律建设、畅通参与渠道,促进民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一)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本质属性——公共性的内在要求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工具,现代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正当性来自于它的公共性,政府公共政策应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政府掌握着国家权力,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但是政府各个部门和单位却存在着自己的利益,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会追求自己的利益。
李景鹏教授详细地分析了政府部门和单位的小团体利益。
他认为这种小团体利益的特征是:第一,它以国家权力执行者的身份出现,因而是在国家利益的掩盖之下来追求部门利益的。
第二,它是对国家某一部分权力的垄断,通过这种垄断来强制地向社会索取利益。
第三,对外的封闭性,也就是说,其利益不仅对老百姓封闭,而且对其他部门也是封闭的。
公共事业管理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公共管理: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在公民的广泛参与、参加和制约下,广泛运用公共和私人部门所采用的各种管理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2.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1)联系:由于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同属人类社会的一般管理活动,因此都需要遵从一定的管理规律,比如都需要制定目标,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对管理过程进行监控,对管理结果进行评估;都需要对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都需要处理好组织与内外环境的关系;都需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等。
(2)区别:但是,由于二者的根本性质不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的,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益目标不同②管理理性不同③权力行使不同④制约机制不同⑤管理方式不同4.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联系: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核心主体都是政府;具有很强的法律规范性;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区别:①管理主体。
公共行政—政府;公共管理—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强调公民参与②管理客体。
公共管理的客体比公共行政宽泛,,报考政府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不属于政府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如公共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伦理等③管理目标。
公共行政—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管理;公共管理—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的管理。
④管理手段。
公共行政—重视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报告等基本技能;公共管理—关注可以用来将思想和政策转变为行动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
5.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公共管理及其学科的基本问题(2)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组织(3)公共管理的依据——公共管理职能(4)公共管理的指导准则与动态过程——公共政策(5)公共管理的主要对象——公共物品管理、社会保障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6)公共组织自身的管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7)公共管理的制度保障——公共管理法制与伦理、公共管理监督与控制(8)公共管理的工具——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第二章公共组织(非重点)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比例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212220[作者简介]王静(19702),女,陕西西安市人,西北政法学院学工部副教授。
2006年5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May .,2006 第35卷 第3期Journal of I nnerMongolia Nor mal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 )Vol .35 No .3公民参与是实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途径王静(西北政法学院学工部,陕西西安710063) [摘 要]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重要的行政职能。
在当今民主化潮流下,政府治理中如何将公民的力量导入政策执行的体系,以增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笔者在阐述公共政策的价值诉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涵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条件,探讨了如何促成公民积极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
[关键词]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公民参与[中图分类号]D 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623(2006)0320072204 政府为了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民的要求,必须规划公共政策的实施,以保证其顺利地进行,即达到执行有效性的目的。
由于公共政策的价值诉求具有公共性,执行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执行效果与公民福利的增加,国家发展的维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民参与是公众介入公共事务的一种主要方式,是追求公共利益和实现不同群体间利益均衡满足的主要途径。
借助制度化、程序化实现公民参与,是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公共政策的价值诉求公共权威是推动公共政策产生并主导其整个运行的重要力量。
具体而言,公共权威就是国家,国家物质实体乃是政府,政府也就是管理众人之事的组织,政府从众人的力量和权利中获取了履行其职能的力量,即国家权力。
这种“力量”的实施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即管理众人之事。
满足了这个条件,政府才能取得公众对其权力的认可,才能取得运用权力的合法性。
所以公共权威不论其运用的手段———公共权力,还是其存在的价值———管理众人之事,都具有公共性的本质属性。
作为公共权威的一种管理手段,公共政策一制定,就从公共权威的公共诉求方面传递和承袭了公共性。
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是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制定以解决公共问题的一种手段。
所谓公共问题,是指与那些“影响有限,只涉及一个或少数几个人的”私人问题,相对的,“影响广(包括对不直接相关的人有影响)的问题”[1]。
公共问题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具体表述,制定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存在的目的所在、灵魂所系。
也只有如此,公共政策才能够获得它的合法性、普适性、强制性。
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公共问题的解决,即公共利益的实现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价值追求必须是而且必定是公共性。
公共政策的作用域是公共领域。
根据国家—市民社会分野的视角,人类社会分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前者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其价值诉求在于对公共性的追求、公共利益的达致及公共选择的实现;后者的主导力量是市民社会,其价值诉求则在于私人性的追求、个人权利的达致及个人选择的实现。
两个领域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不能替代。
在公共领域做出的选择、制定的政策,只能作用于公共领域,而公共领域对公共性追求的方式就是进行公共选择,公共政策又是公共选择的重要内容,所以,基于公共领域的公共属性,公共政策的价值追求一定是而且只能是公共性。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涵义公民参与,是参与民主或强势民主的核心概念(Barber,1984年)。
所谓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基于主体性的认知与实践,经由对政府行政与公共事务相关的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以主动积极的行动参与公共事务之中。
一个有效的公民参与系统必须包含三个相互影响的要素:公民的主体性、知情的公民及直接平等的参与管道。
公民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主权在民”及“人民同意”两个概念之中。
民主政体中,统治权来自民众的授予,其正当性与合法性更来自民众的同意;而公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处理,正是公民主体性的具体表现。
事实上,在一个公民不具备主体性的政体中,公民参与必定呈现为形式主义,其偏好和意见是否作为公共事务处理的基础,是由更高的权威来决定。
因此,公民主体性的取得,是有效公民参与的第一要素。
“知情的公民”,是指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而言。
一个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只有具备公共事务相关知识和信息,才能有效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
在一个参与民主的政治制度中,必须具备公民直接平等的参与管道。
直接是指公民亲自参与公共事务的处理,不必假手于其他中介机制,以免意见、愿望、利益表达受到扭曲。
政治平等是建立民主政治所必须满足的先决条件(Fishkin,1991年)。
据上所论,主体性、能力充分性、直接性及平等性,是公民参与的四个前提,只有这些前提得到充分的保障,实质的公民参与才有实现的可能。
依以上对公民参与的探讨,笔者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界定为:有能力的公民,在具有行为自主性及地位平等的前提下,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并影响最终政策产出的过程。
三、建立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条件在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中,有关学者往往由于对执行认知的不同,而对政策有效执行的条件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政策执行过程的不同认知,大体可以表述在层级制、市场及体制三个方面。
层级制的执行观,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由上而下的控制过程(Matland,1995年),任何执行体系成员的行为都受到执行机关的规范与制约。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与政策执行相关的行为者,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自由裁量空间应当尽量缩小,并且利用各种控制手段,使得执行机关的行为顺应政策要求。
市场的执行观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执行模式,认为尽管执行过程中的控制不断增加,其结果却是实际的政策与原本政策之间的鸿沟(gap)并没有因控制而缩小。
执行过程中的种种控制手段,并不能有效得到基层执行机关的有效服从,执行行为者之间的互动及对政策内容的重新理解,决定了实际的政策产出。
斯托克(St oker,1989年)认为以上两种执行模式各有所偏,从而提出执行体制(i m p le mentati on regi m e)的概念来诠释政策的执行过程[2]。
斯托克认为,有必要设定行为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遵循的互动规范(nor m)、规则(rule)及程序(p r ocedure),执行体制就是这些要素的整合。
有效政策执行的条件在于:行为者能在执行过程中设定为大多数执行参与者认可接受的目标、价值、规范及程序,并加强其对这些体制要素的承诺,促使执行行为者能相互合作、沟通。
以上三种观点各有其侧重,但也存在着局限。
由上而下的控制模式强调的是控制,显然与执行所涉及的治理结构与具体环境无法相称。
由上而下的执行模式,虽然注意到执行的情况,但基层执行者往往扭曲政策本意,脱离预定轨道的结果,是一种所谓的“可以做的就是好的”执行观(Morty,1990年)。
斯托克的体制模型,虽然对执行有较全面的理解,将以上两种观点加以整合,但缺少体制要素如何形成的动态过程的描述。
笔者认为,对于有效政策执行的先决条件的界定,不可忽视政策执行过程中三大要素存在的事实:执行机关、受众状态、执行结构。
执行机关的存在,指政策的制定与行使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政府的治理是政策执行的主导力量。
受众状态是政策执行所指向的对象,对政策方案的认知、偏好及支持程度,是政策能否顺利执行的主要决定因素。
执行结构是相关行为者涉入政策的执行而结成互动的结构,进而形成密切的网络关系,此网络关系决定了政策执行的运作状态。
这三种要素相互作用对政策执行产生的影响,是决定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
从这三个要素出发,有效政策执行的条件主要包括:建立或组成具有治理能力的机关;得到公民社会的支持;形成平衡的可沟通的执行结构。
四、促成公民参与实现的途径实现广泛的公民参与是公民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
这一目标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及法规;改革和重组政府部门和机构,以便快速反应公众的意见并随时接纳公众的监督等。
有学者指出,公民社会有四个主要的特征,即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政治平等、公民之间团结且相互信任和相互容忍、存在合作的社会结构,这些内容构成了公民参与的基础。
为实现广泛的公民参与,我们尤其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1开放参与领域。
打破官民界限,公务活动只是职业分工而非身份差别,打破公务员终身制、无责制,使公务员能进能出,从而使普通公众能够不断补充公务员队伍,带来新气象。
从社会事务上看,让政府从直接参与的角色中退出,让公众、公民个人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保证私权,限制公权的侵入。
政府及其各部门所行使的公权,其宗旨原本是为着全体公民,但政府各部门一旦结成实体,就会衍生出各自的利益目标,公共利益甚至公民个体的利益就会受到漠视。
“当一个组织在技术和环境变动方面开始稳定下来后,经常会发生目标错位的现象。
对组织的各部分来说,随着目标的错位,手段变成了目的,或者说,次优选择变成了最优选择”[3]。
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一个切实的预防措施就是充分尊重私权,并在法律上加以落实。
鼓励公民结社也是开放参与领域的一个很直接、很重要的方式。
各种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的兴起,不仅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空缺,作为中介环节,还可以起到疏导、减压、释放的作用。
当社会控制方式从“统治”、经“管理”进入到“治理”阶段时,公众的参与就成为显著特征。
公众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缓解政府压力,减轻市场部门的偏差,还可以为公民的意愿表达提供场所,从而及时传递民情,增强社会对其成员需求的反应机制。
21降低参与成本。
公民必须克服困难才能影响公共决策,有人将这种困难称之为“参与成本”。
由于存在参与成本的结果,只有那些拥有相当经济财产或政治资源或话语权的人才能通过利益社团的活动有效地让政府听到自己的声音。
为此,公共行政人员应在减少和降低参与成本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实,“参与成本”不只是针对重大事务,即便是具体的事务,参与其中也将付出大小不同的代价,如时间、精力、金钱等等。
例如去参加一个公共事务的讨论会,将不能如约地去签订一个合同。
公民首先是理性的“自利者”,他会盘算,估量他的付出有多大,若参与的支付远远大于所得,而且参与的成效并不显著,就会抑制他的参与热情,影响他实际参与的动力。
当然,也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无私奉献的人,但具有这样高度热情的参与者毕竟只是极少数,对于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如果不必让他们花费太多时间、精力,他们大多会去参加,例如关于公共事务的讨论,参加者不多,但参加选举投票者却很多,因为前者耗时,而后者却非常轻松。
这些都要求我们的公务人员要充分顾及公众的普遍行为习惯,简化程序,降低门槛,缩短公民与政府部门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