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4章第1节“水结冰了”。

主要内容涉及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和条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掌握水结冰的基本条件和特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生活中水结冰现象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和分析水结冰的过程,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箱、冰格、水、色素、温度计、显微镜、投影仪。

学具:观察日记、记录表、画笔、颜料、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冰格制作彩色冰块,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水结冰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温度等特性。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冰块的外观、温度变化,讨论结冰的条件。

4.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

5. 实践操作学生利用温度计、显微镜等工具,观察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6. 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水结冰的现象,分析结冰的条件。

2. 答案作业答案包括结冰现象的描述、条件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水结冰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找更多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了解其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板书设计:1. 水结冰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结冰的条件水结冰的特性2. 观察记录表冰块外观温度变化结冰条件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实践操作的指导与安全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完整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的理解,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水结冰的过程。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具体章节为《3水结冰了》。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现象、冰的特性以及冰与水的转换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的凝固现象,认识冰的特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珍惜水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凝固现象、冰的特性。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冰与水的转换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直尺、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实践情景,让学生观察热水冷却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引发学生对水结冰现象的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凝固现象、冰的特性以及冰与水的转换过程。

3. 实验:分组进行冰的融化实验,观察并记录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状态的变化。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的凝固现象3. 冰的特性4. 冰与水的转换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2)解释水的凝固现象。

(3)列举冰的三个特性。

2. 答案:(1)水的三态变化过程:液态→气态(蒸发)→固态(结冰)→液态(融化)。

(3)冰的特性:① 密度小;② 比热容大;③ 透明度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水的三态变化、冰的特性等知识。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实验安全教育。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关于水结冰的现象,如冬季河面结冰、冰箱里的水结冰等,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具体内容为第三章《水结冰了》。

本章主要包含水的三态变化、水的性质以及水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水的固态——冰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低温下结冰的现象,认识冰的性质。

2.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水的三态变化。

3.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结冰的现象、冰的性质。

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杯子、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冰块进行魔术表演,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冰是如何形成的?2. 新课导入(1)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水的固态——冰。

(2)介绍冰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冬天,为什么水会结冰?(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问题。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冰块,描述冰的外观特点。

(2)让学生思考:如何让冰块融化?5.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过程。

(2)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冰融化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涉及到水的三态变化?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冰的形成过程及特点3. 水的固态——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冬天常见的结冰现象,并分析原因。

2. 答案示例:冬天,湖里的水结冰了。

原因是气温降低,水在低温下由液态变为固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冰的性质和水的三态变化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结冰现象,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实验探究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冰块魔术表演要简洁有趣,易于学生理解。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水结冰了》,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一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的凝固现象,理解水在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物态转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从液态到固态(冰)的凝固过程。

2.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理解凝固是水分子运动减慢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凝固过程、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

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凝固过程中分子运动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笔、冰袋、热水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冰块,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冰是如何形成的。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冰的认识和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冰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水的三态变化,重点介绍凝固过程。

解释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凝固是水分子运动减慢的过程。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观察冰的形态,记录在温度计下冰的融化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冰融化成水时,温度保持不变。

4. 实验探究(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将冰块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冰融化速度的影响。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2. 凝固过程水分子运动减慢温度下降形成冰3. 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冰融化:温度上升,冰化为水水结冰:温度下降,水变为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冰箱内的冰块,记录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在冬天,河流会结冰?2. 答案:冰融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因为冰融化吸收的热量用于打破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分子运动加快,温度相对稳定。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水结冰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水结冰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水结冰了》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冰的性质。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水的凝固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水的凝固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水的凝固过程,理解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冰的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冰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水的凝固过程,理解冰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冰块、水、容器、温度计、实验记录表等。

2.场地准备:实验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水的性质,激发学生对水的凝固过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块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冰是怎么来的?水为什么会变成冰?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理解冰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水还有哪些状态变化?这些状态变化有什么特点?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提供关于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预习资料,要求学生了解水的液态、固态、气态特征。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水结冰的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例如,问学生:“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结冰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实验设计与记录:教师批改学生的实验设计与记录作业,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记录是否详细。如果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指出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如果学生的实验设计不合理,教师可以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改进建议。
3.问题解答:教师批改学生的解答问题作业,检查学生的解答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充分。如果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指出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如果学生的解答不正确,教师可以指出正确答案,并解释解答的依据。
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水结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水的三态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水结冰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实验步骤、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的三态变化规律和水结冰的原理。
(2)视频:播放有关水结冰实验和现象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水结冰的过程。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4)实物模型:使用实物模型或教具,展示水分子从液态到固态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水结冰的微观机制。

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水结冰了》

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水结冰了》

教学设计: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水结冰了》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水结冰的物态变化过程,认识冰点(0℃)的概念,以及水结冰所需的条件。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水冷却至结冰的过程,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使用温度计和冰箱等实验工具。

3.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4.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耐心、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水结冰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其条件。

•认识冰点的概念,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三、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准确记录数据。

•理解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和冰点的概念。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实验材料:烧杯、冰箱、温度计、清水、冰块、记录表等。

•学生活动手册。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水结冰的过程。

•动手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水冷却至结冰的过程。

•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尝试解释原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明在冬天将一瓶水放在户外,第二天发现水变成了冰的故事。

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呢?”•提问引导:教师提问:“你们见过水结冰的情景吗?水结冰时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2. 新课教学•实验演示:•教师将一定量的清水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

•将烧杯放入冰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等待水结冰。

•学生观察并记录水在冰箱中冷却至结冰的过程,以及结冰时的温度。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水温有什么变化?水为什么会结冰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准备一个烧杯、温度计、清水和记录表。

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将清水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初始温度,并记录。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第3节《水结冰了》,主要介绍水的凝固现象——结冰。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的原因和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的现象和原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的现象和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水分子在低温下的排列和结构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水的凝固现象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他们对冰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凝固现象。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老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导入课堂:“你们知道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吗?在哪些情况下水会结冰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激发他们对冰的认知和好奇心。

第二环节:新课呈现展示一张描绘水结冰现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展示一块冰块,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冰的特点和形态。

引导学生发现冰是由透明的块状物质组成的。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准备好以下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水-冰块1. 将两个杯子中的水温度调整到相同的温度。

2. 将一个杯子放置在常温环境中,另一个杯子放置在冰箱中。

3. 让学生预测哪个杯子中的水会先结冰,并记录下来。

4. 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示例:学生A:我觉得放在冰箱里的杯子中的水会先结冰,因为冰箱里的温度更低。

学生B:我觉得两个杯子中的水会同时结冰,因为它们的温度是一样的。

第四环节:讨论学习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找出水在低温下结冰的原因。

解释水分子在低温下的排列和结构变化。

示例:老师:实验结果是什么?哪个杯子中的水先结冰了?学生A:放在冰箱里的杯子中的水先结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水结冰了»
【学习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过程与方法: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学习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学习难点】
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学习准备】
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试管、自来水、水温计
【学习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9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7、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
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8,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四分之一的清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2)、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了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4)、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5)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冰还是水吗?
5、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三、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
2、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低于0℃,水结冰,
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
水结冰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凝固 凝固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
1、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2、冰还是水吗?
教师通过水的三态讲解来引导学生选择回答
水的三种形态表
形态种类形成
液态云、雨、雾、
露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固态冰、雪、霜、
冰雹水或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
气态水蒸气水或水蒸气
在0℃以下
形成的小冰

3、观察并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点拨:
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不同点:
水: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液体
冰:固定形状、不流动、固体
4、拓展
什么是汽化和凝固?
教师点拨: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汽化。

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凝固。

(展示示意图)
5、人们怎么利用冰满足生活的的需求?
教师点拨:
①保存海鲜
②降温
③冰雕学生研讨回
答:水结冰
后形态发生
变化:有固
定的形态、
不流动、固
体,而且体
积变大。

学生认真
听,听后选
择回答
学生观察比
较,填写活
动手册,互
相交流
学生认真听
学生回忆、
查阅交流
辨别水和冰的
异同点
了解冰在生活
中的广泛应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水在____ ℃开始结冰,在_____℃沸腾。

2、_____使水的形态发生改变。

3、水结冰后体积_____。

4、碎冰中加入食盐是为了使冰快速_______。

5、水结冰的过程叫______。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水和冰都具有固定的形体。

()
2、冰、水蒸气都是水,只是形态不同,物质没变。

()
3、冰可以雕刻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
4、冰是水遇冷后形成的晶体。

()
5、冰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海鲜加冰保鲜等。

()
6、冰是固态的水,中国的北方冬天随处可见。

()
三、实验题
下面是某组同学做的关于冰形成过程的实验,请完成相关试题。

1、实验操作
(1)①在一支试管中加人约_______的清水,温度计固定在橡皮塞上插入试管,测出水温,并在水面处用橡皮筋做好标记.
②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_______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为了使冰快速溶解,可以往容器里加入______,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④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______。

2、补全活动手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四、问答题
1、观察并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2、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3、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0 100
2、温度
3、变大
4、溶解
5、凝固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实验题
1、四分之一碎冰食盐高度
2、
3、凝固
四、问答题 1、
2、水在0
3、水结冰后形态发生变化:有固定的形态、不流动、固体,而且体积变大。

无色 无味 透明
固定形状 不流动 固体
无固定形状 会流动 液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