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最新】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最新】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最新】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

A.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

B.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C.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D.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2.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B.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

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

3.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是

A.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B.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C.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4.伏尔泰说:“中国的皇帝、蒙古的大汗、土耳其的苏丹都不能对地位最低微的人说‘我禁止你消化、上厕所和思维’。”伏尔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导致等级森严

B.法律面前人人都应平等

C.君主专制破坏平等关系

D.平等是天赋的自然权利

5.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为一大能事”,但丁在“世俗文学”的影响下,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了《神曲》。这说明两人都

A.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B.倡导文学应平民化、世俗化

C.主张反对封建权威

D.起到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作用

6.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诠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这一行为

A.打击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B.不利于传统思想文化的转型

C.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D.使晚清的保守思想大行其道

7.梭伦在改革中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遗嘱法”就是其杰作之一,他通过“遗嘱法”

A.保证公民的言论自由

B.制止了贵族的土地兼并

C.保障了平民的政治权利

D.杜绝贵族侵占平民财产

8.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A.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

C.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D.都通过分权,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

9.在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末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以来不断崛起的美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一致因素是

A.和平崛起B.武力掠夺C.制度创新D.民主强国10.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

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B.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C.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

11.明治维新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最有力的措施是

A.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B.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

C.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D.修建铁路,开办工厂,发展外贸

12.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二、材料分析题

13.安民、富民、解决民生问题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是实际结果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端,就连最初倡导市易法的魏泽忠都“愤腕自称,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徐昌强《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实现人民“殷盛”,商鞅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鼓励农耕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谈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4.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

之人”。

——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材料二: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

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

(2)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15.材料一:梁启超是一个从先秦法家思想出发,向近代法治主义转化的一个难以忘掉过去,又怕失去未来的托古改制者,与他的老师一样。所不同的是,他们所“托”的对象有些不一样。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与其将他说成是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不如将他说成是受近代西方思想影响的一个法家

——最后的法家。摘编自《论梁启超的托古改制思想》材料二:“百日维新”流产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他……提出共和立宪和破坏主义等主张。1903年他游历美国后,思想又发生了转变,从民主共和的主张回归到了君

主立宪,并提出以开明专制作为过渡;1907年,清政府的立宪主张出台后,梁启超又

成为了立宪运动的领袖……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形势空前高涨。清王朝走向了灭亡的不归路。面对现实,梁启超还是认可了共和制……当袁世凯违背历史潮流称帝时,他与蔡锷策动护国战争。当1917年张勋复辟时,他又与拥护张勋的康有为彻底决裂。

——摘编自《论梁启超政治思想之嬗变》(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有何特点?他的托古改制思想与他的老师有何

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从表面上看梁启超政治主张的变化有何特点?其不变的本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依据材料“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识到儒家教化作用的局限性,从而转行法家之道,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儒家“仁义治天下的思想”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意识;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和法家追求的目标都是“治天下”,只是实现方式不同;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商鞅否定儒家治国思想,转行法家之道,说明两者并未融合。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C

【解析】

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等做法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巩固统治的需要,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都喜欢儒家文化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冯太后的积极影响是原因而非目的,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C

【解析】

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C正确;信仰得救与君主和罗马教皇的平等无关,故A错误;马丁?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故B错误;马丁?路德并不反对上帝,故D错误。故选C。

4.D

【解析】

【详解】

材料“消化、上厕所和思维”反映了人人都有平等的生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权利,实质上说明平等是天赋的自然权利,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导致等级森严的现象,故A 排除;材料未涉及个人在法律面前的地位,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破坏平等关系,而是强调自然权利平等,故C排除。

5.B

【详解】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知识。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出文学“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了《神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目的都是创建一个“平民文学”的新时代,体现文学平民化、世俗化,所以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属于资产阶级在文学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故A、C、D均与题干无关。

6.C

【详解】

本题考查康有为维新思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将其称为改革的先师,借助孔子的权威进行变法,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康有为借助孔子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未打击孔子的思想权威;B选项错误,康有为将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有利于传统思想文化的转型;D选项错误,康有为的行为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不能起到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D

【解析】

【详解】

“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这就杜绝了贵族任意侵占平民的财产,故D项正确。“遗嘱法”不是保障公民言论自由,A错误。遗嘱法不可能遏制贵族对于土地的兼并,故B项错误。法律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显然不是保障平民的政治权力,故C项错误。

8.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俄国改革由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推动,亚历山大不属于资产阶级,排除A。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通过改革俄国和日本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日本明治维新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近代工业发展,但与俄国不符,排除C。无论是俄国1861年改革,还是日本明治维新,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排除D。9.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确立民主共和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都逐步强大起来,可见他们都是因为制度得到了创新而崛起。C正确;这些国家大多发生了对外侵略,A排除;这些国家都是先走向强大,后武力掠夺的,B排除;秦国不是民主强国,D排除。故选C。

10.C

【详解】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依据材料可知,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体现了苏轼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苏轼否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B选项错误,苏轼只看到了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评价并不中肯;D选项错误,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地主阶级,两者只是政治立场不同,不是根本对立。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B

【解析】

明治维新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这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作用最大,故B 正确;承认土地私有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最有力的措施,故A错误;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修建铁路,开办工厂,属于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表现,故D错误。故选B。

12.C

【分析】

试题分析:近代化主要指经济领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科学化、理性化,对比近代化概念,C项最佳。A项错误,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主导地位很快的失去;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而不是民主共和;D项错误,儒家思想并不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维新派为了进行变法运动,进行了广泛地思想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也希望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但是维新变法思想因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失败,不过维新思想的传播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

【详解】

13.(1)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上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4分)

(2)措施:实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轮休轮作;允许农民迁移到荒地较多的地方。(2分)

作用: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秘极性;加速进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分)

(3)新法危害了百姓生活,树敌太多。(2分)

【解析】

(1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内容中有利于富国富民、发展生产的内容即可。可以答为: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第一问,鼓励农耕的内容根据材料中提示的信息概括出政府授田、推行轮作和允许迁移等内容即可,可以答为:实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轮休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较多的地方。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改革的作用即可,可以答为: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家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安定。。

(3)概括材料三“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都邑之人不胜其怨”的信息即可回答。

14.(1)变化:内容方面: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举措: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2)促进: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阻碍:灌输忠君思想,导致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宣扬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解析】

(1)从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教育机会均等;举措联系明治维新的内容,可以答为: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2)影响从题中“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及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可以答为: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从题中“无穷之皇运、为朕忠良臣民”等信息分析教育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答为:灌输忠君思想,导致

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宣扬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15.(1)特点:既受古代传统法家思想的影响,又接受近代法治主义思想。(3分)

不同:他的老师所托为古代儒家圣人的思想;他所托为先秦法家的思想。(4分)

(2)特点:时而主张君主立宪,时而主张民主共和,几经嬗变,最终顺应时代潮流。(4分)本质:坚持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爱国救国。(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特点”要结合材料“梁启超是一个从先秦法家思想出发,向近代法治主义转化的一个难以忘掉过去,又怕失去未来的托古改制者”归纳总结。回答“不同”要注意结合材料“所不同的是,他们所‘托’的对象有些不一样。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与其将他说成是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不如将他说成是受近代西方思想影响的一个法家——最后的法家”。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特点”注意结合材料“……提出共和立宪和破坏主义等主张。1903年他游历美国后,思想又发生了转变,从民主共和的主张回归到了君主立宪,并提出以开明专制作为过渡;1907年,清政府的立宪主张出台后,梁启超又成为了立宪运动的领袖……面对现实,梁启超还是认可了共和制……当袁世凯违背历史潮流称帝时,他与蔡锷策动护国战争。当1917年张勋复辟时,他又与拥护张勋的康有为彻底决裂。”回答“本质”主义结合梁启超的阶级立场和时代背景归纳总结。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立宪与共和?梁启超的主张及其实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