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课件(人教选修)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部分 鉴赏导读(共4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部分  鉴赏导读(共42张PPT)
精手艺。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一个人想要平庸,阻拦他(她)的人很少;一个人想要出众,阻拦他(她)的人就很多。那些与周围关系融洽的人,大都很平庸,与周围人 关系紧张的人,大都很出众。人都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 ,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荆棘,苦战方能成功。
所谓的失言其实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人不要讲谎话,因为讲一句谎话要用十句甚至更多的谎话来圆谎,但有时候,人不能净说实话,如 果说实话效果不好,你可以用模棱两可的外交辞令代替! 一份信心,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分信心,十分努力,十分成功。 有梦就去追,没死就别停。 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 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 失败的定义:什么都要做,什么都在做,却从未做完过,也未做好过。 在灾难面前不屈服,而应更加勇敢地去正视它。 人的一生,可以有所作为的时机只有一次,那就是现在。 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成功永远属于马上行动的人。 一份信心,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分信心,十分努力,十分成功。 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异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 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机遇比关系重要,要什么比做什么重要! 天气影响身体,身体决定思想,思想左右心情。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课件(58张)-优秀课件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课件(58张)-优秀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在复述的基础上,理清情节结构。
参考一(简洁版): 第一部分: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第二部分: 玉环被杀,痛思玉环 第三部分: 人间天上,人鬼情未了
参考二(诗化版): 第一部分:重色思倾国,祸根此种植 第二部分:悲从美色来,思由倾国生 第三部分:尽日不能忘,长恨天人隔
(二)朗读第一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明确: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 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 政的作用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论世: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 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 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 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 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 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 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 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 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唐宣宗
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歌流派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
用古乐府名称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
核心素养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 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_孟浩然 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 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_孟浩然 PPT课件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 门谢客之意。 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 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总结
此诗为诗人辞官归隐嵩山 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 景色,抒写了诗人细微复杂的 心情。 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 水、归鸟也同我回来隐居的心 情一样。 回来了,闭门谢客,余生 清闲,何等自在。 但是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 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 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之 意。

并非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
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
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好像 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 有情。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示自己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 隐逸道路。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
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 不迫。

望中景色和车马动
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
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幽人”,既指庞德公,
也是自况。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教学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教学课件

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
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
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
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 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
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一词多义:
善:
“善哉”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擦拭。
族: “族庖月更刀” 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 (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古今异义:
天 古:天然结构 “依乎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庄子,名 , 时期 国 人,著名的思想家, 家学 派的重要代表,与 并称 为。
《庄子》,又名 ,共 , 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 善于用 来说明道理。
庄子:庄子(前369-前286),名 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散文家、思想家 和哲学家,宋国蒙人,道家学说的主要 首创人之一。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 “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 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 有《庄子》。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 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 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 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 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 ,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 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 一样。
怵然为戒
(助词,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课件27张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课件27张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表达 技巧
诗歌的思想 和情感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炼字 诗眼 炼句 语言风格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
咏史怀古诗 山水田园诗 边塞军旅诗 送别怀人诗 羁旅思乡诗 咏物言志诗 即事抒怀诗
1.形象+身份

人物形象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概况社会意义或作者
建功立业,乡愁,战争艰辛,对君 王的不满,赞叹奇异风光
依依不舍,思念与牵挂,对友人 的安慰与勉励,抒发人生感慨
容 和
羁旅思乡诗
羁旅孤凄之愁,思家怀人, 怀才不遇,厌战思家

咏物言志诗

即事抒怀诗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运用习题继续巩固古诗鉴 赏的各类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总结阅读诗歌的常见方法 教学难点:明晰诗歌阅读的答题内容
总结方法
(一)看标题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 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总结方法
(二)看注释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 对于这些注释,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阅读, 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做 准备
总结方法
(三)析尾句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 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 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 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 作用。如果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也对结尾特 别用心,就可能会很快发现“直捣黄龙”的捷 径。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一单元越中览古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一单元越中览古

赏析:
1、作者选取了哪两幅画面?为了渲染了什么?
画面一:__“__战__士__还__家__尽__锦__衣__”_____
战士凯旋,大家都就将越王及 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表情烘托出来。
画面二:__“__宫__女__如__花__满__春__殿__”_____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
惆怅——达观——坚忍不拔
曾照吴王宫里人。
同:
都是吊古之作,意蕴诗中, 都用了对照手法。
《越》前三句写古,末句写今 《苏》前三句写今,末句写古 异: 《越》从古宫人说到今鹧鸪 《苏》从今月说到古宫人。
两首诗的格局正好相反。
思 同: 两诗都生盛衰、荣华无常的感慨。

内 异: 《越》通过古今对照、物是人非写感慨;《苏

通过自然景物今古常新写感慨。
3、你读了此诗,能悟出怎样的道理?
• 隐含着诗人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 隐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忘却往日的屈辱和 苦难,完全陶醉在暂时胜利的喜悦之中,其结果只 能使化为乌有。
读李白《苏台览古》,比较表达技能和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表 达
菱歌唱尽不胜春。
技 能
只今惟有西江月,
性情刘禹锡
——其他诗作赏析
竹枝词(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热烈而忐忑的少女情怀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羁旅之情,思归之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课件(共1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课件(共15张PPT)
(1)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易逝; (2)月的美满与人的孤独无依; (3)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残酷无情。
情美——思妇游子图
第三层:集中写了相思之情,突出了“月之 情”。
(1)虚实相生 (2)凝结主题
(一)赏析美景
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春江、、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明情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 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 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 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不 详。唐玄宗开元时在世。他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 诗》中。《春江花月夜》属陈隋乐府旧题。这首诗 因成绩卓绝,被后人评为“孤篇横绝,竟成大 家”。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 民歌的内容和情势,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画了 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风景,发出宇宙无 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 XXX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 景、叙事、抒情完善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 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题目 春、江、花、月、夜
线索 月升——月照——月斜——月落
结构 层次
一是绘江月之景 二是阐人生之理 三是抒相思之情
景美——春江花月图
第一层:主要描画月下春江、江上的景象,突 出写了“月之色”。
景物的特点: (1)壮阔、空灵、朦胧 (2)众星捧“月”
理美——月下哲思图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 夜归鹿门歌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 夜归鹿门歌
钟声 渡头 ——黄昏江景图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月夜山景图
赏析诗歌
画面一:黄昏江景图
1、诗中写了什 么时间、地点、 人物及其活动?
——黄昏;渔梁 渡头;人们争渡 回家,我归鹿门。
2、诗人听到了 什么?看到了什 么?诗人所见所 闻各有什么特点? 诗人心情感受如 何?
——钟声、喧闹声; 争渡情景;钟声显示 了山寺的安宁僻静, 渡头的喧哗声显示了 尘世的杂乱喧闹;诗 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 神情、潇洒超脱的襟 怀隐然可见。
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 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 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 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 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 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 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 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3、4句和1、2句有什么关系?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第3句和第4句分别是对第2句、第1句的承接,进一步补
此充处。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动静结合、对比;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向往 隐居、怡然自得之情。(悠然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 静 — 尘世纷繁)
画面二:月夜山景图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 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 遥闻箫鼓奏。
小 结
这首诗写“夜归” 的“归”途,实际上是从 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 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 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 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 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九、知识迁移。(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 知识迁移 己鉴赏一首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 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 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 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把握诗意
1、抓住“诗眼”,体会感情。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有约不来过夜 半” 是规定情境,“家家雨”以景写烦,“处处蛙” 以声衬躁,诗人心情焦急可知,因此“闲敲棋子”应是 闲极无聊排遣寂寞之举,“闲”字决非“闲适”之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借助作者读懂诗歌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 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 助。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借助诗题读懂诗歌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 因此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如《题李凝幽居》,题眼“幽”就有点醒作用。首 联“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承题而来,勾画李凝居 处的清幽僻静,暗示他隐者的的身份。据此可知,“少 邻并”是指邻居很少,居处幽僻,如理解为“自小就有 邻居紧挨做伴”,就与题意大相径庭。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借助形象,把握诗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 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 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1)析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 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古诗中客观事物形象, 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诗人情 感)的形象,即“意象”。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 歌时,要有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
4、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 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 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 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时在暗示你本 诗的写作调词音,然后回答问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读懂诗歌
1、借助学过的古汉语知识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由于语言凝练和格律制约等原因,常常 对语言进行变形,在词法和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改 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
①省略,例如“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沉 (如)雨打萍”。; ②紧缩,例如“(因)感时(而) 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 ③倒装,例如,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神游故国, 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④词组代句,例如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⑤互文,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⑥词性活用,例如“艰难苦恨繁霜鬓”里的“繁”,是 形容词用作使动词,是“使增多”的意思。
譬如李白和杜甫都生活在盛唐,但他们的个人经历、 诗歌内容和创作风格却大不相同。所以李白愤世疾俗 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与杜甫的 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实主义的手法 大不相同。
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 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 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 情绪,风格豪放悲愤。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 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 景楼: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 “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 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 作简要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 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 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 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第即9章使同扩一声系作统者调音,生活际遇变化,诗歌内容也有变化。 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是大不相同的。她早年的 作品写愁,大都写她贵族少女、少妇的生活,抒发了生 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含有一种悠闲、风雅的 情调。南渡以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她 后期的词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时时流露出 山河破碎、夫亡家散的哀痛。注意到这一点,对古诗 的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鉴赏古代诗歌
一、第9“章理扩解声全系统诗调”音是鉴赏的前提
古代诗歌鉴赏的试题,无论从哪个角度命题,无论 考查哪一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都跟理解与把握全诗的 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关。因此,从整体上理解一首诗的内 容和形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说的理解全诗,指的是对一首诗的内容和形式 有大致的把握,即:诗歌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创设的意境、表达技巧、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等。即使 试题只涉及其中的某些方面,我们也要大致弄懂诗歌的 基本内容。因为一首诗歌是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方面是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理解了各个方面的大致内容,有 助于重点鉴赏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相反,对其他 方面的内容一无所知或者理解错误,往往会影响对试题 指向内容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平时答题时不要忽略了 这一点。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 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 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 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古典诗歌中情感的宣 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个字上,这个“一 句”、“一字”即整首诗词的“诗眼”,它往往是通过 直抒胸臆的方式显现的,如果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筛选 出这些“诗眼”,将有助于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和 诗歌的如主20旨02。年高考全国卷第17小题,选用了李白的一首 绝句《春夜洛城闻笛》,其“诗眼”即是第四句“故园 情”三字,“何人不起故园情?”运用反问的修辞直抒 胸臆,“故园情”即乡情,表达了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