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议论文阅读指导和练习(含答案)
专题51 议论文阅读综合训练(三)-2023年小升初语文真题汇编(全国版)

专题51 谈论文阅读综合训练(三)一、(2022·滨城区)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新读写》杂志创刊以来,不断推出文学新秀,其中,郭敬明、葛圣洁、吴丝丝等,已经出版了在社会上获得认可的创作。
我看了他们三人的材料,我想,能在众多新秀中脱颖而出,能在喧嚣世界中小有成就,得益于他们顶住了各种消遣的诱惑,在挤牙膏似的挤出来的时间中沉淀自己。
②郭敬明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在他成功之前呢?郭敬明写过一篇短文《离开学校的日子》,文字相当简约,但我们照旧可以看清楚他当时的生存状态。
他一方面为了考高校,每天晚自习飞速地做没完没了的题目。
另外,那个夏天,他竟然还开头了让他成名的《幻城》的写作。
为什么能如此兼顾?郭敬明没有直接解释,但是文章中有一句感叹“这就是我曾经的生活,简洁得使我自己都不信任我曾经有过这样单纯的时间”。
我很宠爱他的这番感叹。
在当今五光十色的大城市里,要生活得单纯,是需要肯定的定力的。
有单纯,才挤得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③在另两位文学新秀——葛圣洁和吴丝丝的成长经受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她们的勤奋。
葛圣洁的处女作《爱是永久的》,正是在“经受住同龄人所没有的孤独和孤独”之后才完成的。
吴丝丝的状况稍有点特殊。
她的父亲本身是作家,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知疲乏地给她讲故事,不遗余力地买各种各样的图书,不管她爱不爱看,密密麻麻地排满家中的书架,卧房的床头柜,为的就是给她营造一种文学气氛,让她随时随地都能见到书,摸到书,读到书。
“可怜天下父母心”,吴丝丝的勤奋,是她父亲“逼”出来的。
当然,假如自己不情愿,那“逼”的效果确定不佳。
④我信任人的天分是有点儿区分的,所谓的聪慧与不聪慧是从幼年就跟着人而行的。
但是,比较聪慧的人很多,能用聪慧做出点成果的则比较少。
这里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勤奋了。
在布满诱惑的世界中生活,人要有定力抵制外界的喧哗,才可能安静地做自己的梦。
1.给短文起一个题目,最合适的一个是()。
A.勤奋比天分重要B.一日之计在于勤C.文学新秀的成功路D.聪慧与勤奋2.作者认为,能在布满诱惑的世界中有所成就的人,肯定是_______的人。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练习与答案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练习与答案一、【说明文】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银杏银杏有非常古老的历史。
早在2.7亿年前,它就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了。
经过大约1亿年的漫长岁月,银杏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大片大片的银杏树林,与同时代生活的恐龙一样普遍。
因此,人们又称它为“植物界的恐龙”。
到了第三纪,地球上的气候发生剧变,只有少量的银杏侥幸生存下来,它们成了植物界中的稀世之物,科学家心目中的“植物活化石”。
相对其他植物而言,银杏的生长速度很缓慢。
一般情况下,栽种下它的幼苗,要经过15--20年才能结果,有的甚至需要30--40年时间。
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公公种树,孙子吃果”,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外号----“公孙树”。
如此缓慢的生长速度,如此晚的结果年龄,一定要有很长的寿命才能适应。
一点儿不错,银杏的确是典型的长寿树种。
目前发现的最“长寿”的一棵银杏古树生长在山东省浮来山北坡的定林寺中,据说已有4000多岁了,直到今天还果实累累。
那么,银杏为什么这样长寿呢?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凡是“高寿”的古老银杏,都有极为发达的根系。
根系扎入地下很深的地方,有利于抵抗各种不良环境。
另外,由于银杏生长缓慢,需要的养分比较少,它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地方活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银杏长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病虫害较少。
这是因为银杏体内含有一种叫乙烯醛的物质和多种有机酸,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抑菌杀虫作用,所以银杏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1、为什么称银杏是“植物界的恐龙”? ()A.银杏长得跟恐龙一样大。
B.银杏存活的时间和恐龙一样长。
C.银杏和同时代生活的恐龙一样普遍D.银杏和恐龙一样都灭绝了。
2、第三自然段画“_______”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列数字B.打比方列数字C.打比方作比较D.作比较举例子3、下列不属于银杏树长寿原因的一项是()。
A.有极为发达的根系B.生长缓慢,需要的养分少C.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袭D.和恐龙一样悠久4、文中第一自然段画“_______”句子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2、A;3、D;4、不能。
小升初议论文阅读指导和练习(含答案)

小升初议论文阅读指导和练习(含答案)在阅读议论文时,要注意找出作者的观点,即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不能是疑问句、短语或比喻。
同时,要注意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而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
2、理解论据和论证的作用论据是支持论点的事实、数据、例证等,而论证则是通过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理解论据和论证的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判断其是否有说服力。
3、分析作者的论证方式作者的论证方式可以是归纳、演绎、比较、类比等。
分析作者的论证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判断其逻辑是否严密。
4、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中肯、鲜明。
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判断其表达是否恰当。
5、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
分析文章的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判断其逻辑是否严密。
三、练题1、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议论文的主要特点?A、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B、具有说服性C、以记叙、说明、抒情为主要语言方式D、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答案:C2、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其中的中心论点。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A、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B、学校应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C、学校应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D、学校应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答案:A3、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议论文的考点分析?A、准确把握文段的观点B、理解论据和论证的作用C、分析作者的论证方式D、分析作者的个人经历答案:D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分析和概括一篇议论文的论点,并确定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在确定论点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内容、论据、题目、关键词和分论点等方法来找到中心论点。
在概括论点时,要用明确的判断或述句式,有明显的倾向性,并抓住中心词。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议论文专项练习含参考答案 (5)

第一篇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余荣华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
”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
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
“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
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
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
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
“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
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
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
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2.第③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请你再续写一句:__________4.结合第④段,说说你对“英雄”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阅读:第15讲 说明文、议论文浅析(含答案)全国通用

小学阅读高分攻略15 【知识梳理】1、理解说明文的定义2、掌握说明的方法: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方法:生动形象派、强调突出派、准确清晰派说明文的用词准确3、熟悉说明文的答题技巧4、掌握简单的议论文答题要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方法、论证角度【例题精讲】例题1【说明文的语言】《死海不死》解析详情见PPT例题2 【议论文】一笑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
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
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
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
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
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
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
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
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答。
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
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
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20年小升初专题训练:议论文阅读(一)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2020年小升初语文专题训练:议论文阅读(一)1.阅读理解“成”与“功”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噪燥)不安,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功”与“成”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俗话说“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
“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就是“功”的积累(lěi lèi)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小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
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须奋斗就会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的廉价,成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耀眼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药学世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万川,博览经典秘(籍藉),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迈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
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的“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
须知,任何一朵花朵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
成功是自私的,它(绝决)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不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或读音。
(2)组词。
豪________择________博________慕________毫________泽________搏________幕________(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
“成”是“功”的________,“功”是“成”的________。
成功对懒汉来说是________。
对奋斗者来说又是________。
(4)文中列举了那几个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5)请结合你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读完文章后你得到什么启示?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议论文专项练习含参考答案 (2)

第一篇读书使人优美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
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要美好。
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
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
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
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1)____。
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
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
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
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的双眸。
读书的时候,常常会(2)____。
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
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
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
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不够广博和投入。
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
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
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还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
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而且永不磨损。
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奧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奧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
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是哲人的木乃伊,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是亡灵的墓志铭。
小升初语文复习专题《议论文》30篇练习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复习专题《议论文》30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解放自己的空间教育家陶行知多次告诫青少年:不要把自己关在笼子里,要学会“解放自己的空间”,努力到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
“解放自己的空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
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多读一些课外书,会使课内的知识学得更好,更活。
鲁迅曾经多次号召广大青年:可以多看看本分以外的书,比如学理科的,可以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可以看看科学方面的书。
他还认为:“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多读书储存下丰富的知识,则可终身受益不尽。
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课外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不断培养自己的特长爱好,以后可以把自己的爱好,特长发展成自己的职业和事业。
科学家达尔文从小有收集标本的爱好,这一爱好后来发展为专长,使他成了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
走出校门,开阔视野,开辟学习的新天地。
同学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读社会这本无字巨著。
参观工厂、农村,观看画展、科技展览,可以获取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调查访问,接触和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游览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解放自己的空间”,可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实力。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孤陋寡闻——()默默无问——()2.“解放自己的空间”就是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他还认为:“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这句话中,“他”是指。
“采过许多花”是指,“酿出蜜”就是,“叮在一处”就是。
②“无字巨著”指。
③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根据你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个比喻句。
4.文章第2、3、4自然段中,第一句话与各段后面的内容是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衔接班议论文阅读指导和练习一、议论文的主要特点1、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即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示作者的观点,阐明道理;或者批驳别人的错误意见,指出其谬误。
因此,它具有说服性。
2、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的,即所谓议论文的三要素。
3、议论文的语言是以议论为主,而记叙、说明、抒情等也有,都是为议论服务的。
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中肯、鲜明。
议论文的阅读,所选文章内容上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试题以主观试题为主,也有开放性试题。
二、议论文的考点分析:1、准确把握文段的观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就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就是作者观点的核心。
准确地分析、归纳论点,首先要辨清两个问题:A、论点与论题。
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它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B、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有些文章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
要记住: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证明或补充作用。
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
此考点的考查形式是找出或概括文段的中心论点。
(1)论点的提出方式:①最常见的是放在开头,有的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有的是引用提出;有的是归纳事例或名言提出。
要注意文章中的提示语对论点的暗示作用。
②放在结尾的,往往是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中心论点。
要注意总结归纳性的语言。
③放在文章中间的,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述后,再提出中心论点,一般驳论性的文章,经常采取此种方法。
要注意承上启下过渡性的语言。
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这就要读者去归纳。
这种文章阅读难度比较大,要很好的研究文章内容和题目的关系,才能归纳出来(不过在中考中,很少选这样的难题)。
④很多的时候,题目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2)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带有作者明显的倾向性),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除了在位置上找论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①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②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出论点。
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③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
特别注意,有的题目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④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
⑤分析分论点,找到中心论点。
(3)概括方法考题形式:概括文章的论点答题要点: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语言的表述上一定要用明确的判断或陈述,要有明显地倾向性。
在归纳论点的时候,①要抓住中心词;②要用陈述句式;③要有明显的倾向性,旗帜鲜明;④语言要简洁,文意通顺,要立足得分,不要华而不实。
如果一篇文章开篇部分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语句,以开篇为论点。
有些文段全篇无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渗透于论证之中,这就需要领悟并归纳了。
2、确定论据,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据的作用,或用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或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要注意的是:有些通过分列几个小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有时,文中的引用部分不一定都是论据,要看它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看它是否证明了论点。
(此考点可以和其他考点综合考查或者补充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考试形式:指出某论据的作用或某论据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要点是:(1)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有说服力,从……角度来证明论点的;(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的证明了……;或深入浅出的证明了……等。
(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从两个方面做对比,使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3、常见论证方法:(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4、文章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议论文的语言虽以议论为主,但也要运用其他表达方式,也有一些非议论成分。
特别是杂文一类,如某些例证要用到描写,讲清事实要用到记叙,讲明写作缘由和一些事物的特点要用到说明,而爱憎喜恶等感情的抒发,则要用到抒情。
注意阅读这些成分,可帮助你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所论证问题的实质。
考题形式:这些非议论性成分的作用或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答题要点:议论文中的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
不同的表达方式,作用不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决定。
5、发展、开放性试题议论文中的发展性考题,往往是让答题者回答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
这样的题型,一般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要观点分明,依据充分,语言简炼,可以概括引用。
其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
此考点为目前热门考点,形式灵活多变。
答题要点:考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可以引用名言或名人事例,但语言要简洁。
三、注意的问题:考试的题型多变,命题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一种类型题可以有很多命题角度,只要掌握了题型的审题方法和基本答题思路,加以灵活处理,得高分甚至满分是不难的。
另外答题语言的准确,也是得分的关键。
四:议论文阅读训练:(一)心系一处,难能可贵①很多人都知道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心系一处”的道理,但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心系一处”的人并不多。
“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40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我从来不参与。
”事实的确如此,几十年来他始终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
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宁静。
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人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
作家苏童一直以来潜心创作,心无旁骛。
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他名声大噪,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以前很安静,现在更安静。
”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
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成功后依然做到了“心系一处”。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
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能让你学会坚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一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②段以丁肇中先生为例证明了什么道理?3、第③段中加点的“门外的繁华”和“我的繁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门外的繁华:我的繁华:4、为什么说“‘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答案:1、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2、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
3、“门外的繁华”:世俗的功名利禄(尘世的浮华或表面的繁荣)“我的繁华”: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4、做到“心系一处”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心无杂念,达到超凡的境界,而这些都是智慧的体现,所以说“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
(意思相近即可)(二)将兴趣进行到底20XX年,台湾魔术大家刘谦亮技央视春晚,再度倾倒了全国的电视观众,掀起一阵魔术热。
7岁那年超市的一次偶遇,让刘谦对魔术产生了兴趣,魔术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
他着了迷,日思夜想,反复琢磨,“魔技”不断提高。
12岁那年,刘谦获“台湾儿童魔术大赛”一等奖。
从此,他领悟到“只要努力做一件事情,就会有回报”。
终于,在兴趣的引领下,执著的刘谦,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
兴趣是刘谦的成功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刘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我们的教师、家长是深谙此理的。
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着眼点却只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把“兴趣”当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
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这也就是说,兴趣不仅是一种有意注意,更是一种探究事物奥秘、催人奋进的力量。
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强烈需求。
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也无助于敦促孩子的学习与进步,更无法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兴趣不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挖掘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就要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帮他们点燃兴趣之火。
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逼趣”。
为了考试加分,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学奥数,学舞蹈……把兴趣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二是“杀趣”。
比如,无论孩子对足球多么热爱,也不论孩子有没有足球天才,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不允许孩子涉“足”。
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国的“马拉多纳”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
”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兴趣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我们事业远行的飞船。
”句中加点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入场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4、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