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功和机械能经典题型

八年级物理功和机械能经典题型
八年级物理功和机械能经典题型

简单机械、功和能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

例1:在图1中画出力F1、F2对支点O的力臂,并分别用字母L1、L2表示.

分析和画力臂的步骤如下:

(1)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支点.将力的作用线用虚线延长.如图2所示.得到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

(2)再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列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

力臂用虚线表示,支点到垂足用大括号勾出,并用字母L1、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

注意:

(1)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不要错误地理解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2)画力臂,要规范.力的延长线、力臂要用虚线表示,力臂要用大括号括出,且在力臂旁边用字母L表示出来.

例2:如图3所示,在距杠杆右端20厘米的B处挂有600牛的重物.要使杠杆平衡,需要在距B处60厘米的A处至少加牛的力,且方向为 .

分析和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题注意:

(1)在杠杆的示意图上标明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列出方程,代入数据,求出结果.

挂在B处的重物,对杠杆的力为阻力用F2表示,阻力臂l2 = 20厘米,作用在A点的力用F1表示,当竖直向上用力时,所用动力F1最小,此时,动力臂为l1 = 20厘米 + 60厘米 = 80厘米,如图4所示.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求解.

应在A处加150牛的力.

判断力的方向的方法:作用在B点的F2×l2的作用效果是使杠杆绕支点沿顺时针的方向转动.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A点的F1×l1的作用效果应使杠杆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因而动力F1的方向应是竖直向上.

说明:

(1)杠杆平衡条件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为:

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所以×600牛 = 150牛

(2)使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时,等号两边力臂的单位可约去,所以只要动力臂和阻力臂单位相同就可以了.

例3:如图5所示,O为杠杆的支点,杠杆的重物G和力F1的作用下处于水平位置并且平衡.如果用力F2代替力F1使杠杆在图中位置保持平衡,下面关系中正确的是

A. B.

C. D.

分析和杠杆在重物和力F1作用下处于平衡.设杠杆平衡时,物体用在

杠杆上的力为F,其力臂为l,作用力F1的力臂为l1,则Fl = F1l1. 当力F1改为F2时,F2的力臂为l2,如图6所示,杠杆仍然平衡,所以,从图中也可看出,所以,即.

分析结果,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A、D.

例4:一学生用100牛的力将重为50牛的足球沿水平方向踢出20米远,则该学生对球做的功是:

A.3000焦 B.1000焦 C.2000焦 D.无法确定

分析与在物理学中,做功是指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过程.这两个因素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和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把它们叫做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本题最容易出的错误是选择C,认为W = FS = 100牛×20米 = 2000焦.错误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做功两必要因素同时存在.

足球从被踢到落地停止,经历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从学生的脚与球接触开始到脚离开球为止.在这一过程中,球受到学生的踢力,足球并在此力方向上移动,但移动的距离是不知道的,不是20米,因此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球做了功,W = FS = 100牛×S,此功大小不能确定.第二个过程是球由于惯性而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球虽然移动一段距离,但球不受学生踢力,因此,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对球做功.所以,学生将球踢出20米远,而对球做功是不能确定的.

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例5:如图7所示,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A以0.1米 / 秒的速度沿水平面匀速运动了5秒钟,已知物体A重100牛,物体A所受摩

擦力,当物重的0.2倍,不计滑轮重及滑轮的摩擦,拉力F的功率是瓦. 分析与物体A与水平面摩擦力f = 0.2G = 0.2×100牛 = 20牛,物体A在F作用下匀速运动,则F = = 10牛,物体A移动的距离为SA = vAt = 0.1米 / 秒×5秒 = 0.5米,则自由端移动的S = 2SA = 1米,拉力的功W = F·S = 10牛×1米 = 10焦,拉力功率= 2瓦.

还可以先求出绳子自由端的速度,v = 0.2米 / 秒,再根据P = Fv,求出功率的大小.P = F·v = 10牛×0.2米 / 秒 = 2瓦.

例6:用图8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600牛的物体匀速上拉2米,所用拉力为200牛.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分析与通过审题,应分析出物重G = 600牛,重物被提高h = 2米,拉力F = 200牛.

通过审图,应能分析出有5段绳子承担动滑轮和物体的重力.所以绳子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 5h = 5×2米 = 10米.

滑轮组的目的是提升重物,所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就是有用功,拉力对滑轮组所做的功为总功,进而可以求出机械效率.计算过程如下:

W有用= Gh = 600牛×2米 = 1200焦

=200牛×10米=2000焦

答: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

说明:在简单机械中,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距离h的关系是由机械自身结构决定的,在滑轮组中,有n段绳子承担午重物,则S = nh.它跟物体受到的重力、动力的大小以及机械效率的高低无

关.

例7:下面哪种情况动能、重力势能都是增加的:

A.跳伞员张开伞后,匀速下降

B.汽车沿斜坡匀速向下行驶

C.电梯从楼下加速上升

D.列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分析与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它的质量和速度,重力势能的大小决定于它的质量和高度.

A选项中,跳伞员张开伞匀速下降的过程中,它的质量不变,高度减小,所以他的重力势能减小.而下降过程中速度没有变化,所以他的动能不变.

B选项中,汽车匀速下坡,也是势能减少,而动能不变.

C选项中,电梯上升,质量不变,而高度变大.电梯重力势能增加,加速上升时,质量不变,而速度变大,则动能增加,动能、势能都变大.

D选项中,列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列车的质量、高度,速度都没有变化,既动能、重力势能都没有变化.

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C

说明:(1)物体匀速下降时,它的势能减少,有的同学就认为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就一定增加.这种分析是错误的.当物体匀速下降时,它一定受到了摩擦力, 这时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机械能减少.

(2)在研究动能或热能大小时,要注意它们各自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例8:铜块和铁块的质量不相等,将它们分别放在轻质杠杆的两端,杠杆保持水平平衡状态.若将它们分别浸没在水中,见图9所示,结果是:

A.杠杆仍能保持平衡

B.杠杆不能保持平衡,挂铜块的一端下降

C.杠杆不能保持平衡,挂铁块的一端下降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分析:设杠杆的右端受到动力FB,左端受到阻力FA,则图9中分别为动力臂和阻力臂,在没入水中之前如(甲)图,即.

将铜块、铁块浸没在水中,杠杆能否平衡,要看它是否符合杠杆平衡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杠杆受到动力,则,同理,杠杆受到的阻力.

当铜块、铁块未浸入水中水,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因此只要比较的大小即可,具体的解法如下:

当铁块、铜块浸没在水中时,

由此得出铜块、铁块浸没在水中,杠杆不再平衡,并且挂铜块一端下降,B是正确答案.

综合练习

1.如图10所示,要使杠杆平衡,在A点所用的力分别为,其中用力最小的是

A.沿竖直方向的力F1最小

B.沿垂直于杠杆OA方向的力F2最小

C.沿水平方向力F3最小

D.无论什么方向,用力一样大

2.如图11所示的杠杆处于平衡,若使弹簧秤的示数变为原来的1/2,杠杆仍然平衡,可以:

A.减少二个钩码

B.减少三个钩码

C.把钩码向左移一个小格

D.把勾码向右移一个小格

3.水平路面上有一个小车,车重200牛,人用50牛的水平力,在推小车匀速前进5米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重力不做功

B.人做功250焦

C.车受到的阻力是250牛

D.车受到的阻力是50牛

4.用动滑轮提升一个重物,若用的力是100牛,重物在0.5秒内匀速上升0.6米,不计滑轮重,则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A.300瓦 B.240瓦 C.120瓦 D.100瓦

5.有甲、乙两台机器,甲机器的机械效率是80%,乙机器的机械效率是60%,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机器一定比乙机器省力

B.甲机器的功率一定比乙机器的功率大

C.甲机器工作时的有用功一定比乙机器多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6.自行车沿斜坡匀速下滑的过程中,它具有的:

A.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

C.动能不变,机械能减少

D.重力热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7.1米长的杠杆左端挂GA = 80牛的物体,右端挂GB = 20牛的物体,要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在距左端厘米处,如果两端重物各增重10牛,要使杠杆重新平衡,则支点应向端移动厘米.

8.功率相同的两辆汽车,在相等的时间内匀速通过的路程之比为1∶2 ,则两辆汽车的牵引力之比为 ,两辆汽车做功之比为 .

9.马用300牛的水平拉力,拉着重为5000牛的车,在2分钟内沿水平路面前进了100米,则拉力做功焦耳,地面对车的支持力做功焦耳,马拉车的功率是瓦.

10.某工人用一个动滑轮将重500牛的物体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了3米,拉力做功的功率为50瓦,若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则绳子自由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